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色警戒:华商天下一千大,成长领先全球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8 21:13:04

华商天下一千大,成长领先全球

 

不过十三年光景,华商逐鹿天下,创下经济史上的一页传奇。今年《天下》杂誌首度製作「华商天下1000大」排名,总营收达到1.9兆美元,佔美国《Fortune》杂誌全球五百大企业(Fortune Global 500,2006年)18.9兆美元的十分之一。

营收成长的速度更是惊人,华商的成长速度是全球企业的两倍。去年华商天下1000大的营收平均成长率是21.9%,是全球五百大企业10.7%的两倍。难怪全世界的眼光都聚焦东方。

不仅成长速度超英赶美,获利水準更大幅领先全球。华商天下1000大的平均获利率高达九%,远高於全球五百大的6.4%。

其中三地个别的平均获利率:香港以22.5%最高,中国的7.1%排名第二,而台湾的5.3%最低,是三地中唯一落后全球的标準。 

当全球陷於成长趋缓的疲态时,华商迅猛的成长与获利,在竞争上的后发优势逐渐显现。中国首席经济学家、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林毅夫,提出了和新马克斯学派旗手华勒斯坦「世界经济体系」不同的詮释理论。华勒斯坦认為世界分工中边缘位置的国家,不可能翻身超越先进国家,例如在价值链中扮演代工角色的地区,很难超越技术自主的国家。

林毅夫则分析,亚洲四小龙和中国的经济奇蹟和「后发优势」有关,并预测中国在未来三十年内可以到达美日水準。后发优势显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是產业升级空间大;第二是可以大量借镜国际技术,一步到位。

大陆国企的双面性格

香港是优势的资本市场,地位愈加明显稳固。除了大陆国企纷纷到香港上市,台湾也不遑多让。自从台商龙头鸿海集团分割富士康到香港上市后,统一、远东集团也已经排定香港上市的行程。

接下来是重量级的台塑集团,五月底确定切割大陆事业到香港上市的基调。「两岸產业结构天生不同,」台大经济系教授陈添枝分析,「整合后很多东西是互补的,台湾可以运用很多资源。」

整合资源,不只台湾会,改革开放不到三十年的中国,也有一套方法,甚至更有策略,成绩惊人。

从今年首度调查的两岸三地华商一千大的排名显示,「规模」是全球化竞争下的第一门槛。今年一共有一百二十一家的营收超过1000千亿台币,中国佔五十七家,台湾四十九家,香港十五家。(详细表格,请见天下杂誌第372期)

 其中,中国入榜者九成是国营企业,台湾与香港则以民营企业為主。

到了中国首都北京,挑一个制高点看北京,全世界最现代的建筑物即将在北京诞生。即使是绵延不绝的胡同巷弄,仍是壮观。


大,是中国最大的优势。
香港背靠大陆,用一元赚三元

显然,三个经济体都找到一条发展的路径。中国用人力与物力资源,换取金流与技术。香港曾经是英女王皇冠上最亮眼的一颗明珠,九七回归前曾经黯淡,如今香港依偎在中国的显赫地位旁,找到鲜明位置。

在今年的调查中发现,香港入榜企业中83%是金融与服务业。香港投资署助理署长黄海韵表示,「香港是去年全球IPO上市最多的资本市场,已经和纽约、伦敦并驾齐驱。」

香港的竞争优势来自於,第一,香港有完善的法制制度、自由替换的货币、自由流通的知识、人力、货物、完善的產权保护制度,还有与国际接轨的营销标準。第二、利用香港做為中国业务的基地,许多企业利用香港做為华中、华南的统筹中心。香港是世界上最大的採购及贸易中心,比如服装、成衣。

香港人口只有七百万人,是台湾的三分之一,中国的一百八十分之一,但是人均GDP却是三地最高,高达二万七千八百三十六美元,实质购买力更衝上三万七千二百三十六美元。

香港被西方媒体称之為「随心所欲」的资本主义,由一小群政商集团主宰,充份发挥以土地或以钱赚钱的本领。

香港在华商一千大获利率的表现最為出色。获利率前十名均由港商包办,主要是以房地產商為首,以获利率第一名的香港置地公司為例,属於怡和集团旗下,获利率高达三四三%,等於投资一元的成本可以赚钱三元。

义富资產管理公司副总经理林彦宏分析,香港地產商有多元灵活的资金操作能力,且敢大胆操作财务槓桿,除了在寸土寸金的香港开发,从上一波中国宏观调控,甚至一九九七之前,就在中国佈局投资。这几年中国每年以逾10%成长率快速成长,带动房价飆涨,这群香港地產商也荷包满满。「最重要的,他们在商用不动產从开发规划到经营管理的能力非常强,累积出一套know-how,」林彦宏说。

香港也是全世界最大的贸易、採购地,因此孕育出全球运筹管理的表率利丰集团。「它没有工厂,却能和全球超过三千家工厂合作,」台大EMBA执行长李吉仁表示,利丰的管理效率让股东权益报酬率一直很可观。
台湾企业输在不追求资本成长力

但是,从今年的数据中,也见台湾的弱势。

华商千亿企业有一百二十一家,台湾能长出四十九家千亿企业,并不容易。但是台湾企业获利状况不佳。

一千家企业中九百一十九家获利,仅八十家亏损。八十家亏损企业中,中国企业二十四家,香港企业七家,台湾企业就有四十九家。这四十九家台湾企业中,有三十二家製造业,十二家為金融业,服务业则有五家。其中两岸三地的金融业只有台湾企业亏损。

台湾的平均获利率5.3%,也是三地最低。显示台湾在同一行业的家数太多,彼此杀价竞争激烈,利润无法提升。

台大国企系教授汤明哲就直言,台湾企业以前只追求成长率,而不追求资本成长力。「因為我们政府过去都鼓励资本密集產业,给了很多优惠,」汤明哲说。
台湾企业本身有成长动力的极限,外在又有两岸关係的不明。

「台湾政府除了有对大陆投资不得超过资本金的四○%上限外,还要求企业如果切割出去上市,在台湾就要下市,」宝来证券大中国区总经理黄齐元说,「但是企业若硬绑在这裡的话,你迟早会被淘汰掉。」
 
台湾的最大问题是缺乏治国理念

「我们為什麼要绑在那裡?」友达总经理陈炫彬也语带无奈地说,「你不去,人家都去了。他的门是开的,而且不是只开一扇门,侧门、前门、后门、边门都很多。」

一个星期前,「IMD世界竞争力报告」出炉,今年是中国第一次超越台湾,无疑是对台湾的一记警鐘,而台湾的最大弱项就是政府竞争力。

汤明哲指出,台湾竞争力流失,主因就是,「政府没有基本的治国理念。」

以今年「华商天下一千大」榜上表现最令台湾人沮丧的金融业為例,每个国家的金融业,都是跟随著他的经济实力发展,只有台湾有全世界最完整的电子產业供应链,台湾的金融业原来是得天独厚,是全球中唯一有这麼好的企业客户的银行,但是却被限制在台湾,机会拱手让人。

然而台湾的企业自求多福的能力很强。细看今年的华商排行榜,就可以看出台湾私人企业的经营,赢过闭关几十年后快速崛起的中国,还有相当的距离。

台湾最令人珍惜的仍是,从作业员到企业家,不论环境如何改变,不论未来多麼不确定,打拚的精神已经是一种生活态度。

而且,在贫富差距上,中国与香港的严重程度远高於台湾。相较於两地,台湾维持社会公平上的成绩较好。这些生活中的软实力,都是优势,也都应该纳入未来產业方向的思考。
 
「不要怕企业出走,要努力改善台湾的生活环境,把台湾变成一个非常有魅力的地方,」一位台湾金融集团的负责人说。

而更重要的是,不论台湾政府是否愿面对真相,两岸三地在全球化的衝击下,已自然形成一个竞合共生的经济圈。

如何在人才、技术、资金、货物加速流通串连的新经济圈中,不断创新、成长、平衡,是所有人的新挑战。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