费玉清为什么年轻:水稻常识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6 00:53:15

安徽省常年水田面积173.33万公顷,占耕地面积的39%。稻谷是安徽省的主要粮食作物之一,播种面积占粮食作物播种面积的30%,稻谷总产占粮食总产的52%。

一、水稻种植区划指标

(一)水稻分布
  安徽省≥10℃积温为4600℃~5300℃,就热量条件来说,全省各地都可种植水稻,而且可以实行麦稻或油(油菜)稻一年两熟。但水稻的实际分布则受自然降水、水利灌溉条件和土壤结构的制约,主要分布在淮河以南地区。

(二)双季稻的种植条件
  现有的早、晚稻早熟品种类型,只要≥10℃积温高于4650℃,水稻生长期在205天以上,辅之其他条件,就可以种植双季稻。据此,安徽省双季稻北界可以划到淮河一线。但多年生产实践证明,当≥10℃积温达到5000℃以上的地区,双季稻种植比例才较高、较稳。双季稻种植不仅受温度的限制,而且还受水利灌溉条件,土壤肥力条件和劳蓄力条件以及经济效益的影响。根据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将≥10℃积温小于4650℃的淮北地区划为单季稻区;将≥10℃积温大于5000℃的沿江地带划为双季稻区;单季稻和双季稻之间地带划为单双季稻过渡区;山区受垂直高度和地形的影响,划为单双季稻混栽区。

二、稻作区域划分

(一)沿淮淮北平原单季稻区(Ⅰ)
  本区水田面积16.53万公顷,占本区耕地面积的7.1%,占全省水田面积的9.5%,分布特点是“沿河一条线,沿井一小片”。实行麦稻连作,一年两熟。随着水利条件的改善,预计本区水稻生产将进一步发展,成为安徽重要麦稻商品粮生产基地。

(二)淮南丘岗单双季稻过渡区(Ⅱ)
  水田面积64.33万公顷,占本区耕地面积的68.1%,占全省水田面积的37%。本区划分为六肥、皖东丘陵,霍寿长、定凤嘉和天来滁全5个亚区。干旱、土质较差是主要矛盾。在进一步改善水利条件后,实行冬作的小(大)麦、油菜和绿肥的“三三”轮作制,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是建设高产稳产农田的治本措施。本区耕地多,增产潜力大,国家确定的安徽8个商品粮基地县,有7个处在本区。

(三)沿江圩丘双季稻区(Ⅲ)
  水田面积69.6万公顷,占本区耕地的78.3%,占全省水田面积的40.1%。东区划分为宿望、桐庐枞贵、巢芜平原和江南丘陵4个亚区。本区西南部双季稻种植比例较东北部高(分别为75.86%和50%)。冬作要实行油菜与绿肥换茬,增加稻田土壤风化机会,同时提高农田建设标准,增强抗洪能力,降低地下水位,建设稳产高产农田。

(四)大别山地单、双季稻混栽区(Ⅳ)
  水田8.3万公顷,占本区耕地的82.1%,占全省水田面积的4.8%。多数地区山高水田,以单季稻种植为主。

(五)皖南山地双、单季稻混栽区(Ⅴ)
  水田14.93万公顷,占本区耕地面积的83.9%,占全省水田面积的8.6%。本区划分为皖南山地和休屯盆地两个亚区。双季稻种植海拔高度本区南部以不超过300米,北部不超过200米为宜。

三、发展水稻生产的方针

安徽省水稻生产方针为“稳定面积,主攻单产,改善品质,提高经济效益”。至本世纪末,全省稻谷种植面积保持在210万公顷左右,稻谷平均667平方米产量由1984年的349千克提高到479.5千克,平均每年每667平方米增加8.15千克。

晚稻育秧值得注意什么问题     

 播种必须考虑安全齐穗期晚稻的播种期应掌握三看三定:

  一看前作成熟期,定搭配组合或品种。若前作在7月上中旬成熟,应搭配全生育期120天左右的常规品种或杂交晚稻组合;如前作在7月中下旬成熟,应搭配中早熟组合或品种。

  二看组合或品种的特性,定播种期。根据水稻特性和安全齐穗的要求,南方粳籼稻和杂交晚稻应在9月15日前齐穗,粳稻应在9月20日前齐穗。应按品种或组合的穗齐历期推算出播种期,只能提前,不能推迟播种。

  如搭配生育期较短的品种或组合,应在6月25日前播种,不能迟于6月25日;如果搭配生育期长的品种或组合,应在6月10日~12日前播种。

  三看秧龄长短,定育秧方式。如果秧龄在30天以上,应考虑防止秧苗超龄拔节,或带胎插田,形成早穗,最好宜两段育秧,喷施多效唑,防止秧苗徒长。秧龄在30天以内,应抓住稀播壮秧,移密补疏,以培育矮、壮苗,提高秧苗素质。

  另外,气温均在30℃以上,如秧板不平低洼处积水,经烈日一晒,中午水温往往高达50℃左右,容易烫伤烫死种谷芽头,使晚稻无秧苗可插。因此,要做好秧田平整秧板,选择阴天或晴天傍晚播种,播后即踏谷。切忌在高温强光、太阳劲照的白天将秧田泡水。在秧苗3叶期前,不宜灌水上秧板,保持秧沟有水,以秧板湿润为宜,当秧苗长至3~4厘米左右,便可白天保持浅水,但水深不应超过最上一片叶的叶环。

  不可忽视病虫危害近些年来,在晚稻育秧期间常有暴雨出现,使秧田受淹,白叶枯病,稻瘟病均有不同程度地发生。对受淹的秧田,应抓紧排水,清洗护苗。在肥料使用上,要控制秧田氮肥用量,防止用肥过量而造成秧苗过于嫩绿而容易感病。对已发现病株的秧苗,应用叶青双或三环唑喷雾防治,其用法是:预防白叶枯病可用20%叶青双每亩75克加水30~40公斤喷雾;防治苗叶瘟每亩可用20%三环唑可湿性粉剂75克对水30~40公斤喷雾。稻蓟马严重危害晚稻秧苗时,造成叶尖黄化,严重时状若火烧。秧苗期正是水稻以茎叶生长为中心的营养生长时期,新叶不断抽出,稻叶组织柔嫩,特别适宜稻蓟马隐匿、取食和繁殖,当秧田期百株秧苗有虫150~200只时,应立即用40%乐果乳油1000~2000倍液喷洒防治。

  合理使用多效唑多效唑是一种植物生长延缓剂。用于晚稻育秧,可防徒长,促分蘖,增加秧龄弹性,防插后僵苗,增穗增产。但近些年来,在使用时出现的问题也多有发生,有的甚至弄巧成拙。在使用中应注意的是:一是要掌握使用范围。秧龄30天左右的使用多效唑只能矮化秧苗,不能发挥增蘖增穗的作用,最好不用。只有6月上旬播种,7月下旬甚至8月初插秧的,迟配迟插的秧田使用才有明显效果。二是抓住施用适期。在秧苗1叶1心期喷雾效果最好,最迟不要超过3叶期。三是用药量要严格控制,不能随意增减。一般每亩秧田用15%多效唑粉剂200克,对水100公斤喷施。四是要求秧田平整,喷前排干田水,喷后24小时复水,均匀喷药,防止重喷或漏喷,以免造成秧苗生长不齐。并注意喷了多效唑的秧田不要留座蔸秧,拔完秧后经过犁耙后再插晚稻秧,否则会导致植株变矮、造成减产。

一、水稻的一生                   

     水稻的一生也和人一样,是从小到大,从生到死的一个过程。对水稻一生的描述有多种方法,但对我们农民朋友来讲,结合水稻的生长发育与气候的变化来描述水稻的一生则更 明了易懂,便于掌握。本书将水稻一生划为:苗期、插秧期、返青期、分蘖期、长穗期、抽穗期、乳熟期、黄熟期、成熟期,以此来指导农业生产是非常有意义的。

1. 苗期

      对于旱育苗,苗期以秧田出苗50%为出苗始期,一直到插秧,整个秧田期即为苗期,黑龙江省水稻苗期一般为4月中下旬至5月中下旬。

2. 插秧期

      插秧期是水稻一生中的一个重要阶段,对于个体,水稻插秧期也许仅为一天时间,但对于大面积水稻群体,每年水稻插秧期都要在15天左右,即主要集中在5月15~31日间,近几年农垦系统提出不插5月26日秧,则插秧期提前至5月10日~25日间,但适宜插秧期温度一般为13 ℃以上,过早插秧并不能给稻农带来利益,个别低温年份还可能发生冷害,优其是秧苗素质较弱,插后不缓苗,可能还有烂根现象发生。

3. 返青期

      返青期是在插秧以后一段时间,一般以新根发生伸长之后,为返青期结束。返青期一般3~7天,壮苗返青期短,弱苗返青期长。插秧后如遇持续低温天气,返青期可能延迟到10天左右。

4. 分蘖期

      水稻返青之后,气温逐渐升高,水稻开始分蘖,一般把水稻开始分蘖时作为水稻分蘖始期,水稻拨节时分蘖基本停止为分蘖终止期,水稻分蘖期可分为有效分蘖期和无效分蘖期,在密植条件下,水稻有效分蘖终止期一般为6月25日至30日;在稀植条件下,水稻有效分蘖期一般为6月30日7月5日。从水稻分蘖始期到水稻有效分蘖终止期为有效分蘖期。水稻分蘖终止期之后为无效分蘖期。

5. 长穗期

      长穗期是指从幼穗分化开始至水稻穗抽出为长穗期。黑龙江省依据不同熟期类型品种长穗期大约在6月25日8月5日之间。

6.  抽穗期

      水稻10%抽穗为抽穗始期,50%抽穗为抽穗期,80%抽穗为齐穗期。黑龙江省大多数水稻品种抽穗期为7月25日8月5日

7.  乳熟期

      乳熟期为水稻灌浆期,一般是水稻抽穗后35~40天,此期是水稻形成产量的关键时期。

8.  黄熟期

      黄熟期以水稻颍壳变黄为标准。

9.  成熟期

      成熟期以水稻籽实完全成熟为标准。黑龙江省水稻大多数品种成熟期一般为9月15日至20日。

二、积温

1.  有效积温

      有效积温是指对作物生长具有效果的温度。如水稻最低发芽温度为10℃,那么大于10℃的温度为有效积温,低于10℃为无效积温。秋天大于13℃的温度对于水稻来讲为有效积温,低于13℃为无效积温。

2.  ≥10℃的积温

      ≥10℃的积温是春季温度上升稳定通过10℃之后至秋天温度下降稳定通过10℃时的时间,两个时间之间每天温度的总和就是≥10℃有效积温。一般来讲难以测定作物的有效积温需要量,所以用≥10℃的积温来近似表达作物的有效积温。黑龙江省从北至南≥10℃积温为1900℃~3000℃。

3.  积温带

      水稻种植区划依据不同地区积温状况,把我省大约划分为五个积温带:有效积温在1900℃-2100℃为第五积温带;2100℃-2300℃为第四积温带;2300℃-2500℃为第三积温带;2500℃-2700℃为第二积温带;2700℃以上为第一积温带。

4.  寒地

      我国水稻种植区域分为热带、暖地与寒地。热带一般是一年种植水稻2至3季,长江以北、黄河一带种植水稻为暖地水稻,东北、内蒙、新疆等种植水稻为寒地水稻。

寒地水稻特点是早春气温低,水稻育苗时需要保护地栽培,水稻插秧后气温与土壤温度偏低,养分释放慢,所以前期需要补充一部分化学肥料,秋季霜冻来的早,因此全年需要采取早育早插等促早熟措施。

5.  积温带与品种的关系

      积温带与品种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在我省第一积温带种植的品种一般为13个叶片以上品种,生育期一般是135—145天,安全抽穗期为8月5日8月10日;第二积温带在我省分为第二积温带上限、第二积温带下限,第二积温带上限一般种植11.5~12.5片叶的品种,生育期130~140天,安全抽穗期为8月5日,第二积温带下限一般种植11~12片叶的品种,生育期125~135天,安全抽穗期为7月25日7月30日之间,第三积温带一般种植10~11片叶的品种,生育期120~130天,安全抽穗期为7月25日前后。如果将第一积温带品种种植在第二积温带或第三积温带,即为越区种植,品种越区种植就会发生延迟性冷害而导致减产。

三、生育期

1.  品种生育期

      水稻生育期一般是指水稻出苗始期至水稻完全成熟的天数。按农民的习惯,某个品种生育期往往与已知品种作比较。比如合江19号的生育期为125天(插秧条件下),空育131较合江19号的生育期晚熟2~3天,这样确定空育131生育期为127~128天。

2.  栽培生育期

      水稻栽培生育期是由水稻实际生长天数所确定的,如合江19号在直播栽培条件下,生育期为110天,在插栽条件下生育期为125天,导致这种栽培生育期变化的因素有:①播种时间,②群体密度, ③施氮量,④促进早熟的生长激素,甚至是水稻整个生育期的栽培管理都能影响水稻生育期的变化。另外,栽培生育期往往大于品种生育期,这主要为早播早插所致。

四、诊断

1.  水稻诊断并不是水稻发病之后对水稻的一种处理方法,而是对水稻正常生长与非正常生长的一种经常性的观察。

2、水稻诊断可分为常情诊断与病情诊断,如我们把水稻壮秧的第一片叶长度定为1cm,第二片叶为3cm,第三片叶为5~7cm,在对秧苗进行观察时,以这个数据为标准即为常情诊断。

3、病情诊断是在水稻发病的情况下,研究水稻发病病因,确定治疗方法,即为病情诊断。

五、叶诊断

1.  叶片数

      不同熟期的品种有不同的叶片数,一般来说,熟期在125~130天的品种,叶片数为11个,熟期在132~137天的品种,叶片数为12个,140~145天的品种,叶片数为13个,黑龙江省在旱育稀植条件下,90%为11、12、13个叶片品种,并以11~12个叶片品种居多。我们通常所说的叶片数为真叶数,除真叶外,还有2个叶,一个为不完全叶,仅有叶鞘,看不到叶片;另一个为芽鞘,一般看不到其存在,仅在最初在出苗时能够看到。

2.  水稻节

      水稻节是水稻的重要器官之一,我们通常在水稻伸长后才能看到水稻节,其实水稻有多少叶片就有多少节,未伸长的节全部密集在根部。水稻节是水稻生长的表象中心,每个节生一片叶、一个蘖芽、一层根。叶必须生长出来,蘖芽在条件不足的情况下退化,根在水稻节间伸长后不再发生。

3.  n—3

      n—3是叶蘖同伸规律,n代表叶片序数,如果水稻叶片为下数第5片叶,则n=5,5-3=2,则表示当第5片叶发生时第2叶片所对应的(第二节上的)蘖开始同时生长。

4.  n+3

      n+3是叶叶同伸规律,如第3片叶伸出时,3+3=6,即第3片叶发生时第6片叶正在分化,或第4片叶发生时,第7片叶正在分化等。

六、分蘖

1.  分蘖规律

      水稻长到第4片叶时,按n—3叶蘖同伸规律,第一节上的蘖即可生长,以12个叶片品种为例,至第12个叶片(剑叶)抽出时第8节上的蘖发生抽出,共生成8个蘖,这8个蘖为第一次分蘖,蘖还可生蘖,其规律和主茎完全一致,即长到4个叶片即可生一个蘖,这个蘖为第二次分蘖,二次分蘖较第一次分蘖多,如果分蘖不受阻,还能发生第三次分蘖,但对于12个叶片品种,已没有机会发生第四次分蘖成穗的机会。

2.  单株分蘖数

      一株水稻能分蘖多少,可用叶蘖同伸规律去推算,叶片数越多,分蘖越多。科学家研究证明,当水稻主茎抽穗时,分蘖能具备3个叶片即可成穗,而只有成穗的蘖才具有意义。寒地水稻近年研究表明:11片叶品种,在饱和分蘖情况下,单株分蘖成穗数可达19个左右,12片叶品种可达25~28个,13个叶片品种可达35~39个。

      而事实上,当前水稻真正能够利用的分蘖数为3~5个。其利用方式为:水稻插秧时叶龄为3.1~3.6,壮苗插后3~5天返青,即第四叶片供返青用,弱苗插后7天返青,则第4~5叶供返青用,有效分蘖从第6片叶开始,按n—3规律,水稻第3节上蘖开始发生,至第8节结束,可利用的分蘖共6个,而实际生产中仅用3~5个。

3.  分蘖方向

      影响水稻分蘖的最大因素是密度,举个例子,你在房子旁栽棵树,随着大树的生长,靠近房子一面枝叶将非常少,因为靠近房子一侧不具备生长方向。据研究,水稻秧田期平方米播量大于500克,除周边以外的秧苗,第一、二节上的蘖芽即已全部退化。

水稻分蘖方向对于插秧时确定每穴插植株数非常有意义,如果插单株,其分蘖方向为360°,插两棵为180°,三棵剩120°,四棵剩90°,五棵为90°+0°。90°+0°的概念是:即5棵苗中4棵的分蘖方向是各占90°,另一棵苗被夹在中间,没有分蘖方向,从这个角度说,每穴插植苗数大于4株则没有意义。

七、群体

      一株或一穴水稻为个体,一片水稻为群体,群体的表达方式为单位面积有多少个体数,一般用每平方米多少,每亩多少或每公顷多少来表示。对水稻来说,基本苗群体、茎群体、穗群体。因为这三个群体指标直接影响水稻的产量。

1.  基本苗群体

      基本苗群体是一个静态指标,它由插秧者来控制,插秧者根据秧苗素质来确定插秧规格:30×10厘米(9×3寸),则每平方米33穴,每穴插3棵,则每平方米为100棵基本苗,或每公顷100万棵基本苗;30×14厘米(9×4寸),则每平方米25穴,每穴插3 棵,每平方米75 棵基本苗,每公顷75万棵基本苗。

2.  茎群体

        茎群体是动态指标,随分蘖增加而增加,至分蘖高峰期达到最大值。

A、当茎群体数值达到与穗群体数值相等,这时为有效分蘖终止期。

B、穗群体与最大茎群体的比值为有效分蘖率。

C、有效分蘖终止期之前发生的分蘖为有效分蘖,该期为有效分蘖期。

3.  穗群体

      穗群体是水稻抽穗后,单位面积水稻穗数(一般小于5个粒的穗不计)。在穗群体不足的情况下,穗群体越大产量越高,达到一定数值后,穗群体不再增加,超过一定数值后成熟度下降,产量降低。黑龙江省中穗型品种,平均每穗实粒数为80±5个,穗群体一般为450±20个/m²,大穗型品种,每穗实粒数90~100个,穗群体400±20个/m²,小穗型品种(空育131)其高产穗群体为500~550个/m²。

八、产量结构

      产量结构有多种表示方法,但对于农民来讲,水稻产量结构最好用单位面积的穗群体数与每穗实粒数的乘积来表示。如每平方米500穗,每穗实粒数80个,以千粒重25g计算,假如每平方米4万粒,每公顷产量2万斤,3.8万粒为1.9万斤,3.2万粒为1.6万斤,3.0万粒为1.5万斤。如某些品种千粒重大于或小于25g,每增加或减少1g,每公顷产量增加或减少600~800斤。

1.  穗群体测定方法

① 对于一块水稻(一公顷左右)要好、中、差随机采3个点。

②  每个点3~5m²。

③  测定每个点总穴数,从而计算出每平方米穴数。

④  如果每平方米30穴,则按行连续数30穴的总穗数,如果每平方米25穴则数25穴的总穗数,数3次取平均值。

⑤  再将3个点平均,即为这块地的穗群体。

⑥  穗群体除以平均每平方米穴数,即为中心每穴穗数。

2.  每穗实粒数测定方法

①  知道中心每穴穗数后,如果为16个穗,则到采点区内选一穴为16个穗的穴,将16个穗采下来。

②  16个穗的总实粒数测出后,除以16,即为每穗实粒数。

 

早稻盘育秧为何易出现黄苗死苗

软盘旱育抛秧是早稻增产的一项新技术,但在育秧过程中容易发生黄苗死苗现象。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1.苗床选择不当。有的地方旱地少,不少农户为了移栽方便,每块大田都在田边搞一点秧床作为旱育秧地,往往造成前期是旱播育秧地,而中后期耙沤大田时秧床被水浸泡,造成旱播湿管,影响秧苗根系发育而出现黄苗或死苗。有的选择生地、薄地作苗床,年前又不注重苗地培肥,秧苗根系吸收不到足够的营养,限制了生长发育,因而形成黄苗。因此,应选择地势平坦、背风向阳、排灌方便、土壤肥沃的菜园地或种过旱作物空闲地做苗床为好。

          2.苗床不平。苗床不平易造成软盘悬空死苗。苗床床面高低不平,软盘不在同一平面上,一些低凹处出现钵体悬空,营养土与苗床水分隔断,太阳一晒便死苗。因此采用旱地或菜地作秧床的,播种前要铲平压实,使厢面平整;采用稻田作秧床的需种一季早熟蔬菜熟化土壤,床土要求上细下粗,厢面平整松软。

           3.营养土配制不当。配制营养土是软盘育秧的关键。有时农户施用未腐熟的生粪,施的多而不匀,土肥不融合,发酵时产生大量有毒有害气体,对根系生长有害,如直接施用往往会出现烧苗烧根现象,使秧苗枯死。有的营养土内施肥过多或无水撒施造成灼伤死苗。营养土应疏松肥沃,偏粘性,一般以充分冻、晒、无杂草地或菜地土壤,与充分腐熟的酸性土杂肥各半,破碎、拌匀、过筛而成。按每千克营养土加过磷酸钙3克、硫酸钾1克,硫酸锌2.5克,或用少量经充分腐熟的稀薄水粪均匀拌入为宜。

           4.浇水不当。育秧中后期易出现暴晴天气,苗床中央容易出现温度高于40℃而死苗。因此晴天要注意控温降湿,并注意防止营养土发白脱水。如营养土发白要结合揭膜通风降温,淋水抗旱。但浇水过多或长期淹水,根系通透性差,致使秧苗发黄。

           5.大风和病虫的影响。有的软盘育秧因施肥过多过猛,浇水过大,秧苗发生徒长,大风过后,秧苗失水严重而枯黄。还有的因地下害虫危害,或立枯病与病害严重,也会造成秧苗枯死。因此当出现大风天气时,要及时盖好农膜;若出现立枯病可每平方米用70%敌克松3~4克,配成600倍液浇施急救,轻者1次,重者施药2次。

           6.收膜过早。有的农户在气温回升几天后,急忙将农膜全部收回家不再盖膜,到下雨后,秧床水分充足,致使秧苗暴发力在秧田提前出现,叶片出现徒长,插后无明显的暴发力,不利于高产。另外,如遇低温,有的农户嫌麻烦而不及时盖膜又影响秧苗生长,使原来叶色浓绿的秧苗逐渐变成淡绿色或淡黄色,生长势变差,有的甚至出现死苗现象。因此,如遇寒潮要及时盖膜护苗。三叶期天气晴好时,白天可全部打开地膜炼苗,除阴雨天外,实行日揭夜盖,移栽前3天全部撤膜,以增强秧苗的抗逆性。

 

晚稻抗旱保苗的五种方法

   对受旱晚稻,除了千方百计开辟水源之外,可对禾苗采取一些相应的管理措施,减少灾害损失。笔者建议试行以下五种方法抗旱保苗。 

  一、节水灌溉,促根下扎。水稻在多水多肥的情况下,地上部分生长速度快,在少水少肥时根系生长加速,向土壤深处下扎。水稻插秧后返青分蘖时期遇干旱,禾苗整体生长受影响,但根的生长快于地上部分的生长。因而,我们可因势利导,促进根系深入土层,既可吸收深处的水分,又可为旱象解除后的禾苗迅速生长打好根系基础。在农谚中有“禾干扁草,后发也好”的说法。扁草期也不是越干越好,这段时间节约用水,避免干旱危害的具体灌溉方法有两种:

       1、湿润灌溉。灌溉时前水不见后水,维持土壤湿润,既保持了水稻的生长,又节省用水。在管理得当的情况下,水稻可不减产(有的试验表明还可增产),用水可节约60%以上。2、间歇灌溉。在水利条件更差的地方,在水稻穗分化(水稻最不耐旱的是孕穗打苞期)前采用这种办法,每次灌水时间视水量的多少,可间歇7-10天,待到下雨后再复水,仍可获得较高的产量。

 二、少施氮肥,增施钾肥。土壤中氮素含量高时,水稻根系生长慢,入土浅。少施氮肥可促进根系深扎,利用土壤深层水分,缓解旱情。另据有关研究表明,施用氯化钾有缓解水稻旱情的作用,可在抽穗扬花期每亩喷施1公斤左右氯化钾。

   三、铲除杂草,地表中耕。稻田中水分的消耗除稻株蒸腾、田间渗漏外,还有杂草的蒸腾作用与土面的蒸发。为了将水分消耗减少到最小,对受旱稻田应全面铲(拔)除杂草,已干硬或过白的稻田应中耕锄松,切断土壤上层的毛细管,减少底层水分上升到表层蒸发掉。

   四、土面覆盖减少蒸发。为防止土面暴晒引起的水分过度蒸发,在泥性较重的稻田中,可试行覆盖一层粗沙。这样,可起到阻断土壤中毛细管的作用,同时可改善土壤其它物理性状。另外,还可在泥面覆盖山青、牛栏草,减少太阳暴晒。

   五、受旱稻田复水后的管理。秋雨来临时,应加强田间管理,每亩施尿素7-8公斤,促进禾苗迅速生长,产生中期分蘖。此外要加强防治各种病虫害。

 

杂交水稻施肥法

  基施有机肥据测定,在杂交水稻的总需肥量中,有50%-60%的氮和70%的磷、钾来自土壤,施肥不足就会过多消耗土壤中的养分而降低肥力,增施有机肥是提高肥力的重要途径。因此,在杂交水稻生产中有机肥的施用量应占全期施肥量的40%。

  早施分蘖肥早稻在插秧后5天,晚稻在插秧后3天,即可追施分蘖肥。分蘖肥宜分次施用,第一次亩施尿素6-7.5公斤,隔7天左右,根据苗情,对生长差的田块,再亩施尿素4公斤;对施有机肥少和缺钾的田块,应亩施钾肥5-7.5公斤。

  看苗施穗肥穗肥因施用时间不同,可分为促花肥和保花肥。凡是前期施肥适当、苗情较好的,一般应以保花增粒为重点,只施保花肥,每亩施尿素2.5公斤左右。如果前期施肥不足,群体苗数偏少,个体长势较差,促花肥与保花肥都要施,每次每亩施尿素5公斤。杂交水稻对钾肥需求量大,应在晒田复水后结合追施氮肥,每亩追施钾肥2.5公斤左右。

  看苗施粒肥抽穗前苗色过淡的田块,每亩施尿素22.5公斤;齐穗后过早落黄的田块,每亩施尿素2.5-3公斤;生长正常的田块,每亩用5-7.5公斤尿素对水50公斤喷施。由于杂交水稻生长后期对磷、钾的需求量较大,应在始穗前4-6天或齐穗后2-3天,每亩用磷酸二氢钾150-200克对水50公斤,对生长差的田块喷施。

水稻吸肥与施肥时期界限确定

         水稻对营养元素的吸收随生育进程而不同,一般苗期吸收量不多,随着移栽返青、长叶、分蘖,发根,营养体逐渐增大,吸肥量也相应提高,到抽穗前达最高,以后又逐渐减少。各生育时期对三要素的吸收量,随不同类型品种而异,而且受施肥水平、不同营养元素和灌溉等条件的影响。

  对氮的吸收,以返青后至分蘖盛期最高,吸氮量约占总量的50~60%,幼穗发育期次之,约占30~40%,结实成熟期仅占吸氮总量的10~20%左右。但明显看出杂交稻后期吸氮量高于常规稻,这是因杂交稻生育后期根系活力仍很强之故。季节不同吸氮情况也不一样。一季中稻,由于大田营养生长期较长,一般出现分蘖期和幼穗分化期两个吸肥高峰,约在移栽后20天,出现第一个吸氮高峰,每日每亩吸氮量为0.1~0.15千克,以后有所下降,到35天以后又迅速增加,到60天时出现第二个吸氮高峰,每日每亩吸氮0.2~0.25千克。而早稻因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开始时期重合,只有一个吸氮高峰,出现在移栽后8~9天,即分蘖盛期和幼穗分化期,且持续时间约1周,每天每亩吸氮量0.3~0.35千克,比移栽初期和生育后期高2~3倍。双季晚稻由于营养生长期大部分在秧田期度过,栽后10天开始迅速吸氮,至20天达到高峰,每天每亩吸氮量为0.2~0.3千克,比单季稻同期吸氮量高一倍。

  对磷的吸收,都以幼穗发育期为最高,占总吸收量的50%左右(一季中稻比早,晚稻略少),分蘖期次之。一季中稻在此期吸磷量比早、晚稻多。结实成熟期仍吸收相当数量的磷(约占总量的15~20%),晚稻比早稻需磷多。

  对钾的吸收,以抽穗前最多,达90%以上,抽穗后吸收量很少,在分蘖盛期,中稻吸钾比早、晚稻多,拔节到抽穗期中稻吸钾量又比早、晚稻少。同是中稻,品种不同,各生育期吸钾量也不一样。

  杂交水稻以分蘖盛期至孕穗初期,对氮、磷、钾的吸收量最多,其次是移栽至分蘖盛期,齐穗后亦能吸收较多氮、磷、钾,故在栽培管理上不仅要施用蘖肥、穗肥,还应看土、看苗补施粒肥。

  气候条件不同,水稻各生育期吸肥规律不同。温暖地区在移栽至幼穗形成期吸收养分较多,其籽粒形成的养分来源靠出穗后供给多;而寒冷地区籽粒形成的养分主要靠出穗前蓄积的养分供给。因此,在温暖地区栽培水稻应控制基肥、蘖肥用量,以免前期生长过旺,注意后期追肥,以免早衰;而寒冷地区,则应重施基肥和蘖肥,促进水稻早生快发。

  根据上述吸肥特点,结合产量构成三因素形成时期,在进行合理施肥时,必须注意选择适宜的施肥时期。增加穗数的施肥适期,

安徽省常年水田面积173.33万公顷,占耕地面积的39%。稻谷是安徽省的主要粮食作物之一,播种面积占粮食作物播种面积的30%,稻谷总产占粮食总产的52%。

一、水稻种植区划指标

(一)水稻分布
  安徽省≥10℃积温为4600℃~5300℃,就热量条件来说,全省各地都可种植水稻,而且可以实行麦稻或油(油菜)稻一年两熟。但水稻的实际分布则受自然降水、水利灌溉条件和土壤结构的制约,主要分布在淮河以南地区。

(二)双季稻的种植条件
  现有的早、晚稻早熟品种类型,只要≥10℃积温高于4650℃,水稻生长期在205天以上,辅之其他条件,就可以种植双季稻。据此,安徽省双季稻北界可以划到淮河一线。但多年生产实践证明,当≥10℃积温达到5000℃以上的地区,双季稻种植比例才较高、较稳。双季稻种植不仅受温度的限制,而且还受水利灌溉条件,土壤肥力条件和劳蓄力条件以及经济效益的影响。根据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将≥10℃积温小于4650℃的淮北地区划为单季稻区;将≥10℃积温大于5000℃的沿江地带划为双季稻区;单季稻和双季稻之间地带划为单双季稻过渡区;山区受垂直高度和地形的影响,划为单双季稻混栽区。

二、稻作区域划分

(一)沿淮淮北平原单季稻区(Ⅰ)
  本区水田面积16.53万公顷,占本区耕地面积的7.1%,占全省水田面积的9.5%,分布特点是“沿河一条线,沿井一小片”。实行麦稻连作,一年两熟。随着水利条件的改善,预计本区水稻生产将进一步发展,成为安徽重要麦稻商品粮生产基地。

(二)淮南丘岗单双季稻过渡区(Ⅱ)
  水田面积64.33万公顷,占本区耕地面积的68.1%,占全省水田面积的37%。本区划分为六肥、皖东丘陵,霍寿长、定凤嘉和天来滁全5个亚区。干旱、土质较差是主要矛盾。在进一步改善水利条件后,实行冬作的小(大)麦、油菜和绿肥的“三三”轮作制,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是建设高产稳产农田的治本措施。本区耕地多,增产潜力大,国家确定的安徽8个商品粮基地县,有7个处在本区。

(三)沿江圩丘双季稻区(Ⅲ)
  水田面积69.6万公顷,占本区耕地的78.3%,占全省水田面积的40.1%。东区划分为宿望、桐庐枞贵、巢芜平原和江南丘陵4个亚区。本区西南部双季稻种植比例较东北部高(分别为75.86%和50%)。冬作要实行油菜与绿肥换茬,增加稻田土壤风化机会,同时提高农田建设标准,增强抗洪能力,降低地下水位,建设稳产高产农田。

(四)大别山地单、双季稻混栽区(Ⅳ)
  水田8.3万公顷,占本区耕地的82.1%,占全省水田面积的4.8%。多数地区山高水田,以单季稻种植为主。

(五)皖南山地双、单季稻混栽区(Ⅴ)
  水田14.93万公顷,占本区耕地面积的83.9%,占全省水田面积的8.6%。本区划分为皖南山地和休屯盆地两个亚区。双季稻种植海拔高度本区南部以不超过300米,北部不超过200米为宜。

三、发展水稻生产的方针

安徽省水稻生产方针为“稳定面积,主攻单产,改善品质,提高经济效益”。至本世纪末,全省稻谷种植面积保持在210万公顷左右,稻谷平均667平方米产量由1984年的349千克提高到479.5千克,平均每年每667平方米增加8.15千克。

晚稻育秧值得注意什么问题     

 播种必须考虑安全齐穗期晚稻的播种期应掌握三看三定:

  一看前作成熟期,定搭配组合或品种。若前作在7月上中旬成熟,应搭配全生育期120天左右的常规品种或杂交晚稻组合;如前作在7月中下旬成熟,应搭配中早熟组合或品种。

  二看组合或品种的特性,定播种期。根据水稻特性和安全齐穗的要求,南方粳籼稻和杂交晚稻应在9月15日前齐穗,粳稻应在9月20日前齐穗。应按品种或组合的穗齐历期推算出播种期,只能提前,不能推迟播种。

  如搭配生育期较短的品种或组合,应在6月25日前播种,不能迟于6月25日;如果搭配生育期长的品种或组合,应在6月10日~12日前播种。

  三看秧龄长短,定育秧方式。如果秧龄在30天以上,应考虑防止秧苗超龄拔节,或带胎插田,形成早穗,最好宜两段育秧,喷施多效唑,防止秧苗徒长。秧龄在30天以内,应抓住稀播壮秧,移密补疏,以培育矮、壮苗,提高秧苗素质。

  另外,气温均在30℃以上,如秧板不平低洼处积水,经烈日一晒,中午水温往往高达50℃左右,容易烫伤烫死种谷芽头,使晚稻无秧苗可插。因此,要做好秧田平整秧板,选择阴天或晴天傍晚播种,播后即踏谷。切忌在高温强光、太阳劲照的白天将秧田泡水。在秧苗3叶期前,不宜灌水上秧板,保持秧沟有水,以秧板湿润为宜,当秧苗长至3~4厘米左右,便可白天保持浅水,但水深不应超过最上一片叶的叶环。

  不可忽视病虫危害近些年来,在晚稻育秧期间常有暴雨出现,使秧田受淹,白叶枯病,稻瘟病均有不同程度地发生。对受淹的秧田,应抓紧排水,清洗护苗。在肥料使用上,要控制秧田氮肥用量,防止用肥过量而造成秧苗过于嫩绿而容易感病。对已发现病株的秧苗,应用叶青双或三环唑喷雾防治,其用法是:预防白叶枯病可用20%叶青双每亩75克加水30~40公斤喷雾;防治苗叶瘟每亩可用20%三环唑可湿性粉剂75克对水30~40公斤喷雾。稻蓟马严重危害晚稻秧苗时,造成叶尖黄化,严重时状若火烧。秧苗期正是水稻以茎叶生长为中心的营养生长时期,新叶不断抽出,稻叶组织柔嫩,特别适宜稻蓟马隐匿、取食和繁殖,当秧田期百株秧苗有虫150~200只时,应立即用40%乐果乳油1000~2000倍液喷洒防治。

  合理使用多效唑多效唑是一种植物生长延缓剂。用于晚稻育秧,可防徒长,促分蘖,增加秧龄弹性,防插后僵苗,增穗增产。但近些年来,在使用时出现的问题也多有发生,有的甚至弄巧成拙。在使用中应注意的是:一是要掌握使用范围。秧龄30天左右的使用多效唑只能矮化秧苗,不能发挥增蘖增穗的作用,最好不用。只有6月上旬播种,7月下旬甚至8月初插秧的,迟配迟插的秧田使用才有明显效果。二是抓住施用适期。在秧苗1叶1心期喷雾效果最好,最迟不要超过3叶期。三是用药量要严格控制,不能随意增减。一般每亩秧田用15%多效唑粉剂200克,对水100公斤喷施。四是要求秧田平整,喷前排干田水,喷后24小时复水,均匀喷药,防止重喷或漏喷,以免造成秧苗生长不齐。并注意喷了多效唑的秧田不要留座蔸秧,拔完秧后经过犁耙后再插晚稻秧,否则会导致植株变矮、造成减产。

一、水稻的一生                   

     水稻的一生也和人一样,是从小到大,从生到死的一个过程。对水稻一生的描述有多种方法,但对我们农民朋友来讲,结合水稻的生长发育与气候的变化来描述水稻的一生则更 明了易懂,便于掌握。本书将水稻一生划为:苗期、插秧期、返青期、分蘖期、长穗期、抽穗期、乳熟期、黄熟期、成熟期,以此来指导农业生产是非常有意义的。

1. 苗期

      对于旱育苗,苗期以秧田出苗50%为出苗始期,一直到插秧,整个秧田期即为苗期,黑龙江省水稻苗期一般为4月中下旬至5月中下旬。

2. 插秧期

      插秧期是水稻一生中的一个重要阶段,对于个体,水稻插秧期也许仅为一天时间,但对于大面积水稻群体,每年水稻插秧期都要在15天左右,即主要集中在515~31日间,近几年农垦系统提出不插526秧,则插秧期提前至510~25日间,但适宜插秧期温度一般为13 ℃以上,过早插秧并不能给稻农带来利益,个别低温年份还可能发生冷害,优其是秧苗素质较弱,插后不缓苗,可能还有烂根现象发生。

3. 返青期

      返青期是在插秧以后一段时间,一般以新根发生伸长之后,为返青期结束。返青期一般3~7天,壮苗返青期短,弱苗返青期长。插秧后如遇持续低温天气,返青期可能延迟到10天左右。

4. 分蘖期

      水稻返青之后,气温逐渐升高,水稻开始分蘖,一般把水稻开始分蘖时作为水稻分蘖始期,水稻拨节时分蘖基本停止为分蘖终止期,水稻分蘖期可分为有效分蘖期和无效分蘖期,在密植条件下,水稻有效分蘖终止期一般为62530日;在稀植条件下,水稻有效分蘖期一般为63075。从水稻分蘖始期到水稻有效分蘖终止期为有效分蘖期。水稻分蘖终止期之后为无效分蘖期。

5. 长穗期

      长穗期是指从幼穗分化开始至水稻穗抽出为长穗期。黑龙江省依据不同熟期类型品种长穗期大约在62585之间。

6.  抽穗期

      水稻10%抽穗为抽穗始期,50%抽穗为抽穗期,80%抽穗为齐穗期。黑龙江省大多数水稻品种抽穗期为72585

7.  乳熟期

      乳熟期为水稻灌浆期,一般是水稻抽穗后35~40天,此期是水稻形成产量的关键时期。

8.  黄熟期

      黄熟期以水稻颍壳变黄为标准。

9.  成熟期

      成熟期以水稻籽实完全成熟为标准。黑龙江省水稻大多数品种成熟期一般为91520日。

二、积温

1.  有效积温

      有效积温是指对作物生长具有效果的温度。如水稻最低发芽温度为10℃,那么大于10℃的温度为有效积温,低于10℃为无效积温。秋天大于13℃的温度对于水稻来讲为有效积温,低于13℃为无效积温。

2.  ≥10℃的积温

      ≥10℃的积温是春季温度上升稳定通过10℃之后至秋天温度下降稳定通过10℃时的时间,两个时间之间每天温度的总和就是≥10℃有效积温。一般来讲难以测定作物的有效积温需要量,所以用≥10℃的积温来近似表达作物的有效积温。黑龙江省从北至南≥10℃积温为1900℃~3000℃。

3.  积温带

      水稻种植区划依据不同地区积温状况,把我省大约划分为五个积温带:有效积温在1900-2100℃为第五积温带;2100-2300℃为第四积温带;2300-2500℃为第三积温带;2500-2700℃为第二积温带;2700℃以上为第一积温带。

4.  寒地

      我国水稻种植区域分为热带、暖地与寒地。热带一般是一年种植水稻23季,长江以北、黄河一带种植水稻为暖地水稻,东北、内蒙、新疆等种植水稻为寒地水稻。

寒地水稻特点是早春气温低,水稻育苗时需要保护地栽培,水稻插秧后气温与土壤温度偏低,养分释放慢,所以前期需要补充一部分化学肥料,秋季霜冻来的早,因此全年需要采取早育早插等促早熟措施。

5.  积温带与品种的关系

      积温带与品种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在我省第一积温带种植的品种一般为13个叶片以上品种,生育期一般是135—145天,安全抽穗期为85810;第二积温带在我省分为第二积温带上限、第二积温带下限,第二积温带上限一般种植11.5~12.5片叶的品种,生育期130~140天,安全抽穗期为85,第二积温带下限一般种植11~12片叶的品种,生育期125~135天,安全抽穗期为725730之间,第三积温带一般种植10~11片叶的品种,生育期120~130天,安全抽穗期为725前后。如果将第一积温带品种种植在第二积温带或第三积温带,即为越区种植,品种越区种植就会发生延迟性冷害而导致减产。

三、生育期

1.  品种生育期

      水稻生育期一般是指水稻出苗始期至水稻完全成熟的天数。按农民的习惯,某个品种生育期往往与已知品种作比较。比如合江19号的生育期为125天(插秧条件下),空育131较合江19号的生育期晚熟2~3天,这样确定空育131生育期为127~128天。

2.  栽培生育期

      水稻栽培生育期是由水稻实际生长天数所确定的,如合江19号在直播栽培条件下,生育期为110天,在插栽条件下生育期为125天,导致这种栽培生育期变化的因素有:①播种时间,②群体密度, ③施氮量,④促进早熟的生长激素,甚至是水稻整个生育期的栽培管理都能影响水稻生育期的变化。另外,栽培生育期往往大于品种生育期,这主要为早播早插所致。

四、诊断

1.  水稻诊断并不是水稻发病之后对水稻的一种处理方法,而是对水稻正常生长与非正常生长的一种经常性的观察。

2、水稻诊断可分为常情诊断与病情诊断,如我们把水稻壮秧的第一片叶长度定为1cm,第二片叶为3cm,第三片叶为5~7cm,在对秧苗进行观察时,以这个数据为标准即为常情诊断。

3、病情诊断是在水稻发病的情况下,研究水稻发病病因,确定治疗方法,即为病情诊断。

五、叶诊断

1.  叶片数

      不同熟期的品种有不同的叶片数,一般来说,熟期在125~130天的品种,叶片数为11个,熟期在132~137天的品种,叶片数为12个,140~145天的品种,叶片数为13个,黑龙江省在旱育稀植条件下,90%111213个叶片品种,并以11~12个叶片品种居多。我们通常所说的叶片数为真叶数,除真叶外,还有2个叶,一个为不完全叶,仅有叶鞘,看不到叶片;另一个为芽鞘,一般看不到其存在,仅在最初在出苗时能够看到。

2.  水稻节

      水稻节是水稻的重要器官之一,我们通常在水稻伸长后才能看到水稻节,其实水稻有多少叶片就有多少节,未伸长的节全部密集在根部。水稻节是水稻生长的表象中心,每个节生一片叶、一个蘖芽、一层根。叶必须生长出来,蘖芽在条件不足的情况下退化,根在水稻节间伸长后不再发生。

3.  n—3

      n—3是叶蘖同伸规律,n代表叶片序数,如果水稻叶片为下数第5片叶,则n=55-3=2,则表示当第5片叶发生时第2叶片所对应的(第二节上的)蘖开始同时生长。

4.  n+3

      n+3是叶叶同伸规律,如第3片叶伸出时,3+3=6,即第3片叶发生时第6片叶正在分化,或第4片叶发生时,第7片叶正在分化等。

六、分蘖

1.  分蘖规律

      水稻长到第4片叶时,按n—3叶蘖同伸规律,第一节上的蘖即可生长,以12个叶片品种为例,至第12个叶片(剑叶)抽出时第8节上的蘖发生抽出,共生成8个蘖,这8个蘖为第一次分蘖,蘖还可生蘖,其规律和主茎完全一致,即长到4个叶片即可生一个蘖,这个蘖为第二次分蘖,二次分蘖较第一次分蘖多,如果分蘖不受阻,还能发生第三次分蘖,但对于12个叶片品种,已没有机会发生第四次分蘖成穗的机会。

2.  单株分蘖数

      一株水稻能分蘖多少,可用叶蘖同伸规律去推算,叶片数越多,分蘖越多。科学家研究证明,当水稻主茎抽穗时,分蘖能具备3个叶片即可成穗,而只有成穗的蘖才具有意义。寒地水稻近年研究表明:11片叶品种,在饱和分蘖情况下,单株分蘖成穗数可达19个左右,12片叶品种可达25~28个,13个叶片品种可达35~39个。

      而事实上,当前水稻真正能够利用的分蘖数为3~5个。其利用方式为:水稻插秧时叶龄为3.1~3.6,壮苗插后3~5天返青,即第四叶片供返青用,弱苗插后7天返青,则第4~5叶供返青用,有效分蘖从第6片叶开始,按n—3规律,水稻第3节上蘖开始发生,至第8节结束,可利用的分蘖共6个,而实际生产中仅用3~5个。

3.  分蘖方向

      影响水稻分蘖的最大因素是密度,举个例子,你在房子旁栽棵树,随着大树的生长,靠近房子一面枝叶将非常少,因为靠近房子一侧不具备生长方向。据研究,水稻秧田期平方米播量大于500克,除周边以外的秧苗,第一、二节上的蘖芽即已全部退化。

水稻分蘖方向对于插秧时确定每穴插植株数非常有意义,如果插单株,其分蘖方向为360°,插两棵为180°,三棵剩120°,四棵剩90°,五棵为90°+0°90°+0°的概念是:即5棵苗中4棵的分蘖方向是各占90°,另一棵苗被夹在中间,没有分蘖方向,从这个角度说,每穴插植苗数大于4株则没有意义。

七、群体

      一株或一穴水稻为个体,一片水稻为群体,群体的表达方式为单位面积有多少个体数,一般用每平方米多少,每亩多少或每公顷多少来表示。对水稻来说,基本苗群体、茎群体、穗群体。因为这三个群体指标直接影响水稻的产量。

1.  基本苗群体

      基本苗群体是一个静态指标,它由插秧者来控制,插秧者根据秧苗素质来确定插秧规格:30×10厘米(9×3寸),则每平方米33穴,每穴插3棵,则每平方米为100棵基本苗,或每公顷100万棵基本苗;30×14厘米(9×4寸),则每平方米25穴,每穴插3 棵,每平方米75 棵基本苗,每公顷75万棵基本苗。

2.  茎群体

        茎群体是动态指标,随分蘖增加而增加,至分蘖高峰期达到最大值。

A、当茎群体数值达到与穗群体数值相等,这时为有效分蘖终止期。

B、穗群体与最大茎群体的比值为有效分蘖率。

C、有效分蘖终止期之前发生的分蘖为有效分蘖,该期为有效分蘖期。

3.  穗群体

      穗群体是水稻抽穗后,单位面积水稻穗数(一般小于5个粒的穗不计)。在穗群体不足的情况下,穗群体越大产量越高,达到一定数值后,穗群体不再增加,超过一定数值后成熟度下降,产量降低。黑龙江省中穗型品种,平均每穗实粒数为80±5个,穗群体一般为450±20/m²,大穗型品种,每穗实粒数90~100个,穗群体400±20/m²,小穗型品种(空育131)其高产穗群体为500~550/m²

八、产量结构

      产量结构有多种表示方法,但对于农民来讲,水稻产量结构最好用单位面积的穗群体数与每穗实粒数的乘积来表示。如每平方米500穗,每穗实粒数80个,以千粒重25g计算,假如每平方米4万粒,每公顷产量2万斤,3.8万粒为1.9万斤,3.2万粒为1.6万斤,3.0万粒为1.5万斤。如某些品种千粒重大于或小于25g,每增加或减少1g,每公顷产量增加或减少600~800斤。

1.  穗群体测定方法

 对于一块水稻(一公顷左右)要好、中、差随机采3个点。

  每个点3~5m²

  测定每个点总穴数,从而计算出每平方米穴数。

  如果每平方米30穴,则按行连续数30穴的总穗数,如果每平方米25穴则数25穴的总穗数,数3次取平均值。

  再将3个点平均,即为这块地的穗群体。

  穗群体除以平均每平方米穴数,即为中心每穴穗数。

2.  每穗实粒数测定方法

  知道中心每穴穗数后,如果为16个穗,则到采点区内选一穴为16个穗的穴,将16个穗采下来。

  16个穗的总实粒数测出后,除以16,即为每穗实粒数。

 

早稻盘育秧为何易出现黄苗死苗

软盘旱育抛秧是早稻增产的一项新技术,但在育秧过程中容易发生黄苗死苗现象。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1.苗床选择不当。有的地方旱地少,不少农户为了移栽方便,每块大田都在田边搞一点秧床作为旱育秧地,往往造成前期是旱播育秧地,而中后期耙沤大田时秧床被水浸泡,造成旱播湿管,影响秧苗根系发育而出现黄苗或死苗。有的选择生地、薄地作苗床,年前又不注重苗地培肥,秧苗根系吸收不到足够的营养,限制了生长发育,因而形成黄苗。因此,应选择地势平坦、背风向阳、排灌方便、土壤肥沃的菜园地或种过旱作物空闲地做苗床为好。

          2.苗床不平。苗床不平易造成软盘悬空死苗。苗床床面高低不平,软盘不在同一平面上,一些低凹处出现钵体悬空,营养土与苗床水分隔断,太阳一晒便死苗。因此采用旱地或菜地作秧床的,播种前要铲平压实,使厢面平整;采用稻田作秧床的需种一季早熟蔬菜熟化土壤,床土要求上细下粗,厢面平整松软。

           3.营养土配制不当。配制营养土是软盘育秧的关键。有时农户施用未腐熟的生粪,施的多而不匀,土肥不融合,发酵时产生大量有毒有害气体,对根系生长有害,如直接施用往往会出现烧苗烧根现象,使秧苗枯死。有的营养土内施肥过多或无水撒施造成灼伤死苗。营养土应疏松肥沃,偏粘性,一般以充分冻、晒、无杂草地或菜地土壤,与充分腐熟的酸性土杂肥各半,破碎、拌匀、过筛而成。按每千克营养土加过磷酸钙3克、硫酸钾1克,硫酸锌2.5克,或用少量经充分腐熟的稀薄水粪均匀拌入为宜。

           4.浇水不当。育秧中后期易出现暴晴天气,苗床中央容易出现温度高于40℃而死苗。因此晴天要注意控温降湿,并注意防止营养土发白脱水。如营养土发白要结合揭膜通风降温,淋水抗旱。但浇水过多或长期淹水,根系通透性差,致使秧苗发黄。

           5.大风和病虫的影响。有的软盘育秧因施肥过多过猛,浇水过大,秧苗发生徒长,大风过后,秧苗失水严重而枯黄。还有的因地下害虫危害,或立枯病与病害严重,也会造成秧苗枯死。因此当出现大风天气时,要及时盖好农膜;若出现立枯病可每平方米用70%敌克松34克,配成600倍液浇施急救,轻者1次,重者施药2次。

           6.收膜过早。有的农户在气温回升几天后,急忙将农膜全部收回家不再盖膜,到下雨后,秧床水分充足,致使秧苗暴发力在秧田提前出现,叶片出现徒长,插后无明显的暴发力,不利于高产。另外,如遇低温,有的农户嫌麻烦而不及时盖膜又影响秧苗生长,使原来叶色浓绿的秧苗逐渐变成淡绿色或淡黄色,生长势变差,有的甚至出现死苗现象。因此,如遇寒潮要及时盖膜护苗。三叶期天气晴好时,白天可全部打开地膜炼苗,除阴雨天外,实行日揭夜盖,移栽前3天全部撤膜,以增强秧苗的抗逆性。

 

晚稻抗旱保苗的五种方法

   对受旱晚稻,除了千方百计开辟水源之外,可对禾苗采取一些相应的管理措施,减少灾害损失。笔者建议试行以下五种方法抗旱保苗。 

  一、节水灌溉,促根下扎。水稻在多水多肥的情况下,地上部分生长速度快,在少水少肥时根系生长加速,向土壤深处下扎。水稻插秧后返青分蘖时期遇干旱,禾苗整体生长受影响,但根的生长快于地上部分的生长。因而,我们可因势利导,促进根系深入土层,既可吸收深处的水分,又可为旱象解除后的禾苗迅速生长打好根系基础。在农谚中有禾干扁草,后发也好的说法。扁草期也不是越干越好,这段时间节约用水,避免干旱危害的具体灌溉方法有两种:

       1、湿润灌溉。灌溉时前水不见后水,维持土壤湿润,既保持了水稻的生长,又节省用水。在管理得当的情况下,水稻可不减产(有的试验表明还可增产),用水可节约60%以上。2、间歇灌溉。在水利条件更差的地方,在水稻穗分化(水稻最不耐旱的是孕穗打苞期)前采用这种办法,每次灌水时间视水量的多少,可间歇7-10天,待到下雨后再复水,仍可获得较高的产量。

 二、少施氮肥,增施钾肥。土壤中氮素含量高时,水稻根系生长慢,入土浅。少施氮肥可促进根系深扎,利用土壤深层水分,缓解旱情。另据有关研究表明,施用氯化钾有缓解水稻旱情的作用,可在抽穗扬花期每亩喷施1公斤左右氯化钾。

   三、铲除杂草,地表中耕。稻田中水分的消耗除稻株蒸腾、田间渗漏外,还有杂草的蒸腾作用与土面的蒸发。为了将水分消耗减少到最小,对受旱稻田应全面铲(拔)除杂草,已干硬或过白的稻田应中耕锄松,切断土壤上层的毛细管,减少底层水分上升到表层蒸发掉。

   四、土面覆盖减少蒸发。为防止土面暴晒引起的水分过度蒸发,在泥性较重的稻田中,可试行覆盖一层粗沙。这样,可起到阻断土壤中毛细管的作用,同时可改善土壤其它物理性状。另外,还可在泥面覆盖山青、牛栏草,减少太阳暴晒。

   五、受旱稻田复水后的管理。秋雨来临时,应加强田间管理,每亩施尿素7-8公斤,促进禾苗迅速生长,产生中期分蘖。此外要加强防治各种病虫害。

 

杂交水稻施肥法

  基施有机肥据测定,在杂交水稻的总需肥量中,有50%-60%的氮和70%的磷、钾来自土壤,施肥不足就会过多消耗土壤中的养分而降低肥力,增施有机肥是提高肥力的重要途径。因此,在杂交水稻生产中有机肥的施用量应占全期施肥量的40%

  早施分蘖肥早稻在插秧后5天,晚稻在插秧后3天,即可追施分蘖肥。分蘖肥宜分次施用,第一次亩施尿素6-7.5公斤,隔7天左右,根据苗情,对生长差的田块,再亩施尿素4公斤;对施有机肥少和缺钾的田块,应亩施钾肥5-7.5公斤。

  看苗施穗肥穗肥因施用时间不同,可分为促花肥和保花肥。凡是前期施肥适当、苗情较好的,一般应以保花增粒为重点,只施保花肥,每亩施尿素2.5公斤左右。如果前期施肥不足,群体苗数偏少,个体长势较差,促花肥与保花肥都要施,每次每亩施尿素5公斤。杂交水稻对钾肥需求量大,应在晒田复水后结合追施氮肥,每亩追施钾肥2.5公斤左右。

  看苗施粒肥抽穗前苗色过淡的田块,每亩施尿素22.5公斤;齐穗后过早落黄的田块,每亩施尿素2.5-3公斤;生长正常的田块,每亩用5-7.5公斤尿素对水50公斤喷施。由于杂交水稻生长后期对磷、钾的需求量较大,应在始穗前4-6天或齐穗后2-3天,每亩用磷酸二氢钾150-200克对水50公斤,对生长差的田块喷施。

水稻吸肥与施肥时期界限确定

         水稻对营养元素的吸收随生育进程而不同,一般苗期吸收量不多,随着移栽返青、长叶、分蘖,发根,营养体逐渐增大,吸肥量也相应提高,到抽穗前达最高,以后又逐渐减少。各生育时期对三要素的吸收量,随不同类型品种而异,而且受施肥水平、不同营养元素和灌溉等条件的影响。

  对氮的吸收,以返青后至分蘖盛期最高,吸氮量约占总量的5060%,幼穗发育期次之,约占3040%,结实成熟期仅占吸氮总量的1020%左右。但明显看出杂交稻后期吸氮量高于常规稻,这是因杂交稻生育后期根系活力仍很强之故。季节不同吸氮情况也不一样。一季中稻,由于大田营养生长期较长,一般出现分蘖期和幼穗分化期两个吸肥高峰,约在移栽后20天,出现第一个吸氮高峰,每日每亩吸氮量为0.10.15千克,以后有所下降,到35天以后又迅速增加,到60天时出现第二个吸氮高峰,每日每亩吸氮0.20.25千克。而早稻因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开始时期重合,只有一个吸氮高峰,出现在移栽后89天,即分蘖盛期和幼穗分化期,且持续时间约1周,每天每亩吸氮量0.30.35千克,比移栽初期和生育后期高23倍。双季晚稻由于营养生长期大部分在秧田期度过,栽后10天开始迅速吸氮,至20天达到高峰,每天每亩吸氮量为0.20.3千克,比单季稻同期吸氮量高一倍。

  对磷的吸收,都以幼穗发育期为最高,占总吸收量的50%左右(一季中稻比早,晚稻略少),分蘖期次之。一季中稻在此期吸磷量比早、晚稻多。结实成熟期仍吸收相当数量的磷(约占总量的1520%),晚稻比早稻需磷多。

  对钾的吸收,以抽穗前最多,达90%以上,抽穗后吸收量很少,在分蘖盛期,中稻吸钾比早、晚稻多,拔节到抽穗期中稻吸钾量又比早、晚稻少。同是中稻,品种不同,各生育期吸钾量也不一样。

  杂交水稻以分蘖盛期至孕穗初期,对氮、磷、钾的吸收量最多,其次是移栽至分蘖盛期,齐穗后亦能吸收较多氮、磷、钾,故在栽培管理上不仅要施用蘖肥、穗肥,还应看土、看苗补施粒肥。

  气候条件不同,水稻各生育期吸肥规律不同。温暖地区在移栽至幼穗形成期吸收养分较多,其籽粒形成的养分来源靠出穗后供给多;而寒冷地区籽粒形成的养分主要靠出穗前蓄积的养分供给。因此,在温暖地区栽培水稻应控制基肥、蘖肥用量,以免前期生长过旺,注意后期追肥,以免早衰;而寒冷地区,则应重施基肥和蘖肥,促进水稻早生快发。

  根据上述吸肥特点,结合产量构成三因素形成时期,在进行合理施肥时,必须注意选择适宜的施肥时期。增加穗数的施肥适期,以基肥和有效分蘖期内追施的促蘖肥效果最大,对于迟熟品种于幼穗开始分化时追一次肥,有保蘖增穗和促花的作用。增加每穗粒数的施肥适期,在第一苞分化至第一次枝梗原基分化时追肥,有促进颖花数增多的效果,称促花肥。在雌雄蕊形成至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期施肥,可防止颖花退化称保花肥。钾肥效果优于氮肥。对于生育期较长和大穗型的品种,促花保花肥均施增粒效果显著。应当指出,穗肥除直接增加粒数和库容积外,还有增加稻株最后3片叶的含氮量,防止叶片早衰及根系活力下降,增加粒重,减少空秕率的作用。前期施肥少,穗肥施用可提前,前期营养水平高,穗肥施用可移后。

  提高粒重和结实率的施肥适期,据试验,中粳在花粉母细胞形成和减数分裂期前后追肥粒重最高,而在幼穗分化期施肥的粒重都最低。西南地区的一些地方近些年来在孕穗至齐穗期,叶面喷氮或磷,或三要素混合液,对增加粒重及结实率都有很好效果,特别对生育期长的常规稻、杂交稻品种及沙泥田、温热地区栽培的水稻效果更明显,一般增产220%

  综上所述,根据西南三省目前的情况,大多数地区土壤肥力不高,有机质含量普遍较低,氮、磷、钾含量也较低而失调,部分地区出现缺乏硼或钼、锌等微量元素,绝大部分地区施肥水平不高,一般只重施底肥,迟施或不施蘖肥,穗、粒肥施用更少。在云南、贵州南部少数民族聚居区及高山地区部分稻田无施肥习惯。在肥力较高及肥源充足地区,又常因早期施肥过多,使成穗率降低,穗、粒结构也不理想。因此施肥时都应注意在施足底肥,增施有机肥,提高土壤肥力的基础上,再结合实际情况进行施肥。在肥力,肥源都较差的地区,应在重施底肥的同时,早施蘖肥,适时少量施用穗肥,对增产有利;在肥力较高、肥源充足地区,在施足底肥后可少施或不施蘖肥,酌量施用穗肥;在温凉及高寒地区,早春温度较低肥效慢,应早施重施蘖肥,随着气温升高,肥效发挥较好,只要基肥充足,穗,粒肥应控制,以免贪青迟熟;而低热河谷地区及湿热地区,早春土温回升快,可少施蘖肥,中,后期肥力不足,应注意穗、粒肥施用,对于缺乏微量元素的稻田应早补给,防止水稻坐蔸迟发。

以基肥和有效分蘖期内追施的促蘖肥效果最大,对于迟熟品种于幼穗开始分化时追一次肥,有保蘖增穗和促花的作用。增加每穗粒数的施肥适期,在第一苞分化至第一次枝梗原基分化时追肥,有促进颖花数增多的效果,称促花肥。在雌雄蕊形成至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期施肥,可防止颖花退化称保花肥。钾肥效果优于氮肥。对于生育期较长和大穗型的品种,促花保花肥均施增粒效果显著。应当指出,穗肥除直接增加粒数和库容积外,还有增加稻株最后3片叶的含氮量,防止叶片早衰及根系活力下降,增加粒重,减少空秕率的作用。前期施肥少,穗肥施用可提前,前期营养水平高,穗肥施用可移后。

  提高粒重和结实率的施肥适期,据试验,中粳在花粉母细胞形成和减数分裂期前后追肥粒重最高,而在幼穗分化期施肥的粒重都最低。西南地区的一些地方近些年来在孕穗至齐穗期,叶面喷氮或磷,或三要素混合液,对增加粒重及结实率都有很好效果,特别对生育期长的常规稻、杂交稻品种及沙泥田、温热地区栽培的水稻效果更明显,一般增产2~20%。

  综上所述,根据西南三省目前的情况,大多数地区土壤肥力不高,有机质含量普遍较低,氮、磷、钾含量也较低而失调,部分地区出现缺乏硼或钼、锌等微量元素,绝大部分地区施肥水平不高,一般只重施底肥,迟施或不施蘖肥,穗、粒肥施用更少。在云南、贵州南部少数民族聚居区及高山地区部分稻田无施肥习惯。在肥力较高及肥源充足地区,又常因早期施肥过多,使成穗率降低,穗、粒结构也不理想。因此施肥时都应注意在施足底肥,增施有机肥,提高土壤肥力的基础上,再结合实际情况进行施肥。在肥力,肥源都较差的地区,应在重施底肥的同时,早施蘖肥,适时少量施用穗肥,对增产有利;在肥力较高、肥源充足地区,在施足底肥后可少施或不施蘖肥,酌量施用穗肥;在温凉及高寒地区,早春温度较低肥效慢,应早施重施蘖肥,随着气温升高,肥效发挥较好,只要基肥充足,穗,粒肥应控制,以免贪青迟熟;而低热河谷地区及湿热地区,早春土温回升快,可少施蘖肥,中,后期肥力不足,应注意穗、粒肥施用,对于缺乏微量元素的稻田应早补给,防止水稻“坐蔸”迟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