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的数学题及答案:腐败生态系统的形成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14 01:40:15
腐败生态系统的形成

  最近有两件发生在东北的事情赶到了一起。一是检察机关正式受理审查起诉原黑龙江省绥化市市委书记马德卖官鬻爵受贿案,人们将这个案件称之为建国以来最大卖官案。另一件事情则是,辽宁阜新市一位叫曹再学的研究生公务员,被迫下岗。这两件事情虽然没有什么关联,但却涉及到一个共同的问题,就是与官场中的职位相关的潜规则。

  在一些地方,官场的腐败已经具有结构性,你只要想在这里生存,想不腐败都不行。在马德案中,如果半数以上处级干部的提升都涉及买官,那我们大体可以认为,在那里,不通过买官来获得提升,可能性是非常之小的。

  买顶“乌纱”是个不小的花费。这就提出两个问题:

  第一,这些钱来自哪里?如果一个官员一年的工资收入只有几万元的话,我们几乎可以肯定地说,这决不会是来自其正常的工资收入。从已经揭露出的案件可以看出,有的是由腐败而来,有的是由公款支出。

  第二,用几万到几十万来购买一个官职,目的是什么?如果我们可以用经济学的语言来把买官看作是一种投资,那么收益呢?可以想象的是,在买到官职以后,势必要利用这个官职来获得收益。而且,买官是有风险的。那我们就可以预期,如果利用买来的官职获得的收益少于或等同于购买官职的花费,是不上算的。这样就大体肯定,其获得这个官职后的收益一定要大于他的投入。

  由此,我们可以看到一种腐败的生态系统是如何形成的。在这个生态系统中,至少有两个逻辑是我们在这里可以看到的:首先,腐败有一种欲罢不能的性质。在官场中,升迁是一种正当而普遍的目标。如果这种升迁必须用“买”来实现,那就必然进入一个逻辑之中,即仕途成为一种商业投资,必须用腐败来收回买官的成本并获得收益;其次,腐败具有很强的扩散性。如前所述,一人卖官意味着多人买官。在当时有中国“卖官第一案”之称的河南某县原县委书记卖官案中,收受40余名干部贿赂70余次。在山东某县,原县委书记任职34个月,先后收受72人175次63万余元贿赂,其范围遍布18个乡镇、30多个委办局。这里涉及的每个买官者几乎都可以看作是潜在的腐败者。

  孙立平/文摘自4月12日《经济观察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