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 3d galgame cg:不抱怨的智慧 - 博雅弘智助学的博客 - MySpace聚友免费博客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3/29 16:31:52

    第一辑 了解自己为什么抱怨

  现世中的人,面对着各种侵袭而来的烦扰,往往不知所措。在佛的指引下,你能找到抱怨的根源,并获得解脱的方法。

  两个气源

  生活中有两个比刀子还要厉害的杀人武器,一个是犹豫,另一个就是后悔。无论被哪一个上了身,都会吞噬你于无形中。

  有一位知名的哲学家,天生一股特殊的文人气质,不知迷死了多少女人。

  一天,一个女子来敲他的门,说:"让我做你的太太吧!错过我,你将再也找不到比我更爱你的女人了!"

  哲学家虽然也很中意她,但仍回答说:"让我考虑考虑!"

  事后,哲学家用他一贯研究学问的精神,将结婚和不结婚的好、坏所在,分别条列下来,但他发现好坏均等,真不知该如何抉择?于是,他陷入长期的苦恼之中,无论他又找出了什么新的理由,都只是徒增选择的困难。

  最后,他得出一个结论--人若在面临抉择而无法取舍的时候,应该选择自己尚未经历过的那一个。不结婚的处境我是清楚的,但结婚会是个怎样的情况,我还不知道。对!我该答应那个女人的请求。

  哲学家来到女人的家中,问女人的父亲说:"你的女儿呢?请你告诉她,我考虑清楚了,我决定娶她为妻!"女人的父亲冷漠回答:"你来晚了十年,我女儿现在已经是三个孩子的妈了!"

  哲学家听了,整个人几乎崩溃,他万万没有想到,向来自以为傲的哲学头脑,最后换来的竟然是一场悔恨。

  尔后两年,哲学家抑郁成疾,临死前,将自己所有的著作丢入火堆,只留下一段对人生的批注--如果将人生一分为二,前半段人生哲学是"不犹豫",后半段人生哲学是"不后悔"。

  犹豫与后悔是两个威力巨大的气源,开始你会无意识地,随着习惯去做,等到你觉察到它们给你造成的危害的时候,多半已经为时已晚。所以才会有那么多哲人智士提倡向前看,当机立断。不过事实也的确是这样,能够抛开过去,就能收获阳光;让过去捆绑住,就只能在悔恨中度过余生了。

  还有一个寓言故事,非常有哲理。说的是燕雀、荆棘和海鸥听说大海是个广阔的市场,到那里的人们都能挣到很多钱,于是它们决定一起去闯荡一番。
     燕雀变卖了所有的家当,又四处奔波,东挪西借,凑到了一笔本钱带上了;荆棘想做服装生意,于是进了各式各样的衣服;海鸥想:"海上的人食物很单调,我就贩卖罐头吧,不会变质,肯定受欢迎。"他们怀着各自美好的梦想上船了。

  但是,它们的美好梦想很快就泡汤了,一场突如其来的暴风骤雨把它们的船打翻了,燕雀装本钱的箱子,还有荆棘和海鸥的货物全部沉到了海底。唯一幸运的是,它们三个都平平安安地回到了陆地上。

  燕雀垂头丧气,担心遇到债主,白天就躲藏起来,到了夜深人静的时候才谨慎的出来觅食;荆棘一直在想,说不定自己的衣服被海上的人捡到了穿在身上,于是派他的亲戚朋友站在路边,有人路过就拉住别人不放,看看究竟是不是自己的衣服;海鸥也心有不甘,整天在海上盘旋,琢磨着罐头可能会沉到什么地方,时不时潜下水去寻找。

  它们一直都这样,以至于他们的后代还在不停地逃避和寻找失去的东西。

  人们常说,不必烦恼,是你的想跑也跑不了,不必苦恼,不是你的想得也得不到。为已经失去的悔恨,为因为自己的踌躇而气恼,除了把自己变得更糟之外,什么问题也解决不了。 
     解开愤怒的"结"

  在我们的潜意识中,有许多快乐、欣喜的因子,同时也有许多痛苦、愤怒与挫折的因子,我们把那些能够凝聚成快乐与欣喜的因子,称为正面心行;把形成愤怒、痛苦与挫折的因子称为负面心行或结。这些"结"把我们捆绑了起来,阻挡了我们心灵的自由,阻挡快乐的因子进入我们的心田。

  通常有人说了令我们生气的话,或做了使我们气恼的事,我们的潜意识中就会开始产生负面的心行。这时,如果不知道如何解开并适时地加以转化,这种负面的心行就会在心里停留许久。等下次再有人说出同样的话,作出类似的事情时,负面心行就会越来越大,当它达到一定的量时,就会驱使我们去向别人作出同样令人生气的事情来,随之控制我们的行为。

  若没有在适当的时机转化这些"结",等过了一段时间,慢慢就会发现,要转化并解开这些"结"是很难的。因为这些"结"已成为了固化的心行,梵文将其称为samyojana(结),意思是固定成形(crystallize)。因此,好好照顾负面心行,通过禅修来解开心结,内心便可获得转化与治疗。

  不是所有的心行都会令人痛苦,但即使是快乐的心行也同样使我们痛苦。当我们看到、听到或尝到某些令人愉快的事物时,那些愉快的感觉也会转化成坚固的内在心结,但当这些事物消失的时候,我们就会又开始想念和寻觅,用很多时间和精力希望重新找回那个感觉。为什么那些希望戒严、戒酒的人都认为很难戒掉这些已经非常熟悉的习惯,原因就在于吸烟与喝酒所带来的那种恍惚的感觉已经变成了体内的一种心行,你无法忘怀反而渴求获得更多,因此才会感觉痛苦。因为体内那股曾经让你舒坦的心行驱使你不要把它赶走。可是不赶走它,你在现实生活中又很难获得真正的自由,由此,痛苦依旧伴随着你。

  爱一个人也是种强大的心行,一旦进入爱情的包围圈,脑海里想的就只有你爱的那个人,他的一切都会左右你的情绪与行动,你完全迷失了自己,没有了自由。你什么事都做不了了,无法工作、读书、睡眠、欣赏夕阳或大自然的美好,只想着那个你爱的人。所以,我们把爱上别人当做一场意外,或称为坠入爱河。这场意外会使你陷进去,内心不再感到平静。因此,爱情也是一种心行。

  在一本测算个性的书中,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个男孩和一个女孩做了一个小测验,说如果同时丢掉三样东西:钱包、钥匙和电话本,最紧张哪一样?女孩毫不犹豫地选择了电话本,而男孩则选择了钥匙。答案是,女孩是一个怀旧的人,男孩是一个现实的人。

  后来他们分手了,女孩的确总是被过去纠缠的不得安宁,一段大学时代未果的爱情至今让她念念不忘,而爱情中的他早已为人夫、为人父。女孩的心停留在了过去,一直为当初未能坚持到底而悔恨。就在这种自责与留恋中,她错过了一个又一个不错的男孩。

  男孩后来问她:"还可以挽回吗?"

  女孩摇摇头。

  男孩说:"那为什么不放弃?"

  她无奈地说:"放弃不了。"

  男孩说:"其实是你不想放弃。"

  佛家有句话:苦海无边,回头是岸。道理大家似乎都懂,可真正理解并付诸行动的却寥寥无几。爱情最初带来的美好感受取自于内心正面的心行,一旦破裂,曾经的正面心行就集结成了"心结",抛不开注定会受其煎熬。

  愉快与不愉快的心行都会剥夺我们的自由,我们必须小心地守护自己的身心,不让那些好的因子、不好的因子在我们的心内生根。注意在适当的时机转化,就可以掌握自己的呼吸,活在自己设定的环境中。
    扫心地

  我们都知道,地面不经常打扫,就不会有一个清洁的环境。同理,一个人的心不常清扫,生活烦恼的尘埃就会在心中堆积难除。

  "怎么扫呢?"

  "用惭愧、忏悔、返照、觉察、觉照、念念分明、念念做主、念念觉察、念念觉照,这样就能把心中的尘埃扫掉了。"

  这是佛陀和弟子周利盘特迦的对话。据说佛陀教了周利盘特迦一句偈语,但周利盘特迦在一百天里,都没把这句偈语读熟。前面学会了,后面便忘记了;后面学会了,前面又忘记了,始终都没有办法记下来。

  于是慈悲的佛陀把周利盘特迦带到了一个清净、安静的房间,指着房内的扫帚说:"既然没有办法记住那句偈语,就只念'扫帚'好了,这样应该不会忘记的。扫帚是用来清扫灰尘污垢的,我们的心中也有很多无明、烦恼、怨气,使宝镜蒙尘,也应该把这些扫除。"

  佛陀说的"宝镜蒙尘"是理,"扫地"是事,理和事是相通的。周利盘特迦在理上不能理解,佛陀就教他先从事上入手,由外而内,借着扫地来显理。因此,如果不太明理,不妨先从事上做,从事上修,时间久了,慢慢就会由事及理,从事显理。佛陀还教导周利盘特迦"扫除的意义就在于除去尘垢",进一步教他除垢。尘垢,我们的心中也存在,在除去外面的尘垢之时,也要除去我们心中的尘垢,当心中的尘垢除尽时,智慧自然也就开了。

  佛先教他念"扫帚"、"除垢",然后再进一步体会除去外面的尘垢之后,还应除去心中的尘垢,而周利盘特迦也确实找到了这一条修行的道路。所以,周利盘特迦就说:"佛问圆通,如我所证,返息循空,斯为第一。"

  对于生活在凡尘俗世中的我们,明理最终是为了做事更有秩序和规章,自己的生活、心境更加明朗与惬意。定期性地清理自己心头的尘垢才能更进一步。试想一下,假若我们心头的尘垢越积越厚,就会像家里的垃圾桶堆满了废品一样发出难闻的气味。也许你还不明了自己的心中都有什么尘垢,那你先试着想想,你时常易怒吗,生气吗,抑郁吗,得理不饶人吗,斤斤计较吗……
    以前看过一个小故事,说在美国阿拉斯加,有一对年轻人结婚,他太太因难产死了,留下了一个孩子。他整天在工作和家庭中来回穿梭,生活过得异常忙碌与紧张。因为太忙了,没有时间顾家,所以他训练了一只狗,那狗聪明听话,能照顾孩子,还能咬着奶瓶喂孩子喝奶。有一天,主人外出了,叫狗照顾孩子。他到了别的地方,因遇到大雪,当天不能回来。第二天才赶回家,狗立刻闻声出来迎接主人。他把房门打开一看,到处是血,抬头一看,床上也是血,孩子不见了,狗在身边,满口也是血。主人看到这样的情形,以为狗性发作,把孩子吃掉了,大怒之下,便拿起刀向狗劈去,把狗杀死了。

  之后,他突然听到了孩子的哭声,又看见他从床底下爬了出来,于是抱起孩子,虽然身上有血,但并未受伤。他很奇怪,不知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再看看狗身,腿上的肉没有了,旁边有一只狼,旁边还咬着狗的肉。原来狗救了小主人,却被主人误杀。

  "怒"字是心里奴隶的组合。你有没有被"怒"冲昏了头脑的时候?上面这则小故事让人感到了悲哀,因为一时的怒气,因为一场尚未明确的误会,将一份慈悲瞬间变成了一份罪恶。若在人际中上演这样的悲剧,岂不自己将自己丢进了地狱,终生承受良心的谴责!

  《大佛顶首楞严经》中写到:"扫地扫地扫心地,心地不扫空扫地。人人都把心地扫,世上无处不净地。"是啊,心不澄,事情哪有澄的呢!

  经上说扫地、扫厕所有种种的功用,但在一般人看来,那种不干净的地方,想避开都来不及,何况去打扫呢?况且还是一个为人不待见的工作,怎么会有功用呢?其实不是这样的。

  扫地的功用是什么?它所包含的深义又如何解释呢?

  一是"降伏我慢心"。因为人都有贡高我慢之心,觉得世界上 "我"是了不起的、高人一等的,不懂得尊重别人,这种心态实际上是做事情的最大障碍。若能快乐、自在地做一般人认为的下贱工作,也就降伏了贡高我慢的心。

  二是"干净可以使心定下来"。因为把家里或工作环境打扫的窗明几净,不仅自己的心能感到清净,也会让经过的人或使用者的心清净。心清净,自然心就定下来了。

  三是"扫掉心里的垃圾"。因为我们的心里有很多垃圾,如贪心、瞋心、慢心、疑心……心里的垃圾多了,烦恼多了,人也就整天糊里糊涂的。扫心地,心地的垃圾扫干净了,心地就清净了。若到了《清静经》里所说的"寂无所寂",那就算清净到家了。

  生活需要清理,我们自身也需要清理。如同身体的新陈代谢一样,只有代谢通畅,身体才会健康。
    忧扰清心

  现在是一个知识经济时代,再封闭呆板的人都懂得思考学习的重要性,不喜欢思考意味着比较容易饿肚子。这也符合"悟"的规律。"悟"就是要多思,多想。"悟"是达到通体明透的境界,是解除烦恼,走向轻松的不二法门。但问题常常在于你怎么思、怎么想,方式不对,多思不但达不到"悟"的效果,还会平添诸多忧虑。

  有一篇医学报道指出,现代人思考的时间普遍比较长,因而头痛、耳鸣、疲劳等随之都来了。但这些并不是造成神经衰弱的主要原因,思考模式才是。直线推演式的思考、交叉辩证式的思考,或是螺旋式既深又广的思考,都可以让喜欢钻牛角尖的人造成神经衰弱、耳鸣失眠。

  线性式思考在股市里比较普遍。一位勤俭了四十多年,好不容易存了一千万元的退伍老兵,年轻时就是一个思想固执、喜欢钻牛角尖的人。当他看见朋友因投资股票赚了不少钱,也希望能够赚更多钱,于是豪气干云地把一千万都投进了股市里,可不到一个月,股市遭逢历年来最惨痛低迷的谷底期。原本从一千万扬升至一千八百万的股票,硬生生地跌落至五百万,他摊开报纸一看盘市,惊吓过度,"啊"的一声心脏病突发就死了。

  据说那阵子,投资大户中有很多人都爆发了心脏病、高血压等急性疾病,想来真是令人欷?#91;不已。

  大家都知道投资和赌博的风险基本相当。如果投资时只想到全额投资--猛赚一笔--开心数钞票,结果不幸遭遇严重亏损,错愕之余只想到"全军覆没--这下糟了,好恨、好想死",这种没有转圜余地的线性思维习惯,真的是十分危险。

  投资前若做一番逆向思考,对获利的可靠性进行一下质疑,而且只投资部分的储蓄做尝试,那么赚钱时固然欣喜,亏空时也就能以"愿赌服输,无伤大雅"的心情来自我安慰,也不至于落得全盘皆输的惨局。

  当然,所谓聪明人的交叉思考和螺旋思考,若是不做适度的节制,照样也会令自己头痛不已。

  小莫是一个很没有安全感的女生,婚前担心自己这辈子遇不到心上人,婚后,她又有新的烦恼,常担心要是自己哪天得了重病,老公一定会弃她不顾,任她在孤零零的病床上受苦。
    "万一到时候,我身边都没有钱付医药费,该怎么办?"

  "而且如果我的父母也没有钱帮我,该去找谁帮忙?"

  "医保、劳保不可能全额补助,现代人罹患癌症的比例又那么高……万一……"

  无数个"万一"在她的心头不断涌现,她越想越心慌。从事保险业务的朋友看准了她的忧患意识,在一次登门拜访的时候就鼓励她为自己买一份万全的保单。

  "买保险绝对有好处,欧美国家保险的观念早就很普遍了。我帮你设计了一份综合性的保单,包括寿险、意外险、医疗险、癌症险,还有失业补助金,不管你是生病或意外,或是找不到工作的期间,一切都由保险公司理赔。"

  小莫仔细地看着保单,思考良久,终于点点头表示满意朋友的建议。不过,就在她将要签下保单之前,又冒出了一连串触类旁通、多虑的疑问:

  "这份保单是不错,但是如果我帮自己保险保得这么完备,还要老公做什么?"

  "如果在危难时刻,老公根本不用承担照顾我的责任,那我真搞不懂当初为什么和他结婚!"

  "其实,我也希望不要因为自己生病而拖累老公,所以打算帮自己买份保险。只是如果他知道我买有保险,会不会哪天兴起谋害我的歪主意?"

  "尤其是受益人要写谁呢?我和老公都不打算生小孩,难道受益人要写我老公?那岂不是太便宜他了,他还可以用我遗留的保险金去娶别的女人呢。"

  东南西北各个方面的问题她都想到了,反复矛盾的结果使这份完善的保单一直没有签成,而小莫仍继续过着心慌慌、意乱乱的日子。

  其实很多担忧都是多余的。有人曾统计过,我们所担忧的事情中通常有接近80%的都没有发生过。而那些无端的担忧、烦恼却悄悄地偷走了我们的时间、精力、欢乐与宁静。思考能帮助人成长、发现生活中新的一面。但莫名其妙的思考、多余的思考还是尽量少一些的好。
     接受残缺

  你可曾静心想过,你所有的不快、愤怒与痛苦都与过于追求理想化有关。我们习惯于把事情按照我们心中理想的样子来想象,但结果却总是有所出入。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我们想的总是要比实际理想、比实际完美,所以当真实的景象出现后,差别就显现了出来,随之我们的失望与不满也浮现了出来。我们有完美的理想,但现实中却没有完美之物,完美之事。这怎么办呢?顺其自然,尽自己的努力,就算有一些不完美之处,也不必苛求。生活不是因为完美而有意义的,而是因为存有缺憾而有意义的。

  所谓完美,其实是"怕自己不够好"的另类意义,而完美主义者,则常常是源于缺乏安全感,想赢得别人赞美而做出的一种努力。

  有一个故事是这样的:一位未婚的男士来到一家婚姻介绍所,进入大门后,迎面见到两扇门。一扇门上写着:美丽的,另一扇门上写着:不太美丽的。他推开了"美丽的"门,又见到两扇门:年轻的和不太年轻的。他推开了"年轻的"门。迎面又见到两扇门:"善良温柔"的和"不太善良温柔的"。他推开了"善良温柔的"门,又见到"有钱的和不太有钱的"。

  就这样他陆续推开了有钱的、温柔的、忠诚的、勤劳的、高学历的、健康的、具有幽默感的九道门。

  当他推开最后一道门时,只见门上写着一行字:您追求得过于完美,这里已经没有再完美的了,请您到大街上去找吧。原来他已经走到了婚介所的出口。

  这个幽默故事讲的不仅仅是婚姻,它也在讲人的追求。云想衣裳花想容,人人都向往潇洒完美的人生。然而我们应该知道,十全十美的事在这个世界上是不存在的,就像鱼和熊掌不可兼得一样,所谓的"完美"只不过是人们的一种幻想,一个目标罢了。不求完美,不把完美作为自己毕生的追求,也许这才是真正的完美,才是摆脱苦恼的根源。

  还有这样一位朋友,单身半辈子,快五十岁。突然结了婚,新娘跟他的年龄差不多,徐娘半老、风韵犹存。只是知道的朋友都在背后窃窃私语:"那女人以前是个演员,嫁了两任丈夫,都离了婚,现在不红了,由他捡了个剩的。"不知道这些话有没有传到他耳里,他有没有生气?

  一天,他跟我出去,一边开车、一边笑道:"我这个人,年轻的时候就盼着开奔驰车,没钱,买不起。现在呀,还是买不起,买了辆三手车。"他开的确实是辆老奔驰,但是这辆车看来很好,马力也足。

  他继续笑着说:"旧车有什么不好?就好像我太太,前面嫁个四川人,又嫁个上海人,还在演艺圈二十多年,大大小小的场面见多了。现在老了、收了心,没了以前的娇气、浮华气,却做得一手四川菜、上海菜,又懂得布置家。讲句实在话,她真正最完美的时候,反而都被我遇上了。"

  不完美,正是一种完美!当我们老了、锈了、千疮百孔了,隔一阵子就得去看医生,来修补我们残破的身躯,我们又何必要求自己拥有的人、事物,都完美无瑕,没有缺点呢?看得惯残破,也是历练、是豁达、是成熟,是一种人生的境界。
    允许自己不完美,接受别人的小瑕疵,是进入真爱的必需心情,人生有些事,不一定要求其完美,换个角度看,或许不完美其实也是一种美。

  比如家,大家都知道这是一处放纵自我的温馨、甜蜜、幸福、闲适的自由自在的空间,如果因自己的追求完美,而对家人增加了许多的限制,这不准那不行,令家人不开心,也会使自己不愉快;本来大家在外面一天言谈举止都受到多方面的限制,自己也会为了保持个人形象尽力做到最好,回到家再受到限制,当然都会不开心的。所以力求完美,也要看时间、地点、场所,过分要求完美反倒不完美了。

  再比如,许多交往中的男女双方,都极力表现得完美,呈现出经过伪装的面貌,各自隐抑住一些不完美和小瑕疵,并用审美的眼光去看彼此,因达成的美感而步入婚姻。而一旦成为夫妻后,渐渐地发现,彼此不再是初识的那个人,于是在相互的失望中对爱情、对婚姻、对人性、对所谓完美都失去了信心。其实呢,王子也好、公主也罢,都还是婚前的那个人,不同的是他们恢复了真正的自我,那些令我们陌生的发现,其实决非突然出现,只是以前没看到或看不到而已。

  生活毕竟是烦琐的,适度地放松实在比事事力求完美更重要,否则把自己和周围的人都弄得紧张兮兮的,就太不完美了。

  不完美就让它不完美吧!既然无法达到完美,一味地追求完美岂不是给自己增添许多烦恼?所以,学会"接受残缺",一如接受完美一样。
     第二辑 体察他人的心声

  在世间,每个心灵都不是孤立的,都是与其他的心灵相互牵连的。他人的苦必定引发自我心灵的苦。因此,体谅他人、体察他人的内心,就是体察自己,关怀自己。

  等待怒气消散

  愤怒是个活生生的感觉,你可以具体地感知到情绪与身体的变化。立竿见影地不生气、改掉一个习惯是不可能的,即使愤怒可以在瞬间被点燃,但灭火却需要相当长的时间,这一点与习惯的养成非常相似。因此,当一个人生气的时候,期待他很快就不生气,是不可能的,这需要一段相当长的时间才可以,所以,耐心地等待,不催促他,是让他熄火的有效方式。

  有时你可能有充分的证据能证明对方的愤怒是完全出自错误的认知,但你不能立刻干预他的感觉。愤怒就像你的渴望、嫉妒和悲伤一样,也需要时间来平息。即使他已经完全了解是自己的误解,也无法平息怒火,就像把电风扇关掉,风扇仍会持续一段时间一样。这时,耐心地等待,给予他熄火的时间,就可以了,就可帮助他把自己解救出来,同时也使你自己平息下来,不再神经紧张。

  你对自己也要有耐心,练习拥抱愤怒也是需要时间的。这就像煮马铃薯一样,至少让火烧到十五到二十分钟才能煮熟,你不能生吃马铃薯的。因此,必须把愤怒放在正念的火上烹煮,这可能会花十到二十分钟,也许更久也说不定。

  煮马铃薯的时候,必须盖上锅盖,避免热气散出,就像禅修时必须集中精神一样。所以,当你练习以走路、呼吸照顾愤怒时,不要做任何事情,例如听广播、看电视或读书,把锅子盖好,就专心做一件事。经过一段时间的拥抱与关照,正念就会生起,愤怒将慢慢消失,你会觉得愈来愈好,然后就会想到对方的身边帮助他。当你掀起锅盖时,马铃薯就会香气四溢,这时愤怒已经被转化成爱和慈悲的能量了。

  转化愤怒是可能的,就像郁金香在阳光充足时绽放,让心接受阳光的能量;愤怒也是一朵花,必须以正念的阳光拥抱它,让正念的能量融入愤怒的能量里,再维持五至五十分钟的正念,就可以转化愤怒了。

  愤怒、嫉妒、绝望等负面的情绪,都对正念很敏感。它们对正念的敏感度就如同植物对阳光的敏感。只要培养正念,就能治愈身心的疾病。

  正念里有专注、了解与慈悲的能量。因此,修行佛教的坐禅,就是要聚集能带来专注、了解、慈悲、爱与幸福的能量。每个处于修禅中心的人,都在努力练习聚集正念。因此,我们可以提供一个巨大而集中的正念能量区,这不仅可以保护我们自己,也可以帮助我们想帮助的人。

  只需要一点点的时间,就会发现我们有能力掌控愤怒。即使别人不知道还可以这样修行来化解愤怒与生活,但我们可以为自己和他人修行。不要等待别人来开始你的修行,你自己就开始,耐心地等待自己的修行,同时也耐心地等待他人的修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