屁股开关本子:[灌水]读书笔记:剑桥插图大英帝国史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9 18:57:41

  读书笔记:剑桥插图大英帝国史
  
  世界知识出版社,马歇尔主编樊新志译2004
  
  序言:大英帝国塑造的世界1
  第一编,帝国历史
  第一章,18世纪末的大英帝国10
  第二章,1783-1870:日益扩张的帝国18
  第三章,1870-1918:受到威胁的帝国44
  第四章,1918-20世纪60年代:风雨飘摇的帝国72
  第二编,帝国生活
  第五章,殖民地是更穷还是更富?100
  第六章,权力、权威和自由139
  第七章,帝国精神文明面面观177
  第八章,帝国的城镇216
  第九章,英国移民与新的归属感246
  第十章,非洲人和亚洲人的大迁徙272
  第十一章,艺术与帝国288
  第三编,帝国经历
  第十二章,帝国之英国310
  第十三章,澳大利亚330
  第十四章,非洲339
  第十五章,评英国对印度的统治349
  结束语:对帝国的回顾362
  

作者:金三  回复日期:2005-10-7 20:37:00   P4,整段,人们对大英帝国何时寿终正寝没有什么异议:随着20世纪60年代最后一轮重要的非殖民化运动的高涨,这个殖民帝国土崩瓦解,只剩下罗得西亚(津巴布韦)、香港和福兰克群岛处在英国的统治之下。但是大英帝国的历史始于何时呢?英国的海外帝国或许可以追溯到1497年约翰-卡伯特代表亨利七世声称对纽芬兰岛拥有主权,或更合理地追溯到1607年北美洲弗吉尼亚詹姆斯河上的第一个永久性定居点。本书探讨帝国的历史从18世纪晚期开始,具体来说就是1783年,这一年英国正式承认它失去了北美洲的大部分殖民地。虽然在1783年前后英帝国的发展没有中断,而且这场灾难的直接影响似乎出奇的有限;但是从长远的观点来看,随着北美殖民地的丧失,大英帝国的特性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它不再是一个主要由白种人定居的殖民帝国。虽然后来在加拿大、澳大利亚和南非建立了新的英国移民、殖民地,但是大英帝国的绝大部分成为一个统治非欧洲民族的制度。它的重心是在印度洋而不是在大西洋。
  
  P12,整段,1755年,北美洲的英国殖民地与北面和西面的法国殖民地爆发了新的一轮战争。到1763年新的和平协议签订时,非常明显的是,英国对它的殖民地缺乏有效的统治。在一场艰苦卓绝的战争中,各个殖民地似乎不愿意相互进行合作,更不用说与英军合作了。1763年以后,一任又一任英国大臣力图实施贸易管制,为保卫大英帝国非常宝贵的财产--北美殖民地--提供资金。北美殖民地的人不愿意接受这些措施,认为英国议会无权强迫实施他们的措施。抗议和骚乱逐渐演变成武装反抗,而英国人企图动用军队对此进行镇压。1775年战争爆发。
  
  P14,西印度群岛制糖经济在18世纪末仍然保持繁荣。美国革命导致了严重的混乱,但是在1783年之后,出现了一个新的经济增长时期,并一直持续到19世纪;越来越多的奴隶被出口,生产更多的糖、棉花和咖啡。1783年,西印度群岛仍然被视为帝国最有价值的财产,并在将来的许多年里继续如此。
  
  P16,按照18世纪的价值计算,孟加拉邦的税赋收入为300万英镑,其中大部分用于维持一支约7万名印度士兵和1。5万名英军士兵的军队。未来的英属印军诞生了。
  
  P20,在一个持久和平的世界里,人们或许把帝国视为一个可以任意处置的军事累赘;在一个永远笃信自由贸易的世界里,人们可以同样的逻辑把帝国看做是一个可以任意处置的经济包袱。
  
  P31,但是,还没有发现有说服力的证据来支持以下理论:1788年英国在澳大利亚殖民是为了商业和战略目的。传统的解释是,在新南威尔士殖民是要为囚犯提供一个定居点。这一解释似乎更有道理一些。流放是英国刑罚制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过去,囚犯被流放到殖民地的美国;但是革命后,美国不再是流放之地。尽管英国政府做了坚定不移的努力,寻找替代性的流放之地,但是未能找到。大批等待流放的犯人在英国与日俱增,他们必须有地方可去,于是新南威尔士就成了他们去的地方。
  
  P32,新殖民地一经建立,英国政府向澳大利亚大量流放囚犯,到1852年囚犯人数达到约16万人。
  
  P32,19世纪50年代金矿的大发现使那次殖民的成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一批又一批的新移民涌入维多利亚和新南威尔士的采矿区。在澳大利亚的白人人口,从1851年的437665人急剧上升到1861年的一百多万。
  
  P35,1807年,英国先于它的所有竞争对手废除奴隶贸易;1833年,它颁布命令在大英帝国全境废除奴隶制,这次又是先于其他国家。
  
  P36,还有的历史学家坚持认为,英属西印度群岛的衰落是由奴隶贸易和英国奴隶知道的终结直接造成的。他们认为,假如英国能够保持非洲向西印度群岛提供劳动力,并根据奴隶制的要求对劳动力供应实行控制,西印度群岛就不会失去与古巴或巴西的竞争力。这两个国家直到很晚以后仍然在进口和使用奴隶。因此,终结奴隶制的英国人道主义者摧毁了一个完全切实可行的制度。因而有人认为,废除奴隶制对英国的经济利益并没有好处,而是利他主义的胜利或愚蠢的行为。
  
  P36,1807年,当时世界蔗糖供应约60%来自英国的殖民地。。。。到19世纪20年代,世界蔗糖价格急剧下降,而成本增加。与此同时,奴隶们自己也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奴隶的反抗变得越来越猛烈,最终发生了1833年牙买加的奴隶大暴动。低价格和奴隶暴乱是最后一次席卷英国的大规模请愿运动的背景,这次运动于1833年使大英帝国的奴隶制寿终正寝。
  
  P38,一旦英国在18世纪中期的征服开始,它在印度的参与程度使它在帝国的其他地方从事的事业相形见拙。对孟加拉的兼并给英国人带来了至少2000万新的臣民,以及按当时的价值300万英镑的公共税收。用这些钱,他们可以开始组建一支庞大的新军队,并建立一个复杂的政府机构。通过征服而形成的扩张浪潮,或兼并印度的邦国,获得了数百万臣民和资源的极大增长,以及防务和行政费用的增加。
  
  P39,英国统治下的印度边界实际上是在19世纪的上半期确立的。这是几个阶段的战争和吞并的结果,东印度公司的边界有时向前推进得比较迅速,有时比较缓慢,但是很少有较长的和平间歇。这些战争很少是在英国谋划或得到英国的认可。直到19世纪60年代电报的有效使用前,与印度的通讯要花一个月时间(在19世纪初期绕过好望角到达印度要花半年时间)。因此,战争的发动取决于在印度本土人的主动性,首先取决于那些担任总督一职的人。一些总督毫不掩饰他们利用任何借口扩大英国统治的意图。威尔斯利侯爵从1798年到1805年是如此,哈斯廷斯从1813年到1823年也是如此,而达尔豪西勋爵从1848年到1856年也毫不例外。
  
  P41,收税,维持法律和秩序,以及主持案件的审理,是英国对印度的统治的基本职能。这就是印度历史上为人所知的英属印度政府。后来又增加其他复杂的职能:政府负责发展教育和公共工程,如兴修水利,改善交通运输,尤其是从19世纪中期起实施一项宏大的铁路修建计划。
  
  P46,1897年,英国虽然大幅度扩充其海洋,但其他强国的战列舰数目还是超过皇家海军,超出量从62到96艘不等。英国的海上霸权丧失殆尽。
  
  P48,(1870)显然,德国在统一之后已开始凭借其强大的工业能力和高效率的国家机器,发动规模宏大的战争。18天之内,100多万德国士兵被动员起来,其中46。2万人已开入法国。
  
  

作者:泛粥  回复日期:2005-10-7 20:38:00   嘻嘻,俺也沙发一个:)))

作者:金三  回复日期:2005-10-7 20:38:00   如果这样一场战争真的爆发的话,英国能与几个超级大国一比高低吗?
  P48,整段,这个问题以多种方式被争论过,而且人们也提出了许多答案。从本质上说,几乎所有的答案都承认规模是首要的,但只有规模是不够的。赢得现代战争除了靠人力,还要靠高质量的武器装备。英国或许不得不把军队提高到能够同欧洲大陆的军队相抗衡的水平。英国或许也需要经济资源和工业基础,以最高水准来武装军队,扩充海军,力求在军事方面超过任何可能的敌军联盟。对于那些在危险世界中的生存问题的关注,导致了对英国生活的诸多方面的争论:英国工业的效率,人民的健康,人民的教育水平。对未来的忧虑也促使人们对大英帝国当时的状况进行彻底考察。如果合理地利用帝国,它将可能提供战争所需的人力及经济资源,那些经济资源可以使英国维持一流强国的地位,避免沦为平庸之国。后者被认为是其他帝国主义国家西班牙、葡萄牙和荷兰的命运。
  
  P49,到1914年,英国人的食品半数是进口的。到19世纪末市场所需的大部分小麦需要进口,以供英国人消费。在这方面帝国是主要供应商:到1913年英国进口的小麦近一半来自帝国各地。欧洲各国在海外的殖民地(拉美及英国的移民殖民地)形成了一些国家,英国向这些国家出口的份额,从1871年到1875年21。2%上升到1909-1913年的28。5%,向亚非市场出口的份额由31。65%上升到36。2%;对比之下,对欧洲的份额略有下降,对美国的份额则是直线下滑。
  
  P49,1870年至1914年之间,英国人把存款投资海外,规模之大实属前所未见。这笔投资中仅有一小部分,大约13%,用在了欧洲;一半以上用于南美和北美,16%用于澳大利亚,只有一部分用在了南非以外的非洲或任何其他热带地区。简言之,英国把绝大部分资金都投在新近白人定居的国家,不论他们是否是英国的殖民地。虽然仅有40%的总投资用于帝国各地,但这笔帝国投资在移民殖民地(澳大利亚、加拿大、新西兰、南非)高度集中的使用,仍然极大地促进了他们的快速发展。
  
  P51,米尔纳是帝国的热心支持者。他全力投身于建立一个更强大、更紧密团结的帝国事业。从1897年到1905年,他在南非担任高级专员,竭力挑起与南非白人个共和国之间的战争,并试图在战后创建新秩序。他自1916年加入战时内阁,1918年至1921年任殖民部大臣。勋爵在1906年的一次演说中指出:在过去各国相对较弱的时代里,在俄国和美国发展壮大之前,以及在德国的经济和贸易由于它的陆海军力量的发展而突飞猛进之前,英国是一个举足轻重的国家。但是在庞大的帝国并立的现代世界里,由于自然条件的限制,英国凭借自身的力量不可能继续保持它以前的重要地位;英国凭自身的力量不可能保持一个一流强国的地位。但是根据人类的经验,一个更大的英帝国可以永远继续做这样的强国,而且作为这样的强国它将保证它所有的国家的安全和繁荣。此外,据人类的经验来看,没有什么其他事物能够这样保证这些东西。
  
  P59,1900年英军成功击败各布尔共和国军队的主力,占领了他们的城镇。然而战争并未就此结束,南非白人的骑兵突击队进行顽强的游击抵抗。英军为使他们不能从乡下获得给养,便毁掉了他们的农场,把妇女儿童送进被称做“集中营”的地方。最终共有11。6万名南非白人被送入了条件极为简陋的集中营。在那里他们极易染上疾病,2。8万人死去,其中大部分是孩子。集中营政策遭到强烈谴责,使得英国舆论转而反对战争。
  
  P65,英国和非洲初期的划分-1887。英国和非洲的安全划分-1914。图。
  
  P71,一战中的帝国贡献,单位:万人。加拿大总人口(800)军队(63)死亡(5。7)。英国(3650,670,70),印度(3亿,140,6。5),澳大利亚(450,41。5,6),新西兰(100,13,1。7)。南非(130,15,700人),西非军队(26000,1000),东非军队(36000,6000)
  
  P79,二战中的帝国贡献,单位:万人。加拿大总人口(1150)军队(**)死亡(3。7)。英国(4900,600,26),印度(3。9亿,250,2。5),澳大利亚(750,94,2。3),新西兰(150,25,1)。南非(260,20,7000人),西非军队(200000,3000),东非军队(28000,3000)
  
  P82,1909年至1913年,英国出口产品的35%销往帝国,帝国26。9%的出口产品销往英国;1934年至1938年,英国对帝国的出口比例增加到41。3%,进口增长到41。2%。
  
  P82,1931年,英国设立关税来对付严重的国防收支平衡危机。
  

作者:金三  回复日期:2005-10-8 19:24:00   P101,在本书涉及的这一时期,大英帝国的体制以非常不同的方式运转。然而,帝国的经济管理可以分成三个主要阶段。(商业主义1800-1850,自由贸易时期1850-1932,保护主义的回归1932-1960)
  
  P101
  整段
  商业主义的结束(1800-1850年)
  18世纪末,大英帝国对经济仍然像17世纪航海条例通过后那样进行管理。英国与殖民地的所有贸易,都得由英国或殖民地拥有和装备的轮船来运输。外国船只不能进入殖民地的港口。殖民地的所有进出口货物(除少数规定的免除外)必须首先经由英国港口,即使他们来自或运往一个欧洲国家。此外,英国产品进入一个殖民地所缴关税要比外国产品低;同样殖民地出口英国的一些产品也享受关税优惠。
  
  这种体系的基础是人们广泛认可的两个阶段。第一个假设是:没有一个欧洲国家对另一国拥有巨大的技术优势。因此,取得技术优势乃至政治优势的唯一途径是独占殖民地市场和原材料来源。第二个假设是:世界贸易和财富的总量是有限的,如果一个国家变得更富,就必须以牺牲其竞争对手为代价。
  
  到20世纪初,这两种假设越来越站不住脚。英国工业革命的开端说明,人们的生产能力要比原来想象的大得多,一个国家可以通过提高工业或农业效率来获得有时地位。与此同时,亚当-斯密在他颇具影响的《国富论》一书中指出,在大多数情形下财富可以无限地扩大。
  
  为了适应这种新思维,从19世纪20年代初期起,英国政府发生了变化。英国人需要一个出口其产品的世界市场,并准备向外国开放他们自己的及其殖民地的市场。起初他们这样做是根据对等原则。后来不附加任何条件。此外,1846年之后,他们在英国及其殖民地取消了优惠关税。
  
  P102
  
  自由贸易时期(1850-1932)
  到19世纪50年代,虽然已经实行自治的殖民地,如加拿大,开始保护他们的一些新产业免受所有进口产品的损害--包括来自愤愤不平的英国产品,英国仍然拥有一个自由贸易的帝国。加拿大拒绝承担英国人视为它自身防务开支的合理份额,更加剧这种情况。
  
  P104
  直至1932年(第一次世界大战除外),英国及其附属的帝国仍然严格坚持自由贸易。从理论上来说,这对属于帝国一部分的殖民地来说在经济上无关紧要。自由贸易的热心支持者坚持认为,在这种制度之下不可能存在剥削。出口农产品专业化的提高不仅对农民,而且对英国的消费者也有利。
  
  然而,即使在自由贸易的条件下,在自己的殖民地里,英国要保持特别大的贸易和投资份额。这主要是由于贸易的组织方式所致。殖民地政府理所当然采购正式(英国???)进口货物,包括非常昂贵的铁路设备,原因是这样做比较简单,而且他们觉得这是他们的职责;贸易公司主要与英国打交道;共同的语言以及共同的或特定的帝国货币的使用,极大地增强了这种双向贸易政策。
  保护主义的回归(1932-1960)
  
  因此,从1934年起,英国强行限制殖民地从外国进口某些产品(明显的例子是棉纺织品)。此举的目的主要是针对日本,日本通过日元贬值使它的产品比危机四伏的英国制造商的产品便宜得多。不可避免的是,殖民地的消费者只得购买更加昂贵的英国产品,为他们购买的商品花更多的钱。
  
  
  P107:苏伊士运河
  
  开凿一条通过苏伊士地峡的运河,其好处显而易见。亚洲与欧洲的贸易有两条线路可供选择:一条是经过红海或波斯湾的陆路,另一条是绕过好望角的海路。陆路成本高并要求把大宗货物拆散有骆驼等驮着运输。绕道好望角的海路漫长而缓慢:从伦敦经由好望角到孟买是10667英里,而通过运河只有6274英里。苏伊士运河一旦开通,航行时间将缩短一半。
  
  法国对运河的建造非常热衷--从技术上来说这并非难事,因为它不需要建船闸。至少从18世纪末起,拿破仑就认为法国舰队可以通过运河进入印度洋,因此挑战英国对这个地区的统治。英国正是出于这个原因,一直对建造运河持反对立场。埃及的执政者(赫迪夫)对此也不热衷,直至1854年埃及的新统治者穆罕默德-赛义德授予法国工程师兼领事费迪南-雷赛布开凿运河的特许权。雷赛布积极地培养英国人对运河的兴趣,特别是对那些航运公司以及那些与印度做生意的人。英国政府的立场松动了。1859年,雷赛布组建苏伊士运河公司,虽然发行的股票绝大部分被法国人认购;但是埃及执政者获得40%的股份,条件是提供劳动力。1869年,苏伊士运河终于开通。1870年,486艘轮船通过运河,其总吨位为436609吨,其中68。25%为英国船只运输。到1910年,总吨位上升到16581898吨,其中62。86为英国船只装运。与此同时,在1875年,英国首相本杰明-迪斯累利以390000英镑购买了破产的埃及执政者在这个公司的股份,以此表明他的国家对这条运河非常感兴趣。1882年,英国对埃及的占领,为防止运河被敌对势力控制提供了军事上的保障。直至1956年苏伊士运河战争爆发,英国对运河的保护一直是英国对外政策的一个要点。
  
  P131,整段,印度的例子常常被用做证据来说明,正是帝国政策阻碍了英国对其他附属殖民地的工业发展。的确,在20世纪50年代之前,除南罗得西亚外,在任何非洲殖民地几乎没有什么现代化制造业。除南非和地中海沿岸国家外,南罗得西亚比较大的制造业是非洲大陆最发达的工业,1960年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6%;在尼日利亚和黄金海岸,当时的比例分别为4。5%和6。3%。那么,是不是自私的帝国阻碍了这些地方的现代工业的发展呢?
  
  P132,接上整段,一个国家只有具备下列条件才能发展大规模的工业:充分的国内国际市场;充足的资本购买机器和支付劳动力成本;对相关技术的掌握以及一支训练有素的劳动力队伍。最后三个条件的缺失并不能对工业化构成绝对的障碍:资本可以借贷,技术可以租用和学习,劳动力可以培训。真正严重的障碍是缺乏充分的市场。现代制造业的实质在于经济规模。使用机器生产常常要有一个最小的规模,以证明现代工业要想产生较高的经济效益所需要的最小生产规模是合理的;低于这个规模,生产就变得无利可图。在热带非洲大部分地区和东南亚,以及太平洋地区较小的国家里,工业化的主要障碍是人口和他们的可支配的收入太少,缺乏建立当地现代制造业的条件。这意味对一个非常狭小的市场来说,平均生产成本将超过并常常远远超过国际价格。此外,除非它代表新技术,一个新的殖民企业无法与其他地方实力雄厚的公司展开竞争,因为对后者来说,殖民地市场对它的主要生产是微不足道的,因而可以给出口产品定价。
  
  P132,接上,因此,在一个自由市场里,例如在实行自由贸易的英国殖民地里,私有企业在大多数领域内建立现代工业无异于自杀。
  
  

作者:金三  回复日期:2005-10-8 19:25:00   P134,整段,通过大英帝国,世界上大部分地区都采用了西方的医疗技术。参加殖民地医疗服务的男女人士取得了突出的成就。另一方面,大英帝国也传播疾病,导致高死亡率。作为死亡动因的帝国或生命保护者,这二者之间的平衡直至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年代里才发生根本的变化,帝国有利于生命的保护。
  
  P140,整段,1750年后欧洲人口增长,经济生产率前所未有地提高,前者对后者功不可没。在1760年到1830年间,英国占有欧洲工业产量的三分之二,同一时期,它在世界制造业生产方面所占的份额从1。9%上升到9。5%,而此份额在接下来的30年中翻了一番。截止到1860年,英国占有世界贸易额的20%和制造产品交易额的40%。技术的进步不仅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而且还促进了联合王国各个部分之间的融合。这个王国非但没有在经济变革的压力下垮掉,反而证明具有很强的适应能力。结果表明,英国社会(除了爱尔兰)比统一后的意大利或是德意志更具有凝聚力。
  
  P141,1815年以后,是皇家海军维持着英国的世界霸权。1900年,它的总吨位超过100万吨,两倍于任何两个其他列强的吨位总和,而且还可以得到全球一系列基地和巨大商船队的支持。虽然1870年后英国工业出现了相对的滑坡,但是到1900年它的工业化水平仍然最高,并拥有世界第二位的制造业产量和当时规模最大的舰队。
  
  英国的殖民地政府
  P144-145
  英国众多的殖民地归英王正式所有。这些殖民地或是其他欧洲列强没有合法占有的新开开拓居地(当地居民的主权要求不一定被承认具有条约效力),或是直接靠征服得来。初期海外殖民地的统治权经常是由国王授予一些个人(沃尔特-罗列爵士被授权统治弗吉尼亚就是早期一个著名的例子)或团体,如马萨诸塞湾公司。在17世纪的北美和西印度群岛等殖民地,那些得到国王授权的人通常会分出一些权力给当地白人定居者选出的代议机构,也就是为人熟知的殖民地会议。这个机构可以在殖民地范围内决定税收,与代行授权的总督制订法律。然而随着大多数授权都在18世纪被撤销,总督逐渐为国王代行统治权。
  
  从18世纪末开始,各种不同形式的殖民政府逐渐建立。在本书所涵盖的历史范围内,这种由英王任命的总督与当地会议结合的代议制在时间较长的西印度群岛殖民地得以延续,而且还出现在新建立的欧洲人定居的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和南非等地。除了西印度群岛殖民地,从19世纪中期起的不同时期里,这些移民殖民地成立了责任制政府。这就意味着政府工作不再由总督任命的官员负责,而是由对殖民地议会(从殖民地会议发展而来)负责部长们(他们的职位取决于投票结果)担任。一个建立责任制政府的殖民地,自我管理内部事务。到20世纪早期,这种殖民已经习惯地被称为自治领了。二次世界大战之间,尤其是1926年到1931年间的变化,夺去了所有英国在理论上对自治领内政进行干预的权力。自治领在处理国际事务时已经能够得到充分的承认。1945年之前人满为患通常避而不谈“独立”这个词,而自那以后“自治领”这个称呼就过时了。从各方面来说,从前的自治领都已是拥有独立主权的国家,虽然他们并没有正式宣布过独立。
  
  英国在18世纪末以后建立的殖民地则走了完全不同的道路。他们从一开始就被置于英王的直接统治下,而没有任何授权的代理机构,权力全部掌握在英王任命的总督手中。这一类型称为英王殖民地政府,最先应用在1793年到1814年战争中从其他列强手里夺来的殖民地,如锡兰(斯里兰卡)和特立尼达。英王殖民地是那些非欧洲人口占多数而被认为不适合于代议制政府的殖民地。这种类型是非洲和太平洋地区政府的基本形式。之后代议机构还是被容许了,通常被称做立法会。二战后,非殖民化的浪潮汹涌澎湃,代议制政府也很快走向了独立,这始于1948年英国统治在锡兰的结束。
  
  19世纪后半期英国获得了众多的被保护国。然而从法律意义上说,英国并不享有被保护国的主权;他们自己的统治者在行使主权的同时,把自己置于英国的保护之下。大多数被保护国后来都变成了完全由英国统治的英王殖民地。然而,一些统治者,如马来亚的苏丹,仍是被保护国的君主。早在1882年就被英国占领的埃及,也于1914年到1922年间沦为被保护国。
  
  一战后英国接受了国联的托管地。这些托管地原是奥斯曼帝国的行省和德国殖民地。在中东,外约旦和伊拉克变成了被保护国;而巴勒斯坦和前德意志的非洲殖民地则由王国政府统治。
  
  印度一直是个例外。起初,印度各省市由东印度公司经过莫卧儿王朝皇帝授权进行统治。到1813年,虽然英王对印度被征服地区(即英属印度)的统治权实际得到了承认,东印度公司作为英王的代理仍然统治着印度,直至1858年。印度的大部地区,即由王公统治的邦和本地人自治的邦,虽未被征服,却已根据条约受到英国政府的制约--因此他们的统治者也是被“保护”的。1858年,英王开始直接统治英属印度。1876年后,英王已享有印度皇帝或女皇的称号。代议制政府制度在1861年被极其有限地引进了英属印度,但只是到20世纪才变得举足轻重起来。印度的王公们作为英国保护的盟友而得以保存他们的地位,直到1947年印度与巴基斯坦独立。
  
  P160,整段,然而,英国人还是愿意相信,有一些原则--如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司法独立以及法制观--是针对所有人的。历史学家得出的结论肯定与上述说法大相径庭,非洲新的统治者们从英国人那里学到的却是“法律是由国家的一系列指令构成,是实现目标行使权力的首要手段。殖民时代没有给公民提供运用法律捍卫自身权利的基础。”
  
  P165,英国的霸权地位应该永远不变。
  
  P193,1909年,卢加德在香港成立一所大学的计划遭到了人们的普遍反对,其中不少人担心这样一所“纯粹功利主义的大学”有可能成为“密谋革命的温床”。威廉-塞西尔勋爵告诫说“。。。有两种思想可能会充斥你的学校。第一,中国是中国人的中国,外国佬去死吧;第二,人人平等。而其结果就是社会主义和无政府主义。。。培养一群在你们中间扔炸弹的爱国者将是一件非常可怕的事。”
  
  P233,随着哥特式风格在欧洲的再度星期,它的设计在殖民地城镇也有了立足点。然而,由于它与中世纪和教会的联系,哥特式风格建筑比起古典建筑来,不如后者能代表大英帝国;因为古典建筑蕴涵着罗马帝国的气势,而哥特式风格只适于表现殖民地的民族主义。
  
  P233,从19世纪中叶开始,古典式和哥特式都让位给了印度风格。1857年印度起义以后,英国人决心把自己塑造成一个嫡传的,甚至是土生土长的印度统治者的形象,而不仅仅是一个象罗马一样的外来征服者。这样一来,他们开始寻求一种适于“东方”的建筑风格。
  
  P238,有些英国人一直认为“是女人使我们失去了整个帝国”。他们的论据是白人妇女出现破坏了热带殖民地的种族关系,因为她们使得白人男子不再与“土著”妇女发生性关系;还把妻子、儿子以及自己都束缚在一个与非欧洲人的接触非常少的世界里,只有用人除外。
  
  P257,1901年的人口普查不无启示:在不列颠岛上,75%的人口住在英格兰,5%在威尔士,苏格兰和爱尔兰各10%。然而,海外的情况就不一样了:来自英格兰的人在加拿大、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的英国人中不足四分之三,只占一半多一点;威尔士人更寥寥无几。另一方面。苏格兰人在澳大利亚英国人中占15%,在加拿大占21%,在新西兰23%。爱尔兰人在澳大利亚占27
作者:金三  回复日期:2005-10-8 19:26:00   P257,1901年的人口普查不无启示:在不列颠岛上,75%的人口住在英格兰,5%在威尔士,苏格兰和爱尔兰各10%。然而,海外的情况就不一样了:来自英格兰的人在加拿大、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的英国人中不足四分之三,只占一半多一点;威尔士人更寥寥无几。另一方面。苏格兰人在澳大利亚英国人中占15%,在加拿大占21%,在新西兰23%。爱尔兰人在澳大利亚占27%,在加拿大和新西兰有21%。
  
  P262,通过战争培育民族意识,通过体育运动培育民族意识。
  
  P275,在加勒比海地区的奴隶处境尤其凄惨。在18世纪晚期通常15%的奴隶会死在横穿大西洋的航程中。在最初三年的“适应期”里,在种植园内新登陆的奴隶中大概有20%会死于新的疾病、饮食和生活方式。但奴隶相对而言较少感染上源自非洲的“热病”狂潮、疟疾或黄热病,这些疾病已经给西印度群岛的白人人口造成毁灭性的打击。对种植园档案的研究表明从适应期幸存下来的奴隶可以有20年的工作时间,那时他们就会被认为过于疲劳不堪而不能胜任种植、挖墙、收割甘蔗的工作。这些档案也明白地揭示了西印度群岛的奴隶人口(相对于北美地区的奴隶人口而言)有一个非常低的繁殖率。在牙买加在1762年和1831年之间相对于504名女奴隶的人口数只有410名孩子被活着生下来。营养不良且操劳过度的妇女好象很少怀上孩子。即使出生十分频繁,小孩的存活率也是低的可怜。主要是由于人口低的缘故,19世纪西印度群岛大部分地区都有人口持续收缩的现象,如果没有通过从非洲的新的输入得到补充的话。在18世纪的牙买加,奴隶人口的年平均“浪费率”通常被估计为3个百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