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鲁能图片:"墙"上种蘑菇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8 15:08:40
  
"墙"上种蘑菇 

 

这几年被我们说得最多,叫得最响的词是什么呢?是“创新”这两个字,知识创新、技术创新、自主创新等等。从今天开始,我们的话题就和“创新”有关。比如蘑菇栽培,普遍应用的有两种方法,一种是架床式栽培,就是把培养料放在架床上,另一种是袋式栽培,就是把培养料装入塑料袋中,播上菌种后,埋在地里或摞起来培养。可安徽省肥西县的蘑菇种植大户丁伦保,却研究出了一种与众不同的栽培方法——在泥土墙里种蘑菇。

    去年冬季的几场暴雪,让丁伦保的蘑菇大棚先后倒塌。今年三月,在刚刚重建的大棚里,我们见到了这种与众不同的栽培方法。

    一堵堵的泥土墙上,生长着一朵朵壮实的蘑菇。

    丁伦保:我们从外表看的是一个泥墙,实际上里面是稻草,就是我们这样的长稻草,这个长稻草上面,你看这个雪白的就是菌丝,就是菌丝。……像我们这一个菌墙总共使用的稻草大概是50~60斤。

    现在我们看到的是平菇。那五六十斤的长稻草能产多少平菇呢?老丁告诉我们,播种一次,能收三四茬菇,最低能收45斤,最高时可以达到60斤。从摞菌墙到收最后一茬菇,大约只需要一个月时间。

    丁伦保:如果我们按照最低的价格来计算,一块钱一斤,那么这一个菌墙就可以产生的效益就是50块钱,那么我们要除去10块钱的成本,我们净赚40块钱,那如果说我们是卖到两块钱一斤、三块钱一斤,这个效益更为客观。

    传统的蘑菇种植,大多利用棉籽壳做培养料。随着棉籽壳价格的不断上涨,蘑菇的种植成本越来越高。以平菇为例,在合肥地区,用棉籽壳种植,投入一元钱,只收入2元。而用长稻草栽培,投入一元可以收入4元,效益是棉籽壳的3倍。而且,还节省了劳力投入。

    陶教授:和棉籽壳栽培相比的话,在劳动力投入这块,将近节约一半的劳力。

    老丁不仅用长稻草种出了平菇,还种出了秀珍菇、鸡腿菇、双孢菇等食用菌。

    长稻草不用粉碎,就能替代棉籽壳用来栽培蘑菇,而且能获得较高的产量,这是丁保伦的一项创新技术。

    这一项成果也获得了我们安徽省科技厅的鉴定,获得了很多专家的一致好评。

    这一新技术的另一个意义是变废为宝,农村大量的稻草能够得到充分利用,减少了因焚烧带来的环境污染。

    丁伦保是安徽省合肥市天都食用菌专业合作社理事长,从事食用菌生产已经有二十多年,从2006年起,就和安徽农业大学的专家一道,探索稻草栽培食用菌的新途径。

  老丁知道,稻草来源广,成本低,如果能用它来栽培市场上比较受欢迎的平菇或者鸡腿菇、双孢菇,那发展前景肯定很好。其实,在老丁开始尝试用稻草栽培食用菌之前,曾经有不少人用粉碎的稻草栽培磨菇,但都失败了。

    陶教授:粉碎的颗粒是多大,多小,我们在研究角度上都很模糊,农民朋友做起来肯定更模糊了。

    丁伦保:如果需要粉碎,劳动强度很大,前期如果投入很大,很难把这个技术推广。

    丁伦保决心在长稻草上做文章,希望不经过粉碎,就能作为蘑菇的培养料。2006年,他开始了第一次实践,用长稻草试种平菇。

    老丁将用水浸泡后的长稻草直接铺在菌床上,撒上平菇菌种,盖上塑料薄膜,抱着成功的希望等待着即将到来的结果。

    丁伦保:当时一个菇都没出,全部污染了,一个菇都没有出。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老丁赶紧请教专家。

    安徽农大的陶教授看了以后说,问题主要出在稻草上,因为稻草上面有一层蜡,如果不处理掉,它就不适合平菇菌丝的生长。

    原来,平菇菌丝生长的主要营养是稻草里的纤维素,但这些纤维被稻草外表的蜡质紧紧地包裹着,菌丝想要进入稻草内部吸收营养的时候,就会遇到蜡质层的阻碍而无法向前延伸。得不到营养,平菇的菌丝就长不了,杂菌反而长起来了。那该怎么办呢?

    陶教授告诉老丁,用石灰水浸泡,就可以解决这个问题。

    因为石灰水浸泡稻草后,能分解掉稻草上的蜡质,软化稻草,这样,菌丝就能顺利地进入稻草吸收它所需要的营养物质了。

    陶教授:让食用菌能够很快能够切入料中。我们专业上叫吃料,长进去。

    一百公斤水加入一到一点二公斤的石灰。浸泡时,他们把稻草全部淹没在石灰水中,并用木板压实。那要浸泡多长时间呢?老丁说,根据气温来定。

    )丁伦保:也就是说在25度以下的,我们大概浸泡5~7天,如果高于30度的这样一个温度,我们泡3~4天,这个草就浸泡好了。

    石灰除了能够破坏稻草表面的蜡以外,还具有杀菌的作用,但如果残留在稻草中,菌丝也会被它杀死的,所以,老丁他们把稻草捞出后,再用清水冲洗一遍,去掉残留在稻草上的石灰,然后进行晾晒,沥掉多余的水分。

    稻草要晾晒到什么程度才适合菌丝生长呢?老丁说,稻草的含水率在65%的时候最适合菌丝的生长。那怎么控制好这个含水率呢?方法很简单。

    丁伦保:我们怎么测定稻麦草的含水量为65%呢,我们就抓一把草,用手紧扭,有水珠出现而不滴,这就是65%。如果水珠吧嗒吧嗒往下滴了,那这个就是70%了,如果我们使劲地扭,扭不出来水分,那么这样的就是达不到65%。就是在65%菌丝生长最为理想。

稻草处理好了,把蜡也去掉了,丁伦保再次进行栽培试验,他还是把菌床建在地面,铺上长稻草后,撒上菌种,盖上薄膜,他希望不久能给自己带来惊喜。结果还是令他大失所望。

    老丁看到,用石灰水处理后的长稻草直接放在地面栽培,能够出菇,但菌丝少,出菇率不高。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经过观察和分析,老丁认为,影响菌丝发育和蘑菇生长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稻草的营养不够!菌丝和蘑菇的生长,除了需要大量纤维素以外,还需要氮素等营养元素,稻草里虽然含有丰富的纤维素,但缺少氮素,所以影响了菌丝的发育和蘑菇的生长。二是水分不足!老丁是把稻草直接铺在菌床上,没有加其他培养料,稻草疏松,很容易失水。没有水分,菌丝就长不了。

    老丁想,如果像传统种蘑菇用菌袋装培养料那样,也用塑料薄膜把长稻草包起来,这样,水分不就跑不了吗?但是,浸泡后的稻草又长又松又软,要想做成菌袋可不太容易,除非有一个能固定形状的工具。

    丁伦保:后来我想,能否搞个木板,把它钉一钉。在我们农村,过去我们做房子,我们砌房的土块,就是用模具把那个土打成一块一块的,我就想了这样一个办法。

    是啊,要是有了固定的模具,不就可以像打土砖一样,把长稻草做成一块一块的菌包了。

    想到了就做。老丁他们经过实践摸索,最后把模具的规格调整到长120厘米,宽和高各20厘米。

    丁伦保:这一种最好,不论从发菌,从出菇,或者从我们的实际操作中,这一种是最好的。

    模具,只是打菌包的基础工具。铺上塑料薄膜,才能把长稻草打成菌包。做成了菌包,那长稻草里面的水分就不容易蒸发流失,这样,保湿的问题就解决了。那么,营养不足的问题又该怎么办呢?

    丁伦保:我们配制一些基质和菌种混合在一起,包入菌包里面。

    也就是说,老丁他们在播菌种的时候,又加入了一些有营养的东西,比如棉籽壳或者玉米心。

    (采访)丁伦保:这个基质是灵活的,比如说你有棉籽壳,那就搞棉籽壳,我有玉米心,就用玉米心。

    棉籽壳和玉米心里面都有菌丝和蘑菇生长所需要的氮元素,加上稻草里含有的纤维素,菌丝发育和蘑菇生长所需要的营养基本就能够满足了。

    老丁他们将做好的菌包堆放在一起,等待着菌丝的发育、生长。

    时间一天天地过去了,但播撒在长稻草上的菌种,菌丝长得很慢,这令老丁很纳闷。按理说菌丝生长所需要的湿度和营养问题都解决了,怎么还是长不好呢?不过,多年的食用菌生产经验,让老丁很快就悟出了其中的原因。

    丁伦保:因为稻草用膜给它包起来,当时那个膜我们给它包得比较紧。因为菌丝生长它需要新鲜的空气,它是一个好氧的东西。

    原来,菌丝在生长过程中要吸收氧气,呼出二氧化碳。塑料薄膜本身就不透气,如果菌包捆扎得过紧,外面的空气就进不了,而里面的氧气越来越少,二氧化碳越来越多,菌丝就长不了了,甚至导致菌丝萎缩或者自然死亡。

    (采访)陶教授:发菌阶段,要注意个通风问题,就是怎么供氧的问题。所以,打过菌包以后,要适当供氧。

    有了这次教训,丁伦保就在菌包上下工夫。每当菌包做好以后,他们就用铁钉在上面打眼,这就相当于开了好多小窗户,菌包可以透透气。

    可不久,新的问题又出现了。菌包是透气了,菌丝是长起来了,但杂菌也多了,有的菌包完全被杂菌污染了。老丁认为,这是因为菌包上的眼打得大了,所以培养料容易受到污染。但不透气又不行,那还有别的办法吗?

    丁伦保:后来我们就想出了用缝纫机,在膜块上给它扎四道微孔。采取这样一个方法,既能解决透气,更能防范杂菌的污染。

    是啊,缝纫机上的缝纫针可是比铁钉小多了,打出来的孔不仅细小、均匀,而且速度快,省工省时啊。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老丁说,打上微孔的菌包,污染率大大降低了,菌丝生长的速度也比较快,一般只需20天就可以长满了。

你看,解决了稻草培养料的水分、营养和透气的问题,菌包里的菌丝很快就长好了,按理说,在这个时候,只要做好日常管理,就可以等着收菇了。可对着地面上那些长长的菌包,丁伦保一时又犯愁了。

    长稻草做成的菌包,长1.2米,高只有0.2米,如果一个个地平放在地面,一个大棚也放不了多少个。占地面积大,出菇时也不便于管理,这就是让丁伦保发愁的原因。该怎么办呢?

    老丁想,能不能像菌袋种蘑菇那样立体栽培呢?但通常的菌袋都很短小,摞起来后是一头或者两头出菇,如果长长的菌包也是那样摞起来,也只能两头出菇,那多不合算啊。有没有其他的方法呢?老丁又想到农村里砌墙的情景,能不能像砌泥土墙一样摞起来,既能有效利用空间,还便于管理。

    那么,什么时候摞菌墙合适呢?

    丁伦保:就是说菌包菌丝长好以后,有大量的黄水出现,比如像这样的黄水出现,有少部分的原基出现,这时候就可以砌菌墙了。

    黄色的液体是菌丝发育成熟的产物,这时,有些菌丝已经扭结成团,呈颗粒状,这样的颗粒被称为原基,它们是蘑菇的胚胎期,老丁认为这时候摞菌墙最好,因为既能保护菌丝的生长,又有利于蘑菇长出来。

    摞菌墙之前,老丁他们把菌包外的塑料薄膜去掉了。老丁说,去掉薄膜,几个菌包摞起来后,可以营养共享,所有的菌丝容易形成一体,出菇的效果会更好。

    摞菌墙的时候,他们又在菌包之间加上了营养土。

    (陶: 增加营养土,解决营养问题。

    陶教授说,做菌包的时候,虽然已经添加了棉籽壳等营养物质,但在菌丝生长过程中,那些营养物质已经被消耗得差不多了,所以,摞菌墙的时候,再添加营养土,就像接力赛跑一样,不让营养供应停下来,让蘑菇长得更好、更壮。不过,这土可不是随便从地里挖来就可以的。

    (采访)丁伦保:土的选择要选深层土,所谓的深层土,就是把表层3厘米的土给它挖掉,然后取里面的土。

    相对于表层土来说,3厘米以下的土壤,病菌会少一些。土挖上来后,老丁他们把土块打碎成蚕豆大小的颗粒,再暴晒一两天。

    丁伦保:晒土的目的就是杀菌。那么这个土是粒状的,不是粉状的。

    颗粒状的土,透气性强。之后,他们再加上尿素、磷肥和石灰。尿素、磷肥和石灰能为蘑菇提供生长所需要的氮素和微量元素。

    营养土的含水率为45%。简单的测试方法就是抓一把土,握紧了就成团,一动就散开了。

    丁伦保说,给菌包加的营养土,厚度控制在1厘米左右就可以了。

菌墙是摞起来了,菌包与菌包之间也多了一层营养土,但蘑菇在生长过程中仍然需要较多的水分,而这裸露的菌墙,是很容易失水的。这么高的菌墙,又凹凸不平,塑料布很难发挥作用。老丁又遇到了新问题,那该用什么来给菌墙保湿呢?

    丁伦保:那我们怎么去保证这个水分呢,我能不能给它糊点泥浆,跟泥墙一样,泥一泥。那么这么一泥,对杂菌有个控制,对保湿也好。

    那用什么样的泥土合适呢?老丁认为,塘泥、河泥最好,和一般的土相比,这样的土粘性大,病害也少。

    丁伦保:一是塘里面的泥杂菌少,虫卵少,第二腐殖质多,第三它是活性泥。

    老丁说,菌墙上的泥浆,只需要抹上薄薄的一层就行了。太厚了,也不利于蘑菇生长。

    既然抹泥浆能保持水分,那老丁他们为什么不给最上面那一层也抹上,而是铺上一层营养土?

    (采访)丁伦保:为什么上面要堆放营养土,因为这个上面我们要让它出菇。当然,我们的营养土堆在上面,它也有利于菌丝的生长。

    原来,老丁他们之所以这么做,就是为了能够给菌丝提供尽可能多的营养,有利于多出菇,出好菇。

    其实,在菌墙的最上面不抹泥浆只铺营养土,还有一个原因。

    丁伦保:菌包出了三茬菇以后,我们要向这个菌包注水,因为出了蘑菇以后,我们菌包大量的水分就流失了,流失了以后我们肯定要注水。

    给凹凸不平的菌墙,抹上了一层泥浆,等于穿上了一件泥大衣。这件泥大衣,既能保湿,又能透气。老丁他们就等着出菇了。

    一个星期左右,菌墙上就出现了小蘑菇。

    随后的管理,和其他的栽培方法差不多,只要掌握好大棚里的光照、温度和湿度,大约3天之后,第一茬菇就可以采收了,而且能连续采收三到四茬菇。

    根据老丁的生产实践,用这种方法种蘑菇,100公斤干鲜稻草,能够生产出80~100公斤的鲜蘑菇。你看新奇不新奇?

    (采访)通过这项技术的实施,既解决了秸秆废物的利用,不再焚烧以后,优化了环境,以及通过这样一个廉价的稻草,产生了蘑菇,又发挥了经济效益,是一个双赢的政策。

    丁伦保采用去蜡、打菌包、摞菌墙、加营养土和抹泥浆的办法,使长稻草长出了平菇、鸡腿菇和双孢菇等多种蘑菇,不但高产、而且品质优良,是一项很有经济意义和生态意义的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