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里之外mp3下载:关于茶叶的秘史--茶叶战争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1 12:05:44
关于茶叶的秘史--茶叶战争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互联网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9-9-30    在历史上,茶叶曾经被赋予了过多的含义,经济与霸权、战争与和平;茶叶这种蕴含了中国财富、荣耀和高超的政治外交智慧的绿叶,今天已回归本位,一种给人带来健康的饮品

  曾经是政治性商品

  由于饮食结构的问题,

  北方少数民族对于茶叶的依赖性远远高于中原民族。

  茶叶成为中原王朝用来化解或控制北方游牧民族的武器

  洪海亮

  公元1575年,明万历三年。刚刚登基不久的大明万历皇帝还是个13岁的孩子,朝廷的政务由首辅大臣张居正主持。这一年明朝终于结束了一场历时三年的清河堡战争,这是一场典型的北方游牧民族攻击中原边境军事要塞的战争。进攻方是蒙古汗图们札萨克图率领的蒙古各部,以及女真族的建州部。打了三年,战争没有胜利者,蒙古各部死伤惨重,明军虽然最后守住了清河堡,但是主将裴成祖战死,军民伤亡不计其数。

  引发这场战争的,却是今天看来微不足道的茶叶。

  限饮,就是扼制生理需求

  三年前明万历皇帝刚刚登基,首辅张居正以万历皇帝的名义发出了一份诏书,下令关闭边境贸易。当时的茶叶贸易为官方垄断,官方所制定的交易价格太高,于是民间私茶、黑茶兴起。私茶、黑茶产量多,质量也更好。这对官茶贸易冲击很大,首辅张居正上任后决意打击民间走私,于是出台了暂停茶叶边贸的诏书。明王朝的本意是希望在关闭边贸茶市的同时严查贩茶私商和惩办违法官员。然而这些严厉的措施,却导致边贸茶叶供给完全断绝。

  北方的蒙古及女真各部顿时陷入了一片混乱中,纷纷上书要求明王朝马上重开边境茶叶贸易。各部族并非没有进行过和平解决的努力。建州女真首领王兀堂,甚至向明朝辽东巡抚张学颜提出:只要能开放清河茶马互市,他情愿“请得纳为质子 ”。也就是说,把自己当作开放茶市的人质。连这个要求都被断然拒绝,何况其他部落领袖向明朝提出互市贸易的请求了。

  一场茶叶引发的战争终于爆发,三年的血战让茶叶贸易回到了原点。随着明王朝宣布重开茶市,蒙古和女真各部的斗志被彻底瓦解。硝烟散尽后的清河堡再次成为茶马边贸重镇。

  这种因为茶叶贸易中断而挑起的战争在中国历史上并不罕见。

  不同于其他地区的饮茶习惯,饮茶在北方民族,是一种生理需求。蒙古族等北方游牧民族饮食多是牛羊肉、奶等燥热、油腻、不易消化之物,而茶叶富含维生素、单宁酸、茶碱等,游牧民族所缺少的果蔬营养成分,可以从中得以补充。茶中大量的芳香油还可以溶解动物脂肪、降低胆固醇、加强血管壁韧性。茶叶的功能恰好能弥补了游牧民族饮食结构中缺少的环节。

  饮茶对于游牧民族来说,还有一个好处体现在卫生方面。饮用滚开的热茶,可以杀灭细菌,也就减少了肠道以及血液寄生虫感染的机会。饮茶,改变了他们喝冷水的习惯。

  因此,中原民族作为生活调剂品的茶叶,对于北方的少数民族就像粮食和盐巴一样,成为生活必需品。一天没有都没法生活。卡断了茶叶的供应,几乎能断绝少数民族的生命。

  用茶税挽救国民经济

  隋唐之前茶叶一直是皇家贵族的专属饮品,寻常百姓很难喝到这种昂贵的东西。茶叶慢慢进入中国百姓家中,是隋唐之后的事了。公元758年,唐代陆羽完成了世界上最早的茶叶专著《茶经》,系统而全面地论述了栽茶、制茶、饮茶、评茶的方法和经验,从此茶的产量也逐年增加。

  真正把茶叶纳入国家经济发展,是在唐代中叶。安史之乱后唐朝皇帝的威信衰落,各地藩镇割据,为了筹措粮饷进行消灭割据势力的战争,唐德宗开始对茶叶征收什一税——茶叶销售收入的十分之一将被作为税金征收。这项税收政策执行了两年,国家财政状况就有所改善。在之后的岁月里,每当朝廷财政困难的时候,都会开征茶叶税以解燃眉之急。

  唐文宗大和年初,文宗皇帝又想出了一个办法来,把所有的茶叶交易都放在官府开设的市场内,茶叶由官府统购统销就解决了定价问题。由文宗皇帝宣布的茶榷制度,使茶叶成为国家垄断的交易。这是一条对后世影响重大诏书,茶榷制度从唐文宗时期制定以来,直到太平天国以后才被取消。最初制定茶榷制度的唐文宗并没有想到,自己为了增加税收的一个举措变成了一个延绵千年的国策。

  茶马交易下的战略物资

  茶叶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它被当成了战略物资。在宋代,茶叶跟战马息息相关,这时中原王朝已经失去对北方草原和河套地区等养马地区的控制,也就是说要想获得战马,只能通过交换的方式与产马地区的民族各取所需。

  那么中原地区到底有什么东西,能引起少数民族的兴趣呢?

  著名的丝绸之路是中西方贸易的桥梁,在丝路上运输的主要货品丝绸、棉布、茶叶和瓷器都是中原地区的特产。

  并不是每样特产都能从草原地区交换到足够的战马,首先,对于逐水草而居的草原文明而言,瓷器的易碎性决定了这只是少数贵族的玩意儿。棉布和丝绸曾经是唐代后期交换马匹的主要产品。但是,布匹和棉布并不是不可替代的,皮制品和羊毛制品足以替代布匹使用。如果丝绸棉布的价格过于昂贵,边疆民族可以减少交换数量或者干脆停止进口。

  茶叶,无疑更适合承担这个功能,从生产的角度来看,出产茶叶的地方往往是丘陵地区,这些地方并不适合种植其他农作物。也就是说,中原文明要想扩大茶叶产量,根本不会挤占原有的粮食、棉花等作物的产能。更重要的是,茶叶是中原文明独有的作物。北方少数民族地区完全不合适茶叶的生长。

  由于饮食结构的问题,北方少数民族对于茶叶的依赖性远远高于中原民族。中原王朝的统治者对茶叶又具有完全的定价权,于是,茶叶变成了今天的石油一样的政治性商品和战略物资,也成为中原王朝用来化解或控制北方游牧民族的武器。

  茶马交易的制度,一直沿用到了明王朝,朱元璋继续推行“以茶制戎”的政策。明朝初年的茶马贸易价格是“马一匹,茶千八百斤”。然而到了明代中叶马价已经压低至“上马八十斤,中马六十斤,下马四十斤”。边境部落对此自然非常不满。辽东、宣府、甘州等地,屡屡因为茶叶贸易而起争端。为了阻止私商,明王朝政府采用关闭茶马互市的方式来惩罚购买私茶的边境部落。由此类似清河城战役这样的茶叶战争,在明代中叶之后频繁发生。

  “假市易以羁縻控驭,为制番上策”。明王朝以茶马互市作为制约边患的利器,统治者们片面地认为只要控制了茶叶的供给,就能控制住游牧民族,一劳永逸地除去边患。然而,大明王朝忘了自身国力的强大,才是维护繁荣与安全的王道。明王朝内部权力斗争的倾轧,守边官兵的种种贪腐问题,使得茶马互市的天平向着关外倾斜了。

  边境部落渐渐被明王朝时而靠封闭茶市作为要挟的手段感到厌倦,并且不再甘心把辛苦养大,视为生命的牛马换取少得可怜的茶树叶子。茶马贸易使得明王朝强大兴盛,然而最终由于过于相信自己对资源的垄断,整个王朝还是被原本臣服在茶叶武器之下的北方少数民族推翻。

  在明王朝灭亡的同时,一个新兴的世界霸主正在欧洲渐渐崛起。

  茶叶点燃鸦片战争

  为了平衡茶叶贸易造成的巨额逆差,

  英国开始决定向中国大量输入鸦片

  -本刊记者/杨东晓

  1662年也就是郑成功收复台湾的那一年,远在万里之外的英国皇室为新婚的国王查理二世和他的王妃葡萄牙公主凯瑟琳举办了一场隆重的欧洲宫廷婚礼。

  在这场豪华的婚宴上,凯瑟琳公主婉拒了宾客奉上的各种名酒,举起一杯红色的汁液向全场致意。这个举动引起了法国皇后的好奇,出于妒忌,她一定要搞清楚这杯红色的液体到底是什么。

  茶饮进入英王室

  于是皇后派出了特工潜入英国皇宫,看到了凯瑟琳公主向查理国王介绍这种红色汁液是由一种来自中国的植物冲泡出来的,而这种植物被称为“cha”。不幸的是,当这名特工想盗取一些红茶的时候被英国皇家侍卫发现并擒获,很快他被判处死刑。茶叶间谍风波成为当时欧洲重要的外交纷争。

  这场茶叶间谍战是茶叶早期传入欧洲的一段历史侧写,17世纪中叶,茶叶刚传到欧洲。商人加罗伟是最先贩卖茶叶的英国人。当时在英国茶叶还是稀罕之物,主要被当作医治昏迷、虚弱、肠疼等病痛的草药。随着热爱饮茶的葡萄牙公主凯瑟琳嫁入英国皇室,整个英国上流社才彻底迷上了茶叶,贵族们以饮茶为荣,商贾巨富也纷纷效仿。

  后来臭名昭著的英国东印度公司,是英国饮茶之风的幕后推手之一。为了讨凯瑟琳公主的欢心,东印度公司分别于1 664和1666年进献了共计25磅茶叶给英国皇室,这在当时绝对是一件贵重的礼物。由于皇室对茶叶的推崇,英国迫切需要大量采购中国茶叶回国,而过去进献的茶叶都是东印度公司从荷兰商船那里购买到的。

  中国茶遭遇“海上压价”

  17世纪的中叶,荷兰一直是东方与西方海上贸易的控制者,从17到18世纪间,中国平均每年有14艘商船出海贸易。这些船通常都是简陋的平底单桅船,这种船不耐风浪。由于船只的限制,这些中国茶最远只能抵达南洋的巴达维亚。那里正好是荷兰控制的殖民地。中国商船除了把茶叶卖给当地荷兰商人,别无选择。而控制了销售渠道的荷兰人,开始肆意压低巴达维亚的茶叶收购价。1717年3月2日,荷印当局决定将松萝茶价压低到每担40荷兰盾。一等武夷茶的茶价也仅有每担80荷兰盾。中国商人据理抗争,他们结成售茶攻守同盟,以拒绝售茶相威胁。可是最终由于荷兰人的武力威胁,中国茶商还是迫于无奈地接受了不公平条件,按荷兰人的定价出售茶叶。此次中荷茶叶贸易战,中国商人损失惨重。从此,中国茶商发誓再也不与荷兰人交易,并且开始寻找新的贸易伙伴。

  18世纪以后,英国不断武力挑战荷兰的海上霸权。并且开始派出船队直接到中国采购茶叶,1669年英国东印度公司从爪哇的万丹第一次装运了143磅的茶叶回伦敦,这是当年英国进口的全部茶叶。而到了1750年东印度公司从广州一地就有2872532磅,这还不包括从中国其他地区购入的茶叶。由于进口数量的飙升,英国本土的茶叶零售价也慢慢变得平民化。在17世纪中期,每磅茶叶的价格约为6~10英镑,而当时一名律师的年收入不过20英镑,一般的产业工人年收入只有2~6英镑,也就是说一名工人一年的收入不过是一磅茶叶,当时即便是贵族也无法承受每天饮茶的高昂价格。到了 18世纪中叶,茶叶的价格已经跌到只有4~5先令每磅,几乎所有的人都消费得起。东印度公司在这种巨额的贸易中赚取了惊人的利润,除了茶叶之外,茶具的生产和饮茶时调味用的牛奶和糖的消费也被带动。

  中国茶推动英国工业革命

  英国人当然不会仅仅是因为茶叶便宜而爱上这种饮料,事实上茶叶对英国的现代化进程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在《英使见乾隆纪实》一书中就曾经提到“茶叶最大的好处是它的香味让人养成一种喝茶的习惯,从此人们不再喜欢发酵的烈酒。 ”

  在茶叶饮料进入英国社会之前,英国人主要消费的饮料为酒类,人们整天离不开威士忌。可是酒不但不能解渴,而且会让人头脑混乱,醉鬼无法适应工业生产的工作节奏。

  茶叶彻底改变了英国人依赖酒精的生活习惯,同时还改变了英国人用餐习惯。17世纪早期的英国人早餐主要是由冷肉、鱼和啤酒组成。而茶叶普及之后,英式早餐变成了面包、土司和一杯茶。这种营养配搭均衡的早餐使得每一个产业工人在清晨的工作中都能够精神奕奕,而英国独创的下午茶习惯也能让大工业生产中工人的营养补充及时。

  饮茶还客观地促进了英国文化和政治的发展,英国的文学家和画家纷纷创作茶叶主题的作品。著名的英国油画《饮茶图》就是那个时代的作品。

  在18世纪,启蒙思想家、饮茶和咖啡馆是三位一体的东西,1717年金狮咖啡馆成为第一个对妇女开放的茶室,茶室成了当时单身女子会晤朋友而且不会令名誉受损的唯一场所,也是现代西方女权主义的发源地。茶屋成了当时真正男女平等的场所。妇女们可以在这里与启蒙思想家一起辩论妇女是否如男性一样拥有天赋的人权,以及是否可以参与议会的投票选举。

  然而,随着英国对茶叶需求日增,巨大的贸易逆差也导致英国无法承担持续的茶叶贸易。18世纪中叶到末叶,英国和美国先后成为全球最大的茶叶买家。在1700年到1753年期间,仅英国商船就向清帝国输送了两千万两白银,自18 世纪60年代以后,英国对华贸易迅速扩大。中国茶每年输出达1800万斤,货值占出口总额的九成以上。而英国输入中国的商品,仅棉花、洋布、钟表等量少产品,价值不抵中国商品的十分之一。如此巨额的贸易逆差,英国都不得不以大量的白银支付。

  我的茶香换来你的“砒霜”

  为了平衡茶叶贸易造成的巨额逆差,英国开始决定向中国大量输入鸦片。他们先是将鸦片批发给散商,再由散商在广州出售。英国东印度公司还专门成立了鸦片事务局,垄断印度鸦片生产和出口。

  1779年,鸦片在广州的售价每箱为500~600银元,三倍于其最初的价格。英国东印度公司在垄断印度的鸦片生产和运销之后,也接着解决了在广州的金融问题。印度鸦片在中国销售的收入用于代替白银,支付购买茶叶的款项。18 世纪最后十年中,每年从印度销往中国的鸦片约为2000箱。1800年以后,每年输入中国约4000箱。1822年以后,英人加速对华鸦片输出,当年输华鸦片7773箱。1832年达21605箱,到1838年更高达到40000箱。清香的茶叶换回的是鸦片的乌烟瘴气。鸦片非法输入在中国,导致了严重的后果。19世纪初期的30年间,吸食鸦片的恶习从沿海迅速扩展到内地。从城镇到乡村,从士农工商到达官贵人,无处不在。“一经嗜烟,刻不可离,中人之家往往破产。”

  输出茶叶,引入鸦片,这又导致了白银外流。这又引起银贵钱贱。19世纪初银一两约合铜钱1000文,到鸦片战争前夕,银两竟达钱1600文。吸食鸦片使社会购买力降低,白银外流引起金融混乱,这些都直接影响了市场交易。183 9年道光皇帝派湖广总督林则徐为钦差大臣,往广州禁烟。1839年6月,林则徐在虎门销烟。用于茶叶贸易的鸦片,提供了英属印度政府七分之一的财政收入。英国总理大臣鲍美斯顿爵士对中国政府禁烟的举措,大为生气。他们决心毫不迟疑地诉诸武力。1842年,大清战败,与英国签订了《南京条约》。中国割让香港给英国,此后,英国就获得了一块他们在远东的军事和商业基地。大清则开放了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等五处通商口岸。

  工业化产茶打破中国垄断

  另一方面英国人也在努力寻求获得茶叶种植的能力,希望能够打破中国的茶叶垄断。最早到中国盗取茶苗的事件发生于1794年,英国使者马戛尔尼访华,在结束了觐见乾隆皇帝的活动之后,离京南下澳门,途经江浙一带时,马戛尔尼在参观完一个茶园之后要求拿几株茶苗作为纪念,当地的官员慷慨地答应了这位英国使者的要求。而后英国人利用这几株茶苗在英国殖民地发展出了自己的茶业生产基地。

  然而真正的锡兰红茶发展却比马戛尔尼出访要晚得多,直到鸦片战争之后英国人才被获准进入内地,这就有了寻找茶叶原产区的机会。1848年,英国植物学家罗伯特·福钧被东印度公司派往中国寻找最优良的茶叶品种,并将其运往喜马拉雅地区的政府种植园。福钧这趟旅行的成果是从中国最好的茶区挑选了2000多株上等茶苗,8个一流的制茶师和大量的制茶工具,并把他们安全地运送到了喜马拉雅地区,这就为后来印度和斯里兰卡的茶叶在西方市场上取代中国茶叶做好了准备。

  英国开始在印度和锡兰(今斯里兰卡)大力发展茶业种殖,并且利用现代工业生产管理方法来进行大规模的机械化生产。而当时中国的制茶业仍然停留在手工作坊的生产方式,日趋衰落。失去了茶叶市场唯一供应国的垄断地位后,中国也彻底失去了在全球贸易竞争的能力。

  在中国国内,王朝的废兴,与茶叶就有着千丝万缕的影响。在英国,它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习惯,推动了工业革命的进程。古代中国曾经因为垄断着茶叶的供给变成了世上最富有的白银帝国。坐镇京城的皇帝仅仅用茶叶就能控制边疆凶悍的游牧民族。靠着这种神奇的绿色叶子,中国曾经在国际贸易中占尽先机。然而大国的兴盛与发展不能单单依靠垄断某种商品的供给。没有先进的制度和科技进步,商品垄断迟早会被打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