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念之间什么意思:畸轻畸重的国民收入分配结构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9 17:24:16
畸轻畸重的国民收入分配结构童大焕
【我要评论】【该文章阅读量:89】【字号:大 中 小】 

      最近有几则消息看得人亦喜亦悲。一是中国政府2007年税收收入将超过5万亿元,比去年多出1.2万亿元,换算一下,增幅超过30%。二是12月8日,国资委主任李荣融在“2007中国企业领袖年会”上称,央企利润“增长的势头压不住”,“预计到今年底,153家央企的利润将接近1万亿元。”(12月10日《京华时报》)去年央企的利润为7200亿元,实际增长幅度达到39%!

  这还不是政府和国企收入的全部。各级政府都有隶属不同的国企在与民争利,这个姑且不论。只论政府的非税收入。“费大于税”在中国不仅是百姓的直观感觉,也有确切的统计数字支撑:资料显示,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十几年中,中国政府收入中,费都远远大于税。到本世纪初,税收收入占政府收入的比重为49.2%。也就是说,非税收入,即各种费收,仍占到政府收入的一半以上(引自高培勇编《中国税费改革问题研究——财政部财政改革与发展重大问题研究课题丛书》,经济科学出版社,2004年)。这几年全国税收大幅度增长,税收收入的比重有所提高,但各种费也在大幅度增长(如土地出让金井喷式增长,全国各地屡屡出现面“粉贵过面包”、楼面地价贵于房价的现象),费负仍然相当沉重。2006年,中国的养路费收入保守的数字是900多亿元(交通部门低报养路费是常事);土地出让金,政府的统计数据是7000多亿元。但是,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教授平新乔调研的结果是,2006年全国土地出让收入保守估计超过1万亿元(《证券时报》7月12日)。除此之外,还有审批制导致的大量腐败负担;在预算收入和预算外收入之外,还有其他以政府名义、运用政府行政权力获取但并没有纳入预算也没有纳入政府预算外的收入,如工商、公安、税务、卫生防疫等部门的变相罚款、收费收入,很多在各单位小金库坐收坐支花掉,根本无法统计;价格管制收入,利用价格等政府控制杠杆与民间进行不平等交换所得的财富,不计入财政收入,无法统计;官员支出直接向企业转嫁负担的,无法统计。实际上,民间估算每年9000亿元以上的公车消费、公款吃喝、公款旅游等消费,真正在财政预算盘子中有据可查的少得可怜,财政公布的只有1000多亿。

  这样算来,5万亿元的税,5万亿元左右的其他非税的可支配收入(含土地出让金等,其中相当一部分没有正规入财政账就“体外循环”掉了),外加央企一年利润1万亿元。2007年一年估计有11万亿元掌握在各级政府手里。2006年我国的GDP为21万亿元,按照增长11.6%的预计,今年我国的GDP将达到23万亿元。将近一半被政府“尽在掌握”。若按10亿就业人口估计(含七十岁仍在下地的农民),平均每个劳动人口贡献了11000元;按13亿人口计,平均每人贡献了8461元。

  2006年中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1759元,今年的薪资涨幅有望达到8%,约为12700元。2006中国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587元(不到城市居民的1/3,如果扣除统计水分、实物收入以及第二年投入再生产等的费用,农村居民收入恐怕不到城市居民收入的1/5),若也按同样涨幅,2007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约为3873元。

  清华大学国情研究中心主任胡鞍钢说,到现在为止,城市人口已经增加到5.7亿人。那么,按城市人口5.7亿、农村人口7.3亿计,2007年全国城乡居民平均可支配收入仅7743元。而且这个统计数字严重高估了城市人口数量,因为很多居住在城市的“城市人口”事实上户籍还在农村,统计收入时只能按农村人口计。但即便这个全国人均平均收入被高估了许多,仍然只有区区7743元。

  也就是说,国民创造的绝大部分财富都到了政府、垄断国企、腐败利益集团还有企业腰包里。而政府收入多少钱“取之于民,用之于民”了呢?中国新闻网2007年10月5日消息说:中国财政部副部长王军表示,国家财政支出用于社会保障的比例,已经从1998年的5.52%提高到2006年的11.5%。那是去年财政税收3.9万亿的11.5%,合计4485亿元,平均每个国人可享受345元。贡献8461元,享受345元。

  就是在这种情况下,财税官员还一再强调中国的税负水平不高,而且出台各种税收政策时易如反掌;垄断国企则一再以种种手段胁迫涨价。垄断国企在自身以每年相当于一个中石油的速度“发展壮大”的同时,也形成了强大的博弈能力,甚至是“绑架政府”的能力,不仅一再要求涨价,而且年年巨额赢利状态下向政府要50到100亿元“亏损补贴”,理由是其所属的炼油企业亏损,也就是其要求每一个项目都要赚钱还不满足!

  中央编译局副局长俞可平在向12月10日于北京开幕的《财经》杂志年会“2008:预测与战略”提交的文章中说:“下一步中国政治改革将着眼于调整社会的利益分配格局,缩小社会成员和社会群体之间的利益差距。按照公平正义的原则,使更多的人特别是基层的普通工人和农民及困难群众最大限度地享受改革带来的好处,将是未来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重点。”(12月11日中国新闻网)这的确已经是一个“中国向何处去”的严峻问题。但只有公民各项政治、经济和社会权利平等,才有可能为社会福利和经济利益的平等创造可能。

来源:中国保险报  来源日期:2007-12-18   本站发布时间:2007-1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