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治疗食道癌的药:当前国际国内形势对反腐倡廉建设带来的新影响_理论探讨_求是理论网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8 17:08:01
当前国际国内形势对反腐倡廉建设带来的新影响
时间:2010年09月29日 17时22分   来源:江西社会科学   作者:江西省社科院、江西省社联课题组
字号:『 大字体 中字体 小字体 』  我要评论
我们党历来高度重视反腐倡廉工作,特别是在革命、建设、改革的重大历史关头和关键发展阶段,更是高度自觉地把反腐倡廉工作摆在非常重要的位置。党的十七大首次在党的全国代表大会报告中提出了“反腐倡廉建设”这一崭新概念,并把反腐倡廉建设同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并列为党的五大建设,由此为反腐倡廉工作制度化、经常化奠定了理论基础,为进一步理顺反腐倡廉工作思路,探索反腐倡廉工作方式、方法和具体措施指明了方向。“反腐倡廉建设”是我们党对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事业的新定位,这表明我们党对反腐倡廉工作规律性的认识和把握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党的十七大强调:“全党同志一定要充分认识反腐败斗争的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把反腐倡廉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旗帜鲜明地反对腐败。”[1](P55)这一重要论断是在科学分析新世纪新阶段国际国内形势的基础上,对反腐败斗争形势的基本估价,也是提出“反腐倡廉建设”的现实依据,同时标志着中国的反腐倡廉建设开始进入到一个科学的、理性的、自觉的和全新的发展阶段。在国际形势发生深刻变化和国内改革正处于攻坚阶段的今天,我们必须始终坚持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出发,站在整个国家、民族乃至世界的全局性战略高度,在科学分析国际国内形势、科学定位党的历史方位、科学判断反腐倡廉大势和科学把握反腐败斗争规律的基础上,进一步揭示新形势下反腐倡廉建设的新任务、新特点、新趋势与新走向,从而为有效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奠定坚实基础。
一、金融危机影响下我国反腐倡廉建设将面临新任务
经济全球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主流。中国经济也同样正进入一个开放性经济发展的全新阶段,经济的调整与变动以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广度展开。近期,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国际金融危机不断蔓延,导致国际市场需求减弱,世界经济增速放缓。作为世界经济的一部分,我国经济不可避免地受到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正经受着近几年来最为严峻的挑战:国内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难,长期积累的体制机制矛盾更加突出。对于中国来说,反腐败一直是关系国家发展全局、关系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关系社会公平正义和社会和谐稳定的重大问题和紧迫任务。当此经济发展减速甚至下行的困难时刻,如果放松反腐倡廉建设而任由腐败现象滋生和蔓延,必将严重消解政府的执政基础,与建立务实、高效、廉洁政府的现实目标和要求背道而驰。因此,在当前经济形势复杂多变的情况下,必须进一步加强和推进反腐倡廉建设。
(一)金融危机既是一场经济挑战,也是一场政治挑战;在国际国内形势复杂多变情况下,反腐倡廉建设必须为促进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健康发展提供有力保证。
今年是我国进入新世纪以来经济发展最为困难的一年。国际金融危机还在蔓延、仍未见底,外部需求持续收缩,进出口降幅较大,企业利润减少,财政收入下降,就业形势十分严峻。在这样的形势下,加强反腐倡廉建设,其意义就显得尤为重大。应当说,这场历史罕见的金融危机,既是一场经济挑战,也是一场政治挑战,故而与反腐倡廉建设也同样息息相关。因为只有切实加强反腐倡廉建设,才能为应对金融危机、推动科学发展营造和构建和谐公正的经济社会环境和风清气正的创业氛围。为此,我们必须适应新形势新要求,进一步加大改革创新力度,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切实发挥反腐倡廉建设在优化环境、服务发展、凝聚人心、促进和谐方面的重要作用,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提供坚实保障。
在今年“两会”社会公众关注的热点话题调查中,“反腐倡廉”与“医疗改革”、“食品药品安全”、“收入分配”、“就业问题”、“环境保护”、“住房问题”、“教育公平”、“社会保险”、“司法公正”一起位居公众关注度前十位[2]。“反腐倡廉”在全国上下应对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仍然位列前茅,这一方面说明社会公众对党和国家反腐倡廉建设仍然充满着期待与信任;而另一方面也说明,中国的反腐倡廉建设虽然近年来取得了不小的成绩,但离公众的要求与愿望仍然存在着较大差距。从这次调查的情况看,民众普遍认为:贪污受贿、公款吃喝、跑官要官是消极腐败现象的主要表现形式,而惩处力度不够、反腐体制机制不健全和监督不够则是消极腐败现象存在的主要原因,县处级干部仍是腐败现象多发的层级。在“4万亿投资计划”、“扩大内需10项措施”等应对危机的举措频出的情况下,反腐倡廉仍被排在第一位,说明社会大众既希望政府扩大财政支出、实现经济增长的政策能够有效发挥作用,同时又担心各类设租寻租行为会抵消中央政府扩大内需所做的各种努力。也就是说,公众普遍担心这4万亿及其他的国家扶助措施能否真正用于民生领域,能否真正遏制工程建设中司空见惯的“工程上马,官员落马”的突出问题。毫无疑问,在这种情况下,反腐倡廉建设确实面临着空前严峻的挑战。对此,我们只有切实加强反腐倡廉建设,努力建设一个进取有为、勤政廉政、务实高效的政府,才能够更好地凝聚人心,有效协调各方面行动,形成全社会整体合力,有力应对金融危机带来的困难与挑战。
(二)作为反腐倡廉建设的新任务,特别需要开展对应对金融危机、加强宏观调控尤其是扩大内需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政策措施执行情况的全面监督检查。
在当前世界金融危机席卷全球,中国经济发展受到金融危机影响的情况下,中国政府审时度势,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并确定了进一步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10项举措,实施了4万亿元经济刺激计划和制定了十大产业振兴规划。这些政策、措施和规划的出台,既是我国30年改革开放所积累的成果的集中体现,也是中央对保持我国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保证人民群众生活得到进一步提高的重大举措。在国家为刺激内需所采取的一系列重大举措的背景之下,胡锦涛总书记在中纪委十七届三次全会上提出的当前纪检监察工作的重点以及要突出抓好的六个方面工作,对于深入开展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和极强的指导作用。
作为反腐倡廉建设的新任务,目前形势下特别需要开展对应对金融危机、加强宏观调控尤其是扩大内需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政策措施执行情况的检查,对重点建设项目实行挂牌监察,切实防止“项目上去了,干部倒下去了”的现象发生。做好中央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政策落实监督检查工作,是有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保证2009年经济发展目标任务顺利完成的重要举措,也是实行监督关口前移、全程跟进、有效防范违纪违法行为和腐败现象发生的重要途径和手段。具体而言,监督检查的重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工作是否雷厉风行,相关政策措施是否落实到位,防止推诿扯皮、贻误时机;(2)项目安排是否科学合理,防止低水平重复建设和搞劳民伤财的“形象工程”、“政绩工程”;(3)项目建设和审批程序是否依法合规,防止打折扣、搞变通;(4)资金管理使用是否规范有效,防止截留、挪用、贪污和浪费;(5)工程施工和质量是否安全合格,防止发生事故和出现“豆腐渣”工程;(6)对水利、交通、铁路、城建等投资规模大、建设项目多的重点领域、重点部门,以及关系民生、影响面大的重点项目,要集中力量加强监督检查,及时解决发现的问题,对违纪违法行为要严肃处理,切实起到警示、规范和引导作用。
(三)金融危机的影响使经济和社会生活中的各种矛盾不断增多,反腐倡廉建设必须关注民生与社会稳定的各个方面,切实防范经济危机向社会危机传导。
维护和实现社会的公平与正义,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经济和社会生活中的各种矛盾不断增多,影响社会稳定的因素大量存在,维护社会和谐所面临的形势日益严峻。可以说,金融危机背后隐藏着的是诸多的社会问题。当然,当前社会矛盾的产生除受金融危机的直接影响外,还是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城乡发展不平衡、地区发展不平衡以及阶层之间发展不平衡所积聚和迭加起来的结果。有的社会问题尽管长期存在,但在金融危机推波助澜下,这些社会问题都有可能被放大和扩散。这是造成社会冲突的客观原因。就国内而言,不断向纵深演进的国际金融危机,直接导致失业队伍扩大、贫困人口增加、人们的生活水平下降。尽管国家为消除危机的社会影响已经作出了种种努力,但社会的不安定因素还在不断增加和扩散。如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之下,出口急剧萎缩,全国已有2 000多万农民工失业不得不重返家乡[3]。他们是受全球性金融风暴影响最直接、利益受损最严重的一个社会群体。与此同时,金融危机也给大学生就业造成极大影响,2009届大学毕业生需要就业的高达600多万,就业形势不容乐观。这两支队伍汇集起来,使我国的就业形势面临着空前的压力,社会和谐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历史上的金融危机、经济危机常常沿着社会危机方向演变。我国目前的经济问题也在向社会民生问题蔓延,必须高度重视由于经济衰退所引发的社会风险。当前,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新情况、新问题不断涌现,社会矛盾更加突出,在此敏感时期,维护社会稳定的任务更加繁重而艰巨。在金融危机背景下,必须时刻警惕由于腐败问题所直接导致和引发的社会危机。为此,我们必须做到:(1)对于重大而敏感特别是涉及职能部门以及基层腐败的案件,必须及时进行严肃查处;对于那些难以依靠单一的法律途径解决的矛盾与纠纷,要加强党委政府的领导及与有关部门的协调与沟通,努力做好群众的疏导工作,引导群众选择有效途径和方式解决矛盾与纠纷,有效防止矛盾的激化。(2)查处腐败案件必须始终以群众的利益为导向,要及时发现带有倾向性、苗头性的民生诉求,在以反腐败的积极成果取信于民的同时,努力做好法制宣传、思想教育和沟通协调等工作,防止个体矛盾演变成群体纠纷,防止小事情发展成大事件,防止一般性问题向恶性事件转化。(3)在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下,经济领域内的各类案件不断增多,为此要特别注意防范由于司法不公所引发的社会风险,切实为经济社会健康发展提供良好的法制环境。(4)在金融危机背景下,商业竞争更趋激烈,商业贿赂可能呈现高发态势,为此要积极查处商业贿赂案件,不断健全和完善各项制度,清除商业贿赂赖以滋生的土壤,逐步建立起反商业贿赂的长效机制,为经济发展营造健康的竞争环境。
应当说,在一个经济发展遇到困难的年份里,反腐倡廉建设的任务更显重要而艰巨。反腐败关乎党和国家的生死存亡,在应对金融危机的特定环境下,反腐败任务完成得如何,又直接关系着应对危机的成败。显然,在共克时艰全力以赴“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的目标指向之下,加强和推进反腐倡廉建设就显得极其重要。
二、网络舆论环境下我国反腐倡廉建设将呈现新特点
进入21世纪以来,科技进步日新月异,信息网络化浪潮席卷全球、方兴未艾,人类已经步入网络时代。据CNNIC(China Internet Network Information Center,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最新统计数字显示,中国网民数量已经达到3.16亿,继续保持全球第一的地位[4]。由于互联网具有广泛性、及时性、开放性、共享性、交互性等特点,它的广泛应用已极大地影响和改变着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成为人们获取知识信息、扩大思想文化交流的重要渠道,对推动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也起到了积极作用。与此同时,也使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推进反腐倡廉建设呈现出新的趋势与特点。
(一)信息网络技术在深刻改变当代世界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的格局与样式的同时,也必然对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带来深刻的影响。
互联网的普及极大地丰富了舆论传播的渠道,改变了以往由国家完全掌控所有媒体的格局。网络环境下几乎每个人都可以成为信息的生产者和传播者,进而成为舆论的制造者,使得整个舆论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近年来,网上频频出现复杂舆情,甚至瞬间就能形成强大的舆论压力与风波,如果对此应对稍有闪失,轻则使政府形象受到损害,重则直接导致和引发群体性事件,破坏社会稳定。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当前网络环境下有关反腐败方面的舆论斗争异常激烈和复杂,西方敌对势力和国内外一些别有用心者,往往利用群众对现实生活中存在的腐败现象所抱有的不满情绪,凭借互联网为平台,或鼓吹西方的政治主张和价值观念;或信口雌黄地污蔑我们党,否定我们党反腐败的决心和取得的重大成果,否定我们干部队伍主流是好的,动摇广大群众反腐败的信心;或有意将腐败问题扩大化,肆意攻击社会主义制度……互联网已经成为各方激烈争夺的重要舆论工具。因此,如何坚持正确,反对错误,坚持正气,反对歪风,坚持先进,反对落后,是互联网建设中必须高度重视并积极解决好的一个重要课题。把互联网建成弘扬正气、鞭挞腐恶、传播先进文化的重要阵地,是反腐倡廉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
有关互联网对社会的影响以及在反腐倡廉建设中所起的重要作用,我们党和政府对此非常重视。早在2004年9月,中共十六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提出:要“高度重视互联网等新型传媒对社会舆论的影响,加快建立法律规范、行政监管、行业自律、技术保障相结合的管理体制,加强互联网宣传队伍建设,形成网上正面舆论的强势。”[5](P22)2005年1月,中央印发了《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实施纲要》(以下简称《纲要》)。《纲要》明确提出:要“加强反腐倡廉网络宣传教育,开设反腐倡廉网页、专栏,正确引导网上舆论。加强对互联网站反腐倡廉宣传教育的指导和管理”[6]。2008年6月,中央印发了《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2008-2012年工作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规划》进一步强调:“党报党刊、电台电视台和重点新闻网站、政府网站继续办好反腐倡廉专栏、专题节目。”[7]从《决定》到《纲要》再到《规划》,我们不难看出党中央已经把互联网作为反腐倡廉的一个重要阵地,并要求各级政府部门和新闻单位,要加强和巩固这个阵地的建设,充分发挥其在反腐倡廉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二)与传统的反腐方式相比,网络在反映社情民意、发挥舆论监督功能等方面具有快捷便利、透明安全、生动形象、易于互动等其他媒体所不具备的优势。
在全球网络互联的新时代,网络在社会生活中发挥的作用不可低估,几乎任何组织和个人的活动都会或多或少地受其影响。在反对腐败、创建廉洁政府方面,网络的作用同样突出。与传统的反腐方式相比,网络在反映社情民意、发挥舆论监督功能等方面具有其他媒体无法比拟的优越性(如快捷便利、透明安全、生动形象、易于互动)。利用日渐成熟的网络技术来预防和揭露腐败,已成为新的历史时期反腐败的重要手段,具有极其广阔的发展前景。互联网已经成为继报纸、广播、电视之后的第四媒体,它具有信息传播速度快、传播范围广、信息容量大、保存时间长、查阅方便等特点,已成为新形势下举足轻重的主流媒体。而且,网络还有其他媒体所不具备的互动优势。公众可以直接参与网络新闻的讨论,自由发表意见,表达自己在其他场合不敢或不愿意表达的意见和看法。网络正是以其信息传递快、影响面广的巨大优势,大大增强了公众舆论在反腐败斗争中的突出作用。
网络具有巨大的舆论监督力量,在反腐败斗争中呈现出日益重要的作用,影响程度越来越大、影响范围越来越广,这已被近年来众多网络反腐事件所确证。仅以2008年为例,这一年,被称为“最牛县委书记”的辽宁省西丰原县委书记张志国,因为进京拘传记者一事,迫于网络舆论的巨大压力而引咎辞职;浙江温州和江西新余两地组成的官员出国考察团,因旅行社意外遗失的一张“考察清单”被网民晒到网上而暴露其违规行为,有关人员由此受到严肃查处;交通运输部深圳海事局党组书记林嘉祥酒后“猥亵女童”事件,四川省剑阁县人事局长曹正直嫌酒贵扇老人耳光事件,江苏省徐州市泉山区委书记董锋的“一夫两妻”事件,南京市江宁区房产局局长周久耕抽“天价香烟”事件,都因首先在网上曝光继而受到有关单位和部门的免职和查处。可以说,所有这些政府官员的落马,都无一例外地彰显了来自民间网络监督的巨大力量。
(三)新阶段的反腐倡廉建设必须顺应互联网迅猛发展的大趋势,利用网络技术着力构筑反腐倡廉的全新平台,努力实现体制反腐和网络监督的无缝对接。
信息时代的到来不仅改变了世界经济政治格局,同时也改变了政府的管理模式。新时期新阶段的反腐倡廉建设必须顺应这一趋势,努力开创反腐倡廉建设的新局面。为此,我们应当着力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1)要注重互联网反腐倡廉核心网站建设。当前,我国反腐倡廉网站建设的主体正由政府机构向商业机构、民间组织和个人的方向发展,网站及内容的制作也由专业技术人员向业余爱好者转移,我国互联网反腐倡廉网络建设要重视这种发展变化趋势,正确地引导、构建和培育具备主体多样性的互联网反腐倡廉网站。(2)必须建立一支素质过硬的网络评论员队伍。网络舆论引发的危机,已经成为一种新型的公共安全问题。只有切实加强网络评论员队伍建设,提高他们的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这样才能做好网络舆论的引导工作,在促进反腐败工作的同时,将不和谐因素消除在萌芽状态。(3)设立电子举报信箱。据最高人民检察院统计,历年来在查处的经济犯罪案件中,由举报线索立案的一般占查处案件的50%以上[8]。举报在反腐败工作中仍然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如何充分发挥举报的作用、提升举报的质量、创新举报的方式,对于有效打击腐败尤为重要。网络举报具有反应快、信息来源广泛、相对隐蔽、便于互动等优势,可以提高举报的效率,提高腐败的发现率,是一种“全天候的反腐利器”,是值得推行的一种有效方式。(4)提供网络监督平台。利用网络把每个预防对象的岗位职责、易发职务犯罪及腐败的薄弱环节等一系列信息资料在网上公布,使公众充分了解监督对象和监督内容,增强监督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同时,可以把社会关注的重大工程建设,也列入网络预防的重要内容。对于政府而言,应当倍加珍视群众的参与热情,要对群众网络反腐的每一条线索认真负责,并通过严格依法办案和公正司法,善待民意,惩治腐败,由此方能真正收到反腐肃贪之实效。
值得注意的是,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它确实能给反腐败工作带来极大的好处,但是如果相关制度不健全、管理不得当,技术不完善,它同样也会给我们的反腐败工作带来负面影响,进而影响社会的和谐稳定。网络安全的维护,对网络举报人的保密和保护,对妖言惑众、诬告陷害的防范与打击,以及对情绪化倾向的有效防范和对从众心理的有效克服等等,都是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可以说,网络管理是否合理、合法以及如何在网络监督过程中构建社会理性,直接关系到网络反腐的成败与否。新时期新阶段的反腐倡廉建设,必须在提倡和鼓励网络反腐的同时,也应当对其加强引导和规范,并且努力实现体制反腐和网络监督的无缝对接,力争使反腐倡廉建设进入到一个新的境界。
三、民主政治诉求下我国反腐倡廉建设将展现新趋势
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指出:“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1](P28)反腐倡廉建设是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关系着执政党生死存亡的关键所在。当前,腐败问题仍然呈现出易发、多发和高发的态势,给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带来极为不利的影响,究其原因,与我们目前党内民主发展不充分、人民民主不完善有着紧密的关联。因此,我们必须通过加快发展党内民主和推进人民民主来有效解决腐败问题。
(一)反腐倡廉建设是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关系着执政党生死存亡的关键;加快发展党内民主和人民民主是解决腐败问题的根本途径。
在人类致力于反腐败的历史进程中,人们逐渐认识到民主政治是腐败的“天敌”,有效的民主政治制度是腐败现象最有力的“克星”。因此,只有以民主来编织反腐败的天罗地网,才能把反腐倡廉建设落到实处。在社会主义国家,宪法规定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是社会监督的主体。“只有让人民来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只有人人起来负责,才不会人亡政息。”[9](P610)由于民主政治是实现廉洁政治的基本前提和重要保证,因此反腐倡廉的最基本途径就是建设民主政治。中国作为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得到了不断推进和发展,这主要表现在:这些年,我们坚持和发展人民民主,坚定不移地走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自己选择的政治发展道路,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发挥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优势,巩固和发展民主团结、生动活泼、安定和谐的政治局面,为新形势下预防腐败提供了可靠政治保证。民主制度的进一步健全,民主形式的不断丰富,公民有序政治参与范围的不断扩大,使公民的选举权、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等民主权利逐步得以实现。可以说,民主法制建设的不断健全、完善和实施,为预防腐败提供了制度保障。
(二)在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大视野中加强反腐倡廉建设,必须立足国情,探索并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以民主参与和民主监督为核心的民主政治模式。
在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历史进程中,需要始终立足于中国的国情,积极探索建立以民主参与和民主监督为核心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民主政治模式。而要做到这一点,首先就必须科学判断执政党的历史方位和党员干部队伍状况在进入新时期新阶段所发生的重大变化,要把健全党内外民主机制作为我们党在长期执政、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深入开展反腐败斗争的立足点与突破口。我们党历经革命、建设和改革,已经从领导人民为夺取全国政权而奋斗的党,成为领导人民掌握全国政权并长期执政的党;从受到外部封锁和实行计划经济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成为对外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然而,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还不完全适应,滋生腐败的土壤还未完全消除。同时,我们党还是一个有着7400多万名党员、360多万个基层党组织的大党①,对党员和党组织的教育、管理、监督以及发挥党员主体作用的任务比过去任何时候都要繁重,这也向反腐倡廉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当前,腐败现象已成为中国最尖锐的政治问题,党和国家不断加大打击腐败的力度,但仍未能有效遏制腐败发展的态势。腐败已成为改革、发展和稳定的最大威胁,成为激化社会矛盾的导火索,威胁着国家安全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巩固。坚决而有效地惩治腐败是党的执政能力的重要体现。应当说,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标志着人类社会有了更为广泛、更为真实的民主,同时也有了更为健全的法治。在社会主义国家改革进程中出现的各种腐败现象,也完全可以依靠民主和法治的力量来加以消除,从而彻底摆脱历史上各专制王朝兴衰更替的周期率。因此,在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大视野中加强反腐倡廉建设,对于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和执政能力建设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三)新形势下加强党风廉政建设、深入开展反腐败斗争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要切实有效地推进现有反腐机构与社会广泛动员和参与的良性互动。
在中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必须遵循民主建设的一般规律和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民主建设的特殊规律。民主政治就其核心问题而言,就是要建立有效的民主监督机制,使公民有足够的力量监督和制衡国家权力,促使国家机关切实根据公民的意志和愿望进行管理,从而保障公民的主人地位,维护公民的自由。就我国目前的实际情况而言,我国的反腐败体制实际上是一种偏重于以部门为主体的反腐败体制,如果一味依靠专职机关和部门力量,而没有充分有效地把群众力量纳入到反腐败斗争的组织机构中去,那么这样的反腐败实际上只是权力体制内部的博弈,而反腐败的真正主体——广大党员和群众就只能处于冷眼旁观的状态,由此也就不可能真正形成社会广泛动员与参与的局面。因此,积极回应广大民众强烈的反腐败诉求,有效实现现有反腐机构与社会广泛参与的良性互动,已经成为新形势下加强党风廉政建设、深入开展反腐败斗争的重要任务。
从反腐败的视角看,人民群众是腐败的最大受害者,反腐败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息息相关;人民群众对腐败现象最痛恨,是反腐败的主体和生力军;人民群众对反腐败的成果感受最真切,是反腐败工作成效最权威的评判者。依靠人民群众的力量来监督制约执政权力,是执政党防止权力腐败和蜕变的最现实的动力源泉。广大人民群众参与反腐倡廉建设既是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之一,又是我国反腐倡廉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加大人民群众监督的力度,必须从制度上、体制上创造有利于人民群众监督的环境与条件。这是从源头上预防腐败的体制创新的重要途径。为此,要继续扩大党内民主和基层民主,依法保障公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全方位、多层次地开辟群众参与的渠道,既为群众的参与创造更多的便利条件,又为反腐倡廉建设打开了新思路:(1)要加大群众监督力度,遏制权力腐败的发生,最根本的一条就是让人民群众真正当家作主人,为此必须使人民群众真正具有决定干部升迁的权利,由此解决权力主体只对上负责而对下不负责的问题;(2)权力的运行要让人民知道,要让人民监督,这就要求政务透明,政务公开;(3)要改革举报制度,依据时代特点创新举报方式,真正发挥千万只眼睛监督权力主体的作用;(4)实施涉及社会各阶层的人民监察员制度,造成权力主体不敢滥用权力的心理压力和社会环境;(5)加强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完善村民自治制度,遏制农村基层腐败。
政治体制改革既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又是加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重要途径,同时也是深入推进反腐倡廉建设的强大动力。毫无疑问,必须将反腐败的全民共识转化为政治体制改革的强大动力,通过进一步深化改革,以制度建设积累改革成果,把反腐倡廉过程纳入到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体制的过程中。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对社会力量的动员和凝聚,只有高度的民主政治才能形成广泛的政治力量以维护公民的正当利益,才能有效遏制腐败势力的专权和腐败现象的蔓延。发展民主、惩治腐败是一个循序渐进的历史过程,绝不可能一蹴而就,我们各级组织必须增强这种意识,积极进行探索,积累有益经验,按照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的加快民主政治建设的具体要求,使民主政治建设成为解决腐败问题的根本途径。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还处于建设过程中的基本背景下,必须建立起现阶段反腐败的策略共识:即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深化政府制度改革和建立法治社会。我们相信,随着改革的深入,改革盲区的减少,腐败现象发生的几率一定会减少,而中国特色的反腐倡廉建设也必将在具体实践中形成新的格局。
四、国际合作背景下我国反腐倡廉建设将凸显新走向
当今世界是一个开放的世界。腐败作为一种阻碍经济社会发展和进步的痼疾,在全球化背景下其危害程度会更加凸显和放大,将严重影响经济的发展、政治的稳定和社会的和谐进步。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世界各国的反腐败斗争逐渐走上了国际合作的道路。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以及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领域内国际交往和国际合作的日益频繁,加强反腐败国际合作就显得越来越迫切和重要,反腐败国际合作已摆上中国反腐倡廉建设的重要议事日程。面对反腐败的这种新情况、新趋势和新要求,中国必须要培育和树立反腐败无国界的全球治理理念,不断拓宽国际合作领域、深化国际合作内容、更新国际合作方式、完善国际合作机制,由此通过参与国际合作,将中国的反腐倡廉建设提升到一个新的水平。
(一)在全球一体化加速发展的今天,反腐败已不再仅仅只是一个国家的内部事务,而是一个全球性的重大挑战,越来越需要国际社会对此作出共同努力。
腐败是人类文明的共同敌人,反腐败问题是一个世界性(国际性)的课题。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趋势的迅猛发展,世界各国之间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往来日益密切,人员、资金、信息在国际范围内频繁流动,由此也给腐败的滋生与蔓延提供了一个更大的温床。腐败犯罪越来越成为一个普遍性的涉及多个方面、变化多端的国际问题:腐败日益成为一种跨国、跨地区的犯罪行为,呈现出国际化的趋势与特点;腐败犯罪手段带有明显的全球化特征;腐败分子远逃海外躲避惩罚,腐败资金流失严重;腐败的后果和影响带有全球性。据世界银行初步统计,全世界每年约有2万亿美元涉及腐败的资金进行跨国流动[10](P417)。这些腐败犯罪一方面造成许多国家官员腐败现象惊人,严重侵吞国家发展急需的资金;另一方面,一些贪官为了逃避本国法律制裁,到外国进行销赃和寻求庇护,给目的地国的政治制度和政府运营机制带来巨大障碍。因此,在全球化加速发展的今天,反腐败不再仅仅只是一个国家的内部事务,而是一个全球性的重大挑战,越来越需要国际社会为此作出共同努力。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国家都主动将反腐败列为基本国策和长期战略,并以此作为政治开明、政风廉洁和国家现代化的标志。可以说,加强反腐败国际合作已成为世界各国主动而自觉的共同选择。
(二)我们党的反腐倡廉建设,是在扩大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宏阔背景下进行的,同样迫切需要研究和借鉴当代国际反腐败的成功经验。
目前,我国正处于经济体制的转型期和人均国民生产总值1 000至3 000美元之间的发展期,按照国际反腐败的一般规律,这个时期仍然是腐败的频发期和高发期,因此,吸收和借鉴发达国家市场转轨时期预防、遏制和治理腐败的有益做法,可以少走弯路,大大降低反腐败的成本,缩短因腐败所带来的“阵痛”期,进而进一步增强我们反腐败的预见性、前瞻性、系统性和有效性。同时,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腐败犯罪呈现出复杂化、有组织化和国际化的特征,一国已无法单独处理和解决本国的腐败问题,需要借助反腐败国际合作机制来对腐败进行全球治理。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讲,中国积极参与反腐败的国际合作就显得更加重要和迫切。吸收借鉴国外反腐经验,是由当今世界范围内腐败发生的规律性和当今腐败呈现的国际性特征所决定的,同时也是我国进一步加强反腐败能力建设的客观需要。事实上,中国的反腐败斗争一直十分注重借鉴国外经验,吸收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2003年10月31日,第58届联合国大会全体会议审议通过了《联合国反腐败公约》(以下简称《公约》),我国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于2005年10月27日通过决定批准了该《公约》。《公约》已经于2005年12月14日正式生效。《公约》是迄今为止关于治理腐败犯罪的最为完整而全面、具有广泛性和创新性的国际法律文书,其规定的许多内容、创设的许多机制都具有新颖性,也极具适用性和操作性,对国际社会有效惩治和预防腐败犯罪,以及在反腐领域进行富有成效的合作具有积极意义。中国正式成为《公约》的缔约国,并积极部署落实《公约》,这是敢于承担国际义务的负责任大国的做法,表明中国的反腐败工作已同世界反腐败斗争接轨,并以开放务实的态度吸收国际上成功的反腐败经验,通过加强国际合作,推进反腐败斗争的深入开展。
(三)加强反腐败国际交流与合作、注意借鉴国外反腐败有益经验,这是中国反腐倡廉建设的必然走向,但同时必须保持清醒头脑,坚守合作原则、创新合作机制。
腐败是跨越社会制度的全球性顽症,世界各国在反腐败斗争中采取了许多办法措施,积累了许多有益的经验。开展反腐败国际合作,积极部署落实《公约》,对中国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有着极为重要的促进作用。对于中国在追逃过程中存在的“调查取证难、人员引渡难、资金返还难”等问题,《公约》也提供了新的解决思路和依据。从长远角度看,反腐国际合作对中国法制的健全以及各项改革事业的深入开展都具有不可估量的意义。例如,以前我国法律主要侧重的是打击受贿者,而按照《公约》的相关要求,对行贿人特别是向国际组织、国际机构行贿的人,同样要给予相应惩罚,由此就加大了我国对贿赂犯罪的惩治力度。又如,打击洗钱犯罪,将有效推动我国的金融监管工作,堵塞制度漏洞,防范金融风险。应当说,围绕当前我国反腐倡廉工作的主要任务和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共同研究和商讨对策,有利于总结我们反腐倡廉建设的经验,有利于结合我国实际探索加强廉政建设与反腐败工作的新思路、新办法,从而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与互动中深化和推进反腐倡廉建设。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从当前国际环境看,尽管和平、发展、合作仍是当今时代的潮流,但西方敌对势力一刻也没有停止对我国实施西化、分化、丑化的政治图谋,正在加紧进行范围更加广泛、手段日益多样、形式更加隐蔽的渗透和破坏活动。他们妄图利用腐败问题诋毁攻击社会主义制度,动摇干部群众对我党领导反腐败的信心;他们攻击中国的腐败是由于政治制度造成的,鼓吹只有实行西方的“三权分立”、多党轮流执政那一套才能解决问题。对此,一些正直的外国学者也一针见血地指出:西方国家所推行的那套政治制度,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完全是一剂政治毒药。为此,我们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决不能糊涂到把“毒药”当“良药”来吃。因此,正确的选择和做法是,我们既要加强反腐败国际交流与合作,注意借鉴国外反腐败的有益做法,同时又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看到这场斗争的复杂性。开展反腐败国际合作要本着“尊重主权、平等互利、尊重差异、注重实效”的原则。中国对腐败的治理经历了一个从专注于国内到参与国际合作的历史性转变,这是中国基于历史逻辑与现实动因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中国参与国际合作机制重大战略在反腐败领域的具体体现,也是中国反腐倡廉建设的必然走向。
五、结语
纵观世界各国腐败现象发生和发展的规律,社会转型期通常是腐败的易发和高发期。中国目前正处于由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型的关键时期。经济社会的深刻变革,使原有的制度体系被打破,新的制度体系尚未完全建立健全,由此就给腐败分子提供了诸多可乘之机。而市场经济的竞争性和逐利性,对人的价值观念也产生了极大冲击。同时,由于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长期熏陶,一些腐朽落后的封建文化,至今仍深深地影响着人们的行为方式。因此,腐败现象在中国的产生往往表现为复杂而深刻的文化、经济、制度和体制等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这样也就决定了反腐倡廉建设同样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党内党外、国际国内、干部群众,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领域密切相关。胡锦涛同志在中纪委十七届二次全会上提出了中国反腐败的科学目标定位:“努力把腐败现象减少到最低程度”[11]。国际著名的反腐败研究机构透明国际(Transparency International)认为,一个国家清廉指数(CPI)如能稳定在8.0分以上,才可以说腐败现象被减少到最低程度②。中国近几年清廉指数得分为3.4分左右,因此中国的反腐败斗争任重而道远。这就需要我们在继续加大反腐败力度的同时,进一步从教育、监督、惩治体制机制和制度等方面进行完善和突破。
正确认识和准确判断形势,是科学决策的重要依据,也是做好工作的根本前提。对整个反腐败斗争形势进行判断,必须站在国家、民族及世界的全局高度来进行分析和评价,必须要用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作具体的科学分析。辩证地看待反腐倡廉形势,就是既要看到反腐倡廉工作取得的明显成效,又要看到消极腐败现象仍然比较突出;既要看到反腐败斗争存在的不利因素,又要看到反腐倡廉建设的有利条件;既要看到反腐败斗争中查处的一些腐败分子,又要看到党员干部的主流是好的;既要认识到反腐败斗争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又要认识到反腐倡廉建设的长期性和艰巨性。只有在科学分析反腐倡廉形势、准确把握反腐败斗争规律基础上,才能对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反腐倡廉建设的新趋向有个全面的把握。从总体上看,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中国反腐倡廉建设的发展趋向是:(1)中国的反腐倡廉建设将在科学发展观的统领下,贯穿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全过程,并融入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总体布局中,统筹兼顾,实现协调、持续的发展;(2)中国的反腐倡廉建设将继续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不断完善教育、制度、监督三位一体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更加注重治本、更加注重预防、更加注重制度建设,走中国特色反腐倡廉道路;(3)中国的反腐倡廉建设将始终把民主反腐和法制反腐作为惩治与预防腐败的两个重要手段和措施,两者相互依靠、相互支撑,在开辟中国特色反腐倡廉道路上继续发挥重要作用;(4)中国的反腐倡廉建设将进一步加强作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有机组成部分的廉政文化建设,这是新世纪新阶段我们党从源头上根治腐败的重要举措。中国特色廉政文化将在继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结合时代特征基础上推陈出新,发扬光大;(5)中国的反腐倡廉建设将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努力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继续关注民生,重视民情、民意,坚决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切实查办群众反映强烈的腐败案件,以反腐败的实际成效取信于民,这仍然是今后我国反腐倡廉建设的立足点和出发点;(6)中国的反腐倡廉建设将立足于国际合作的大背景,积极建立健全国际化反腐的司法机制,把国内的反腐倡廉建设和国际化反腐有效地结合起来,这将是我国今后反腐倡廉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和基本走向。
注释:
①据中共中央组织部发布党内统计数据,截至2007年底,全国党员总数为7415.3万名,党的基层组织366.3万个。
②CPI(清廉指数)采用10分制,10分为最高分,表示最廉洁;0分表示最腐败;8.0~10.0之间表示比较廉洁;5.0~8.0之间为轻微腐败;2.5~5.0之间表示腐败比较严重;0~2.5之间则为极端腐败。
【责任编辑】龚剑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