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风之刃每天几点刷新:21世纪的教育改革趋势和动向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16 18:19:18
 

21世纪的教育改革趋势和动向 ——亚太地区教育革新国际研讨会综述

作者:卢琳  主题类号:G1教育学
【 文献号 】1-161
【原文出处】教育导刊
【原刊地名】广州
【原刊期号】200004
【原刊页号】15~18
【分 类 号】G1
【分 类 名】教育学
【复印期号】200006
【 标 题 】21世纪的教育改革趋势和动向
——亚太地区教育革新国际研讨会综述
【 作 者 】卢琳
【作者简介】作者单位:广州市天河区教育局教研室
【 正 文 】
1999年12月13—16日,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AECID (亚太地区教育革新与发展中心)与泰国教育委员会联合举办的“改革学习、课程和教育:面向21世纪的革新观”国际研讨会在曼谷召开。这次会议规模较大,来自英国、澳大利亚、菲律宾、美国、 俄罗斯等40 多个国家和地区的700多位专家、学者参加了此会。大会安排紧凑,既有大会主报告, 又有分专题的圆桌讨论,还有同时进行的论文报告会,信息量大,内容充实,思想活跃,极大地促进了国际教育的交流。笔者作为与会者之一,搜集了大量信息和资料,我们可以从中把握21世纪世界教育发展、革新的脉搏和动向,在此做一综述,把一些新的视野和新的观点介绍给大家。
一、展望新世纪与“三个世界”观
展望新世纪,各国学者从不同角度预测了未来的发展趋势及其对教育的影响。其中,AECID的主任Dr.Ordonez发表的《21 世纪将是怎样一个世界?》报告引进了大家的广泛兴趣。他用“三个世界”精辟概括了21世纪的发展趋势和特征,即技术的世界——无边界的世界——两极分化的世界,并分别阐述了“三个世界”对教育的影响。
在“技术的世界”方面,他指出:技术将对学习、教师角色、学校角色等产生重大影响。教师将从信息的垄断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辅助者,学校将从地区知识中心转变为丰富的信息来源和众多的学习途径之一。更重要的是,他提出了自己的技术观:技术是一种工具,一种媒介。技术是手段而不是目的。21世纪教育的任务是掌握技术,而不是被技术控制。几年前去世的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Carl Sagan曾指出:“我们是否具备认真对待20世纪科学各种惊人变化必须的理解力和智慧,将是21世纪最严峻的挑战。”
在“无边界的世界”方面,他指出:技术革命促进了贸易、商业、金融、环境、交往等国际化;教育工作者的使命在于维护个体文化和传统中真、善和独特的东西。全球化并不意味着整齐划一。真正的全球化承认、研究、尊重和绝对赞成这个星球的多样化。一个人必须首先赞美自己的家庭、民族、国家、地区尊严和文化。如何促进两者和谐发展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重要使命,也是教育的重要使命。著名的德内尔报告《学习——内在的财富》中指出:在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生存三个支柱上必须加上学会合作这个支柱。这是20世纪教育最薄弱的方面,也是21世纪教育必须成功的方面。
在“两极分化的世界”方面,他指出:两级分化不仅是指在富裕国家和贫穷国家之间的分化,更主要的是指在同一国家中富裕和贫穷之间的分化。这种分化不仅指在经济财富方面,还指在获得信息、学习机会、权利和公民自由等方面的差距。对本世纪贡献最大的技术可能是、也经常是加大这种分化的工具。政策制定者有责任确保较少获得者的受教育权利。改革教育并不等于简单地建更多的学校、提供更多的教师、强迫教育系统外的人适应正规的教育模式。它需要为那些被排除在外的人专门设计新的教育体制,消除那些阻碍他们受教育的各种因素。更重要的是,它需要彻底的改革,构建一个能满足每一个个体学习需要的教育体制。如联合国1990年启动的EFA(Education for All)项目,旨在提高教育的普及率,目前正在进行质量评估。
Dr.Ordonez最后强调:面对21世纪——技术的世界、无边界的世界和两极分化的世界,我们必须为学生做好迎接挑战的准备。在这个意义上,真正的、根本的改革不只是一件令人赞赏的事,或自愿的选择,它是绝对的需要。
其他学者如Dr.Tunsiri先生在报告中指出, 按世界人口每小时12,000人的出生率,到2050年,世界人口将达到89亿人,而增长主要在发展中国家,这将给这些国家普及教育带来了更大的压力。“21世纪将不幸地以一个充满内战和地区冲突的世纪而被大家记住,这在以前是从来没有的。如果(可能性很大)我们要花大力气去避免它的话,倒不如不要让这出令人难受的戏剧发生。”
Dr.Phillip Hughes在大会总结报告中引用了Wer(1998)的一句话:“我们留给孩子们的世界取决于我们留给世界的孩子。”这句话极富哲理,它深刻地揭示了教育与社会之间的密切关系,在新的历史时期,更强调今天的教育对未来世界的深远影响。
二、信息技术与教育革新
ICTs(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与教育革新是本次会议的热点之一。来自联合国、澳大利亚和伊朗的学者分别从本国的实践和研究提出了许多新的观点和问题,引起了大家的广泛兴趣,对我国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Dr.Villanueva 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办事处信息开发与服务中心负责人,她的报告《教育中的技术:迎接未来挑战》是在了解世界各国教育信息化基础上做了一定的分析,所以有些观点值得关注。首先,她列举了信息技术给教育带来的革新和变化:
1.技术使教育突破了空间的限制在任何地方都可获得。
2.网络技术使教育从单纯地依赖教科书扩展到广阔的信息资源库,为学习者提供了与网上多媒体资源的链接,极大地丰富了学习者的感知领域。
3.促进个别化、自主化的学习,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认知水平和进度来自定步调。
4.促进一种新的学习模式,学生可以开展与现实生活有关、涉及课本知识在实践中运用的项目研究。
5.超媒体、多媒体技术为鼓励学习者进行知识和经验的创造性活动提供一系列的途径和方法,即运用探究法充分挖掘学习者多重认知能力。
6.提供丰富的在线学习资源库,减轻学校缺乏图书馆支持和孤立的困难。
7.确保终身学习、开放和平等的受教育权利。
8.确保各级毕业生具备信息社会所需要的创造力。
同时,她也对ICTs在教育中的价值提出了质疑和担忧:
1.技术能否象革新商业和娱乐一样,具备明显改进学与教过程和革新教育事业的潜力?我们还没有感受到明显的效果。
2.世界上绝大多数人没有途径在赛伯空间学习,因为ICTs主要集中在发达国家,联网的昂贵费用,因特网由发达国家主宰,电话和计算机的低普及率,电力资源缺乏等。
3.由于带宽限制、上网费、学习者接触必要设备(包括硬件、软件)的限制、支持学习快者和学习慢者的系统的缺乏,导致上网的巨大差异。
4.ICTs在教育中并没有得到最充分的运用。
5.内容和训练方式仍反映出传统教育的线性和消极被动特征。
6.网上也有大量的有害的、错误的、质量低劣的信息,而且大量信息是代表了西方的文化和思想。
7.虽然ICTs为建立电子邮箱、网络和讨论组提供了许多工具,但是并不能确保这些网站可以促进参与讨论或者提供信息来源。
8.大量文盲和缺乏计算机技能是有效使用和接触ICTs的障碍。
9.赛伯空间正在迅速变成一个电子商务中心,其间的主要活动是电子商务,而不仅仅是公共讨论和教育。
虽然ICTs在教育中运用存在许多困惑,但是她对ICTs在教育中的运用前景依然很乐观:展望下一个十年,人们对ICTs的应用将驶入一个快车道。正如电话、移动电话、卫星通讯和通讯设施一样,信息技术在发展中国家将呈现跳跃式发展态势。由于ICTs能够满足个体在学校和大学围墙外灵活和个别化学习需求,所以ICTs将越来越多在个体终身学习方面发挥作用;校园网将逐步扩展,越来越多的学校将在吸收以前的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入网, 并且更多地强调塑造一个有责任感的赛伯公民;ICTs的应用将从基于信息库的学习模式转向基于问题解决中心的学习模式,后者将促进学生在解决真实生活和多重原则问题方面的智力、创造力及合作技能的发展;ICTs的超媒体特征将更多地运用在开发互动式多媒体教育,从狭窄的、有限的教育内容转向由电子多媒体环境提供广阔的、多重原则的教育内容;未来教师的职能不再是知识的传授者,而是学生在信息海洋航行的引导者和辅助者;无论在个体自学还是远距离小组学习,ICTs都将综合考虑技术、社会和心理等方面的因素;为了使以ICTs为基础的开发和教育计划可行,教育部门必须加强与私有部门和ICTs企业的合作。最后,她做出结论:在新的信息时代发展教育满足学习者和社会的需求是一项严峻的任务。
就信息技术而言,我们的兴趣不应该仅仅在多媒体学习环境下可获得的高技术工具的数量或复杂性,还应该关注它们的使用效果和质量。ICTs为教育机构、教师、学生和行政管理人员探索新千年更好的教育、学习方式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我们面临的挑战就是变革现在或者在未来被抛弃。
来自伊朗的Dr.Ali A指出,要促进教育革新,技术必须在以下几个方面加快发展:
1.计算机内存必须有相当大的容量以使用户能够获得世界上的所有信息和数据库。
2.计算机CPU必须有相当高的速度以使计算机程序更快地运行。
3.必须有相当快的传输速度以使用户能快捷地接收数据。
他还指出,如果我们能配备高速的链接,以光速与这些先进的计算机相联(已经取得一些进展),运用分子记忆(近期正在试验)在单个分子里储存大量的数据(远远超过人类的知识),运用超速的CPU 以任意的速度来处理和计算,那么,整个世界的教育将会完全得到改变。总之,在新世纪,通过新技术对教育的影响,我们将创造一个更好的世界。
来自澳大利亚的学者Mr.Ken Peak和Dr.Peter 所作的《学习者与教师角色的改变》报告在圆桌会议时吸引了许多听众。他们主要介绍了澳大利亚维多利亚洲运用ICTs变革教育的实践。该州有比较好的基础,所有的教师在近五年内家里都配了计算机, 50 %以上的学生在家可与Internet、Intranet相联,所有的教室都配备了2—6台计算机网络系统和Internet接口,学校的计算机网络系统将学生、教师、所有教室、办公室、图书馆与数字资源中心、网络中心相联,并与家庭相联。
在新的环境下,教师的角色将发生重大转变:
1.教师将少一些说教,多一些引导;
2.促进学生思维、认知的发展;
3.给学生更多的学习自主权;
4.研究新的教育理论,如加登纳的多重智力学说、布鲁姆的理论、建构主义等。
教师的职能将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认识到学生运用计算机学习的潜能;
2.运用各种设备辅助学生学习;
3.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技能;
4.乐于接受学生在计算机和软件方面比自己更在行的现实。
在软件的开发和使用上,他们介绍了Graeme Oswin1997的“软件金字塔理论”,对于基础薄弱、知识狭窄的教师来讲,他更多地受技术的控制,使用一些现成的CD-ROMs;随着教师技术水平的提高和知识面的拓宽,他将逐渐控制技术,运用各种复杂的多媒体技术、计算机技术如HyperStudio,Microworlds,PowerPoint,Clarisworks,Kid Pix ,Office97,Email等去服务教学改革。
在硬件和软件的关系上,他们引用了Tweed Ross(Professor ofEducation at Kansas State University)的一句话:“没有软件的硬件是毫无价值的东西, 脱离教学的软件只是一种干扰”(Hardwarewithout software is junk.Software without teaching is noise)。
关于Intranets的建设, 他们指出:应该以课程的需要定网络的功能,而不应该让网络左右课程(curriculum driven network notnetwork driven curriculum)。校园网需要实现以下三个功能:组织和提供信息途径,促进交流,促进合作。
三、培养国际公民和MQ、3R、3H
21世纪需要培养怎样的公民?21世纪公民应具备哪些基本素养?也是本次会议中心议题之一。来自各国的学者从21世纪社会发展的趋势对公民素质提出不同的观点,但有一个共同的观点就是——培养国际公民(international citizen)。
来自美国的Dr.Vivian Wang指出:要培养国际的公民,使之具有跨文化的自我意识,具有欣赏和理解其他世界观和标准的能力。他认为通过跨文化的和平教育是发展和培养国际公民的方法之一,具体如下:
1.通过和平教育,我们可以创造一个环境,人们可以交流个人和共有的价值、原则和成果。
2.为了培养国际公民,应该加强澄清价值的交流能力的实践,以便能理解各种复杂的价值关系。
3.通过文化内部及文化之间的冲突,不仅可以巩固和实践自己的文化特性,而且可以培养新的特性。
来自泰国的Dr. Teerakiat 提出了一个新的概念MQ (Moralintelligence)。他认为,仅重视儿童认知智力(IQ)和情感智力(EQ)的发展是远远不够的,必须重视儿童道德智力即MQ的发展。他提出了四种培养方法:道德自传,价值澄清,认知发展和角色扮演。他认为,在西方信仰国家,道德教育就意味着培养真、自控、服从、勇气等,这种用一套价值观来引导孩子,尤其是通过神话和故事给孩子提供模范使之效仿的方法已经受到了批评,因为它与其说是道德教育,倒不如说是灌输。另一方面,大多数西方观点认为,在道德教育上,应该象科学和数学推理一样,重视道德推理教育、道德原则的合理形成及原则向行动的转化。
Naisbitt J,Megatrends认为:21世纪的三种基本技能(3Rs)将不再是读、写、算,而是——获取和利用信息的能力、与他人有效交流的能力、相互建立有价值的工作关系的能力。
Dr.Art-ong在《和谐共处》报告中则提出“3H”理论,即将大脑(head)、心灵(heart)与手(hand )有机地联系起来以促进个体在智力、情感和技能等方面的协调发展。“用爱的思想,我们学会与他人分离和给予我们所拥有的东西,我们学会为他人服务,为社会服务,为世界服务。这样,我们就学会了和谐地共同生活。”
四、新世纪的学习与课程
21世纪世界在变,公民的素养要求也在变,这就要求我们的学习和课程必须做相应的变革。各国学者也纷纷发表了自己观点,在此选几位具有代表性的学者讲话。
Bordia认为,学习可以使无权的人获得权利。
Ball指出:我们想拥有的健康、财富和快乐是通过学习而获得的。正如中世纪依靠信仰来解答所有重要的问题、现代社会借助政治手段来解决分歧和争端一样,在今天和明天的后现代社会,只有学习才能提供致富之路。总而言之,为所有人提供终身学习的机会是新时代需要特别设计的教育和训练体制的新议程。所有人终身学习的原则不可避免地会给以前的教育和学校提出巨大的挑战。
我们知道,课程的设置是受多方面因素制约的,部分制约于个体的发展需要,部分受制于我们所生存的世界。在知识经济时代,课程将更多地决定于外部世界。Reich(1992)指出:我们生活在一个政治、 经济将得以重新安排的过渡时期。在这个时期,将不再有民族产品或科技,不再有合作和民族工业。我们已经逐渐理解和接受了这个概念——我们将不再有民族经济。一个国家最基本的财富将是它的公民所拥有的技能和远见。一个国家的根本任务就是对付全球经济所带来的离心力,这种离心力破坏了公民的团结,使一些有技能、有远见的人获得更多的财富,而使那些缺乏技能和远见的人的生活水准下降。
全球化趋势是不可忽略的现实,但有时我们却歪曲了这一现实。Dr.Charles Hopkins列举了一种歪曲现象:从教育这个角度,“全球化的威胁”往往成为改革教育体制以增强在未来经济战争中与世界各国竞争力的一个重要缘由。其出路通常是把课程减少到基本的意识形态领域,其结果是集中去发展工作技能,虽然大多数可获得的工作还没有被开发出来。
他列举了一个团体构建一个以成果为核心的课程开发实践,这一课程将社区和社会需要融为一体,参与者包括公民、商业部门、艺术家、教师、学生和工人。他们的课程是服务于这样一个世界的。一方面,这个世界具有提高生活质量、促进知识进步、相互尊重和和平合作的巨大潜能;另一方面,它又充满变化,陷入冲突、不公正、不平等,面临日益减小的、受威胁的自然资源现状。
Kerr认为:在课程改革与实践中,必须强调:为新世纪公民要求而丰富孩子的知识、理解和必需的技能,特别是承认其核心价值观的跨文化团体过程;从重视结论一面转向重视成果的陈述,以使4—18 岁的所有孩子能获得成就;参与涉及社团和教育职业的课程写作;以成果为核心的课程开发及其在教育中的运用等。
本次会议是一次回顾20世纪、展望新世纪的教育盛会,它荟萃了各国教育专家、学者,展开了热烈的思想交流与碰撞,许多思想和观点值得我国教育工作者关注,对促进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责任编辑】李柏宁
【参考文献】
1.Victor Ordonez 《What Type of World? 》, Fifth UNESCO-AECI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2.Carmelita Villaneuva 《A Technological Perspective 》, Fifth UNESCO-AECI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3.Professor Phillip Hughes《Conference Summation》, FifthUNESCO-AECI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4.Jalali,Ali A《The Affect of New Technology on Education for the Twenty- First Century 》, Fifth UNESCO- AECI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5.Mr.Ken Peak《The Changing of the Teacher》,Fifth UNESCO-AECID International Confence
6.Dr.Vivian Wang 《The International Citizen 》, Fifth UNESCO-AECI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7.Dr.Teerakiat《Psychological Perspectives》,Fifth UNESCO-AECI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8.Dr.Art-Ong《Living Together in Harmony》, Fifth UNESCO-AECI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