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雀王子剧情:北京一个商场工作人员内幕大揭密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1 13:00:29
最佳答案
北京一个商场工作人员内幕大揭密
一、先说返券
每次返券活动之前是我们最忙的时候了,要和各品牌洽谈活动期间的价格损失承担的问题,专业术语我就不多说了,有最直白的语言告诉大家吧,返券就是羊毛出在羊身上!别以为自己占了大便宜!
举例:100返50元,从表面看,是打5折,朋友们都疯狂去购买,其实是打6.7折,花100元买150元的商品,自己算算打几折?100返100,100返60,以此类推,根本没有看上去那么“美”。
商场并没有损失,把压力都给供应商了,让供应商自己想办法承担损失,所以发现没有,在有活动的时候好衣服要不就是没有,收起来了,要不就不参加活动;或者拿出积压的商品来卖,都是旧款!
二、打折
北京商场现在是竞争白热化,不打折就没有客流,所以每家商场每周必须有活动,我们商场更是必须天天有活动,都是逼着厂家打折,好品牌不参加,你拿人家没折,得要人家撑门面嘛。倒霉的就是小品牌,老得参加活动,成本那么高,那有那么多利润?
所以,他们就抬高价格,现在的衣服越卖越贵,其实有很多因素并不是质量提高了,而是因为“赔不起了”
大品牌是不会提高价格的,只会把好货收起来。因为他们的商品在出厂的时候价签是机打好的,随商品挂出的,所以人工是难以修改的。小品牌就不一样了,他们的商品上面没有固定的机打价格,价签是商场的商品手写价签可以随意修改,而商品上只有成分含量的标识。
小品牌如果不用价格吸引人,那就没有竞争力了,一些名不见经传的牌子,也就是标价不规范的牌子,导购也是一些年龄大、外地的为住,他们就不象我们北京女孩没有生活压力,它们拼命卖货,有时候能打起来!
就这样,经过和经理的商议,给她们一个底价,比如:一件1800的大衣,经理说你最低卖1000,那么卖多少就随她们自己了。这些导购还经常借此来自己赚差价,举例:还是那件衣服,卖了1500,给经理报帐卖了1000,然后自己找个熟人冒充顾客,说退衣服,开好小票退出1500,然后再自己入一个1000,这样把帐平了,自己还能赚到钱。
其实这些行为她们经理都知道,那有什么办法?又不能天天盯着她们,只能这样了。我就捉到过几个导购干这事,最严重的一个从一件12000的皮衣中做手脚,要独吞6000,你们说利润多大?那还是意大利的牌子呢!
商场打折促销暗藏猫腻 打折区商品没打折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4月30日01:45  金羊网-新快报

■新快报记者 吴玉婷/文 林泽乔/图
近年来,随着人们对品牌的追求越来越热衷,百货商场的消费也呈涨势,但是百货公司的数量也日趋增多,竞争力逐步增大,各家百货商场为吸引消费者,各出奇招,各类商场销售内幕慢慢凸显出来。
从当前百货销售来看,消费潜规则花样百出,如买一送一、全场5折、换季甩卖、买100送50、买200换400代金卡/代金券等等,这些现象在百货市场上是屡见不鲜,越大金额的赠送或打折,越吸引消费者的眼球。
【记者亲历】商场打折换购陷阱多
日前,记者走访东莞几家规模较大的百货商场发现,原来百货商场以在商品上直接打折为主的消费模式逐步被取代,百货商场更热衷于用现金换购的模式,大幅海报铺天盖地都是现金买200换800代金券、现金买200换450代金卡等信息,吸引着众多消费者前往血拼。但是,在这些打折信息的背后,又存在着什么样的潜规则呢?记者亲身揭秘。
潜规则1:打折优惠噱头假
大家都应该亲身经历过在百货商场血拼的情景,而人们往往都是看着商场的促销活动而一拥而至。商场中最常见的促销手段莫过于打折优惠,走在路上都可以看见某商场打几折或者路边的零售小贩都在经营着这种模式。
然而记者在商场中看见,各大商家纷纷在进行打折促销的时候往往都是节日期间或季节交替之时,特别是在换季的时候,许多商场打出“换季甩卖、全场3折”等信息来吸引消费者。其实消费者往往不知道,羊毛出在羊身上,一些换季的衣服都是去年或者今年剩下的货品,有的甚至抬高商品的价格,再打出“打折优惠、送东西”等信息来引诱消费者。如:前段时间小惠在一家商场看中一件衣服卖180元,她毫不犹豫地买了下来。小惠想着近期换季应该商品会打很大的折扣,又再一次去那家商场逛逛,她发现自己买的那件衣服在打5折,她很好奇,便去看了5折之后的价格,一看之后她傻眼了,标牌上面标着的价格是358元,5折下来的价格只比自己买的少一元钱。
潜规则2:商品换购规矩多
现在有些商家为了招徕顾客,不惜采取一些满额返送现金券或者以现金换购的形式出现在消费者面前,一般最多的就是“买200换400,买100返100”等,但是你进去商场会发现,商品上的标价会非常巧妙,常常在“9”上打转,如“199,399,699……”,当你为了凑满一个整数,你又不得不去购买更多的商品。有时当你看中一件新品时,却发现柜台上写着的换购价格会比较少或者是“本柜台恕不参加活动”。其实,商家这样的做法无非是在刺激消费者的购物欲望和避免浪费的心理,让他们慢慢走近循环购物的“无底洞”。
【消费提醒】消费者应理性面对“打折”
记者在一家商场门口采访了一位刚购物出来的章小姐,“看到打折广告以为会很便宜,看中第一件衣服时售货员就很热情地说有几百换几百的活动,当时一想这么大的商场不可能没有其他我喜欢的东西凑在一起,便毫不犹豫地买下了衣服,接着在商场内逛了几个小时,才发现新品不参加这个活动,或者换购的是价格不一样,结果将整个商场逛了个遍就换购了一个‘天价’枕头”章小姐满脸无奈地告诉记者。
因此,消费者对于打折信息应该理性面对,不要盲目地认为打折的商品就会便宜,消费者若在有需要的情况下,再前往购买商品,不要被商场的“潜规则”所蒙蔽。
街头促销商品猫腻多
——揭秘打折商品的背后
商场的打折广告让人不由心动。
每逢节假日,西安市大到商场,小到街头小店都会打出让消费者
心动的促销招牌。就算没有法定节假日,厂家也会以店庆、回馈广大
市民等为由,通过打折、买赠、买减、积分等手段吸引市民。然而这
些折扣是否真实?如此不顾成本的疯狂促销真的是让利消费者吗?记
者调查发现,这些打折商品猫腻众多。
打折字眼醒目  称心商品难寻
节假日期间,西安市开元商城、民生百货、大洋百货等商场都打
出不同的促销形式。有的商场更是挂起了“200当600花”的横幅。活
动期间,商场内人山人海,宽敞的过道也被围得“交通堵塞”,消费
者都在为凑够打折的金额而挑选商品。
在万寿路附近居住的李先生告诉记者,他走进一商场仔细阅读活
动介绍后才发现,原来在这里买商品只能“200当500花”,另外100
元是就餐券、面包券等,还得额外付钱才能使用。李先生说:“我当
时看中了一双869元的鞋子,超了369块,我就想着再去选一件商品,
要不然余下的100多块钱不要了怪可惜的,谁知道选到商场快打烊了都
凑不到规定的打折金额,最后买了一些不需要的东西不说,还多付了
近100块钱。”
许多商场的买减、赠券促销手段,让消费者会以为就是打折,其
实差别很大。因为商场内大多数商品的价格都是以9结尾,这就意味着
减掉的钱永远要少于消费者的预期。而且一旦不够减钱的数额,消费
者就会再去寻找合适的商品“补”,无形中增加了二次消费。
打折商品价格  其中暗藏玄机
在西安上学的小吴日前想给自己买双鞋,在大洋百货终于相中了
一双300多元的鞋,刚好商场搞活动他欣然买了下来。可一个月左右的
时间,当小吴和同学闲逛时不经意间又看到他买的那双鞋,当时标价
只有138元。小吴产生了疑问:商场会不会在打折期间提高商品原本的
价格?
还有不少市民反映,在6月17至20日“父亲节”期间,大商新玛特
所搞的打折活动中的商品价格比一般专卖店要高。记者来到大商新玛
特就此事采访了一位工作人员,他却说自己并不知情,负责人这几天
也不在。
在消费心理学上,商家的这些促销策略称作“招徕订价策略”。
商家利用“招徕订价策略”有意将少数商品降价以吸引顾客的定价方
式,刺激消费者形成冲动性购买也算是一种策略,但某些商家随意加
价,进行“变相打折”的行为却让消费者不免失望。
打折商品不少  滥竽充数更多
在采访中记者发现,各大商场里总有一些品牌对商场的活动并不
“理睬”,这些商品包括黄金珠宝、服装服饰行业的一线品牌,以及
大众消费品牌的新货。而参与打折的商品基本上都是换季、甚至厂家
长期积压的产品。
在南大街的一家品牌服饰店门口,记者看到白底黑字清楚地写着
“因厂家倒闭,现将全场所有商品一律甩卖”。店内的商品包括衣服、
鞋、包等一应俱全,而且价格是在原价的基础上打3折。但据记者了
解,这家店自入夏以来商品一直没有更新。服务员介绍,店内的商品
统一由厂家发货,若是换季卖不出去就直接退给厂里,最后由厂家处
理,至于怎么处理,她也不知道。
曾从事多年服装批发销售行业的石老板告诉记者,服装业竞争异
常严峻,就是因为其利润空间很大。品牌服装的成本价一般是原销售
价的三折左右,通常三折以下的打折优惠商品才是合理的促销。但正
因为价格低,一些缺德厂家会给打折商品内添加一些积压多年卖不出
去或者质量有问题的产品,以次充好卖给消费者。
促销有待规范  谨防打折陷阱
商家总是想办法让消费者掏出钱包。有消费者把一些东西买回家
后才发现派不上用场,感觉很亏。也有消费者认为,打折商品对消费
者和商家来讲是一种双赢,毕竟打折后的商品更接近自己的理想价位。
至于商家赚不赚,那不是他们关心的事情,消费者考虑的主要是,既
然能够买到更加物美价廉的商品,何乐而不为。
然而,商家并非慈善家。西安市社会科学院经济学研究所所长康
志祥认为,对商品进行降价销售是商家回笼资金、提高资金运转效率
的一种有效手段,这确实给消费者带来一定的实惠,但是也不排除一
些商家的不规范促销行为。
例如,某些商家打着降价的幌子进行非正常促销。由于商家自身
有定价权,从而使消费者很难从法律渠道维护自身权益,这就要求消
费者具备防范意识,理性对待商家的促销活动,对商品的各个方面多
做比较。
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卢山冰也表示,商家正是利用了节假
日期间消费者的冲动消费心理来赚取更高的利润。促销应该是一种长
期的工作,由于市场不规范、不健全,监管不到位,目前尚未有有效
措施制约商家的这种带有欺诈的促销行为。因此政府部门应该加大监
管力度,努力规范市场,防止非法促销行为蔓延,保护消费者的合法
权益不受侵害。
(本报记者  赵波  实习生  王金凤)
春节过后,我市的各大商场、超市或小店的服装用品都开始打出打折促销牌,一些消费者更是抱着反季消费便宜的想法踊跃购物。记者调查发现,一些打折促销商品存在着价格虚高、质量有瑕疵等问题,市民一定要慎重购买打折服装。  昨日上午,在某大商场,鞋、棉衣、保暖内衣、保暖棉裤、羊毛衫、羊毛裤等上百种商品都在打折。最低的3折起,从3折起到8.5折不等,折后价格在一百多元到六七百元。
在部分小服装店、专卖店外,很多“反季打折”、“反季狂甩”等广告标语,一些商家的确是打折销售反季商品,但有的商家却借机销售有瑕疵的商品,更有部分商家打着反季的幌子,出售质次价高的商品。消费者李女士就曾在某商场的柜台购买了一件外衣,由于室内灯光昏暗,自己着急,回家后才发现颜色老,还有一个疵点,但找到商家,却被告之是处理品,不在“三包”范围内。
对此,市消协提醒消费者:一、要到大的商场、超市购买打折商品,可以有信誉和质量保证。二、消费者不要盲目地购买使用率不高的商品。一般情况下,换季商品以服装、鞋帽为主,这些商品“三包”期较短,等到穿着使用时发现质量问题,已过了“三包”期,很难*****。三、购买换季打折商品(处理品除外),还应索要发票、信誉卡等购货凭证。一般的打折商品同样享有“三包”服务,消费者索取相关凭证以保证能获得售后服务。四、购买换季打折商品,要认真检查质量,还要认真查验商品包装和标识。如商品应有检验合格证明、中文标明为你算算商场打折的明细账
日期:2009年11月9日 | 来源:不详 | 编辑15号小组 | NvLoo.com
国庆黄金周开始,国内商场拉开了旷日持久商品折扣战,红红火火一直将延续到明年春节前夕。
那么,面对名类众多促销手段,到底哪一类促销更加划算?现在就为大家算一笔明细账。
“买200送60”就是打7.7折
假设为“买A元送B元”情况,要算出来到底打了几折,其实只用A除以(A+B)就可以。这意味着你用了A元钱,购买了价值(A+B)元商品;也相当于原价是(A+B)元商品,目前只卖A元钱,前后折扣就是A除以(A+B)。
比如说商场举办“买200送60”活动,代入以上公式计算:折扣=200除以(200+60)=77%,就是7.7折。由于商场对于促销活动具体规定很多,“买A元送B元”结果各不同,顾客还需详细比较。
首先,因为受到了买够A元才能享受B折扣限制,“买A元送B元”活动形式要比直接折扣来得不划算。
比如说M商场直接做7.7折促销,N商场做“买200送60”促销,看似相同,但进入M商场,无论买多少钱商品,都可以打折,100元裤子可以打折,150元衬衣也可以打折;但对于N商场,只有购买到200元以上,才可以享受送消费券折扣。
而且,N商场中,商品原价只有接近200整数倍时,才能享受到7.7高折扣,如果不是整数倍,则折扣十分有限。比如我们购买了320元裤子,原价不足400元,按规定,只能送60元,而不能送120元,也就是说,最后用320元钱买到380元商品,折扣仅84%。
跨柜台消费比较划算
“买A元送B元”与“买A元减B元”相差很远。前者要求先买200元商品,再送60元消费券,等于7.7折。而后者则要买200元钱商品,付140元即可,等于7折。
是否可跨柜台消费、是否可累加购物后换消费券,也是重要考虑因素。比如购1000元商品,分为320元裤子、200元衣服、480元鞋子。在“买200送60”且允许跨柜台消费商场中,以上商品攒在一起换5×60=300元消费券。而在不可以累加消费商场,加起来只送了240元消费券。
的产品名称、生产厂家名称和地址等。
打折销售暗藏玄机
2010年04月13日10:46
【字号 大 中 小】
打印
留言
论坛
网摘
手机点评
纠错
窗体顶端
E-mail推荐:
窗体底端
“清仓大处理”、“全场大优惠”、“开奖大酬宾”……每到换季或节庆时,许多商家就会打出很多让消费者眼花缭乱的打折优惠,可在这打折的背后,有的却暗藏玄机,成为消费投诉的热点。消协工作人员提醒广大消费者,选购打折商品时,要主动询问商家有无售后“三包”服务,遇到虚假打折信息可投诉维权。
商品质量也打折
说起打折,济南市民李小姐就遭遇了一件窝心事。李小姐前不久在一家百货商场购买了一件白色上衣。原本没想买,但促销员说这衣服是韩国货,从来不打折,商场搞回馈消费者活动才打折,而且只限一天。冲着这优惠,她一时心动就花 199 元买下了这件原价900元的衬衫。没想到,衣服买回家后才洗了两水就变形了,领子边的线也全开了。李小姐拿着发票到商场要求退货,但商场方面表示打折商品不享受“三包”,并以影响二次销售为由拒绝退货。
■消协支招:季末购买促销服装时,要看清楚是打折还是处理品。国家法律规定打折商品享受“ 三包”,但处理产品不享受“三包”。另外还应注意保留发票和服装的标牌,以备维权之需。
打折区不都打折
家住省城百花小区的郑女士,几天前在小区附近的一家超市购物,在商品打折区看到了一款透明皂,标价是一块 1.3 元。郑女士感觉挺合算,就顺手拿了几块。回家后,她拿出购物小票一看,小票上打印着透明皂的单价却是1.5 元。她马上返回超市询问营业员,营业员却辩解说,可能是有的顾客在非打折区拿了同样的商品,在结算时又不要了,留在收银台,超市工作人员在清理后错放在了打折区。气愤的郑女士认为商家的解释不能令她信服,于是向消协投诉。
■消协支招:“打折区”,顾名思义,里面摆放的商品就应该是打折商品。 只要消费者购买了“打折区”内的商品,商场应按打折价将商品卖给消费者。如果是由于商场自身过错引起的商品误放,非因显失公平或重大误解等事由,不能拒绝打折。
抽奖成变相打折
来济打工的彭先生日前向历城区消协投诉称,某商场的饰品专柜利用即开型抽奖券销售质次价高的商品。彭先生说,该商场一楼入口处,就摆放着标有“奖”字的纸箱,箱内盛放着即开型抽奖券,且有营业员在一旁招揽消费者凭购物小票抽取奖券,抽奖区却无任何关于所设奖项的文字说明。彭先生拿着购物小票交给营业员,然后抽取了一张奖券,撕开后发现有“中奖”两字,奖品是“价值” 500元的饰品,彭先生顿时激动不已。之后营业员的一句话却让他高兴不起来了。营业员告知彭先生,抽中这张“中奖”的奖券,必须再花100元才能将饰品拿走。该饰品专柜的负责人对消协工作人员称,这是一种变相打折的促销手段,设立的中奖率比较高,是招徕顾客、让利消费者的一种举措。
■消协支招:该商场饰品柜不向购买者明示有奖销售活动具体情况的行为,涉嫌违反了《关于有奖销售活动中不正当竞争行为的若干规定》 及《欺诈消费者处罚办法》 的相关规定。 (王佳声 王东兴)
商品提价后打折涉嫌欺诈
http://www.dayoo.com/ 2010-08-24 08:38来源: 电器网友评论 (0)
商品打折后竟比原价贵
2010年03月22日08:16星辰在线-长沙晚报
字号:T|T
本报讯(记者李姝阳)上周日,许小姐在黄兴路一家商场购物,发现一家品牌运动鞋专柜打出了“春季新品帆布鞋全场8折”的促销广告。许小姐看中了一双标价239元,折后价格191元的帆布鞋,在服务员开票的同时,她仔细检查了鞋子,惊奇地发现鞋子厂家商标吊牌上赫然写着全国统一零售价179元。为什么打8折还卖191元?营业员表示这款鞋子是厂家的标价出现问题,所以修改了,之前都是按照239元卖的。闻声赶来的商场主管也对这一专柜进行检查,发现原本应该由电脑打印的商品标价牌179元的字体被水彩笔改成了239元,库存的鞋子中厂家商标吊牌全国统一零售价179元的标识部分被剪刀剪除,重新用白色粘纸贴上统一零售价格239元的字样。商场主管表示这个属于专柜私自的价格修改行为,商场规定如果产品标价出现错误需要报备商场办公室统一进行修改并由电脑打印标价牌,同时这也是商场在管理上疏忽,商场也将会按规定对这一专柜进行相应处置。
长沙市消费者协会提醒消费者要三看,谨防标牌价格欺诈:一看商品价签是否与购买商品相对应;二看商品价签与厂家商标吊牌价格、所指产品是否一致;三看厂家商标吊牌是否有涂改、剪切、重新粘贴痕。与此同时,提醒消费者要倡导理性购物,避免盲目消费,不要因一时冲动或轻信商家宣传,从而造成不必要的浪费。
(长沙晚报)

昨日记者在逢源街和步行街发现,很多商户都打出了降价处理的广告,但其打折的"水分"有多少就不得而知了。
"现在涨价了再打八折,售价跟没有涨价前
一样,这不是忽悠人吗?"昨日,市民赵先生向本报反映,他上个月在步行街某服饰专卖店里花128元买了一件迷彩T恤,不料昨天逛街发现,该商家把衣服的价格提升到了160元/件,再打出了8折的噱头,最后售价还是128元。
记者了解到,市民赵先生的遭遇并不是个案。现在商场不打折出售的商品已经很少,但商家私自抬高售价再打折,这种做法是否合适?面对这样的价格迷雾,消费者该如何维护自己的权益?
◆调查:商场天天“过节”,商品折扣不断
记者走访我市各大卖场发现,目前,不少商场、商店以迎国庆、周年店庆等各种方式大打“折扣牌”。大到空调、冰箱等大型电器,小到服装鞋袜、化妆品等,都采用打折价格刺激消费者购买。促销价格名目繁多,特价、出厂价、亏本价等词层出不穷。
记者随机采访了几位消费者,大部分消费者对打折价已习以为常,“如今商品的价格都是虚的,不打折根本没法接受。”市民王女士说。
“没办法,大家都这样操作,不做不行。”市区某商场促销人员对记者说,若不打折促销,商场就没人气。如今,过多的打折促销造成消费者“有折才买”的心理,若无促销行为,商场就空荡荡的。如此恶性循环,商品的原价渐渐成了幌子,把原价定高,再通过打折招揽顾客逐渐成了某些商场促销的“潜规则”。
◆物价部门:“原价”不可随便定
那么,商家是否有规定商品原价的权力?私自抬高商品售价是否涉嫌价格欺诈?记者拨通市物价局的咨询电话了解到,商品的售价标签原来大有讲究。工作人员表示,商品的原价并不是商家可以随便修改的。所谓商品的“原价”是指商家在本次降价前7日内,在本交易场所成交的有交易票据的最低交易价格,如果前7天没有交易价格,以本次降价前最后一次交易价格作为原价。
物价局工作人员表示,如果市民赵先生购买的T 恤,并未发现售价标签上标有“原价”字样,则如今160元的售价属于市场调节价。如果之前所售衣服标签上面标明了“原价”字样,该商家则涉嫌虚构原价打折和使用令人误解的标价形式诱导消费者购买商品,物价部门可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价格法》的有关规定,对商家最高处罚商品原价5倍的罚款。
那么,对于目前形形色色的商品价格标签,消费者该如何辨别哪一个才是“明码实价”?市消委会工作人员表示,消费者最好的方式是通过货比三家,看清商品究竟是原价还是市场价。不仅参考商品的价格,还要看商品的成分、质地、产地是否符合标签上的说明。此外,购物后应保留好购物小票,以便日后出现问题时维权。
(报料人赵先生报料奖金 100元)
销售员细说商场超市打折商品内幕
时下,各大商场超市纷纷大作打折文章,各种便宜的物品让市民忘记了它的真正价值所在。
在北京华联常年做促销和商家代理的张红小姐告诉记者,在各大节假日来临之时,商场纷纷打折的目的不外乎2种,一是促销、二是洗货。张小姐说,促销式的打折,是对当季新款而言,利用节假日人多的时候打个8折、9折。一般情况下,如果是一个成熟的品牌,在商场经营的普通服装经销商,促销打折的让利不会超过7折。因为普通经销商的进货价大概在3.5折到4折之间,好的品牌甚至会接近5折,而商场一般都会从营业收入中抽利25%左右。洗货是对过季和压库货物而言。对于刚刚过季或即将过季的正品服装,经销商的折扣大多是6折或5折。对于一般的经销商来讲,此时基本已无利可言,主要是为了盘活资金。她说就拿她们商场的内衣“宜而爽”来说,年前这种内衣要卖到200多元,可这会儿为了处理货物只能几十块钱处理。
业内人士张女士特别提醒,对3折以下的商品,消费者要多留个心眼。如果是厂家直销,或许还是正货,其他的就很难保证。
专家为您解析:商场打折商品可信不?
http://jd.hsw.cn   2008年10月14日 11:07:49       进入论坛
华商彩信手机报,精彩资讯早知道!移动用户发‘HSB’到 10658000定制,3元/月!
对商品打折与不打折的思考
刘夏波李奇
大连民族学院经济系
文章摘要:众所周知,打折、降价是商家促销的主要手段,然而,有的地方也出现了“本商场商品不打折”的商场,本拟以经济学角度对这两种销售策略进行分析,并作出相应评价。 (共2页)
文章关键词:销售策略 商业折扣 交易成本 消费心理 营销策略 消费观念 中国 零售贸易
文章快照:汰一批生产能力落后、经营管理粗放的企业,使产业的结构能迅速调整,加速优势品牌的集中和成长,使社会的资源能最有效的配置到对它利用效率最高的企业上,例如我国的彩电行业就是通过此方法促进国产品牌的成长。2打折策略的弊端。商场间竞相降价、打折打起价格战时,无限的竞争不仅损害了个体的利益,也极大地牺牲了效率,减低了社会福利。轰轰烈烈的打折促销活动不过是一种促进短期业绩增长和销售量增长的手段,是透支自己未来的销售量,对商场的品牌建立和长期利益并无帮助:一些商场四季有折扣,天天大降价,容易给消费者价格欺诈的嫌疑。其次,打折易陷入一种悖论:“打折找死,不打折等死”,当打折促销在市场上成为一种必需时,也就是消费者只对打折商品有需求时,各商场为了获得顾客和市场,必须打折,为了生存,又必须保持即使打折后能获得利润的价格,这两者是矛盾的。商场唯一的解决方法就是虚假打折,但在市场的长期博弈中,欺骗消费者的促销必将受到消费者的遗弃。事实上,虚假打折传递了虚假的价格信号,破坏了市场价格机制的合理形成,侵犯了消费者和其他经营者的合法权益,破坏了市场经济,厶\平秩序。再次,打折易消耗太多的成本,包括菜单成本、皮鞋成本、时间成本以及宣传所发生钓广告成本。3.打折策略的困境。——形成“价格刚性”。折价促销易建立价格敏感度,消费者在促销期内以比平时更低的价格消费,价格敏感度也就建立·起来了.一旦促销结束,消费者较难以接受回复后的较高的商品价格,也使得促销唇的商品销售量减少.为了形成稳定的销售量,商场必须继续维持低价,能降而能增的价格刚性也就形成丁——消费者易彤成理性预期消费者对于经常打折的品牌产品产生品顷不良的心理印象,或认为产品原来定价过高,消费者为了避免吃亏,在购买中始终努力的压价,从而对此品牌的商品品质和商场的产生不信任感,对商场和商品的信誉造成损害.这种促销很难诱导消费者建立对品幛和该商场的忠诚夏。(二)对不打折营销策略的评价不打折育助于降低成本.对商场来说是节省大量的交易成本,比如上文所提到的菜单成本、皮鞋成本、时间成本和广告成本。对消费者而言,随着人们的收入增加,生活的节奏加快,消费者在努力争取商场让渡物质利益而讨价还价时,消耗了太多的心理成本、时间成本和体力成本,而不打折除了可以消除它们外.还能提高市场的效率。不打折是商场对所有消费者一视同仁的态度,是产品稳定质量『尢良的无声提示和自信承诺,是对消费者负责的表现,是对商场品牌的长期投资。不打折、取消打折等各种形式复杂的促销活动,取消频繁而复杂的优惠形式,调低报价,把用于促销打折和管理促销的成本让渡给消费者,以正常的稳定的价格和良好的品质在消费者中建立品牌忠诚度。在附近,这家商场(本文中“不打折”商场)已成为“真品”和高品质的代名词,很多人买了一件新衣物时,一般不愿说那是什么牌子的,更愿意说是在这家商场买的,而这家商场就能说明那衣物的品质以及购买者的品位。市场经济是信用经济,不讲信用、道德,不建立有效的信用体系,就不存在良好的市场经济秩序。不打折对建立市场诚信制度有一定的促进意义,按照重复博弈理论的分析,商场为了追求长期利润的极大化,必须保证在多重博弈中能获得消费者对商场的信任,也要有对价格的信任,这就要求商场在定价过程中,必须依照,厶\平合理、守信守法的道德理念来制定。参考文献:[1]高鸿业.《西方经济学》【Ml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北京[2]冉净斐,《百货业的重塑与提升》价格理论与实践-20o3(6)[3]杨姗姗、周扬.《删繁就简,促销的第三层境界}经济世界.zoo~(作者单位:大连民族学院经济)
[服饰]品牌服装返券打折的幕后是什么?
2005/01/13 23:40    来源:YNET.com 北青网  北京青年报    祖薇
■摄影/余茨  同样的床单在专卖店卖260元,进了商场就陡涨百元,打折不仅是商场、厂家和消费者之间的智力较量,更是商场和厂家之间的实力博弈
■返券购物遭遇同货不同价
记者在一家名为“禧坊”的床上用品专卖店与其在商场的“禧坊”专柜发现,二者部分商品零售价有差异,而且打折幅度不一。在专卖店一件标准双人床单售价为260元,但买够200元送一个大靠垫芯,但在某正在“买100返80”的商场,同样的床单零售价格竟然高出了100多元,但参加商场的返券活动。当记者就此问题向北京禧坊公司咨询时,得到的回答是专卖店是公司自己的直销店所以便宜,而在商场经营的费用比较高,所以要摊薄在各件商品的售价中。这样的事情不仅发生在“禧坊”一家,在多家打折商场,记者都看见因为参加商场的活动不同,商品的售价也有所差异,这就无怪消费者为了买一件商品要价比三家,跑断了腿。
■行规之后商场仍可偷改原价
为什么会出现同一品牌服饰在不同商场售价有别,打折幅度也不同,是营销策略还是代理商“暗战”?面对参差不一的价格,让消费者多了几分“乱花渐欲迷人眼”的迷惘。据了解,这类现象在一些地区性的小牌子上表现的比较突出,一般这类牌子没有统一的市场价格,只有一个基础价,遇到商场搞活动,就把自己的价格临时提上去,再以返券的形式把价格降下来,从而减少自己的利益损失。这就是本次规范中的“打折不能抬高原价”所指的内容。但对于是否能令行禁止的问题,业内人士却表示怀疑。物价局和工商局是没有时间和精力调查每一件商品是否在打折前提高原价的,唯一的可能性是通过监督商场来监督厂家。商场的价格表在物价局都有备案,原则上,只要对比打折前后同一商品的售价就能查出厂家是否在价格上动过手脚,但这只是理想状态。因为在物价局的备案单子上,是一件商品标号对应一个价格,那么商场只要改动一下这个标号,一个旧产品就摇身一变成了新品,价格可以不再受到监控。
■7折以下的商品肯定是库存货
打折返券,不但是商场、厂家和消费者之间的智力较量,更是商场和厂家之间的实力博弈。目前,北京市场上除了30%的大品牌不参加或很少参加商场促销外,剩下70%的品牌供应商则要经常性的应付各家商场返券。敢不敢和商场说不,全靠自己的底气足不足。就拿进门来说,大品牌进商场是没有费用问题的,但小厂家进门至今还先要挨一刀,即使进门免费了,逢年过节给楼层经理和商场进贡也是不成文的规定,不但如此,还要承担商场分摊的各项费用,这其中包括商场打折期间的广告宣传费用,一家负担几千到一万不等。打折不是没有底线的,大品牌即使参加商场打折,也只能打到7折,但这种折扣显然满足不了商场和消费者的胃口,更低的折扣只能在小品牌身上找齐,据从事服装销售多年的孔先生介绍,服装的生产成本是零售价格的30%左右,中间的流通成本包括商场的扣率税率,人工工资等等这几大块加在一起等于是6.6折是它(服装)的基本成本。如果商品的零售价格降到7折以下,供货商就亏了,不过不用担心,经常打折商场的商品,可能就含有旧货、库底货或者本身其生产成本比较低的。唯一对厂家的安抚措施是商场的返点———平时商场要扣下厂家21%的利润,到了打折,商场只扣15%左右,剩下的6%作为“安抚费”平衡商家的利润。
在众多品牌厂家和经销商眼里,北京和上海绝对是两块最特殊的市场。这么说不仅是因为北京和上海作为全国的政治和经济中心的独特地位,还因为北京和上海的服装销售是以商场为主而不是专卖店。商场和专卖店的不同直接带来的是经销商利润的巨大差异。比如,同是要实现700万的利润额,在街边开店,年租金为40万,现在服装的成本是价格的1/3,按这个数字,进货费用为200万,再加上12个人的开支费用,纯利大约在300万左右。而进商场,除了必要的开支外还要按规定上缴20%的盈利,以及承受由商场摊派的各项费用,算下来纯利要损失一半左右,而且在商场,厂商根本无法控制自己的资金周转,按照通行的惯例,对于大牌子,商场扣1个月的流水,小牌子则要扣3个月到半年的流水。因此,北京和上海对于服装厂商而言形象利益大于实际利益———打入北京意味着在全国市场立起了自己的招牌,但想挣钱绝对要靠在外地大量开设专卖店,走不出去的只有继续忍受商场的道道盘剥。
“打折” 一词,《词典》上查不到。折:纸,折绉了。就像人老了,东西用旧了,绉纹也多了,不管用了,值不到几个钱了,该打折了。商店里的商品,放久了,陈旧了,似绉非绉,削价了,降价了,打折了。根据切身体会+世像万千,便理喻了“打折”。
计划经济年代,商品统一定价。批发商业的进销差大都在百分之二,零售商业进销差大都在百分之十。商品放久了,陈旧了,滞销了,残次了,经销商按程序填报《调价单》,说明原因,变价销售。标价签上赫然醒目“原价2.99元”“现价2.00元”。 那时叫“调价”“ 变价”“ 削价”。
后来,市场经济兴起,出现了“打折”,100元的商品卖80,人见“划得着”, 争相抢购。可“三天不整人,走路无精神”的生意人,总结出了一个计算“打折”的公式,叫“打八折,乘二五”。 说的是,本应卖80元一件的商品,要卖100元的话,就直接乘百分之二十五就成100元了。标签上“原价100元,8折,80元了”。 内行都明白,原来的80元都有足够的利润空间,够商家赚的了,再“乘二五”, 由100元降至80元,只不过是商家玩的一种障眼法,一种促销手段而已。
时下,漫步街头,“打折”成了商家惯用促销术,也成了消费者的时尚消费。买房子9.8折,开房5折,买服装1折至N折,逗得人眼馋心动,似乎在一片“打折”声中,买了个心态的平衡,占了多大便宜。可消费者哪里知道,商家葫芦里头究竟装的啥药,似钓鱼一般,洒出喂食,诱饵上钩,嘿嘿,钓起了,包赚了。细想,不管商家、厂家咋个折,人家总要赚吧?!
逢年过节,“大礼包”“打折”。诱其上当,买了,才知打了你个“骨折”“心折”。 鄙去年春节在重百北碚二店买了一套“唐人” 热水器、灶具、抽油烟机、浴霸四大件。分开买要三千多,“打折”买一套一千九,还抽奖又返一百,划得来,才一千八。可人家卖的是期货,等几月后装新房子时提货安装好,没用几天全坏了。找售后,哦嗬,以买卖付款开票时计算,过了保修期,只好乖乖地再拿钱让人家修吧。修来修去,修得修理师傅都不好意思了。鄙呢,也只好抱起脸自我批“羞”了,只怪各人图相因,买老牛了。
市场呼唤公平,企业讲究诚信。人们在与时俱进的现代化消费者,倍加怀念那些年代的明码实价,盼价格秩序公许、公平、公正,还清费者一个对商品的知情权,明明白白的清费。
           
下载提示:如您是付费会员,请点击付费下载;如您是非注册会员,请点击免费下载。
本站为公益网站,服务宗旨:让知识服务于社会,提高国民知识水平,提高企业科技水平。
谨防换季期间商品打折有陷阱

换季期间,促销大战犹如潮水,商家以种种理由或借口降价打折。但是,细心的消费者也许会问:优惠虽多,但我们的合法权益会不会受到损害?产品质量会不会降低?带着消费者的疑问,我们对商家的打折促销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调查了解。我们发现,消费者购买打折商品时容易遇到以下问题:
1、假打折,采用先抬价后降价的方法哄骗消费者。一些商家名为打折,实际上标价比原先削价还高。一商场销售的某种全棉宽幅空调被,标价:原价400元,现价160元,经查,原价就是160元,还有些商家采用了明降暗升的手段,还有的商家借打折之名推销长期积压的滞销货。
2、虚假广告宣传误导消费者。有的商家在广告牌上大大地写上2折,紧跟着一个小的不得了的“起”字,使消费者在商场里逛了几圈,才在一个角落里找到一件打2折的商品,有的商场宣传5-7折,但商场里又有一半商品标签上写着8折,再回头看广告牌,一个不起眼的位置写着“特价商品除外”,原来一半的商品都属于特例商品。
3、购买打折商品无法获得相应的售后服务。部分商家在出售打折商品时通常会告之消费者,打折商品不退不换,甚至不出具发票。很多商场在出售打折商品时,都会标出“售出商品,概不退换”。这种说法明显违反了《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规定。
4、价格打折的同时商品质量也在打折。如目前家装市场上有些橱柜打8折出售,但商家却在原材料上下功夫,其原材料与普通橱柜相差50%之多。真材实料的橱柜一般可以使用10年,而价低质劣的,只能使用2年。又如珠宝打折,目前也十分普遍,有6折甚至更低的。一些行内人士认为,真珠宝,价格打到8折就几乎到极限了,如果折扣太低不是珠宝商故意高价格,用折扣吸引消费者,就是利用消费者缺少珠宝鉴别知识欺骗消费者了。
5、设立“最终解释权”作为规避责任的挡箭牌。现在很多商家在打折促销时都会在广告最不显眼的地方加上这样一句话“本活动的最终解释权归本公司所有”。当发生消费纠纷时,因商家声称拥有最终解释权,而使消费者正当权益受损。
提醒广大消费者:
1、购买明码打折商品时,必须看清商品价签所内容。
2、货比三家是抵御价格欺诈的有效武器。
3、倡导理性购物,避免盲目消费。不要因一时冲动或轻信商家宣传而把一些实用性不大、过时或低端技术产品带回家,从而造成不必要的浪费。
4、警惕商家以“价格商家不许退货”为借口侵犯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应该按正常商品对待,享有同正常商品一样的售后服务保障。
5、警惕设在“最终解释权”背后的陷阱。《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二十四条指出,“经营者不得已格式合同、通知、声明、店堂告示等方式作出对消费者不公平、不合理的规定'或者减轻、免除其损害消费者合法权益应当承担的民事责任。格式合同、通知、声明、店堂告示等含有前款所列内容的,其内容无效。”所以当消费者因商家所谓大折促销“最终解释权”而使自身的合法权益受到损害时,应依据相关法律解决问题。
6、接受奖品或赠品时留意其标识。购买打折商品时,即使是无偿得到的奖品或赠品,都应有法律规定的产品标识(参见《产品质量法》第27条之规定),否则消费者可以要求更换,或向相关部门申诉。尤其是化妆品、食品等关系消费者人身健康安全的商品,更应留意奖品或赠品的标识。建议消费者在没有相关的情况下不要轻易使用。
7、留好相关购物凭证,以便出现质量问题时顺利退货,维护自身的正当权益。
中消协发布第10号消费警示:警惕打折销售11种圈套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1年09月20日 10:50 新华网
新华社北京9月20日电(记者张建平) 中国消费者协会今天发布今年第10号消费警示,提醒消费者在即将到来的国庆节和中秋节中,要警惕一浪高过一浪的商家“打折”风。特别是要警惕打折销售中的十一种圈套。
这十一种打折销售圈套分别如下所示:

1.假打折,采用先抬价后降价的方法哄骗消费者。
“五折优惠”、“一折起售”,满眼的打折,一些商家的打折销售虽名为打折,但标价比原先售价还高。某大城市物价部门在最近的一次物价大检查中发现,打折商品中最突出的问题是所标原价严重不实。某商场销售的貂毛中褛,标价是:原价980元,现价298元。经查,该衣服原价是398元。另一商场销售的某种全棉宽幅空调被,标价是:原价400元,现价160元。经查,原价就是160元。还有些商家采用了明降暗升的手段。以石膏线为例,北京家装市场的常规报价为一延米17元—18元,而声称打折的公司一延米石膏线的报价仅为8元,但工费加辅料费却为一延米17元,7折后为11.9元,再加上8元的主料费,石膏线每延米为19.9元,比常规报价还高出1.9元—2.9元。有的商家还借打折之名推销长期积压的滞销货。去年国庆节期间,一位市民在某商场买了一条标明打“6折”的西裤,原价250元,现价150元,觉得挺划算,回家仔细一翻看,发现了夹在裤腰上的原标签,原来平时售价才120元,真是后悔莫及,连呼上当。
2.购物返券,吸引消费者循环购物。
购物返券是近一、两年新兴的促销方法,包括两种形式:一种是买XX元送XX元A券,A券可以直接代替现金在本商场内使用;另一种是买XX元送XX元B券,B券必须付出与代币券券面金额等值的现金才能使用。如买100元送20元B券,必须再贴20元以上的现金购买40元以上的商品。这是人为设置附加条件,误导消费者进行循环滚动式购买;有些商品不列在活动之内,而消费者事先却并不知情,这实际上是一种欺骗行为,损害了消费者的利益。
所返的代金券还给消费者一种错觉,好象买100元送40元,就是打6折,买100元送60元就是打4折,但事实并非如此。例如:以理想的状态为准,消费者刚好买了100元的商品,获得60元B券,在商场的要求下再出60元现金购买一件120元的商品,实际他花了160元买了总额为220元的商品,所打的折扣为7. 27折。假如在理想的状态下循环购买,打折的折扣将依次为6.8折、6.7折、6.67折,因此即使购物N次,折扣也不会超过6折。
据一些消费者反映,使用代金券耗财、费时又费力。特别是B券,消费者要计算怎样花才划算;还要寻找代币券所购买的商品,有的商场实行循环送,这样买了再送,送了再买,尤其是购买了较大金额商品的消费者,不花上几个小时,不把商场逛上几遍,不把钱包变“瘦”,不累得走不动路恐怕难以走出商场的大门。
3.假赠送,假抽奖,以购买一定金额商品可参加抽奖或得到礼品赠送,吸引消费者购物。“买一赠一”、“买一送几”往往都是美丽的谎言。有的明为赠送实为搭售,存在着严重的欺诈行为。有的是买商品赠购物券,当你兴冲冲拿着赠券去购物时,却被告知“此购物券只限于购买某种商品时才可使用”。还有的买一送一,送的“一”和买的“一”无法相提并论。某先生曾到一家号称“买一送一”的超市购物,他发现并不是所有商品都买一送一,而且送的只是极少数用胶带纸捆在一起的即将过期的小食品。
假抽奖,表面上购买一定金额商品可参加抽奖,但各种花样不少,利用有奖销售欺骗消费者的事屡有发生。有的在售奖券时,如果所剩不多,而大奖尚未出来,就停止销售;有的在奖券上做暗记,出售时暗示亲朋好友将大奖买走;有的一开始就耍花招,制作奖券时根本就没设什么大奖。
就赠送或抽奖的物品而言,有的奖品或赠品是质次甚至是“三无”产品,严重侵害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有的奖品或赠品是商场积压卖不出去的商品,消费者带回家用处不大。另外有些商场接受赠品还需附带条件。如某商场购物满50元就可免费领香水,但必须自带容器,或者花十几元买一个盛香水的瓶子才能拿走香水。而一般消费者在逛商店时,又怎么会想到带一个盛香水的瓶子呢?再有就是获得的奖品或礼品价值与商家所鼓吹的价值不相符。如某消费者在商场参加抽奖活动,中奖率达50%。该消费者抽了一个5等奖(最后一等),但并没有直接得到奖品,而被告之可以以优惠100元的价格购买旁边柜台内的首饰或玉器。走到柜台边上一看,那些首饰、玉器的标价最低也要180元,但实际上其真实价值只有几十元。
4.假甩卖。
甩卖一般是指商家为了清仓而对某些滞销积压商品或季节性商品以低于原价、甚至低于成本价出售。其实,消费者所看到的甩卖商品未必都便宜。“拆迁大甩卖”、“赔本销售”、“跳楼自杀价”、“血本无归价”等声声呐喊和醒目招牌,令禁不住诱惑者纷纷解囊,随后便连呼“挨宰了,挨宰了”。有些商家门口一年四季都挂有“清仓甩卖”的招牌,其欺诈伎俩不言自明。武汉某商业大楼进行大规模清仓处理时,就发现其中有8家专柜借甩卖之名而推销假货、劣货,因而被清除出场。
5.虚假广告宣传误导消费者。
有的商家在广告牌上大大地写上2折,紧跟着一个小的不得了的“起”字,使得消费者在商场里逛了几圈,才在一个角落里找到一件打2折的商品;有的商场宣传全场5—7折,但商场里又有一半商品标签上写着8折,再回头看广告牌,一个不起眼的位置写着“特例商品除外”,原来一半的商品都属于特例商品;有的商场宣称消费200元可获50元赠精美礼品,实际上这些礼品有的只是商场买不出去的积压商品,根本不值50元。
6.购买打折商品无法获得相应的售后服务。
一些商家在出售打折商品时向消费者声称,打折商品不退不换,甚至不出具发票。很多消费者也就顺理成章地接受了,放弃了售后服务。部分商场在出售打折商品时,都标出“售出商品,概不退换”。这种说法明显违反了《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规定。有些消费者缺乏自我保护意识,在商品出现问题时,总以为自己购买的是打折商品而不了了之。
7.价格打折的同时商品质量也在打折,部分商家采用“小马拉大车”的做法,以牺牲产品质量和信誉来换取低价多销。如目前家装市场上有些橱柜打8折出售,商家的做法明显带有欺骗性质,在原材料上下工夫,其原材料与普通橱柜相差50%之多。真材实料的橱柜一般可以使用10年,而价低质劣的,只能使用2年。又如珠宝打折,目前也十分普遍,有6折甚至更低的。一些行内人士认为,真珠宝,价格打到8折就几乎到极限了,再打折就无利润可言,如果折扣太低不是珠宝商故意标高价格,用折扣吸引消费者,就是利用消费者缺少珠宝鉴别知识欺骗消费者了。
8.设立“最终解释权”作为规避责任的挡箭牌。现在很多商家在打折促销时都会在广告最不显眼的地方会加上这样一句话“本活动的最终解释权归本公司所有”。当发生消费纠纷时,因商家声称拥有最终解释权,而使消费者的正当权益受损。消费者常因它的不显眼而忽略了它,或以为它的无足轻重而无视它的存在,但等到商品出了问题去找商家的时候,商家就会理直气壮地拿“最终解释权”作为挡箭牌,“名正言顺”地逃避责任,严重侵害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9.积分返利。
相当于会员制,当消费者购物达到一定数额,就可领取一张积分卡成为会员,此种方法为商家积累了相对稳定的客源。拥有会员卡后可长期拥有某某折的权利,往往要先消费千元甚至更多才会获得会员资格。打折的幅度较低,一般为9—9.5折。因有的商场内有相当一部分商品不参加打折优惠,让消费者有上当受骗的感觉;而通常商场进行打折降价等促销活动时,持卡者不再享有二次打折的权利。消费者为取得会员所享有的购物返还金,还须累计花费一定金额,才能得到相应“回报”,通常底限为2500元,并且返还金额比较低。李先生一年内在某商场花费3486元,其中3000元积3000分,年底只返还代金券60元,其余的486分计入下一年的累计。
10.特卖场。
常常是商场中客流量最大的区域,容易让质次产品鱼目混珠。某小姐在一商场的特卖场花100元买了一双凉鞋,刚穿一周就出现了开胶的情况。
11.商家想出各式各样的“怪招”来吸引消费者,如掷骰子,赠礼券;不同商品分时段半价销售;买一件商品打7折,第二件打6折,第三件打5折;买XX元商品免费照相;买XX元免费存车等等。有的商家还经常采取几种形式并用的方法吸引消费者。这些促销方法都不同程度地引发了异常火爆的促销场面。但同时也给商场带来了拥挤、混乱、甚至顾客间争吵等局面,破坏了良好的购物环境。
解开商场疯狂打折之谜(丁丁看电视 2004.12.31晚)
今天是2004年的最后一天,年终岁末,又到了人们消费的高峰期,各家商场里都是人流如织、热闹非凡。从前几天的圣诞节开始,素有“中华第一商圈”的南京新街口各大商场就相继疯狂打起折来,上演“最后的疯狂”。你家“满300送100”,我家“全场7折销售”,更有甚者,今天某商家打出了“买100送100再送20元礼金券”的大手笔促销广告,实在具有诱惑力。
从表面上看,商家这是在赔本赚吆喝,赚个人气。然而俗话说“无奸不商”,商家绝不会做赔本的买卖。据今晚的《标点》报道,北京商场一位业内人士道出了商家疯狂打折背后的真相。一般来说,商品的生产成本占零售价的30%左右,再加上中间的流通成本,包括给商场的回扣、税费、人员工资等,全部加起来,商品零售价打6.6折就是其基本成本。然而如今很多商家竟然低于成本价地打起4折、5折,实际上,这些打折的商品要么是旧货、库存货,要么商品一上市,商家就把价格大大地提高,有的甚至能加价5到8倍。所以,消费者自以为买到了便宜货,实际上是中了商家打折促销的圈套。另外,商家买多少返多少购物券的做法,实际上也是把消费者带入反复消费的圈套,从而使商家达到“圈钱”的目的。
由此说来,像南京这家商家“买100送100再送20元礼金券”这种疯狂的打折促销方法,玩的不外乎两种花样:要么有的提前把价格涨上去,要么就是真正的低于成本价销售。然而,前者明显属于价格欺诈,后者则是不正当竞争,两者都是违法行为。另外,今天记者在该商场转了一圈发现,很多柜台都明确标识,要满一定金额才接受抵用券,有的柜台如羽绒服等热销商品则根本不接受抵用券。如此看来,这又是商家玩的另一种欺骗消费者的手段。
事实证明,在商家众多的促销活动中,打折依然是最立竿见影的促销手段,很多消费者购买商品专挑打折的商场。然而事后很多人都为自己脑子发热一时冲动上了商家的当,买了不需要或不急需的商品而后悔。应当说,商家打折促销屡试不爽正反映了消费者消费心理的不成熟,消费的盲目性,从某种意义上说,这可能是许多人爱占小便宜的天性在作祟。在商家疯狂打折的同时,市场呼唤着百姓理性消费,更呼唤着理性消费时代的到来。在此,丁丁提醒那些爱逛街购物的人们,购物时首先要货比三家,一些商家名为打折,实际上标价比原先销售的价格还高;还有些商家采用明降暗升的手段;也有的商家借打折之名推销长期积压的滞销货。二要警惕商家以“降价商品不得退换”为借口,侵犯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另外,还要当心有些商品在价格打折的同时,质量也在打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