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印度神油有害吗:蒋介石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4 21:27:56

竹叶啸啸唤汝归

俞胜

 

“四明第一山”——雪窦山上多竹,竹皆俊逸。不知怎么的,我看着这些竹,竟把它看成一个人的样子:颀长的身材,一袭长衫,迈着清新飘洒的步子,在山道间点首含笑一步一步向我们走来……

不是吗?蒋先生即使着一身戎装,他的样子也不像一个赳赳武夫,而是透着一种倜傥、一种潇洒、一种儒雅,像雪窦山中的竹。

5月14日这一天,因为一种机缘,我走进浙江奉化溪口,听导游小姐亲切地把蒋介石先生称为“蒋先生”,把蒋经国先生称为“蒋小先生”,随之游览了雪窦山中的雪窦寺和妙高台,山下的清庐、丰镐房和文昌阁……竟觉得自己与蒋先生进行了一场时空对话。

蒋先生究竟是怎样的一个人呢?我真切地走进蒋先生生活过的地方,耳闻目睹蒋先生当年一些琐事,竟然发现真实的蒋先生与我们以往所受教育中的蒋先生有很大的不同。

蒋先生是位生活节俭的人,他不吸烟,不喝酒。所谓“妙高台”的别墅,不过是两层的小楼,而且室内陈设简陋。我看今天江浙一带农民盖的小楼,也比蒋先生的“妙高台”强多了。

蒋先生没有架子,十分尊敬长者。武岭门是进溪口镇的必经之路,门额两面都有“武岭”两字,一面是国民党元老于右任先生所写,蒋先生把他的字放在外面。一面是蒋先生自题,蒋先生把自己的字放在里面;黄仁宇的回忆录中说,蒋先生训话时发现戴季陶站在台下,竟然耽误好几分钟,请戴到台上来,反复坚持“请戴先生到台上来”,直到戴同意;我记不清是在妙高台还是清庐或者丰镐房有一张蒋先生与舅父舅母的合影,舅父舅母坐在前面的太师椅上,蒋先生站在他们身后。这张照片拍摄于1949年,1949年的蒋先生是62岁,且是国民党的总裁。

蒋先生善待邻里,并不恃强凌弱。在这里,我只举两个例子。一是丰镐房扩建。丰镐房原只有6间,蒋先生发迹后,为扩建丰镐房,特地在溪口上街新造了楼房,动员原住在丰镐房周围的同族人家迁居。蒋先生原计划迁走丰镐房附近的26户人家,而实际上仅迁走了25户,有一户人家不肯动迁。蒋先生说,既然他不肯搬迁,那仍然做邻居好了。原本四合院式的丰镐房不得已被逼着凹进去了一角。我去丰镐房参观的那天,导游说,这凹进去一角,便破坏了四合院的风水,好比天塌一角,所以蒋先生在大陆不能长久,但蒋先生呢心地善良,不强行逼邻居搬迁,天怜其人,于是还给了蒋先生一角安身,这“一角”指的是宝岛台湾。

一是蒋小先生夫人“溪边游泳”事。蒋小先生的夫人是位洋媳妇,有穿泳装跳水游泳的喜好。但邻居们觉得这样是伤风败俗。传言传到蒋先生耳中,蒋先生大怒,不准洋儿媳妇继续做伤风败俗的事,为了赔不是,蒋先生摆了流水席宴请乡邻。据说这流水席吃了三天三夜。

蒋先生还是个大度的人,宰相肚里能撑船。以李宗仁、白崇禧为首的桂系一直和他过不去,蒋先生却一直厚待他们,李做过5战区长官、汉中行营主任、北平行营主任,白先后做副总参谋长兼军训部长、桂林行营主任、国防部长、战略顾问委员会主任委员兼华中军政长官;阎锡山数次反蒋,蒋先生照样让他做山西省主席、2战区长官,失势后照样做过行政院长。

蒋先生的大度从他与张学良将军之间的交往亦可窥一斑。“西安事变”,蒋先生可谓身心俱损,自己伤了肋骨不说,当蒋先生被扣西安、生死不明的消息传到溪口时,长兄蒋介卿正在武山庙看戏,惊闻此讯,惊骇过度,当即中风跌倒,不省人事,抬回家后不到三天就亡故了。换了旁人,一旦东山再起、大权在握,该如何对待此次事件的“祸首”呢?若是换了“睚眦必报”之徒,像伍子胥那样的人物,一个张将军恐怕早死三个来回了。

但蒋先生照样优待张将军。雪窦山有“张学良将军幽禁处”,院子清幽别致,有房舍数间,当年陪伴张将军的不但有赵四小姐,还有两名副官和一名护士,夫人于凤至也可不时前来探望。闲来,张将军可在雪窦山中漫步,偶尔也可坐轿下山到溪口镇附近的沙堤村游泳,兴致高时,还可跑到离溪口37公里的宁波市内看戏。当然外出时身边有“影子”相随,但这和“监狱”相比,不强于“天上人间”吗?

蒋先生有言:汉卿同我如亲兄弟一样,我不能亏待了他。只是他年轻,小事聪明,大事糊涂,只因读书太少之故。我留他在这里多读些书……

蒋先生说这番话,事在1937年2月21日。

有关张学良将军的事,我在这里还要附带一笔,现在有史料披露:有关“九一八事变”时不抵抗政策,多年来流传说是蒋先生下令让张将军不抵抗的,但后来蒋先生又把不抵抗的责任都归到张将军头上。张将军是在替蒋先生背了黑锅。但张将军晚年谈及“九一八事变”时,反复说明,“九一八事变”时下令不抵抗者,是他自己,而不是蒋先生。张将军说这些话时,已是自由身了,此言当不虚哉!

近来还有专家考证“清共”导火索的“中山舰事件”也并非蒋先生一手策划。蒋先生没有直接给海军局或李之龙下达过调舰命令。因此,所谓蒋先生下令而又反诬李之龙“矫令”说不能成立。

历史并非只是胜者一方所撰,历史可以有青山作证,历史可以有人心流传。一个人的功过是非,青山青史自有公断。可喜的是,今天的我们对于历史已经不再主观臆断,而能够以客观公正的方法,力求还历史以本来面目。

当然,我如此评价蒋先生,并不是要为他写些树碑立传的文字,而只是为了突出他人性中柔软的一面,以矫正许多年来,灌输给我们的只会无端大骂“娘希皮”的蒋先生的形象。毫无疑问,蒋先生作为当时的一国元首,他的性格是多元的,他恩惠一部分人,必然使另一部分人对他心生怨诽。他的性格中不只有“妇人之仁”,一定还有金刚怒目的一面,还有心狠手辣的一面。

这方面从他殴打发妻毛福梅一事可略窥一斑。有史料称:蒋先生在日本留学,寒假归来探亲,夫妻之间偶尔因故争吵,毛福梅顶撞几句,蒋先生一时性起,竟拳打脚踢。当时毛福梅怀胎已七八个月,被踢之后悲伤已极,当夜就小产了。

毛福梅,一位不幸的女子。她和蒋先生的婚姻是父母包办的婚姻,她比蒋先生年长5岁。她为蒋先生生下了蒋小先生。

蒋先生与宋美龄订婚前,强迫毛福梅与他离婚。对于我们今天的人来说,离婚似乎已经是习以为常的事了。但在一个多世纪以前,1927年,一个妇道人家被丈夫抛弃,背后要遭人嘲笑和奚落的,毛福梅内心的痛苦可想而知。毛福梅离婚不离家,从蒋先生的发妻变成蒋先生的“义姐”。

丰镐房里有一株银杏树,是毛福梅19岁时所植,现在植树人已去,树木犹生机勃勃,树干一个人都合抱不过来,树叶亭亭如盖。树干在约4米高左右时,分为两支向上,导游说这棵树像极了毛福梅的一生,主干分两支,寓意婚姻不能到头。

毛福梅,一位旧社会勤俭持家的女子,她的不幸就在于她不该嫁给蒋先生。蒋先生的身上虽然带有旧时代的影子,但他毕竟是新时代的开路先锋。而毛福梅的身上只有旧的传统,并且这种旧的传统在她的身上根深蒂固,她的死亡,也是源于旧传统中的一种恋家情结:

1938年农历十一月初一,日寇飞机轰炸溪口。毛福梅本已从丰镐房后门逃出,逃过了弄口。但她想起匆忙间房门似乎没有上锁,偌大的丰镐房没有锁门,如果进了不良之徒怎么办?旋即回去锁门,再走出弄口,碰上日机扔下的炸弹,炸中了弄口的围墙,墙倒屋坍,她被埋在下面。第二天才被人发现……

毛福梅死后并未举行安葬仪式。1940年,蒋小先生在江西赣州远望溪口为母亲举行了一个“追悼大会”,直到溪口光复后的1947年冬,蒋小先生才回到家乡得以为母亲补办了安葬仪式。

这是蒋家的一个多么无奈之举啊。而今天的蒋家,还有一个更悲情的事情,蒋先生和蒋小先生在临终前都有遗言,希望“叶落归根”。而他们的尸骨至今暂存台湾,尚未入土为安呢!

蒋先生和蒋小先生都是乡土观念非常强的人。妙高台挂有蒋先生暮年的一幅照片,面前是一望无际的大海,蒋先生凭栏远眺……这栏杆我疑心可能是舰船甲板上的护栏。我看着蒋先生的照片,心中记起于右任先生的那首“望大陆”诗:

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大陆。大陆不可见兮,只有痛哭。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故乡。故乡不可见兮,永不能忘……

妙高台还有一幅照片,是记录蒋小先生离乡时的心情文字,文字摘自蒋小先生1949年4月25日的日记:

上午,随父亲辞别先祖母墓,再走上飞凤山顶,极目四望,溪山无语,虽未流泪,但悲痛之情,难以言宣。本想再到丰镐房探视一次,而心又有所不忍;又想向乡间父老辞行,心更有所不忍,盖看了他们,又无法携其同走,徒增依依之恋耳。终于不告而别……且溪口为祖宗墓庐所在,今一旦抛别,其沉痛心情,更非笔墨所能形容于万一……

我看完这些,热泪几欲盈眶。

前几年,听说蒋先生和蒋小先生要“叶落归根”了,大陆方面阻碍全无,但不知台湾那边为何?尚未能成行。我想这不能成行必定是蒋先生和蒋小先生所不愿见到的。

5月14日这一天,天气晴朗,但风不小,风吹得雪窦山中的竹,啸啸作响。在蒋母的墓前,我听这竹音,听得如痴如醉!

蒋先生,您可知道,这啸啸作响的其实不是竹声,是汝母在声声——

声声唤汝归也!

 

2011-5-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