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新觉罗.讷勒赫:腫瘤治驗錄選 梁秀清主編 - 落入凡間的音符 - 仙人釀tian - 和訊博客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30 03:08:33
腫瘤治驗錄選 梁秀清主編 [原創 2009-01-09 19:58:48] 
字號:大 中 小
醫案精選
喬保鈞醫案——涼血解毒治直腸癌大便下血
高X X,女,30歲。
1987年10月24日初診。患者素體康健,兩月來少腹墜脹疼痛,陣發性加劇,大便挾帶血性粘液,裏急後重,當地衛生院診為“痢疾”。經用痢特靈、慶大黴素等住院治療十多天,少腹脹痛不減,血便日益嚴重,特轉診我科求治。刻診:大便下血,每日數次,血多糞少,挾帶膿液,甚則純血無便,血色鮮紅,氣味異常,伴少腹脹痛、裏急後重,口幹喜飲,飲食尚可。檢查:形體消瘦,精神尚佳,面色晦暗;體溫正常;小腹腹肌緊張,按壓疼痛;腸鏡檢查懷疑直腸癌(浸潤型),病竈組織經洛陽醫專附院病檢,確診為直腸癌。舌質紅、苔黃膩,邊不齊,脈弦滑數。
[辨證]濕熱毒邪結聚,下焦氣機阻滯,灼傷腸道血絡。
[治法]清熱燥濕,涼血解毒,行氣導滯。
[方藥]白頭翁湯化裁。
白頭翁15g,黃連9g,黃柏10g,苦參10g,廣木香9g,檳榔13g,沈香3g,生大黃5g,焦楂13g,枳殼7g,地榆10g,白芍藥30g,白花蛇舌草30g。10劑,水煎頓服。
1987年11月10日二診:上方顯效,脹失痛消,下血明顯減少,患者喜不自禁,唯後重不除。查:舌質紅、苔黃略膩,脈弦滑數。病雖有減,病機未變,治仍宗上方加檳榔9g,白花蛇舌草30g,繼進10劑。
2月後患者登門相告:上藥盡劑,血止痛失,精神大振,已恢復正常勞動。遂勸其趁正氣不虛及時手術,以求根治。
按:本案下血,顯系腸癌所致。治療卻立足中醫辨證,不受西醫診斷所囿。據少腹脹痛、裏急後重、便帶膿血等兼癥分析,證乃濕熱毒邪結聚,阻滯下焦氣機,灼傷腸道血絡。其病機恰與濕熱疫毒痢相同,故可異病而同治,方選白頭翁湯為基礎,治重清熱燥濕,涼血解毒,加苦參助黃連、黃柏以燥濕;加白花蛇舌草助白頭翁以解毒;加生大黃、地榆、白芍藥、仙鶴草增涼血止血之功;加木香、檳榔、沈香、山楂行氣導滯。(喬振綱主編.喬保鈞醫
案.北京:北京科學技術出版社,1998.259)
張夢儂醫案——敗毒消腫、軟堅散結治直腸腫瘤
鄒X X,男,42歲。
一九六九年十一月七日初診。患者於本年九月初覺大便不利,常用通便藥物以緩解。後則發生脹墜,再用中藥及西藥通便劑均不見效。由於墜脹難出,須用灌腸劑大便始通。後經直腸鏡檢查。發現直腸上段與乙狀結腸交界處有一鴨蛋大小之腫塊,診斷為直腸癌。經用抗癌藥物治療,效果不顯前來就診。診脈沈弦而緩,至數如常,精神飲食尚可,舌苔白厚,形體消瘦。呈重病容。主要痛苦在大便脹墜難通。
[辨證]腫塊阻塞,濕熱之邪與燥氣相搏,郁遏於大腸。
[治法] 以苦辛甘溫立法,擬潤燥通腸、敗毒消腫、散堅破結之方。
[方藥]金銀花、白茅根、紫花地丁、蒲公英、天花粉、生地榆各30g,紫菀、白花蛇舌草各60g,野菊花、桃仁泥、沙枳殼各10g,海藻、昆布、天葵子各15g。加水八磅,熬至兩磅,去渣,再加蜜60g,熬令和。分兩日六次服。
一九七零年三月七日二診:初診至今只服藥五劑。癥狀無變化。後經湖醫附二醫院檢查,確診為直腸癌,須行切除術,患者不同意,因改服某中醫藥方,至今仍無變化。今來復診。仍守前法。
方藥:金銀花、紫菀、白茅根各60g,夏枯草、蒲公英、紫花地丁各30g,海藻、昆布、天葵子、旋覆花各15g,桃仁、枳實、野菊花、赤芍各10g,白花蛇舌草90g。用法同前。囑另用白鵝或白鴨熱血灌腸。
同年四月六日三診:月來服上方兼服人參丸(成藥後詳),大便能自動解出,知饑能食,惟便時帶血,想系腫塊表面破潰所致。上方加仙鶴草、天花粉各30g。用法同前。
同年四月二十八日四診:大便出血已止,現舌幹口渴,苔黃厚膩,有時口味發甜。此濕熱挾穢濁之邪郁火,當於前藥中加芳香化濁、消導清熱之味。
方藥:南沙參、仙鶴草、白茅根、夏枯草、天花粉、紫菀各30g,枳殼、青皮、海藻、昆布、煨三棱、麻仁、生地榆、天葵子各15g,白花蛇舌草120g。服法同上,另加省頭草30g,四消飲(即神曲、山植、谷麥芽、萊菔子各15g),熬水代茶,以苔退口不幹為度。
同年七月一日五診:經服上藥,另用野葡萄根每日60g煎水當茶服。前癥已減。後又改用他醫處方及自用補劑或瀉藥,現在出現舌絳,苔白幹厚,不渴飲,晨間味苦,此濕熱得補而滯,郁而化燥,法宜苦辛開泄,兼清熱潤燥。給:南沙參、天花粉各30g,黃芩、麥冬、麻子仁、郁李仁、生地、玄參各15g,枳殼、桔梗、甘草、白芍各10g。日一劑,分三次服。    同年九月十二日六診:服上方後口苦舌絳苔幹已消,大便有時不暢。又經武醫二院作鋇劑灌腸拍片檢查,見乙狀結腸下段約3cm充盈缺損,意見:“癌腫初期”。但本病在去年九月及本年三月兩次乙狀結腸鏡檢,都見到乙狀結腸下段有鴨蛋大小之腫瘤,現在只見充盈缺損,證明癌腫已有好轉,是病向愈之征。現在除形體消瘦,精神稍差外,飲食尚可,腹中不痛,墜脹減輕,脈遲濡緩,苔白欠潤。此氣血俱虛之象。給:黃芪、當歸、麥冬、白芍、天葵子、三棱、桃仁、枳殼、煆荔枝核各60g,地榆、五加皮、紫菀、郁李仁(去皮)、天花粉、生地,明玉竹、天門冬、南沙參各120g。共炒研極細末,再加玄明粉120g,蜜1750g,一同煉化,至滴水成珠時,和藥末為丸。每丸重10g。每次服一丸,每日三次。飯前鹽開水送下。
忌一切發物。
一九七一年十月二十日七診:一年來,用去年九月十二日方及人參丸與單方野葡萄根交替斷續服用,今秋大便雖通,而又脹墜難受,大便帶粘液,要求或丸方或湯方繼續治療。
方藥:小薤白、青皮、枳殼、桔梗、杏仁、桃仁、郁李仁(去皮)、柏子仁、火麻仁、海松子各10g,臺烏藥、天花粉、當歸各15g,生地榆、蒲公英各30g,生何首烏、白花蛇舌草各60g。用法同前,加蜜60g,去渣熬和服。亦可並七劑共炒研、蜜丸服。
一九七一年十一月二十八日八診:本月中旬曾經在湖北醫學院附屬第一二醫院住院剖腹探查,見乙狀結腸只有水腫和充血現象,已無腫瘤跡象。近惟大便仍不利,每次大便帶自凍樣粘液,此系余邪未凈,擬宣暢氣機為主。方藥:杏仁、桔梗、枳殼、白芍、炒槐角、郁李仁、桃仁、柏子仁、火麻仁、當歸尾各10g,紫花地丁30g。水煎,分三次熱服。每次調入雞子黃一枚。可連服三劑。如大便通利。粘液減少,可停藥觀察。如再復發,可按法續服三
劑不發則不必服藥。    附註:患者已於一九七二年正式上班工作,至今未曾休息。但有時大便欠利,服麻仁丸立見暢通。因此藥價廉易得,效果較好,所以兩年來再未用他藥治療。
體會:本例腫塊梗塞直腸,完全用中草藥方經過兩年的連續辨證治療,先後共用中草藥四十多味,除以白花蛇舌草和白茅根、夏枯草、仙鶴草為治癌主藥外。因腫瘤阻塞腸道,故加三棱、枳實、旋覆花、玄明粉、荔枝核、海藻、昆布等以化痰滌飲,軟堅破結,散瘀消腫;脹墜由於氣滯,故加小薤白、桔梗、枳殼、烏藥、青皮等以開郁散結,行氣導滯;便結液幹,無水不能行舟,故加天花粉、玄參,麥冬、杏仁、桃仁、火麻仁、柏子仁、郁李仁、松子仁,並重用紫菀以增液潤燥,滑腸通便;氣血兩虛,輸送無力,黃芪、當歸、玉竹、沙參、甘草、何首烏、蜂
蜜、五加皮等以滋補氣血,益陰和陽;便中帶血,故加生地、白芍、地榆、槐角等以止血斂陰;癌腫系腫毒性疾病,故加金銀花、野菊花、蒲公英、紫花地丁、天葵子等以消腫毒。患者有時因便通能食,不守禁忌,則舌苔黃膩濁厚,口味作甜,或口幹味苦,故另用繩頭草、神曲、山楂、炒谷麥芽、萊菔子(四消飲)等煎水代茶,以清濕熱,化濁穢而消宿食積滯。由於病久湯藥配購煎熬麻煩,故常用民間治癌腫土方野葡萄根煎水代茶,此藥山地較多,《本草綱目》正名嬰奧,其根入藥,張子和謂外用治一切腫毒,李時珍謂主治下焦熱痛、淋獨,消腫毒。患者為了除大便墜脹痛苦,常服人參丸,可使墜脹減輕,大便比較通利。此方治大便阻滯,用糖人參15g,錦紋大黃30g,廣木香30g,羌活15g,川芎15g,檳榔15g,當歸18g,青皮15g,枳實15g,黃芩15g,金銀花50g,蒲公英60g,牽牛子60g,大貝母15g,白芍藥30g,桔梗15g,共炒研細;煉蜜為丸,梧桐子大,每次服6g,空腹開水送下。每日兩次。如服後癥狀減輕,可停藥觀察。如又復發,便再服此方。本例患者如能堅持服藥,無論湯方、丸
方、單方、土方、驗方,或用鵝、鴨熱血灌腸方法,堅持連續使用,所以獲得痊愈。(張夢儂著.臨證會要.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81.120)
李奉磺醫案——益氣扶正、化瘀散結治結腸癌
魏X,女,52歲。
1991年8月5日初診。主訴:腹痛腹脹2月余。患者於1991年6月17日突感全腹疼痛,伴嘔吐惡心,經在當地用藥治療無效,於1991年6月24日來我院急診。外科以腹痛,腹部膨隆,叩診鼓音,腸鳴音減弱。X光示:右上腹有一較大氣液面,胃泡明顯擴大,左下腹腸腔充氣,可見液平面5~6個。血常規化驗:Hb:125g/L;WBC11.2×10/L;N79%;L21%。初步診斷為粘連性腸梗阻。給予胃腸減壓、輸液,糾正酸中毒、支持療法
等,病仍不減,於1991年6月28日轉上級醫院診治。上級醫院仍以前癥給予保守治療數天無效。予剖腹探查術,術中診為結腸腫瘤,不能切除,隨取標本送市一醫院作病理切片,示:腺癌。刀口一期愈合。並行絲裂黴素、氟尿嘧啶化療7天,病人不堪惡心之苦,請求出院。出院後,因腹疼腹脹,其夫前來求余診治。
觀患者面容消瘦無華,痛苦表情,自述全腹脹痛,術痕愈合良好,臍左方有一6cm×6cm腫物,邊界不清,與周圍組織粘連、腫物質硬不移,微高出腹面,表面無紅腫,按之痛疼,痛勢如紮,引兩少腹及左上腹及腰骼部。伴無力短氣怠倦,精神不振,語低不續。心中煩熱、自汗,脘脹納少,口幹尿黃,噯氣,大便稀膩不暢,下腹有急迫感,無寒熱外象,鞏膜無黃染,鎖骨上窩及頸腋部淋巴結無異常。舌體瘦質暗紅,苔薄黃膩,脈象虛細弱澀。無特
殊病史追尋。證屬濕熱蘊積於內,氣血郁滯,氣滯瘀熱相互搏結,留結為壅,不通故痛。久致正氣虧虛,真元敗傷,病屬惡候。故首推益氣扶正,佐以清熱解毒,化瘀消腫散結為時方:黃芪40g,太子參20g,白術15g,炒扁豆20g,薏苡仁20g,木瓜20g,黃連15g,法半夏10g,陳皮15g,神曲20g,炒麥芽20g,雞內金粉(衝)10g,白花蛇舌草(另煎)40g,鮮蒲公英(另煎)50g,鮮敗醬(另煎)50g,川楝子(打)20g,延胡索粉20g,降香末15g,土茯苓20g,丹參30g,牡蠣粉30g,甘草10g。諸藥分煎3次合,取藥液3碗,4~6次溫服,日1劑。生鵝一只,取熱血吞服,每周1次。禁忌辛辣、油膩、腥穢、肉物等物。
方中參芪白術益氣扶正;扁豆、苡仁、木瓜、健脾利濕;黃連半夏神曲麥芽內金清熱和胃,消食助運,使補而無滯;土茯苓公英敗醬舌草清熱利濕解毒;丹參降香川楝子元胡牡蠣活血止痛,軟堅散結;鵝血以血攻瘀;甘草和諸藥。諸藥合用,量大力宏,多次少飲消之。
1991年8月21日二診:上方叠進15劑後,藥後無特殊不適。癥如前,守前方加桃仁6g,丹皮15g,大黃3g,余法如前。
相續造診8次,進藥95劑,濕熱重者加至白花蛇舌草70g,蒲公英60g,敗醬草60g,連翹30g,炒梔子15g,黃柏10g,白頭翁20g;化瘀消腫散結加冬瓜仁10g。生大黃5g,川貝粉10g;咽喉不利加射幹15g;口苦頭痛加膽草12g,石決明30g;隨證辨治,出入用藥。至1992年3月8日,叠診14次,共進藥200余劑,鵝血23只後,腫物明顯減小至2.5cm×2.5cm,痛疼大減,精神轉好,飲食增加。但大便仍不暢利,尿黃熱感,病已獲效,效不更方。擬前方出入:黃芪30g,太子參20g,丹參30g,炒桃仁10g,丹皮30g,生大黃5g,黃連12g,龍膽草12g,黃柏10g,苦參20g,冬瓜仁15g,白花蛇舌草(另煎)70g,敗醬草(另煎)60g,公英(另煎)60g,川貝粉(衝)10g,牡蠣粉40g,枳殼15g,雞內金粉(衝)10g,川楝子(打)20g,延胡索粉20g,降香末15g,甘草10g。諸藥分煎3次合,取藥液3碗,分3~5次服,3日2劑。生鵝熱血如前法服,隨其兼證出入用藥。至1992年7月23日,共19診次。進藥約270余劑,鵝血近40只,腫物已平,腹痛已愈,飲食二便正常,途停藥觀察,淡食養之。於1992年9月 23日患者經新墳礦務局CT檢查:顱腦、肝膽、脾腎均無異常;全消化道鋇透:無異常發現。於近日再次追訪,患者精神怡和,體重增加,飲食二便正常,自能料理一切家務。
按語:本病從中醫理論體系出發,整體察病,不拘於病而重於證,以辨證為主,從腸癰論治。究其病因病機,系濕熱蘊積於內,熱郁氣滯,瘀熱相互搏結於腸道,留結為癰。癥情久延,瘀熱盤結於內,虧耗正氣。故首推益氣扶正以固本,而清熱解毒,化瘀活血,消腫散結貫其始終,權衡標本,辨證論治。選方用藥以大黃牡丹皮湯、白頭翁湯、薏苡敗醬湯及消瘰散為主,隨證加減用藥,從《醫學從眾錄》、《名治醫案選》中獲用鵝血啟示,采生鵝熱血,以血攻血,直透關鑰,引宿疾之瘀,兼以潤利腸道。標本相得。守之以一,得獲效驗。(張俊庭主編.中醫診療特技經典.北京:中醫古籍出版社,1994.837)
劉誌明醫案——清利濕熱、行氣活血治乙狀結腸癌
蔡 X X,女,43歲。
北京師範大學中文系教師。1981年6月29日初診。曾於1981年2月經北京某醫院乙狀結腸鏡檢及鋇劑灌腸示:乙狀結腸中段左側壁有1.9cm×1.3cm局限扁平隆起。病理報告:乙狀結腸腺癌。
臨床證候:患者於1975年下半年出現左下腹隱痛,大使每日2~4次,便稀帶粘液,多次大便常規提示:白細胞滿視野。1976年作纖維結腸鏡檢,診斷為慢性結腸炎,經西醫治療效果不顯。1981年1月起,腹痛加重,並向骶尾部放射,大便仍稀,除粘液外,常有鮮血,病理確診為乙狀結腸癌。3月初行乙狀結腸部分切除、乙狀結腸、直腸端吻合術,術後配合化療,癥狀明顯改善。但1月後,腹痛、便膿血又作,雖經化療、支持療法,不見好轉,西醫考慮為“癌擴散”,並與其家屬談話謂“預後不良”,且患者體質每況愈下,不能再接受化療,遂來我院求治於中醫。
診其形體消瘦,面色白,臍周及少腹陣陣作痛,痛甚則欲便,大便每日3~4次,稀,可見粘液及血,排便不暢,裏急後重,口中粘膩而苦,納呆,每餐僅一兩許,心悸乏力,睡眠不實。舌苔黃膩,脈細滑。大便常規示:紅細胞、白細胞均滿視野。
中醫辨證與治法:濕熱蘊蒸,腑氣阻滯,氣血凝澀,化為膿血,病延數載,正氣大傷。立清利濕熱,調氣行血,兼以扶正,標本同治之法。
方藥:當歸、白芍、防風、枳殼、黃芩、黃連、川厚樸、檳榔各9g,生黃芪15g,木香4.5g,生薏苡仁18g,甘草6g。水煎服,每日1劑。
治療經過及療效:1981年7月27日復診,服用上方近1月,腹痛減輕,裏急後重基本緩解,大便中膿血亦減少,黃膩苔已化,濕熱之證顯減,仍宗上方進退:去防風、枳殼、黃連、薏苡仁,加太子參12g,蒼術、陳皮各9g,焦三仙各18g,水煎服,每日1劑。
繼以上方加減,堅持服用2年余,患者體質明顯增強,體重增加,飲食改善,腹痛緩解,大便每日一行,已成形,僅有少許粘液,大便鏡檢已無紅細胞。臨床癥狀基本消失,治後至1983年11月已存活2年余,並能從事輕家務勞動,恢復半日工作。
按語:患者腹痛、便膿血已六載有余,西醫確診為結腸癌,行切除術後,癥狀雖減一時,然又復發同前。乃屬胃腸濕熱蘊結,氣血阻滯之證。便帶膿血,滯下不爽,當予清疏消滯,行氣活血之法,故取黃芩、黃連等苦寒之劉清之燥之,以卻濕熱之邪;合木香、檳榔、枳殼、川樸等行氣導滯之品,氣調則後重自除;取當歸行血,血行則膿自愈;白芍一味,性味酸甘,有補脾制肝之功,取法於古方芍藥湯之意。又因病發六載,氣血耗傷,形體疲憊,病至此境,徒攻之則更傷正氣,妄補之又滯實邪,兩相掣肘,惟邪正兼顧是治。然清之不可過於寒涼,防傷脾胃,取芩、連之微清可也;補之又不得過於溫燥,防火加油,取生芪、太子參之淡補可也。如此,既無兜澀留邪之弊,更無蕩滌傷正之害,是為兩全之計,終獲顯效。(李濟仁主編.名老中醫腫瘤驗案輯按.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0.293)
何任醫案——扶正祛邪治療直腸癌
吳X X,女,37歲。
1990年6月20日初診。患者於1990年4月初患乙狀結腸癌,經某腫瘤醫院作手術切除並進行化療。半月後,因體力虛弱明顯(血象:血紅蛋白62g/L,白細胞1.3×10/L),惡心,嘔吐,乃終止化療,請求中醫治療。診時,腹痛,腹瀉(日15次左右),渾身乏力,面色蒼白,頭暈,神怠,毛發稀少枯黃,苔白薄膩,脈濡。
[辯證]正氣虛衰,邪毒未盡。
[治法]扶正健脾,祛邪抗癌。
[方藥]生曬參6g(另煎),黃芪20g,蒼術、白術各15g,白芍18g,黃連4g,廣木香9g,七葉一枝花15g,白花蛇舌草15g,貓人參30g,蒲公英30g,馬齒莧30g,薏苡仁100g(分次煮熟,每日晨空腹服食)。
6月27日二診:服藥7劑,腹痛減輕,腹瀉次數減少,日7~10次。藥後見效,原方再進。
7月12日復診:大便基本正常,日1~2次,已成形,腹痛基本消失,頭暈、虛乏好轉,惡心除,精神漸朗。血象檢查:白細胞3.8×10/L,血紅蛋白98g/L。飲食漸增,面色略有好轉。原方去馬齒莧、廣木香,加懷山藥15g,絞股藍30g,歸脾丸30g(包煎)。
9月5日復診:癥情穩好,大便正常,納食好,夜寐較安,血象檢查正常,惟下肢軟乏。上方去黃連,加川斷9g,川牛膝9g。
11月20日復診:體征消失,二便正常,體力恢復較快,血象及B超、CT等檢查均正常。續以上方加減,調治年余,再次復查均正常,病得治愈康復。自感恢復良好,於1992年1月3日上班工作。後又堅持繼續服藥2年,其中又經3次復查,未見異常。隨訪至今,康復如常,堅持上班工作。
按:直腸癌是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其發病率僅次於胃癌和食管癌。本病起病較緩慢,早期癥狀主要是大便習慣改變,大便次數增多,腹瀉或大便不暢,大便中帶血或便血。隨著病情發展,大便時可伴有腹痛,並常有裏急後重,肛門墜痛,消瘦,貧血等癥狀呈進行性加重。晚期因癌腫轉移至不同部位而出現肝腫大,腸梗阻,腹塊,腹部持續性疼痛等癥狀。其發病原因西醫學尚不明確,可能與大腸慢性炎癥(主要是潰瘍性結腸炎等)、大腸息肉和腺瘤有關。此外,近年資料表明,食物中致癌物質如長期攝高脂肪、高蛋白、低纖維食物,較易產生大腸癌。其治療,西醫學主要采用手術切除及化學治療、放射治療等。
本病屬於中醫學“臟毒”等範疇,其發病主要與胃腸失和,濕濁內生,郁而化熱;或飲食不節,損傷胃腸,釀成濕熱,浸淫腸道,腸道氣血運行不暢,日久蘊結化為熱毒,致使正氣內耗,邪毒內盛而發病成癌。中醫治療本病主要運用扶正祛邪與辨證施治相結合的原則。
本案腸癌雖經手術切除,但癥狀未改善,又因化療而正氣日虛,體力不支。若繼續化療,或加速惡化重篤。至此,西醫及患者要求中醫治療。筆者則視病情辨證施治,以扶正祛邪為大法,隨證略作加減。共調治2年,得以治愈康復。(何任著.何任臨床經驗輯要.北京: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1998.132)
梁秀清醫案——祛濕清熱、解毒散結治療直腸癌
林X X,女,51歲。
於1999年1月20日初診。患者於1989年5月,感覺胃部不舒,大便幹燥不利,有時少腹部疼,大便有時帶血等癥狀。1990年1月12日在天津市醫院X線檢查:“診斷為直腸癌”,建議手術和化療。患者不同意,經親友介紹來診。
患者近期胃部不舒,夜不能寐,全身無力,飲食時幹噦,大腹部刺疼,7~8天不大便,便時裏急後重,有時帶血,面色蒼白無華,舌質暗紅、苔黃膩,脈芤而數,其家祖輩無此病。
[辨證]過勞傷脾,脾胃不和,運化失司,濕熱內生,熱毒蘊結流註於腸,結而為腫瘤。
[治法]健脾和胃,祛濕清熱,解毒散結,通利胃腸。
[方藥]1.消瘤丸,每日3次,每次2丸,用蜂蜜水衝服。2、處方:茄根20g,馬齒莧10g,老絲瓜6g,赤小豆10g,小麥10g,谷芽10g,荷葉10g,大蔥10g,水煎服,每日服1次,每日一交換。
方義:茄根瀉熱散血消腫;馬齒莧解毒利腸;老絲瓜涼血解毒、通經絡、行血脈、滑腸止血;赤小豆通小腸、利小便、消腫排膿;小麥養心除煩、補虛養氣、助五臟、厚腸胃;谷芽開胃健脾、下氣和中、消食化積;荷葉助脾胃、升發陽氣、散瘀血、生新血;大蔥除濕散寒。
二診(1月30日):用藥10天,大便通,但仍幹燥,心煩好轉,其它未見明顯變化,原方續服用。
三診(2月15日):近半月便血2次,在排便過程中腸道疼,有不舒服的感覺,舌質暗、苔黃膩,脈芤而數。上方加石榴皮10g,側柏炭10g,按原法服用。
四診(2月30日):大便未帶血,2天1次,且便幹,停用單方,消瘤丸用量不變。
改用下面處方:牽牛子10g,山豆根12g,荊芥10g,炒薏苡仁12g,白花蛇舌草12g,大黃12g,海浮石20g,丹參20g,防風10g,炒神曲12g,紅藤10g,瓦楞子15g,水煎服。
每日1劑,每劑煎2次,合一起中午服下。
方義:牽牛子、大黃通腸潤便;山豆根、白花蛇舌草、紅藤活血清熱解毒;炒薏苡仁、炒神曲開胃健脾;丹參、海浮石、瓦楞子活血化瘀、軟堅散結;防風、荊芥逐濕散寒,搜腸中惡血。
五診(3月15日):大便幹,少腹有時疼痛,飲食微增,心煩減輕,幹嘔,夜不能寐,精神壓力很大,每日總擔心大便不順利,舌質暗紅、苔黃,脈數尺沈。
改用下方:陳皮30g,半夏12g,厚樸10g,知母10g,炙桑白皮10g,甘草10g,茯神15g,料姜石10g,野菊花10g,水煎服。
每日1劑,每劑煎2次,早晚各服1次。消瘤丸用量不變。
六診(3月29日):幹嘔、心煩消失。夜能安睡7個小時,但仍腹疼,乏力,胃部有時脹滿。
改用下方:白花蛇舌草15g,土茯苓15g,郁金10g,乳香10g,沒藥10g,鱉甲15g,黨參10g,雞內金10g,紅花10g,雪連根10g,熟地10g,水煎服,用法同前。
方義:活血化瘀,散結消腫,解毒止疼,健脾開胃。
七診(4月14日):諸癥減輕,舌質暗紅、苔灰微黃,脈沈弱無力,原方續服。
八診(4月29日):患者精神較前好轉,每頓能吃1個饅頭,吃1碗飯。但仍有腹疼,少腹發脹,夜間盜汗。上方去熟地、白術,加厚樸15g、黃芩15g、生地15g,繼續服用。
九診(5月15日):腹疼、腹脹好轉,夜能安睡,而下午困乏,舌黃紅、苔灰,脈沈弱,繼續用藥。
十診(5月24日):盜汗現象消失,腹部微疼,近幾天開始便出大量膿濁物。
改用下方:陳皮30g,木通10g,野菊花20g,五靈脂10g,蘇木10g,枳殼12g,龍葵10g,寒水石10g,忍冬藤15g,水煎服。
湯藥2天1劑,每劑煎2次,每日服1次。
方義:五靈脂行氣止瘀;木通、陳皮、枳殼健脾胃;蘇木、野菊花、龍葵、忍冬藤、寒水石活血化瘀、清熱解毒、軟堅散結。
十一診(6月15日):少腹部未疼,其它正常,繼續用藥觀察。
十二診:(6月30日):沒有不舒感覺,在天津市醫院檢查,癌瘤消失,未見異常。服用防癌丸2個月,以鞏固療效。原方續服。
十三診(7月15日):沒有不適感覺,每天帶孫女遊玩,還操持家務勞動。
服用防瘤丸兩個月,以鞏固療效。
於1989年10月隨訪,患者身體健康。
按語:腸癌在祖國醫學裏又有“臟毒”、“腸風”、“鎖肛痔”、“腸癖’、“積聚”等名稱,而運化水谷之功能較弱,清濁分化不細致,邪客留於腸,加之濕熱、火毒的積聚,導致癌變。故以健脾和胃、除濕解熱、解毒散結為法則,以消瘤丸為主要成分;然後,配合湯藥,對癥調理,使患者治療7個月轉危為安。(梁秀清主編.腫瘤治驗錄.太原:山西科學技術出版社,1995.149)
標簽:腫瘤治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