黄宣德离开京东:太极拳的发源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9 18:59:57

        古人把宇宙叫太极,最初见于《易经》。山西省民间武术家王宗岳首先用《易经》中的太极阴阳哲理来解释拳理,故名太极拳。

  关于太极拳的发源,众说不一。例如,有的说是宋代张三丰所创,也有人认为是梁时韩拱月、程灵洗等所创,也有的说是唐时许宣平或李道子所占,并附以极端荒诞的神话。经过考证,这些说法都是假托附会。

  太极拳氏在明末清初逐步形成的,据《陈氏家谱》载,“陈王庭的武术,在山东称名手”,其遗词有“到而今老禅传,只落得黄庭一卷随身伴,闲来时造拳,忙来时耕田,乘余闲,教下些弟子儿孙,成龙成虎任方便”。《黄庭》,既《黄庭经》,说明他太极拳吸收了道家的呼吸引导和理论等。另外,从河南温县陈家沟流传下来的太极拳的动作看,于明代戚继光(公元1528-1587)由十六家拳法中总结出来的三十二式有关,其中相同的势名很多。在三十二势中,太极拳就采用了二十九势。

  戚继光选编了“拳之善者三十二势”,陈家沟拳谱旧抄本上抄了戚继光的《拳经》,同时陈家沟的拳经总歌部分理论也采自戚继光的《拳经》。从而有力的证明陈家沟拳谱采取了《拳经》内容。《拳经》原子明鉴,并非戚继光所创,因而陈王庭创拳的素材无疑也采自民间。陈王庭是明末清初人,唐豪查陈氏家谱,谱上在“陈王庭”名字旁边注有“陈氏拳创始人”。又据墓碑,陈王庭葬于康熙五十八年,说明他是1719年以前的人。

  清代曹秉人著的《宁波府志》载:“四明(浙江地名)而松溪最著……松溪之徒三四人,叶迈泉为之最。”陈炎林著的《太极拳刀枪剑散手合篇》也记载:“陕西王宗,温州陈同州,海盐张松溪,四明叶继美,山右王宗岳,河北蒋祭相承不绝,其间虽分为南北两派,但拳式原则均不离乎太极。厥后蒋氏传河南怀庆府陈家沟陈氏。”这证明在明嘉庆时就已有了内家拳,在各地辗转流传,不断改进发展,比陈王庭“闷来时造拳”时间要早得多。

  据《王征南墓志铭》载,陕西的王宗比嘉靖间的张松溪还要早,此碑文上说:“三丰之术,百年之后,流传于陕西,而王宗为著。温州陈同州,从王宗受之,以此教其乡人,由是流传于温州。嘉庆间,张松溪为最著。松溪之三四人,而四明叶继美(迈泉)为之魁……”。

  “三丰”,系伪造,百年之后的陕西王宗,却有其人。但据唐豪考证,王宗所传拳术系内家拳。内家拳不是太极拳,只能说明内家拳早于太极拳。碑文与前面材料对照,至嘉庆间传于张松溪较为可靠,说明陈家沟拳脱胎于戚氏拳系的三十二式长拳,也晚于张松溪练拳之时,因那时还没有太极拳的名字。只能说“内家拳”拳术特点有别于外家,一为内家,外则少林……内家则松溪之传为正。”明末黄宗羲在《南雷文集》、《王征南墓志铭》中也说:“有所谓内家者,以静制动, 犯者应手即仆。”明代思想家方以智于永历六年(1652年)前著的《东西均》中提出:“虚实也,动静也,阴阳也,形气也,道器也,昼夜也,幽明也,生死也,尽天地古今也皆二者也,两间无不交,则无不二而一者,相反相因,因二以济,而实无二无一也。”中国太极图是我国古人的一种最原始的世界观,拳术与太极说相结合,逐步形成了太极拳术。

  太极拳附会宋代周敦颐的太极图。周敦颐字茂叔,道州管道人,曾写道:“无极而太极,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复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分阴分阳,两仪立焉。阳变阴合,而生水、火、木、金、土,五气顺而四时行焉。五行,一阴阳也。阴阳,一太极也。太极本无极也”(见《宋史.纪事本末》卷八十)。“太”大也,“极”始也。太极一词,系古代哲学家对宇宙未产生之前状况的称呼。无极与太极之义相似。所谓“无极而太极”,并非言太极从无极产生,而是“太极本无极”之意。太极拳动作大都呈圆形和弧形,与太极图相似,又因太极拳要求动静、阴阳、虚实等互相转化,配合成为完整统一整体,故名太极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