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机经济舱免费升舱:天马行空(陇上行之五)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9 07:38:00
柴福善 文/图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1年11月11日   第 15 版)

铜奔马

铜车马仪仗俑

雷台观主殿
走进甘肃武威,才知有座雷台观。那道略显粗犷略显厚重略显古拙的仿汉式大门,我轻盈一步就迈入了。看着迎面台基高擎着的“马踏飞燕”雕像,顿时明白,声名赫赫的“奔马”原来出土于此。
天马故乡底蕴深
武威,汉武帝开辟河西所列四郡之一,号称“天马”故乡。
自古以来,武威“畜牧为天下饶”。而汉武帝为寻马,竟发兵西征,获得乌孙、大宛等西域良马,名为“天马”。其实,汉武帝寻求好马,主要为军事所需。毕竟马为“兵之甲也”,古代战争所不可或缺。“天马徕,从西极。涉流沙,九夷服。”汉武帝曾作《天马歌》,恰说明寻马真正目的,就为臣服“九夷”。历代西域良马多在此繁养,现仍存多处军马场遗址。
武威又称凉州。魏晋之时,中原有“凉州大马,横行天下”的民谣,可见“天马”如何的誉满天下,天下人又如何的钦慕天马。
既是天马之乡,就不能没有庇护的马神,中国本来就善于造神。所以,当地相传武威为“马王爷”故里。据说马王爷最初原型为武威人金日磾。汉初,匈奴休屠王占据武威,金日磾为太子。汉武帝派骠骑将军霍去病出陇西击败休屠王,送金日磾入宫中,官拜马监。因其善养良马,而为马神。民间将其描绘成四臂三目,俗语“马王爷三只眼”即由此而来。
这一带马文化底蕴深厚,对马的信仰与崇拜久而不衰。另外,至今走马比赛、民间社火闹竹马、皮影马战依然延绵不绝。
挖地道时现汉墓
多年来,武威出土过汉代陶马、木马,似乎一锨下去,就会挖出一匹活生生的马来。当然,作为文物是不许随便挖的。
那件“马踏飞燕”,发现于1969年。当时,全民“备战”挖地道,当地人不由自主地想到了雷台。其实,雷台就是汉代古墓上夯筑的土台,古称灵钧台,约夯筑于前凉时期,晚于墓葬约200年。明天顺年间,在台上建雷台观,以祭祀雷神,祈求上苍风调雨顺。建雷台也罢,宫观也罢,是建造者真不知地下有墓葬,还是为保护墓葬而有意建造?不得而知。
当地人为了完成挖地道的任务,也不管是否成为作战目标,更不顾是否便于军事防御,只知那是一座很高的土台,便于挖掘。可巧,一挖,就挖出一条长长墓道,内置前室、中室、后室以及侧室,光天化日下,竟露出一座东汉晚期大型砖室墓!墓顶上方,留有不大的盗洞,墓早已不止一回被盗了。劫掠之余,还留下一组铜车马仪仗俑及一批金、银、铁、玉、骨、石、陶器。
威风凛凛铜车马
从雷台汉墓中出土的这组铜车马仪仗俑,包括铜车14辆,铜马39匹,铜牛1头,铜俑45人。铜车分斧车、轺车及辎车。每车各驾一马,有“御奴”一人,身穿交领服,头戴平顶翻边尖帽,半坐车舆左边,双手拱于胸前,执辔驾驭车马;另有“从婢”二人,头梳双圆髻,身穿长袍,双手臂曲胸前,侍立于旁,随时听候主人使唤。铜马皆四足伫立,仰首翘尾,造型优美,矫健雄劲。那些铜俑武士,衣冠齐整,左手执辔,右手持矛、戟兵器,两腿跨坐马鞍上,似待命出发。
仪仗俑威风凛凛,浩浩荡荡,演绎着“车如流水马如龙”的壮观!
如此规格的墓葬,究竟主人姓氏名谁,官居几何?墓前没有碑刻,墓内没有墓志,地方典籍没有记述,一切也就无从查考。好在铜马颈上,阴刻着“冀张君”及“守左骑千人张掖长张君”等隶书铭文,多少透露些许墓主人身份与信息。我在北京石景山拜谒过一位汉代燕王之墓,有皇家赏赐的“黄肠题凑”。这座汉墓没有,看来墓主人还未至王侯之列,也许是一位封疆大吏。墓主人生前一定位高权重,对马又极其喜爱,才将铜奔马及那支庞大的仪仗俑陪葬。
一言而为天下重
真正举世瞩目的,是那件铜奔马。它或许属于仪仗俑一部分,且高矮相差不多,通高仅三四十厘米,相当于真马的1/4或1/5。但见马头高扬,三蹄腾空,右后蹄踏一飞鸟之上。飞鸟展翅回首。作为造像,着力点系于一蹄,而蹄下展翅的飞鸟,恰到好处地稳定了重心,设计极其巧妙。作为艺术,那鸟在展翅飞翔,而马腾空跨越时,竟然一瞬间超越了飞鸟,一只马蹄不失时机地踏鸟背上。借助于飞鸟,使奔马腾空凌云一跃千里之势,表现得淋漓尽致。不知出自何人之手,需要何等大胆新奇的想象力与创造力!
对于奔马,人们起初并没有足够关注,只是与其它文物一样,由库房搬出送到县里,进而送到省博物馆里。奔马在展柜中没有特殊标志,也没有摆在显要位置。是天马,总要行空,但要等待机遇。大约两年后,郭沫若先生陪外宾至此。他深邃有神的眼睛发现奔马后,就再也没有离开,连连感叹:珍品,艺术珍品!并亲自命名为“马踏飞燕”。
一言而为天下重。从此,奔马由武威走向北京,走向中国,走向世界,以至武威以此作为城标,而中国更以此作为旅游国标。这是奔马的莫大荣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