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判者月同人文:小学生研究性学习选题的初探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6 00:32:05

小学生研究性学习选题的初探

 

——浙江嘉兴海盐县向阳小学    计锡萍

 

“对海盐县专业早餐店推出的前景预测。”

“拍手游戏是如何在校园中流行起来的?”

“农工商的生意为什么为这么好?”……

看着这些论文的题目,你知道是谁,正在尝试以一种探究的眼光去关注身边的事物吗?就是我们的小学生。乘着新课程的春风,“研究性学习”这种新的学习方式正在慢慢地渗入到各个学科的教学中,潜移默化地改变着教与学的方式和人们思考问题的方法。这种新的学习方式,让我们的学生可以以更宽的视野,更多的途径去寻找他们问题的答案,从而建构真正属于他们的能力与素养。但是,“一种好的学习方式,势必要有一个好的学习载体”,一个好的论题的提出,关系到下面一系列的工作能不能顺利的展开,一个好的论题,可以帮助我们的学生少走很多弯路,更好地去经历、体验一个知识的获取与再生的过程。那么,怎样去选择一个好的课题呢?

爱因斯坦一句话说得很好:“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也许仅仅是一个实验上的技能,而怎样做一个生活的有心人,从身边的小事中去质疑,去提出新的问题,却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问题,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在我指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我并不强求他们选题要如何的精致,而是看它的可行性,看它接下去的操作过程,能不能从行为上去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思考问题的方法。所以在引导学生进行选题时,我一般有以下几点认知:

一、重过程,不重结果——让研究性学习从生活中的小问题起步。

在选题的最初阶段,我不会去过多地去顾及“高质量”和“严谨性”,我只鼓励他们能够仔细观察自己的周围,留意身边的小事,对一些事物提出“为什么”,然后我试着给予回答,引导他们从一个问题出发去,去关注更多的问题,最后激发他们想知道、要解决的欲望。比如有个学生提到,他每年都会浪费很多的作业本子,因为到学期末有很多本子只用了一两次,而很多的空白页在下个学期就很少再被使用。在这里我就提了一个问题:“你们觉得假如要把费弃的作业本再利用的话,可以用来做些什么呢?”“可以用在美术课上折纸!”“可以把它重新装订成一个本子打草稿!”“可以用来平时练写字!”……大家似乎对这个问题特别感兴趣,纷纷说出自己的想法,然后,他们自然而然地很想知道:“我们的同学到底是怎样处理他们的这些本子的呢?”“他们有更多、更好的利用方法吗?”于是,一个《关于废作业的利用调查方案》就这样被提出来了。类似这样的论题与实际学习、生活相贴近,而且是他们现有的知识水平和行为能力可以完成的。

常常听到学生这样的质惑:“你最喜欢哪个卡通人物?“放到野外的小狗会自己回家吗?”“你喜欢上剑桥吗?”“天气对人的心情有影响吗?”……这样的问题,是他们完全根据自己生活体验提出的,是符合他们的认知的,但是在他们经过一段时间的研究后,可能很多是不能得出结果的,还有些可能最后呈现的研究结果稚嫩可笑,无足称道,但这并不重要,因为学生通过课题设计、寻找资料、动手实验、社会调查等亲身实践,可以获得对社会的直接、真实感受。我在引导学生选题时,比较强调的一点就是它的可操作性,因为学生在实践的路上所建构起来的知识才是最宝贵的,至于结果,那是他们实践后的事了,即使是失败了,他们也知道了为什么会失败的原因,那何尝不是一种收获呢!

二、难易适宜——研究性学习要符合学生现有的认知结构。

在课题选题的时候,一方面要考虑个人兴趣,因为只有兴趣才能使学生的研究怀着满腔热情,才能非常投入地去实施他们的计划,另一方面,选题一定要有一定的价值,研究的价值对于实践者来说,是莫大的一种动力。这种价值可以是一个小成果,也可以是活动的过程中给学生带来的全新体验与收获,这些东西的取得,对于学生来说,将会是最好的鼓励,可以驱动他们再探究的强烈欲望!所以,在选题的过程当中,一定要注意所选论题的难易程度和它的涉及范围,因为只有符合学生认知结构的课题,在他们的能力范围之内的东西,才有可能真正被实施,实施过程当中也才能真正有所得

记得在夏天的时候,我们这里的持续停电现象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于是就有学生提出,我们要做一个《中国停电问题的思考》的报告,我看了他们的意见,一方面肯定了他们对日常生活问题观察的敏锐性,一方面也清楚地知道,这么大的一个课题,涉及到的东西和我们要了解的面实在太广了,对于几个四、五年级的小学生来讲,可以说是无法入手,而且经过我们近一节课的讨论后,大家也觉得比较迷茫,不知道从哪里去寻找突破口,于是,我们决定缩小它的范围,改成《为什么这里的夏天常停电?》,改完以后大家又变得兴致勃勃了,“我要去采访一下供电局!”“我要去采访一下县长!”“我要去核电厂,怎么有个发电厂还停电!”……大家的想法可能是比较幼稚的,也不一定是可行的,但是,他们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方向和途径!

三、因地制宜——研究性学习要与现有条件相结合。

有时候一个非常好的论题,放在农村的话可能实施起来得心应手,但放到城市里去却是寸步难行,反之亦然。不同地区、不同类型学校、不同的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在内容和方法上都是有层次差异和类型区别的,因而在制定研究目标时可以各有侧重,在内容选择上也可以各有特点与指向。

从地域环境来说,我们可以从学校、家庭、所在的社区等方面来考虑,我们不能跳出这些环境因素所造成的客观条件,即学校、家庭和社区能给学生的研究提供必要的物质条件,如信息资料、实验设备、可接触人群和活动空间等等。不同的地区、学校和家庭给每个学生提供的条件与可发展空间是不一样的。

比如,有一个学生他的老家有一个花圃,所以他想研究一下不同花的生活习性;比如,有个学生的妈妈在药店工作,所以她想去调查一下不同种类型的药销量的不同;再比如,有个在学校里吃饭的同学,他在听到大家对学校配餐的意义后,引发了想作一个大家对是否对配餐满意的调查的愿望,等等这类,都是与他们的生活、环境息息相关的,做起来也自然得心应手,有信息可找,有头绪可抓。所以,教师在辅导学生的过程当中,可以引导他们对身边事物的关注。因为,没有实际条件作保证,研究性学习便成为无水之源、无本之木。著名的英国动物学家贝弗里奇强调:“初学研究工作的人最好选择一个很快可能出成果的题目,而这个题目当然不要超过他的技术能力。成功是对进一步发展的有力推动和帮助,而不断受挫则可能取得相反的效果。”

对小学生研究性学习的探索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如何能找到一种适合于这个年龄段学生的学习方式将是我们教育工作者不断努力寻找的。我们要注意的问题,关注的方向还有很多,比如:我们在课题选择的初期要注意目的性,才能使展开的活动有的放矢,顺利进行;比如,我们要注意选题的创新性,对未知领域的探索能提升课题调查的价值,容易出成绩;比如,我们要尽可能地拓宽学生研究性学习的视野与途径,让他们从尽可能开阔的空间里去建构各种能力,所有的这些,我们都是在摸索中前进,在实践中增知!

研究性学习是一个长远而又曲折的过程,而选题是这个过程的开始,兴趣、实践、体验、价值是它开始的导向!作为基础的教育工作者,我们将带着自己的理解,用自己的执着与努力,走出研究性学习更为美好的明天!

 

                                        2005年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