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兄虎弟钟汉良:什么是智慧?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5 21:44:06

丁福保《佛学大辞典》和陈兵教授《新编佛教辞典》都对“智慧”作了更为具体的解释:“智,梵文曰若那, (Jnana),意为决断。慧,梵文曰般若,(Prajna),意为拣择。”又引《大乘义章》卷九释云:“照见名智,解了为慧。此二各别,知世谛者名之为 智,照第一义者说以为慧,通则义齐。”再引《法华经义疏》卷二释云:“经论之中,多说慧门鉴空,智门照有。”上述对智慧的解释,是准确、简明而又全面的。 这里,把佛教的智慧和世俗所说的智慧,做出了明晰的区别。智是决断(决疑断惑),慧是拣择(考察切要)。智是观照,慧是了知。观照什么?了知什么?了知世 间法为智,观照出世间法、即通达佛陀第一义谛(胜义谛,明白一切事相的真实与真理)为慧。再简而言之,观空照有,了知空有,就是智慧。这一定义,已切入佛 法一切教义的心要了。与雷蒙·潘尼卡先生所指出的“抵达实在的另一不同层次、另一深度”我想不是巧合吧?


佛法拥有无穷的智慧宝藏。它对我们认识人生、认识宇宙、认识身心,具有深刻的启发和指导实践的妙用


智慧是照彻漫漫长夜的一盏明灯。佛陀正是以他的智慧,照彻了人类的无始无明。可以说,没有智慧,就没有佛法;没有佛法,也就没有了破迷、断惑、 开悟解脱、告别无明的智慧。因此,佛陀即是智慧之人,佛学即是智慧之学,佛教即是智慧之教。小乘佛教以智慧,帮助自己觉悟;大乘佛教以智慧自觉觉他,自度 度人。觉行圆满,即是无上菩提(智慧)。所以,不管小乘大乘,都以智慧为内核。度脱众生就是让众生具足佛智成佛,就是证得无上菩提(智慧)。


问天下情为何物?情是何因?情有何果?只有佛教揭示得最清楚。佛教决非无情,也从不否定情。佛教是最讲情智的宗教。“菩 萨”(菩提萨埵),这是梵语,释为中文,就是“觉有情”,即觉悟了的有情。行菩萨道,修菩萨行,就是帮助有情觉悟。佛教讲慈悲,慈悲就是情。佛教讲离苦得 乐,离苦得乐就是情。佛教讲度脱众生,度脱众生就是情。但是怎样去度脱众生?这就离不开“智”了。慈悲喜舍,喜舍体现慈悲,喜舍就是智慧。离苦得乐的前提 是断惑证真,断惑证真就是智慧。如何度脱众生?佛教讲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前五度是阶梯、是方法、是到达彼岸的渡人舟。第六般若, 则是指引,是航向,是总舵主。所以六度的核心,是般若。般若就是智慧。

再说,佛教所言智慧,又称“如实观察”,即如实观察人生,如实观察现实世界,如实了知宇宙人生的真相。这样的智慧,从前五度中来:持戒,就是告诉我们有所为有所不为,这是保持身口意三业清净、建立高尚的道德、提升人格力量的惟一途径。由戒生定,因定发慧,因而这样的智慧,从修养中来,从修持中来,从禅悟中来。戒定慧三者的关系,也可以简言之:戒是防心,定是修心,慧是明心。可见,智慧是心灵的证悟,是心灵的学问,是通过修学由悟而得。这样的智慧,当然是离世间,出世间的了。于此,有什么情结不能解?有什么情关不能过?它与世俗的聪明岂可同日而语哉?

“智慧”这个词,应用它的人,太多了。在新闻传媒中,我们经常会看到有所谓“政治智慧”、“军事智慧”、“外交智慧”,更不用说,文学、艺术、科学、技术、工程等一切领域,也都会使用“智慧”一词,那自然有它的特定含义,也可能是指其卓越的建树,杰出的贡献,足资楷模的人格风范,我们无须再作语义学上的分辨。

 至于哲学家、神学家、宗教家、思想大师、文化名人,似手又都成了“智慧”的化身,或者,他们手中似乎有一把宝钥,可以打开智慧的大门,直达智慧的宫殿,不错,苏格拉底有苏格拉底的智慧,耶稣有耶稣的智慧,穆罕默德有穆罕默德的智慧,老子、孔子、孟子、庄子也都有他们各自的最为动人的智慧。

南怀瑾先生曾经指出:“世间法以富贵功名为极致,所以洪范五福,富居其一。出世法以成道的智慧为成就,所以佛学以般若(智慧)解脱为依归。”这是极好的对照和概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