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风琴演奏我爱你中国:“民俗画卷”点染中秋风韵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8 21:58:46
“民俗画卷”点染中秋风韵

两岸含月欲吞珠 齐白石

工笔重彩 嫦娥奔月 任率英1955年

月光马儿

剪纸 嫦娥奔月

月宫嫦娥 清·木刻 吴友如

兔儿爷
□文/图  梅子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中秋节, 作为中华民族古老浪漫的传统佳节,曾引得古今无数文人墨客挥毫泼墨,留下千古绝唱和绝世画作。一年一度的中秋节即将来临,中秋节渊源于何处?有哪些传统民俗艺术?又留存了什么样的经典之作?今天,且让我们在朗朗月色的清辉中,探寻中秋远古的足迹——
按我国的古历法,秋季八月称“仲秋”,故中秋节也称“仲秋节”、“八月半”。经过几千年文化积淀,清代的中秋节已成为集拜月、赏月、庆丰收、求科举成名、祈婚嫁子嗣、团聚为一体的团圆节,节日里举办挂彩灯、舞火龙、供兔儿爷、饮桂花酒等诸多民俗活动,是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
中秋节起源于远古的祭月仪式,并不在农历八月十五,而是为了在秋分庆祝丰收。“中秋”一词始见于《周礼》:“中春昼,鼓击士鼓吹幽雅以迎暑;中秋夜迎寒亦如云。”早在周朝,古代帝王就有春分祭日、夏至祭地、秋分祭月、冬至祭天之习俗,北京月坛就是明清皇家的祭月场所。唐朝中秋赏月形成热潮,宋朝则把祭月和赏月二者统一,形成将祭祖和团圆双重意义合一的民俗节日,正式定名中秋节。据《东京梦华录》记载,宋朝的中秋节就已经很隆重:商店贩卖新酒,重置门前彩楼。夜间,人家争登酒楼赏月,丝竹箫管并作。里巷儿童通宵玩耍,夜市人马杂沓,至於天明。而古今无数文人墨客,更是对月兴叹,泼墨挥就诸多流传千古的诗句和画作。
“香蜡纸马兔儿爷,猜拳行令同赏月。”这句顺口溜,生动记载了老北京人在四合院里欢度中秋的情景。中秋拜月,祭拜的神是兔儿爷和月光马。“兔儿爷”传说是月亮里的玉兔,用黄泥刻塑,大的高约三尺,威风凛凛;小的仅一寸左右,精巧细腻。作为中秋节俗的标志,其源于明末,明人纪坤《花王阁剩稿》中记载:“京中秋节多以泥抟兔形,衣冠踞坐如人状,儿女祀而拜之。”清代,兔儿爷逐渐成为儿童玩具。传统兔儿爷造型均为兔首人身。其外形多似将帅,身披金枪红袍、背插各色纸旗纸伞,雄踞于黑虎、白象、麒麟等神兽或孔雀、仙鹤等飞禽身上。猛一看,像戏台上威风八面的武将;细一看,却是以性情温顺见称的兔子,令人忍俊不止。如今,兔儿爷造型更多,兔首人身的商贩、剃头师父、卖馄饨、卖茶汤的,不一而足。旧时京华的中秋节,大街小巷都有售卖兔儿爷的摊子,架设数层木架,摆满花花绿绿、大小不一的兔儿爷,人称“兔儿爷山”。这种别具慧心的古老民俗艺术,充分展示了我国北方地区居民乐观幽默和浪漫的气质。
“月光马儿”和兔儿爷一样,是拜月重要的祭祀用品。明清时期,月神形象发生重要变化,由早期纯道教色彩以嫦娥为主的月宫图景演变为佛道交融的月光菩萨与捣药玉兔并在的世俗形象。这个时期,人们供奉绘有月光菩萨的月光纸,也叫“月光马儿”,是一种精美的工艺绘画。《燕京岁时记》中记载:“月光马者,以纸为之,上绘太阴星君,如菩萨像,下绘月宫及捣药之兔。人立而执杵,藻彩精致,金碧辉煌,市肆间多卖之者。长者七八尺,短者二三尺,顶有二旗,作红绿,笆或黄色,向月而供之。焚香行礼,祭毕与千张、元宝等一并焚之。”
中秋节亦是古代三大灯节之一,其中,“玩花灯”是一种重要庆祝仪式。南宋《武林旧事》中,就记载有人们月下持灯游嬉,并将花灯放入江中漂流的活动。我国南方地区多盛行此活动,花灯名目繁多:芝麻灯、蛋壳灯、刨花灯、稻草灯、鱼鳞灯、谷壳灯、瓜子灯及鸟兽花树灯等等,举不胜举,精彩纷呈。一些地方还有“树中秋”仪式:孩子们比赛将竹纸扎成兔仔灯、杨桃灯等,横挂于树木的高杆上;竖得高、竖得多者为赢。此外,燃放天灯——孔明灯,更是古代中秋的一项重要仪式。月夜中,朦胧灯火摇曳于清辉月色之中,众人望灯默许心愿,别具一番韵致和美感。
舞火龙作为中秋节的重要民俗活动,是古老龙图腾文化的延续,其从远古流传至今。香港中秋节,至今有盛大的舞火龙表演。火龙用珍珠草编成,龙身分32节,长达70多米。舞动前,由贵人点睛,并由众人插满祈福的长寿香,以寓团圆长寿之意。舞动时,以古老苍劲龙鼓音乐为伴奏,一场表演可达3万多人。其气势之磅礴、酣畅淋漓;场面之红火,热闹非凡,颇有远古祭祀的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