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婉昕:黄岩老人柯元华与他的《红楼再梦》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1 13:16:43
柯元华与他的《红楼再梦》


黄岩有个执着追“梦”的79岁老人
本报记者 楼佳辉 周 益 文/图
“老爸,书印好了,马上就可以上架了,周末拿回来你先看看啊!”上月底,第一次采访时,老人接到儿子的电话。听到这个消息,老人很是开心。几年的辛苦,终于有了成果。
“老柯,听说你的《红楼再梦》马上要出版了,到时候送我本看看啊。”本月初,第二次采访,听到邻居大爷这样喊着。
“老柯”叫柯元华,今年79岁。已经这个年纪的他做了件不平凡的事:出书。而且是四大名著之一《红楼梦》的续集,一部73万字80回的《红楼再梦》。本月20日左右,他的新书将与读者见面。
日前,记者来到了黄岩海棠新村,拜访了柯元华。“精神矍铄”四个字,是记者对他的第一印象。
老人创作的书房很现代化,有电脑,有打印机,都是为了创作而准备的。整墙壁的书柜上放满了书,书房里还有一小床。老人说,弄个小床,是为了便于写作,灵感一来,可以马上动笔。无数次夜深人静时,想到什么就起来创作了。
捡来的《红楼梦》,他看了又看
柯元华第一次接触《红楼梦》,是在土地革命时期。那年,他19岁,在一个村庄里捡到了一本《红楼梦》。
虽然只读过几年私塾,有些内容无法理解,但柯元华还是很快就被书中的情节迷住了。于是,他看了一遍又一遍。
后来买了一套珍藏。但是文革期间,两个版本的《红楼梦》被妻子烧掉了,这一直是他心中的痛。
文革后,新华书店里的《红楼梦》一上架,他急忙去购买了一套,从此一闲下来就捧起《红楼梦》自得其乐。随着人生阅历的增加和对书中人物的了解,慢慢地,他对该书的故事情节产生了意犹未尽之感。
于是,他萌发了写续集的念头。
讲红楼故事,他也小有名气
“老柯,讲几段《红楼梦》听听。”老同事、老邻居见到柯元华,都习惯这么跟他打招呼。
柯元华说,写红楼也源于他爱讲红楼故事。“当时我在公社当党委书记,作为‘走资派’受审查,被批斗。同时也带来了空闲时间,于是就进一步研读《红楼梦》,还给大家讲故事。当时,我讲红楼故事也是小有名气的。”
老人回忆说:“讲红楼故事,大概是从文革后。因为那时候经常要去县里开会,同行的伙伴知道我喜欢文学,爱读红楼梦,晚上闲下来就嚷嚷着要听我讲红楼故事。红楼梦其实比较难讲的,因为有很多诗词,为了让大家听得懂,我就想办法把诗词解释出来,让它变得更通俗,更易接受。所以大家也爱听。”
采访时,说起讲故事,老人又来劲了,滔滔不绝地开讲了。尽管现在已不经常讲了,尽管是黄岩话和普通话夹杂着,但是依然很“溜”。
“最近一次讲红楼故事是在去年。社区里有个电大学习班,居委会叫我去讲,我就去了,反响不错。后来学习班取消了,我也就没再讲了。”老人略带遗憾地说。
为再梦,七旬的他开始学打字
60岁退休后,虽然还在继续工作,但是续写《红楼梦》的想法,柯元华越来越强烈,于是开始动笔,先写框架,构造关键人物与情节。
70岁,正式离开了工作岗位,柯元华开始全身心地投入到创作中。
撰写《红楼再梦》前15回的时候,柯元华笔耕着其中的一字一句。记者看到,仅10多回,便已经密密麻麻地写了两笔记本。因为觉得速度比较慢,修改比较麻烦,已过七旬的他毅然购买了一台电脑,这也为后来创作带来了很大的帮助。
买来电脑后,打字又成了难题。于是,柯元华又去书店买了《五笔打字法》,一个人每天对着电脑琢磨,一个月左右,他把之前手写的10多回打进电脑,也就基本掌握了五笔打字。现在,他已经可以盲打了,即使繁体字也难不倒他。
花了一年半时间,柯元华完成了《红楼再梦》的初稿。
一次采风被连偷三回
初稿完成后,为了使作品更完美,感悟续书中苏杭文化的氛围,柯元华不顾高龄,10多次赶赴这些地方实地采风,每去一次少则四五天,多则半个月。
为了节省开支,老人都找便宜的小旅馆住。在一次采风中,还连续遭遇了3回小偷。在南京被偷了三四百元,在无锡又被偷了500多元,到杭州乘公交时手机又被偷了,后来只好叫家人汇钱。
“扬州的瘦西湖,我曾去过三次,有两次是酷暑,一次是严寒。那是2005年12月底,年关将近,那次回家已是12月25了。而且那边天气比台州冷很多,有点不适应,采风很辛苦的啊。”柯元华感叹到。
此后,为了将小说中的几个主要人物刻画得更饱满、更形象,更符合那个时代,柯元华又进行了两次修改。 在修改时,老人又发现了不少问题。他对小说中诗词的格律与平仄把握得不是很到位,原稿中存在很多不恰当之处,有些诗词甚至是用歌谣代替的。于是,73岁的他又开始去老年大学上文学课,重点学习诗词,初步懂得了平仄声韵。
记者在老人家里看到,一本《诗词声部字典》和一本《唐宋词格律》已经泛黄,两本书一直是老人自学的“好帮手”。如今的柯元华已经成了诗词曲赋的半个专家,还担任了黄岩橘乡诗社的编辑。
家人是老人最大的支持者
这七八年来,创作几乎是柯元华生活的全部。其中当然少不了家人的支持。
在椒江区委办工作的柯溢滨,是柯元华的儿子。提起父亲,他的脸上溢满了骄傲。
“当父亲告诉我们他要续写《红楼梦》时,我们都以为他是闹着玩的。谁知,父亲一头扎进去,就是8年时间,并拿出一部洋洋洒洒80章回73万字的《红楼再梦》。”柯溢滨说,父亲孜孜以求的心志、畅达无羁的思维和对传统文化痴迷而产生的惊人毅力和冲劲,是年龄、专业和其他条件所不能束缚的。
为让父亲的《红楼再梦》达到尽善尽美,同样爱好文学的柯溢滨,主动加入父亲的创作过程,他不仅提出了一些好的修改意见,还亲力亲为协助父亲修改。
说起家人,不得不说的还有柯元华的老伴。柯元华作品中的每首诗,老伴都会一字一句抄下来,然后慢慢欣赏。可惜,老伴于2008年病逝了,没有看到柯元华新书出版的那天,这也是他们全家人的遗憾。
【记者感言】
年近八旬,本该舒舒服服地安享晚年,但柯元华老人却不甘平庸,写书、出书,让人敬佩。
虽然只上过几年私塾,完全靠自学的他却完成了如此巨作,这是一种何等的执著?老人那种孜孜以求的心志、对传统文化痴迷而产生的惊人毅力和冲劲,足以给许多人以积极的感召。
完成了《红楼再梦》,完成了一大心愿。近来,老人又开始创作诗歌,准备再出版一本诗集。
老人现在的生活是,每天早上练太极拳,晚上散散步,闲暇时就看看书、写写诗,每星期半天去黄岩老年大学上课。“文学,一直是我的爱好。文学让我快乐,创作让我快乐,活到老学到老是我的座右铭。”老人说。
老有所长,老有所乐,应该就是像柯元华老人这样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