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遥远的距离 张小娴:“合纵”之祖——苏秦与“连横之父”——张仪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9 13:14:50

“合纵”之祖——苏秦与“连横之父”——张仪

这是一个群雄逐鹿、风云激荡的时代。
  这是一个城头变换大王旗、你方唱罢我登场的大舞台。

  它——就是战国。

  其时,七雄并立,诸侯争霸;天下烽烟四起,中原战火连绵;矛盾错综复杂,形势瞬息万变。战国初期,列国势力互有消长,故基本上还能维持一个平衡之局。然而,秦国自商鞅变法后,国势日渐强盛;而魏国则在秦国接二连三的打击下,被迫放弃河西迁都大梁,势力大为削弱。此一强一弱、一消一长,遂成为战国形势的一大转捩点。

  列国均势从此打破。西方强秦北控函谷、南据武关,其锋芒一步步进逼东方列国。

  于是,各诸侯国在政治、外交军事上,不得不谋求种种新的战略。
  原本默默无闻的两个小人物,就是在这时候,只身弛逐于万乘之间,立谈而致卿相,一举登上了历史舞台。

  这两个人就是纵横家的代表人物:一个是苏秦,一个是张仪

  苏秦倡“合纵”,张仪倡“连横”。

  南北谓之纵,东西谓之横。

  所谓“合纵”,即“合众弱以攻一强”,消除南北矛盾,六国联合对抗强秦。

  所谓“连横”,即“事一强以攻众弱”,消除东西矛盾,秦国合作以图自保。

 苏秦张仪均为鬼谷先生之高足。据说孙膑庞涓也是。这鬼谷子究竟是何方神圣?教出的学生都如此了得?
  他是齐国人,姓王名诩,常入云梦山采药修道。因隐居清溪之鬼谷,故自称鬼谷先生。老先生肚子里头的东东可比孔孟的仁义道德实用多了,其所授者皆权谋策略及言谈辩论之技巧,相当于古希腊的智者学派。所谓“智用于众人之所不能知,而能用于众人之所不能”便是鬼谷子学问之精髓。老先生这套纵横捭阖的东东往大了说,运用在国际战略和外交战术上,可关系到国家之安危兴衰。往小了说,在生意场上对手竞争谈判,亦可关系到经济上之成败得失。即便是在日常生活中,口才好坏也一个人的立身处世干系甚大。

  所以,苏秦学成毕业后马上踌躇满志地展开了实践,四处摇唇鼓舌游说了几年。结果不但没捞到他梦寐以求的荣华富贵,反而越说越穷。最后实在没辙了,只好打道回府,灰溜溜地回到东周洛阳的老家。家里人看见他时居然是这副模样:打着绑腿,蹬着草鞋,背着书袋,挑着行李,神情憔悴,脸色黑黄。总而言之,一副衰样。

  兄嫂、弟妹、妻妾纷纷在背后戳他的脊梁骨:“我们周人的习俗就是要用心做生意治理产业的,凡投资都要以获取百分之二十的利润率为目标。你现在放着最要紧的事不干,成天只知道卖弄口舌,到头来怎么样?穷死你,活该!

  苏秦听了之后又惭愧又伤心,觉得没脸见人,就把自己一个人关在屋里头,拿出藏书看了一遍,自言自语道:“我一个读书人埋头苦读为了什么?还不是为了荣华富贵!可到头来什么也没捞着,读这么多书干嘛呢!?”

自怨自艾之后,马上又找了一本叫《太公阴符》的谋略书伏案研读起来。这《阴符》里头说的什么我们不得而知,不过估计是有些猛料的,光看名字就透着那么一股阴狠的力道。所以苏秦如获至宝,头悬梁、锥刺股地啃了整整一年。苏秦得到如此待遇却未“心灰意冷”,反而回到故里,更加勤奋的学习。在一年多的时间里,头悬梁、锥刺骨(因此事留下了“悬梁刺股”的佳话),刻苦攻读有关兵法、医学、经济和法令等方面的书籍。据说还写了两篇读书笔记:《揣情》和《摩意》。
  一年后,苏秦重新找回了失去的信心。他觉得自己已经揣摩出君王们的花花肠子了,就自鸣得意地说:“嘿嘿,这回我可以游说当世之君了。”他兴冲冲地跑去求见周显王,结果又吃了闭门羹。周显王左右的人向来都了解他,估计都把他当成游手好闲不务正业之徒,根本不吃他那一套。

  苏秦这回没敢回家,怕是无颜再面对那一屋子的臭脸了。

  囊中羞涩的他跟朋友借了一百钱,直接往西去了秦国。此时秦孝公已死,秦国刚刚诛杀商鞅,憎恨说客。苏秦用“连横”之策游说秦惠王,又说了一大堆好话,意思不外乎就是劝他早日吞并天下,建立帝业。

  可想而知,他热脸贴了冷屁股。秦惠王只甩给他这么几句:“鸟毛还没长齐呢,政治上也没个条理,眼下谈兼并是瞎扯淡!

  遭到拒绝的苏秦并不灰心。他在秦国住了下来,游说秦王的报告一共上呈了十次,可始终不被采纳。到了赵国。可他的背运还没走到头,这回连开口说话的机会都没有。赵国宰相奉阳君不喜欢他,所以他连赵肃侯的面都没见着,一下就被轰走了。又去了燕国。

  就凭这股执著的信念,“天下”这个政治大舞台迟早都要给他一个角色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在他那其说是什么社会关怀、道德理想,还不如说是追求出人头地的动力和借口:天下难道只能是诸侯的吗?我虽为一介匹夫,可天生我材必有用,难道我就不能插一手?不,难道我就不能插一嘴吗?仅以一介布衣之身,加上一张如簧巧舌,苏秦摇身一变,成为燕、赵、韩、魏、齐、楚六国的宰相,同时兼任“纵约长”(也就是六国联盟秘书长,如今天的北约秘书长之类)。一时间,苏秦的声望如日中天,天下人无不为之侧目。

赵肃侯最后欣然接纳了苏秦的“合纵”之策,马上给他兵车千辆、锦绣千束、白璧百双、黄金万镒,让他浩浩荡荡开赴其它诸侯国。
  “钓”住了燕文侯和赵肃侯,苏秦又如法炮制,一路“钓”了过去:韩宣王、魏襄王、齐宣王、楚威王。最后,六国合纵大功告成。苏秦北上向赵王复命,途经洛阳。苏秦回到家时,兄嫂、弟妹、妻妾全都“侧目不敢仰视”,俯首跪地伺候他用膳。

  苏秦笑了,对他嫂子说:“为什么你当初对我那么傲慢,而今又如此谦恭呢?

  嫂子弯腰匍匐着,把脸贴在地面上,谢罪说:“见季子位高金多也(我看见小叔子地位高金钱多啊)。

  这位嫂子回答得多好啊,既简洁又坦率。

  苏秦听完,长叹一声说:“同样是我这个人,富贵时亲戚就敬畏我,贫贱时就轻视我。连亲戚都这样,更何况其他人呢!苏秦又一一报答了那些曾经对他有恩的人。他随从的人中只有一个没得到报偿,马上提出了抗议。

  苏秦看了看他,说:“我不是忘了你。你当初跟我到燕国时就不止一次想要离开我。当时我正处于危困之中,因此深深地埋怨你。所以,我把你放在最后,你现在也可以得到赏赐了。

  从此以后,估计没人敢跟他闹罢工了。

  苏秦回到赵国。赵肃侯立即封他为武安君。当合纵盟约送到秦国后,《史记》称:“秦兵不敢窥函谷关十五年。”

秦国得知六国合纵抗秦之后甚为吃惊。随即,秦惠文王采纳了大臣们的建议,用软硬兼施的方法引起六国之间相互猜疑,以拆散合纵。首先派人去最近的魏国,归还了从魏国夺来的几座城池,然后又派人去最远的燕国,将女儿嫁给了燕国太子。于是,魏、燕两国同秦国和好起来。赵侯得知之后,责问苏秦为何会出现这种情况。苏秦十分惶恐,立刻出发,去平息这场同盟中的“内乱”。
苏秦首先又来到燕国。此时,燕文侯已死,太子即位,是为燕易王。齐国趁燕国办丧事之机攻燕,连克城池十余座。燕王便以齐国归还城池为条件,命苏秦以“从约长”的身份出使齐国。如若齐国归还城池,燕国便同秦国断绝来往。

苏秦去齐,晋见齐威王,先行祝贺之礼,接着又行哀悼之礼。齐威王不解,问其原因。苏秦道,人饿的再厉害也不会去吃有毒的乌头籽,吃的越多,死的也就越快。燕和秦是联姻之国,齐国占领燕国的城池就等于是与强秦结下了仇怨。这就如同饥饿之人去吃乌头籽一样!齐国实在是大难即将临头。齐威王闻言大惊,忙向苏秦请教解危之法。于是苏秦就建议齐威王归还夺来的城池,这样燕王喜欢,秦王也一定会高兴。齐威王以之为是,竟然立刻照办。

   回到燕国之后,苏秦又受到了燕王的封赏。这却引发了一些嫉妒他的人在燕王面前说了他许多坏话。苏秦见自己再呆在燕国不安全,就假装得罪燕王,逃到了齐国。齐威王用他为客卿。谁知后来齐国一些疑忌他的大臣竟然雇佣刺客向他行刺。临终之前,他向齐王建议,在他死之后,以大罪车裂于市,并悬赏行刺之人,这样就一定能抓到刺客。齐王依计行事,果然不久刺客就伏法就诛。一代纵横家也就以这样惨壮的形式结束了他传奇的一生。

而张仪更用远交近攻的方法,使泰国能统一天下。至于孙子的兵法,也学自鬼谷子,后世皆称孙子兵法,所有兵法,无出其右,其实他亦是鬼谷子先师的其中一位门生。

连横之父”——张仪
一、 系出名门

张仪,苏秦的同窗好友,据传说,是战国时期魏国贵族之后。与苏秦一同拜于鬼谷子先生门下。苏秦创合纵之法,游说六国合纵抗秦之后,张仪则施以连横之术,游说六国亲秦,拆散合纵。与张仪一同演绎战国末期,群雄“混乱”的场面。

二、 出试锋芒

张仪出道较苏秦稍晚,也没有象苏秦那样先“碰钉子”,相对来说,仕途比较顺利。传说苏秦挂六国相印之后。张仪去见苏秦,要求与之共事。苏秦言到,你我才能相当,现在我以挂六国相印,你来投靠,必然不会受到重用,再说,我二人若是帮助六国灭秦,必将因为功劳太大而被别人嫉妒。现在你应当去投靠秦国,与我的“合纵”相对。当然传说并不可信,但我们从中也可以看出苏、张二人的影响有多大。

苏秦挂六国相印之后,张仪西去投秦受到秦惠文王的重用,颇有政绩。公元前328年,张仪正式出任秦相,并开始实行“连横”的战略。他与秦王商定,由自己先去魏国任相,设法使魏国首先背离合纵之约,与秦国结好。到魏国之后,他向魏王指出,就算是亲兄弟,也尚且会争夺财产,更何况六国各有“计谋”,同盟不可能长久。魏国处于各国包围之中,地势平坦,无险可守,只有依靠秦国,才能保证安全。但是魏王并没有采纳他的建议,于是张仪暗告秦王发兵攻魏。在他软硬兼施、打拉结合的策略下,魏王终于背弃合纵之约,转与秦国结盟。

三、 以“横”破“纵

张仪回到秦国之后,又主动向秦王要求出使楚国,以拆散齐、楚联盟。晋见楚王时,他说道,当今七雄之中,以秦、楚、齐最为强大,三者之中,又以秦国最强,齐、楚两国相当。如果楚国与秦国联盟,则楚国就比齐国强大;反之,如果齐国先与秦国联盟,则齐国就比楚国强大。所以,楚国最好的出路就是与秦联盟。他又许诺在楚国与齐国断交,同秦国结盟之后,秦国会把商、于之地六百余里归还楚国。楚王被眼前的利益所动,不顾众大臣的反对,受张仪相印,与齐国断交,并且派一名将军随张仪回秦国取回商、于之地。谁知张仪回秦之后,佯装摔伤脚,三个月不露面。楚王得知之后,竟以为是因为自己与齐国绝交不够,于是又派人到齐国大骂齐王,齐王大怒遂决定与秦结盟。这是,张仪告诉随行的楚国将领,自己答应楚王的,不是六百里商、于之地,而是自己的奉邑六里。楚王得知此事大怒,起兵十万攻秦,却被齐、秦联军击败,折兵八万!并被秦国夺走丹阳、汉中之地。楚王不甘失败,又调举国之兵攻秦,再次大败,只好再割两座城池与秦国讲和。秦王提出用商于之地换取楚国黔中之地,楚王竟然答复,只要得到张仪并亲自诛之,愿将黔中之地奉送。张仪不顾个人安危,只身付楚,买通宠臣靳尚和夫人郑袖,使楚王改变了对自己的态度。之后,他向楚王提出,他可以向秦王建议不要黔中之地,两国太子互为人质,永结亲盟。楚王对此十分高兴。于是,就这样,齐楚两国也背离了“合纵”与秦国结盟。

张仪回秦之后,马上又出使其余几国,使他们纷纷由合纵抗秦转变为连横亲秦。他也因此被秦王封为武信君。秦惠文王死后,因为即位的秦武王在当太子的时候就不喜欢张仪,张仪出逃魏国,并出任魏相,一年后去世。

张仪凭借着高超的智谋和说辩之术,瓦解了苏秦生前所创的六国合纵。在他死后,虽然六国背离连横恢复合纵的情况,但是以无法持久。可以说,张仪的连横之术成为了后来秦灭六国、统一天下的基本战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