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能看最强英雄王:前三国的那些人那些事 之特别篇?官渡之战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5 12:42:25

特别篇·官渡之战

 

官渡之引子:此言如昨

官渡之一 :开盘

官渡之二: 布子

官渡之三: 破局

官渡之四 :中盘

官渡之五 :鬼手

官渡之六 :收官

官渡之尾声:事会之来,岂有终极

 

官渡之引子:此言如昨

 

公元190年,37岁的袁绍与35岁的曹操站在点将台上看着台下群情亢奋的各路盟军,意气飞扬。

袁绍踌躇满志,顾问身边的曹操:“若事不辑,则方面何所据?”

曹操心中一凛,谦恭问道:“足下意以为何如?”

袁绍眯起眼来,扬鞭北指,傲然道:“吾南据河,北阻燕代,兼戎狄之众,南向以争天下,庶可以济乎?”

曹操一字一句暗记在心,松口气道:“吾任天下智力,以道御之,无所不可。”

曹操说完,抬起头来,却见袁绍并不以为意。

 

一晃十年,此言如昨。这是公元200年的官渡,45岁的曹操面挟风霜之色。隔河相望的是屯驻黎阳的47岁的袁绍和他的军队。

终于决战了。 

官渡之一 开盘

 

 

1.  北阻燕代的隐患

 

上一年(199年)春三月,袁绍终于打破易京,公孙瓒坐焚。至此,袁绍在河北最大的敌手公孙瓒彻底灭亡,袁绍独据青、幽、并、冀四州,从表面看,光鲜得很。实际上呢?

在袁绍的这四州地盘上,或隐或显地还有这样几股势力,一是辽东的公孙家族,二是以鲜于辅为首的幽州武装,三是张燕的黑山军,四是乌桓等异族,五是曹操势力的渗透。

辽东太守公孙度,十年前为同郡徐荣荐举以来,便保持割据状态并致力于对内杀豪族树威、对外征讨周边异族。他在官渡之战前,似乎一直没有兴趣也没有精力介入中原的纷争。因此多年来虽然与公孙瓒为邻,却背靠背未曾有过冲突甚至来往。公孙度对袁绍的态度如何,史书无载。但从官渡战后二袁投奔辽东来看,公孙度此时应该与袁绍势力保持友好但不亲密的关系。

鲜于辅的武装,是公孙瓒与刘虞火并的历史遗留问题了,成分比较复杂。自七年前刘虞被公孙瓒火并掉以来,刘虞旧部鲜于辅、鲜于银、齐周等便联络了在乌桓颇有威信的阎柔,一起倒公孙瓒。袁绍也一度给了刘虞的儿子刘和一支军马,让他打回老家去。到上一年公孙瓒灭亡,这支军队依旧残留在幽州,并且收容了相当一部分公孙瓒的旧部——证据是公孙瓒部下的田豫如今便在鲜于辅军中。鲜于辅这样一支孤军,注定不能长久,正犹豫着何去何从,这不得不说是袁绍地盘上的一个定时炸弹。

幽州除鲜于辅外,还有个田畴。田畴当初也是刘虞的部下,想替刘虞报仇但苦于实力不济,只得挟宗族数百人避居徐无山中,厘定制度、开学授业,人口渐多,路不拾遗。到袁绍击败公孙瓒时,这支势力依旧存在。

黑山张燕,则是黄巾起义时候的遗留问题。“黑山贼”,是黄巾起义之际在冀州的中山、常山、赵郡,并州的上党,司隶的河内一带活跃的起义军。黑山军利用这一带“诸山谷相通”的有利地形,逐渐壮大为一支上百万众的强大势力。在具有这样资本的情况下,张燕向朝廷要求招安;朝廷无奈封他作平难中郎将。张燕取得合法地位后,便与各路诸侯平起平坐、合纵连横起来。这样一支声势浩大的势力,在袁绍境内寄寓,势同养虎。

乌桓,是先秦东胡族后裔,由于流落乌桓山而得名。东汉末年,乌桓渐强,时有丘力居、难楼、苏仆延、乌延四个大部。幽州张纯之乱,乌桓被张纯当了枪使;到丘力居死后,他的儿子楼班继位,由侄子蹋顿辅佐。蹋顿有武略,总摄其他三部。也就是说,官渡之战前夕,乌桓正逐渐走向松散的统一。

除开这些,还有曹操势力的渗透。曹操东线的臧霸兵团,在上年八月侵扰青州,打破了齐、北海、东安,而且分出一个城阳郡,置了郡守。

但我们纵观整个官渡之战,袁绍的后方几乎没有出过什么问题;而官渡战后,曹操足足花了七八年功夫才算把袁绍的地盘吞掉。那么,袁绍到底是使了什么高明的招数将这四州牢牢握在手里?

 

 

2.  各据一州的得失

 

早在与公孙瓒的拉锯战中,袁绍任命了长子袁谭为青州刺史,以对抗公孙瓒所置的田楷。谋士沮授劝谏说:“必为祸始。”是这样吗?先来看看袁谭在青州刺史任上的表现。

袁谭在与田楷的对抗中,表现还算出色。第一,他有效牵制了公孙瓒的东线兵力并最终将之打出了青州地盘;第二,他成功把朝廷任命的青州刺史孔融也从北海赶出,开疆拓土,功不可没。之后迎袁术、迎刘备,也表现活跃。仅此而言,袁绍之任袁谭,既能锻炼接班人的能力又能起到左膀右臂的作用,何祸之有?

关键在于袁绍心中一直没有明确地定出接班人。在军事上,如此布置并没有错;一旦袁绍死去,这便成问题了——如果诸子各据一州,都有了各自的势力,将来要指定继承人便有些难度了。但问题是,《三国志》上记载沮授是在袁绍刚任命了袁谭便说这是“祸始”,似乎早了点。

其实,晚定接班人并不是坏事。读史者往往以此来非议袁绍、刘表,是有问题的。要知道,曹操定接班人更晚,但似乎非议声并不大。另外,就袁绍的这一布置来看,如果袁绍打赢官渡之战,那么将来继承或成问题,但也不过是帝王家事了;如果袁绍失败,则曹操在各个击破袁家诸子的时候便要大费周折了(后来的史实也证明如此)。所以说到底,这里沮授的论断是未必成立的。

更何况,在使诸子各据一州之前,袁绍已经打好了基础。

鲜于辅一支军队,是友非敌。以前,袁绍与鲜于辅武装有着共同的大敌公孙瓒;而袁绍也予鲜于辅以强有力的支持,双方合作愉快。袁绍留鲜于辅而未灭,其实目的是收为己用,一来可防止幽州公孙瓒旧部反扑,二来可防止辽东公孙度的南侵,三来鲜于辅部与乌桓联系密切,袁绍不想得罪。信任之余,袁绍任命袁熙为幽州刺史,坐镇幽州。至于田畴,袁绍也多次征召,未成。但田畴只能自保,且只属于地方豪强,并不对袁绍构成威胁。

袁绍对张燕的政策,是早期拉拢、后期打击。早期袁绍对黑山军的态度,无论是张燕还是袁绍的本传,都没有记载。但是孙策给袁术写过一封信,里面提到:“河北通谋黑山”。谁是河北?袁绍。袁绍与张燕通谋,便是安抚、拉拢黑山军的最大表现。但是,当公孙瓒吞并了青徐黄巾势力膨胀之后,张燕变了政策,远交公孙近攻袁绍。但他并没有料到,袁绍与公孙瓒竟受了当时长安来使的和解,暂时罢兵。这样的情况下,张燕便成了袁绍的首要打击对象。经过若干次大小战斗,张燕被打疲,只能暂时龟缩在山谷中,暂时没有了还手之力。直到上一年公孙瓒被困易京的时候,派了儿子公孙续向张燕求救,而张燕也派出过队伍来支援,但此时易京已经被打破。而袁绍也提兵西向,殴打黑山军。在后来陈琳为袁绍起草的檄文里提到打平公孙瓒后“尔乃大军过荡西山,屠各左校,皆束手奉质,争为前登,犬羊残丑,消沦山谷”,便是明证。西山,即黑山;左校,是黑山军的一支。也就是说,这个时候黑山军分化,一部分投靠袁绍“争为前登”,一部分“消沦山谷”难以有大作为。在这样的情势下,袁绍让外甥高干出任并州。高干其人,文武全才,算得上袁绍麾下一员名将,在后来官渡之战中,高干军团表现稳健。

乌桓,则不单不成问题,并且为袁绍所用。袁绍抚三郡乌桓,“宠其名王而收其精骑”,在对公孙瓒的作战中乌桓骑兵起到了强有力的配合作用。而袁绍也假借皇帝的名义赐蹋顿等诸王以印绶,皆以为单于。至此,乌桓彻底为袁绍所用。

    所以,河北四州虽然还不是铁板一块,但此时发动官渡之战无疑是最佳时机——己方内部基本安定,而敌方内部则动乱未已。而战争的导火索,则是曹操对河内的军事行动。

 

 

3.  易京•河内

 

上年的早春,天下目光聚焦易京。河北最大的两个军阀袁绍与公孙瓒已经进入最后的较量。这场较量一旦结束,袁绍在河北便再无敌手,势必南下。

曹操对这一点也很清楚。东边的徐州才平定了没几个月,南边的张绣刚刚被挫败一时不敢动,而袁术也正渐走下坡路。这样的局势,可算是这几年大乱中的小定,而袁绍与公孙瓒之战正趋于白热化。如果等袁绍消灭了公孙瓒安定了河北四州再举兵南向,局势无疑会很被动。而如果现在予袁绍以致命一击,则情况将大不一样。

非常时刻当有非常之谋,谋中高手曹操决定将这场无可避免的对决人为提前。那如果失败了怎么办?上天给了曹操绝妙的借口。

198年冬天,河内军阀张杨被部下杀死。张杨上次出场是在董承、杨奉劫了圣驾东移的时候,由于护主有功被升作大司马。曹操灭吕布的时候,张杨出于友谊和同情,声援了吕布,所以便等于站到了曹操的对立面上。结果张杨部下一个叫杨丑的杀掉张杨,打算投靠曹操;而杨丑也为一个部下眭固杀死,想要北投袁绍。曹操决定消灭眭固。

曹操派出消灭眭固的阵容是这样的:曹仁、乐进、于禁、徐晃、史涣。曹仁是曹氏嫡系名将之首,乐进、于禁、徐晃都是“五子”中人,百战的良将。而史涣,也是“以忠勇显”的曹营良将,之前与之后表现都很稳健。这样的阵容,可谓曹营精锐尽出。对付一个眭固,未免小题大做。

更奇怪的是,这支队伍渡河打死了眭固,曹操便在这个时候亲自北上,包围在射犬负隅顽抗的残军。打完残军之后,曹操任魏种为河内太守,“属以河北事”,便收兵回家。

日理万机的曹操,怎么会在眭固已死、局势几定的情况下亲自渡河?难道是对先前派出曹营名将的不信任?答案肯定是否定的。

曹操的目标,不是河内,而是远在易京的袁绍。证据有二。一是《后汉书•袁绍传》注引《献帝春秋》说:“操引军造河,托言助绍,实图袭邺,以为瓒援。会瓒破灭,绍亦觉之,以军退,屯于敖仓。”二是陈琳为袁绍起草的檄文中提到:“往者伐鼓北征公孙瓒,强寇桀逆,拒围一年。操因其未破,阴交书命,外助王师,内相掩袭,故引兵造河,方舟北济。会其行人发露,瓒亦枭夷,故使锋芒挫缩,厥图不果。尔乃大军过荡西山,屠各左校,皆束手奉质,争为前登,犬羊残丑,消沦山谷。于是操师震慑,晨夜逋遁,屯据敖仓,阻河为固。”两相佐证,完全吻合。

两则史料,都提到了两点内容。一是曹操与公孙瓒、张燕取得了联系,阴以为援;二是曹操的这一图谋被袁绍识破。我们一个一个来看。首先,曹操“阴交书命”,可见当初公孙瓒不只拉了张燕一支援军;但结果是袁绍不单打破了易京,且“过荡西山”,把黑山军也好好修理了一番。曹操见势不妙,任命了魏种便撤回河南。而袁绍之迅速破灭公孙瓒,只因为一封书信的截获。所以并不是所有的胜败都可以联系到这些军阀所代表的阶层,联系到他们是否代表先进的生产力。有时候一个偶然便足以左右一切,天下事就这么巧。

第二个问题,是曹操的如意算盘被打破。原先曹操的设想,就算袭击不了袁绍,也可以不动声色地撤回。但现在袁绍知道了曹操的图谋,连忙撤回布置,也等于双方公开翻脸,袁绍得了南下的口实。

那么,袁绍是怎么知道的呢?问题出在刘备身上,一个让曹操气到“咋其舌流血”的人。

 

 

4.  刘备的挑衅

 

刘备与曹操的恩怨,不是一天两天了。

在认识之前,他们都打过黄巾,刘备是以安喜尉的身份,而曹操则是帝遣的骑都尉;他们一起在关东盟军中打过董卓,当时曹操是发起者,而刘备只是一个县令。再往后,则是两位绝世英雄的首次邂逅,曹操打陶谦时顿挫在刘备把守的郯城之下。到刘备坐领徐州之后,曹操大约才正式记住了这个名字。而不久之后,刘备便为吕布赶出徐州,投奔了曹操,两人才有机会进行亲密接触。

刘备既降,曹操对他恩荣之极。先是给兵给粮表为豫州牧让他重回小沛,接着亲自发兵替他打掉吕布,又表他为左将军,出则同舆,坐则同席。那这时候,刘备都干了些什么呢?他与朝中的董承、种辑、王子服、吴子兰几个合议,受了一个所谓的“衣带诏”。

我总觉得刘备有些特异功能,能察见将来的灾妄。他脱离公孙瓒不久,公孙瓒便倒了大霉;脱离曹操不久,董承便伏了诛;脱离袁绍不久,袁绍便输了仗。所以,在得知袁术末路的时候,他便为曹操遣去拦截袁术,趁机脱离了曹操的控制。

袁术是袁绍的弟弟,南阳的大军阀,一度也是逐鹿中原的种子选手,南联盟的龙头老大。但他竟于197年僭称尊号,犯了天下之大忌;之后接连为吕布、曹操所败,亏光了兵马。如今,又于九江吃光了粮食,于是想到了威风八面的大哥袁绍。袁术决心把帝位让给袁绍,以与之联合。

说实话,袁绍未必看得上袁术相送的尊号。要称帝,大可以自己称。汉帝的禅让还有些分量,你袁术的帝位算个什么东西?但与之联合,却无疑可以增加与曹操较量的资本。所以袁绍便遣了坐镇青州的袁谭来接应这位落魄的叔叔。

曹操得了这消息,便派出刘备与朱灵、路招带兵拦截袁术。朱灵,原袁绍将领。曹操打陶谦的时候,朱灵奉袁绍命令带了三营兵马支援曹操。之后,朱灵为曹操所折服,便留在曹营。史书上记载朱灵名位亚于徐晃,也是一员难得的将才。但这样一个人事安排,当时是受了郭嘉、董昭、程昱几个反对的,以为让刘备去打是纵虎归山。

袁术遭到刘备的阻截,知难而退,199年6月病死。刘备成功拦截了袁术,便屯驻在下邳附近;而朱灵、路招便在这时候带了本部兵马回去。朱灵路招的返回,叫人十分怀疑。或许是刘备找了个借口屯驻于此,或者原本便是曹操的命令。至少,在这里朱灵路招并不是监视刘备的,因为曹操对刘备放心得很。否则,他犯不着冒这个险力排众议让刘备带这支兵;而不管怎么说,刘备是主将,又是左将军,他要留下,并不负有监视使命的朱路二将并没有办法。

刘备屯驻下邳,不久便找了机会杀掉了徐州刺史车胄,明确反对曹操。这个时候,曹操大约正忙于对付朝中的董承等异己,便遣了王忠、刘岱两人来打刘备。而刘备也并不将这两个三流货色放在眼里,把他们轻松打败,并放出话来:“使汝百人来,其无如我何;曹公自来,未可知也。”袁绍此时兵压黄河,刘备料定曹操不敢东来,乃挑衅之。然而曹操就是曹操,既不是袁绍能料到的,也不是刘备能料到的。曹操接了刘备这个挑战,亲自提兵东来,闪击徐州。

 

 

5.闪击徐州

 

曹操闪击徐州的军事行动,从出发到回官渡,都是200年正月里的事,不到一个月。他所带的将领,是曹营最擅长突击、以“骁果”显名的乐进,以及智勇兼备的徐晃。曹操自官渡出发,在小沛附近击败刘备,俘虏其妻子及将领夏侯博;进而包围下邳,擒获关羽;最后将屯驻在东海的亲刘势力昌豨击败,还保官渡。

为什么曹操这次军事行动可以如此迅猛、如此成功?原因有三。

主因显然在曹操方面。曹操之破刘备,时机精准。首先,他料定袁绍不会出兵袭扰后方,其次,他有把握迅速解决战斗。曹操闪击徐州,诸将都是反对的。他们以为袁绍压境,不值得冒这危险。而曹操则认为,袁绍固然是主敌,但暂时构不成威胁。而刘备在徐州,一旦叫他恢复起气力来,无疑是巨大的隐患,所以决意东征。附议的只有郭嘉一人。这样的判断力与决断力,不是顶级军事家实在难以具有。然而事实上,这其实是一次极具风险的军事行动,因为袁绍并没有如大家所想般坐观成败,而是有所行动。

《三国志•袁绍传》说,田丰在这时候力劝袁绍乘隙袭击曹操后方,而袁绍以孩子生病推辞了。事实上,袁绍并没有这么脓包。袁绍早在刘备据下邳的时候,便派了骑兵相助,这在袁绍的传里有记载。而曹操东征的时候,袁绍也派了人来攻打延津,由于于禁把守得很严,所以袁绍没占到便宜,这在于禁的传里有记载。

问题在于,袁绍没有倾尽全力来攻打曹操。袁绍攻打曹操,必须考虑这样几个问题。一是曹操的主力在哪里?古时通讯不发达,袁绍难以获得曹操的确切消息。因此,他甚至难以确知曹操到底是派出了部分兵力攻打刘备,还是其本人亲自前往。而在这样一个前提下,袁绍打乱自己原先的部署,而以主力攻打曹操后方,到底划不划算?所以,袁绍在权衡利弊之后,派出奇兵袭击延津,结果为于禁雷打不动的防守所挫败。这样的选择,应该说还是比较明智的。

而刘备方面,为何如此不堪一击?这是袁绍和田丰所不曾料到的。田丰以为,“曹操与刘备连兵,未可卒解”,又以为“公举兵而袭其后,可一往而定”,都判断错误。事实上,曹操对刘备的兵力有底。刘备所拥有的兵力,不过是曹操给他的几千用以拦截袁术的兵(不含朱灵路招带回的部分);下邳车胄的几千兵;以及各地方的郡兵。这样一支杂七杂八的队伍,战斗力弱不说,连忠诚度都无法保证。所以曹操一到,刘备便打了败仗逃走;而在下邳的关羽更被瓮中捉鳖。东海的昌豨,原是臧霸一起的泰山寇,一度叛应刘备,这时候自然也被轻松打败。

刘备往北投奔袁绍,袁谭亲自接应。曹操扫清了东边的障碍,而西边与南边,则早已被他高明的布子所轻松搞定。 

官渡之一 开盘

 

 

1.  北阻燕代的隐患

 

上一年(199年)春三月,袁绍终于打破易京,公孙瓒坐焚。至此,袁绍在河北最大的敌手公孙瓒彻底灭亡,袁绍独据青、幽、并、冀四州,从表面看,光鲜得很。实际上呢?

在袁绍的这四州地盘上,或隐或显地还有这样几股势力,一是辽东的公孙家族,二是以鲜于辅为首的幽州武装,三是张燕的黑山军,四是乌桓等异族,五是曹操势力的渗透。

辽东太守公孙度,十年前为同郡徐荣荐举以来,便保持割据状态并致力于对内杀豪族树威、对外征讨周边异族。他在官渡之战前,似乎一直没有兴趣也没有精力介入中原的纷争。因此多年来虽然与公孙瓒为邻,却背靠背未曾有过冲突甚至来往。公孙度对袁绍的态度如何,史书无载。但从官渡战后二袁投奔辽东来看,公孙度此时应该与袁绍势力保持友好但不亲密的关系。

鲜于辅的武装,是公孙瓒与刘虞火并的历史遗留问题了,成分比较复杂。自七年前刘虞被公孙瓒火并掉以来,刘虞旧部鲜于辅、鲜于银、齐周等便联络了在乌桓颇有威信的阎柔,一起倒公孙瓒。袁绍也一度给了刘虞的儿子刘和一支军马,让他打回老家去。到上一年公孙瓒灭亡,这支军队依旧残留在幽州,并且收容了相当一部分公孙瓒的旧部——证据是公孙瓒部下的田豫如今便在鲜于辅军中。鲜于辅这样一支孤军,注定不能长久,正犹豫着何去何从,这不得不说是袁绍地盘上的一个定时炸弹。

幽州除鲜于辅外,还有个田畴。田畴当初也是刘虞的部下,想替刘虞报仇但苦于实力不济,只得挟宗族数百人避居徐无山中,厘定制度、开学授业,人口渐多,路不拾遗。到袁绍击败公孙瓒时,这支势力依旧存在。

黑山张燕,则是黄巾起义时候的遗留问题。“黑山贼”,是黄巾起义之际在冀州的中山、常山、赵郡,并州的上党,司隶的河内一带活跃的起义军。黑山军利用这一带“诸山谷相通”的有利地形,逐渐壮大为一支上百万众的强大势力。在具有这样资本的情况下,张燕向朝廷要求招安;朝廷无奈封他作平难中郎将。张燕取得合法地位后,便与各路诸侯平起平坐、合纵连横起来。这样一支声势浩大的势力,在袁绍境内寄寓,势同养虎。

乌桓,是先秦东胡族后裔,由于流落乌桓山而得名。东汉末年,乌桓渐强,时有丘力居、难楼、苏仆延、乌延四个大部。幽州张纯之乱,乌桓被张纯当了枪使;到丘力居死后,他的儿子楼班继位,由侄子蹋顿辅佐。蹋顿有武略,总摄其他三部。也就是说,官渡之战前夕,乌桓正逐渐走向松散的统一。

除开这些,还有曹操势力的渗透。曹操东线的臧霸兵团,在上年八月侵扰青州,打破了齐、北海、东安,而且分出一个城阳郡,置了郡守。

但我们纵观整个官渡之战,袁绍的后方几乎没有出过什么问题;而官渡战后,曹操足足花了七八年功夫才算把袁绍的地盘吞掉。那么,袁绍到底是使了什么高明的招数将这四州牢牢握在手里?

 

 

2.  各据一州的得失

 

早在与公孙瓒的拉锯战中,袁绍任命了长子袁谭为青州刺史,以对抗公孙瓒所置的田楷。谋士沮授劝谏说:“必为祸始。”是这样吗?先来看看袁谭在青州刺史任上的表现。

袁谭在与田楷的对抗中,表现还算出色。第一,他有效牵制了公孙瓒的东线兵力并最终将之打出了青州地盘;第二,他成功把朝廷任命的青州刺史孔融也从北海赶出,开疆拓土,功不可没。之后迎袁术、迎刘备,也表现活跃。仅此而言,袁绍之任袁谭,既能锻炼接班人的能力又能起到左膀右臂的作用,何祸之有?

关键在于袁绍心中一直没有明确地定出接班人。在军事上,如此布置并没有错;一旦袁绍死去,这便成问题了——如果诸子各据一州,都有了各自的势力,将来要指定继承人便有些难度了。但问题是,《三国志》上记载沮授是在袁绍刚任命了袁谭便说这是“祸始”,似乎早了点。

其实,晚定接班人并不是坏事。读史者往往以此来非议袁绍、刘表,是有问题的。要知道,曹操定接班人更晚,但似乎非议声并不大。另外,就袁绍的这一布置来看,如果袁绍打赢官渡之战,那么将来继承或成问题,但也不过是帝王家事了;如果袁绍失败,则曹操在各个击破袁家诸子的时候便要大费周折了(后来的史实也证明如此)。所以说到底,这里沮授的论断是未必成立的。

更何况,在使诸子各据一州之前,袁绍已经打好了基础。

鲜于辅一支军队,是友非敌。以前,袁绍与鲜于辅武装有着共同的大敌公孙瓒;而袁绍也予鲜于辅以强有力的支持,双方合作愉快。袁绍留鲜于辅而未灭,其实目的是收为己用,一来可防止幽州公孙瓒旧部反扑,二来可防止辽东公孙度的南侵,三来鲜于辅部与乌桓联系密切,袁绍不想得罪。信任之余,袁绍任命袁熙为幽州刺史,坐镇幽州。至于田畴,袁绍也多次征召,未成。但田畴只能自保,且只属于地方豪强,并不对袁绍构成威胁。

袁绍对张燕的政策,是早期拉拢、后期打击。早期袁绍对黑山军的态度,无论是张燕还是袁绍的本传,都没有记载。但是孙策给袁术写过一封信,里面提到:“河北通谋黑山”。谁是河北?袁绍。袁绍与张燕通谋,便是安抚、拉拢黑山军的最大表现。但是,当公孙瓒吞并了青徐黄巾势力膨胀之后,张燕变了政策,远交公孙近攻袁绍。但他并没有料到,袁绍与公孙瓒竟受了当时长安来使的和解,暂时罢兵。这样的情况下,张燕便成了袁绍的首要打击对象。经过若干次大小战斗,张燕被打疲,只能暂时龟缩在山谷中,暂时没有了还手之力。直到上一年公孙瓒被困易京的时候,派了儿子公孙续向张燕求救,而张燕也派出过队伍来支援,但此时易京已经被打破。而袁绍也提兵西向,殴打黑山军。在后来陈琳为袁绍起草的檄文里提到打平公孙瓒后“尔乃大军过荡西山,屠各左校,皆束手奉质,争为前登,犬羊残丑,消沦山谷”,便是明证。西山,即黑山;左校,是黑山军的一支。也就是说,这个时候黑山军分化,一部分投靠袁绍“争为前登”,一部分“消沦山谷”难以有大作为。在这样的情势下,袁绍让外甥高干出任并州。高干其人,文武全才,算得上袁绍麾下一员名将,在后来官渡之战中,高干军团表现稳健。

乌桓,则不单不成问题,并且为袁绍所用。袁绍抚三郡乌桓,“宠其名王而收其精骑”,在对公孙瓒的作战中乌桓骑兵起到了强有力的配合作用。而袁绍也假借皇帝的名义赐蹋顿等诸王以印绶,皆以为单于。至此,乌桓彻底为袁绍所用。

    所以,河北四州虽然还不是铁板一块,但此时发动官渡之战无疑是最佳时机——己方内部基本安定,而敌方内部则动乱未已。而战争的导火索,则是曹操对河内的军事行动。

 

 

3.  易京•河内

 

上年的早春,天下目光聚焦易京。河北最大的两个军阀袁绍与公孙瓒已经进入最后的较量。这场较量一旦结束,袁绍在河北便再无敌手,势必南下。

曹操对这一点也很清楚。东边的徐州才平定了没几个月,南边的张绣刚刚被挫败一时不敢动,而袁术也正渐走下坡路。这样的局势,可算是这几年大乱中的小定,而袁绍与公孙瓒之战正趋于白热化。如果等袁绍消灭了公孙瓒安定了河北四州再举兵南向,局势无疑会很被动。而如果现在予袁绍以致命一击,则情况将大不一样。

非常时刻当有非常之谋,谋中高手曹操决定将这场无可避免的对决人为提前。那如果失败了怎么办?上天给了曹操绝妙的借口。

198年冬天,河内军阀张杨被部下杀死。张杨上次出场是在董承、杨奉劫了圣驾东移的时候,由于护主有功被升作大司马。曹操灭吕布的时候,张杨出于友谊和同情,声援了吕布,所以便等于站到了曹操的对立面上。结果张杨部下一个叫杨丑的杀掉张杨,打算投靠曹操;而杨丑也为一个部下眭固杀死,想要北投袁绍。曹操决定消灭眭固。

曹操派出消灭眭固的阵容是这样的:曹仁、乐进、于禁、徐晃、史涣。曹仁是曹氏嫡系名将之首,乐进、于禁、徐晃都是“五子”中人,百战的良将。而史涣,也是“以忠勇显”的曹营良将,之前与之后表现都很稳健。这样的阵容,可谓曹营精锐尽出。对付一个眭固,未免小题大做。

更奇怪的是,这支队伍渡河打死了眭固,曹操便在这个时候亲自北上,包围在射犬负隅顽抗的残军。打完残军之后,曹操任魏种为河内太守,“属以河北事”,便收兵回家。

日理万机的曹操,怎么会在眭固已死、局势几定的情况下亲自渡河?难道是对先前派出曹营名将的不信任?答案肯定是否定的。

曹操的目标,不是河内,而是远在易京的袁绍。证据有二。一是《后汉书•袁绍传》注引《献帝春秋》说:“操引军造河,托言助绍,实图袭邺,以为瓒援。会瓒破灭,绍亦觉之,以军退,屯于敖仓。”二是陈琳为袁绍起草的檄文中提到:“往者伐鼓北征公孙瓒,强寇桀逆,拒围一年。操因其未破,阴交书命,外助王师,内相掩袭,故引兵造河,方舟北济。会其行人发露,瓒亦枭夷,故使锋芒挫缩,厥图不果。尔乃大军过荡西山,屠各左校,皆束手奉质,争为前登,犬羊残丑,消沦山谷。于是操师震慑,晨夜逋遁,屯据敖仓,阻河为固。”两相佐证,完全吻合。

两则史料,都提到了两点内容。一是曹操与公孙瓒、张燕取得了联系,阴以为援;二是曹操的这一图谋被袁绍识破。我们一个一个来看。首先,曹操“阴交书命”,可见当初公孙瓒不只拉了张燕一支援军;但结果是袁绍不单打破了易京,且“过荡西山”,把黑山军也好好修理了一番。曹操见势不妙,任命了魏种便撤回河南。而袁绍之迅速破灭公孙瓒,只因为一封书信的截获。所以并不是所有的胜败都可以联系到这些军阀所代表的阶层,联系到他们是否代表先进的生产力。有时候一个偶然便足以左右一切,天下事就这么巧。

第二个问题,是曹操的如意算盘被打破。原先曹操的设想,就算袭击不了袁绍,也可以不动声色地撤回。但现在袁绍知道了曹操的图谋,连忙撤回布置,也等于双方公开翻脸,袁绍得了南下的口实。

那么,袁绍是怎么知道的呢?问题出在刘备身上,一个让曹操气到“咋其舌流血”的人。

 

 

4.  刘备的挑衅

 

刘备与曹操的恩怨,不是一天两天了。

在认识之前,他们都打过黄巾,刘备是以安喜尉的身份,而曹操则是帝遣的骑都尉;他们一起在关东盟军中打过董卓,当时曹操是发起者,而刘备只是一个县令。再往后,则是两位绝世英雄的首次邂逅,曹操打陶谦时顿挫在刘备把守的郯城之下。到刘备坐领徐州之后,曹操大约才正式记住了这个名字。而不久之后,刘备便为吕布赶出徐州,投奔了曹操,两人才有机会进行亲密接触。

刘备既降,曹操对他恩荣之极。先是给兵给粮表为豫州牧让他重回小沛,接着亲自发兵替他打掉吕布,又表他为左将军,出则同舆,坐则同席。那这时候,刘备都干了些什么呢?他与朝中的董承、种辑、王子服、吴子兰几个合议,受了一个所谓的“衣带诏”。

我总觉得刘备有些特异功能,能察见将来的灾妄。他脱离公孙瓒不久,公孙瓒便倒了大霉;脱离曹操不久,董承便伏了诛;脱离袁绍不久,袁绍便输了仗。所以,在得知袁术末路的时候,他便为曹操遣去拦截袁术,趁机脱离了曹操的控制。

袁术是袁绍的弟弟,南阳的大军阀,一度也是逐鹿中原的种子选手,南联盟的龙头老大。但他竟于197年僭称尊号,犯了天下之大忌;之后接连为吕布、曹操所败,亏光了兵马。如今,又于九江吃光了粮食,于是想到了威风八面的大哥袁绍。袁术决心把帝位让给袁绍,以与之联合。

说实话,袁绍未必看得上袁术相送的尊号。要称帝,大可以自己称。汉帝的禅让还有些分量,你袁术的帝位算个什么东西?但与之联合,却无疑可以增加与曹操较量的资本。所以袁绍便遣了坐镇青州的袁谭来接应这位落魄的叔叔。

曹操得了这消息,便派出刘备与朱灵、路招带兵拦截袁术。朱灵,原袁绍将领。曹操打陶谦的时候,朱灵奉袁绍命令带了三营兵马支援曹操。之后,朱灵为曹操所折服,便留在曹营。史书上记载朱灵名位亚于徐晃,也是一员难得的将才。但这样一个人事安排,当时是受了郭嘉、董昭、程昱几个反对的,以为让刘备去打是纵虎归山。

袁术遭到刘备的阻截,知难而退,199年6月病死。刘备成功拦截了袁术,便屯驻在下邳附近;而朱灵、路招便在这时候带了本部兵马回去。朱灵路招的返回,叫人十分怀疑。或许是刘备找了个借口屯驻于此,或者原本便是曹操的命令。至少,在这里朱灵路招并不是监视刘备的,因为曹操对刘备放心得很。否则,他犯不着冒这个险力排众议让刘备带这支兵;而不管怎么说,刘备是主将,又是左将军,他要留下,并不负有监视使命的朱路二将并没有办法。

刘备屯驻下邳,不久便找了机会杀掉了徐州刺史车胄,明确反对曹操。这个时候,曹操大约正忙于对付朝中的董承等异己,便遣了王忠、刘岱两人来打刘备。而刘备也并不将这两个三流货色放在眼里,把他们轻松打败,并放出话来:“使汝百人来,其无如我何;曹公自来,未可知也。”袁绍此时兵压黄河,刘备料定曹操不敢东来,乃挑衅之。然而曹操就是曹操,既不是袁绍能料到的,也不是刘备能料到的。曹操接了刘备这个挑战,亲自提兵东来,闪击徐州。

 

 

5.闪击徐州

 

曹操闪击徐州的军事行动,从出发到回官渡,都是200年正月里的事,不到一个月。他所带的将领,是曹营最擅长突击、以“骁果”显名的乐进,以及智勇兼备的徐晃。曹操自官渡出发,在小沛附近击败刘备,俘虏其妻子及将领夏侯博;进而包围下邳,擒获关羽;最后将屯驻在东海的亲刘势力昌豨击败,还保官渡。

为什么曹操这次军事行动可以如此迅猛、如此成功?原因有三。

主因显然在曹操方面。曹操之破刘备,时机精准。首先,他料定袁绍不会出兵袭扰后方,其次,他有把握迅速解决战斗。曹操闪击徐州,诸将都是反对的。他们以为袁绍压境,不值得冒这危险。而曹操则认为,袁绍固然是主敌,但暂时构不成威胁。而刘备在徐州,一旦叫他恢复起气力来,无疑是巨大的隐患,所以决意东征。附议的只有郭嘉一人。这样的判断力与决断力,不是顶级军事家实在难以具有。然而事实上,这其实是一次极具风险的军事行动,因为袁绍并没有如大家所想般坐观成败,而是有所行动。

《三国志•袁绍传》说,田丰在这时候力劝袁绍乘隙袭击曹操后方,而袁绍以孩子生病推辞了。事实上,袁绍并没有这么脓包。袁绍早在刘备据下邳的时候,便派了骑兵相助,这在袁绍的传里有记载。而曹操东征的时候,袁绍也派了人来攻打延津,由于于禁把守得很严,所以袁绍没占到便宜,这在于禁的传里有记载。

问题在于,袁绍没有倾尽全力来攻打曹操。袁绍攻打曹操,必须考虑这样几个问题。一是曹操的主力在哪里?古时通讯不发达,袁绍难以获得曹操的确切消息。因此,他甚至难以确知曹操到底是派出了部分兵力攻打刘备,还是其本人亲自前往。而在这样一个前提下,袁绍打乱自己原先的部署,而以主力攻打曹操后方,到底划不划算?所以,袁绍在权衡利弊之后,派出奇兵袭击延津,结果为于禁雷打不动的防守所挫败。这样的选择,应该说还是比较明智的。

而刘备方面,为何如此不堪一击?这是袁绍和田丰所不曾料到的。田丰以为,“曹操与刘备连兵,未可卒解”,又以为“公举兵而袭其后,可一往而定”,都判断错误。事实上,曹操对刘备的兵力有底。刘备所拥有的兵力,不过是曹操给他的几千用以拦截袁术的兵(不含朱灵路招带回的部分);下邳车胄的几千兵;以及各地方的郡兵。这样一支杂七杂八的队伍,战斗力弱不说,连忠诚度都无法保证。所以曹操一到,刘备便打了败仗逃走;而在下邳的关羽更被瓮中捉鳖。东海的昌豨,原是臧霸一起的泰山寇,一度叛应刘备,这时候自然也被轻松打败。

刘备往北投奔袁绍,袁谭亲自接应。曹操扫清了东边的障碍,而西边与南边,则早已被他高明的布子所轻松搞定。 

官渡之三 破局


1.兵力布置

开始正题之前,还是耽搁读者几分钟,我们一起来理一下袁、曹在官渡开战前的作为和兵力的布置。
袁绍方面:(1)留袁尚、审配守冀州,高干、郭援守并州,袁熙守幽州,袁谭带青州军随军作战;
         (2)蒋义渠总领后军,在整个官渡之战中始终留在黎阳大本营;
         (3)沮授、郭图、淳于琼各领一军;
         (4)颜良、淳于琼、郭图、文丑、刘备为前军;
         (5)之后,淳于琼领眭元进、吕威璜、韩莒子、赵睿为一军;
         (6)袁绍中军,主要将领有:张郃、高览、蒋奇等,以及随军的袁谭,和一位笔杆子陈琳。
另外,袁绍有着一支被网友评为“超豪华的智囊团”,成员有:沮授、郭图、逢纪、许攸、辛评、荀谌等等。沮授,冀州人,原韩馥部下,文武全才。郭图,前面说了,是颍川人。逢纪,南阳人,袁绍占冀州前随之。许攸,南阳人,袁绍先前的奔走之友,智谋之士。辛评、荀谌,颍川人,资历同逢纪。除这几人而外,魏郡人审配在冀州镇守邺城;而巨鹿人田丰则因为忤逆袁绍的意思被关进牢里了。
从这几个人的籍贯可以看出,这些人可以分为两派:一派是冀州人,主要有沮授、田丰、审配;一派是颍川、南阳人,主要有郭图、逢纪、许攸、辛评、荀谌。冀州人好理解,是袁绍打下冀州、图霸北方过程中招来的人物;而颍川、南阳人,则挨着袁绍老家汝南,是袁绍起家的班底。这就是袁绍军中所谓“河北集团”和“汝颍集团”。这两派,在许多事情的决策上有着分歧,前面挟天子可算一例,将来还有不少问题,现在先埋个伏笔。
现在所引起的问题,便在于军权的分配。以前,是沮授总监三军的。现在,袁绍一分为三,沮授、郭图、淳于琼各领一军,一来平衡派系,二来防止独大,更何况淳于琼是名将,郭图智谋高超,这个做法算不上失策。下面来看曹操。
曹操方面,在次战场和后方的布置如下:
(1)臧霸以精兵入青州,专任东方;
(2)魏种为河内太守,委以河北事;
(3)钟繇镇抚关中,委以西方事;
(4)陈登镇守广陵,监视孙策,后来又以刘馥为扬州刺史,委以东南事;
(5)李通驻扎汝南西界,监视刘表;
(6)程昱守鄄城,满宠守汝南;
(7)荀彧留守许都,筹措钱粮,任峻、李典押送粮草。
在主战场,曹操有如下配置:
(1)刘延守白马,于禁守延津;
(2)曹仁、蔡阳、夏侯惇、夏侯渊、张绣军,活动于曹操大本营外围,活动范围相当广,属于机动兵力;
(3)曹操大本营官渡,主要将领有:乐进、徐晃、张辽、许褚、关羽;
曹操的智囊团为:郭嘉、荀攸、贾诩、董昭、毛玠,以及坐镇许都的荀彧。曹操兵力布置与袁绍最大的不同,有两个:一是次战场的布置,这是因为曹操后方所面临的威胁远远大于袁绍;二是机动兵团的布置,曹操的嫡系曹仁、夏侯惇、夏侯渊,以及新加入的生力军张绣都成为机动兵团,这一布置的妙处,在后来的防御中体现得淋漓尽致。正因为这两个原因,使得曹操真正投入第一线的兵力不可能太多。下面小议一下兵力问题。
网上讨论兵力的文章很多,大致有这样几派观点:一,曹操兵力多于袁绍;二,曹操兵力略少于袁绍;三,从《三国志》,即曹操“兵不满万”,袁绍兵力在十万以上。我基本同意第三种观点,曹操一线兵力大约在一到两万之间,袁绍一线有十万以上兵力。这里不做考证,只说明一点情况:这个“一到两万之间”说的是曹操一线兵力。而所谓曹操兵力略少甚至多于袁绍的考据,多是将曹操的总兵力算了进去(包括机动兵团、次战场兵力甚至各地守军)。那么,这里还有一个广大三国迷所困惑的问题:曹操曾经收编的三十万青州兵上哪去了?
所谓“三十万青州兵”,其实真正被曹操所收编的是少数。因为这“三十万”之数,往往把黄巾所携带的家眷也一起算在里面了。所以当时的农民军,如黄巾、黑山,动辄以百万计。而曹操治军又极严,所存留的应该不会超过五万。而所存留的人马,经过兖州之乱的洗礼,应该所剩不会太多。青州兵的疑问,我就做这样一个简单的回复。
好吧,200年2月,袁绍派颜良渡河击白马,下出了官渡之战的第一子。

 

2.白马、延津

袁绍大军南下,屯驻黄河北岸的黎阳;遣前军郭图、淳于琼、颜良先行渡河,围攻南岸的白马。白马守将是东郡太守刘延。在此之前,有两个事情要提一笔。一个是袁绍的笔杆子陈琳起草了一篇檄文,发布天下。这篇檄文写得极好,列为中国史上四大檄文之首。再一个,就是沮授的劝谏。
沮授劝说:“颜良性狭,不可独任。”袁绍不听。这个有没有根据呢?颜良性狭,我们不知道是不是真的;但是独任一说,却有问题。《三国志•武帝纪》明明说颜良是和郭图、淳于琼一块儿去的,怎么会是独任?但是从后面的战斗过程来看,却又没见郭图和淳于琼的表现,存疑。
单说颜良围困白马,刘延告急。到了四月,曹操终于派了部队来救。这两个月间,曹操在干什么?我的看法是,他在打刘备。
前面说过,《三国志》的记载,闪击徐州都是正月里的事。但这里有个问题。所谓本纪,其实是在一回纪传体中采了编年史的写法。这样一年年罗列下来,一个坏处便是要把一桩事体拆成好几瓣来写。所以,恐怕陈寿是先将打刘备这件事一块儿在正月里写完了,而其实曹操要到二月甚至三月才真正班师。
这当然只是猜测。总之,一来刘延守得很牢固;二来曹操也迅速采取了措施。他用了荀攸的计谋,划定了斩颜良的办法。
荀攸献计说:“我们兵力不如对方,应该分散敌军的兵力。你先带兵往西跑,装出要奔袭袁绍后方的样子;等对方分兵救应,再轻兵偷袭颜良,可以获胜。”曹操同意。
我这里所写的荀攸计里的“对方”,到底指颜良军还是袁绍军呢?我以为是指颜良军。毕竟袁绍主力还没渡河,与袭击颜良的难度并没有关系。而曹操主力佯装西移,果然吸引了颜良分出一部分军队去抵御。而这部分别军,恐怕就是郭图和淳于琼的军队。当然,也不排除荀攸所指的是袁绍派来策应的军队。
曹操眼看颜良主力跟着来了,心中暗喜,连忙派出轻骑偷袭颜良。这支轻骑,由降将张辽和关羽率领。张辽先前是吕布的部将,而关羽则是在本年初刚被曹操俘虏的。他们两人赶到白马,一斩而斩颜良。这是关羽的功劳。我自忖不如陈寿的描述精彩,谨引原文如下:
“羽望见良麾盖,策马刺良於万众之中,斩其首还,绍诸将莫能当者,遂解白马围。”
那种劈波斩浪、挟山超海而来的猛锐气势,那种万马丛中取上将首级如探囊取物的豪迈气概,便在这一句话中体现得酣畅淋漓。而这样的武将单挑,在整个三国时代都是罕见的。京剧《白马坡》中曹操惊叹道:“吓!遥望刀光这一闪,颜良为何落雕鞍?众将,你们可曾看见关公斩颜良么?”大约当时观者都是这个感觉。但恐怕曹操当时未必在关羽军中,而是在吸引颜良别部的西边。
这一仗胜利的意义,在于激励士气,也只在于激励士气。袁绍的渡河难以阻挡,所以曹操迅速把白马的人口、粮草撤空,只剩了一座空城叫袁绍来占。而他本部则循河而西,直往另一个渡口——延津跑去。袁绍渡河占了白马,也派出军队追杀曹操。这支军队的主将,是文丑和刘备。
曹操正往延津跑,文丑在后面追,曹操跑到延津南边屯了营垒,派探子探报军情。探子回报:“对方已经有五六百骑兵追来了。”曹操说:“再报。”探子又报:“骑兵又多了,步兵数不清有多少人。”曹操说:“不用汇报了。”诸将这时候都劝曹操回延津防守,独有荀攸说:“这正是破敌的办法,跑什么。”曹操笑了,乃令把从白马搬出来的辎重扔了一地。
文丑、刘备率五六千骑兵追到了,诸将请战,曹操不从;文丑的兵马开始四散抢夺辎重粮草,曹操这才放出憋了好久的诸将。徐晃为首的诸将卯足了劲杀出,以六百骑大破袁军,斩文丑。

 

3.中场点评

第一阶段的比赛,到此结束。我们来做个系统的点评。
这一阶段,紧张激烈得叫人难以喘息,双方各有得失。曹操在战略退却中击杀袁营名将颜良、文丑,袁绍前军几乎全军覆没。其战略战术之运用,叫人拍案叫绝。而荀攸在此阶段作为曹营谋主,起到了重要作用。
反观袁绍,其实这一阶段的战略目标基本实现:主力成功渡河,占领白马、延津,将主力推进到阳武,与曹操隔官渡水而对峙,几乎控制了官渡水以北的地区,在这里建设了大本营。但是,颜良文丑之死,也令北军军心大震,令这支无论面对张燕的黑山强勇、韩馥的冀州精兵,还是公孙瓒的白马义从都所向披靡的无敌军队产生了这样的疑问:我们面对的,到底是一支什么样的军队?
带着这样的疑问作战的军队,无疑已经在心理上处于弱势;而这一弱势,将随着比赛的展开,越来越明显,最终导致整个北军的崩溃。
插一段小事。在这个时候,关羽脱离了曹操,北归刘备。关羽之归刘备,并不因为这个老板前途更好,而只因为他是兄弟。从最早的患难相随,到一起打黄巾,到投在公孙瓒手下,到坐领徐州,再到如今天各一方,到底前途在何方?当初的理想又在哪里?实在渺茫得很。有的人,在这个时候选择了放弃,而刘备选择了坚持,关羽选择了追随坚持。单纯的目的,只是为了一腔兄弟情谊,为了我们现代人已经久违了的一个“义”字。
关羽之斩颜良,所为便是报效曹操。曹操早知关羽有去意,却能宽容为怀;在关羽封赐拜书告辞之际,又能力排众议玉成美事。不管他之前是奸雄也好,之后是汉贼也罢,这一刻的胸襟与气魄,不得不令人折服。
而关羽之离开官渡,保护了先前为曹军俘虏的刘备家小,单骑往河北那未知的渺茫而去,虽不曾如演义所说过五关斩六将,但其间艰辛也断非罗贯中所能梦见。两大势力对峙的沉闷空间,这样一缕清新可喜的泉流潺潺而过,超越了是非成败,令一切金戈铁马、王侯将相黯然失色。
诸位看官若手头有酒,千古读史至此,当为曹操、关羽之义行壮举浮一大白! 

官渡之四 中盘


1.鬼神之攻VS泰山之守

200年8月,官渡之战进入相持阶段。
袁绍依沙堆为屯,东西连营数十里;南边的曹操,也分营与相当。双方就这样隔河对峙。这里再提一下兵力问题。史书写到这里,说曹操“兵不满万,伤者十二三”,历代史家对此颇多疑议,最早质疑的大约是裴松之。他的观点我就不再赘述,但这条记载,与曹操分营数十里与袁绍对抗是不是冲突的呢?也许是,也许不是。怎么说?
大家注意一个用词,袁绍是“连营”数十里,曹操是“分营”与相当。分营是什么意思?未必是连绵的营寨,而是在几个重要据点设营。这样有利于有限兵力的最优化布置。这从后来,袁绍分队可以自如穿插到曹操后方可以看出。那么,这个防守怎么保证?这便是之前提到的曹操的机动兵团的巡视作用。之后也将提到这方面的例子。当然,这个是对曹操兵力的确偏少的解释;也不排除曹操兵力确实与袁绍相当,而袁绍之穿插,也不过是绕个几十里路而已。
连营对峙之后,袁绍开始进攻。袁绍之进攻,在当时是立体式高科技的。之前攻打易京的时候,公孙瓒的一封信描绘了袁绍军队进攻之惊心动魄:“袁氏之攻,似若神鬼,鼓角鸣于地中,梯冲舞吾楼上。”袁绍在官渡,秉承了其一贯的进攻风格,展开全面立体式暴风骤雨般的鬼神之攻。
地下,袁绍挖起地道直通曹操营下;空中,袁绍筑起高高的土台,射手在其上居高临下展开空袭。每日的箭,如密集的飞蝗般覆盖曹操的几乎整个大营。
面对这样的进攻,曹操显然不似公孙瓒般坐以待毙,他有他的本事,将整座大营守得稳如泰山。袁绍纵挖地道通向地下,曹操便横挖壕沟,以阻挡地道的去路。而面对飞蝗般的空袭,南军都“蒙楯”而行。虽然守得固若金汤,但是南军每日生活、战斗在这样被动的高压之下,对军心无疑产生了极其不利的影响。
在这样军心撼动的情况下,另一个隐患逐渐凸显了出来:粮食。粮食问题的缘起,我们后面再讨论。但这个时候,南军缺粮是很严重的情况。曹操面对袁绍的鬼神之攻,不曾胆怯;而面对缺粮的隐患,却难免心虚。他给坐镇许都的荀彧写信,问是不是先撤回许都。荀彧的回信,是这样的:第一,这样的决战,退一步则死;第二,袁绍能聚人而不能用人,不用怕。所以结论是“夫以公之神武明哲而辅以大顺,何向而不济”!
这样的一封信,作用有两个。一是告诉曹操,退回许都死路一条;二是用一些浮夸的虚话坚定曹操的信心。其实出了什么主意呢?没有。
面对袁绍的鬼神之攻,曹操的泰山之守渐处下风;在这样的态势下,袁绍对曹操后方的袭扰,无疑更是雪上加霜。

 

2.袁绍开辟第二战场

穿越硝烟弥漫的战场和强人出没的绿林,关羽终于护送刘备家小安全抵达袁绍营中。这个时候,刘备正负了袁绍的特殊使命,南徇濦强诸县。因为黄巾余党刘辟在汝南造了曹操的反,周边郡县纷纷响应,许都以南一时震恐不安。刘辟是老黄巾,早在196年的时候就在汝南一带滋扰曹操。当时曹操带兵把他们打平,刘辟便降在曹操麾下;如今见袁曹对峙有机可乘,就又起来了。
在这样的情况下,袁绍便令刘备带了一支相当规模的军队,穿越曹操营寨,来汝南开辟第二战场。刘备利用多年流窜战的经验,成功把军队带到汝南附近,要与刘辟会合。
曹仁向曹操请战。他说:“汝南的叛军以为我们主力要在官渡对峙抽不开身,而刘备又带强兵来援,所以胆敢造反。但其实刘备只是袁绍的客将,新领军队未得众心。我请求趁这个时机击败他。”曹操同意。
曹仁便带了一支骑兵,把刘辟击败,把刘备打跑,并渐渐收复了叛变的郡县。从这里,又可以看出曹操在本部外围布置的机动兵团的妙处来,而且这些兵以骑兵为主要兵种,充分发挥了灵活机动的特点。
刘备跑回袁绍军中,大约已经看出了袁绍的败端,想脱离袁绍,便请求为袁绍南连刘表。而袁绍也便同意了让刘备带本部兵马南下。刘备到了汝南,便与另一个叛军首领龚都合在一起,继续滋扰曹操后方。曹操派了将领蔡阳来打刘备,这次被刘备打了个胜仗,把蔡阳打死。刘备所在的汝南,终官渡一战,一直成为滋扰曹操后方的一股势力,然而并不成为第二战场,因为刘备的实力实在是弱。
袁绍也并不曾对刘备抱多大希望。他另派了多支军队袭扰曹操的后方。失败的案例,是韩荀袭扰曹营西线的时候被曹仁抓个现行,大破之。成功的案例,是袁绍的军队曾多次拦截了曹操的运粮车。
曹操当然也没有闲着,多次派出徐晃、曹仁、史涣等焚烧了袁绍的运粮车。其中,尤以荀攸筹划的徐晃、史涣出击行动收获最为巨大:烧毁了袁绍的运粮车数千乘。这对袁绍的打击应该还是比较大的。
曹操与袁绍在正面战场以外的较量,各有胜负。但他们的目标,都是瞅准了对方的粮草。粮草问题,终于提到了双方议事日程的头一项。

 

3.粮草问题

粮食,是困扰曹操的主要问题,也是决定袁绍胜败的关键因素。
这里有个问题,曹操屯田已久,粮食全上哪儿去了?我们先来看看屯田的成果。在与吕布争夺兖州期间,曹操曾因粮食问题而不得不撤兵裁员。从这个时候开始,他便重视了粮食问题。他从历史和现实出发,看到当时“袁绍之在河北,军人仰食桑葚;袁术在江淮,取给蒲蠃”,便认识到:“夫定国之术,在于强兵足食。”于是采纳了枣祗、韩浩的建议,开始屯田。
枣祗是陈留太守,早在任东阿令的时候便重视粮食生产,多次援继曹操的粮草。定都许县以后,枣祗提议屯田许下。曹操便以任峻为典农中郎将,募百姓屯田于许下。成果是“得谷百万斛,郡国列置田官,数年中所在积粟,仓廪皆满”。而从后面曹操的作战中我们可以发现,再也没出现粮食问题。更何况,官渡之战不是曹操仓促应战的,应该已经做好了充足的准备。也就是说,官渡开打的时候,曹操有足够的粮食储备。那么,为什么后来曹操屡屡出现粮食问题呢?
曹操的粮草,屯在许都,由任峻负责押送前线。但是,在押送过程中,多次被袁绍军队抄截。原定粮草无法定期押运到前线,曹操自然出现了粮食紧张的状况。而曹操本人,也因此写信给坐镇许都的荀彧,询问是不是应该撤兵。所以从这里来看,袁绍并没有如《三国志•袁绍传》所说般不听从谋士劝说,而是多次派精锐拦截曹操粮道,并且取得了几乎决定胜利的成果。
而许都的任峻,也在作着积极的思考。粮食线就是生命线。如何保证生命线的通畅?任峻决定把剩下所有的粮食,集中在一起,“使千乘为一部,十道方行,为复陈以营卫之,贼不敢近”——即采取了集中押运和加强武装保卫的方式,终于顺利送达前线。
前面提到,曹操也屡次对袁绍的粮草线进行了袭击,徐晃、史涣之袭击最为成功。而在这样的情况下,袁绍的军粮也开始吃紧。
袁绍的军粮,要从邺城运送过来,比曹操更远,押送更为不便。徐晃的袭击,等于为他敲了一记警钟。最近的一次大规模运来的军粮的保卫,成为北军的生命,袁绍予以了高度重视。他专门遣了独领一军的淳于琼,带着眭元进、吕威璜、韩莒子、赵睿四将,以及精兵万余,坐镇乌巢守卫粮草。
情况已经很明显了,曹操最后一批粮草运到,必须在吃完之前击败袁绍;袁绍最近一批粮草运到,鉴于从邺城到官渡路途之远,这批粮草再不能有闪失。而对于双方来说,相持到了这个阶段,撤退和粮尽都意味着死亡。 

官渡之五 鬼手


1.许攸来投

200年10月的清晨,南阳隆中。诸葛亮照例站在田间凝望了一阵北方。入冬以来,天气更冷,干枯的植物上都披了一层白霜。诸葛亮玄想了一阵,想不出东西来,便朝手心呵了口气,转入茅庐里去。
北方战局正紧。北中国的霸权之争进入白热化,以华北为棋局、以天下为赌注的袁绍和曹操,已经投入了全部的精力和家底。相持已久,出鬼手的时机到了。
鬼手,日本围棋术语,是指意想不到的地方用意想不到的手段将对手一击而溃,扭转整个棋局。现在曹操就需要这样的一招鬼手,这个问题贾诩说得很清楚。
贾诩是张绣的谋士,上年年底与主子一起投在曹操麾下。粮草将尽的时候,曹操问贾诩怎么办。贾诩说:“公明胜绍,勇胜绍,用人胜绍,决机胜绍,有此四胜而半年不定者,但顾万全故也。必决其机,须臾可定也。”这里的前半句,和荀彧一样,纯粹是在坚定曹操的信心;而后半句,则点到了要害——从8月相持以来,袁、曹双方一直都在正面战场以常规手段进行较量,这是“顾万全”;而如今,到了“决其机”的时候了。
其实,曹操也是这个思考。他对任峻最近一批押粮兵说:“却十五日为汝破绍,不复劳汝矣。”十五天之内帮你们收拾袁绍,不麻烦你们再押送粮草了。这反映一个什么问题?其实这最近一批粮食还能吃二十天左右;曹操必须孤注一掷,“决其机”的时候到了。
关键问题是,“机”在哪里?曹操焦急地寻觅,而许攸也正从袁绍大营秘密渡河而来。
许攸是袁绍的高级谋士,掌握着袁绍的军事机密。荀彧对他的评价是“贪而不治”。这是什么意思?贪婪而不知道检点。许攸本来是南阳人,跟着袁绍去冀州,和冀州集团的审配不合。官渡之战期间,许攸的亲戚在后方犯法,被审配抓起来杀掉。许攸一怒,便投了曹操。这样一个偶然的因素,终于决定了中国历史的走势。
正在焦急寻觅时机的曹操听说许攸来投,光着脚便迎出帐去,拍手大笑:“子远,卿来,吾事济矣!”牵着他的手坐到帐中,便开始了那一段经典的对白。
许攸:袁氏军盛,何以待之?今有几粮乎?
曹操:尚可支一岁。
许攸:无是,更言之!
曹操:可支半岁。
许攸:足下不欲破袁氏邪,何言之不实也!
曹操:向言戏之耳。其实可一月,为之奈何?
这个时候,许攸才把袁绍的情况兜底翻出:“公孤军独守,外无救援而粮谷已尽,此危急之日也。今袁氏辎重有万余乘,在故市、乌巢,屯军无严备;今以轻兵袭之,不意而至,燔其积聚,不过三日,袁氏自败也。”接着便是“公大喜”,马上付诸行动。事实上恐怕不是这样。
在接到了许攸的消息以后,曹操军内部应该召开了一次紧急会议,探讨许攸情报的可靠性。这时,只有荀攸、贾诩力劝曹操听许攸之计,奇袭乌巢。说实话,许攸之投降,确实是十分可疑的。因为许攸是袁绍的“奔走之友”,这曹操是知道的。那么怎么办?
曹操的决策,其实是这样的:不听许攸的话,粮草只能支持半个月,肯定是一死;听许攸的话,如果许攸是诈降,那么是一死;如果许攸不是诈降,那么可以成功偷袭乌巢,扭转整个战局。如果你是曹操,你怎么办?
没得选择的选择,曹操决定偷袭乌巢。

 

2.乌巢纵火

淳于琼是袁绍的宿将。他自188年任西园八校尉以来,便追随袁绍至今。如今,他正坐镇乌巢,北军的粮草大营。
前不久,北军一支运粮大军遭到徐晃、史涣的袭击,损失惨重。袁绍特别派遣淳于琼典领一军来守护乌巢。淳于琼心里清楚得很,如果乌巢不保,势必完蛋。
淳于琼巡视回来,卸下盔甲。天气愈加冷了。他想到田丰,那个倔老头——何苦在袁绍面前苦谏呢?袁绍筹划这次仗已经很久了,你又不是不知道。如今锁在牢里,可惜了那个奇计百出的脑袋。
淳于琼又想到了麴义,那位纵横河北的天才将领。公孙瓒的白马义从,那样威武剽悍的无敌军队,生生被他打得落花流水。可惜此君心比天高,被袁绍杀掉。
淳于琼还想到沮授,那个文武全才全难得施展的智者。就因为与郭图不和,而被分了兵权,也再难得袁绍的充分信任。还有许攸,这个老鬼,前两天刚投了曹营……
忽然他想到了曹操,想到了在洛阳共事的日子。如今那个机狡的小子正在河对面领着那支叫人胆怯的军队——那是怎样的一支军队啊,吕布被他灭了,袁术被他灭了,陶谦被他灭了,兖州之变那样的输光家本居然又翻过本来了,官渡这样的箭如雨下这样的粮食匮乏都还在彼岸硬挺着!淳于琼感到不可思议,行军这么多年,不曾见过这样顽强的军队……
探子的报告把他从思绪中拉回现实:“曹军来袭!”
曹操自得了许攸的消息,留曹洪、荀攸守营,自带了五千轻骑,换了袁军服饰,来袭乌巢。所带的将领,首先还是擅长突击的乐进。一行人沐着夜色奔赴乌巢,淳于琼判断了一下曹操的兵力,决定出战。
淳于琼的判断,是以为曹军只是小股兵力袭扰,便决定自己消灭掉。等到出营作战,才发现两个问题:一是曹军战斗力格外强,尤其是那位小个子的将领;二是曹军人数正在不断增加,后援不断赶来,并且都是骑兵,已经不知有多少人。在这样的情况下,淳于琼决定退守大营,并向袁绍总营汇报情况。
乌巢离总营四十里,乌巢的飞骑赶到总营的时候,袁绍着了慌。他立刻召开紧急会议商讨对策,部下分作两派意见。以张郃为首的一派以为应该立刻驰援乌巢,而以郭图为首的一派以为应该围魏救赵直接攻打曹操大营。袁绍兵多,便派了一支轻骑驰援乌巢,而以张郃、高览领重兵攻打曹操主营。
袁绍再次判断错了情况,这一失误毁了一切。他的想法是这样的:曹操主力如果在攻打乌巢的军中,那么大营必然空虚;如果打下大营,曹操将无所归,势必就擒。曹操主力如果留守大营,那么必然无法拿下一万余人镇守的乌巢,而自己的轻骑再行驰援,必然万无一失。这个推理并没有问题,但军事作战毕竟不是算术。曹操的五千精锐,已经在乌巢打得淳于琼无法支持。
袁绍驰援的轻骑,星火般飞驰乌巢。曹操的探子迅速汇报:“敌援快到了。”曹操怒道:“到了背后再来说!”于是加紧攻打淳于琼。士卒听了这话,个个拿出火烧屁股的精神玩起命来,终于把这座营盘拿下,这才回过头来殴打援军,又胜。这便四处放起火来,将一万多车白花花、金灿灿的粮食烧了个干净。那股焦香的气味混着袁营士卒无比的绝望一起直冲云天。


3.完败

乌巢一战,乐进大显神通。曹军斩杀眭元进、吕威璜、韩莒子、赵睿四将,生擒淳于琼(一说为乐进斩杀)。曹操解决了乌巢,迅速回救大本营。这时候张郃、高览攻打曹营已经攻打到了很没信心的程度,一听说曹操兵马快回来了,便决定投降。坐守曹营的曹洪怀疑张郃、高览是诈降,在荀攸的力保之下,接纳了二将。
曹操回了大营,便检点起胜利的果实,把淳于琼拉出来审问。淳于琼一夜激战,狼狈不堪,连鼻子都被人砍去,脸上一片血污,却犹自梗着脖子。曹操问:“你怎么落到这个地步?”淳于琼是个硬骨头,答道:“胜负自天,何用为问乎?”曹操念旧,想放过淳于琼;许攸说:“明旦鉴于镜,此益不忘人。”——明天早上他一照镜子,又会想起被你打败的奇耻大辱了。曹操这才把淳于琼杀掉。他又把袁绍的千余降卒割了鼻子,牛马割了唇,一并送回北军阵营里去。
北军阵营里已经炸开了锅。乌巢的被袭,使得北军粮草无以为继。淳于琼之死,许攸、张郃、高览的投降,更是寒人心胆。面对这种情形,袁绍已经完全没有办法,只好开始布置撤退,而曹操也果然发起了全面反击。
兵败如山倒。
绍及谭等幅巾乘马,与八百骑渡河——袁绍和袁谭盔甲都来不及穿戴,领了八百人渡河逃跑,几乎等于全军覆没;
沮授不及绍渡,为操军所执,乃大呼曰:“授不降也,为所执耳!”——沮授被俘,后来找机会想回北方,被杀;
审配二子为操所禽——镇守邺城的审配之子被俘;
袁氏败,琳归太祖——陈琳归降曹操;
绍还,谓左右曰:“吾不用田丰言,果为所笑。”遂杀之——袁绍令人杀田丰于狱中;
馀众降者,操尽坑之,前后所杀七万馀人——曹操坑杀袁军降卒七万余人。这个,其实主要原因还是缺粮,其次是怕降卒太多军中不稳定。
至此,官渡之战以袁绍完败而告终。
同是这一年,刘表终于把长沙的张羡打平,益州的赵韪也反叛了刘璋一直打到成都,而孙策,则被几个莫名其妙的刺客杀死。


4.袁绍之死

袁绍逃回黎阳大营,见到坐镇于此的后军主将蒋义渠,把其手说:“孤以首领相付矣!”这样的境地,真的是很凄惶的了。而蒋义渠也知趣得很,立刻交出兵权,躲到帐外,让袁绍发号施令。
袁绍一端坐到帅案之上,立刻又恢复了往日的神气,沉稳调度。而冀州的守令、逃散的兵卒,听说袁绍还在,立刻又跑来归附,人马稍稍集中了一些。这时候,审配的两个儿子被曹操俘虏,于是有人对袁绍说:“审配在位专政,族大兵强;如今二子在南,必怀反计。”辛评、郭图以为然,独有逢纪为之辩白。袁绍听了逢纪的话,不曾替换审配的地位。冀州有些郡县叛应曹操,都被袁绍一一打平。而曹操,竟也一时没有力气渡河过来。
曹操打败袁绍,收掳了一批图书辎重,其中竟有许都的人写给袁绍的降信。有人劝曹操一一拆开照名单查人,曹操却付之一炬,说:“当绍之强,孤犹不能自保,况众人乎!”
烧完书信,曹操的第一件事情,是跑到东平郡的安民县去找粮食吃——实在饿慌了。吃饱喝足之后,曹操趁热打铁,扬兵河上击袁绍仓亭军,又破之。大约觉得袁绍在河北树大根深,一时间占不到便宜,便领了兵回去。这时候,刘备正在南边捣蛋,而昌豨又在东海造反。曹操派了张辽、于禁打昌豨,自己亲自来打刘备,都打了胜仗。刘备投奔刘表,被安顿在新野。
再到下一年,袁绍犯了和他弟弟袁术一样的病,呕血而死。这个时候,是202年,距离官渡之战,已经快两个年头。
袁绍打官渡之战,究竟犯了什么错呢?在真正对峙之前,他的布置的确不如曹操漂亮,但也并没有什么致命性的失误;而他对发动战役时机的选择,无疑是最佳的。
之前田丰、沮授劝袁绍不要急着打,要利用兵力和粮草的优势把曹操拖垮。袁绍之派颜良,志在渡河,十分必要;之派出文丑,是想追打曹操以挽回颜良的损失,也无可厚非。而在这样两次战术性的小失利之后,袁绍既实现了既定的战略目标——渡河,又能及时调整作战计划,与曹操进行相持,可算十分明智。
之后相当长一段时间,袁绍对曹操的压迫,几乎是使之窒息的。既有正面战场的压迫,又有敌后的袭扰乃至于第二战场的开辟,使得曹操粮草难以为继,整个南军几乎陷入了崩溃的边缘。
在这样的时候,其实就是贾诩所说,不应该再“顾万全”,而是“决其机”的时候了,对双方来讲都是如此。而恰好这个时候,许攸自北投南,给曹操带去了福音。曹操孤注一掷,而袁绍则决策失误,导致了整个局势的崩盘。
袁绍之失,在于不能用奇。而其内部派系斗争,以及用人失策,也是原因之一。
总之,为人宽雅有局度、喜怒不形于色而性矜愎自高的袁绍袁本初,就这样不甘心而又不负责任地撒手人寰,剩下三子一甥和一片四分五裂的土地。 

官渡之六 收官


1.天下大势在河北

打赢官渡之战后,曹操有三个选择。一是灭江东,二是征刘表,三是扫河北。
江东孙策,在官渡之战期间遇刺,伤重不治将死。当时老资格的臣僚如张昭都以为孙策会把位子传给孙翊,而孙策却指定了孙权为接班人。
孙翊是孙策的三弟,骁悍果烈,有兄策风,是个少年英雄。而孙权,则与几位兄弟有所不同。他大约相对于兄弟,比较稳健。据说他长得方颐大口、目有精光,朝廷一位使者说:“吾观孙氏兄弟虽各才秀明达,然皆禄祚不终,惟中弟孝廉,形貌奇伟,骨体不恒,有大贵之表,年又最寿,尔试识之。”这个不是迷信,是看面相,哪怕在西方的心理学上,也是有依据的。孙策是不是目有精光,不好说;但肯定不是方颐大口。有的人性狭性峻,有的人性宽性沉,这都是可以从面相所呈现的气质上看出来的。而孙策,也一直很看好孙权,常指着部下宾客对孙权说:“此君,汝之将也。”
孙翊与孙权,其实无所谓高下。关键是,现在江东需要一个翻版的孙策,还是需要孙权。孙策心里清楚得很,所以他临死前对孙权说:“举江东之众,决机于两陈之间,与天下争衡,卿不如我;举贤任能,各尽其心以保江东,我不如卿。”孙策这时候,认为江东的战略重心,当由“攻”转为“守”了。为了保证这“守”的成功,他又托了顾命大臣张昭、周瑜等,说:“中国方乱,以吴、越之众,三江之固,足以观成败,公等善相吾弟!”而一旦守不成功怎么办?孙策也考虑到了。他托了与汉廷诸多官员关系良好、德高望重的张昭,说:“若仲谋不任事者,君便自取之。正复不克捷,缓步西归,亦无所虑。”——如果孙权实在不成器,你就领着大家归顺朝廷,不要有什么顾虑。
在这样的安排之后,孙策瞑目,孙权也在张昭等老臣宿将的辅佐之下,成为了江东新的领袖。而他,也迅速施展手段,摆平了李术之乱。
李术,孙策所任的庐江太守。见孙权年轻,不肯服从,收容叛逆。而他,曾在不久前杀了朝廷任命的扬州刺史严象。孙权继任,决定拿他开刀。他首先给曹操写了一封信,说:“严刺史昔为公所用,而李术害之,肆其无道,宜速诛灭。今术必复诡说求救。明公居阿衡之任,海内所瞻,愿敕执事,勿复听受。”——严象是您所任用的,却被李术杀了;我决定替您出气,把李术收拾掉。接着,孙权便出兵把皖城打下,枭了李术的首级,而忙于官渡之战的曹操自始至终都不曾对李术有所援助。孙权的外交手段,在此崭露头角。
其实,曹操并不是没有打江东的想法。他先让刘馥赴任合淝,经营东南;又在孙策死后一度有过南下的想法,而为侍御史张纮劝阻。张纮是孙策与曹操蜜月时期作为友好使者来到许都的,而曹操便也派了张纮回去,让他“辅权内附”。
这件事情的成功率能有多大呢?实在渺茫得很。所以我以为,曹操之前所谓要图江东,也不过是嘴上说说罢了。如今只是让张纮回去传个口信,说曹操有意南侵,你孙权最好还是不要轻举妄动。实际上,孙权内部事务也多得很,实在无力与曹操作对。他渐渐剿灭了山越、打平了李术、提拔了鲁肃吕蒙、重新整顿了江东的兵制,这才有了一些气象。
而刘表方面,刚刚把张羡的叛乱打下去,刘备又屯在新野,如芒刺在背。曹操一度想先平了刘表再扫灭河北,被荀彧劝阻。荀彧的意思是,袁绍的本事很大,如今正应该乘胜追击;一旦叫他恢复过元气来,再打一次官渡之战,天晓得谁赢谁输。曹操这才决意北伐。
而益州方面,赵韪在造刘璋的反。曹操借了这个机会,顺竿打一耙:任命了一位牛亶为益州刺史,又征刘璋为卿,纯属给刘璋添乱的性质。而刘璋自然不肯上当。
汉中的张鲁,这时候夜郎自大想称汉宁王,被功曹阎圃劝阻。
所以到这个时候,天下大势全在河北。曹操决心出兵了。然而在出兵之前,袁尚却先他一步行动,派了高干、郭援奔袭长安。

 

2.西线有战事

袁绍的家事,已经让他头疼了很久。如今,他终于可以撒手不管了,可他的部下却还是不得不面对。而这个夺位之争,随着袁绍之死,也终于矛盾公开化了。
袁绍有三个儿子一个外甥,其中足以构成竞争力的,是长子袁谭和少子袁尚。袁绍喜欢袁尚,所以把袁谭过继给了自己的一位兄长。而袁绍的手下,郭图、辛评支持袁谭,审配、逢纪拥戴袁尚。袁绍一死,众将拥立袁谭,而审配矫诏立袁尚。这样一来,袁谭屯在黎阳,袁尚驻扎邺城。
袁尚在后方,心想可以让袁谭在前面挡着曹操的兵锋,便让逢纪领着兵马帮助袁谭。袁谭嫌兵少,又要;袁尚、审配一计议,决定不给,袁谭便把逢纪杀掉。然而,袁谭毕竟不是曹操的对手,三打两打打了败仗,又向袁尚告急。袁尚看形势不妙,亲自带兵南下。结果却不顶用,两位少爷依旧被打败,只好固守不出。另一方面,袁尚又派了河东太守郭援、并州刺史高干奔袭河东以分担正面战场的压力。
河东,是司隶校尉部的一个郡,当时由王邑任太守。王邑在这个位子上已经坐了很久,以前董承挟着天子东来的时候,受过王邑的接待。王邑算不上袁家的人,也并不姓曹,但基本上还是亲曹的。袁绍自己私署了郭援为河东太守,这是朝廷方面不承认的。而高干,前面介绍了,是袁绍的外甥。他们领兵前来,联合了匈奴的南单于,一起来打河东。南单于兵在平阳县,等着郭援、高干来会合。郭援、高干所向披靡,唯有绛县难以攻克。
河东绛县长官贾逵,也是个人物。他率领吏民独抗大敌,但毕竟不是对手。城池将被打垮的时候,绛县吏民跑上城头与郭援相约:如果打下城来,万不可伤了贾逵。郭援为了瓦解军心,便同意了。绛县被攻克。
郭援久慕贾逵盛名,想以贾逵为将,贾逵自然不干。郭援左右摁着贾逵给郭援叩头,贾逵梗着脖子怒吼:“安有国家长吏为贼叩头!”郭援恼羞成怒,打算杀掉贾逵,却不料绛县百姓都登上城头放出话来:“负约杀我贤君,宁俱死耳!” 地球在宇宙里有那些特别之处呢? 人在那些不治之病? 世界之迷有那些? 金庸之著有那些 自然之道有那些??? 中国之最有那些? 国外人过那些特别的节日 数学是不是那些发达国家的大学生之必修课``` 黑格尔的哲学有那些可取之处? 请问:《恶作剧之吻》的网址有那些? 世界之最有那些准确的啊 目前世界上的动物有那些“之最” 世界上都有那些大的不解之迷? 薛之谦的新专辑由那些歌啊 暗黑破坏神2的神符之语有那些 真三国无双3官渡之战 <三国>中的官渡之战 三国的名将有那些 GBA版353在五丈源之战里的那些木牛流马有什么用? 谁骂那些热衷功名的人是“沽名钓誉之徒”? 《梅塘之夜》6人分别写的是那些作品 对于那些不喜欢你的人~是不是该用以其人之道还其人~ 大象和海豚有那些相同之处?那些不同之处? 祖冲之有那些业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