曼联vs纽卡录像:名将粟裕珍闻录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7 23:04:15

第一部分  序言

序言

  后生可畏,后生可敬,三湘才俊研究粟裕生机勃勃,异军突起。跻身其中的青年学者张雄文同志,以其深谙太史公司马迁真谛之功力,表现出敢说真话的勇气、妙笔生花的才气和高瞻远瞩的豪迈之气。

  这位后起之秀,深入缜密地甄别浩如烟海的可考文献,慧眼识珠,采撷冶炼,继专著《无冕元帅--一个真实的粟裕》洛阳纸贵后,又有新著《名将粟裕珍闻录》即将付梓。

  我刚刚从医院回到家,面对堆积于案的各地邮件难以顾及,唯忙于拜读《名将粟裕珍闻录》书稿,不禁又惊又喜,兴奋不已!

  拜读得知,他所“录”者除取自权威出版物与原始档案外,尚有不少知情人的采访。采访的内容,多有我久有耳闻的,也有战友中早有口传的。但在过去,“传”似乎还可以,“录”就断然不可。

  事过境迁许多年了,忆及相当长的时间里,战友们更有首长们生怕惹祸的惊恐之状,至今历历在目;他们苦口婆心地劝阻我下笔“录”闻,依稀犹言在耳。

  还原历史真相,公众自有公论。一些我熟悉的华野将领和中野、东野及华北将领,几乎都异口同声地说,他们老早就认为粟裕是当之无愧的华野统帅!

  粟总不仅是我们华东野战军的统帅,也是一位军事大家,旷世名将。战争年代,他率领我们华野摧枯拉朽,所向披靡,战功赫赫,威名远扬,深受最高统帅毛主席的器重与信任,是我们华野胜利的旗帜。

  他作为军事家的丰功伟绩,作为战略家的雄才大略,作为革命家的高风亮节,作为共产党人的一身正气,不只是华野的光辉典范,也是全党全军全民族的光辉典范。

  我是一名华野老兵,自1980年初,接触了大量党史、军史、战史资料、作战文书和往返密电,又结识了众多驰骋疆场、屡建奇功的杰出战将,心目中更加清晰地形成了鲜明的印象:古往今来,中国的军事家灿若繁星,而属于粟总的这颗星座是最为引人注目,最为耀眼之一。

  我一向愚钝得很,管不住嘴也管不住笔,谈意见和写文章习惯于直抒胸臆,不会拐弯抹角,一如既往地“一意孤行”。所以若干年前我多次表示过:虽然研究粟裕会遇到种种坎坷,还得走漫长的路,但是粟裕学的兴起和粟裕热的到来以及粟裕研究硕果累累、蔚为大观的出现,将会是不太遥远的未来。

  如今,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了,粟总蒙冤获得昭雪也已过去了十五年。我欣喜地看到,军内外各行各界争相观看诸多拍摄粟总的影视作品,争相阅读记叙粟总的各类出版物,愈益增多的民间研究粟裕的刊物备受欢迎,广为传读。由此可知,社会毕竟是进步多了!可以认为,粟裕学业已兴起,粟裕热业已到来,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

  正因为此,我为本书的出版祝贺,并不顾医嘱欣然为之序。

  吕韧敏①2009年10月于北京

  ①吕韧敏系华东野战军老战士、著名音乐家、《粟裕战争回忆录》整理者之一、原文化部对外文化司司长。
 

引子  

 他的前半生,是不断裹挟的历史;他的后半生,是不断拒绝的历史。

  他的一生,如锥子一样不可阻挡的前进;他的一生,又如沙漏一样不断放弃。

  他的一生,属于琼楼顶上的灿烂光华;他的一生,却从来没有踏进琼楼顶上,就差半步。

  当他任新四军的支队副司令时,仅相当于八路军的副旅长,后来居于他后边的很多人,当时足够和他并驾齐驱。然而从此开始,他不断裹挟,像蜘蛛侠里的沙人一样不可阻挡:

  开始,他的支队和别的支队合并,他任合并后的指挥部副指挥。

  后来,他前进半步,担任从指挥部演变而来的师的师长。

  后来,他继续裹挟别的师,担任两个师合并后的师长。

  后来,他继续裹挟别的师,担任多个师合并后的野战军司令。

  后来,他继续裹挟别的野战军,担任两个野战军合并后的野战军副司令,并拥有司令才有的战役指挥权。

  后来,他继续裹挟别的战区野战军,用提请别人指挥的办法,将两大战区野战军合拢作战。

  他的军事裹挟能力、吞吐气魄,以至于曾经那么钟爱他的毛泽东,批评他的时候都是这样说:“你比较骄傲些,胜利多了,冲昏了头脑,韩信也是这样,说我带兵多多益善。”

  他的后半生,则不断拒绝别人。

  开始,毛泽东让他当战区指挥官,他退让。他的秘书告诉他:“首长,你这样做不好,将来可能有点麻烦。”

  后来,当批判他的彭德怀也被批判后,中国第二号人物刘少奇提醒他:“1958年的事你也可以说说嘛。”他拒绝了,称自己从来不利用党内政治风波。

  后来,毛泽东说:“你的事可不能怪我呀。”他同样默不做声。

  后来,中国又一个第二号人物、军事上的惺惺相惜者林彪告诉他:“你太缺乏党内政治斗争经验。”①他也承认此点。

  他的拒绝,同样显得如此决绝、干净。

  他的一生,如锥子一样前进。

  开始,他连战苏中,搅动华中,为他效力的党确定战争“盈利”模式。

  后来,他进入山东,山东从此天翻地覆。战宿北,取鲁南,攻莱芜,直到鬼哭神泣的孟良崮,流血飘杵,震动华夏。

  后来,他动作更锋利,吞噬更凶狠。进入河南,扭转中原乾坤;重回山东,泰岳荡平;南下江苏,底定中原。他以出类拔萃的智慧,将战争提前两年结束。

  他有过失败,但每一次都以更狠的胜利回应。人们想象他是闷心斋里的读书人,他的敌人则视他为最迅捷、最狡诈、最残忍的对手,说他“吃人不吐骨头”②,诡计最多,肃清最困难。

  他的妻子问他:“战争与死人,你如何平衡心理?”

  他回答:“敌人死得少,我们就死得多!”

  他的一生,像沙漏一样放弃。

  开始,中央要他当分军区司令,他让给别人。一次不允,坚决再让。

  后来,毛泽东要他当野战军司令和政委,他让给别人。一次不行,坚决再让。

  后来,天下大定,论功行封,他事先提出别评他为元帅。他的秘书说,有人说他应该当元帅。他说:“要什么元帅,考虑这些是低级趣味。”

  他这样一让二让三让四让,先拆自己在军权方面的台,再拆自己在军界的台,再拆自己在政界的台,再拆自己在历史上的台;同时,还在拆袍泽的台。那些因为他而压抑的袍泽,有很多遗憾,但没有人埋怨。他死去多年,依然是那些袍泽,为其奔波正名。

  他的一生,灿烂光华当上琼楼顶。

  人们说,天下武功,无坚不摧,唯快不破。他一胜在快字,二胜在引狼入室歼灭之的功夫,三胜在釜底抽薪、生吞活剥的意志和胃口。凭着军功,使得毛泽东与战区同仁屡屡对他有异常评价。

  他的前辈,军中同样被誉为战神的刘伯承,称其为解放军最优秀的将领。

  他的同辈,通常被人当成韩信的林彪,称他尽打神仙仗。其他战区材料,经常丢在一边不看,专寻他所在战区的材料。

  他的统帅毛泽东,是一位“欲与天公试比高”的强者,却称他是战友里最会打仗的一个。当他北上见毛泽东时,毛泽东亲自出门迎接。见到一个叫韩福裕的工作人员,毛泽东都会开玩笑说:“你这个名字好呀,包含了中国两个大军事家韩信和粟裕,你还比他们都幸福。”

  他也曾威武地站在进上海的阅兵台中央;他也曾陪同在共和国统帅毛泽东旁边,甚至继毛泽东、朱德、贺龙之后,代表一个大方面军第四个给人民纪念碑铲土奠基;他也曾屡次被毛泽东钦点领兵,要东征台湾北伐朝鲜。

  然而,他的一生从来只差半步。

  战争打到最酣,他上到野战军代司令员,差半步;各地方中央局诸侯定位,他上到中央局常委,差半步;评衔他是第一大将,差半步;军内地位上到军委常委,差半步。

  他从来在场,而从未进中央。

  他经常让别人难堪,而自己是那样善良。

  他是军事奇迹制造者、战争推动者,这需要何等伟力和气魄,然而他是那样的处于幕后,无足轻重。

  他是个军人,却像儒生,更像个五四出来的知识分子。这是不是可以解释他蒙冤三十六年的悲剧?

  他头颅里有三块弹片,经常奴役他的身体,百年火化之后才姗姗而出。这是不是可以解释他屡立奇功却不享其名的命运?

  他叫粟裕。一个方面军的统帅,一个为战争而生的人。
第二部分    “匪窝”

“匪窝”(1)  

 

  驾一叶扁舟,沿万里长江逆流而上,过烟波浩淼的洞庭“天下水”,进入“兵事之冲”的重镇常德。举头西望,重峦叠嶂、深沟高垒,沈从文笔下说不尽的大湘西尽在眼中。

  湘西处于土家族、苗族、侗族等少数民族和汉族杂居的接壤之地,号称边陲。明清以来,民变迭起,战乱频仍,中央政府常需集结重兵,严防死守,出现了一个国中有边防的奇特景观。

  其中区区凤凰一县,还以边城风物人情,驰名中外。在中国历史上,这似乎堪称唯一。

  无论少数民族还是汉族,“乱离人,不如太平犬”,祖祖辈辈血泪辛酸的生存史,令他们有着天然的危机意识,倍感活着不容易。

  1946年6月,毛泽东曾电示蒋介石大军重围里的中原军区司令员李先念:“生存第一,胜利第一。”说得直白一点,就是叫他打不赢就走,想方设法快跑。保持南宋以来南蛮最纯正基因的湘西人,自然不要任何领袖人物的叮嘱,似乎与生俱来就知道保命是第一位的。

  因此,这里民风强悍,家家尚武,以争强好斗为荣,以温良懦弱为耻。地多恶山,常居绿林好汉,饥则打家劫舍,寒则飘州过府。大碗喝酒,大块吃肉,嘴里至少不再担心淡出个鸟来。

  政府及其大员们可就日夜焦虑,寝食难安,不免深恶痛绝,视之“刁民”,称之“土匪”,调集悍将骄兵,连年征讨。

  数百年来殚精竭虑,却屡剿不绝,“发如韭,剪复生;头如鸡,割复鸣”。更多的时候还好比汛期的春江之水,越剿越多,弄得“无处无山,无山无洞,无洞无匪”。

  1949年9月起,第四野战军林彪部意气风发开进湘西,开始大张旗鼓剿匪。杀鸡也动用了宰牛刀,光野战军主力就有四十七军、四十六军一三六师、三十八军一一四师等部队,几乎达到一个野战兵团。

  从北到南一路高歌猛进、风卷残云的东北虎,见过大江大河大风大浪,却在这浅浅窄窄的“阴沟”里,结结实实栽了不少跟头。

  又过了两年,少小离家,乡音未改的第三野战军统帅粟裕,偶然动了乡思,想回湘西老家看看。却听说这里土匪依然猖獗,如果翻越云遮雾罩、神秘莫测的雪峰山,得有一个加强连“保驾护航”。

  麾下良将千员,带甲近百万的堂堂方面军统帅,即便要一个加强营的护卫,自然也不是问题。但如此劳师动众,惊州动府,从来为人低调的粟老总不得不放弃了。回家的打算,只好依旧在心头。

  绿林们也不总顶着“土匪”的恶名。

  如果家里祖坟“冒烟”,运道特别旺,随一股推翻朝廷的激流得了势,那么当年的“土匪”也能“土鸡变凤凰”,最终换成其他雅号,比如鼎鼎大名的贺龙和他的“匪军”。

  北洋政府与蒋介石都拿出过吃奶的劲,“围剿”了多年的“贺匪”,后来“龙”飞在天,呼风唤雨,成了湘西首屈一指的风云人物。他的“匪军”,也先是成了“齐欢唱”的国民革命军,后来又成为无往而不胜的解放军,开始围剿当年政府军蜕化而成的“匪”。

  许多后人都有疑问,当年兴师动众,如临大敌的湘西剿匪,统军之将毛泽东为何不委派贺龙?偏偏让他待在“这里的黎明静悄悄”的成都,做一个同在一城的名将刘伯承完全可以兼任的“太平官”?

  老子本姓天,

  家住澧水边;

  有人来拿我,

  除非是神仙!

  这首当年湘西家喻户晓的民谣,唱的就是贺龙。

  “海为龙世界,云是鹤家乡。”湘西的一山一水,一沟一洞,几乎都是这条“活龙”的大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