咎狗之血nano:百姓最关心的话题:“如何加工资”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9 01:32:40
                                  百姓最关心的话题:“如何加工资”  

       关于通胀成因的解释很多,  其中国内因素也有国际因素。如,国内由此增发的人民币要超过16万亿元,相当于2008年3.4万亿元市场货币流通量的近5倍。这些由外贸出口结汇投放的巨额货币,全部以通货膨胀的方式转嫁到了老百姓头上,造成老百姓手中货币的大幅度贬值,物价自然就会相应大幅上涨。但本轮通胀毫无疑问是因为货币发多了,而不是老百姓手头持有的钱多了。中央提出改善人民生活,工资翻番”面临现实挑战 “增长感”能否实打实 ,现在的物价上涨翻了几番,如工资翻番也许充其量顶物价上涨指数还不够。

老百姓要在没有通胀下加工资,才是皆大欢喜。但在加工资和通胀中选择:老百姓宁愿不涨工资,千万不要涨物价。但物价飞涨势不可挡,老百姓手中的钱越来越不值钱,老百姓钱没有增加,民生类物品几乎都在涨,中低收入的百姓日子确实不好过,有的百姓因物价飞涨几个月没吃肉了,也有的居民为省一点钱一天吃三顿粥,还有的公务员为孩子上学,儿子要卖婚房,开销成倍增长,压得气也透不过。不涨工资绝对不行,全国涨工资已民声四起,应该说涨工资排山倒海,势不可挡。物价上涨,公务员生活水平明显下降,加工资也是情理之中,但全国众多的非国营企业的职工,广大的农民兄弟,他们的工资由谁来加,温总理曾说过:“现在的通膨依然在上升通道上,通过印票子,提高工资待遇,给政府、军人、警察、等公务人员涨工资,很大程度上是剥夺普通民众的财富,普通民众将愈来愈穷。离退休人员和普通民众所谓涨的那点工资,根本就赶不上物价的上涨,何况还有大量的下岗人员,更是雪上加霜。这种方式治理经济和社会,就如同将舵交给一个盲人,后果可想而知。
物价的上涨,生活成本的提高,已经让百姓感受到了越来越大的压力。面对着物价上涨,提高收入的呼声也日渐高涨。在通胀的压力之下,提高收入也许是增强百姓信心的一个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提高收入发补贴和涨工资?在当前的情况之下,补贴到底该怎么发?工资到底该怎么涨?

  
                                       职工工资由谁加?
物价上涨,每个人都是受害者,但物价就是通过补贴来弥补老百姓所受的损失,这只是其中的一个方法。从理论上来说有两个方法,一个是涨工资,一个是发补贴。对职工发补贴加工资也是纸上谈兵,一句空话。因为企业没钱,也没有什么压缩力。

在东部地区采访发现,一些企业对“职工工资增长”处于一种两难境地:一方面,随着物价水平的走高和部分行业“用工荒”的连年出现,企业用加薪手段吸引员工势在必行;另一方面,由于原材料成本增加、汇率变动、税负偏高等因素,企业又在员工增收方面“力不从心”。物价飞涨每一位中国人都是受害者,发放物价补贴只发公务员或城镇居民,无疑是不公平的。笔者认为全国每一公民都是纳税人,都应享受国家生活补贴,因此我们的农民工、私有企业的职工都应列入物价补贴范围,国家的钱应用人民生活的民生上。 发放补贴是非常必要的,而且是非常有意义的。因为通货膨胀、物价上涨对人们最大的冲击就是生活成本上升了,人们觉得钱不够花了,收入不够了,特别是低收入者和中低收入者,首先自己钱包就不够,收入就不够,那么心理承受力也就特别弱,所以在这种弱的情况下,他会把很多的问题都集中在这一点上,那么我们在通货膨胀或者物价上涨的时候,首先要注意要减缓人们受到的冲击。 现在全国都在喊“工资要涨”,但是就没有解决一个问题,工资从哪里涨起?钱从哪里来?涨工资口号不是重要的,重要的是把钱的问题解决了,据有关专家献策:大概有几个途径:第一个途径就是政府减税,政府应该作为主导;第二个途径就是通过提高出口产品的价格,让外国人买单,这是比较好的渠道;第三个就是通过让劳动者有更多的权利来跟企业去谈判,去协商,用制度的方式来保证工资的增长。除了这三个方面之外,政府、法律方面的支持,政府政策方面的支持也是非常关键的,这四个里面最重要的还是减税。 据我了解,大多数企业都是善良的,愿意替员工涨工资,但是他没有钱,比如他原来赚的利润是5%,你还让他拿出2%去涨工资,这其实对他来说也是不公平的。如果国家减税能减个5%,或者减个10%,里面的80%让企业去涨工资,一般企业都会接受这种安排,所以核心还是在于政府让利,政府减税,然后通过企业的手让工资涨上去。 加薪的钱从哪来?其实我们国家有足够的钱给企业,因为政府现在的财政收入是7万多亿,而且政府财政收入增长是20%多,居民收入增长只有10%以下,那就是政府的钱远远要比老百姓多得多。

有位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教授 他算过一个帐,从2008年算到2020年,我们收入增长的空间大概有3倍左右。其实道理很简单,把GDP增长的部分,就是把该给老百姓的部分拿出来,涨十年,我们的工资大概就能涨2到3倍,要让老百姓富起来

“增长感”能否实打实?

多位受访职工认为,有关部门提出五年“工资翻番”目标,说明政府在快速发展经济的过程中,越来越注重成果的共享和普惠,重视民生问题的解决,值得赞赏。上海某外资咨询公司白领邹煜说,这几年工资每年都有5%~10%的增长,但生活成本压力越来越大,“年均15%、五年翻番”的收入目标,提高了大的“期望值”。不过,“工资增加”能否带来“增长感”,是一个问题。近年来,各地不断上调最低工资标准,但一些民众反映没有实实在在地感受到收入增长。究其原因,不是工资增长得不够快,而是物价比工资跑得还要快。
家住北京市朝阳区酒仙桥的高师傅,原来是国有电子厂的职工,七年前下岗在小区摆了个小摊修理自行车,下岗时买断工龄的钱都给了在外地生活的女儿女婿买房子,现在每月修车收入400元,低保每月领310元。支出方面,原来每月食品消费300元,其他开支200元,剩下的钱可以存起来以备急用,现在食品消费每月需要450元,家里已经很久没有买肉了,偶尔买些鱼,鸡蛋也主要用来炒菜。他说要是这样继续涨下去,不知道该怎么办。去年底薪是每月1200元,今年涨了80元,变成1280元,但工资涨不过物价,“比如兰州拉面以前5元一碗,现在涨到6元了”。季宝良算过账:2010年上半年,每月到手工资在2300元左右,能够剩下1500~1600元。现在每月到手的工资在2700元左右,但东西没多买,每个月反而只剩下1300多元了。“涨不涨工资是一方面,关键是购买力是不是增强了。”他说。
 受访业内人士认为,增强职工的“增长感”,就是要把“涨工资”变成“增所得”;提出目标以后,需要一系列更务实、更完备的执行措施和制度设计。
首先,强化工资制度自身的健全和落实。比如,要推行劳资双方工资集体协商制度,建立健全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和支付保障机制、国有企业高管薪酬管理制度、收入过高行业收入调控制度,以及最低工资保障、工资指导线、劳动力市场工资价位、人工成本薪酬、企业薪酬信息调查发布等一整套制度体系。对这些制度的建立、落实情况,应定期进行督察并予以公布,让职工看到一个“完善机制、提高收入”的“进行时”。
  其次,加强对劳动力市场的监管,避免出现“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有许多企业的保安到今天仍然每天六进六出,工资虽然比最低工资高一些,但完全是增加时间,是违背劳动法的。有的企业工人每天加班加点,但他的定额制的高,一年中总是累死累活的干也只有国有企业以的一般工资的水平,但付出了大量的劳力。最低工资保障制度”为例,政府部门一再提高最低工资标准,但在操作中,不少企业做低“基本工资”、加大绩效工资比例,从而降低以基本工资为基数计算的带薪休假、加班费的数额等,最终把“最低工资”变成了“标准工资”,职工收入并没有随政策的实施而真正提高。
  华东师范大学人口研究所副教授王大说,一般来说,工资组成部分中,固定部分应占60%~70%,浮动为30%~40%;但现在的情况可能正好相反。“职工工资年均增长15%”的目标,是否会遭遇这样的尴尬,殊难预料。”专家建议,必须从实际出发完善政策,防止其在执行中被“架空”。
货币工资上调顶多弥补了其实际购买力的缩水,工人的实际工资不见得比以前有所增长。更重要的是,工资的普遍上调意味着通胀已经全面蔓延。工资物价螺旋式上涨的通胀已经来临,货币政策若无大的动作,未来通胀有失控的风险。加薪将导致通货膨胀。劳动成本直接影响产品的价格,一旦工人工资大幅提高,那么商品价格也会随之涨价,涨价幅度甚至超过工资的涨幅,那么看似收入提高了,实际上因涨价因素将会使得老百姓的生活质量并没有提高,甚至有可能还会降低。尤其是对低收入家庭来说受到的打击更大。这是宏观经济政策基本的目标,控制通货膨胀,保证充分就业,让老百姓的收入上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