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夫曼岛:北京的金陵(一)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7 17:19:36
北京的金陵(一)肖 智金朝二十四帝 金朝自1115年建国,号“大金”至1235年国亡,在历史上存在一百二十年,历经十个皇帝,追谥的皇帝有十四个,其中二十一个葬在大房山,一个葬在河南开封,两个葬在蔡州。做皇帝时间最长的二十八年,最短的只有一天。大房山二十一帝:先迁者二:金太祖完颜阿骨打;金太宗完颜吴乞买。金史海陵记(104):贞元三年三月(1156)“乙卯,命以大房山云峰寺为山陵,建行宫其麓。”五月“乙卯,命判大宗正事京等如上京,奉迁太祖、太宗梓宫。”太祖葬三峰山脚下,太宗葬坟山。继迁者十:金史海陵记(107)正隆元年:“七月已酉,命太保昂如上京,奉迁始祖以下梓宫”。“十月乙酉,葬始祖以下十帝于大房山。”十帝是:始祖:函普,德帝:乌鲁,安帝:跋海,献帝:绥可,昭祖:石鲁,景祖:乌古,世祖:劾里钵,肃宗:颇刺淑,穆宗:盈歌,康宗:乌雅束。这十帝生前并未坐皇帝,是天会十三­至十四年(1137—1138)金熙宗追谥的。十帝的葬址:车厂村南,石门沟的半山腰,占地面积有60多平方米。现存遗址有:两个1.10×0.8米华表底座,柱础,石栏底盘,残破油灯碗,砖瓦石阶等,据观察,此处地下墓葬没有被盗。被杀者三:金熙宗完颜亶,被其弟海陵王完颜亮所杀。“贞元三年”由东北迁来,“改葬于大房山蓼香甸,诸王同兆域。”金世宗大定“二十八年,以思陵狭小,改葬于峨眉谷,”(金史熙宗87)石门沟之南沟现有遗迹可寻。海陵王完颜亮,于正隆六年被兵马统制完颜元宜所杀。大定二年“四月,葬于大房山鹿门谷诸王兆域中。”之后又“降为海陵庶人,改葬于山陵西南四十里。”(金史海陵117)但也未出大房山山区。现已无踪迹可寻。卫绍王完颜允济,于至宁元年八月被宦者李思中所杀。金史没有记载卫绍王葬于何处,但却记有:金宣宗是葬完卫绍王后南迁开封的,估计也不会出大房山陵区。追谥者四:金熙宗父:景宣皇帝完颜宗峻;金世宗父:简肃皇帝完颜宗尧;金章宗父:光孝皇帝完颜允恭;海陵王父:睿明皇帝完颜宗斡(后降辽王)。以上四帝,除简肃皇帝石碑已出土,其余尚无着落。景宣皇帝,睿明皇帝是海陵王从东北迁葬于大房山。简肃皇帝是世宗即位后迁葬于大房山的。光孝皇帝是直接葬于大房山,他本来不用追谥,世宗去世就可以坐皇帝,不幸先于世宗病逝,皇帝的位置只好由章宗去坐。全始终者二:金世宗完雍颜,金章宗完颜。金世宗大概葬于太祖陵东侧柳家沟,这一点有待于将来挖掘证实。金章宗葬于今燕化地毯厂后山大楼沟与后沟普光寺中间,这里有很多金朝遗迹。另:连泉顶石碑碑文也可以证明。南迁者三:金宣宗完颜珣,金哀宗完颜守绪,金末帝完颜承麟。金宣宗葬于河南开封,也是全始终的皇帝。金哀宗在元、宋联兵打击下,危在旦夕之中“传位于东面元帅承麟,帝自缢于幽兰轩”(金史哀宗下403)完颜承麟刚刚即位就被乱兵所杀,史称“金末帝”。是历史上坐皇帝时间最短的皇帝。金太祖陵区概况金太祖陵区即是完颜阿骨打之陵区,此陵区并非埋葬阿骨打一人,还埋葬着另外两个皇帝。共计七个皇后,三个妃。它东西宽百余米,南北长五百余米。呈梯田状。位于大房山东侧三峰山(又称云峰山、九龙山)脚下,龙门口村后坡。建陵经过据《大金国志校证》载:国初,祖宗止葬于护国林之东,逮海陵徙燕,始令司天台卜地于燕山之四围,岁余,方得良乡县西五十里大洪谷曰龙城寺,峰峦秀出,林木隐映,真筑陵之处。遂迁祖宗于此,唯熙宗葬于山阴,盖以刑余遂不入陵。又(596)页,山陵:“虏人都上京,本无山陵。祖宗以来,止卜葬于护国林之东,仪制极草创。迨亮徒燕,始有置陵寝意,遂令司天台卜地于燕山之四围。年余,方得良乡县西五十余里大洪山曰大洪谷曰龙喊峰,岗峦秀拔,林木森密。至筑陵之处,亮寻毁其寺,遂迁祖宗,(应是祖父)父,叔改葬于寺基之上,又将正殿元位佛像处凿穴,以奉安太祖、太宗晟、父德宗宗斡,其余各随昭穆序焉。惟亶被杀,(即熙宗)葬于山阴,谓其陵区葬有三帝,其实只有太祖阿骨打,次祖父太宗吴乞买埋葬在距太祖陵区二里之遥‘坟山’。据《日下旧闻考》记并不在太祖陵区。海陵之父辽王宗斡虽记载改葬于寺基之上,如果假设是真,那么在世宗即位后,(大定二十二年)削睿明皇帝称号,(曾称明肃帝降封为辽王)。既不称帝就不该葬在太祖陵区,只能葬在诸王兆域,而金史却没有记载,宗干降封后迁出太祖陵区。(也许漏记?有待于将来证实)。可以说宗斡不在太祖陵区,但距太祖陵也不会太远。我们再看建陵时间。金史海陵(104—105)贞元三年三月“乙卯,命以大房山,云峰寺为山陵,建行宫其麓。”五月,“乙卯,命判大宗正事京等如上京,奉迁太祖、太宗梓宫。丙寅,如大房山,营山陵。”八月“甲申,启土,赐役夫,人绢一匹。”十月,“丁酉,大房山行宫成,名曰磐宁”。十一月“戊申,山陵礼成。”太祖陵区从“八月甲申启土”到“十一月戊申”竣工,修陵时间只有三个多月,可见修得不会太复杂,如果地下有宠大的宫殿,三个月时间是绝不会修成的。况且金朝在大房山建陵是属初次,还没有“坐皇帝就修坟”的习惯。否则世宗生前就不会说“万岁之后,当置朕于太祖之侧”(世宗下188)了。太祖陵区修建之所以进展较快,只能用“龙城寺”地基改建而成。陵区内的“三皇”一、金太祖完颜阿骨打(1068—1124)享年五十六岁,三次下葬,可谓受罪。第一次,天会元年九月乙卯(1124),“葬宫城西南,建宁神殿”。天会三年三月(1127),“上尊谥曰武元皇帝,庙号太祖,立原庙于西京。”第二次,天会十三年二月辛酉(1137)改葬“和陵”,皇统四年,改和陵曰睿陵。五年十月(1146),增谥“应乾兴运昭德定功睿神庄孝仁明大圣武元皇帝”。第三次,贞元三年十一月,改葬于大房山,仍号睿陵(金史太祖42)。二、金睿宗完颜宗尧(1097—1137)享年40岁。天会十三年(1137)行次妫州薨。陪葬容陵(正值改葬和陵曰睿陵之时)追封潞王,谥襄穆。皇统六年,进翼国王。(1146)正隆二年,追赠太师,上柱国,改封许王。世宗即位,追上尊谥立德显仁启圣广运文武简肃皇帝,庙号睿宗。二年,改葬于大房山,号景陵。(金史世纪补410)海陵迁诸陵时不知何故遗漏睿宗?还是世宗即位后,大定二年,九月,“辛酉,奉迁睿宗皇帝梓宫于磐宁宫。”十月,“戊子,葬睿宗皇帝于景陵”,即是太祖陵旁边,现简肃皇帝石碑已出土于太祖陵西侧,这一点与金史所记相符。三、金世宗完颜雍(1124—1191)享年六十七岁,直接葬于大房山,以后并未迁葬它处。大定二十五年四月,“上谓群臣…祖宗旧邦,不忍舍去,万岁之后,当置朕于太祖之侧,”(金史世宗下188)“二十九年正月壬辰朔,上大渐,不能视朝。”“癸巳,上崩于福安殿,寿六十七。”“三月辛卯朔,上尊谥曰光天兴运文德武功圣明仁孝皇帝,庙号世宗。四月乙酉,葬兴陵,”顺天府志记(877)“金世宗陵前地隘,应增修享殿并祭台,围墙,甬路等项,不能立正门,今就碑亭接连栅栏,立两角门,足符体制。”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清乾隆十七年从修太祖,世宗陵时,已是破烂不堪,不过还是有迹可寻,现在,太祖陵东侧,一个名叫柳家沟的地方还存在着一片废墟,黄土层很厚,揣其位置很像是世宗陵。金世宗是全始全终的皇帝,被后人称为“小尧舜”深受人民的爱戴,如果挖掘整理这里出土的文物,应当比别处丰富,有可能和民间传说部分相吻合。陵区内的“皇后与妃”金太祖阿骨打的“四后一妃”:圣穆皇后,光懿皇后,钦宪皇后,宣献皇后,崇妃萧氏金睿宗完颜宗尧的“二后”钦慈皇后,贞懿皇后:金世宗完颜雍的“一后二妃”昭德皇后,元妃张氏,元妃李氏。大定二十九年昭德皇后衬葬兴陵与世宗合葬一处。墓碑及其它金碑十三块,清碑二块。金碑:三皇,七后,三妃(如果昭德皇后与世宗合葬一处,而不复立墓将是十二碑)。清碑:恭勒世祖章皇帝御制碑文(顺治)圣祖仁皇帝御制碑文(康熙)太祖陵区除有大批的石兽、碑亭、享殿、华表等物外,还有一石人像。海陵迁诸陵于大房山,以挞懒尝给事太祖,命作石像,置睿陵前。(金史列传四1567)瑞云宫:《房山县志》记:按涿州志记:“瑞云宫在太祖陵侧,遗址仅存。”今已踪迹全无。太祖陵区的复灭《日下旧闻考》记:圣祖仁皇帝御制金太祖世宗陵碑文中记:“天启元年罢金陵祭祀,二年拆毁山陵,三年又建关庙于其地”,金太祖陵区与所有的金陵一起毁灭了,这对历史尤其是金史,是空前的损失,这只证明了明朝天启皇帝的愚昧无知。金太祖陵区诸陵虽经清朝大力修复,也无法恢复原状,只是建立在一堆废墟之上。民国期间土匪为捞取皇陵内的财宝,又拆毁了重修的陵墓,里面得到的却是一堆乱石,难怪当地人都说是“假坟”。遗憾的是“文革”时又把拆毁的陵墓遗迹推成梯田。目前,太祖陵区只剩下一片片残砖碎瓦,一条条汉白玉石阶,闪着残光的黄、绿琉璃瓦,缺肢断腿丢头的石兽,让有兴于金陵的人们面对着废墟去暇想,去追踪当年的盛况。金朝是第一个在北京建都的,也是第一个在北京附近建陵的。北京的文明及繁华也是从金朝开始的,所以金陵??陵废墟、遗迹等待着我们去开发、探索、挖掘、整理。金章宗陵考察记全章宗完颜璟(1170—1211)享年41岁,显宗子,世宗孙。在位二十年,“谥曰宪天光运仁文义武神圣英孝皇帝”,庙号章宗。葬道陵。(金史章宗四285)金章宗葬于大房山,具体葬在何处?史书并没有明确记载,这就让我们探索章宗陵址大费周折。《日下旧闻考》记:“圣祖仁皇帝御制金太祖世宗陵碑文:天启元年,罢金陵祭祀。二年,拆毁山陵,三年,又建关庙于其地,为压胜之术。”《顺天府志》记:乾隆十七年,钦命修茸金太祖、世宗陵时,也只是在原遗址的一带废墟上重修,也未必是原来的陵址。其它的金代诸陵便是“荒草寻飘乎”,荡然无存。章宗是全始终的皇帝,死后直接葬在大房山,地下墓葬可能没遭到破环。民国时,以盗墓闻名的刘振山,活动在金陵区域,也只是对清代重修的太祖、世宗陵进行盗掘,对于从明代即化为梯田的其它金代陵墓,大概不会深入研究、盗掘。我们如果能找到金章宗陵,金朝的随葬品可能是丰富的。《大清一统志》记:“世宗陵在县西北,大房山东北,(又称猫耳山)名曰兴陵,相近有章宗道陵……”这可以说明,金章宗陵就在世宗陵附近,又,世宗陵在太祖陵一侧,所以距太祖陵也不会太远。另外能够提供金章宗陵线索的即是:太祖陵山后的连泉寺遗址,有一明嘉靖八年碑,上面记着这样一句活:有一和尚从南方“行至京畿西南涿县西北地,大房山也。前山游玩大金章宗古墓,后睢从顶巅峰分林拨木至山。”这也是能够提供金章宗陵位置的唯一的字句依据。大房山金帝陵共有21个,十个在石门沟,三个在龙门口,一个在坟山,一个在鹿门谷(后迁出),一个在蛾眉峪,还有五个散落在山南这一带。太祖陵区葬有祖孙三代,可以看出金代陵墓的葬法没有什么严格的规矩。那么金章宗陵附近还会有其它陵墓,连泉寺碑文只提到了:游玩大金章宗古墓,却不提其它陵墓,只能说章宗陵修建的要比其它陵好。根据碑文,我们把上连泉寺的三条路线进行分折。首先,我们可以说此人没走正前方,因为寺的正前方是太祖陵,东侧坟山是太宗陵,碑文没有提到。向西便是三盆山,沟中有十字寺,寺中有辽碑、元碑,是房山闻名的古迹,向后爬上杨家大岭再向东即是连泉寺,碑文也没有提到。再向西就是长沟峪,爬上北梁即是‘金章宗歇凉台’。虽然存在许多金朝遗迹,但不会在山的顶峰修建陵墓。折回向南经过大房山顶峰,再向东也可到达连泉寺,但方向不对。左前方是大楼沟一带,地势宽阔。从房山城上连泉寺此路最近,沟口处有一山凹,叫‘金刚圈’,据说也是金陵,但规模很小,不像是章宗陵。后沟普光寺至大楼沟一带山势雄伟秀拨,巍峨险峻,沟中有四季不干的双泉沟水,潺潺流过,满山丛绿,百鸟喧鸣,风景优美,附近还保留着几十棵三搂粗的古栗树,树前是一片空地,此处曾发现许多金代的残砖。再向上,宝顶沟前一小房处有四个直径320毫米的柱础,大量的虎头瓦,绿琉璃瓦,桶瓦等物均是金朝遗物。可见金代在此处曾有过大规模建筑,再向西走上二百米余米,便是一条羊肠小路盘上顶峰,通往连泉寺,此路很像碑文中所记之路,山梁向东是上店村、东岭村,山势不足为奇,经反复考察没有发观金朝遗迹。大楼沟至普光寺这片地区,从方向看是在大房山东北,符合一统志所言。(距太祖陵五里之遥)是连泉寺的左前方。从地势看类似于太祖陵,三面临水,一面依山,从遗迹上看:有辽金明清建筑残迹,而金代最多。可以说:金章宗陵就在这一地区,这种提法是否正确,还有待于将来挖掘地下文物来证实。磐宁宫磐宁宫就在房山附近,而今早已消失在历史的岁月中、但遗迹不会没有!残砖碎瓦会告诉我们“磐宁宫”在哪里?《金史》记;贞元三年(1156)三月“乙卯,命以大房山云峰寺为山陵,建行宫其麓”。八月“甲申,启土,赐役夫,人绢一匹”。十月“丁酉,大房山行宫成,名日磐宁”。这是金史上第一次提到“磐宁宫”。《金史》记:奉先,有房山,龙泉河磐宁宫。奉先,是房山县的旧称,金代明昌二年(1194)由万宁改为奉先,元代改为房山。金史世宗(129)大定二年九月(1165)“辛酉,奉迁睿宗皇帝梓宫于磐宁宫。”《金史》记:后妃下大定十九年(1522)世宗德皇后,“改卜于大房山”,“戊午,奉安家磐宁宫。”从上所述可以看出:磐宁宫在海陵王时期作为“行宫”存在,到了金世宗时就作为“停灵殿”了。修建时期从贞元三年三月至十月,八个月之久,可见其规模相当宏大。《房山县志》记:“按金史地理志记,奉先县有磐宁宫。”又记:“瑞云宫,按涿州志,瑞云宫在太祖陵侧……而瑞云宫究不知建自何年或磐宁宫更名瑞云宫,亦未可知?”由此可知,作房山县志时也不知磐宁宫建在何处?甚至怀疑磐宁宫即是瑞云宫,瑞云宫在太祖陵侧,这也可能,可以作为皇帝祭灵时休息的宫室?但磐宁宫绝不会建在太祖陵区!《金史》和《房山县志》均没有磐宁宫的具体位置。那么,磐宁宫的遗址到底在哪?我们从金世宗将其父、其后的梓宫停于磐宁宫,然后再去下葬这一点上,可以知道:磐宁宫与陵区相距很近。有人认为长沟峪,东天宫,西天宫和房山之巅的上寺,是磐宁官?殊不知房山县城与长沟峪相距二十多里,婉转入川十余里,山路崎岖,况又深入陵区之后,要停灵于此,岂不舍近求远?大费周折吗?还有人认为,现在胜利桥北坡上的山神庙遗址即是磐宁宫?但其面积狭小,山势陡峭,不会把灵抬上山,再抬下山,徒劳人工,况此处已进入陵区,北面三里之遥即是太宗、太祖陵寝。试想,当年进陵路线:有三条。(一)从房山县城一带地方去周口店,走河滩延坝河入山口,进入陵区。(二)从朱各庄走北庄过歇息岗入沙峪进车厂。(三)从饶乐府过北关,洪寺进塔湾,上迎风坡,穿良各庄、西庄入陵区。我们看第一路。要走河滩进陵,当年河水势必很大,不会逆行涉水而上,此路走的可能性不大,牛口峪,云峰寺,周口店,山口等处也没发现过多的金代遗迹。第二条,沿各村仔细考察终未发现金代建筑遗址。值得注意的是第三条,一进入塔湾,路旁就有一寺庙遗址,四周散落着大量金代的砖瓦石块,占地面积200余亩,颇为宏阔壮观。分内院,外院,四层院墙层层相套,又有前、后,正三殿,布局非常严密,整齐,其方位;坐北朝南,三面环水,一面靠坡,周围又有山岗环绕,真有‘世外桃园’之意。沿院墙遗址散落着大最的碎砖残瓦,黄绿琉璃瓦。用琉璃瓦盖庙大概是极少,在这么一个山坳中修如此豪华的寺庙,意义也是非同一般。据说,此庙叫洪恩寺。可能“洪寺”村名也是来源于此。隔河相对的山坡还有一处遗址,它是依山势而建,类似于梯田,大概每层梯田都有石栏围绕。南北长300余米,两头呈半园形,东西宽100余米,分五层,越向上越小,顶端、南北长100余米,东西宽30余米,中心靠北有一凸处,四围散落着砖瓦,据传说这里原有一白塔,解放后就拆除了,今已踪迹全无。值得注意的是,东侧的阶梯遗址,留给我们的是:花岗石砌的阶梯围墙,孤独地站在那里,向我们展示着过去的繁华和神秘的岁月。还有那一堆堆碎砖忍受着已不知多少年来的风吹雨淋。这里还埋藏着大量瓷器残片,碗片还带有七个黑点,像是一朵梅花。有的瓷片还非常薄,经考证,有黑点的显得粗糙,是属金代北方瓷器,薄片显得精致,是属宋代南方磁器,这就给我们提供了一个证据:这两处遗址都是金代建筑。这里还散落着水缸,沙锅、水缶,瓷盘等残片,可以推断此处原是厨房所在。对面洪恩寺遗址临河一面,也散落更多的瓷器残片。再向西二个山坡顶端似乎是人工修平,四周都是用花岗石砌成,有些地方还可辨认出殿房遗址,周围散着砖瓦。在这个地区里到处可见一些奇形怪状的巨石,有的形如馒头,有的形如雪人,还刻有五官,有的像两排卫士站立在一条宽阔的路两旁,有的形如大鹏展翅,有的立在石上岌岌可危,有的双石并立,有的数石群集。如果再有森林围绕,将是一所绝妙的天然公园。问本地老人:原有一条大路可去车厂,今已残缺不齐,不过路边的扩基石还能依稀可辨。这里离陵区还有七里路,站在山岗上即可遥望山陵。可以这样认为:洪恩寺原是一座寺庙,海陵命云峰寺为山陵后即改建成“磐宁”行宫(太祖陵也是寺庙改建,此处为何不可改行宫?),建宫阁宝塔于山岗,增修院落,殿堂于寺,利用天然的奇石山水,森林,稍加修整即是行宫,所以磐宁宫修建只用八个月。后因世宗把磐宁宫改为停灵殿,即召僧守之,国亡而寺存。鸿雪因缘图记记载:清道光年间,金世宗二十四代孙麟庆前去拜陵还曾路过洪恩寺,还有僧人守之,大约在民国初年,因战乱僧走寺毁。其规模宏大,风景雅致绝不是一般寺庙可比,此地可能是“磐宁宫”遗址,(但也不排除歇息岗,羊儿峪,西庄,车厂等村存在其遗址的可能性,因这些村都在金陵区附近)这种提法是否正确?有待于挖掘地下实物来验证。十王坟大房山有一条向南延伸的山脉,叫“凤凰山,”中间段有一条东西走向的山沟,称“石门沟。”从沟口至沟里自然生成三道屏障,横在东西走向的山梁上,似乎像三道石门,在第三道石门北侧,有一高大而奇形的巨石立在沟口;这就是 “十王坟”。金史海陵(107)页,正隆元年,“七月已酉,命太保昂如上京,奉迁始祖以下梓宫,十月乙酉,葬始祖以下十帝于大房山。”十帝即是十王,顺天府志记:石门峪(王志,娥眉峪北上,有十王塚,金之宗藩也。)这十帝生前只是女真族部落首领,并未坐过皇帝。金熙宗即位后,于天会十四年(1138)追谥为皇帝,定庙号,皇统四年(1145)定陵号,皇统五年增谥。十王坟在历史的岁月中逐渐消失了,而在人们的记忆中却保存下来。据车厂人讲:从前听老人传说,石门沟里面有十王坟,但不知坟在哪里?有一次下大雨山水冲毁了地阶子,露出一块石碑,才知道十王坟的确切地点。还传说:车厂村有一人,一生专以盗墓为生,临死前还念叨:可惜,十王坟没挖,里面一定有东西。十王坟座落在半山腰的山坳里,占地面积约60多平方米,面向沟口,偏东方向。在层层梯田上长满一人多高的荆丛,进出非常艰难。地上散落着许多遗物:花岗石栏杆柱槽,两个华表底座,制做非常简单的柱础,汉白玉栏杆底盘,一些残砖乱瓦,油灯碗残片,花岗石阶条等,传说中的石碑一直没有找到。十王坟修建的时间比较长,从贞元三年三月至正隆元年十月(1156—1157)大约两年之久,也许是山高路远修建艰难吧!看样子工程很大,沟里填满了碎石块,大概墓室依山开洞为穴。传说中,“十王坟未被盗”这种说法可能性很大,如果仔细观察,靠北部,靠西部还可辨认出两个大土堆,中间被一条排水沟隔开,但是十个皇帝,如何就这两个土堆?或许是每个土堆周围再各围四个?那么十个皇后又埋在哪呀?60平方米的狭窄地区,埋葬20人,不是显得太拥挤吗?很有可能打了山洞,十王坟到底是怎样建的,现在还是个未知数。十王坟未被盗过的原因有三:(一)过去是山老林密无人问津,碑亭亭殿自然倒塌,淹没在这片废墟之中,或经雨水冲刷毁坏了原来的痕迹。(二)大明天启皇帝对金陵的扫荡,因路远,只是拆毁地表建筑,未能光顾地下。(三)因其诸陵打洞为墓,埋葬深而隐蔽。不管十王坟被盗与否,都是应该重点保护的对象,十王坟现已公布于世,应防止被盗现象的发生,对它应及早挖掘整理,也许有许多金朝文物出土。十帝及后的名称:始祖,函普,明懿皇后。德帝,乌鲁,思皇后。安帝,跋海,节皇后。献帝,绥可,恭靖皇后。昭祖,石鲁,威顺皇后。景祖,乌古乃,昭肃皇后。世祖,劾里钵,翼简皇后。肃宗,颇刺叔,靖宣皇后。穆宗,盈歌,贞惠皇后。康宗,乌雅束,敬僖皇后。 金章宗歇凉台金章宗歇凉台,位于大房山之巅,海拔1050米,占地面积1500平方米,改建于金章宗五年(1197),距今已近八百年。现遗址已是杂草丛生,荒凉不堪。《房山县志》记载:茶楼顶在县西北二十里 (即是大房山之旧称,现称猫耳山),上有金章宗歇凉台,尚存四石柱。又记:金章宗歇凉台,“按灵峰寺在大房山之上,长沟峪之北,俗名‘上寺’”。“其碑皆隶书,为金苏敬安撰,今摄其略曰:房山南三里泉石最幽,奇处旧有梵宫,肇自唐光启(唐僖宗)二年重建,辽中章上人者,声闻朝省奏:请名额,取灵峰之义,敕赐令名。时重熙十五年也(辽兴宗),后华严大师公官赐紫袍,以旌妙行。至皇朝开奠房山为陵寝寺,属治内,迨明昌改元复建崇圣宫,自云亭于峰顶……明昌五年重阳日。又记:灵峰寺,在长沟峪北岭,已圮。从以上文中可以看出,灵峰寺,上寺,歇凉台均是一处。不过据碑文,“房山南三里”应指长沟峪北之“西天宫”。(经实地观察,确有辽代遗迹,这暂且不论)。云峰寺东北方向,即是金太祖诸陵寝,南、西、北三十里范围内均是金陵的王陵区域。灵峰寺即是陵区中央,如果说“以大房山灵峰寺为山陵”,倒更为合适,但金史却说:“以大房山云峰寺为山陵,”而云峰寺却无从查找,周口店东有个村叫云峰寺,但却在山陵区域以外,与山陵不相关。也许海陵王选陵时把灵峰寺改为云峰寺?或许是刊印之差?不过按山陵的地理位置讲:灵峰寺即是云峰寺,也是在辽代寺庙上改建的,崇圣宫,又不知什么时候又被称为 “金章宗歇凉台”,也不知金章宗是否到崇圣宫乘过凉?但它是金代遗迹,这是确切无疑的。上面留有金代汉白玉柱础等遗物,据说“文革”前还有一口钟、一石碑与四石柱也不知什么时候就消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