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神学院雄兵连11免费:中国的国民性与中国式管理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6 01:35:49

中国文化的核心价值就体现在“和”字上。

 

“和”是以协商的态度,采用灵活机动的方法来对待和处理问题,这里面同时有着妥协和坚持。孔子在《论语》里所说“和为贵”,说明没有调和不了的矛盾,总会找出共同点的;“和而不同”,也就是说各人在协调达成共识的基础上,还是可以各自保留意见的。

 

中国人做事,大事小事都是以协调为主来解决的。就在国家事务的这个层面上来说,就很好地体现了这个“和”,当前国家正在倡导的和谐社会,从上到下都在实践落实构建和谐。中国在国际事务的处理上,一贯持以求同存异,共谋发展的态度,采用灵活的方式解决国际事务;97年香港回归,一国两制,就是一种灵活的双方都可接受的方法,从而达到了共赢的目的;在对台湾问题上,为了统一大业,也是分别对待,求同存异,并不是简单的谁想吃了谁;另外,在钓鱼岛,南海诸岛、改革开放等问题上,无不透出这种“和”的思想,采用灵活机动的方法,以实现国家兴旺发展的长远目标。

 

在个人做事的层面上,中国人更是透露出那种灵活性。很多人应该都听说过下面这个例子:欧美人过马路遇上红灯,会主动停下来等绿灯来了才通过,即使当时并没有车子通过;而中国人过马路遇上红灯,如果当时没有车子通过,可能就会直接过去了事。这并非陋习一句话那么简单,其实这也是由中国人的国民性所决定的,因为中国人做事往往会采取折衷的方法,而不是死守教条。在中国人看来,过马路是目的,而安全是前提,在可以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当然是可以过的。中国人常说:“凡事好商量”,这就是一种和解协商的态度,总以为凡事总会有结果,不必较真,所以中国人在对待事务方面有时会不那么认真,这就给人一种散漫的感觉。

 

再举一个有关过马路的例子。说是一个中国留学生,交了个所在国的女朋友,一次两人一起过马路遇红灯,一看没车就直接过去了。女朋友于是想这个人连小规矩都不能遵守,觉得不可靠,于是便甩了他,此人深受刺激。回国后,他又交了个中国的女朋友,又是过马路遇红灯,在没有任何车子通过的情况下,他规规矩矩地等到绿灯了才走过去,结果呢,中国的女朋友又甩了他,说他这人太死板,明明什么车都没有,还在傻等。这是最典型的文化冲突事件。地方文化的差异,造成了个人选择的困惑;同样,企业受地方文化的差异的影响,也很容易迷失自己,无所适从,这就要求企业能够清醒地认识自身。

 

既然大到国家,小到个人,都体现了这种灵活的“和”的思想,那么,企业作为国家体制下的生产组织,同时也是由国人所构成的,当然在管理上彻头彻尾也都体现了这种灵活性,但这种灵活性是与现代管理思想相违背的。现代管理来源于西方,其模式已经在西方先进国家多年的管理实践中得以证明是可行的。但在中国,企业的管理往往是灵活有余,规范不足,不能很好地体现现代管理,所以也有人因此就轻率地得出中国企业管理不行的论断。

 

中国有句古话,“做大事者不拘小节”,其实就是典型的重结果而轻过程。国人向来把结果放在第一位,而过程只是为目标服务的;西方重过程以求结果,或者说相对于结果而言,更重视过程,认定只有好的过程才能得到好的结果。中国人做事,如果只知道按规则操作,最终得到的却是一个坏结果,而如果执行人强调自己是按规则操作,会被人认为是在推脱责任;而如果执行人没有按规则做事,得到的是一个好的结果,也许还会为他的灵活应变而受到褒奖。在中国,“循规蹈矩”在决不是个褒义词,而“头脑灵活”却很有嘉许的意味。

 

中国人做事是讲诚信的,诚信是和之根本。“人之初,性本善”,绝大多数的中国人正因为相信这句话,相互之间抱着一种信任的态度,所以相信一切的事情也就好商量了。中国人很多的问题都在饭桌上解决,其实每个中国人都是谈判大师,能够把握协商的好时机,都知道选择在饭桌上人最放松的时候来协商分岐。大事小事都可以在饭桌上协商,一顿饭下来许多问题也就解决了,甚至一些公司老总很大的生意就这么敲定了。外国人对此可能不太好接受,总觉得太不正规,但国人确实是如此的,也觉得很正常。

 

当然,中国人做事,除了讲求诚信机动灵活以外,还很坚持原则。中国式的协调决不是无原则的灵活,原则就是那条不可逾越的底线。正因为有原则性的存在,才使得中国的管理在讲求灵活的同时却并不见得混乱。例如,国家对于台湾问题,最终统一这条底线是不能变的,这是高于一切的原则性的问题,而其他一切都好谈。企业管理也是一样,许多管理者将实现生产目标作为一条底线,所以在处理问题时只想着如何采用灵活快速的方法,却把一些管理规范性的东西给丢失了。

 

但是既然我们身处这样的一种文化背景,总不能一味地指责国人的做事散漫,一味要求企业完全按西方标准来管理,在使用ERP上面也是全盘照抄使用。我们还是要以中国人的“和”的方法来找出这种这两种管理之间的平衡和协调。

 

其实两种管理模式是各有优劣,中国化的管理灵活性高,对于特殊情况能够快速解决问题,缺点是如果执行过程有问题,最终没有获得好的结果,那追溯起来就比较困难,而且在涉及多方利益的情况下,很可能会有纠纷,那就会纠缠不清了;而西方的管理模式,由于注重过程执行,要求每一步的规范,通过强调过程来追求最终好的结果,产品质量的一致性好,正常的加工效率会很高,但是正因为过于强调过程,在特殊情况下的执行就会显得不灵活,效率会较低。

 

我的一个朋友曾和我讲了这么一件事。他们是一家服装企业,使用的是国外的一个ERP系统。他说系统在处理质量问题时比较死板,一定要等到质量问题处理完了,数据记录才能打开,后续的工作才能继续执行下去。这就造成了企业在应用ERP时,由于这个环节的处理上影响到了生产,甚至到了生产上不愿使用的地步。朋友将其当结为国内的管理规范化的欠缺。

 

其实,国内企业的实际质量管理是比较灵活的,比方说用户企业发现一批货有质量问题,在与供应方在电话沟通确认后,就可以继续执行收货作业或生产作业。质量问题的处理可以放在事后来处理,而且这种方法是双方企业都可以接受的。这正是基于一种相互信任,相信事情是可以协商的,而且通过协商总可以找出双方可接受的处理意见。这样的处理方法无疑是效率最高的,但可能引来的问题是,如果最终发生了较大的损失,双方都不愿意承担,而由于当初并没有书面的记录,那就会造成相互之间推卸责任。不过,在国内,一个电话就解决问题的情况确实是比较普遍的,我们在讲中国式管理时也要正视这个现实。

 

企业管理需要规范,这已经是大家都认可的,但是在中国这样的文化背景下,如何来规范?而且如何在规范的前提下,又能实现一定程度上的灵活性?中国式管理,当然要在中国文化背景下来实现管理。我们知道,现阶段我国绝大多数的企业都存灵活性有余规范性不足的问题,然而,目前的一些ERP产品,却往往都是规范性有余而灵活性不足,这在实际应用中就存在着很大的落差。

 

其实众多企业也想管理规范化,但这需要经历一个相当长的时期,而且在中国这样的大环境下,完全讲求规范是行不通的。我们也知道,讲求灵活并不一定都是坏事,没必要非得把任何的事情无论大小多少轻重都一概而论,都以同样的精力去管理,特事特办本来就是合情合理和非常必要的,其实很多事情都可以各方协商解决的,是可以走捷径的。

 

正因为当前的企业往往是灵活性有余而规范化不足,所以提倡管理的规范化,是每个企业者都愿意接受的。但是,应该按企业原有的流程去实施规范化管理,而不是拿了另外一套规范硬往企业身上套。这是因为,一个企业最初创立时,一定是不那么规范的,很多的管理模式都没有确定下来,只有经过了一段时间的管理沉淀,各种管理模式才能逐渐固化下来了。这个过程通常要经历三年左右时间,所以成立时间在三年内的公司倒闭的特别多。在公司管理不稳定的基础上的企业本身也是不稳定的,等到企业的管理稳定了,企业的生存问题也就基本解决了。

 

企业引入新的管理模式或者采用ERP系统,新模式对老的管理模式的冲击,必然会给企业带来一个新的不稳定期,这种不稳定会给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带来了一定的风险。在实施新的模式时,需要采用折衷的方法。既然企业的管理模式是经历多年积累稳定下来的,也是通过实践证明适应这个企业的管理的,所以首先要接受这个企业的管理模式,可以先将原来的管理模式通过系统运行规范起来,作为一种相对固化的可执行的规范存在,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必要的改进,通过逐步完善调整到将企业的管理调整到新的管理模式上来。这是一个由不规范转入规范的过程,将原始的企业流程经过提炼,并逐步改造提升,进而最终达到企业规范化管理的目标。这就要求新的管理模式或ERP系统有着很强的柔性,能够通过流程调整自我适应各种管理模型,并可以通过企业的自我改进来逐步完善企业管理流程。

 

中国式的管理,一定要在规范性前提下,又能实现相应的灵活性的管理,以顺应中国的国民性,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管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