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仙归来在校园黑米饭:《走近大师》在印出版 华人再现皇冠瑜伽震惊印度(图)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5 09:11:38
由中国旅印留学生潘麟所著的《走近大师》一书近日在印度出版发行,从而标志着消失已久的“皇冠瑜伽”经由这位中国学者的研究整理而正式宣告再生。
潘麟,本名潘维传,1973年生于安徽定远,在国内期间曾出版过哲学散文《家门没上锁》(北京燕山出版社),发表人物评传与美术评论近百篇。2007年以来在印度德里大学留学,对印度古老的瑜伽哲学和瑜伽实践进行全面学习和深入的研究。经过多年在印度各地的走访、摸索和文献的梳理,并经过他的钻研和创新,终于使消失已久的“皇冠瑜伽”重新呈现在世人面前。
据悉,自从印度传统的瑜珈诞生以来,皇冠瑜珈就作为印度传统瑜珈的核心部分,一直在瑜珈师生之间流传着。不过,作为瑜珈的核心部分和高级部分,并不是一般的瑜珈爱好者可以轻易了解的,就是那些跟着导师修学很多年的弟子,大多都从未听说其名,或仅仅听说其名而并不知道其具体内容。
在大约七到八世纪之间,皇冠瑜珈被当时在印度大乘佛教中新兴并很快占据主导地位的佛教密宗吸收后,成为其重要的组成部分,作为实现密宗的一个根本宗旨——“即身成佛”的最主要修证方法之一,在晚期大乘佛教的高僧和上师间秘密地流传着。在大约公元十世纪到十一世纪,皇冠瑜珈通过佛教密宗大师帝洛巴的弟子那若巴,传授给来自西藏的弟子马尔巴(1012-1096 西藏名Mar-pa),马尔巴大师回西藏后开始传授皇冠瑜珈。
自此以后,皇冠瑜珈一直在雪山里的佛教密宗瑜珈士之间流传,并造就出无数伟大的圣者和密宗瑜珈大成就者。而在印度本土,皇冠瑜珈被晚期大乘佛教(即密宗)吸收并作为达到“即身成佛”主要修证方法之一。此后,皇冠瑜珈就逐渐在印度传统的瑜珈界中失传了。但最近两个世纪以来,皇冠瑜珈象她在当年的印度那样,在西藏密宗各流派和各大传承中也逐渐地失传了。
右图为《走进大师》英文版封面
Come up to the great guru

现在,在喜马拉雅山里几乎没有人再听说皇冠瑜珈这一概念或发现皇冠瑜珈的成就者了。目前,只有极少数的高级瑜珈师掌握着部分(而不是完整)皇冠瑜珈的修法。对于一般民众和一般瑜珈爱好者来说,皇冠瑜珈已经成了一个美丽而遥远的神话。如此说来,潘麟在《走近大师》一书中的发现堪称目前全世界最体系完整、授受最简单、效果最明显、并适合所有人的皇冠瑜珈。
本书在印度刚一出版,就受到广泛的关注和热烈的欢迎,很多印度学者和职业的瑜伽师看了本书后都表示震惊和欢喜,至于热衷瑜伽修炼的印度人更是欢喜雀跃,争相求购和研习,可谓如饥似渴。作为为数不多的印度官方瑜伽学院,印度健康与家庭福利部已经决定邀请潘麟做正式的传法教授,并以《走近大师》一书为根本教材,向现代印度人系统讲授皇冠瑜伽。据当地有关人员说,这可能是第一位在瑜伽母国讲授瑜伽的外国人。
附录一:什么叫皇冠瑜珈
概括地说,皇冠瑜珈就是以化开头顶梵轮为基础的一种注重心传与神传(神启)的瑜珈。她兼容上述所有流派和种类的瑜珈。习练者可以把上述所有流派和种类的瑜珈与皇冠瑜珈同时习练,不存在任何形式或可能的冲突。只是皇冠瑜珈将这些瑜珈作为她的基础,她自身属于瑜珈的高级阶段。因此皇冠瑜珈可以很好地提高上述这些流派和种类的瑜珈的习练进度,并大大深化它们的效果。
1,在形传方面:皇冠瑜珈认为目前社会上广为流传的哈他等种类的瑜珈在姿势、动作和呼吸方式等方面,已经很成熟了,也很有系统,并适合所有年龄与性别的人群习练。除了根据某些疾病和需要而临时传授一些有针对性的姿势、动作和呼吸方法外,皇冠瑜珈本身不注重任何固定的体势和规定习练者必须长期习练的呼吸方式等。而是非常注重对瑜珈原理的传授。如,对体内的气和脉的理解;对意识的结构的认识;对灵性成长步骤的了解;对古今一切典籍和相关知识的研读;以及对哲学,宗教,心理学等进行尽可能的深入学习与思考。
皇冠瑜珈主张上述的“大瑜珈观”,不在某个外在的姿势或动作上过于强调或重视。认为某个特定的呼吸方式或固定的姿势动作等,对身心的转化是非常临时的,有限的,浅表的。而对人类的文明与文化的大量学习、吸收、消化,增强对真假、美丑、对错的分辨能力,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宇宙观、生命观、价值观等观念与信念,养成一个很好的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这些才是塑造和提升我们身心品质,最持久最有效的途径。
2,在心传方面:皇冠瑜珈主要采用的是开顶(化开头顶百会穴处的头骨)的方式来实现。这是皇冠瑜珈独有的一种让没有任何瑜珈习练基础的人们快速进入瑜珈高级阶段(即心传阶段)的方法。具体如下:
弟子在虔诚、宁静和与导师在心灵上保持着互动的状态下,导师将手轻轻地放在弟子的头顶梵轮处,持续十到二十分钟。在此时间内,导师的能量和慈悲力(即源自无私大爱中爆发出来的力量);功德力(即源自为大众无私服务积聚而来的力量);法力(即源自真理的力量);智慧力(源自意识获得高度升华后显现出来的力量);加持力(源自甚深禅定中的力量)等,将这些能量和力量通过导师放在弟子头顶上的那只手经过弟子头顶的梵轮输入进弟子的身心内部。这些能量和力量进入弟子身心内部后,达到迅速地转化弟子各种身心疾病,消除业障,净化身心,开发智慧,促进灵性成长和实现开悟等目的。这个简短的过程,我们叫作“开顶仪式”——即导师打开弟子头顶梵轮与全身脉轮的仪式。部分弟子在开顶仪式的当时(另一部分弟子则在开顶仪式后的一到七天内),头顶梵轮处的头骨被化掉直径半厘米到一厘米的洞,用手指可以清楚地摸到这个洞(只是头顶梵轮处的骨头化掉,头皮和头发等不会有任何变化)。当头顶梵轮正在被打开或已经打开后的前几天,弟子能清楚地感觉到头顶梵轮处有轻微的疼痛感或感觉到一股强大的能量和力量源源不断地进入体内,或另外一些因人而异的感受。
刚出生的婴儿的头顶靠近前额的部位,也有一处骨头没有愈合,我们称那处暂时没有愈合的位置叫“囟门”。婴儿长到一岁左右,囟门处的头骨就会自然愈合。我们皇冠瑜珈所化开的梵轮,它的位置不在囟门,在囟门向后大约五厘米的位置。
当弟子的梵轮处头骨被化开后,这就证明弟子的梵轮正式地被打开了,同时也证明弟子已经成功地接受到来自导师的能量和慈悲力,功德力,法力,智慧力,加持力等这些力量和能量,并开始在弟子身心上发挥良好的作用,成功地完成了第一轮师徒间的心传。
梵轮处的头骨被化开后,通常会在一到三个月内自动愈合。这种重新愈合不等于弟子梵轮的关闭。梵轮一旦被激活,一旦被打开,就不会再关闭。梵轮处头骨在一到三个月内的重新愈合,是出于保护大脑的生物本能,而不是标志着梵轮的重新关闭。其第一个有力的证明是,虽然弟子梵轮处的头骨又重新长好愈合,但弟子仍然能时刻感受到来自导师和宇宙的巨大能量和慈悲力,功德力,法力,智慧力,加持力等源源不断地从头顶梵轮处进入体内,头顶梵轮处时常有凉爽,按压或微风出入等特殊感受。第二个有力的证明是:无论这位我们皇冠瑜珈的习练者是在什么年龄内被化开梵轮的。尽管被化开后一到三个月内化开的头骨处又重新愈合。当他在自然衰老到濒临死亡之前的一周到两周内,在没有任何原因的情况下,他的头顶梵轮处的头骨又会重新化开。而且在其死亡后尸体自然冷却过程中,头顶梵轮处将会保持很高的温度达数天之久。
3,在神传(神启)方面:几乎所有的宗教信徒都希望能得到他们所信奉的神灵的现身和指导;几乎所有的瑜珈与其他的生命实践者们都希望获得神性的开启;几乎所有的哲学家思想家们都希望获得智慧的光顾;几乎所有的艺术家或别的从事创造性工作的人们,都希望获得灵感的不断降临。但能真正实现的,在历史上一直都是少数人。为何我们不能大量而持久地实现这些愿望呢?其主要原因是,我们没有在形传领域和心传领域打下很好的基础。甚至很多人,从来就不知道如何来有步骤有目的地实现他们的这一期望。如果我们不能在形传方面,真正做到大量吸收、消化我们的古圣先贤们为我们流传下来的知识和智慧,不能在此基础上建立起一个很好的人生观,生命观,以及养成一个很好的生活方式和对真假美丑有一个清晰的判断能力,那是不可能实现的。如果我们没有很好地开通我们体内的气脉和神经,没能很好地净化身心,提升内在的品格,同样,也是不可能实现的。即使我们幸运地获得了神(性)启,获得了智慧的照耀和灵感的降临,也必将是短暂的,难以重复的。
相信每个人,在其一生中都有至少一次这样的体验——突然间获得了某种神(性)启,不可思议的灵感不邀而至,此时我们似乎一下子对久困于心的很多关于人生问题,生死问题,真假美丑问题等,有了一次飞跃式的“顿悟”。但同样,几乎每个人又都会发现,这种突然降临的神启或灵感,象天上的流星,一闪而逝,很难再现。对于我们来说,已经不是这种神启有没有的问题,而是如何有效地让其达到可重复,可再现,时刻让我们的身心稳定地保持在这种状态里。这种状态就是我们所说的“开悟的境界”。
佛经里有一个记载。当年文殊菩萨也问过佛陀这个问题:任何一个人,在其一生中都有过至少一次以上的佛性(神性)突然在脑子里显化而使这个人进入到某种程度的开悟状态。但这种状态对一般人来说很难持久,能达到连续地维持三天以上的很少。于是,文殊咨询佛陀,这是什么原因?佛陀回答了四个字:“其力未充”。
“其力未充”是什么意思呢?佛陀并没有作进一步的阐释。其实这个“力”不是具体地指某一方面,而是指这个人必须在形传和心传上把基础打好,不断地提升身心的品质,在形传方面和心传方面不断地深入,强化,消化,提高自己的感受力,理解力,思悟力,禅定力,不断地化除私欲与自我,扩大自己的爱心等。
形传方面,在学习人类古圣先贤流传下来的经典时,要始终保持一种“进入感”,即始终与这些人在思维,观念,境界等保持高度的一致或类似。如此不断地强化自己的“进入感”,把自己的身心全部消融进去。在心传方面,与自己的导师(可以是一个,也可以是多个)在思维方式,在价值观、生命观等方面能否始终保持着高度的一致,能否深度地融入进导师的心灵之中、生命之中,境界之中。也就是说,你进入导师的生命有多深,导师进入你的生命就有多深。这种相互的“进入感”是加强和深化导师与弟子之间的能量传输,爱心传输,智慧传输等至关重要的要素。
在形传和心传中不断地提升自己的综合能力,渐渐地,这些能力和力量就会充足起来,神性的开显,或者说,灵感的降临与智慧的照耀,发生的次数就会越来越频繁,越来越持久。最后,就是神(性)的彻底开显或叫降临。每当智慧照耀我们一次,我们就开悟一次。但这种开悟还只能被称之为“小悟”。这种小悟一般人都有,在一生中都有那么一次或几次。在修行者身上就更是时常发生了。当小悟发生的频率越来越多,程度越来越深入持久以后,终有一天,就会迎来那个最后的,也是最彻底的一次开悟:大彻大悟。也有人是在第一次时就达到了大彻大悟的。这种记载在人类数千年的文明史中并不鲜见。但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都是经过先前无数次的小悟后,才迎来那个最后一次的大彻大悟。
那么,我们来总结一下什么叫“皇冠瑜珈”:
即强调“大瑜珈观”。始终突出瑜珈的本质是“相应”“结合”“智慧和灵性的成长”和三传并用(形传,心传和神传),适用于所有有瑜珈习练基础或无任何基础的人群。通过开顶为主要方式,强调师徒之间“心心相印”“以心传心”的“心传”途径来实现将导师和导师的导师们的修行成果与证悟智慧以及他们的能量和慈悲力;功德力;法力;智慧力;加持力等源源不断地传输进弟子的身心,对弟子的身心起到持续不断的扶正祛邪,转化疾病,提升素质,激发开悟等效果的一种瑜珈。
同时,皇冠瑜珈本身没有姿势或呼吸方法等方面的强制性练习要求,但我们鼓励人们在学习皇冠瑜珈时,如果条件许可,尽可能地多练习一些别的瑜珈和一切调理身心的养生方法。但皇冠瑜珈强调,学习者最好能每天用半个小时或自定一个时间,来进行强化“心传”练习:选择一个室内或室外环境安静之处,衣着宽松。姿势上最好采用盘坐式。盘坐分为难易不等的三种:最容易的一种是,双腿交叉,双脚分别压于两大腿下。此名之为“自然盘坐”;双腿交叉,一只脚放于大腿上,另一只脚压于大腿下。此名之为“单盘坐”;两只脚分别放于大腿上,此名之为“双盘坐”。双盘坐难度较大,一般初学者不易采用。等练习自然盘坐或单盘坐一段时间后,再采用双盘坐为益。在盘坐时,上身直立,全身放松,双眼轻合。这是外形的要求。心里观想的要领有很多种:皇冠瑜珈最常采用的方法是:在打坐中,静心观想导师也盘坐在你的对面或身后,一只手放在你的头顶梵穴处,导师和导师的导师们的修行成果与证悟智慧以及他们的能量和慈悲力;功德力;法力;智慧力;加持力等源源不断地传输进你的身心内。练习者此时应保持一种深度的接收,虔诚,开放,宁静和感恩的心态。
这种强化“心传”的练习随时可做,随处可做。只要尽可能地做到全身放松,心情宁静,减少周围环境的干扰,如果再播放一些轻音乐或古典音乐,会更好。但对于初学者(这里的初学者包括:已经接受过正式开顶并已经被成功地化开头骨的人;和没有参加过开顶活动,只阅读过本书的一般读者),我们提倡尽可能地每天拿出半个小时或自定一个时间,来正式地静坐观想。等什么时候达到在静坐中的状态和在随时随地进行的观想状态一样时,就可以不用专门打坐了。此时,不止是打坐时是在修行了,随时随地即是修行,一天二十四小时都是修行。因为此时我们无论是在聊天,吃饭,还是在工作,散步等,我们始终自然而又自觉地处于这样观想状态,处于接收“导师和导师的导师们的修行成果与证悟智慧以及他们的能量和慈悲力,功德力,法力,智慧力,加持力等源源不断地传输进你的身心内”的状态;处于“接收,虔诚,开放,宁静和感恩”的状态。
附录二:《走近大师》一书前言:
作者:孙静
当初认识潘麟先生时,是经一个朋友介绍的。我的那个朋友介绍潘麟时,并没有告诉我太多关于他的事,只说他是一个作家。所以在较长的一段时间内,我一直以为潘麟就是一个从事文学创作的作家。在阅读了他对于艺术家,学者,思想家等社会各界知名人士的评传和一些长篇小说等作品后,我更是坚信:潘麟是一位以精确地运用文字和以思想深刻见长,以及有着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与人类良知的当代杰出作家。因为我把他认作成一位作家,见面时我们谈论最多的当然是关于文学和艺术方面的话题。他给我最初的印象是:知识渊博,视野开阔,对真善美和生活中的各种痛苦有着极强的感受,深怀正义感和道德感。同时,给我们印象最深刻的还有他的超脱,亲切,乐观和坚持原则。我想一个人能做到象潘麟这样,已经非常难得,几近于一个完人了。在这个举世混浊而又浮躁的时代,在我的人生中能幸遇这样一个人,是很让人意外的。
但更让我意外的是,随着我们的深入交往,我惊讶地发现潘麟不仅仅是一位文学家,他对哲学,宗教等领域的研究,其基础之厚,识见之深,见解之深刻,运思之细密,创发之独到,不在东西方任何一位大哲之下。渐渐地我觉得,对潘麟来说,“文学家”这一称呼已经很不合适他了。对他的准确称谓应该是哲学家和宗教家。一个人同时对儒家,道教,佛教,印度教,基督教等宗教体系和它们那错综复杂的思想流派以及西方主要的哲学学说都能达到前人难以企及的认识深度,这是需要一种怎样的热情和思辨力,洞察力,才能取得这样的成就?古人说:书到今生读已迟。它的意思是说:象这样对生命和宇宙的奥秘的准确把握与洞见,对人类这些古老的文明体系的深入理解与透彻领悟,并不是每个人都可以在短短的一生中就能够完成的,它需要我们几世甚至更久的努力,才可望获得某种成就。正如潘麟在本书中所透露的那样,他之所以能在如此年轻就能达到如此不可思议的生命开悟和对人类几大文明体系的深入洞见,与他有一个非常优异的先天基础是有着重大关系的。
最让我深感意外的是发生在不久之前。因为潘麟先生此前的英语不是很好,故此书中有一些英文语句需要进行某些修改,以期达到更准确地表达出先生的原意。受先生之托,由我来负责修改此书中不完善的英文语句。以此因缘,经过对此书内容多次的详细阅读和对书中不明之处与先生以及他的弟子们进行全面交流之后,让我更为吃惊地发现,潘麟先生不仅仅是我以前认为的那样,是一名当代杰出的作家,也不仅仅是一位杰出的哲学家和宗教家,他是一位对东方各种狭义的和广义的瑜珈流派有着完美领悟并真正得大成就的瑜珈大师;是一位经过长期修炼后获得生命全面开悟的生命学家;是一位成功地带领出无数深陷各种身心苦难的人们走向健康、光明和解脱的生命导师!
因为有幸能够在此书未出版之前就对此书有过多次的阅读,并就书中一些问题与先生进行过多次长时间的讨论和交流,对此书的价值和意义,有一些肤浅的认识,想报告给此书的读者们:
一,大爱无疆
正如印度古老的文明告诉我们的那样,这个世界是来自毗湿奴(Vishnu)大神的一个梦。当毗湿奴(Vishnu)沉睡时,我们和这个世界就在他的梦境中开始被创造出来。当他醒来时,我们和这个世界随着他的觉醒而消失。我们和这个世界就在毗湿奴(Vishnu)大神的一梦一醒之间一次又一次地偱环着,更新着。源自古老印度的这个寓言是人类文明和宗教中所可能有的最为深刻的智慧之一。自五千年或七千年以来,印度文明或整个东方文明自其发端之初就开始进行各种方式的生命探索,其最终的目的只有一个:既我们如何从这个存在之梦中,人生之梦中和宇宙之梦中彻底醒来?整个东方文明自始致终都是在围绕着这个终极目的:如何让我们从这个存在之梦,人生之梦和宇宙之梦中醒来。因为有了这一始终不变的终极目的,所以东方文明成为了以探索生命为中心的文明,故可被称之为“生命文明”。由生命文明发展出来的智慧成果,就是生命科学。在印度有七千年古老历史的瑜珈正是这生命科学中的一朵奇葩。而皇冠瑜珈则是这印度全部瑜珈流派的精髓所在,是无数代印度先哲们探索生命的智慧成果,是整个印度文明中一个十分重要的核心组成部分,是印度文明的灵魂之一。
但因为某些历史因素,皇冠瑜珈——这个印度文明的儿子几千年之后在喜马拉雅山脉中渐渐地走失了。尽管在印度教和佛教经论中大量记载过皇冠瑜珈,但当今几乎无人了解皇冠瑜珈的内涵了。潘麟先生经过他的灵性导师精心传授并经过异常艰苦地在喜马拉雅山中进行全面考查与修行后,终于恢复了皇冠瑜珈的本来面目,又经过在他的数以千万计的弟子们中间传授和实践后,宣告皇冠瑜珈正式重返人间。
现在潘麟先生在经过对数以千万计的弟子们的传授和实践之后,籍此书在印度(以及以后在别的国家和不同语言)的公开出版,将这个印度文明曾经走失的儿子交还给印度人民,交还给包括印度人民在内的所有需要健康和生命解脱的人们。潘麟先生出生在中国,并在那里长大。但他能够超越狭隘的民族主义和政治上狭隘的意识形态,本着科学无国界,生命无国界,友谊无国界的思想,毅然走出国门,走进印度,走上国际,走进每一个需要他的人们中间,无私地传授他的皇冠瑜珈和他的生命科学,带领人们走向健康的生活,走向生命的解脱。这种无私的奉献,是一种真正的人间大爱,是一种真正的超越不同的民族,超越不同的种姓,超越不同的宗教信仰和不同的文化形态和意识形态的生命之爱,这是一种只能发生在心灵之间、生命之间,无一丝一毫后天造作的天真之爱。当我们在阅读此书的每一个语句时,无不强烈地体会到那来自潘麟心灵深处、生命深处的充盈之爱。我们可以在这本书中的字里行间清楚地感受到潘麟先生对人类文明高度的责任感和接受来自先圣们的生命托付后,而形成的那深沉的使命感。籍着这种纯真的爱,尽管此书中谈论了大量让我们平庸的众生们难以想象的生命奥秘和潘麟先生传奇的人生,但我们并没有产生出和潘麟先生相距遥远、天隔一方的感觉。相反,透过此书,潘麟先生就象是我们隔壁的一个熟习的邻居或一位亲人,用他一贯亲切的方式向我们讲述着他心中那些不可思议的智慧。
二,精辟地论述了瑜珈的本质和内涵
在本书中,潘麟先生首先对在印度流传了数千年的传统流派的各类瑜珈(如哈他瑜珈,奉爱瑜珈和知识瑜珈等)进行了十分精辟的总结。这些精辟独到的论述,在我们以前的关于瑜珈的著作中是很难见到的。但更为精辟的却是潘麟先生关于广义瑜珈这一概念的提出和论述。明确地指出,世界上所有的宗教体系其本质不仅是一个文明体系,智慧体系,更是一个生命体系。宗教的价值和意义恰恰在于她对生命的认识。如果从宗教中抽去她对生命内涵的认识,那么宗教只剩下了一堆空洞的教条。生命的解脱是所有宗教的核心,而生命的解脱必以瑜珈的修证为前提。因此,瑜珈本身不是任何一种宗教,但(广义的)瑜珈是任何一种宗教达到其目的所必须采用的实现体系。
三,明确提出了入世修行这一基本宗旨
本书中,潘麟先生为我们指明了入世修行的几个重要原则:⑴,修行的过程就是服务大众的过程,就是实践奉爱瑜珈的过程,把向大众奉献爱心视作向众神奉献爱心,并明确指出,向众神奉献爱心只是我们实践“奉爱瑜珈”的初级阶段,而向众人奉献爱心才是“奉爱瑜珈”的终极阶段和终极目的。⑵,修行皇冠瑜珈不需要特意改变自己以前的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只要这种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不影响他人,不伤害他人,并符合人类共同遵循的道德原则和价值标准),不设立任何禁忌和诫律。⑶,将瑜珈的修行与生活和人生统一起来。人生的过程就是瑜珈修行的过程,生活的过程就是瑜珈实践的过程,甚至将生活中每一件事的过程都视作一个瑜珈的实践过程。瑜珈实践不是只有在人生中的某个特殊时期或特殊状态下的生命实践,瑜珈就是我们的人生,瑜珈就是我们的生活。把瑜珈中的奉爱,观想,相应,合一,解脱,虔诚,灵性的成长,禅定(身心始终处在一种深度的和谐,宁静,开放,光明和觉醒的状态)等基本原理带入到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带入人生中的每个角落。这是一种“大瑜珈观”,也是一种“大瑜珈修行”方式。⑷,将瑜珈修行,特别是将皇冠瑜珈的修行,力求做到非职业化。非职业化的意思既是,不将瑜珈修行作为自己人生中的唯一职业,在瑜珈之外,我们必须通过另外的社会职业来实现我们的生活所需和回报社会。⑸,狭义的(各流派)瑜珈是印度文明和印度各大宗教的灵魂,而广义的瑜珈是整个东方文明的灵魂,她是整个印度先民和古圣以及整个东方先民与古圣的生命结晶和智慧成果,不是某个人的私有之物,她属于全人类的文化财富和文明成果,任何人无权将之藏为私有。相反,任何人,尤其是那些已经学习并掌握瑜珈内涵的人们,每个人都需要有一种文化使命感和历史责任感,不仅自觉地将瑜珈运用进自己的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的方方面面,同时还要尽可能地把这一人类的智慧成果传播给更多的人,造福更多的人。我们把传播瑜珈和造福他人作为积累功德的过程;作为消除业障的过程;作为灵性成长的过程;作为智慧开启的过程。因此我们不能仅仅满足于我们内在的灵性成长,我们还要尽可能广泛地学习所有有用的知识和技能,开放我们的心胸与视野,积极地走进人群,与社会上各种不同的知识,观念等进行真诚的对话和交流。
四,再次有力地捍卫了东方唯心主义哲学观和生命观的特殊价值
近几百年以来,作为东方文明基础的唯心主义,和在此基础上构建起来的道德观,价值观,人生观,宗教观,审美观,宇宙观,生命解脱观等等,受到了来自西方实用主义哲学观和唯物主义哲学观以及建立在物理学等学科基础上的自然世界观的严重冲击,东方唯心主义哲学观和建立在此哲学观念之上的古老的文明体系,还有她的道德观,价值观,人生观,宗教观,审美观,宇宙观,生命解脱观等等,受到了前所未有的解构和几乎是毁灭性的打击。如何复兴东方文明;如何再建东方唯心主义哲学观,如何捍卫东方文化中的道德观,价值观,人生观,宗教观,审美观,宇宙观,生命解脱观等等,是每一个有文化责任感和有人类良知的学者,都必须要思考和回应的问题。潘麟先生在本书中,通过雄辩的哲思(如意识的自在性,自觉性,自律性等)和可无数次重复的开顶(运用心灵之力化开人体中最坚硬的部分——头骨以及运用心灵之力有效地治疗各种疑难疾病),再次无可置疑地捍卫了东方唯心主义的存在原理和存在价值,并继而进一步地捍卫了东方文明体系的特殊意义和不可取代的地位。
五,首次正式提出“生命学”概念
在本书中,潘麟先生首次正式提出了全新的“生命学(Lifeology)”学科概念。以此书的出版为标志,宣布一门不同于此前的任何自然科学或社会科学的新兴学科门类的诞生:“生命学”!如同此前我们熟知的任何一门社会科学或自然科学那样,它们无一例外地由最初的萌芽,经过在历史中的长期发展,到最终成长为一门独立的学科。生命学同样经过了这样一个历史过程:它经过了任何一个文明在其最初都必然具有的巫术文化阶段,后来慢慢发展出瑜珈,禅定,祈祷等,并形成了流派众多、体系完备的生命学说体系和生命实践体系,以及无法计数的经典和案例。这些主要保存在东方文化传统里的体系完备的生命学说与生命实践体系,以及无法计数的经典和案例,足以形成一门与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并列的第三大学科体系——生命学体系(The system of Lifeology)。但在现实中,生命学作为一门学科并没有被正式地提出,更没有人将她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来对她进行自觉的全面建设。当代和以前的那些生命学实践家们也没有自觉地意识到,他们正在从事的身心实践是意义深远的生命实践,他们正在从事的这项探索是伟大的生命学研究。令人遗憾的是,至今他们仍然把自己仅仅认同为一位瑜珈士,一位宗教修行家,一位道德实践家,一位传统医学的医生,甚至把自己认同为一名巫婆或一名学会运用特异功能的预言家。在这些人的观念中,仍然大量存在着与一名真正的生命科学家严重相违的帮派意识,山头意识,宗教意识,复古意识和私藏意识,不愿意或很少公开交流自己的生命实践经验和生命学知识。这些不良观念必须打破,生命学的科学观必须尽快地建立,生命科学必须象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那样成为一门被全人类公开承认和公开研究的一门科学体系。同时,生命科学所有的探索成果和智慧成果必须被全人类所共享,甚至为全宇宙所共享。
潘麟先生在对人类科学发展史和文明发展史的深刻把握的基础上,顺应文明发展规律,顺应时代的呼唤,以此书的出版为契机,正式宣布“生命学”的诞生!潘麟先生不仅自觉地将生命学的实践方式和基本哲学观念贯穿在此书的始终。如同物理学的定义是:它是一门以探索物质之间的关系以及物质的内在结构为研究对象的科学,同样,潘麟先生对什么是“生命学”也给予了明确的定义:生命学是一门以探索人(同时也包括一切生物在内)的身心内在结构和存在属性以及通过相应的实践而达到全面的解放(即获得终极的开悟和彻底地实现其内在的自由)的科学,并以此为基础而形成的道德观,价值观,人生观,宗教观,审美观,宇宙观,生命解脱观等哲学体系,以及生命医学(生命学与东方传统医学和现代西方医学进行交叉研究的一门新兴学科);人体潜能学(特异功能学);生命物理学(生命学与物理学进行交叉研究的一门新兴学科);生命心理学(生命学与心理学进行交叉研究的一门新兴学科)等相关学科体系与学科群。
本人才疏学浅,对潘麟先生,对这本书,对他的皇冠瑜珈和他的生命学的学习与研究尚在起步阶段,上述这些只是个人的一些初步理解。我想以后随着我对潘麟先生和他的皇冠瑜珈与他的生命学更深入的研究,我一定会有更多惊奇的发现,那时我会进一步地和大家分享我的理解。
从最初我认为潘麟是一位当代杰出的作家,到发现他是一位杰出的哲学家和宗教家,再到近来才进一步地明白:潘麟的真正身分是一名当代罕见的瑜珈大师和生命学家——准确地说,应该是生命学的创立人。我问自己说:这些就是我对潘麟先生所理解的全部吗?我回答说:不是。那么能不能让我们暂时地抛开这些知性的概念,用我们的直觉来体悟一下潘麟呢?如果我们能很好地抛开这些外在的身分,外在的各样标签,那么我要告诉你的是:潘麟是一团火——当你有幸走近潘麟时,你能明显地感受到,潘麟的整个存在,他的整个生命就是一团永恒的火焰:一团大爱的火焰,一团智慧的火焰,一团充满神奇力量的火焰,更是一团似乎能毁灭一切并能在灰烬中迅速创造出一切的火焰。
如果我们仅仅把潘麟体会成一团火焰,这是不完整的。潘麟除了象是一团永恒之火外,他更象是一个空:当你有幸走近潘麟后,你会发现潘麟在你的眼睛里渐渐地“消失”了,他的整个存在,他的整个生命就象是一个天空,一个大海,他没有自我,没有自私,他的整个身心通体是宇宙精神的化身,是最终理性的载体。他把不可思议的神性化作了他的人性,他的一言一行中是那么地充满着人性,但如果你再仔细地体会一下,他的人性又不再是人性,而是全幅神性的流显。正如此书中所说的那样,我们头顶上的那个梵轮又叫作“千叶莲花轮”。梵轮的打开就是这个有着一千个花瓣的莲花的盛开。当你走近潘麟后,你就能明显地感受到,潘麟的整个存在,他的整个生命就象是一个盛开的莲花。当你和他呆在一起时,透过他的一言一行,你会在你的脑海里不由自主地浮现出一朵正在盛开的莲花的意象。此时你会有一个小小的顿悟:为什么二千五百年前的佛陀一再一再地把一个已经开悟的人比喻为一朵盛开的莲花——准确地说,那不是一个比喻,那只是佛陀对他自己和与他一样获得彻悟的人的一个真实的发现——就象海洋,就象天空那样地敞开,那样地盛开。
如果仅仅把潘麟体会成一个空或一朵盛开的莲花,那同样是不全面的。潘麟给予人们更深的感受是象一条春天里的小溪:当你走近他,当你放松你的身心去感受他的时候,你会发现,潘麟是一泓泉水,一条小溪:它轻松地绕过社会和人为地设置的重重障碍,流进你的身心中,滋润着你那业已干涸的生命,洗涤你那业已混浊业已沉重的身心——这一切都是在不知不觉中被实现,在亲切,在友好,在宁静中被实现。潘麟的整个存在,他的整个生命,化作那条小溪流进来,流进你的心灵,化作你的灵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