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蝴蝶兰大棚基地:怎样培养儿童的良好性格(二稿)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3/29 20:57:00

各位家长和青少年朋友,你们好!今天讲座的主题是与大家谈谈怎样培养儿童的良好性格。我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来讲:

1、孩子要有一个健康的体魄

2、重视环境对性格形成的影响

3、善于激发儿童的良好情绪

4、因人而异,因材施教 

(案例1:追星狂人林娟)兰州一对父母,为了满足女儿林娟13年来对刘德华的痴迷追逐,不仅倾家荡产,其父更打算卖肾为女儿追星筹款。2006年3月26日,由于林娟与刘德华私谈的要求没有得到满足,杨父跳海身亡。

面对这起惨剧,我们不仅要追问造成悲剧的根源所在。这难道仅仅是娱乐或者偶像崇拜等因素造成的?再仔细追究一下,首先是放纵型溺爱的牺牲品。其次次学校教育也有其不可推卸的责任。她可能在学校或生活中遇到了一些挫折,自己不能解决,而父母也不能再像以往那样帮她解决。于是,她就躲在幻想和白日梦中,以逃避探索世界的乐趣、责任与挫折。林娟父母对她的溺爱,成了世界上最温柔的杀手!  

什么是真爱?什么是溺爱?

    一个人的成长过程就是他成为他自己的过程,爱是这一过程中最重要的因素。我们给孩子提供什么样的爱,孩子就以适应这种爱的方式成长。

    真爱以孩子的成长需要为核心,在孩子不同的发展阶段给予他不同方式的爱,0-2岁期间,给予孩子无条件的爱;2-4岁期间,尊重孩子自主的探索,但又在孩子需要帮助时出现在他面前……这种以孩子的成长需要为中心的真爱会让孩子成为自爱、爱别人、有鲜明的自我意识、健康的自主人格和高度创造力的人。

与真爱对应的是溺爱。这看似是自我牺牲的爱,其实是懒惰的爱。0-2岁期间,父母以孩子为中心,他们怎么爱都几乎不会犯错。但到了2-4岁,他仍然这样做,甚至直到孩子成人了,他们也仍然一成不变地以这种方式去爱他。最终,这会导致毁灭性的结果。要么,溺爱下长大的孩子缺乏自我,他们只是包办式父母的简陋复制品;要么,他们的自我无限膨胀,他们的内心中只有自己,没有别人,并最终成为别人的噩梦。这种性格一旦形成,要想再去改变或扭转那可就难了,甚至无能为力了。

那么,什么是性格呢?

性格是指人在对现实的态度和行为方式中表现出来的稳定的心理特征(主要包括:态度、情绪、意志、认知等)。如:对自己的态度方面是自信还是自卑,自爱还是自弃,进取还是退缩;对他人是宽容还是计较,温和还是粗暴,合群还是孤僻;对工作、学习是喜爱还是厌恶,勤奋还是懒惰,认真还是马虎,负责还是塞责,踏实还是轻浮等;在情绪方面是乐观还是悲观,开朗还是抑郁,稳定还是易波动,强烈还是宁静;在意志方面,是有目标还是盲目,自觉还是冲动,自制还是放纵,勇敢还是怯懦,果断还是寡断,镇定还是惊慌,坚强还是脆弱,有恒还是无恒,灵活还是死板;以及在认知方面的特征和对待集体、社会的态度等等。性格品质在人的个性中具有核心意义,不同的性格品质对自身及社会的价值上存在质的差别,有优劣之分,将直接或间接地制约其他方面。它主要由后天形成,可以培养和塑造。性格决定人的态度,态度决定行动,行动决定成就!所以,家长朋友们都希望自己孩子的性格发展得非常好。

我在咨询的过程中也感觉到家长对于孩子性格的问题都很重视。在我接触孩子的过程中,也确实感觉到孩子之间存在很多差异。他们在对人的态度和行为方式上表现都不同。比如说对待周围的人,有的孩子就非常热情、大方,特别愿意与别人交往,而且在交往的过程中也愿意把自己的想法告诉周围的人,把愿望很好的表达出来;而有的孩子就不是这样,他们在交往过程中就表现得特别害羞,不愿意和别人说话,也不愿意把自己的想法和愿望表达出来。

在幼儿园里孩子对待劳动的态度也不一样。有些孩子特别愿意积极主动地参加一些力所能及的劳动,而且在劳动的过程中也是认真负责任的;可有的孩子却不是这样,在劳动过程中偷懒、也不太负责任。对待玩具也不一样。有的孩子对待玩具就特别爱惜,知道怎样保护玩具,这样的孩子对玩具不只是单纯的摆弄,还要探索,争取去发现玩具新的玩法,对玩具越玩越有兴趣,玩法也就越来越多;而有的孩子对玩具好象就无所谓,态度漠然,更不要提去努力发挥其它玩法。对于公共财物,孩子也是表现出种种态度。有的孩子非常爱护公家财物,用完后放回原处;有的孩子则不是这样。对待集体活动也这样。有的孩子特别愿意参加集体活动,如果活动没有参加上,他会感到非常惋惜,在集体活动中也是表现特别的积极主动;有的孩子则恰恰相反,对集体活动淡漠。孩子对待自己也是不一样的。有的孩子对待自己比较谦虚,做什么事都愿意一起商量、征求别人的意见。但有的孩子不是这样,而是把自己的意向强加给别人,特别愿意让大家都听自己的。在幼儿园表现得尤其突出,有的小朋友特别愿意统治大家一起玩,在玩的过程中必须要做小领袖,如果大家不听,他就会很不高兴;有的孩子就不是这样……

上面所提到的表现实际上都是性格的表现。幼儿园规程中提到:要从小培养孩子活泼开朗的性格。也就是说活泼开朗的性格要从幼儿时期开始培养。到底活泼开朗性格是什么样?活泼指什么?开朗指什么?我们说活泼就是孩子具有高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包括思维活跃,勇于探索,能够通过自己的活动获得新知识,新信息。开朗是指有较强的适应性,对周围的事情能够保持一种乐观的态度,对人非常热情,而且乐于与别人交往。活泼开朗性格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幼年时期是培养孩子活泼开朗性格的关键时期(6岁之前)。也就是说家长需要在孩子幼年时期努力培养孩子,使他朝气勃勃、具有积极的愉快情绪、能够主动与别人交往、积极参加各项活动;主动选择自己喜欢的玩具和材料,并且用自己选择的材料进行游戏、对周围事情有积极态度进取的精神、活泼大方而且不忸怩、能够在家人和老师的面前讲出自己的愿望和想法、遇事能听取成人的劝告。

 怎样培养良好的性格呢? 

一、   孩子要有一个健康的体魄

活泼开朗的性格与健康的体魄关系密切,精神饱满是健康体魄的体质基础。家长也会发现孩子在健康的时候情绪是非常好的,如果孩子生病了就会影响他的情绪和活动。要培养孩子健康的体魄,首先要给孩子丰富的营养,同时要保证孩子睡眠;另外还要有一个合理的参照系数。营养健康问题家长们可以容易得到相关资料。我在这里不再赘述,想从合理的制度及性格的影响上多说一点。孩子生活的态度和方式是否系统化、正式化对性格的形成有很大影响。孩子一天的生活应该是有规律的,在生活中不是按照自己的意愿想做什么就做什么。如果对孩子有秩序规定的话,那么对孩子的影响就很大,可以促进他神经系统很好地发展。如果孩子能够按照时间去作息,这样便于孩子养成定性的习惯。养成了好的作息习惯,孩子就会到什么时间做什么事情,家长不用督促孩子了。

有的家长反映,孩子在做事情的时候缺乏主动性,什么事情都不愿意去做;或者表现为你为他做了大量的思想工作后他才肯做;或者表现出他不喜欢做这件事情。如果让孩子的生活长期系统化、定型化,按照一定的时间去做一件事情,就会形成一个定性,而这种定性,对幼儿的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也就是说有了这种定性,孩子会习惯地做一些事情。不可能产生任性或者提出这样那样一些不合理的要求。

(案例2: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我儿子从上小学起就是自己起床,自己上学,自己写家庭作业,只有在默写,背诵等老师要求家长签字的才会叫我,从上小学一年级起就没有接送,这可能与我的作息制度比较规律有关系。我在医院上班,也比较负责,每天都提早半小时去上班,下班回家也按时坐下来给他讲故事,《安徒生童话》,《格林童话》,《上下五千年》等,反复讲,儿子耳濡目染,在他幼小的内心中,按时去上班去上学是理所当然的事,学习是自己的事,这些已内化为他的价值观了,给儿子买文具我也会征求他的意见,后来从三年级开始,所有的文具和教辅材料都是他自己去买的.高三时儿子得了腰椎间盘突出症,整整一年的时间,常痛得无法翻身,无法走路,止痛药也尽可能的少吃,因为吃了这些药后容易犯困.加上高三课业重,看着他被疼痛折磨我也非常难受,问他要不要办休学?但坚定地说:"不要,我能行!"我虽然还担心疾病会影响复习影响将来高考的成绩.但我没有表露出来,尊重他的决定.考上大学接下来是马上要军训,我当时就跟他辅导员讲,让给照顾一下.但我儿子一天假都没请,一个项目也没落下,全程参加了军训.我很赞成儿子的硬汉子精神.这样做对他很有好处,在今后的大学生活中,他就会觉得和别人是一样的,不是一个被照顾的对象.遇到困难会积极去面对.如果没有儿童时期自主自律的养成,就不可能有后来的硬汉精神。

有的家长反映,孩子平时很好,做什么事情都按照规律去做,可是怎么得了一场病以后就全变了?归根究底,孩子的情绪受健康情况的影响。生病意味着要打破原来的生活规律,也就是说他的系统化受到了影响,所形成的定性受到了破坏,这样孩子对做事情就产生了一种超越限度的想法和做法。孩子生病了就要特殊照顾。孩子就想在这时提出一些不合理的要求,家长也认为既然孩子生病了,那就迁就他一些吧。孩子在生病的时候,家长对孩子的教育问题上就产生了退步。时间一长就会产生另外一种定性,即便孩子病好了,也会认为:“我要得到什么就应该得到什么,如果得不到我就哭闹,装病。”这样孩子就形成了另一种定好了以后,孩子还想得到他病以前没有得到的东西。如果孩子得不到,他的性格自然就产生一些变化。要想解决这样的问题并不难,只要合理的要求家长满足他,不合理的要求家长坚决不满足他,就可以使他性格慢慢转变过来。

二、   培养孩子良好性格要重视环境对性格的影响

儿童的性格形成是在日常生活和周围环境的相互作用下交替形成的。一个合理的教育可以使孩子逐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所以一个好的教育环境是很重要的。孩子年龄小,性格还没有定型,在这个时候需要一个良好的环境(这种环境包括住房条件、家庭条件、孩子日常用具、人际关系、周围环境等等)。如果说在孩子没有定型的过程中我们注意了发挥环境对孩子的作用,就能使孩子性格的萌芽朝好的方向发展。

科学研究说明,最初形成的性格倾向至关重要。最初形成的性格倾向如果有一个好的环境,并且能很好地往下发展,就能够定性,为他以后的性格形成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相反,如果环境方面不够好,那么对孩子良好性格的形成则起到消极的作用。

(案例3:孟母三迁的故事)

孟子是战国时期的大思想家。孟子从小丧父,全靠母亲倪氏一人日夜纺纱织布,挑起生活重担。倪氏是个勤劳而有见识的妇女,她希望自己的儿子读书上进,早日成才。

 一次,孟母看到孟轲在跟邻居家的小孩儿打架,孟母觉得这里的环境不好,于是搬家了。

又一天,孟母看见邻居铁匠家里支着个大炉子,几个满身油污的铁匠师傅在打铁。孟轲呢,正在院子的角落里,用砖块做铁砧,用木棍做铁锤,模仿着铁匠师傅的动作,玩得正起劲呢!孟母一想,这里环境还是不好,于是又搬了家。

 这次她把家搬到了荒郊野外。一天,孟子看到一溜穿着孝服的送葬队伍,哭哭啼啼地抬着棺材来到坟地,几个精壮小伙子用锄头挖出墓穴,把棺材埋了。他觉得挺好玩,就模仿着他们的动作,也用树枝挖开地面,认认真真地把一根小树枝当作死人埋了下去。直到孟母找来,才把他拉回了家。

孟母第三次搬家了。这次的家隔壁是一所学堂,有个胡子花白的老师教着一群大大小小的学生。老师每天摇头晃脑地领着学生念书,那拖腔拖调的声音就像唱歌,调皮的孟轲也跟着摇头晃脑地念了起来。孟母以为儿子喜欢念书了,高兴得很,就把孟轲送去上学。

可是有一天,孟轲逃学了。孟母知道后伤透了心。等孟轲玩够了回来,孟母把他叫到身边,说:“你贪玩逃学不读书,就像剪断了的布一样,织不成布;织不成布,就没有衣服穿;不好好读书,你就永远成不了人才。”说着,抄起剪刀,“哗”的一声,把织机上将要织好的布全剪断了。

孟轲吓得愣住了。这一次,孟轲心里真正受到了震动。他认真地思考了很久,终于明白了道理,从此专心读起书来。由于他天资聪明,后来又专门跟孔子的孙子子思学习,终于成了儒家学说的主要代表人物。

环境对性格的影响问题我想着重从两个方面讲,一个是要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亲子关系在孩子和环境相互作用中关系最密切。心理学解释为在同样的条件下,父母对孩子的教养态度不同,会引起性格发展上的显著差异,不同类型的亲子关系对于不同性格的培养起着不同的作用。另一个是父亲在孩子性格形成中的特殊作用。我们下面分别地谈谈:

第一,不同的亲子关系在儿童性格形成中的影响

(一)是以大人为中心的亲子关系。在这种关系下孩子的表现一般为很有礼貌、谨慎、精神容易集中。但是这种孩子也表现出盲同,容易受别人暗示,容易受别人驱使,善于服从,从小害羞、忧郁、畏缩。自信心和自尊心比较差。

(案例4:妈妈对我这么好,我怎么能生妈妈的气呢? )

 25岁的广州女孩文文就是这样长大的,她虽然工作成绩出色,领导赏识她,公司企业文化也很宽松,但她总是担心自己做不好,并因此来看心理医生。

文文有两个哥哥,她是家中的老幺,从小就是父母的掌上明珠,她的所有要求只要一提出来,会立即得到父母的满足。不仅如此,身为知识分子的父母为她安排了从幼儿园到找工作的所有人生历程,对她只有一个要求:学习要拔尖。

文文很争气,从最好的幼儿园、重点小学、重点中学,一直到名牌大学的最吃香的金融专业,她一直是成绩最优秀的乖学生。她大学毕业后,在父母的要求下,她又回到广州进入一家外资企业。她的工作也很出色,3年里已多次被提拔。

在前几次的咨询中,她的唯一问题就是紧张,至于父母,“我没有一点怨言,他们可是完美的父母”。

只有在谈到恋爱时,她才开始对妈妈出现了一丝埋怨。因为毕业后的3年来,妈妈一直在张罗她的婚姻大事,给她介绍了不少男朋友,“他们条件都很好,但我一个都不喜欢……我知道,他们都挺棒的,但我就是讨厌他们,或许是我讨厌父母的安排吧。”妈妈怎么劝文文都没用,现在一说起文文的婚姻大事来就唉声叹气,甚至几次当着亲戚的面哭了起来。

 文文说,妈妈第一次哭的时候,她有点恼火,但立即想到,“妈妈对我这么好,我怎么能生妈妈的气呢!”

“我怎么能生妈妈的气呢”,这是一种自动思维,它会扭曲一个人的真实体验。于是,试着让文文学习放下这种自动思维,重新体验一下她的真实感受。妈妈第一次哭的时候比较久远了,就重新在咨询室里重演一下妈妈最近一次哭的情境吧!

在咨询室中摆了两张椅子,椅子A代表妈妈,椅子B代表她自己。文文先坐在椅子A上,想象自己是妈妈,对着椅子B哭诉,说她是多么担心女儿嫁不出去。然后,文文坐在椅子B上,以自己真实的角色,对着椅子A说话。并且,要去掉脑子里那句自动思维“我怎么能生妈妈的气呢”。

结果,文文对妈妈的愤怒情绪爆发了。她大声哭喊着对“妈妈”说:“我讨厌你和爸爸的安排!我要自己做主,我就是要自己做主!你们什么时候才能在乎我的感受,你们让我窒息!你让我窒息!”

这次情绪爆发让文文久久不能平静,她哭了好久,最后说:“父母过度的爱,是窒息的感觉。我现在才明白,我一直是为父母而活着,我从来没有为自己而活。”

每个人只有为自己而活的时候,才是最有力量的。文文的父母为女儿“完美”地安排好了一切,但这不是文文自己想要的,所以是僵化的。其实,文文内心深处一开始就不喜欢为父母而活,她无数次产生过叛逆的冲动。但是,既然父母那么爱她,他们那么富有牺牲精神,她怎么能够反抗呢?

所以,她只好把这种自主的冲动压抑下去了。但是,这种冲动不可能永远被压抑。她在工作中紧张,其实是因为公司“以人为本”的管理风格唤起了她内心深处的“为自己做主”的冲动,但她发展出的种种不良自动思维,如“怎么能生妈妈的气”“怎么能不听父母的话”等等,令她无法接受这种冲动。

咨询到最后,文文明白,她现在要做的,就是释放自己的自主冲动,从现在起为自己而活。

(二)是以孩子为中心的亲子关系。在这种亲子关系生活下的孩子一般是比较积极,善于表现自己,自信心比较强。但是这种孩子攻击性比较强,注意力不够集中,不受约束,不愿意服从,比较固执。有些家长对孩子过分地溺爱、过分的照顾和保护,不放手让孩子做自己的事情,这种孩子性格多半是消极的,依赖性比较强,没有责任感、没有忍耐力,不适应集体生活,遇到一点事情犹豫不决,这种孩子常表现为娇气、任性、社会适应不良。

(案例5 :阿辉的故事)

11岁的男孩阿辉,因为老在学校惹麻烦,被父母送来做心理咨询。在咨询中,了解到,他的爸爸妈妈以前是下乡知青,吃过很多苦。有了阿辉后,他们发誓不让儿子重复自己的苦难,不管儿子有什么要求他们都尽力满足,结果阿辉成了家里的小霸王。

 譬如,吃饭时,要是他喜欢一个菜,就会把菜霸住,不让父母吃,除非等他吃够了或吃厌了,父母才能下筷子。看电视,他要看哪个台,父母不能和他争,哪怕他去卫生间时父母临时换一下台,他都会暴跳如雷。出门时,他累了,爸爸得把他背在肩上,阿辉大了后,做爸爸的不想再这样做了,做妈妈的会立即站在孩子这一边,对他说“你就背一下吧”。

 最典型的是,阿辉喜欢蜡笔小新,他家里有上百个蜡笔小新的公仔,并且有一个同样的造型阿辉一口气买了30多个。

 爸爸问他:“你不都有了吗?还买它做什么?”

 阿辉会气鼓鼓地回答说:“你管我呢,我就是想要。”

 上幼儿园时,阿辉爱指挥同学,虽然幼儿园老师提醒他爸爸妈妈要改变一下教育儿子的方式,然而他们总是无动于衷,觉得这不是问题。但上了小学后,阿辉遇到了麻烦——他的学习成绩在班里总是倒数。

 这并不奇怪,因为阿辉习惯了别人替他解决问题,但学习是一个人的事情,别人怎么努力都不能替他掌握知识。不仅如此,因为学习成绩糟糕,老师和同学都不再关注他,为了重新成为大家的关注中心,阿辉发展出了一系列的恶劣行为,譬如在课堂上骚扰其他同学,给同学老师起绰号,故意找老师麻烦……这些做法的目的都是为了赢取别人的关注。

 凡事占上风,太想成为关注点,这是很多问题孩子制造麻烦的原因。他们多数人难以通过取得好成绩而成为大家的关注点,就只好去制造麻烦。

 (三)是两面性亲子关系。这种亲子关系下成长的孩子表现为:因为父母对孩子的态度是忽冷忽热的,一会可能过分地严厉,有时可能过分地迁就、放纵。父母对孩子的教养态度是琢磨不定反复无常的。在这种环境下成长的孩子多半性格是不稳定的,多疑、多虑,缺乏判断力,良好的性格很难形成。

(四)是理想型的亲子关系。即爱而不骄,严厉而慈爱,父母与孩子的态度可以交融在一起。这种情况下长大的孩子会感觉到自己受到尊重和信任。感到自己是家里的一员,孩子的性格多表现为亲切、独立、直率、活泼、大方、开朗,有协作精神、有活动的能力,而且善于和同伴相处。父母对孩子的态度不同导致孩子的性格不一样。 

(案例6:我也想吃,你看看哪有?)

我讲一个我亲自观察到的一个母亲和儿子的故事。有一天我在公园里散步,看见一个妈妈带着3岁多的孩子,我看了他们的活动有一些想法:首先小男孩对妈妈说:“我想吃冰棍。”妈妈说:“我也想吃,你看看哪有。” 这么一句短短的对话既满足了孩子的要求,又交给孩子一项任务。大家都知道3 岁多的儿童注意力不稳定,而且特别容易被新奇的事物所吸引。这个孩子一边走一边看结果把想吃冰棍的事给忘记了。而且他被公园里的景色所吸引,注意力转移了。接下来我又看见这孩子围着妈妈转,“我累了。妈妈抱抱我吧!”妈妈说: “你都这么大了,抱着你会让人笑话的。我看你在幼儿园比赛时还得第一呢!咱俩比赛吧,看谁得第一!”从这句话就能听出这个孩子对妈妈提出来的也是不合理的要求。这个妈妈做得好是因为不去纵容孩子,让孩子自己活动。再往前走,到了一个比较大的广场。孩子看见有个大孩子在玩一辆车。这个小孩感兴趣站在旁边看那个车,当时这个孩子没有说话,妈妈跟在孩子后头。妈妈说:“这车多好玩呀!你去问问哥哥这是什么车。”这个孩子过去问哥哥。在问的过程中还跟着车跑,这个妈妈也以极大的兴趣来跟着这个车。妈妈又说:“这车怎么玩呀?”孩子又与大孩子搭话。这样,小孩子与大孩子就玩上了,妈妈也与他们一起玩。)

这个故事说明家长善于观察了解孩子的兴趣和需要,而且抓住这个机会教给孩子与人的交往技能。这里面表现出这个妈妈既是母亲又是朋友,妈妈引导孩子敢于尝试和探索,而自己掌握了这车的玩法。后来妈妈要求带孩子走,孩子不动,妈妈说:“对哥哥说再见。”孩子还是不动。实际上就是反映孩子没玩够,孩子特别想玩,所以不愿意走。妈妈自己往前走,(对孩子不合理的要求进行忽视)并对孩子说:“哥哥和你玩,哥哥把车借你玩,你都不谢谢哥哥。走时都不跟哥哥说一声再见。谁还愿意和你玩,应该和哥哥说再见。”这个孩子照着妈妈说的去做。

从这件事中看到这位家长善于抓住孩子心理的变化,善于观察孩子心理的变化,又根据这种情况适时地做一些工作,教给孩子一些交往的技能。后来我就看见这个妈妈与孩子一边走一边聊天。在这个暂短的活动过程中表现了孩子对社会的适应性。大方、热情、爱说话,乐于与别人交往,在交往的过程中不断的探索、发现、掌握一些新的玩法,同时也掌握了礼貌待人。在整个的过程中表现出这个孩子活泼大方,而这种活泼大方的性格与母亲是很有关系的。我们所看到的母亲的教育并不是在说教。有的家长反映:“我的孩子就不愿意和人交往,不会与别人交往,就愿意自己玩。”我们对孩子的教导方式不要局限于说教,主要是要善于观察孩子,了解孩子,然后根据孩子心理活动反映给孩子,适时的做工作。所以我想说这个母亲如果能够这样坚持下去,这个孩子活泼开朗的性格就已经萌芽并健康发展。对于孩子将来的成长必然会有很大的好处。 

第二、父亲在儿童性格形成中的特殊作用

为什么要提出这样的问题呢?孩子接受教育的源泉多半是母亲。孩子与母亲交往的时间要远远大于与父亲的交往时间。不能否定母亲对家庭的责任感,母亲对孩子照顾的特殊性和优越性,但孩子缺乏了父爱,很少和父亲交往,这也是孩子接受不全面的教育意向。有一项研究是这样说的,缺乏父爱的孩子性格发育问题多,来自母亲的溺爱,缺乏独立性比较明显。男孩子常常会缺少男性的特征,而女孩子难以了解男孩子是如何生活的,以及和女性的不同,为他以后全面发展蒙上了一层阴影,这是科学家研究得到的结果。当然有的父亲工作很忙,整天见不到孩子,走的时候孩子没有起床,回来的时候孩子已经睡了,星期六、星期天也在忙工作,没有时间和孩子接触,这也是一种可能。有的人认为教育子女是母亲的事,这种想法是片面的。另外由于社会文化背景和传统观念的影响,人们的观念常常认为男性多为勇敢、坚强、成熟、开拓、追求,而女性多为柔弱、多情、温柔、富有同情心。事实上男女性别的差异既有生理方面的因素也有社会传统文化方面的因素。现在普遍认为两性应该趋向融合,也就是说要形成一种双性化的性格模式。

父亲与孩子多一些时间的接触可以促进孩子活泼开朗性格的形成。关于时间问题只要做父亲的心里想到这件事,想到父亲对孩子受教育所担负的责任,将业余时间充分地利用起来,比如吃饭的时间可以和孩子聊天,在一天中抽出一些时间和孩子说说话,和孩子玩玩,就会有一些效果。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会观察到,对孩子的态度采取的方式上母亲和父亲是不一样的。一般来说父亲比较宽容大度、随和开朗,再加上父亲精力充沛比较喜欢运动,而且还喜欢变花样,所以特别适合于儿童的年龄特点。

我通过观察发现,父亲带出来的孩子和母亲带出来的孩子有一定的差别,而且和爷爷奶奶带出来的孩子也是不一样的。在处理问题的态度上父亲和母亲也不一样。父亲倾向于以积极的姿态去处理问题。也就是说他往往考虑幼儿行动动机的时候比较容易从好的方面去想、去考虑,在解决问题时,又容易用到一些比较轻松、幽默的语言去教育孩子。这种情况下培养出的孩子在做事情上就能积极活跃,乐观。与父亲在一起多的孩子就更加容易变得勇敢自信。 

(案例7:看爸爸的!)

一个父亲在培养孩子性格方面他是怎么做的。我看到这个材料后感觉到,他的做法和平常的母亲做法是不一样的。而且包括他在每件事上处理方式是不一样的。他的孩子以前胆小,非常懦弱。他说孩子形成这样一种性格不能排除一些遗传因素,作为父亲要千方百计地和孩子在一起活动,他认为增加对孩子活动的密度是非常重要的。他常常骑着自行车带全家郊游。让孩子在地上打滚,在花丛里抓蝴蝶,爬上树抓鸟,甚至下水抓鱼。有一次遇到一个很陡的山坡,有曲折而上的台阶,爸爸对孩子说:“你敢不敢从台阶边上的地方爬上呀?”孩子犹豫,当时他作一个示范,怎么抓住树枝爬上去,然后下来对孩子说:“我这样上比从台阶上快得多,男孩子就应该勇敢。”孩子也学着爸爸的样子跟着上,上去之后看姗姗而来的妈妈,他就对爸爸说:“真有意思!下次咱们还冒险。”这个父亲讲,一个人是不是勇敢,不应该只表现在活动中。还应该表现在人际关系上,应该主动大胆热情的,这也是一种勇敢的表现。所以经常带着孩子出入一些有交际的场合。经过了一段时间的教育这个孩子变得非常大方。他说孩子到饭店里就可以和服务员打招呼,到公共场合中可以找到和他同龄孩子一起玩,在孩子不断交际的过程中慢慢地学会了交往,而且到了乡下以后又能找到乡下的孩子,跟他们打得火热。有一次,他带着孩子参加一次会议。等会议开到11点快结束的时候,有个人逗孩子,让他到台上宣布会议到此结束,没有想到这个孩子真的爬到台上然后大声地宣布:“我宣布会议到此结束。”当时让主持人非常尴尬,底下的人哄堂大笑。在这种情况下,这个父亲的做法与别的母亲或一般人不一样。他说:“对这种有伤大雅的举止我一般都是默许的。我认为我们不应该因为孩子一些不经意的举止伤了大人的脸面而就对他动怒,因此挫伤孩子的自尊心。”当然,我说这件事不是想让所有的父亲都去模仿这个父亲的做法,但是这种想法有可取之处。他的这种做法和一般母亲的做法不一样。我也经常看到一些由母亲带着孩子的场面,紧紧拽着孩子不撒手,比如说台阶,家长不允许孩子有新奇的做法和举动。还经常带着埋怨的口气说:“哪有你这样闹的,这样淘气的。 ”母亲一般把谨慎!谨慎!再谨慎!小心!小心!再小心!作为照顾孩子的座右铭。要不要呢?作为儿童年龄小,需要这样。但是由于女性生理上的一些特点,加上一些传统观念的影响,培养出来的男孩缺乏男孩子的气概。我今天提出这个问题,也是因为社会不提这个事,所以我要大胆地提一下,我们要培养孩子活泼开朗的性格,除了母亲要付出一些努力,父亲也要付出一些努力。需要缩短)

当然我这里不是指父亲表现得粗暴的样子动不动就暴跳如雷,或是上手就打,要不就拿脚踢,我是坚决反对这样做的。我强调在一般的正常情况下,如果我们做父亲的能以男子汉的特点去感染自己的孩子,那么对于培养孩子活泼开朗的性格会起着很大的作用。有些成年人表现得很忸怩,也很不开朗,都会追朔到他的童年时代。今天的父母一生中多半只有这么一个孩子。对于孩子的教育非常上心,都希望把自己的孩子培养好。所以我们要在这方面加大力度,发挥男性的特点,为自己的孩子更好地发展起着一个好的推动作用。

第三、是要善于激发孩子的良好情绪

关于培养孩子良好情绪,可以从很多方面做工作。我想从四个方面来讲:

(一)是爱孩子。

(二)是让孩子有自己选择的权利。

(三)是教孩子调整心态。

(四)是培养孩子的想象力。

良好情绪和情感是培养孩子健康人格非常必要的条件。良好的情绪可以提高大脑和整个神经系统的活力,使身体各个器官活动协调一致,真正发挥其身体机能的潜能。良好的情绪和情感有益于孩子健康地成长和发展,更有益于孩子良好性格的形成。学前期的孩子已经积累了一些复杂的情绪经验,他的这种情绪体验已经不仅仅是满足生理上的需要。许多研究表明一个孩子如果能够经常处于一个乐观的情绪之中,能够体验每个情感,那么他活泼开朗的性格就容易培养。

在家庭中怎样激发孩子这种良好的情绪呢?

(一)要爱而有度,防止溺爱

家长要正确理解对孩子的爱,要理智地去爱孩子。溺爱什么是?溺爱就是当孩子说口渴要喝水时,父母给予了果汁,哇哈哈,牛奶,可乐,雪璧,并且逼着孩子都喝下去,唯独没有给予他最需要的水。溺爱可分两种:以家长为中心的保护型溺爱和以孩子为中心的放任型溺爱。对孩子过分地溺爱,过分地保护往往使孩子自私,心中没有别人。家长都是特别爱孩子,所以往往是孩子要求什么,只要你能做到,就一定满足他。你当时对孩子的要求也没有认真地考虑到他的合理性,当孩子第一次无理的要求得到了满足,他就会继续下去。长此以往心中就形成了一个观念:我的要求必须要得到满足,如果得不到满足我就要发脾气。故而表现出任性、不满,通过各种办法达到最终的结果──大人必须满足孩子的要求。这种事情的坏处,孩子小的时候体会不到,而将来孩子要走向社会去工作,他在社会上就是不受欢迎的人,而孩子也会终身痛苦。所以家长对孩子的爱应该和严格要求紧密地结合在一起。

1、不要给孩子东西太多。如果给孩子的东西太多就会有这样的感觉:获得就是得到幸福的源泉(相亲节目红人马诺言:"宁可坐在宝马上哭,也不坐在自行车上笑.")。会使孩子感觉只要我想得到的东西我得到了,那么我就快乐,人生的快乐就是建立在物质基础上。这一点家长也会有体验。如果你不能事事都满足孩子,当然这种满足有合理的和不合理的。就拿玩具来讲,不是说给孩子很多很多的高级玩具孩子就高兴,如果孩子对这个游戏感兴趣,哪怕只是简单的材料,孩子也会玩得非常快乐。如我们小时候玩的沙/泥巴/树叶等,因为儿童在游戏的时候愿意满足自己的愿望和要求,他按照自己的意愿去进行游戏。东西不够了,他自然就要找东西代替,就会动脑筋想办法。孩子拥有太多的东西就不会动脑子,他不去思索、想办法,什么都是拿来主义,这对孩子来说并没有什么好处。

2、不要对孩子过分地帮助。只要没有太大危险的就应该让孩子去做,让孩子去尝试。一位心理学家研究这个问题后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如果一个人长时间生活在一种特别幸福的空间里(前面所说的可以说是符合这种要求),就会产生健康心理过剩的要求。这种健康心理过剩,有两个特点:一是对幸福的感觉越来越压抑。你也许会有这样的感觉:“怎么我给你买了这么多东西你还是不满足呀?”这个时候孩子对幸福的感觉越来越压抑;二是特别害怕,不愿意去接触人间的艰苦。甚至说是平常的事也感觉到是痛苦的事,神经过敏,这种孩子就是在外表现畏缩,胆小,停滞不前,在家则称王称霸。所以我们家长常常觉得:我们应尽量满足孩子,让孩子快乐,可实际上孩子并不快乐。

(二)让孩子对合理的要求有自己选择和抉择的权利

童年是一个人最快乐的时期,你要想让孩子过得快乐、幸福,就得让孩子自己去思索、判断。当然孩子年龄小,判断和抉择的能力都是很弱的,我们家长可以帮助孩子分析引导他们作抉择,但是在帮助和分析的过程中不要包办代替,不要代替孩子做抉择,这样我们可以保护的孩子自尊心、自信心,可以使孩子的主动性、积极性得到很好发挥,孩子是最开心愉快的。

现在很多家长都是按照自己的意愿去培养孩子,比如说,现在的家长想要孩子将来成为钢琴家、小提琴家,或者在某个方面有所发展。有的家长说:“我让孩子学钢琴,并不是想让他成为钢琴家。我是想让孩子有一门本事。”当然,我们不否认有些家长的出发点是很好的,共同培养孩子的兴趣是很对的,但是有的家长按照自己理想化模式把自己的想法强加给孩子。

(案例8:冯巩教子)

相声演员冯巩曾经说过,他特别想让他的孩子学画画。他找到美术学院做教授的表姐,教他三岁的孩学画画,没想到孩子一画画就哭。后来他发现孩子对象棋感兴趣。就及时地让孩子去看,让孩子去学。还请了专门的老师来教他。冯巩做得就非常好,他是征对孩子的特点及时地引导孩子,而他作这个抉择是经过孩子异常痛苦的抉择后才认识到了这个错误。

有的时候我们也经常看到孩子想玩这个,家长却偏偏不让,非让他玩那个。有的孩子不喜欢一些事,家长就不要按照自己的想法强加给孩子去做。这种做法往往没有什么好效果,培养孩子作抉择的权力就需要引导他。开始时,我们应该有意识地告诉孩子,在做一些事的时候应该讲好先做什么,后做什么。做一个事情是这样做好,还是那样做好,然后让孩子按照他的决定去做。做完以后再来思考做得是对还是不对,再评价是好是坏,让孩子自己得出一个结论,逐渐地提高他做决策的权利。有个同志曾经说过这样一件事:他的小孙女看见别人用筷子吃饭,孩子只有两岁也想用筷子,孩子尝试过认识到用筷子并不舒服。这样做的结果就是让孩子自己去体验正确的做法。让孩子自己决策可以培养孩子自尊心和自信心。在这种情况下,孩子活泼开朗性格才有可能培养好。

(三)、调动孩子积极的情绪,调整孩子的心态。

孩子的年龄小,自我控制能力很弱,自我调节能力也很弱,在这种情况下家长教给孩子调节自己的情感,保证孩子心情舒畅。心情愉快对于孩子良好性格的形成起到良好的作用。让孩子亲自感受自己表达的情感。比方说孩子哭。有的孩子可能一边哭,一边说,有的孩子只是闷头的哭。

(案例9:玩具坏了)  

小强与小明是表兄弟,一起在院子里玩,结果小强把玩具弄坏了.小明回家对妈妈说:“我的玩具被小强弄坏了,我与他打起来了。”他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而小强回家一阵大哭,妈妈怎么问他就是不说。孩子性格不一样表现也就不一样,有些孩子善于把事憋在心里,不会宣泄出来,也不会表达出来。首先我们家长要倾听孩子述说,另一方面要引导。在行为上引导他克制自己的情绪,另外还要教给他把情感表达出来。妈妈可以对孩子说:“你对弄坏你玩具的小强说,你把我的玩具弄坏了,你没有办法玩了。我很不高兴。”这就是告诉孩子怎样去表达。孩子年龄小,未必会说出自己的想法,不知道如何表达自己的心理感受。另外也要教损坏东西的孩子学会说:“我把东西弄坏了,很对不起,我下回小心。我让妈妈给你赔一个。”这样孩子的心理就平衡了,在得到心理平衡以后,他的不快就表达出来,所以我们要教给孩子会表达自己的感受。当你发现孩子不爱说,慢慢地你就会发现这个孩子更加内向,追根溯源孩子小的时候没有教给他很好地去表达。所以在孩子小的时候教给孩子表达是很重要的。另外当孩子心情不太好的时候(实际上也不过是因为一些小事),家长要引导他克服困难。

(四)、要培养孩子的想象力

比如说孩子画画,把墨水溅到纸上,孩子自然不高兴,或是干脆不要画了,或者哇哇大哭,或者不说不言语,一天下来不高兴。在这种情况下,家长应该启发孩子怎样弄拙成巧。把墨水变成小鸟,小花。这种弄拙成巧不仅解决孩子克服困难,而且有利于孩子自立,将来成就事业。从小培养孩子有这样一种本事,不光是对性格有帮助,而且对将来成就事业也是有好处的。

第四、是要根据孩子的具体情况做工作,因人而异,因材施教。

好动、好奇、好模仿,好冲动是孩子们共同的特性。孩子生活在不同的环境里,受了不同的教育,所以具有的特点不一样。所以家长在培养孩子性格方面的时候要注意到孩子的特点。有的家长用自己的孩子与别人的孩子进行攀比,这很不好,孩子容易得到已不如人的强烈暗示,受到打击引发自卑心理。

(案例10:我不如堂弟吗?)

这是一个做家庭治疗时的案例,父亲因为自卑,人际关系不良来做治疗.我把他们一家人请到治疗室来,交谈中了解到,父亲小时候学习成绩较差,常被奶奶批评指责.爷爷奶奶都是教授,要求很高,这个爸爸不管怎么努力,都达不到奶奶的要求.壮壮是个男孩,小学的中队长,不仅学习成优秀,组织能力也非常强,经常得到学校的奖励.看上去非常活泼可爱,自信心很足,但一说到奶奶经常拿他与堂弟比,把他说得一无是处,什么都不如堂弟时,笑容立即凝住了,一脸冰霜的样子,眼泪"哗"的就流了下来.他觉得非常伤心,怀疑自己是不是真的不行?会有很长一段时间心情糟糕透顶.觉得自己很自卑。因为叔叔比我爸爸强,比我爸爸有钱有地位,奶奶就老是说我不如堂弟.他恨恨地说:"这很不公平!"我们说这个奶奶无意当中,做了一件很不好的事情,就是做了代际间传承自卑的刽子手.这个奶奶是不是还想再复制一个自卑的儿子?幸好这个孩子有一个很好的妈妈,把这个影响降到了最低。

我们要立足于自己的孩子。有的家长问气质和性格有没有关系?肯定有关系。气质和性格是有密切关系的,所谓气质是人生来就有的外部性格特征。一般来讲气质分为四种类型:1.胆汁质、2.粘液质、3.多血质、4.抑郁质。四种类型是不同孩子的不同特征。孩子一般是介于这些类型的综合类型。例如:观察能力非常细,不喜欢说话,喜欢一个人玩,如果别的小朋友找他玩,他会厌烦地把别人推开,不愿意和陌生人接触。情绪不容易外露,上课安静,吃饭不大口、大口地吃。将物品整理得整齐,穿衣慢。这样的孩子是偏于抑郁质。翻书非常快,喜欢活动量大的游戏,愿意逞能,上课坐不住,克制不住自己,答题不经过思考。这种孩子偏于胆汁质。非常自制,做事情一定要做完,看戏的时候会安静的笑,他对新鲜的事并不急于表白,受了委屈情绪低落,上课注意力集中,这种孩子属于黏液质。动作能力发得非常好,理解能力强,上课积极,注意力随兴趣变化变化,可以较快适应环境,喜欢和小朋友交往,愿意做领袖,这个孩子是偏于多血质。气质类型没有好坏,每一种气质类型都有积极的一面和消极的一面。作为家长应该让孩子扬长避短,去掉消极,发扬积极。所以我们家长要研究孩子、了解孩子,读懂孩子这本书。孩子天真,性情一般表现在外边,针对孩子的特点做工作。有的孩子内向,有的孩子两面性非常强。所以:一是要让孩子更多地参加集体活动,坚持让孩子上幼儿园。二是要友谊对培养孩子性格起着积极的作用。另外家长要教给孩子一些简单的社交技巧。三是不得家长对孩子的要求不要太高,不要去束缚孩子,不要用你心里想的模式衡量孩子。四是不要给孩子消极的心理暗示。

总之,鼓励孩子自己解决问题。如:有的孩子性格急噪,遇到不好的事情就发起脾气来,有的孩子哭,有的孩子闷在心里头,我们应该教给孩子不得在遇到心情不好的时候出去活动活动,玩一玩,看看书,用转移的办法让孩子做他喜欢的事,这样孩子一天都会特别高兴。有的孩子在幼儿园的一天活得很有意义,有的孩子则不是这样,早上来到幼儿园这儿晃悠晃悠,那儿晃悠晃悠。幼儿园一起活动他也不积极响应。这就是孩子表现的不同,有的孩子对什么都感兴趣,什么都喜欢,表现得非常快乐,快乐的人生活是充实的,他能自己从多方面去获得幸福。

幼儿的最大特点是活泼、好动、好模仿。孩子在自己喜欢的事情中,尽管要不断地活动,也不会感到疲倦;孩子往往是因为活动太单调而才会感到疲倦。有的家长反映孩子坐不住,实际上孩子坐不住是正常的。幼儿时期孩子活动是最大的快乐。由于现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孩子整天生活在摩天大楼当中,看不到真正的草地,看不见松软的泥土,体会不到自然的美和和谐,所以我们应该带孩子到户外去。让美丽的大自然陶冶孩子,变换无穷的大自然感染孩子。带孩子去郊游是好事,但要避免一些问题:1.不要带太多吃的。2.培养孩子爱好体育活动,智力活动,音乐活动,美术活动。这样活动是一个不教而教,在走和跑的过程中都隐含着的体育活动,让孩子盲目地上各种特长班,对孩子的作用并不大。培养多方面的兴趣能够使得孩子精力充沛,而广泛的兴趣和爱好为活泼开朗性格提供一个精神动力。在家庭中创造良好的氛围,一个家庭应该有歌声和欢乐,有利于孩子良好性格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