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南与海老藏腾讯:叶丽桦:“全民公敌”:网络行销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9 06:26:09

叶丽桦:“全民公敌”:网络行销

(2011-11-11)

早报导读[名家专评] 斯蒂格利茨:抗议的全球化
[金融风暴] 欧盟专员:欧元区明年可能陷入衰退
[中国政情] 河南宋基会面对质疑三缄其口
[中国早点] 中国式选举
热点:2012年高考‘必考点’首曝光 
时事透视

叶丽桦

  好莱坞的电影题材特别多样化,其中的政治惊悚类是历来卖座的题材之一。故事情节多数环绕在政治平台高科技间谍活动,引述1998年电影“全民公敌”(Enemy of the State)的对白:政府可以通过任何管道获取市民的资料,所用科技越多,越容易被监控。这电影正应验13年后所发生的事情,只是第一主角有所更改,变成商家,而市民依然是受害者。

  想必在资本主义崛起以来,商家就想尽办法了解顾客的各种癖好,例如:收入,消费心态,每月花费预算,生活习惯。而随着网购的人数以倍数上升,年龄层逐渐多样化,致使依目标消费群而分类的行销方式盛行;骇客也把目标转移至商家或金融服务提供者,引起消费者对于隐私权的担忧。

  电影情节里,只有政府才享有这种专利,侦察用户的通话记录和刷卡记录等,探出其所在的地点,在这里市民是被动式的;这个时代,市民喜欢通过某个应用程序(app)例如Foursquare登入某个地点,不用多说,附近的商家依此向“上门”的潜在顾客做个产品服务介绍,这里市民是主动式的。

  一些网络媒体平台,在隐私设定方面自动选择“同意”,这对于不熟悉隐私设定的用户是不公平的。同时,一些网络媒体强迫性的使用条规,让用户只有点头的份,其中的条规包括随时搜查用户的资料,并提供给商家,这里市民是被强迫式的。这样下去,恐怕商家和网络媒体比你的亲友更清楚,你应该在生日的时候收到什么礼物。

  虽然政府在8月时宣布新条规,制止电讯服务商或其它商家肆意地使用用户的资料,但是前提是客户要先通知客户服务人员。同样的,在使用条规里,商家能在不通知用户的情况下,使用其资料作为商业用途。

  这样的做法固然能带给顾客个人化的服务,这让商家能依“好”入座,但是也同时带给不法商家一个入侵的机会。况且,现在的网络防卫系统还未纯熟,许多商家的资料库只要碰到专业骇客的连环攻击便陷入瘫痪,盗取用户的个人资料包括电邮信箱地址,赊账卡号码等。造成的困扰包括垃圾电邮和赊账卡号码被盗用的烦恼。这个阶段市民是处在无奈式。

  因此,培养自我防卫意识非常重要,拥有学术上称为网络媒体的读写能力(Online Media Literacy)是现代的必修课。这简化为:对于网络媒体采取批判性的态度。

  首先在使用程度上,入户任何社交网站时务必了解它的资源分享尺度有多少,如何处置隐私设定,才决定该妥协的个人资料程度。例如,选择性地使用地点鉴定服务,确保只有认识的商家才能向你推销服务。

 

其次,用户在网购或游览网页时,必须稍微了解一下服务提供者的背景资料,例如其母公司,转账服务提供者等。进行网购时必须对于货源提供者进行身份认证,以免货不对办。

  最后,市民必须了解数码足迹(digital footprint)的原理:凡走过必有痕迹,而多亏网络社交媒体,若用户登陆社交网站的同时登陆其它网站,那些网站就能自动确认登入者的身份;用户曝光率有多高,靠的是用户在该社交网站妥协了多少个人资料,不管是自愿或非自愿下,知晓或非知晓的情况下。

  总结是,用户只要批判性地使用网络媒体,就不会莫名其妙地被商业邮件轰炸,赊账卡号码被盗用,收到某个诈骗集团的邮件,以阿拉伯王子的身份要求你提供个人资料以进行各种欺诈,药物行销邮件(其实是毒品)等。

  话说回来,在电影《全民公敌》的情节里,政府尝试通过法案,以电子通讯监控市民的一举一动,根据上述的情形,笔者认为基本上政府只需监控网络媒体,就能掌握市民的一举一动了。

作者是广告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