命运补丁txt下载八零:中國佛教徒的素食觀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9 09:41:24
中國佛教徒的素食觀

有一句俚語:「吃飯皇帝大!」,皇帝如果弄得大家沒飯吃的時候,是會引起平民百姓的造反。

可想而知,當社會經濟不景氣或是天災所造成的農林漁牧等重創時,都是執政者或執政團隊所要面臨的考驗,絕對不是喝喝肉湯就可以填飽肚子的。

對三、四十年代的台灣居民而言,那時只要有一點點米飯、地瓜就可以維繫其生命,就連棄置滿地的地瓜葉等物,都可以做為蓄養家畜的重要糧食。

因此現在許多植物性食材,反而搖身一變成為有機健康食品的來源,再加上健康素食風潮的興起,讓今人無法輕忽素食的好處及其相關歷史發展。

在中國佛教史上,自從梁武帝下詔了一篇〈斷酒肉文〉(出自《廣弘明集》)之後,中國佛教出家弟子們開始嚴格執行,也鼓勵在家信眾學習之。

其實,並非梁武帝想自我標榜;而是中原富饒的環境不像西藏大高原的惡劣環境,另一是中國社會背景沒有托缽的習俗,且有些佛教以外的修道人,也有崇尚素食的養生之道,即知風土人情、地域氣候等都是不可輕忽的影響因素。

相信很多稍微了解印度佛教史的人,都知道佛陀時代不談「素食」;但卻強調飲食要遵守「三淨肉」的規範。

前者是因為在佛陀時代,印度的修行人早就有托缽乞食的風俗,無法揀擇施主們供養食物的精麤葷素。

因此,佛陀也會帶領弟子們托缽乞食而學習並宣揚佛法,正如《方廣大莊嚴經》所說的:「調伏身心故,入城而乞食。」

又乞食的利益中,也特別強調「法施不為食,不求恭敬故,所言人信受,是樂頭陀利。」(出自《月燈三昧經》)

又《彌沙塞部和醯五分律》提到:「有三種肉不得食,若見、若聞、若疑。見者,自見為己殺。聞者,從可信人聞為己殺。疑者,疑為己殺。若不見、不聞、不疑,是為淨肉。」

因此,托缽乞食所得的葷食,正符合佛陀「三淨肉」的規範,乃本著長養悲心不殺生的精神,為佛陀教化弟子的善巧方便。

佛教從印度傳入中國,有些生活習慣不免南轅北轍,且是從帝王信仰才擴及到平民百姓,像神僧佛圖澄度化石勒、石虎的故事即是一例。

另外一方面中國古代修道人多是崇尚閒雲野鶴的遁世日子,根本沒有為了弘道而乞食的風俗習慣。因此,中國佛教教團的日常生活就必須自煮,不免也會滋生一些問題,再加上教團成員日趨複雜而呈顯一些亂象。

持戒嚴謹的皇帝菩薩梁武帝為了護持正法,特頒佈〈斷酒肉文〉一文,提倡禁飲酒食肉,就像《大般涅槃經》所說的:「如人噉蒜臭穢可惡,餘人見之聞臭捨去,設遠見者猶不欲視,況當近之!諸食肉者亦復如是,一切眾生聞其肉氣,悉皆恐怖生畏死想,水陸空行有命之類悉捨之走。」

故食肉者斷大慈種的精神理念,誠如《四分律刪繁補闕行事鈔》強調:「涅槃云:『從今日後不聽弟子食肉,觀察如子肉想。夫食肉者斷大慈種,水陸空行有命者怨,故不令食。』」,而有了禁食五辛葷食的提倡,讓「素食」成為中國佛教獨有的特色。

總之,佛教徒重視素食,是基於「不殺生戒」而有的慈心悲願,與對其他眾生而有護生之悲心的培養,就如《釋門自鏡錄》所說的:「凡大慈者,令一切眾生同得安樂;若食肉者,一切眾生皆為冤對,同不安樂。」

與其是個人嚴守素食的表面功夫,不如從「洗心曰齋」的心地功夫做起,所謂「修行即是修心」,不在計較煮食的飯鍋清淨與否,而是內心的「勤修戒定慧,息滅貪瞋痴」才是佛教徒素食的真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