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宝数码店铺介绍:关于职业学校学生“关键能力”培养的依据和策略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4 23:52:48

一、“关键能力”的提出与内涵

(一)职业能力的内涵与结构

1、职业能力的内涵。

1991年德国各州文教部长联席会议进一步提出职业能力的理念。

(1)真正的职业能力是无法用职业资格证书来表征的,是无法从生活背景中割裂的。

(2)职业能力的内涵正随着技术的快速变化而处于巨大的变动中。现代技术工人既要有能力完成定义明确的、预先规定的和可展望的任务。同时他们又要考虑到自己“作为在更大的系统性的相关关系中”所产生的影响,这就要求具有灵活性和以启发性的方法解决限定的问题。

(3)通常所说的能力实质上主要指学业能力,而对职业教育而言,它指的是胜任工作任务所需要的所有要素的综合,包括知识、技能、态度、价值观等。在德文中与competence相对应的词是komptenz,其含义是“能够……”,包含黙会的、情感的成分,很难用中文中的某个词来准确地表达其含义,因此严格地说把它译为“能力”是不合适的【1】。

(4)从纵向上德国学者把职业能力划分为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

2、职业能力的结构。

研究发现,应从纵横两个维度分析职业能力的基本结构。其中,职业能力在纵向的性质结构层面可分为基本职业能力和综合职业能力即关键能力。在横向的内容结构层面则包括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

 

职业能力

 

方法能力

 

专业能力

 

社会能力

 

关键能力

图1  职业能力结构【2】

其中,综合职业能力及关键能力是指具体的专业能力以外的能力,即与纯粹的专门的职业技能和知识无直接联系,或者说超出职业技能和知识范畴的能力。它是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的进一步发展,也是具体的专业能力的进一步抽象。它强调的是,当职业发生变更,或者当劳动组织发生变化时,劳动者所具备的这一能力依然存在着。

关键能力层面的方法能力是指分析与综合,全局与系统思维,整体与创新思维,决策,迁移能力,信息的截取、评价和传递,目标便是与定位,联想与创造力等。

关键能力层面的社会能力是指社会责任感,群体工作的协调与仲裁,宽容,心理承受力,参与意识,自信心,成功欲,积极性,主动性,灵活性,语言及文字表达能力等【3】。

(二)“关键能力”的提出

    20世纪70年代初,德国劳动和社会学家梅尔腾斯(D.Mertens)在对劳动市场与劳动者的职业适应性进行研究时,提出了“关键能力”概念,并将其看作是“进入日益复杂的和不可预测的世界的工具”,是“促进社会变革的一种策略”,在西方社会和教育界引起高度关注。德国学者的研究表明,能力的表述提出了学习者的一种确定的结构图像。“个体行为的表层结构,即外在可观察到的行动、对事实确切真相的语言表达及态度,与个体行为的深层结构,即经验上不能直接观察到的层面如行动模式、思维模式和态度模式,是不同的。而这些模式正是上述表层结构的基础”。旨在能力开发的学习的目标指向正是在个体与环境互动中,有条件及可持续而渐进的改变这一深层结构。因此,能力结构与要素已成为西方乃至世界许多国家认可的现代职业教育观念,成为课程开发和教学改革的重要指导思想【4】。

(三)“关键能力”的内涵

1、“关键能力”的构成

“关键能力是那些与一定的专业实际技能不直接相关的知识、能力和技能,它更是在各种不同场合和职责情况下做出判断选择的能力;胜任人生生涯中不可预见各种变化的能力。一般地,关键能力可以理解为跨专业的知识技能和能力。它们由于普遍适应性而不易因科学技术进步而过时或被淘汰。 ”

梅腾斯从未来劳动领域需求的角度,强调培养人的能力,而能力的培养不能仅局限于一项专门技术内容上,而应适应多种职业,为劳动者能在现代化社会中生存而进行培训。他在《关键能力----现代社会的教育革命》中指出,关键能力由4种基本要素构成:

(1)基本能力:是各种具体的特殊能力所具有的共同特性的高于具体专业能力之上的能力。同时它们又可以自上而下地向特殊专业能力迁移和转化。包括逻辑性、计划性和连贯性思维能力等。

(2)水平能力:是获得和运用信息的能力。运用信息扩展知识水平和保证信息在不同领域之间的水平迁移。

(3)可迁移知识原理:是在不同职业或知识领域共同具有的能力。如测量技术、机器维护、劳动安全意识、环境保护意识、计划安排、合作精神等能力。

(4)传统的经久不衰的能力:是当职业发生变更或随着劳动者年龄变化,劳动者在过去所具备的这种能力依然起作用的能力。如社会法律知识、经济常识、计算机知识、外语、自然科学、历史知识等【5】。

2、“关键能力”的具体内容

关键能力是指学生获得为完成今后的不断发展变化的工作任务而应获得的跨专业、多功能和不受时间限制的能力,以及具有不断地克服知识老化而终身持续学习的能力。它强调的是:当职业或劳动组织发生变化时,劳动者所具备的这一能力依然存在。关键能力具体包括专业关键能力、方法关键能力和社会关键能力【6】。

 

表1  关键能力内容

专业关键能力

方法关键能力

社会关键能力

        跨职业的知识和外语

        新技术的知识和能力

(如数据处理)

        工作程序和过程方法的知识

        译码和解码能力

        系统思维能力

        在实践中运用理论知识的能力

        综合和系统思维

        抽象能力

        创造能力

        解决问题能力

        学习能力

        获取信息能力

        决策和创造能力

        掌握学习技术

        分析能力

        认识能力

        学习方法

        系统工作方法

        追求目标

        学习决心和成就感

        自我掌握

        认真仔细

        集中专心

        忍耐

        诚实、负责、开朗

        愿意交往

        体谅他人

        耐心

        坦率

        乐于助人

        约束、共同负责、真诚

        团结

        合作能力

        社会责任感

        表达能力

        环境适应能力

        工作责任心

        纪律性

        职业道德

        自我批评能力

二、“关键能力”的培养的理论依据

(一)职业能力发展的理论基础

1、深厚的理性主义哲学

理性主义认为,“知识的最终源泉是对清晰明确的观念的理智直觉【7】”。

在这样的历史文化背景下,施普朗格建构了文化教育学的陶冶理论与职业教育一体化的新框架,成为德国现代化职业教育的开创者。凯兴斯泰纳在德国职业教育思想史上也拥有重要地位。他认为,劳作学校不仅要把职业训练当作谋生手段,“手工劳动职业的预备教育的目的,并不在于介绍劳动的过程,劳动工具,劳动器械和某种特定职业所需要的材料”【8】。它同时也被视为培养学生道德品质的途径。

2、格式塔的“完型”心理学

第一是先天论,强调遗传而不是环境在心理和行为发展过程中的作用;第二是活力论,认为有机体的一切活动都是由其内部所具有的非物质的因素所支配的;第三是整体论,认为有机体及其行为不可能只根据部分的行为来解释,如果把事物分解的太细,行为的实质性就会失去【9】。

3、发达的教学论

“他们不仅把自然科学,而且把语言学和教育学都作为科学领域,还把一切有着系统的知识,其中包括技术、工艺和操作技能及其训练等作为科学问题进行研究和实践”【10】。这就形成了德国“发达的教学论”的教育学研究传统。这一传统影响了德国学者在“职业能力开发”研究中的问题取向,即不仅设计了系统的、富有特色的学习领域课程开发技术,而且着力研究如何有效开发职业能力的教学技术。

(二)职业能力发展的阶段理论

德国职业教育学家劳耐尔通过对于对于某一专业领域新手与专家的职业能力差别的比较,进而分析并得出了从新手发展到专家所需要经历的过程和条件。他认为,从新手到专家须经历五个发展阶段:新手、有进步的初学者、内行的行动者、熟练的专业人员和专家【11】。

专家

熟练专业人员

内行的行动者

进步的初学者

新手

基于经验的专业系统的深入知识,即通过对非明显结构化任务的观察获得的知识,这些任务要求高度的工作经验并掌握深入的专业理论知识。

细节与功能知识,即通过认证未预先考虑解决方案的复合问题情境而获得的与之相应的专业体系的知识。

关联知识,即通过职业工作经验对在职业人物情境背景下的很多事实、模型和规律的关注与重视所获得的知识。

定向与概况知识,即通过在不明显的工作情境中应用复杂规律所获得的职业经验的知识。

图2  从新手到专家的职业能力发展阶段与学习范围

1、学习区域一:职业取向的工作任务——定向知识和概况知识。

2、学习区域二:系统工作任务——职业的关联知识。

3、学习区域三:具体特殊问题的工作领域——细节和作用知识。

4、学习区域四:不可预测的工作任务——基于经验和专业系统的深入知识。

(三)职业能力开发的主要教学理论

1、学习动机激发的理论与方法。

迪西(Deci)和里安(Ryan)认为,如果一个人能够自觉地调节自己的学习,那么他必须在追求学习自主、能力培养和社会联系三个方面得到周围环境的有效支持【12】。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就需要满足学生对于能力、自主积极性和社会联系的基本需求,它们是动机产生的必要心理状态和兴趣产生的重要因素,因为特定的需求经历会对兴趣的产生和发展起重要作用。

2、范例教学法。

解决问题的范例是一种特别的例子:它由问题的表述和解决方法的详细表述组成。它可以被称为特别的使用说明。

3、示范教学法。

通过观察和模仿也可以学到社会行为、语言能力和持续不断的认识能力和技能。示范是一种激励和敦促模仿的有效手段。但不要通过示范阻碍独立的学习,比如不加批判地接受行动模型。

4、演示和讲解教学法。

在演示和讲解过程中要指明和讲解专业内容、教学题材、过程和进程,以便防止缺乏明确性而可能出现的学习困难。

5、讲演教学法。

讲演允许以结构化的、完整的形式进行。同时,必须强调对学习内容进行描述。借助“语言”媒介介绍概念、信息、想象、观点和意义,以激越动情的声音去表述自己的评价。

三、职业学校的教学原则

(一)国内企业招聘员工时对“关键能力”的要求

据调查,国内企业在招聘员工时最重视的不是毕业生的技术能力,而恰恰是对“关键能力”提出了明确的要求。有一位企业老总曾对笔者谈过选择职业学校学生的原因时说:我至所以到职校来招收员工主要是看中你们的学生具有两大优势。一是年轻,学生就职时刚满18周岁,最富有活力;二是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学生经过三年的中专教育,有了规范意识、纪律观念、道德行为规范。笔者在近几年与企业人力资源部长和企业老总接触过程中发现,企业在招聘员工时对以下七方面的关键能力尤为重视。

1、忠诚度:面临跳槽,企业往往会看重应聘学生对忠诚度的看法。

2、团队协作精神:经营规模宏大的名企往往非常重视企业员工的团队协作精神。

3、创新精神:对于企业来说,离开了不断创新,就等于失去了企业生命力,因此,应聘者是否具有创新精神也是要重点考虑的。

4、对企业文化的认可程度:企业在招聘过程中常常会考虑到员工是否能够认可和适应企业的价值观和企业文化,这将决定员工是否能够很好地为企业服务。

5、人际交往能力和良好的沟通能力。许多企业在招聘时非常重视学生的沟通技巧,要求学生一定要具有与客户沟通、协调的能力。

6、对新知识新能力的求知态度和学习能力:一位企业负责人说,应届毕业生往往不具备直接进行业务操作的能力,基本上都要经过系统的培训,所以学习能力和求知欲应该是重点考查的内容。

7、社会实践经历:许多企业在注重学生学习成绩的同时,还十分注重学生的社会实践经历,因为社会实践经历是积累社会经验的好机会,可以学到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

(二)职业学校的教学原则

1、使教学指向符合其任务且强调行动导向的专门的教育学。

2、在考虑必要的职业特殊性的情况下培养职业和跨职业的能力。

3、确保有差异和灵活的教育供给,以适应不同的能力和才智以及工作世界和社会公众的相应要求。

4、在其可能的框架内广泛地支持并促进残障者和受歧视群体的教育。

5、指出与职业、个人生活相关的环境威胁和事故危险以及防止和减低上述情况发生的可能性【13】。

四、“关键能力”培养的具体策略

(一)学习领域课程方案开发实践

学习领域课程方案开发的基本思路是:由与该教育职业相关的职业行动体系中的全部职业“行动领域”导出相关的“学习领域”,再通过适合教学的“学习情境”使之具体化。即“行动领域—学习领域—学习情境”,如图3所示【14】。

行动领域:工作任务的职业情境,是与本职业紧密相关的职业、生计和社会行动情境中构成职业能力的工作任务的总和

学习领域:行动领域的教学归纳,是按照教学论要求对职业行动领域进行归纳后用于职业学校的教学行动领域

学习情境:学习领域的具体化,是与本职业紧密相关的职业、生计和社会行动情境中职业工作任务在教学过程中的具体反映

图3  学习领域课程方案的基本思路

(二)具体教学技术

1、利用霍兰德职业倾向量表。

职业技术学校可以对所有入学的学生进行霍兰德职业倾向测试,系统地分析学生的特质和学生的职业倾向,并将分析结果通报给学生。学生可根据测试结果确定自身发展及需努力提高的部分,学校可以有针对性地进行调整和培养。

2、在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中重视“关键能力的培养”。

在学生的德育教育中,“关键能力”的培养需从两方面抓起,一是学生自觉地养成,二是学校加强严格管理和教育。

所谓职业素质应该包含两方面的层次:一是无论什么专业学生必须要具备的一般职业素质。要具备敬业乐群的精神【15】。如:敬业乐业的精神、讲究效率与效益的精神、准确守时的精神、团结协作精神、完全彻底的服务精神等等;二是由各职业或岗位的特殊要求所决定的。例如: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毕业的学生不但要具有微机操作能力,而且还要能够完成计算机系统实施工程技术操作的能力,还要具备机械设备性能知识、拆修能力、机械产品营销能力等。因此学生入学以后学校就应该把德育教育和管理放在首位,从新生军训、始业教育抓起,从内务卫生、纪律观念抓起,从学生日常行为习惯抓起,逐步养成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造就学生的守纪守时、团队合作精神,通过严格管理,使学生具有适应未来社会需要的较成熟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及适应现代化生产岗位的各种素质。

3、开设必要的公共课程。

职业学校要把培养关键能力作为教学的重点内容,可以在课程设置时增加心理学、市场营销、职业道德、就业指导、企业文化、成功毕业生之路、创业指导等课程,这些课程内容不再限于某种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掌握,而是把掌握知识与技能、发展能力、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和个性、心理、品质等目标有机结合起来,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4、学生专业课程的教育。

布鲁纳的认知发现说主张在学习过程中要发展学生的认知能力。要重视学生学习主动性,提倡广泛使用发现法。发现法可以激发智慧潜力,培养内在动机,学会发现的技巧,有利于记忆的保持。

(1)培养学生正确学习动机。

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一种内在心理因素或内在动力,也是一种学习的需要。学习动机决定着学习方向,决定着学习进程,影响着学习效果。

因此,教师应在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

培养与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因素:

①要让学生明确学习目的,启发学生学习的自觉性;

②要注意培养学生认识兴趣,增强探求知识的实际动力;

③要利用原有动机的迁移,使学生产生学习的需要;

④创设问题情境,启发学生积极思维;

⑤利用学习结果的反馈作用,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⑥教师要正确地运用表扬与批评,激发学生的上进心,自尊心与集体荣誉感;最后应当适当地开展竞赛活动,激发学生的成就动机。

(2)培养学生问题解决的能力。

问题解决是以思考为内涵,以问题目标为定向的心理活动或心理过程,即运用以前获得的知识去探索新情境中问题答案的心理过程。

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

①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从问题的整体出发,全面地看待问题,防止片面性和钻牛角尖,注意问题的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抓住问题的关键。

②有关知识的掌握和运用。依靠有关知识经验,确定问题解决的方向,选择合理途径和方法。

③解决问题方法的掌握。灵活地探索,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有效的推理,得出结论。

④培养有利于解决问题的人格特征。友好、合作、勤奋、耐心等

    (3)注重培养学生创造力。

高创造者的人格特征:独立性、灵活性、具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较高的创造动机、有适度的焦虑、正确地对待错误、有不寻常的价值观。

职业学校在培养过程中应注重对学生创造力的培养,职业技能需要不断更新才能有新的生命里和活力。学校培养学生创造力时应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灵活性,创设可以发散学生思维的课堂情境,锻炼学生的迁移能力。重视课堂情境在教学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启发学生不断进行思维,自行探索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教师在加以辅助和指导。给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思维训练环境和迁移能力锻炼的环境。

教师在教学中可以更多地利用小组教学法、讲演法、课堂讨论法锻炼学生的组织领导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在实践中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使学生能够灵活地运用理论知识来指导实践,通过实践进一步检验和认识自己所获得的理论知识。

同时,教师应当教育学生正确地面对焦虑,树立良好的世界观和职业观念,让学生明白焦虑的客观存在性,并且焦虑是可以通过主观努力进行克服的。正确面对职场中的各种压力,面对压力所带来的焦虑,是每一名职场人士所必须具备的能力素质。

综上,职业教育不仅要注重对学生专业能力的培养以及训练,同时要注重学生德育教育、学习动机的培养、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以及创造性的培养。我国的职业教育发展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   姜大源:《当代德国职业教育主流教学思想研究》,1版23-24页、93-94页,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年。

【2】   姜大源:《当代德国职业教育主流教学思想研究》,1版24-25页,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年。

【3】   姜大源:《当代德国职业教育主流教学思想研究》,1版24-26页,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年。

【4】   姜大源:《当代德国职业教育主流教学思想研究》,1版7-8页,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年。

【5】   梅尔腾斯(D.Mertens):《关键能力----现代社会的教育革命》

【6】   姜大源:《当代德国职业教育主流教学思想研究》,1版96-98页,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年。

【7】   波普尔:《猜想与反驳》,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1年。

【8】   凯兴斯泰纳:《凯兴斯泰纳教育论著选》,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年。

【9】   施良方:《学习论——学习心理学的理论与原理》,10-12页,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年。

【10】  朱晓斌:《文化形态与职业教育——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的文化分析》。比较研究,1996(6)。

【11】  姜大源:《当代德国职业教育主流教学思想研究》,1版100-101页,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年。

【12】  Deci,E.L./Ryan,R.M.:A motivational approach to self:Integration in Dienstbier R.(Ed)Nebraska Symposion on Motivation.Vol.38 Perspectives on Motivation Lincoin.NE:University of Nebraska Press,1991,S.237-238

【13】  姜大源:《当代德国职业教育主流教学思想研究》,1版137-138页,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年。

【14】  姜大源:《当代德国职业教育主流教学思想研究》,1版159-170页,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年。

【15】  黄炎培:《职业教育》,《新教育》第5卷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