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阳师电影第二部:初中历史准网络教学和校本课程开发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30 09:47:46

历史准网络教学和校本课程开发

深圳市罗湖中学  莫建强

关键词:网络课堂  目标定位  校本课程  Network教学  专题网站  网上搜索  自主探究  教学论坛  QQ提问  E—mail作业  网上考试 

内容摘要:

历史网络教学应有明确的目标定位;重点开发以专题学习网站/网页为主的校本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师生每一个教学设计和电子作品,能够以网站/网页形式出现,都会是很好的课程,而且还可以无限地延续和拓展。

历史网络教学必须选择最佳的教学策略——“准网络教学”:确立一两个主题(拟定课本以外的命题更好),有意识地选择有效的精品信息,建立一个专题网站,“资源网吧”供学生网上阅读,这是网络教学最基本的形式和网络学习最主要的活动。借助网站推介或友情链接,台阶式地推进自主探究学习,逐步走向开放学习。

以BBS、聊天室(QQ)等实现“人机对话”和“机机对话”:在“历史屋”里“谈古论今”(一人口头发表本组论点,另一人发帖上传论据,即网上下载资料选段);用QQ进行提问;专题论坛/沙龙或聊天室进行课后交流等;上传作业或者E—mail发送作业;“网上考试”实现自我测评。建立了学习档案包括作业包和电子积分册。

 

现代信息技术已进入到平常百姓的家庭生活,已经和正在改变着人们的工作和生活方式,也必然会改变教育教学和学习的方式。教育信息化是现代信息社会的必然选择。信息技术应用于历史教学,必将是中学历史教学改革和创新教育的有效途径和必然趋势。

信息技术与历史课程整合,就是要以最佳的教学策略在网络课堂内外把信息技术与历史学科内容、丰富的教学资源等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构建良好的信息化学习环境,形成学生自主学习、积极探究、协同作战的学习氛围,培养良好的信息素养,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在整合方法上,强调“融合一体”;在教学效果上,追求“教学效果的最大化”。

一、 历史网络教学的目标定位

素质教育:自主学习,注重潜能,激发创新,关注个性。倡导脑手并用,人机结合,懂学习、会研究、善处世、求创造。《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要求我们必须从学生实际出发,以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为目的,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其核心是学习能力。

教师必须在教学过程中体现学生的年龄特征和知识层次,尊重学生的个体人格和集体意志,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自主性,引导学生学会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突出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促进学生富有个性地学习。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和学生建立平等、尊重和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新型关系,以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为目标,要处理好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的关系,其职责是力求创设引导他们主动参与的良好教育环境。在教学中,必须把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放在首要位置,注重开展和引导研究性学习(其核心或关键是研究、设置问题);鼓励学生动手参与,激励研究、创新。

按照课程改革的要求,历史网络教学目标除了原有的基本内容以外至少还应包含:

1.信息素养是学生基本的素质之一,信息能力与“读、写、算”能力同等重要。

2.“学会合作、学会和谐相处”是现代人才的必备品质。我们应遵循“合作学习”的教学思想,注意创设机会,培养他们乐于合群,善于合作的团队精神,作为立身之本。

3.在网络环境下重视并开发历史课的校本课程和乡土课程。

二、网络环境下历史课校本课程的开发

校本课程开发是指学校根据自己的教育思想自主开发的适合学校具体特点和条件的课程。在现实中强调在具体实施国家和地方课程的前提下,通过对本校学生的需求进行科学的评估,充分利用社区和学校的资源而开发的多样性、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它旨在尊重学生、学校和社区的独特性、差异性,体现民主开放的课程决策过程,是课程理论与实践的丰富和完善;也是教育制度内权力与资源重新配置的过程,是国家和地方课程开发的重要补充。

Web qusetion学习是指以问题为中心,以互联网资源为主要信息源,在教师的指导下仿照科学探究的过程,自主收集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去解决问题。它综合应用多学科的学习成果或在现实生活的情境中,产生一个有趣且可行的任务,通过科学探究、实践发现,解决问题,完成学习任务。用Dreamweaver、Flash、FrontPage等建成主题网页/网站,把研究性学习推向一个更高的层次。专题学习网站正是研究性学习的最高形式。

在历史网络教学过程中,教师自己或和学生合作,参照历史课本体系,以某节课或某个单元为单位,确立一两个主题(最好能够拟定课本以外的命题),组织好课本资源、搜集网络资源,(最好)建立一个采用超文本连接语言编制、支持网页浏览、能在因特网上应用的Web文件,把大量的教学资源经系统化处理存放于教师机、网络中心服务器或直接将课件放在学校网站的主页上(亦可上传因特网)。供学生在网络课室或机房的计算机通过浏览教师机或者校园网/因特网进行网络学习。

这些年,我们统筹兼顾,预见未来需求,有选择地重点开发一些课题和单元去进行历史学科与信息技术的整合,教师和学生通力合作,制作了大量的各种形式的电子作品,特别是专题学习网站/网页。比如:《历史的天空》、《甲午风云》、《孙中山》、《鸦片战争》、《抗日战争》、《神话与成语》、《青铜文明》、《一夜城——深圳》等等就是一个个生动的教材,吸引着同学们的“眼球”。(大多都有学生参与,更适合他们的口味)而且还可以根据发展创新原则,进行补充,无限地延续和拓展下去。

乡土历史是历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近体性教学原则”,课程改革也明显表现出“乡土化”的趋势,地方、校本课程应运而生。网络教学也尽可能突出“乡土”特色,增加课程的亲切感。在教学上选择既有思想情感又有生活体验或与现实生活有联系的学科内容。我们在学习、探究深圳历史的过程中,建成了“我们的深圳河”和“罗湖桥”专题学习网站就是很好的乡土和校本课程。

三、历史网络教学的最佳策略——“准网络(Network)教学”

比起传统教育,网络信息化教学独具优势,特有魅力。网络教育资源库提供了规模庞大、内容丰富的文本、图片、音像、视频等数字化信息,使学生在“数字校园”里学得主动、轻松、快乐。网络超强的人机对话功能,充分实现交互学习使网络教学成为真正的学法教学,有利于构建新颖独特的教学模式;也特别适合于学生的自学与提高。网络的集成性学习环境(包括实践、演示、交互和反馈四个环节)为“自主、探究、发现、创造”学习、构建全新的学习模式创造了极好的条件。

其优越功能是:①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② 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③ 启发学生的发散思维;④ 鼓励学生参与“研究性学习”;⑤培养学生的集体合作意识和协调能力。

但是,其弱点或不足之处也不可回避:①教学成本增大;②教师备课量过大;③教学手段和方法更新过急,师生一时难于适应;④网上信息庞杂,无效信息甚多,还有大量垃圾信息和有害信息,这些都严重影响学习效率;⑤有迷恋网络(游戏)或只求新、求快、求刺激而不求甚解的倾向,容易出现盲目下载/“克隆”的“抄袭作业”行为等等。

虽然,学习的主体是学生,他们是教学活动中有意识、有目的地认识客体的承担者。但教师在改革之初有着特殊的任务,就是如何把学生引导到学习的主体地位,教师“退位”到学习的“帮助者”、组织和参与者。要解决这些问题取决于教师的综合素质,要把握信息技术的“适度”——不能盲目追求网络化的程度,尤其是针对中学生学习能力的差异和不足、辨识甄别能力还比较弱的特点,必须选择最佳的方案:围绕某个单元/主题制作一个专题网页/网站,教师有意识地选择一些分类加工、鲜活明确的精品信息,提供给学生进行初步的网上学习。我们姑且把它叫做“准网络(Network)教学”吧。

四、信息技术在历史网络教学中的应用

历史网络教学如何使学生由被动听讲变为主动参与、合作探究,实现“自主、探究、发现、创造”学习?我们以为必须构建全新的学习模式。

“学生不是简单的知识容器”(布鲁纳)。既然,学生是在教学求知和探究动机驱使下,通过主动选择和发现获取知识的。教学活动应当还给他们以足够的时间,让他们有充分的自由发挥空间,给予他们更多的鼓励、支持和帮助。信息技术与历史课程整合使教师作为知识传授者的地位将被削弱,学习者的地位被充分体现,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将受冲击。学习者将从传统的接受式学习,转变为主动探究的研究性学习。目前我们的主要是通过网络功能来构建信息化学习环境:

1.以专题资源网站构建虚拟(尽可能接近真实)的学习环境

信息技术不仅仅局限在呈现知识和情景展示,在互联网或局域网的网络环境下,利用信息技术构建出一个有效的学习环境,一个真实的或者虚拟的学习环境,构建专题学习网页/网站供学生在网络课室或机房的计算机通过浏览教师机,也可以校园网/因特网进行网络学习。学生可以根据学习环境和目标,选择合适的信息技术工具进行知识构建、创作实践。

2.学生上网搜索和网上阅读,有目的台阶式地推进自主探究学习

这是网络教学最基本的形式,也是网络学习最主要的活动。信息海洋是浩瀚渊博的,对于我们这些“游泳”初学者来说,这是一个巨大的挑战。由于教师把握分寸地提供有效的信息资源,每个同学都能顺畅地进入网络并获取所需信息,还可以节省查询时间,进行高效率地学习、跨学科学习。然后,有目的、分阶段地借助网站推介或友情链接,逐步走向开放学习。这样步步为营,台阶式前进,可以减少不必要的麻烦,尽可能消除网络教学带来的负面影响。同时,根据学生在方法水平和兴趣爱好等方面的差异,创设不同的问题情景,提出多层次的学习目标,让学生尽可能利用已有的学习资源(个别/部分可以自己搜索资源),使每个同学在自己“最近发展区”里得到充分的发展。

3.以教学论坛/沙龙、聊天室(QQ)等实现“人—机对话”和“机—机对话”

应用BBS论坛、聊天室等工具,组织课堂讨论,比如:我们(点击栏目“谈古论今”,进入教学论坛“历史屋”)讨论:甲午海战中国失败的原因(分小组进行:一人口头发表本组论点,另一人发帖上传论据,即网上下载资料节选。其他小组分别给予评分)教师可以引导启发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用自己的语言讲出教师想讲的内容和道理或自己的见解与主张;学生可以随时翻阅教师课件及上“信息吧”或“资源网吧”。自由自在,惬意极了。

还可以弹出QQ进行提问,这样,可以让怕羞胆小的同学也可以参与进来。当然,要尽可能鼓励口头提问或发言,大胆质疑。因此,QQ应慎用少用,最好不用。

另外,教师可根据教学的需要或学生的兴趣开设一些专题论坛或聊天室,学生也可以自由开辟专题沙龙和聊天室。使师生在课后有机会对课程的形式与内容、教师的优缺点、无法解决的问题等进行充分讨论与交流等。

4.建立历史作业交收形式和教学评价系统,及时进行学习反馈和自我评测

信息技术不仅是课程内容与学习资源的主要获取工具,还是协作学习与交流讨论的通讯工具。通过互联网和局域网,我们建立了每个学生学习档案包括作业包和成绩册。同学们可以上传作业或者E—mail发送,提交作业。

学生口头提问或发言,其他同学在电子积分册上评价打分。我们还通过“历史教学评价系统”,进行课前课后的检测,开展网上考试。答案附后检测成绩即时反馈。

五、新的教学资源观与评价观念和评价手段的革新

在传统的学习中,书本是学生的世界,在网络环境下,“世界是学生的书本”。信息(教育)资源具综合性、共享性和丰富多彩的特点,怎样读好、用好这本书,我们认为必须进行课程整合,在课程整合基础上充分利用课本里外、网上网下、课堂内外的丰富资源大做文章,做好这篇文章,寻求突破。

在互联网条件下,在“资源共享”的先进文化背景中,教学资源不再是依赖“一本教材和几本参考”,而是以教材为中心向外无限发散的信息世界。课堂教学由被动地“灌--装”转变为主动地“引—取”,教师以教材为本,结合网络资源,巧妙地设计出具有“研究性”的若干问题,引导学生去游览世界,寻找路径,研讨问题的答案,亲手摘取劳动“瓜果”。

运用信息技术把具有一定联系的历史不同年级的课程内容与其他学科或整合在一起,互相促进、互相补充。同一素材内容,也可以按历史学科的要求进行整合,从多个学科的角度,形成科学的整体综合认识。提高学习效率和学习效果。教的活泼,学的有味。

历史教学改革,应着眼于学生能力的提高,着眼于学生的学以致用,“在做中学”。我们要更新观念,不能总用原有的经验体会、旧的评价标准去看待、去评价新的尝试、新生事物。教师更要重视多数人和评价的绝对目标而不是相对目标,鼓励学生达到学习目标,追求学习进步。不仅要着眼于现有的状况,更要以动态的目光测评学生的发展趋势、发展潜力。不强调评价标准的一致和统一,鼓励提出独特新颖的观点和培养质疑求真的探究精神。尽可能多创设更多的机会让学生和教师展开想象的翅膀去“异想天开”。

六、准网络(Network)教学和历史校本课程开发的启示

历史准网络教学和校本课程开发实践体现了信息化网络教学的开放性、互动性和宽阔性特征,展现了我们力求实现历史教学最优化的尝试与思考。同时,充分利用丰富的网络资源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与培养学生的人文和信息素养也体现了新课程改革的精神,开始了我们指导学生自主学习的探索。从“关注教”到“关注学”,边学边教,学以致用,教学相长。“学生教学生”、“学生引导学生”更是团结友爱,合作学习的充分体现。从“教”到“学”的转变:“以学定教”,“自主、合作与探究”,实现了“三个体现”:

1.体现教师充满智慧的教学策略的灵活性  

教师从单一的口授讲解转变为多媒体技术多样化的呈现;利用信息技术进行个别辅导,开始引入个性化学习;最后发展到以教学资源为中心的开放性、个性化、协作式的学习方式。

  2.促进了师生教学角色的变化
    狭义的信息技术,即多媒体技术,只针对传统教学方式,而没有触及教学内容和学习方式等方面。现在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对教学的整体过程进行革命性彻底改变。教师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课程的设计者、学生学习的指导者、组织者和参与者;学生由被动的简单接受,转变为主动的意义建构者和积极的学习者;学习方式由传统的接受式转变为主动学习和自主学习以及探究学习;信息技术由辅助性教学工具转变为教师教学活动和学生学习活动的不可缺少的基本工具。

3.体现学生获取知识途径多样化的趋势
    过去教师作为几乎是知识的唯一来源。随着信息技术,尤其是网络技术的介入,学生不仅可以直接从信息化环境和各类媒体资源中获取知识,还可以通过网络从学习社区、其他学习者、在线教育专家等方面进行学习内容的咨询和交流。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实现有赖于:观念的转变——适应网络时代和信息化社会需要新的教学理念和策略;教师角色的转变——教师是课程设计者、活动组织者和参与者、环境构建者,要求教师必须跟上时代,终身学习;学生信息素养的提高——作为学习者的学习工具和认知工具,学习者的信息素养的水平及适应能力将成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能否实现的前提;信息技术的持续进步。

“教育的革命”归根到底是一场学习的革命,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将对人类的学习从内容到方式都进行深刻的变革,因此,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模式的探索,共同构建一个学教互动模式。是每个教育工作者应尽的义务和责任。

                                   (2002.11.于深圳)

参考文献:

《关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论思考》何克抗 《中小学电教》2001年1、2期

《数字化学习——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核心》李克东 《电化教育研究》2001年8、9期

《探索网络环境下基础教育的新手段和新目标》 曾小理(罗湖中学 深圳市十佳校长)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之探索性认识》 黄志远(罗湖中学教师)

附:名词解释

网络课堂:是指在网络课室里教师指导学生进行学习的活动。这是一种全新的教学互动模式。在网络环境下同学们收集和获取(筛选)、鉴别和利用、处理和加工各种各样来自方方面面的信息,把各学科的学习与学习信息技术结合起来,进行有机的整合。也就是信息技术实验班。我们俗称“信息班”。

网络课室:这是一个利用信息技术武装起来的全新课室。每个课室都有一个电子控制系统(服务器),教师机(电脑)、液晶投影仪(含实物投影仪)各一台,信息点若干;屏幕取代了黑板,学生人手一台手提电脑,进行“无纸化学习”。一个“网络教学系统(平台)”和若干“移动电脑学习平台”。

作者简介:

莫建强,罗湖中学课改专干,历史科教研组长。2000年4月,协助学校组建了第一个信息技术教育实验班。从此热衷信息化,潜心于历史教改。APEC课题《信息技术应用于教育教学研究》(该课题获全国优秀成果奖)和中央电教馆《专题学习网站设计应用研究》发展性专题 “我们的深圳河”的主要成员;全国十五重点课题《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学与教理论与实践研究》子课题“网络环境下历史自主与探究学习模式的构建”项目负责人;深圳市“330工程”项目“罗湖桥”学习网站的业务负责人。多篇论文获国家级一等奖或在全国会议上交流。

通讯地址:广东省深圳市南湖路8号深圳市罗湖中学    邮码:518005

联系电话:0075—82330094  82347539  82332001 

手机:013828768348        E—mail:ivied@21cn.com

附:课例《甲午风云》的课堂教学实录(本课最好分两课时完成)

导入:1.(点击栏目“导入新课”的《1898年英国租借“新界”示意图》中的深圳河,闪烁界河)我们探究发展性专题《深圳河》及《罗湖桥》时要解决这样一个问题:深圳河作为深港两地界线(河)的由来,它的历史背景是什么?(从身边体验和已有知识开始)

2.(展示画面“毛泽东题词”:“为了反对帝国主义的入侵,我们一定要建立强大的海军”)新中国(毛主席)为什么如此重视海军建设?

学生回答后教师:因为自鸦片战争起,中国人民沿海战事输得太多,吃了好多没有海军,更没有强大的海军的苦头。特别是十九世纪末的那一场海战使每一个中国人都刻骨铭心,引为耻辱。这就是甲午海战。这是怎么一回事?(我们的对手是谁?这场战争因何得名?)

课前检测:(过渡)日本是第一次侵略中国吗?最早是什么时候?我们先来看看自己对这方面的相关知识了解了多少。(课前预习:点击栏目“相关资料”中的《古代中国的航海活动》和课文的有关内容)请同学们进入课前检测。(学生进入“历史教学评价系统”进行网上测试。为学生理解海防意识淡薄和综合海战能力较低是甲午海战失败的原因做好铺垫)

附:《甲午战争和民族危机》课前测试题(选择):

1.最早侵略中国的国家是日本、荷兰、西班牙、葡萄牙。

2.近代侵略中国的先后顺序是英法美日俄、英法美俄日、英法俄美日、英俄法美日。

3.在两次鸦片战争中最大的赢家当属英国、法国、俄国和美国。

4.第一次大规模的海战活动是戚继光抗倭、郑成功收复台湾、马尾海战、甲午海战。

5.太祖令“专以海防为务”——中国政府重视海防的开始朝代是宋、元、明、清。

过渡:日本1874年侵犯我国台湾,被击退后从中国勒索了白银50万两。小日本为什么一改以前“鸡鸣狗盗”、“小偷小摸”的骚扰,胆敢公然发动侵略战争?什么事件使其迈向强大,走向帝国主义?他们还制定了什么政策?(上网搜索栏目:《甲午战争(海战)的必然性》,寻找答案:明治维新和“大陆政策”)

新课那么,他们是如何发动这场战争?(东学党起义)

口头提问或QQ跳出:请问:朝鲜为什么要邀请清军?什么是宗藩关系?(朝鲜的李氏王朝是清朝的保护国,即宗主国和藩属国的关系)

平息农民战争后,清政府建议中日同时撤兵。但日本继续增兵,占领汉城,驱逐清军。双方兵力悬殊,形势相当紧张,清廷急派援军。不料,日本舰队竟不宣而战,袭击并击沉了我运兵船“高升号”。清廷被迫宣战。

口头/QQ:清廷真是自寻烦恼,自讨苦吃:自身难保,还保护别人?(很好!但是,清朝统治者有无自知之明?他们眼里的日本是什么样?  堂堂大清帝国还惧怕小日本吗?)

为什么叫“甲午战争”?(甲午年)这是计算年代的什么方法?(天干、地支)你了解多少?是如何组合的?(作为课外练习,下课后进行:上网查找信息,寻找答案)

宣战后,清政府有什么动作?(不宣战没面子,宣战又不想打,寄希望于各国调停)为什么?既然都瞧不起小日本还不打?(当年大清帝国有何盛事?慈禧太后60大寿)有何联系(挪用海军经费、吉祥/不吉利)

开战后战局如何?第一仗是什么?(点击栏目“在线指导”的《甲午中日战争形势示意图》中的“平壤”。学生阅读课文:平壤陷落)平壤战役有那些主要人物?(清军统帅叶志超主张弃城,抗日英雄、回民将领左宝贵派人监视,坚决抗敌,率兵奋战,最后壮烈牺牲)

口头/QQ:左宝贵固然令人敬佩!但是否有违抗将令之嫌?连朝廷想退兵,也难怪叶志超。(这问题提得很好!但不是一下子说得明白的。可以这样考虑:第一清廷是否已下撤退令。即使下了,朝令夕改也不奇怪;第二只作监视或逼迫,叶志超又没有或不敢下撤退令;第三历史上史实谁是统帅也得好好分析。可以继续研究探讨)

下一战役是什么?(黄海海战又叫甲午海战)为什么日军在沿岸战事正酐的时候还要寻机发动海战?(他们感受到北洋水师对他们的巨大威胁。学生上传栏目“相关资料”趣事(一)《水师访日》)它是怎样发生的?(教师点击栏目“在线指导”的《甲午中日战争形势示意图》中的海战地点及两军行进路线;学生上网学习:点击栏目“资源网吧”《黄海海战(1)》和《关于甲午海战的问题》)

同学们再来看电影《甲午风云》片段一(点击播放,学生注意质疑)

播放完毕教师提问(最好是学生口头/QQ提出):军舰中炮,甚至中很多炮弹,似乎无太多变化?为什么?它们能承受多少炮弹?(装有铁甲,看铁甲的坚硬和厚度  学生上传《关于甲午海战的问题》有关北洋水师舰艇性能的节选资料)炮手指那打那,炮弹就中那——有没有虚假成分?(对,有。事实上,并没有这么准,也不可能这么准?)

再播放《甲午风云》片段二(点击播放,学生继续质疑)教师或学生口头/QQ提问:

(1)看完两节电影片段后我们有何感受?(民族英雄邓世昌、林永升等义举可歌可泣,不愧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楷模。再一次告诉我们这样一个千古不变的信念:“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甲午魂就是我们民族屹立世界民族之林的民族魂。)

(2)邓世昌等固然视死如归,忠勇可嘉。但冲撞吉野是否最佳选择?有点送死的意味是否值得?和今天我们珍惜生命的理念是否互相矛盾?(该同学上传《关于甲午海战的问题》有关方伯谦逃跑的节选资料后学生展开讨论,口头/QQ回答:(观点一)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况且一艘军舰的造价不菲,保住了也是胜利。(对立观点)我们不能用今天的眼光来看待那时我水师官兵的表现,况且拼死争胜能够鼓舞士气,折服敌人。)

黄海海战结果如何?(学生继续上网阅读,点击栏目“资源网吧”的《黄海海战(2)》,寻找答案:北洋水师损失较大——舰艇三艘被击沉,两艘自毁,六艘受伤,死伤官兵千余人;日本旗舰松岛等五艘受重创,死伤六百余。)

口头/QQ:为什么要自毁?(受重创后就有如鸡肋:修难修好,扔又可惜。况且当时远在大东沟以南的黄海海面上,拖回来难度很大,更不能资助敌人。)

过渡:(点击栏目“在线指导”的《甲午中日战争形势示意图》中的相关地点及两军行进路线)与此同时,日军兵分两路:占九连城;袭击大连、旅顺。这是北洋水师的一个军港。

为什么要攻占旅顺、大连?有谁英勇抗战?日军在旅顺又干了些什么?(徐邦道率兵抵抗不敌。日军展开了大屠杀,实在惨无人道,令人愤怒。这就是战争?这就是日寇!)

黄海海战以后,日本方面、清廷(主要是李鸿章和丁汝昌)怎么考虑?大敌当前,假如让你决定,(作出抉择)将何去何从?(北洋水师是日本的心腹大患,也是清廷手中王牌。前者一直寻机决战,消除心腹大患,后者努力躲藏自保,保证其威慑力。保住就是胜利!)

口头/QQ:问题是如何保住?保不保得住?(守是守不住,保是保不了的!)

(点击栏目“在线指导”的《甲午中日战争形势示意图》中的威海卫及日军进攻路线。学生上网学习:点击栏目“资源网吧”的《威海卫之战》)重温这段历史,你的心情如何?作何感想?(实在气人!这么重要队伍,本来就不容易对付的力量就这么给葬送了!这样一支强大的舰队甚至连一丁点还击都没有。就这样,中国历史就有了威海卫战役刻骨铭心的永久的痛。——奇耻大辱!千古奇闻。我们永远要“勿忘国耻”!)

光是不忘就行了吗?(更要“振兴中华”!不能让这样的事情再度发生,让这样的案件重演!)对,很好!这才是我们今天学习这段历史的意义所在。我们从中还能获取些什么吗?

(点击栏目“谈古论今”,进入“历史屋”)讨论:甲午海战中国失败的原因(分小组进行:一人口头发言(论点),另一人发帖上传网上下载资料节选。其他小组分别给予评分)

口头/回帖:在双方实力相当的情况下,打了个惨败决不是武器装备的简单较量,正如日本人所说,中国军舰是可以,但士兵不行!炮口都是灰,如何作战?(上传帖子:栏目“相关资料”趣事(一)《水师访日》节选)

口头/回帖:所谓“兵熊一个,将熊一窝”。士兵不行的症结在于将帅。是训练和指挥的问题。如李鸿章、丁汝昌,还有那个叶志超,就算你退总也得组织好,全军步调一致地撤退,看你日本人敢追来?(上传帖子:栏目“资源网吧”的《关于甲午海战的问题》节选)

口头/回帖:对,这里有一个合作问题。步调不一致说明我们合作能力差。特别是威海卫军港的防务:陆地与港口、炮台与军舰的协调作战基本没有,几乎是各自为战。可能连协防训练都没有进行过。最后,敌人还占领咱们的炮台,修复咱们毁坏的大炮来攻击咱们的军港和军舰。今天我们也要引以为戒!

口头/回帖:讲到统帅指挥,这就不能怪他们了。当时就这个水平,我看找谁都差不多,如何是好?其实,李鸿章已经难得的人才,说他是清朝的“栋梁”一点也不过分。他够尽力的了,在马关谈判时差点连命都答上了。否则,《马关条约》的内容可能更苛刻。(上传帖子:栏目“相关资料”趣事(三)《中堂受伤》/《外国史家看甲午海战》节选)

口头/回帖:这一点,我们同意,还是马关谈判:日本曾多方刁难。清政府不得不请已经免职的李鸿章重新出山。可见其举足轻重。(上传帖子:栏目“相关资料”趣事(二)《升任钦差》/《外国史家看甲午海战》节选)

口头/回帖:这是他活该!那是他好欺负!他签下了太多屈辱的条约,牺牲了太多的国家利益,还怕送得不够!真是卖国贼!(上传帖子:栏目“相关资料”的《李鸿章与水师》)

口头/回帖:这怎么能全怪他呢?这些条约又不是他一个人能够说了就算的。上有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下有奕訢等都比他还要位高权重。以前我们学过的内容里,不少条约不就是这些老人家还怕别人不接受吗?如《中法和约》。不少条约是在李鸿章之前就签下的。

口头/回帖:对,问题就在于清政府腐败无能、闭关锁国,还有慈禧太后和李鸿章等人处处卖国求荣、克扣经费。这在以往史实中都得到印证。

口头/回帖:我们不能完全接受这样说法。清政府腐败无能,苟且偷安,这是事实。说他们卖国求荣是那家子的话。难道,这不是他们的朝廷,不是他们的江山?不出卖就不荣,出卖了才可以求荣?是他们活腻了,出卖了才舒服!(上传帖子:栏目“资源网吧”的《关于甲午海战的问题》节选)

口头/回帖:这肯定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决不是三言两语就可以简单下结论的。我们以为这是一个综合性问题。特别是海防,这是我们一直都没有引起高度的重视。由于历史原因,我们长期重里轻外,重地轻海。就说不懂水性,不习水(海)战也不过分。加上清政府腐败无能、闭关锁国,更是雪上加霜。失败是必然的!不是个人能够挽回的。

这样,讨论得很好!但是,正如这个组所说那样,这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决不是三言两语能够说清楚的。在具体问题上,近代中国的屈辱多输在沿海战事,来源于海防的松懈和海防的失败。海防意识的提高不是一两天能够实现的;强大的海防,不是建立一两支海军就能完成的,就万事大吉的,也不是争执、选择出战或自保就能决定成败的。通过讨论能够加深点认识,对问题有了更多的了解,就算是抛砖引玉,开个头吧。

问:甲午战争及《马关条约》对中国造成了什么危害和巨大影响?(点击栏目“在线指导”的《近代重大条约内容对比表》,学生填写空格内容,对比分析“大大加深”的意义。点击“马关条约”为参考答案)

过渡:甲午战争成为一个引子,它引爆了列强侵略和瓜分中国的狂潮。他们的侵略方式是什么?列强经济侵略和今天引进外资有何区别?(提示不展开:从国家主权和尊严以及国家利益去考虑——强迫<没有主权尊严>和掠夺<今平等互利,实现双赢>)

随后,他们又掀起了瓜分热潮。就象《时局图》所示(点击栏目“在线指导”的《时局图》和“导入新课”的《1898年英国租借“新界”示意图》中的新界,闪烁新界区域)

回应导入内容:英租借“新界”,租期多少?(99年)什么时候到期?(97年期满)中国政府于当年7月1日连同港岛一并收回——“九七回归”。

这个“瓜分”盛宴是否少了谁?(美)为什么?(美西战争)现在,美国人来到一看,已经没有插足的地方,怎么办?(提出“门户开放”,利益均沾政策)有哪些主要内容?(两个开放:中国内地全面、列强的地盘对美开放)

小结与作业甲午战争是日本发动的侵略战争。虽然民族英雄左宝贵、邓世昌等誓死卫国。但仍以中国失败而告终。《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战后西方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不断加深。今天,经过我们长期艰苦奋斗,综合国力大大加强,人民海军已经成为我国海上钢铁长城。(点击栏目“今日海军”)

问:学习完这一课,你觉得需要、能够做些什么吗?

口头/QQ:我们想给《罗湖桥》/《深圳河》网站/网页增加一点内容:深港界河的由来;

口头/QQ:我们将以甲午战争内容为主题制作历史网页/网站,如“甲午英雄”等:

口头/QQ:图片处理:翻新《时局图》。  ......

课堂练习:(进入“历史教学评价系统”,进行网上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