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凌风 子女:以品味赢得尊敬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7 19:24:14

  

最近,一本名为《格调》的书以其新颖精致的装帧令人耳目一新。书中独特的视觉、鞭辟入里的分析和机智幽默的文笔引起了我浓厚的兴趣。这本书触及的是敏感而且严肃的话题,读来意趣盎然。



 这本书的英文原名是class,查词典它既有阶层、等级、地位的意思,也有品位、格调的含义。这种语义的双重性本身就暗示了品位、格调与等级、地位之间的内部联系,也恰恰道明作者的观点:人生的生活情趣、格调和品位是决定其在社会中地位的主要依据。面对同样的事情,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看法和做法,有时仅仅一念之差,却反映了人与人不同的品位和格调。格调之分无处不在,这正是人与人之间内在差别的一个标志。

作者保罗·福塞尔是美国宾西法尼亚大学的文学教授。虽然《格调》成书于二十年前,而且中国与美国很不相同,但市场经济带来的世界趋同化态势,使其鞭挞的存在于美国社会的许多现象,都可以在转型期的当代中国找到相似的影子。这也给我们带来某种警示。比如,有些人富了以后,仍然改变不了粗俗的谈吐、贫乏的思想和缺乏格调的生活品位。有些新富们热衷于比阔斗富,却难以获得别人的由衷欣赏;有一些经济发达地区,由于父辈积累的财富吃不完用不完,许多子女自以为成为“贵族”,根本不愿读书上学,这使得人们不由得想起“培养一个贵族需要三代人”说法;有些人专在人多时津津乐道自己曾与某个名人有过接触或交往,但所吸引的仅是好奇而不是尊敬。凡此种种都说明:一个人可以在一夜之间暴富,却不能在一夜之间改变自己的品位和文化修养,正如《格调》所认为的,等级不是你的职业,不是你居住的地方,不是你的餐桌举止,也不是你能挣多少钱或拥有多少财产,而是一系列细微的、在自觉与不自觉中所呈现出来的行为特征的混合,很难说清楚。正是这些细微的品质确立了一个人在这个世界上的等级定位。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人的社会地位实际上就是在人们心目中,因为人们心目中的评价才是最真实的。

福塞尔将美国社会分为九个等级,以敏锐的洞察力和精到的语言从穿着、住房、消费、休闲方式、家居摆设、言谈举止、精神生活等方面,细致地分析和归纳了不同的等级的生活格调和品位。用作者的话说,他只从可以看见的事物和可以听到的语言所传递的信息来分析人的社会阶层,而不考虑他们的种族、宗教信仰和观点。当然,我们没有必要也不可能完全对号入座,但是书中的许多描述使人情不自禁地反观自己和周围的人,比照之下感到满意的地方少,遗憾和汗颜之处甚多。作者对于缺乏格调的生活进行了辛辣的讽刺,其本意并不在于抬高谁或贬低谁,而针对的是人们看待地位问题时所暴露出的虚伪、自大、粗俗和缺少品位。尤其在物质生活丰富了以后,物欲横流与品位低下常常相伴而行,许多人已经逐渐意识到了金钱观带来的迷失困惑,并对生活的意义发出了心底的追问:我们到底要过什么样的生活?什么样的人才能促进社会文明的脚步?

 《格调》以较多的笔墨描述了一个“x阶层”,这些人有品位、有创造力、有思想、有影响力、生活得体但并不富有,充满互助精神,多数人都很有才华,但拒绝用自己的才华追逐金钱。作者对这一阶层的倾向性,实际上是在寻求逃脱等级困境的出路。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明显改善,大多数人都处于富有和贫困之间,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无休止地追逐金钱和挖空心思地谋求官位,其实并不能带来真正的幸福,也未必能有效的提升自己的社会地位。他们耗费了太多的时间、精力,压抑了自己的创造力,而珍贵的不能重复的生命却在悄悄地消蚀和流逝。难道这能算有情趣、有格调、有品位的生活吗?

《格调》认为,生活中“与金钱同样重要的因素还有:风范、品位和意识”“品位、知识和感觉比金钱更能决定人的社会地位。”“界定上层等级的地位的关键因素并非只是金钱,而是他们拥有金钱的方式……金钱的来源比金钱的数量更有意义。”

《格调》这本书给人带来最大收获,也是最有价值之处,在于作者鲜明地提出,人的格调、品位、修养不是一成不变的,可以通过学习和培养而得到提升。“格调恰恰不像金钱和财富那样,获得的过程常常面临精神和道德堕落的考验”,通过有意识的自学修养,不需要拥有很多的金钱,就可以提升自己的文化品位和生活格调,赢得更多的尊敬,进而有效的提高自己的社会地位。

法国后现代主义大师罗兰·巴特曾经这样描述过他心中的理想生活:“有点钱,也不要太多,有点权,也不要太多,但要有大量的闲暇”,用来做什么呢?“读书、写作,和朋友交往,喝酒(当然是葡萄酒),听音乐、旅行等等”。那么,我们要过怎样的生活呢?起码对于高雅、文明的事物应该心向往之,给自己的个性和创造力松绑,不要为过多的物欲等身外之物所累,活得自由些、快乐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