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阳师讲故事的人:“豆腐渣工程”真相:中国建筑施工质量低下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30 13:40:11
来源: 北京科技报

我国的房屋结构设计标准是从二战后前苏联的相关规范中得来的,它适应当时受到战争重创的前苏联迅速重建的需要,也符合我国解放后的政治经济情况,在结构设计的安全性设置上采用了最低标准。这个最低标准一直执行了50多年没有根本变化,现已不能适应当前国情。



图:温州中银烂尾楼爆破成功。



图:苏州梅堰古镇申湖线上的堰月桥突然断裂。



图:上海市闵行区“莲花河畔景苑”倒覆楼房拆除现场。



图:四川省成都市校园春天小区,6栋、7栋楼相邻的墙壁呈20度夹角。



图:南京一处建筑工地上建筑工人在劳动。2002年和2003年,我国拆房面积竟占到同期商品房竣工面积的40%



图:国道213线汶川段彻底关大桥桥墩被巨石砸断,威胁建筑物安全的首要问题是自然灾害。



图:北京CBD。目前我国的年施工量占到世界的50%。

6月27日,上海闵行区“莲花河畔景苑”楼盘的一幢13层的高楼整体倾覆;7月7日,南京城南花神大道入口旁正在施工的“中兴大楼”靠公路一侧发生塌方;同时,与工地只有一墙之隔的望江矶2号内的几栋楼房也相继开裂。紧接着,一场大雨让成都市校园春天小区6号楼和7号楼斜靠在一起。而就在8月25日,北京一处两限房小区内,住户装修时也发现墙壁酥脆。

短短三个月时间,“楼倒倒”、“楼歪歪”、“楼脆脆”等词语流行起来,这让人们对建筑的质量产生了忧虑。我们住的房子究竟是按什么标准建造的?花费上百万购得的安身之所到底能不能保证一生的平安?

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土木工程系教授陈肇元告诉《北京科技报》,原本威胁一个建筑物安全的首要问题应是地震等自然灾害。但是在中国,施工质量问题却成为威胁建筑物的一个突出问题。

“比如在浇注混凝土环节,尽管现在水泥比以前磨得更细,强度更高,但是现场搅拌如果让混凝土凝固太早,墙面就会出现裂缝。此外,按照要求,混凝土必须进行强度试验,那些现场搅拌的混凝土要在施工现场取样,然后把混凝土试块送到有检验资质的单位做抗压强度试验,合格了才能继续使用,但是现在很少有人这样操作。”清华大学土木工程系教授钱稼茹告诉《北京科技报》。

陈肇元院士指出,房屋建筑施工中非常重要的一步,混凝土在浇注以后,按规定需要一定时间的浇水或保水养护。但是,如今我们经常看到的是,所有工程为了赶工期,混凝土的养护只有一天、甚至不到一天。这样只图快的操作会直接影响混凝土结构的耐久性质量,甚至有可能使钢筋混凝土建筑物的使用寿命缩短一半。

“当前国内的基本建设速度太快,这会给子孙后代埋下很多隐患。以前我国的建筑工程界曾经大张旗鼓批判过‘边勘测、边设计、边施工’这种不科学的‘三边’建筑施工方式,可是,现在我看几乎所有的工程都在搞‘三边’。特别是一部分土建基础工程设施建设,这些重要工程也普遍在搞‘三边’。” 陈肇元院士说。

中国社科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中心教授牛凤瑞告诉《北京科技报》,施工队伍素质低也直接影响建筑质量。目前我国的年施工量占到世界的50%,每年有20多万平方米的在建项目,这么多项目并不能保证所有施工队伍都具备合格的素质,有的施工人员甚至连沙子与水泥的配比都不知道。

除了施工环节外,陈肇元院士认为,造成出现众多“豆腐渣”工程的另一个主要原因是我国建筑物设计规范规定的安全性与耐久性设置水准要求过低,这严重影响了建筑物的使用寿命。

本来一个建筑物须有怎样的安全性水准,应由设计人员根据业主的具体需要共同商定,制定更富有个性化的安全标准。1997年修订后的日本建筑学会规范,就明确提出了建筑物的设计使用年限分为三个等级:长期等级,规定不需大修的年限约100年;标准等级,适用于多数建筑物如公寓、办公楼等,规定不需大修的年限约65年,使用年限100年;一般等级的低层私人住宅,规定不需大修的年限约30年,使用年限65年。但我国《建筑结构设计统一标准》将普通工业与民用房屋的设计寿命均划一为50年。“不论从节约资源还是维护城市今后正常工作生活秩序上考虑,都明显偏短。”陈肇元说。

由于国家规定设定了“最低限度要求”,这就造成现在的设计单位往往按规范的最低限度要求进行设计,忽视了一些原本的特殊要求,这无疑会损害到一些对工程质量有更高要求的建筑质量。

现在的住房和室内财产都已基本私有,而建设部和国家计委1989年发布的《新建工程抗震设防暂行规定》却明确提出:“‘各部门、团体和个人不得随意提高或降低规定的设防烈度’,这一规定‘暂行’到今天仍未见明文废除。” 陈肇元说。

“如果设计人员只能按强制规定的设防烈度设计,而业主要求更高的安全标准不被允许,万一强度超过设防烈度的地震来了,个人房产损失了,那么‘暂行规定’的主管和制定部门要不要从法律和道义上都应承担责任?”陈肇元说,不久前,宁波招宝山大桥施工时发生混凝土箱梁底板压断事故。这表明了设计施工与检测环节中的种种不足,但是在分析事故原因时,没有提及桥梁设计规范有什么问题。当然“规范”对这起事故也确实不能负责。因为,我们的“规范”要每隔10多年才能修改一次,当初编写这个“规范”时还没有推广斜拉桥。由于“规范”内容不能及时修改并更新,在当今日新月异的快速现代化工程建设中,使得它在一些方面反而成为工程方应用新技术的阻力和损害工程质量的根源。

建筑物的安全性与耐久性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承重的主体结构质量。但是与国际上通用的设计标准相比,我国房屋结构设计规范所规定的安全水准有很大差距。例如对于公共场所的楼板,我国要求的承受人员、设备等使用荷载的能力,约仅及国外标准的50%~60%,至于公路桥梁设计的承受车辆和人群荷载的能力,也只达到国际通用标准的2/3左右。

陈肇元说,我国的房屋结构设计标准是从二战后前苏联的相关规范中得来的,它适应当时受到战争重创的前苏联迅速重建的需要,也符合我国解放后的政治经济情况,在结构设计的安全性设置上采用了最低标准。

“可是令人费解的是,这个最低标准一直执行了50多年,没有根本的变化,现已不能适应当前国情。”陈肇元说,近年来,每年冬天大雪过后,辽宁沈阳、山东烟台、威海等地轻钢结构厂房就会出现了大批倒塌的现象。这种问题想要得到根本解决,就必须通过修改设计规范,提高雪灾标准值或安全度来实现,可是有关的报告都将原因全部归结为未能满足技术规范要求。

地震、爆炸、台风等灾害对建筑造成结构的局部破坏是很难避免的,发达国家从20世纪60年代起,就相继在房屋设计规范中提出“整体牢固性”要求,并规定详细设计细则,以免万一发生局部破坏时引起连续倒塌,但我国规范至今仍无此类的具体要求。1978年唐山地震死亡24万,而9年后,当同样大小的7.8级地震袭击智利一个百万人口城市时,当地仅死亡150人,其最主要的原因就在于房屋设计的整体牢固性。“增强结构整体牢固性也是减轻台风、洪水乃至恐怖袭击等各种灾害后果的迫切需要。”陈肇元呼吁。

另外,陈肇元认为,我国很多建筑的结构设计规范中耐久性要求与国外的差距更大。“以最常见的钢筋混凝土结构为例,按照我国规范设计的混凝土中钢筋发生锈蚀的年限,大概只能达到国际通用标准的1/2~1/3。”他说,这样设计的结果是,除了室内持续干燥环境下的构件尚能大体满足50年不需大修外,对于潮湿或室外受雨淋或冬季受冻等情况影响的结构构件,往往不到30~40年就出现钢筋锈蚀引起的混凝土胀裂剥落,或者过不了几年混凝土就遭冻蚀。而工业厂房结构的使用寿命则更短,至于接触海水、盐雾或除冰盐的公路桥梁,往往不到15~20年就要大修,有的甚至到不了10年就被迫大部拆除。

虽然新颁布的桥涵设计规范已有较大改进,但是,陈肇元认为,距离合理使用寿命的需要仍然相差甚远。近年我国建成的众多大型公共工程和标志性、纪念性建筑,一律都按100年使用寿命设计。而在国外,这些建筑物的设计寿命要长得多,如英国新建国家图书馆的设计使用年限是250年。

促使建筑物短命的原因还有工程建成后在长期使用中缺乏正常维修和检测制度,特别是近年来在各地城市兴起的无序大拆除。据悉,2002年和2003年,我国拆房面积竟占到同期商品房竣工面积的40%,这些房屋的寿命平均仅30年。

陈肇元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以我国城镇现有约180亿平方米的房屋建筑为例,如按平均价格每平方米2500元计算,资产总值就达45万亿元。如果这些建筑物的使用寿命平均能够增加20年,就能节约投资18万亿元,钢材3.6亿吨,水泥10.8亿吨,砂石32亿方。这里还未包括建筑装修、建筑设备以及拆除与处置建筑垃圾的资金与资源消耗。

此外,专家表示,造成“豆腐渣”工程的原因还包括原材料质量低、监管不到位等。陈肇元认为,安全事故往往由多种因素凑在一起造成。我国对于工程事故处理的常规做法,是追究事故责任人,如果是自然灾害,那么谁也没有责任;极少进一步分析深层次的技术或管理的原因,并及时反映在技术规范或管理规章的修改上,于是等来的只能是下一次的类似事故继续上演,问题没有得到根治。

陈肇元建议,国家有关部门要编制颁布“建筑物立项建造和长期使用管理”的相关法律,或者先由国务院颁布“建筑物立项建造和长期使用管理条例”的法规,作为现行《建筑法》和《物权法》的下位法规,对建筑物的设计建造、长期使用直至最终拆除的各阶段行为和要求作出原则规定,在实行一段时间后再上升为法律,其内容应包括不同建筑物的合理使用寿命与安全性要求,建筑物使用阶段的安全管理制度(包括保险),建筑物拆除的审批与废弃物处置的环境损害赔偿等。虽然我国目前也有不少关于房屋管理的部门规章,但不够完整,相互之间配合不足,有不少规定缺乏可操作性。对于房屋建筑物,要像管理汽车一样建立城镇房屋的档案和管理制度。可允许各地根据不同的经济发展条件有计划地分期实行。

对于施工建设,可以将每个建设过程拉长一些,不要盲目规定工期。可以在工地上提倡每周抽出两天时间来轮流培训农民工,边干边学,既保证他们不失业,又能培养造就一大批真正的技术工人队伍。

对于建筑物的使用寿命,要把建筑物的寿命分为前期规划、建设和后期维护三个阶段。对于建成后使用的建筑物,应采取预防为主、及时维修的策略消除安全隐患。为此应编制“建筑物质量安全普查规定”,可在经济相对发达城市进行试点后逐步推广。

最后,陈肇元认为,提高现行结构技术规范中对结构耐久性和结构抗灾能力的要求,其中公路桥梁等生命线工程的耐久性和设计使用寿命尤其值得关注。“今后在桥梁等土木工程的设计文件中应规定有全寿命费用分析的内容,包括初始建造费和今后维修与拆除费。在大型公共建筑设计中,也应将使用年限内的能源消耗纳入全寿命费用分析。”他说。

中国建设监理协会秘书长林之毅说,近年来,全国建设工程质量安全形势比较严峻,中央有关部门已经发现我国工程建设领域存在一些突出问题和安全隐患。所以,中央几大部委要在两年内,联合对具有规模以上的投资项目进行全面排查。建设部以及地方各级建筑主管部门将会加强建筑市场管理和工程质量检查,坚持集中治理与加强工程监理日常监管相结合。

对主体结构或者基础存在严重问题的建筑物,一般要推倒重建;对有些主体结构或者基础存在问题的建筑物,也可以在经过专家论证和专业检测机构检测的基础上,通过补强等方法加固处理;对于排查发现的小问题,还可以通过局部修补方式进行处理。

“排查的重点应当是建筑物的地基基础和主体结构,这将避免出现豆腐渣工程。”林之毅说。

“房屋不是一般的产品,它的质量关系到人的生命安全,但愿这次对‘豆腐渣’工程的治理,能从根本上解决中国建筑质量问题,让‘楼脆脆’、‘楼歪歪’成为人们记忆中的一种符号。” 陈肇元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