玖健怎么死的:和谐校园建设与创新社会管理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30 09:32:17
      【编者按】6月23日,教育部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冯刚应邀为我校党委中心组学习(扩大)会议作了一场题为《和谐校园建设与创新社会管理》的专题报告。报告中冯刚主任分别从创新社会管理视角下的和谐校园建设、和谐校园建设中所遇到的新情况以及对和谐校园建设的思考三个方面探讨和谐校园建设和创新社会管理。对于我们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和谐校园建设有重要指导意义。现将报告精华部分刊登如下,供广大读者参考学习。 和谐校园建设与创新社会管理冯 刚 【作者简介】冯刚,教育部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发展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北京大学、武汉大学兼职教授、博士生导师,全国青联委员。长期从事宣传、党建、思想政治教育以及高等教育相关领域的管理和研究工作。承担并完成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重大委托研究项目多项,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新华文摘》、《中国高等教育》等报刊发表文章多篇。    很高兴来到郑大,本来我想这是一个学术探讨,但后来学校领导说是中心组学习。中心组学习我们教育部党委中心组也经常举办,压力也比较大,因为中心组学习大家关注更多的是它所涉及的实际问题,而且从理论这个角度讲,难度比较大。今天来了,我们以探讨为主,最近也正好在党校学习,所以正好借此机会和在座的同志们以及领导来探讨社会管理和和谐校园建设中大家关心的问题,我从研究这个角度把我的一些思考提出来供大家参考,讲的不对的地方请大家批评指正,如果对大家有所启发,这就足够了。    为什么要讲这个话题呢?因为社会管理这个问题,今年年初的时候总书记在中央党校讲话中已经被提出来,社会各方面的反响都很强烈。这个问题我认为是社会发展到现阶段应该特别关注的话题。当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时候,很多问题不是单方面的,它是复合型的,各方面的问题交织在一起。有的时候我就在想,我们哲学社会科学的研究、创新,很多时候也需要这种学科交叉。不久后我们教育部要进行重大科学项目的评审,大家也在探讨学科交叉里的创新,学科交叉所面临的社会发展过程中综合性的、复杂性的问题,这些都可能是我们要思考的。因为每一个学科在它建设发展过程中都是深度地推进,总是伴随着学科的自身单一性进行,而我们面对现实问题的这种复杂性、综合性,这两者之间我们怎么去解决这个矛盾,可能是我们在学科发展的过程中要考虑的问题。前一段时间正好陪卫生部长去印度考察,印度这个国家大家可能很关心,现在国际上对印度的看法也不一样,西方国家认为现在能够与中国抗衡的大概也就是印度。他们认为印度在综合国力方面、社会管理方面以及构建和谐社会方面比中国要好很多,而且国际竞争力也很强。但是我认为,印度的综合国力和发展的阶段性,至少要比中国落后二三十年,他现在也就相当于中国八十年代初期或是中期的水平。印度的贫富悬殊很大,贫民窟很多,但是他在研究领域的发展还是不错的。为什么西方国家要把它吹捧得那么厉害,有几个方面确实得引起重视:一个是在有些领域,比如科技、软件方面,确实做的很好;另一个我认为是它的语言方面,它的英语确实在国际上得到大多数国家认同,认同他的发音体系,这个当然也与印度在近代是英国的殖民地有关;还有就是印度的宗教对这个民族的影响。我们都知道印度的宗教色彩非常浓厚,他们认为人只修来世,不在乎今生,今生所受的苦完全不在乎,所以他们的心态很好。这就是他们的和谐,但我认为这个和谐得加引号,其实他们的社会治安并不好,大城市的犯罪事件也比较厉害。所以我在想,印度和中国都处于发展中的状态,但是它的社会管理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阶段性有很多问题,和中国还不一样。对中国现阶段我们还要进行更深入的思考。中国发展到现阶段遇到很多新的问题,比如新农村建设,城乡二元结构,还有城市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如交通、卫生、教育,这些都是我们现阶段的问题。所以有些时候,我们从作为一个教育者的角度来考虑,也需要来分析阶段性特征,培养人才也需要符合阶段性特征。阶段性特征对于教育、对于人才的培养有非常大的影响。总书记在清华大学百年校庆的时候专门讲过高校的四大功能,原来是三大功能——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这一次特别加上了文化传承的功能。我们应该把学校文化建设作为推进德育创新发展的一个重要动力,也就是在培养人才方面,文化应该发挥什么样的作用。这一次总书记对高校四大功能的提出,我认为确实值得大家探讨。前几天接到电话,26号的全国高校纪念建党九十周年理论研讨会即将召开,这里面围绕建党我们可以讲很多,而且贯穿落实规划纲要、高校四大功能的建设和高校的发展可能都要谈到。前面这些话主要是说明我们今天回过头来讲这样一个问题——社会管理和和谐校园的建设,也是更多的从中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上来思考教育的发展、高等教育的发展、学校的建设,也是想回过头来思考核心校园的建设我们应该有怎样的一个视野。今天我想讲的是三个方面的问题,第一个方面的问题是创新社会管理视角下的和谐校园建设。因为和谐校园建设不是今天才提出来的,几年前我们已经提出和探讨过这个问题,高校也正在做这个工作。其实我记得在前两年的全国高校党建会上,有一年的主题就是和谐校园的建设。今天我想从社会管理的视角来谈谈和谐校园建设。第二个方面是从创新社会管理这个角度来探讨和谐校园建设面临的一些新的情况。第三个方面是从创新社会管理的视角对加强和谐校园建设的思考。前不久我刚刚在中国高等教育杂志上发表过一片文章——《创新社会管理与加强和谐校园建设》,大家如果有兴趣可以参阅。一、创新社会管理视角下的和谐校园建设首先我们应该怎样去理解创新社会管理。在今天这样的社会管理体系中,我想社会管理的内涵界定是不是可以这么来界定它——执政党或者政府,或者其他主体通过制定专门的、系统的法律、法规、政策、制度和建立健全社会价值体系来约束和规范社会成员,培育合理的社会结构,维护合理的社会秩序,从而系统的调整社会利益关系,回应各种社会诉求,维护社会公平公正,促进社会的和谐和稳定。从这个角度来讲,社会管理我认为它是一种总体性机制的构建和涉及,是一个要素重新组织的过程,是一个主体来协调部分的过程。 中宣部最近有一个调查,它提出来社会管理这种新的变化可以从九个方面来概括,也就是为什么我们要强调社会管理的创新。第一个是社会结构发生深刻的变化,比如说阶层结构的变化,在改革开放以前,社会的阶层结构比较单一,但是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社会各个阶层利益的不同导致阶层结构的复杂化。这是一个很现实的情况,我们必须要去面对它。有高校的辅导员跟我说现在做学生的思想工作很难,和学生之间沟通有代沟。我问他是哪一年毕业的,他说去年刚毕业,也就是刚刚去学校工作。我就跟他探讨,我说这可能不是代沟的问题,这是社会的变化、家庭背景成长经历在今天我们每一个同学身上的反映更明显,这可能是独立性、选择性、差异性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复杂。它实际上折射出的是一种社会变化,还有家庭背景的差异。当年我们在北大上学,八几年那时候同学家庭背景当然也有差异,但是你再怎么有钱,你在校园、食堂、生活其他领域也只能花那么多钱,比如吃饭就八毛钱,再有钱也没有同学去外面吃;现在可不一样,原来我在北京市教委工作,了解到现在大学生的生活费平均五千到六千块钱,有的基本上不在食堂吃饭。再就是城乡结构的变化,我们有两亿多农民离开了他耕作的土地,变成城市第二产业或是第三产业的工人。西方有一位学者称中国有两个奇迹:一是经济奇迹,他说中国改革开放以后是以百米冲刺的速度跑中长跑而且不喘气;二是中国的人口流动速度,中国每年有那么多的农民工进城,但是中国没有乱。所以他说这两个问题很难理解,这也是中国特色。这些都是社会管理的一个反馈,我们当然都要进行研究,现在有的人就在研究如何让农民工真正的融入到城市中来,城乡二元结构面临的一些新的问题怎么办?现在新一代的农民工更加渴望过上不同于父辈的生活,他们的利益诉求、成长过程中对精神方面的诉求会越来越多。还有收入分配结构的变化,这些现象比如收入差距的扩大、分配的不公等等。以及人口结构和家庭结构的变化,这些是社会结构变化表现的几个方面,是社会管理上可能会遇到的问题。第二个是人民内部矛盾多元化。人民内部矛盾的多元化在社会转型的过程中经济成分、经济形势、就业方式、分配方式的多元导致社会利益的分化和重组,新的社会利益群体和阶层也在形成,新时期人民内部矛盾的多元化和存在的长期性这种特点,导致一些地方的劳动纠纷也更加的厉害。当然现在也涉及到征地拆迁、土地改制、劳资纠纷、医疗纠纷等这些方面。我们现在依然把他定义为人民内部矛盾多元化这样一个阶段。实际上本质还是社会上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和精神需求与社会生产力以及社会管理水平之前的矛盾。第三个社会管理上遇到的新问题是流动人口的急剧增长。比如单位体制的变化,也就是说原有的管理体制的载体发生变化,政府管理的方式也不停地遇到挑战。我们想想改革开放前,人一辈子几乎也换不了几个工作岗位,对他们来说换工作岗位是一件天大的事,如果你自己换工作岗位,那么人们对你的评价肯定有问题,换工作岗位只能通过组织去换。然而今天我们换工作非常容易,岗位的流动性非常大,也就是很多人说的从体制内到体制外、再从体制外到体制内这种变化是非常大的。第四个是非公有制经济管理遇到的一些新的情况。例如改革开放三十年以来,市场经济孕育出一个非常强大的非公有制经济部门,这样一个非公经济部门掌握越来越多的资源。有这样一个数据,十一五期间我国登记注册的私营企业数量的增长速度高达14.3%,已经超过840万户。这种经济形式的多样化必然带来很多新的问题,比如说我们单位很好管理,但不是体制内的就不好管,这也说明社会管理方面遇到的新问题。现在看来,非公有制经济它在保证产品质量和安全以及构建和谐劳资关系方面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第五个是社会组织发展缓慢,难以满足中国现阶段发展的需要。前一段时间国务院刚刚颁布关于事业单位改革的一个方案。其实早在几年前就在研究,但是一直没有出台,为什么?就是因为我们的事业单位很难区分。现在我们的事业单位多数分为带有行政管理性质的事业单位、公益性质的事业单位、盈利性的事业单位,这是社会上分的三类,但是这其中太复杂了,有很多的新老问题存在。第六个遇到的新情况是虚拟社会和现实社会之间的影响,虚拟社会的管理直接影响现实社会的管理。这个大家可能都有同感,我们现在的网民数量肯定是世界第一,手机网民的数量也达到了三亿多,同时网上购物用户大约增长50%。互联网现在不仅仅是一种工具,一种平台,一种媒介,更为重要的是它也是一种社会基础设施。网络的普及已经逐渐形成了一个网络社会,使社会结构、社会形态都产生一定的变化,所以说网络社会的管理就是现实社会管理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互联网的管理一定程度上就是社会管理。第七个是当今人的社会价值取向、社会道德呈现出多元、多变的态势。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前天我看了全国思想政治滚动调查,其中有一道开放性试题——让学生写一句最想说的话,有三个同学写的反映出社会价值取向的变化:第一个同学写的是“驾宝马享受人生”。你说他错了吗,他也没有错,但是他说出来还是值得让我们反思的,我们先不说大的发面(国家利益、民族传统等等),就说个人成长发展过程中的人生设计、你和他人的关系、你和团队的关系以及你的人生奋斗目标,这些都值得让我们思考。现在有的老师说学生现实的让人可怕,那些要嫁宝马的人应该看到开宝马的人之前也开过弗兰特,开过奥拓,不是天生就开宝马,这当中也不排除其他情况。现在确实有的学生的价值取向、人生定位有些问题。比如前一段时间,网上炒作的一个消息(暂且不管他的真实性),说北师大的一位经管学院的博导对他的学生说,如果十年之后你没有挣够四千万,就不要来见我。我想如果你真的都挣够四千万,那说明我们的经管学院真的很牛,但是这样的人生目标太过于现实,说明我们的价值取向存在一些问题。这样的定位对我们自己也没有好处,我们自己在处理问题的时候会造成很大的痛苦。第二个学生写的是“天太黑,我看不清道”,说明了那个学生的迷茫,不知道未来该往哪个方向走,家庭给他设定的目标、自己对自己的设想等等,来自各方面的压力太大。第三个同学写的是“我已从天空飞过,没有留下痕迹”。这就表明了那个学生的心理问题,记得前几年我听说一个高校的一位学生从五楼飞下来了。这些都是因为心理问题、思想上的困惑、来自各方面的压力得不到解决,长期积淀才造成的结果。那么在这种情况下我们的思想意识、价值取向、道德观念这种变化,公民的民主意识、法律意识、公平意识这方面的增强,可能都会让我们面临很多新的挑战。第八个是影响社会的国际化因素更加复杂化。去年我们主办的高校创新论坛有一个就是国际化背景下的德育创新。因为国际化成为了现在发展的趋势,但是注意我们用的是国际化,而没有用全球化,中央所有文件中只有经济方面用的是全球化,其他方面用的都是国际化。我认为从学术角度上讲,国际化更多的是以国家为主体,民族利益、国家利益是最重要的。在国际化过程中有的因素是可以全球化的,比如在经济方面联系的就非常紧密,但是在有些方面它是不能够完全的全球化的,更多强调的是和而不同,就如中国的传统文化。有些事物如果只有一个标准,内部没有矛盾,没有差异,也就没有了生命力,没有了发展动力。和而不同就是它既有差异,又能够和谐相处。如果把某一个国家的标准强加给全球,未必就有利于人类社会的发展,不管这个国家多强大。这八条后来经归纳对比,发现政府也遇到了新的情况。说政府由全能的政府向有限的政府转变,意思就是政府该管的你要管好,不该管的你就把它脱离出去。和谐校园建设作为和谐社会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同样也遇到上面我们讲的社会管理方面遇到的新的问题。我们回过头来看,高等院校在传播知识、传承文明、培养人才、科学研究、服务社会这些综合性职能发挥的时候,更多的要求校园内的各种要素之间体现一种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而形成一个复杂的系统。所以我想在社会管理这个视角下,和谐校园建设是不是可以从这么几个角度来把握。第一个角度就是从哲学角度来看,高等院校是一个多维的、系统的、运动的、不断变化的社会组织,各个组成元素之间怎么样更有序更规范去运动发展?怎么样更加祥和的保持这种稳定和矛盾的统一?第二个视角从组织结构上讲,和谐校园应该是由教学、科研、管理和后勤等部门组成的一个整体,这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所以我们平常讲的教学管理服务,是一个由教师、学生和管理人员组成的一个秩序规范的整体。这就要求我们每个教师、每个管理人员、每个学生怎样各司其职,各尽其能,相互配合,相互促进,以实现这种内外关系协调有序的发展。第三是从文化环境角度来谈。我认为校园应该有一种积极向上、健康高雅的文化氛围,特别是马克思主义这种主流意识要在校园里发挥它的主导作用,而且还应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办学理念,学校的办学特色通过文化因素来得到提升和凸显。我们都知道一个企业的最核心竞争力是企业文化,其实我认为学校的发展也是一样,一所学校在发展到一定程度之后,他的生命力在于这所学校的文化特色。传统的文化与时代的精神怎样有机的结合,来推动这所学校科教的发展及人才的培养,是值得我们思考的。第四个角度是从资源配置这个角度来讲,和谐校园应该是人力、物力和信息资源统筹安排协调的校园,这种合理配置进而推动物尽其才、人尽其用,从而也使全体师生的创造能力和创新精神发挥作用,实现办学利益的最大化,当然这其中也包含办学评估的问题。这次我去印度和法国,发现印度的评估也不少,它的方式和我们不一样,法国的更不一样。法国的评估不是政府行为,它的评估是一个常态化的,不是定期的类似下发通知给大家的那种评估,它是通过一定的系统和中间组织来完成,这个是值得我们借鉴的。所以创新社会管理视角下的和谐校园建设,是不是可以通过哲学的角度、文化环境的角度、组织结构的角度以及资源配置的角度进行更深入的思考?以上是我想讲的第一个问题。二、在创新社会管理角度下和谐校园建设所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首先是阶段性特征。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现在确实有更深入的问题值得我们探讨。从一般意义上讲,可能有很多问题我们难以看到他的本质,比如现在教育的阶段性特征——是否有学校上的问题得到解决,但上好学校的问题依然存在,规模数量的问题的我们很好的解决了,但教育质量问题成为一个根本性的问题。在今天我们和谐校园建设过程中,会遇到很多新的挑战。第一个方面我认为是人才培养的标准,笼统的讲现在创新人才的标准很多,但是中国两千多所高校,我始终认为不能简单的一刀切,并不是只有“985”、“211”这些高校才提创新人才的培养。北师大有一位搞心理学的老先生,他说我们原来讲创新人才,就是简单的将创新等同于创造性思维,只要具有这种创造性思维你就是创新人才。所以我们的人才培养就更多的侧重在培养思维上。他说从心理学角度讲,科学的表述应该是创新人才等于创造性思维加上创造型人格,创造型人格可能对于创造性人才的培养的作用更大,创造性人格的培养很多不是先天的,是后天努力的结果,也不只靠课堂来培养,应该是要求德智体美劳都要发挥作用。所以现在要求知识和文化的关系、智商和智慧的关系、欲望和理想的关系都要对人才的培养发挥作用。我们不能有知识没有文化。钱学森曾经讲过,他研究导弹的很多灵感是源于与艺术家的交流,他早期学习的文化艺术知识对他后来搞自然科学有很深的影响。你不能光有智商,没有智慧,你不能单单只有欲望,而没有理想。所以我想创新不是一种纯粹的创新,更不是一种工具。人才培养怎样更好的为国家的发展作支撑,由人才大国到人才强国如何实现,中央非常重视这个问题。在实现规模数量实现跨越的同时,怎样实现质量的提升,很值得我们思考。还有一个问题就是全国高校中内部的治理结构和体制机制还不尽完善。在高校的管理实际当中,我们遇到很多新的问题,怎么样处理好政府与学校的关系,怎么样给学校更大的办学空间,这方面也很值得我们思考。我们政府要相信学校能够把学校办好,政府应该明白哪些该管,哪些需要放手。有时候我们也需要改变一下观念,实际上我们政府并不是去管理学校,而是应该更好的为学校服务,为办学创造更好的条件,将政府的职能发挥的更好。当然在我们学校内部也存在冲突,学校内部的各种利益群体以及权力的分配也存在着不协调,比如相关条令的制定和体制机制的设定,都需要完善。我想我们建设和谐校园,必须按照科学发展观,进一步完善大学教学体制,统筹协调校内校外的各种关系,真正的从体制机制上解决这些问题。比如我们高校党委领导下的校长怎样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学校内部的体制机制,怎么样提高学校各个部门的管理水平、增强服务意识,怎么样更好的加强和完善维护师生的权益机制,形成科学有效的利益协调机制和诉求的表达机制,还有矛盾调解的机制等等。这些问题都需要我们按照新的理念去实践、操作。需要我们特别关注的还有热点问题在高校中的投射和影响。现在社会的热点问题和矛盾问题在高校的影响越来越大,现在高校不可能完全封闭起来。大学被称为象牙塔,只能在精神上称为象牙塔,现在不可能说我们是一个封闭的象牙塔,先不说现实的利益关系、社会关系在学校的反映,网络的影响已经非常巨大。我原来在人大上课时,有一次我将中国的传统文化与时代精神结合来讲,学生都说讲的挺好,但是有一个学生过来跟我说,他说老师有一点你没展开,他说你讲的我们都知道,你没有讲的我们也知道。后来我就说这果然是一代更比一代强,所以说现在学生他们的信息共享程度是非常大的,他们从网上了解的东西比我们还要多。在这种复杂多变的环境中,我们要告诉他遇到一些问题可能会做出什么样的选择。我们的思想教育也是如此,有的学生说我们不是不需要教育,我们更需要老师结合学生成长过程中的背景及我们的实际情况,结合我们遇到的各种疑难杂症,对我们进行指导。他说不需要你们告诉我们应该选什么道路,只需要告诉我们有什么样的道路供我们自己来选择,哪怕是我们选错了,也是我们人生的一种财富。现阶段老师与学生之间的这种关系依然存在某种不协调,他们之间知识的聚集、精神的追求、社会与学校之间,都存在一些矛盾,社会管理和社会服务还有一些空白点,这些空白点很大程度上会引发矛盾和冲突。所以在这种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中,社会热点在高校的投射很可能会引起一些矛盾或冲突。在这种新的背景下,我们还可能面对其他新的问题,比如农民工的问题,农村留守儿童的问题,强拆的问题,医保的问题,潜规则的问题,学术道德的问题,食品安全的问题等等,这些热点问题都可能对高校产生影响。中央概括一句话确实很精辟——发展机遇期和矛盾凸显期并存。我们用三十年的时间完成了其他国家一百年才能完成的事情,但是由于这种跨越式的发展,我们的社会矛盾也很突出,存在的问题也很多。我记得我九七年去日本,当时觉得东京和北京从硬件条件和外部来看,并没有很大的差别,但是从其他方面看就会发现问题,一个是农村,北京城乡差别很大;第二个是公民的素质,这两方面确实都需要注意。最后从创新社会管理角度下来看和谐校园建设,就是当今来自很多方面的社会思潮冲击着思想活跃的大学校园。一方面大学校园本来就是思想活跃的地方,所以社会思潮很容易冲击学校。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社会思想也呈现出多元化态势,中央强调的是包容多样、尊重差异、引领发展。我们现在看到的是民族主义、新自由主义、个人主义、虚无主义、文化保守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等社会思潮,再加上西方文化对我们青年学生的影响也非常大,包括宗教文化、封建迷信对我们还产生影响。这些思潮的影响有时候是以显性的方式出现,有时候是以隐性方式出现,有的是以观点的新奇特来吸引学生,有的是以潜移默化的方式来影响,这都对我们核心校园建设,对我们的社会管理带来影响。现在最难管理的是什么?是思想。并不是说要管住别人的思想,而是怎么去引导思想。作为社会软的发面的管理,确实要引起高度重视。去年北大的副校长罗先生(研究法学)写了一篇文章——《高度重视软法的建设》,我想他这里所谓的“软法”就是指管理这些社会中软的发面的法律。有一次寒假我遇到一个学生,由于买不到票不回家过年,学校最后帮他买到了一张票,可他还是不回家,我问他为什么,他说中国的节日没意思。我说那什么有意思,他说现在都过圣诞节、情人节、愚人节。当然这只是个别现象,但是这还是说明我们传统文化的传承有很大的阻力。我认为继承和发扬优秀传统文化绝不是简单的重复,必须结合今天现实的特点,立足于当代的发展状况,使其得到合理的继承,这些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长远的战略意义。我们现在总是讲中国模式、中国道路,温总理说我们现在不讲模式,中国发展到一定程度之后必然会围绕经济发展形成我们自己的一套理论,简单的讲这就是我们社会主义伟大的理论不仅会对中国产生影响,还会对世界文明产生影响。我们当今的孔子学院在世界上只是单纯的语言,今后还要掌握话语权,但是别的国家会防着你,我们文化软实力这方面的建设还任重而道远。现在后现代主义对我们青年学生的影响也非常大,对社会价值观的理解,对人生的理解都有偏差,社会整体现在确实也比较浮躁,也不光是学生浮躁,老师也浮躁,我们整个社会都比较浮躁,我们慢不下来。有学生写了一篇文章——《中国为什么慢不下来》,一方面是世界给我们国家的压力,社会给我们的压力,另一方面也说明了社会管理的不合理,以及对心态的培育不是很到位。有人举过一个例子,说赵本山的小品一年比一年差,前几年小品还有些社会意义,这几年连意义都没有了。赵本山在网上回应说“追求意义小品就会丧失生命”。还有人说郭德纲的相声除了搞笑之外,没有教育意义。郭德纲就在网上回应:“相声不搞笑,那就太搞笑了”。这就对文化的理解有些偏差。什么叫做文化,文化就是“以文化人”。所以说和谐校园建设会遇到很多挑战,我们能做的有很多,比如说课堂的管理、校园的管理、校园广播的应用、社团的管理以及后勤服务的管理,这些都能够促进问题的解决。在座的各位都是来自学校各职能部门的同志,都知道培养人才是学校的根本任务,思想政治教育不能够完全完成这个任务,“以人为本”也不是简单的迎合学生,“以人为本”更多的要求我们去关注学生健康发展的实际,对他们的成长、成才给予恰当的指导和帮助,使他们获得更好的发展平台和空间。有一个老师上专业课的时候,每次都有三个学生在他的课堂上接电话,老师为了给他们面子就没有直接说,就告诉他们如果有电话没接完或是事情没处理完就先出去,办完事情之后再回来听课,他以为学生会给他面子把手机收起来,但是那三个学生听了之后把书收起来,背着书包就离开教室。老师很受伤,说我们的学生怎么了,之后他就在网上发了一个帖子,标题很有趣——《无知者无畏不可怕,可怕的是无知者无所谓》。老师就说“年轻人犯错误,上帝都可以原谅,何况我只是一个普通的老师”。但是上帝可以原谅的事情,社会不一定能原谅,老师可以原谅的事情,老板不一定能原谅。我们不可能总是生活在大学这样的天堂里,总要有一天走向现实而复杂的社会。这位老师还说“年轻是一种资本”。但是年轻应该是一种学习知识打拼事业的资本,而不是你放纵自己无序生活的理由,不要以为年轻一切还来得及,来不及的不是你的年龄,而是你在岁月里流失的一切。老师的第三句话说,“我们总说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人的品行和素质是一个长期养成的结果,细节决定成败,大学时代养成的一些习惯和品行,往往对我们的一生都会有影响,而我们老师在他这段时间里应该教会他什么样的做人、做事的道理。学生记住上课说话、打手机绝不是什么大错,但如果这成为了你的一种习惯,就具备了你被请出去的理由。第四句老师说,“无知者无畏不可怕,可怕的是无知者无所谓”。我们的同学应该记住我们不能够用无所谓的态度来对待自己,原谅一切,那样一切对你也都变得无所谓,你也就接近了一切都无所谓一切也都无所成的痛苦边缘。所以我们老师对学生的培养因该是全方位的,是潜移默化的。我记得05年的时候总书记给一位教育部的领导一个批示,这位教育部的老部长在给总书记写信的时候,有两句话说的挺重的:“这么多年以来我们的素质教育搞得轰轰烈烈,但是应试教育发展的扎扎实实”,总书记的一段对此批示“素质教育所面临的很多情况和问题不是教育部一个部门能够解决的,应该是全社会和所有部门共同研究加以解决”。三、从创新社会管理的视角谈对加强和谐校园建设的思考具体来讲,内容可以讲很多,比如工作任务的探讨,工作理念的涉及,包括学校教学、管理、服务、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科研等等。今年教育部的德育创新论坛的主题,我们把它定为交叉学科视野下的德育创新,例如我们想通过研究教育学、管理学、心理学这几个学科,进一步加强思想政治教育,通过和相关学科整合共同来研究探讨这个问题,从理论结合实践的角度来研究德育创新的问题。德育它本身有自己的规律,但更多的是通过德智体结合产生,要从整体上进行把握,要学会全面系统的去理解、解决问题,也就是从哲学角度来对待这些问题,真正的学会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当中的辩证法思维。下面我想讲几个方面,供各位参考。第一我想讲怎么样坚持以人为本、更好的赢取共识的问题。社会管理最终还是要实现对人的管理,要合理的把握师生切身的利益,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我们一方面要坚持以人为本,以师生员工的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另一方面是在社会管理方面,我们怎么去创新,在和谐校园建设过程当中,我们怎么去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调动广大师生员工的积极性,怎么样更好的推动实现学校价值主体、教育主体、动力主体、发展主体和创造主权益主体的统一,这个是很重要的。我们学校的办学理念、规章制度、发展理念还有方方面面的具体事务中,怎么样去赢取共识,处理好长远战略与眼前利益的关系,整体与局部利益的关系。比如说我们有的院系之间发展不平衡,有的院系可能它的发展空间更大一些,他的基础设施更好一些,有的院系他发展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难更多,包括改革的成果怎么去分配共享。另外在推动学校的整体发展过程中要科学谋划,不能简单的一刀切。在推动发展中怎么样做到科学有序合理的谋篇幅,得到大家的理解,师生员工共同认可,这可能也是一道难题。第二要坚持依法治校,制度管理。只有建立完善的内部管理制度,让制度管人,制度管事,依法治校,才能更好的长远的实现利益关系的平衡与协调,保证治校制度的权威性与处理问题的公平性。另外就是制度和机制也还可以做一点研究和区分,制度和机制到底该怎么样科学的界定?还有就是我们制定的制度应该怎么去运行,如果制定好的制度两年三年不去用它,那制度就变成了一只空文。第三要统筹兼顾、动态协调。因为社会管理要求正确反映和协调社会各个方面、各个层次、各个阶段的利益诉求和社会问题。有的人就概括为既要左顾右盼,又要瞻前顾后;既要体现这种维护公平正义的刚性,又要体现协调各方利益的柔性,还要有应对新问题新情况的这种弹性。有这样一个例子,以前在武汉,类似于残疾人用的那样的三轮车有五万多辆,飞驰在街巷码头,严重影响了社会治安,社会影响很不好。武汉市政府就下决心取缔,但是由于这些人基本上都是生活在社会最底层,靠它谋生,所以引起很大的矛盾。武汉市政府就从这几个方面来做:一个就是广泛告知,讲为什么要这样做,赢取老百姓共识;二是从政策上怎么考虑机制的问题,比如规定时间,在期限内交上来,给予一定补偿,超过这个时间,就依法没收;三是对人的的政策,有的人可能真的是家庭十分困难,就通过街道办事处等途径解决就业问题。所以政府是用无情的政策,通过有情的方式来处理。怎么样去破解影响高等教育发展的全局性的结构问题,教育部也在考虑,正确的把握教育教学规律,人才成长规律,实现发展理念和发展模式的这种科学转变,怎么样巩固提高教学质量,实现发展的规模质量效益的有机统一,促进教育公平,实现教育教学成果的共享。在这里就要注重方法的使用,拓宽视野,还要善于用世界的眼光来审视外部环境,科学的定位。第四要加强文化的管理。大学承担文化传承的功能,要特别注意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特别注意加强文化的培育。我记得文化自觉性最早是由费老先生提出来的,他说文化自觉性就是生活在一定文化氛围里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自理的态度,明白它的某一方面所形成的过程中所具有的特质和发展的趋势。国家发展到今天,社会经济发展到这种程度,要特别重视文化软实力的建设,高校发展到今天也要注重文化的培育和精神文明的建设。我个人的一个观点是在十年或是不到十年的时间里中国高校会有一个新局面,有新的进步,有的高校甚至会倒退。现已经在某些地方出现这种现象。在这种情况下,要提高学校的核心竞争力,一方面要加强硬件设施基础条件的建设,另一方面要注重科研、教育、文化的培育,特别注重人才培养和服务社会的功能,提升我们的办学理念办学思想,找到我们的办学特色,真正的去融入到学校文化的培育过程中去,这个时候我们的核心竞争力就会无可比拟的展现出来。当今最高端的是做文化,这是核心校园建设的关键,办学思想、办学理念、校园规章制度和软硬件协调配合这些我们都要注意。还有一个就是要注意校园网络文化的建设,也就是虚拟网络,还有师生健康心态的培育,这些都是核心校园文化建设的组成部分。现在确实各方面的压力大,不光老师学生的压力大,社会各个阶层的压力都很大。所以文化就要发挥其巨大的作用,哲学社会科学更要发挥重要的作用,比如咨询的作用,比如现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研究,重大社会科学项目的研究,青年项目的研究等等。最后要把我们的聚焦点更多的放在培养学生当中。今天的学生跟以往的学生确实不一样。我们现在的老师都曾经当过学生,但是现在如果你不了解学生,你就很难和学生沟通。表面上看学生很尊重你,实际上学生并不一定服你。他服不服你不是看你老师的身份,关键点是你的教学内容、你的授课方式等等能不能打动他。他们现在比我们那时更成熟,内心世界更丰富。但是他们更多的是表面的成熟,他们浅层次的成熟与内心的不成熟形成了矛盾。有人说这一代人不关心世界,不关心社会,不关心他人,我不这么认为。他们依然关心世界,关心社会,关心他人,但是他们的关心是与他们息息相关的那一部分。你说他们不成熟,但是有些时候他们在情感的表达上要比我们那时成熟的多。我曾经在新浪网上看到有一个高校学生写的八十句校园伤感语录。有一个同学写的是“不要对我好,我会当真的”;有人写“真心离伤心最近,谁为谁伤心,谁对谁心疼”;“年轻的时候我以为那是一段感情,后来知道那其实是一生”;再有一个同学写道,“再也不会想起,永远也不会忘记”;“路那么短,爱情却那么长”;“鱼上钩了,那时因为鱼爱上了渔夫,它想用他的生命博得渔夫的一笑”。所以现在的学生可能真的要复杂的多,经济的压力,情感的压力,社会其他方面的压力可能都很复杂,但是你要说他真正的成熟吧,还不是特别成熟,遇到困难挫折,就不知所错。据我所知,来自学校的排名,踏入到社会十年之后就会打乱重排,在校成绩好不一定在社会上成为顶尖人才,学习成绩不好的同学依然可以很成功。有一次诺贝尔奖获得者李政道在清华演讲,有同学问他当年在学校是如何刻苦学习,考全校第一的?李政道先生就说,据我所知,诺贝尔奖获得者还没有考全校第一的,倒数第一的倒有两位。当然他不是鼓励我们考倒数第一,而是告诉我们踏入社会之后,一切又会打乱重排。在这个纷繁复杂的社会里面,在它成长面对新的情况新的挑战,我们的高校应该给学校什么,给学生什么,怎么样去培养,这个确实需要我们系统深入的考虑。以上是我今天想跟大家分享的一些个人的见解,有些地方可能说的不是很到位,有些现实的问题可能了解的不是很全面,在座的领导干部大多数都是一线工作者,可能比我了解的更详细。我们的干部遇到的情况可能更复杂,我仅从我个人的角度谈一点体会和思考。面对的情况可能很复杂,但总归是要改变的,发展过程中的问题要用发展的办法解决。有些讲的不到位的地方希望大家能够批评指正,最后表一个态,我们教育部的高校社会科学发展研究中心非常愿意和郑大加强联系,更好地为学校发展服务,希望郑大越来越好,希望大家越来越好。谢谢大家!(本期稿件通过录音整理)(编辑:周倩 李 莹 薛彩云 曾凡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