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布袋木偶怎么做:歧视“差生”就是培养仇恨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5 14:23:19
  近来,绿领巾、红校服、测智商,以及南昌进贤二中初三班主任安排“差生”在教室外考试等一系列“惊世之举”,在一次次刺激公众神经的同时,也在提醒世人:应试教育背景下,教育没有最糟只有更糟。

  我们的教育到底在干什么?到底要干什么?目光所及,等级的阴影似乎无处不在。笔者所在省,高中学校原来分国家示范、省级重点、市级重点、非重点,现在分四、三、二、一星和没星;班级分强化(天才、精英、实验等等)班、普通班,或快班、慢班;学生分正式生、借读生……何止是高中,我们的幼儿教育已经等级分明了。想想孩子在学前教育阶段就被分了等级,这教育也够残忍的了。

  歧视“差生”是等级制教育的必然产物,同时又是导致社会成员间相互仇恨的一大祸根。我曾听一位教育名家讲过这样一个少年希特勒的故事——

  国外一家博物馆保存着一张希特勒的小学毕业照:希特勒站在最后一排的边角上,样子有些自卑,甚至有几分猥琐。根据下方说明文字可知,希特勒在小学时成绩常处全班之末,他因此受到了老师的歧视——上课不提问他倒也罢了,座位也被安排在了最后。小学生希特勒发育较晚,个子小,因此常常要站着听课才能看到黑板。这样的歧视一直持续到拍毕业照——成绩好的同学被安排在校长和老师的周围,而他一如既往地站在角落。希特勒后来做了国家元首,但被歧视的阴影一直深深地刻在他的心头:他非常痛恨校长身边那几位学业优秀的同学,而那几位同学偏偏都是犹太人。

  我复述这则故事,丝毫没有为希特勒屠杀犹太人的罪行开脱的意思,但在希特勒沦为恶魔的过程中,教育确有重大过失:等级制教育对他的兽性发育起到了催化作用。

  作为教师,我知道学生在读书上的差异是很大的(确实存在着级差很大的“等级”),但读书只是人的诸多能力中的一种,退一万步讲,就算读书是人的能力的全部,教师也绝不能将学生能力上的“等级”转换为人格上的“等级”——“等级”的客观存在是一回事,实行等级制则是另外一回事;我也知道教育是无法回避功利的,但教育有功利性就一定导致功利化吗?我还知道,除了极少数心灵彻底荒漠化的同事外,绝大多数教师歧视“差生”都是被体制、制度逼的——体制、制度不改,学校和教师歧视“差生”的行为就一定不会收敛,只是手段不断翻新而已。

  翻开中国历史,我们不难发现,中国有用暴力消除等级、改变等级的传统。中国的教育人都应该熟悉这样一句话:我们的教育是要培养接班人的。请问歧视“差生”的学校和教师,你们到底要培养怎样的“接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