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2017积分入学查询:中国为什么出不了比尔盖茨(1)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2 08:48:07

中国为什么出不了比尔·盖茨(1)

 

比尔·盖茨今天又一次来到中国,据说是他第十次访华了,也是他作为微软总裁的最后一次访华。盖茨当年大学还没有毕业就去创业,精神、胆量、气魄可敬,他成功了。他应该感谢的是他的国家,给了他成功的空间。

在计算机领域,中国发展与普及很快,但直到今天也不能产生像比尔·盖茨这样的天才,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深思。美国200多年历史,够浅薄的,可科技水平却是世界一流,中国号称3000多年悠久历史,到如今还是“第三世界”。实际只要我们认真思考,就能在中美双方历史文化与企业文化中找到答案。

1、              绝不“容忍失败”。

在政治上,中国历来是“不问对错,只问成败”的,就是那种“成者王侯败者贼”的观念。在经济上、企业上也是如此,你要失败了,就是狗熊了,万劫不复,永无翻身之日。社会背景,客观条件,经济资源都不能容忍你东山再起。这是事实,也是大家都看到的。比尔·盖茨是当今世界上最有成效的商界奇才,如今,他也成为中国青年与白领的楷模。中国人对盖茨的迷恋当然不仅仅是他拥有在西雅图郊外用3000多万美元建造的拥有现代信息需要的豪华别墅,更主要的是,崇拜他敢想敢做,勇往直前的奋斗精神。这是当代中国人的醒悟。在对成功价值的认同上当代中国人也应认真地分析了,因为我们要面对的是整个世界。一个蔑视失败的民族,是很难造就屡扑屡起的奇才的。

当然,崇拜天才与产生天才不是一回事。据说、在美国,每出现一个像比尔·盖茨那样成功的人,就有5000多个失败的人。可想而知,在中国要出现一个像比尔·盖茨那样的创新奇才,将要付出多少失败?问题是现阶段的中国允许这样做吗?答案不用我说,一定是否定的。因为蔑视失败的理念,在中国是根深蒂固的:一个人一旦失败,人们不仅把你看成是失败者,而且还会遗弃你,你就成了狗屎堆。因此,大家必须齐心合力掐死成功者,最好是在襁褓中。

在中国,反垄断制度还不够完善(至今国家《反垄断法》尚未出台)。仔细看看,比尔·盖茨的成功并不只是因为他有好的想法和资金来源,还因为在美国像国际商业机器公司(IBM)这样的大公司愿意与独立的小公司签订合同,(如盖茨开始创立的小公司)给他们以发展的机会与空间。反之,在中国,一贯的以大欺小,恃强凌弱,不仅表现在政治上,在经济上、企业上也是表现的淋漓尽致。不少大公司总是把新兴的小公司看作是厌恶的蚂蚁,并想方设法碾死它们。而国家反垄断方面的法律对此相当“宽容”——不予干预。据说是 “初级阶段”的特征,也可以说是“自由竞争”。(似乎在有些行业还在鼓励垄断)

客观现实告诉我们,在中国人的深层次意识里是不容忍失败的。一种既成的的民族深层意识,不管你喜欢不喜欢它,都具有相对稳定性、恒久性。因此,要让失败者在中国社会中不再遭到人们的冷眼,就像“初级阶段”一样。还需要走相当长的路呢?

2、              “工蜂”极少,创新更难。

世人都知道,百余年来世界上重大的科学及发明,极少出自中国人之手,人家已经发明镭了,满清官员们还在为坐轿的缨子多少而苦争苦斗,人家有了飞机大炮了,中国人还在用冷兵器抗敌呢。新中国建立的若干年里,还一直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原则(不是说“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一点没有优越性),还是改革开放之后,中国人开始醒悟,并且吸收那些科学技术的手段极迅速,而且极有成效,经过自己加工、改造、很快就能赶上和超过世界先进水平,这种独特的能力与中国多年来闭关锁国的国策导致国人企盼振兴的强烈欲望分不开。(中国人历来就有模仿的天分)在这样的态度里面,当然就蕴含着“自我否定”的成分,不能否认,有了自我否定的态度,就很少或者根本不可能存在发明与创造精神。

记得台湾有位学者柏杨(写过《丑陋的中国人》)他曾经这样评论日本人说:“每一个单独的日本人,看起来都像一头猪,可是三个日本人加起来就是一条龙。日本人的团队精神使日本人所向无敌。”他强调的是团队精神。中国的企业有这样的团队吗?团队里需要造就大量的工蜂,需要忠心耿耿的工蜂。工蜂是蜜蜂王国里生活最为辛劳的,要负责清洁蜂巢、哺育幼蜂、分泌蜂王乳、构筑蜂巢、守卫和采蜜等各项工作“不工作,毋宁死”,工作是工蜂存在的惟一理由。工蜂出世不久,只要一具备劳动能力,就一刻不得停息地酿蜜,只可惜,生命太短,工蜂出世30—60来天,生命就在辛勤劳碌中消耗殆尽! )培养忠心耿耿的工蜂都如此艰难,那么在培养有创新能力的人才上就更难了。没有这样的企业,没有这样的大氛围,怎么会产生比尔·盖茨呢?从新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至今,已经是“11五”或是“12五”了吧,每一个“五年计划”设定的都是经济指标与人均GDP,基本没有发明创造的指标。可悲!

谈到这个问题,就想到中国年轻一代。有一本关于比尔·盖茨的书,扉页上这样写着:“他曾经与我们一样不名一文,但他知道如何利用自身的优势去抓住身边的机遇,于是他成功了。他20岁领导微软,31岁开始成为史上最年轻的富翁;37岁成为美国首富并获国家科技奖;39岁身价一举超越华尔街股市大亨沃伦·巴菲特而成为世界首富。他的财富后面隐藏着一种根本的东西,那就是让他成名或致富的秘密;让他跌倒后再站起来的经验教训。他经年累月与人与物周旋所摸索出来的‘黄金法则’,他在关键时刻力挽狂澜的精神支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