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士顿恐怖袭击 电影:在尊重中沟通,在理解中交流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9 18:27:56
在尊重中沟通,在理解中交流           每个成年人在与人交往中都希望能得到别人的尊重,在这个过程中也尽可能地去尊重别人,这是没有争议的事实。但是,在面对自己的孩子时,我们似乎就忘掉了这一点。我们往往忽略我们的孩子也需要尊重这个事实。这是非常可怕的错误!要知道,一个人在成年后有多少自信,与在成长过程中从父母那里得到尊重成正比关系。当我们一遍又一遍地对孩子说出“你没有出息!”“你真得让我失望!”之类的话时,我们就在无意识中塑造了孩子的自卑,决定了孩子缺乏自信的未来生活。       人在成长过程中有两个逆反期,一个是在三岁左右,是“自我”产生的阶段,也就是一个人开始形成独立的自我感受和自我印象的时期;一个是在青春期,是“自我”建立和完善并形成稳定的自我形象的时期。“逆反”是青春期孩子的一个共有的特征。“逆反”并不是孩子有意与父母争吵,也不是对父母的否定,父母大可不必因孩子的“不听话”感到沮丧。“逆反”的出现仅仅意味着一个孩子通过反抗家长的控制,获得自我尊重,获取自己的最大权利和自由。而这正是有头脑的父母们所希望的。       在咨询过程中,我常常遇到一些不理解孩子逆反心理,习惯于用权威压制或控制孩子的独立意识的父母。这些父母在思维方面,和孩子是完全站在对立的角度去思考问题的,而不能够从孩子的将来着想,是一种明显的短视。譬如,家长方面应该考虑的是:       ——“我”是为你好。这是无容置疑的,家长爱孩子是无可争议的,家长的目的是为孩子,但方式上是否能让孩子接受?       ——“我”是对的。家长总以自己的经验和生活信念去干预、去教育孩子,以保证孩子不走弯路。但是,对孩子来说,绝对不犯错就意味着不会成长。      ——“你”应该听“我”的。传统的观念使得家长总站在高于孩子的、绝对的权威角度去说教、批评孩子,压制、否定和控制,使得孩子走向两个极端:或者过于叛逆,或者过于软弱。       不过,在孩子方面与此相关,也需要思考这样一些问题:      ——“我”长大了。身体发育趋于成熟,在心理上并不成熟,不定型、不理性。自我意识的建立使得自我独立的愿望急于实现,因而倾向于忽略身体和心理成长的渐进过程。       ——学习是为了“他人”(父母、老师)。责任和目的不明确,自信心的不足使得学习过程中受挫时,习惯于把失败归因与他人,以此来回避自己的责任。       ——快捷的成功方式。影视和传媒的宣传,快速成功和暴富的心态,使得热衷于各种各样的追星行为和盲目模仿行为,而耽误眼下的学业,使家长无法容忍。       下面来看一个高二的男生与母亲的对话,孩子已自动停学二个月,上午睡觉,下午打篮球。似乎全然不为自己的学业和前途担忧。       孩  子:我不想上学,我要打篮球。       母  亲:不行,你得上学,打篮球你不行。       孩  子:你凭什么说不行,我要像姚明一样,今后也能成功。       母  亲:你不具备条件,你怎么能做得到。       孩  子:我就是要试一下。       在上面的对话中,家长以一种说教和否定方式来对待孩子,而孩子为了抗争,对抗否定和摆脱控制,采用对立的方式与母亲发生激烈的对峙。家长忽略了孩子不良行为所隐含信息,忽略了孩子不良行为背后的动机和原因,没有站在孩子的角度看待孩子的问题,感受孩子的情绪,势必难以解决孩子的问题。从表面上看,母亲似乎在与自己的孩子沟通,实际上,并没有真正的沟通,只是单方面地提出要求,并否定孩子的看法。 我们再看咨询师与孩子的对话,在他们的对话中,并不存在沟通的障碍,因此能够促成与孩子的交流,并促使孩子进行自我反省和思考。       孩    子:我就是不想上学,我要打篮球。       咨询师:哦,也许上学并不是唯一的出路。       孩    子:我想也是这样。       咨询师:那么你能否告诉我,你的目标和具体的想法,行吗?       孩  子:像姚明一样。       咨询师:很好呀,怎样做才能像姚明那样?你有计划吗?       孩    子:要有好的体能,要有好的技术。每天早上要跑步、锻炼,还要刻苦练技术。       咨询师:那么你现在打算做吗?       孩  子:不行。       咨询师:为什么?       孩    子:太苦、太累,我的个子不够高,技术也太差,连校队都进不了。       咨询师:那你有其他办法吗?       孩    子:我想,我并不是真的要打篮球,我只是不想上学。       咨询师:你说你不想上学,能再说一遍吗?或者,能说一下不想上学的原因吗?       孩    子:其实我也不是真的不想上学!我成绩不好,老师和同学都看不起我,回到家,爸爸和妈妈看我没考好,不是打就是骂,还要逼我一定要上大学……。      上面的简短对话已经揭示了孩子不上学的直接原因。事实上,孩子打篮球并不是真正的目的,只是想回避学习所面临的压力,这种压力与学校老师同学的评价有关,但与孩子的父母有更大的关系。孩子在学习的过程中受挫,家长没有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看、去感受,没有帮助孩子去分析学习不好的原因,制定什么样的计划。学习的目的并不是绝对的上大学,学习的过程是思维的发展、技能的提高、知识的积累。要知道,学校、社会对孩子的评价往往是我们无法改变的,但是作为父母,我们怎样看待孩子,则是可以调整的。因为我们给予了孩子更多的理解和情感支持,孩子就有了信心和勇气去面对来自学校的压力。      为了达成有效的沟通,在理解中交流,我想提醒家长,在与孩子说话时应尽量做到:      1、尊重孩子。先平和的听孩子把话说完,不管孩子说的对与否,都不要去直接去评价,更不要批评和否定。肯定孩子的想法一定有他的道理和原因,尽管这些道理和想法不免显得幼稚和不成熟,父母都有必要站在孩子的角度接纳。没有这个情感前提,父母对孩子的干预就不起作用,甚至只能起反作用。       2、以问话的方式说话,而不要用判断或者要求的方式说话。让孩子自己去说明、解释自己的话,去思考自己提出的问题,家长以问话来提示孩子找出自己的原因、动机,以及解决问题的办法。       3、不去否定,但可以重构,即:让孩子换个角度看待自己的问题。动机和原因明白后,不去批评、说教,而是与孩子共同讨论改进的方式和方法;在这过程中不去包揽孩子的所有的问题,而是站在不同的角度讨论解决问题的方案,供孩子选择。       4、帮助孩子制定合理的计划。根据孩子的具体情况做出规划,征得孩子的同意,相互督促执行。问题是,父母经常单方面地给孩子订出计划,但不会给自己订出改进计划,这是不公平的。父母在有效的沟通基础上,制定约束双方的计划,相互督促或者由父母中的另一位监督计划地执行,也是一个好的想法。       有效的交流胜过多次的说教和打骂,平等的沟通优于居高临下的教育。父母就是父母,不是教育工作者,那些把“大道理”整天挂在嘴上的父母,是在作关于子女教育的“无用功”——又费马达又费电!然而,这种教育的“无用”或“无效”,又正是父母“恼羞成怒”惩罚孩子的原因。养成理性对待孩子的习惯,在这过程中让孩子感到尊重、建立自信,学会思考,是出于逆反期的孩子的父母们不可推卸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