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似飞影枪如霹雳:完善基层农机管理组织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5 18:58:56

完善基层农机管理组织

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武宣县图书馆图书资料馆员 张招伴

 

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的一项重大决策,是国家“十一五”计划的战略重点,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一项重大任务。要实现这一目标任务,首先必须发展农村社会生产力,提高农业生产率。要提高农业生产率,农业生产方式必须由机械代替人工,突破人、畜力的限制,实现人工所不能达到的现代科学农艺要求,极大地减轻人民劳动强度,让农民享受“体面耕作”、“轻松劳动”的现代文明成果,改善生产条件,提高生产力水平。伟人毛泽东曾经指出:“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高度地概括了农业机械化在农业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因此,充分发挥农业机械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必将成为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巨大动力!

担负着宣传、贯彻落实党和国家有关政策、法律法规,制定和实施地方农机发展规划,组织农机投入农业生产、推广新机具和新技术以及农机手教育培训等工作重任的基层农机管理组织,在管好、用好、充分发挥农业机械在农业生产中的主力军作用,曾发挥过积极的作用。但是,随着农业机械化的高速发展和近年来进行事业单位机构改革等的影响。就我县而言,当前基层农机管理组织已不能适应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农机发展的需要。

一、基层农机管理组织的现状

农机管理体系薄弱,农机管理、安全监理、新机具新技术推广、抗灾救灾、社会化服务等工作得不到很好开展和落实。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机构改革的影响

2002年机构改革工作结束后,县农机局由原来的16人减少到6人;乡镇农机管理站撤消与水利、农技、经管、水果、甘蔗等涉农站所合并为乡镇农业服务中心,农机管理人员由原来的84人减少到25人,乡镇农机管理站的“三权”全部下放给乡镇政府管理,在一定程度上人为地造成了农机管理、监理、推广等工作上下脱节。因为,从理论上,通过资源整合,职能小组既分工又合作,就力量而言显然是足够的,但在执行过程中,因各个职能小组的专业技术不一致,对于非本技术专业项目的工作很难开展,达不到预计的效果。同时农业服务中心直属于乡镇党委、政府领导,所有人员除了要做好本职工作和农业服务中心工作外,还要把大部分精力放到多而繁杂的乡镇中心工作中去。显然,面对农村日益发展的农业机械管理及社会化服务工作是不能很好地完成的,然而,乡镇农机管理组织在新农村建设中起不到应有的作用。

(二)基层农机管理组织不健全

1994年以前,我县村级农机管理组织已经建立,全县有村级农机管理员119名,他们长期工作在农业生产第一线,最了解掌握农机手的思想动态和农业机械的使用情况,他们在农机安全生产管理、农业机械化的统计和有关农机方针、政策、法律法规的宣传、贯彻曾发挥过积极而卓有成效的作用。可是,1994年以后,由于村级农机管理员的报酬长期没有得到兑现和一部份村管员年龄老化,村级农机管理组织这块阵地工作已经摊痪,村管员名存实亡;再加上机构改革后,从县到乡农机管理人员大幅度地减少。而随着农业生产的发展和政府的扶持,农业机械发展迅猛,我们武宣镇到2007年底止,农机总动力达到20916千瓦,农业机械原值887万元,净值736万元,拥有大中型拖拉机381台,小型拖拉机522台。全镇上下只有3名农机管理员,直接面对如此众多的农业机械和农机手,就是全职农机管理也难以应对。特别是安全管理方面,乡镇农机管理人员既少又不具备执法职能,严重影响了“乡风文明”这一块。

(三)农机化工作没有经费保障

随着科学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新的科技必然会不断地渗透到农机中。然而,在当前的形势下,农机化工作没有经费保障,基层农机管理人员有吃饭的钱,没有干事的钱,乡镇农机管理人员除了财政拨给工资外,起码的办公经费都没有。特别是合并到农业服务中心以后,整个单位没有其它经济来源,干部职工的下乡补助都无法解决,对新农机具新技术的宣传、推广、使用更加无从着手。因此,引导、组织农机进行规模经营、使用新农机具新技术,不断提升农业机械装备水平只是纸上谈兵。另外,农机修理网点的建立健全、农机人员培训等经费也不到位,既影响农业机械的管理、使用,也直接影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速度。

二、对策

(一)提高对基层农机管理工作的认识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组织部分,首要条件就是要把生产发展作为先决条件,就是要不断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不断改善农民的生产、抗灾等条件。而农机化是农村生产力诸要素中最具活力的要素,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除了要培育具有一定科学技术知识、生产经验和相应劳动技能的劳动者以满足农业生产发展需求外,关键在于不断创造和运用先进的生产工具,而农业机械就是最重要的先进生产工具,是农村先进生产力的代表。实现农业机械化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必由之路。党和国家对发展农业机械化十分重视,2004年、2005年和2006年3个“1号文件”精神,把全面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机械化促进法》作为农机化工作的重中之重。要求各级政府,结合当地实际,把农业机械化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采取了财政支持(购机补贴)、税收优惠和金融扶持等措施。为加快推进我区农业机械化进程,区人民政府决定从2008年起用3年时间在全区实施“千乡万村现代农机装备推进工程”,给全区农业械化发展营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但目前县乡两级有的领导还没有真正认识到基层农机管理工作的重要性,甚至有个别领导对农机化在农业现代化建设中该是什么样的角色还不很清楚,认为基层农机管理部门是一个可有可无的部门。因此,提高对基层农机管理工作的认识,强化其管理职能是十分必要的。也是扎实推进区人民政府关于“千乡万村现代农机装备推进工程”决定的有效措施。

(二)恢复、健全和完善基层农机管理组织,充分发挥村管员的作用

恢复和完善基层农机管理组织,充分发挥基层农机管理员的作用是十分必要的。首先,由农机主管部门在全县农机驾驶员和农机操作手中挑选,重新任命年富力强、使用农业机械经验丰富、责任心强、热爱农机管理工作的同志担任村级农机管理员,明确其职责和工作任务,人数按一个村民委一人为宜。第二、要理顺财源,确保村级管理员报酬的及时兑现。1994年以来村级管理员的报酬长期不能兑现的原因是:取消了农机管理费的收取,农机管理部门无任何收入无能力支付,地方财政又未能给予支持。现在要确保及时兑现,农机主管部门要做好预算,由地方财政列入年度开支计划,按时拨给。第三、要全面树立村管员在农机手中的威信,村管员到各级农机管理部门为机手办事时,在法律、法规允许的情况下,尽可能给予优先、优惠办理;对有关农机新产品、新技术、有偿作业信息要通过村管员来宣传、通知和组织机手实施;在有农田作业、排涝抗旱油价补贴和购机补贴发放时,要尊重村管员的意见,由他们负责办理、发放,使农机手相信村管员,服从村管员的指挥,从而发挥他们的管理作用。第四、农机主管部门要定期组织村管员集中学习,不断提高他们的管理水平,增强他们的责任感。第五、乡镇农机管理人员也要相应增加,尽量少安排与农机管理无关的工作任务和赋予他们一定的执法权力。真正做到机构完善,制度完善,执法规范。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良好的法制环境,促进乡风文明。

(三)保障经费,加大推广力度和加快构建新型农机化服务体系

农机推广工作是基层农机管理组织工作的重要组成部份,是农机化科学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纽带和桥梁,是发展农业机械化、振兴农业、提高农业科技含量的重要措施。当前,中央和自治区的农机购机补贴款正逐年增加,惠及面也越来越宽,农民的购机积极性空前高涨。基层农机组织要充分利用购机补贴等惠农政策的向导作用,积极做好试验、示范工作,引导农民购置和更新适合当地自然条件和生产要求的新机具。要做好新机具、新技术的试验、示范、宣传、培训、传授指导、帮助农民认识和掌握技术,要通过召开现场演示会、开办各种培训班等途径,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只有经费得到有效的保障,一系列的推广工作才能落到实际。才能实现进一步优化农机装备结构,提升农机装备水平。如:水稻插秧机、水稻联合收割机的推广,在水稻插秧、收获季节,要召开现场演示会,使广大农民、农机手亲眼看见使用这些机械,既省力又省功,作业质量既快又好,才能激发他们购机积极性。

在加大推广力度的同时,要加快构建新型农机化服务体系,按“政府引导,市场运作,规范管理”的要求,大力培育和发展农机大户和农机专业合作服务组织,加强组织协调和规范管理,不断提高组织化成度,拓宽服务领域,促进农机化服务向社会化、专业化发展。降低农机服务成本,提高农机经营效益。保障农业增产丰收,实现兴机富民目的。

三、结论

农业机械化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也是国家现代化的必由之路。积极发展农业机械化,对于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国家现代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而完善基层农机管理组织,充分发挥他们的职能作用,是农业机械化在农村健康发展的基础,也是实施区人民政府关于“千乡万村现代农机装备推进工程”决定的有效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