奶奶的星星大致内容:JT伤寒论笔记(六)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9 03:22:21
●    伏苓:一名伏菟.味甘平.生山谷.[JT1] .心下結痛.
寒熱煩滿欬逆.[JT2] .久服安魂魄.養神.不飢延年。
水代謝不良產生的                                 幫助水精之氣迴圈
治胸脇逆氣    影響有形的心臟——心包
憂恚驚邪恐悸  影響無形的心臟,產生情志上的恐慌憂鬱
(陽)松樹下的菌類:茯苓  菌絲穿透松樹延伸到樹頂長出威喜芝
(陰)楓樹下的菌類:豬苓   黑色的小快   利三焦水道(狹義指淋巴系統)
竹子下的菌類:雷丸    (竹的卦象為震卦)驅蟲藥,去寄生蟲
中國哲學的陰陽,形而下,有形——>陰(物質現象)
形而上,無形——>陽(能量)
松柏能四季常青,其靈魂的本態不受“陰”的物質世界現象支配,“陽”的能量比較大
●茯苓在純陽的松和泥土之間生長,肉質潔白乾淨,能把泥土裏的陰氣、濁氣、濕氣排開。
人的陽——>心陽、腎陽。茯苓可以幫助保護陽不受濕氣、邪氣侵害。
●本質屬於“陽”,作用在“陰”
● 化學上:含有大量電解質,幫助小腸吸收水分。小腸吸收水分的能量來自於心,
用茯苓幫小腸吸水,間接節省了心陽
●茯苓從無形的角度治水    一味茯苓飲治發禿
豬苓從有形的角度治水    一味豬苓飲治孕婦水腫
●澤瀉與茯苓的對比: 茯苓(松下,陽)從氣的層面驅除水邪
澤瀉(水下,陰)從水裏面把濁逼出
消水,降血脂
一味澤瀉治“陰汗”  打粉,和鹽水吞服。
●土茯苓:植物的塊根,去濕去風(去毒)“剔骨搜風”治梅毒,
治頭痛。
●茯苓粉和蜂蜜或蛋清敷臉——>美白
●茯神,環抱著松樹的根生長的茯苓。心藏神,入心效果會增強。
●赤茯苓,分利下焦濕熱, 通利效果比白茯苓更多些。
●茯苓皮——>五皮飲治皮下水腫  “以皮行皮”
▲應用範圍:
治頭暈目眩, 苓桂朮甘湯、真武湯、五苓散、小半夏加茯苓湯………(多少和代謝不掉水有關聯)
悸:能感覺到心臟跳動,心臟周圍的組織太濕,會礙到跳動。
奔豚:苓桂棗甘湯
治小便不利
治水飲,肚子絞痛:當歸芍藥散
補脾胃的藥很多時候需要加反佐藥來幫助吸收。芍藥、茯苓都是很好的反佐藥。
遇到脾胃藥容易上火時,可加芍藥、茯苓。
安神:酸棗仁湯。
茯苓大劑量入藥——>治精神分裂“癲”(心神渙散)
如是“狂”症,分兩種病機:淤血——桃仁承氣湯
高燒譫語——大承氣湯
治汗:茯苓甘草湯、真武湯,能管轄水分
例如:治盜汗,茯苓粉,2錢/次,用烏梅、陳艾煎湯送服。
脾虛盜汗:白朮3,茯苓2 打粉,每次5錢加2片薑、棗煮水空腹喝
“心汗”:只是胸口部分出汗: 基本方——茯苓2錢,煎濃艾草湯吞服。
(陽虛心汗)       艾草5分,茯苓2錢,綠桑葉1錢煮水喝
治熱症:小腸急熱(左尺、左寸脈都能把到),心汗如雨——茯苓2兩,黃連1錢,煮水喝。
小便頻,小便失禁的偏方:茯苓+鹿角霜等分制丸。每日三~四顆。
JT96傷寒論慢慢教  第二周   2-1                                 講義P6
同學都知道張仲景是我們所謂的「經方派」的代表人物嘛,對不對?那,我們上一堂課也講了張仲景的醫學的一些研究方式,是把《黃帝內經》還有《湯液經法》這兩部書的內容交叉地放在一起,形成的一種辯證技術跟一種內科學。
那我們上次上課時有跟同學帶過一下張仲景的《傷寒雜病論》裏面傷寒所行走的大概的框架,同學還有沒有印象啊?就是先傳哪一經啊,然後可能傳哪一經,那這樣就有不同的脈象,不同的症狀。那《傷寒雜病論》的話,那當然還有雜病的部分啦,那雜病的部分是什麼呢?好比說,有一些不屬於感冒的病,張仲景在講一些概要的時候,在他的〈雜病例〉——雜病的總綱那篇裏面。他就有講說,如果我們的一個人哪,肝很虛,那接下來呢,這個肝虛就會傳成脾虛。如果要說陰陽的話,那就是肝陽虛會傳成脾陽虛,那傳成脾虛之後呢,人就會消化不好啦。所以有些人肝不好啦,他會一緊張就會拉肚子,拉肚子就在脾上面了,對不對?或者是心情不好的時候就吃不下飯,那就也是作用在脾上面啦。那張仲景在〈雜病例〉裏面就提出了一個治療的原則,他說,如果呢,我們的肝陽虛了,那要治的話怎麼治呢?他說要先「實脾」。有沒有聽過這個話呀?肝虛的時候要先填脾臟,那這個脾臟被填好了之後,肝就會同步同調地好起來。在五行生克來講,我們說,肝屬木,脾屬土,對不對?那這個陽虛而正克呢,就是一個五臟相傳的原則之一。那同樣的,張仲景就講說,那同樣呢,別的臟也可以用類似的方法來類推。好比說,如果一個人,他的消化機能一直很不好,那你說他是不是真的需要補脾胃呢?我想補脾胃也是需要的,可是往往那樣的人也需要補腎。對不對?同學能夠明白嗎?就是腎是人最根本的元氣,那如果這個最根本的元氣沒有的話,那吸收後天營養的脾胃可能也不會運作好啊。所以呢,脾陽虛又會傳成腎陽虛,對不對?所以在太陰病的時候,那個太陰理中湯症,如果再嚴重一點就會變成四逆湯症。就是它完全不消化的時候,我們補的不是脾,而是腎。就是要用這種隔臟的治法。
那這種隔臟的治法呢,在一般臨床上面,我覺得,我比較常用的是關係到肺的時候。因為我們說肺是一個「嬌臟」哦,很嬌嫩的臟,冷一點不行,熱一點不行。那有些藥如果直接作用在肺的話,怕我們的肺撐不住。所以呢,我們如果要補肺的話,往往就,多補脾胃。然後呢,等到脾胃的陽氣夠了,那它就會怎麼樣啊?土就會去生金,對不對?所以就會讓肺好起來。或者是如果這個人的肺太乾燥了,我們要滋潤這個肺。如果你把一些潤藥直接打到肺裏面的話,那這個肺也撐不住啊。我們知道肺的兒子,金生水啦,對不對?所以我們從它的兒子開始補,比如說我們用「六味地黃丸」去滋腎陰,那腎陰到很夠的時候呢,它就會倒滋會肺來。
所以五臟是有這種「相傳」的理論的。而這個相傳的理論呢,同學,我想,將來讀到張仲景的雜病論會看得到那個痕跡。也就是說張仲景並沒有在他的著作裏面很清楚的說,這個理論是怎麼一回事,並沒有。但是,在他的實際醫術裏面,我們是可以看到很多這樣子的做法。尤其是雜病方面。
比如說,我們現代人很多人會心絞痛啊,或者說心臟的瓣膜病,或者有人心肌肥大。那這些瓣膜的病變或者說心肌肥大,往往我們的病類會歸類為「心陰實」。因為它實際上那個肉體有病變的話,是屬陰,對不對?能量是屬陽。那這個心陰實的話呢,如果你看張仲景很多處理這類病的方子,你會發現一個很特殊的原理在裏面。就是張仲景治療很多這些心臟病的方子,他都是以活化我們的消化能力的藥為主。也就是,心臟病怎麼不去治心呢?怎麼不用……現在多半醫生會想說,心臟病不是應該可以用附子來強心陽,然後呢,在加一些活血化瘀的藥,比如說,丹參,噢,專門把心臟的瘀血化開。那這樣子的話,它的療效不是會很好才對嗎?結果實際上啊,我們現在中醫的臨床,心臟病從脾胃來治啊,往往它的效果比直接去處理那個心臟要更有效。那,這樣子豈不是就是在告訴我們說,張仲景他的書裏面其實在說啊,心陰實根本就是脾陰實傳過去的。就是有這樣一個論點存在。
那當然這個陽虛陰實,陰虛陽實這些五臟的陰陽虛實呢,到底是怎麼樣在傳的啊?那這套邏輯,我想是在中醫的表面舞臺不容易見到的。但是,很會這一套的五臟相傳的法門的人,他們就會很清楚的,講得比我這個課堂更清楚地去告訴他們的學生說,這到底是怎麼一回事。比如說,蕭聖揚醫師他的學生告訴我說,他們的老師講說,心臟的瓣膜裏面組織根本和消化系統的肌肉是同一種。要補到消化系統能,心臟才能夠好起來。不是光在心上面作用。因為你直接作用在心,反而救不到那些肌肉的狀況。他們就有更深一層的解釋。但是呢在這裏只是要告訴同學說,除了六經辯證之外,五臟相傳跟隔臟治法,我們用和它相生相剋的另外一個臟去醫療它,這就是我們中醫的六經之外的五臟的法則。
這個張仲景,我們當然可以說他是一個綜合派。那可是呢,後來到了三國的華佗,那華佗的醫術呢,到唐朝的孫思邈也算是這些醫派的繼承人。但是華佗到孫思邈到金朝的張元素這一塊,那我都會帶到一點說,他們已經有點走上五臟陰陽虛實的路線。那這個五臟的陰陽虛實派啊。我們現在一般的醫院裏面,開時方的中醫師呢,其實他們開藥的方法,有一個很高的比例呢,就是這個五臟陰陽虛實派的殘骸。不是真正的五臟陰陽虛實派。真正的五臟陰陽虛實派啊,除了知道這個臟怎麼瀉怎麼補之外,其實還會知道怎麼用別的臟去治這個臟。那個才是真正的五臟陰陽虛實派。那這個殘骸是怎麼產生的呢?
我們說,在華佗的《中藏經》裏面,他就有開始幫一些病做一些歸類。張仲景在他的《傷寒雜病論》裏面並沒有依照人的五臟六腑很嚴格地給五臟六腑歸類。如果是有讀過《傷寒雜病論》的同學就會知道,喔,胸部絞痛,叫做「胸痹「對不對?那這個可能是氣喘,可能是心臟病,可能是消化不良,這裏都有可能,是不是這樣子?所以,他並沒有歸類說,胸部絞痛的病一定是屬於心臟,或者是肺臟,並沒有。張仲景開藥也是做一個整體的調節。並沒有把他的藥歸屬於哪一條經或哪一個臟,或者哪一個腑。可是到了華佗的時候呢,他就開始做了這樣的研究,他就喜歡說,這樣的一種病呢,是你的小腸太虛了;這樣一種病呢,是你的心臟有熱。就是幫你的疾病做某臟某臟某腑的歸屬。那這樣的一種思考,像孫思邈的《千金方》也繼承了。只是孫思邈真的是兩手刀噢,一方面也是用張仲景的六經辯證在歸類一些東西,例外一方面,孫思邈的那個《千金方》裏面就有這個,比如說小腸門,大腸門,就是如果這個人大腸太虛了會怎麼樣?大腸太實了會怎麼樣?就會有這樣子的歸類了。然後呢,這樣的一種思維方式,一直到了金朝的張元素,就開始產生了一個中醫的一個所謂「經方派」跟「時方派」的分水嶺。
那個分水嶺是什麼東西呢?就是張元素呢,沿襲了華佗跟孫思邈的五臟六腑的辯證跟分類的系統之外啊,他把我們的用藥啊,也套上了這個系統。就是從前中國人也會說某一個藥會入哪裡,比如說什麼,五種顏色的靈芝啦,五種顏色的人參啦,中國人就會覺得說紅顏色幾會入心啦。在張元素之前,這種資料是很散雜的。沒有很用力的在做的。就是張元素之前的本草書說道哪一味本草會入到哪裡、補到哪裡,其實是很少很少的。可是到張元素就給了我們中國的藥學一個所謂「藥隊」的觀念。也就是所謂的「歸經」的觀念。那張元素他就會說,比如說,我們如果肝臟很虛的話,他可能就會說道山茱萸跟五味子是比較補肝的啦。那,如果我們心臟有熱的話,就會說,啊,梔子啦,黃連啦,比較退心火啦。或者是,那我們在張仲景的實踐的方裏面也早就知道,石膏特別能夠退胃火。這個大家都會比較曉得一點。但是張元素,就會特別地提出,某個藥會入某個臟某個腑,然後呢,某一些藥一定會入到哪裡去。就是幫這些做了歸經。我覺得「歸經」這件事情是無所謂「對錯」的啊,它也是一個觀察點嘛。我們現在做研究就知道一個比較酸的藥就比較容易和肝起作用。就是一些很西醫化的研究也能夠研究到這種東西。
可是呢,張元素這樣一個用藥方法拍板定案以後,那中醫就會開始比古時候的上古的中醫用藥多出一種用藥思考。那個思考就是什麼呢?就是我們現在啊,如果會把脈的人呢,一邊把脈,一邊就會說,這個人心臟有火,心火有點旺,那心火旺的話,那退心火要加黃連那。黃連的能量還不是完全集中在心,可能在胃,可能在心,所以呢我們再把黃連的藥性集中點,我們再加點菖蒲,這樣就可以把黃連鎖定在心這邊。然後呢他的胃有點虛,所以呢我們就要再加一點補脾胃的藥。比如說,再加一點白朮好啦,或者加一點甘草人參啊。然後呢,他的下焦有一點濕,我們加一點澤瀉,加一點茯苓,加點車前子。然後看看他的肝怎麼樣?肝血不夠啊,這樣子當歸也要加一點呐,然後呢這樣子加加加……最後呢,一帖藥就完成啦,八十幾味藥啊。藥房非常高興呐,真是大戶啊,大戶。
那,但是這樣子的一種思考所開出來的方,是不是真的很有療效呢?那這樣子就真的有點賭博的調子咯。所謂的時方派的療效好像比經方派要「混沌」,要不明顯。其實就是因為,我們學會了這個系統以後,開始忘掉了人體的呼應結構。而把這個人拆成五臟六腑這樣去開藥。那其實這個跟我們中醫嘲笑西醫說,你看你們西醫啊,這個科只會看神經,那個科只會看眼睛,不是差不多嘛?就是把一個整體的人也拆掉了。
那麼,但是呢,在這樣一個五臟六腑的辯證的系統裏面呢,其實,中醫啊,漸漸地就會忘掉了一件事。忘掉那個原本的五臟陰陽虛實的理論是怎麼一回事。原本的五臟陰陽虛實是你可以用這個臟去治那個臟,是一個非常靈活的整體觀念的東西。可是那個說哪個臟的怎麼樣的陰陽虛實會傳到哪個臟,到今天,五臟陰陽虛實那個轉法就再也不能運用得很好。然後就變成,大家就對著這個臟開藥啊,退心火,瀉肝火,怎樣怎樣。那這樣子,形成一種藥與藥的呼應結構變得較差的一種開藥方法。那大概就是如今的「時方派」的一種思維了。
所以說「經方」跟「時方」它的差別在哪裡?它整個思路的差別是在這裏。然後呢中醫呢進入時方派的時代以後,大家熟悉了這個思路以後啊,就再也不熟悉去看張仲景的方劑在幹什麼了。比如說張仲景的桂枝湯,其實桂枝湯裏面,桂枝和芍藥是形成一種呼應結構,是這裏面的生薑跟大棗也是形成一個呼應的結構。可是,如果是用一個時方派的眼睛去看桂枝湯的話,他就會覺得「大棗——就是滋補脾胃嘛,那生薑就是驅除風邪濕邪嘛,那桂枝就是會走到手臂上驅風嘛,那芍藥就是養血嘛,養肝血,收斂元氣什麼」然後到最後,時方派看這個方就會覺得「好像這個方治感冒不太會有效的樣子嘛,那我們開點別的藥好了」。就是這樣的,可能用了「藥隊」和「歸經」的邏輯呢,去看經方,可能就會看到可能和張仲景時代不一樣的方子。同樣一個方子,你看到不一樣的東西,作出不一樣的判斷。……就是它的翻譯的語言出了問題。
所以呢,在張元素之後呢,產生了金元四大家。那金元四大家,這四大家就是繼承了張元素的思考而發揚光大。雖然各有各的用藥方法,有人喜歡用寒涼的藥,有人喜歡用滋陰的藥,有人喜歡用補土的藥,補土就是補脾胃的藥。
[JT1]大多是水代謝不良造成的
[JT2]古时的茯苓长的比较久,会很有效;现代人工栽种,周期短,效力减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