霹雳布袋戏反派诗号:张维为:中国人被埋没的幸福感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9 20:28:10

编者按: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日前发布了最新的调查报告,对全球40个国家的公民福利状况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北欧国家丹麦的居民对生活最为满意;中国也名列十大“最幸福”国家,排名第8;美国仅排名第19。然而在国内,部分国人对幸福感的体验与报告有一定的差距。那么,他们的幸福感到哪里去了?本网站特编发日内瓦国际关系学院张维为教授与《瞭望东方周刊》的对话,以住房和移民潮为例,说明国人的幸福感为什么会被埋没。

《瞭望东方周刊》:房子是现在中国关注度最高的话题之一。有不少人说,中国现在房价这么贵,年轻人和低收入阶层都买不起,怎么能说中国就已经崛起了呢?你觉得应该如何客观全面认识中国的房子和房价问题?

答:房价的高与不高,要看你想买什么样的房子。如果在上海,你指着黄浦江畔豪华的高楼说,为什么房价这么高,为什么我买不起,我无法回答你;如果你指着上海外环线边上有地铁可通的多层房说,为什么我买不起,那我会说:你耐心点,再工作几年就买得起了。或者等上海的保障房上市了,你只要是个努力的劳动者,政府是可以助你一臂之力的。上海的房价从每平房米20万到1万多的都有,不能简单喊上海房价为什么这么高。刚到上海,没有家底的年轻人,可以买离市心远一点的房子,只要有地铁,一个小时内能到达上班地,就应该可以接受。如果你暂时首付也没有,那你可以先租房。刚来的年轻人,是否一定呆在这座城市还没定呢,犯不着背上不轻的房贷。如果你现在已住在外环线附近,那么经几年的打拼,你可向市中心进军,事业成功,你可一举跨过中环,进入内环,或者在郊区置大房子。现在上海的常住居民大多数有自已的产权房,这个数字可能超过85%,买新房子的属于改善型,量力而行不会太难。

一个刚毕业的大学生来到上海、北京这样的大城市,然后抱怨说为什么我买不起房,这是不合适的。在全世界任何大城市没有年轻人能轻而易举获得自已的住房,都需要多年打拼。而现在人们经常搬出一个所谓的收入房价比,问题是在这个比数中你拿上海、北京的什么地方的房价来比。年轻人初次购房,不可能拿平均价来比,而应拿这个城市房子的起步价来比,否则就会得出荒谬的要工作上百年才买得起大城市房子的结论,而事实上,北京、上海有不少外来的年轻人已经置业成功(当然这其中不少人有父母的资助)。

当然,住在自已的房子里,安居乐业,这是每一个诚实劳动的公民都应享有的基本权利。这几年由于房价长得快,确实有一部分公民初次置业遇到困难或急需改善居住条件,政府要为这部分公民降低门槛,让他们居者有其屋。

住房是一种特殊产品,事关人的基本权利,在这个问题上我既反对完全市场化,也反对完全否定房产市场。或许重庆的做法值得参考:保最低的,限最高的(课税),中间大段放开由市场决定。如果完全摒弃房产市场,政府过度主导、干预这个市场,或干脆由国家统包分配,那样的结果是大家都经历过的,30年前我们就是这样做的。我有一个同事,八十年代末在上海大学毕业,有了女朋友,想租一间房,全上海你都无法找到。当时上海的人均住房面积可能是世界倒数第一,三代同室都不是什么奇怪的事,家家都等着单位分房,我想我们都不要回到那样的过去吧。

《瞭望东方周刊》:有人说,现在这么多中产阶级寻求移民海外,说明中国的安全感和吸引力不够。你如何看待所谓的中产阶级“移民潮”?

答:中国富裕人群向外移民是个复杂的事情,原因多种多样,包括发达国家近来对中国公民移民政策的放宽,国外投资机会多于国内,向往发达国家和地区的生活方式,送子女出国求学等等,如果只说因为中国国内缺乏安全感我觉得比较牵强,这不会是主要原因。比如说,上海人最喜欢移民美国,如果他移到纽约,那两个城市的安全感是不能比的,上海是世界大都市中最安全的城市,午夜单身女子可放心在街上走路,但在纽约大多数地方都做不到。

不过近几年来,中国国内居民的安全感确实下降了,这是个值得思考的问题。比如在上海,社会治安形势没有变坏,犯罪率平稳或略有下降,但是人们的安全感却下降了。为什么?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这几年媒体发展很快,特别是新媒体。媒体天然喜欢报道负面甚至恶性新闻,因为能吸引眼球。互联网新媒体受约束少,大量争议的、负面的、甚至恶性的新闻集中报道出来,比以前多了不知多少倍。这不是因为现在社会比以前堕落、暴力了多少,而是因为过去没有新媒体,我们不知道或不详解山高水远处的新闻。现在全国任何一个省有一个恶性刑事案件发生,各大门户网站第一时间给你做一个专题出来,事无巨细地呈现。这些门户网站编辑做的是文摘工作,他们当然只摘最有眼球的新闻,并且通过编辑强化“新闻性”。试想,中国是世界人口最多,变化最快、地区差最大的国家,理论上几大门户网站的负面新闻在全世界最多最恶劣也是正常的(国外几乎没有这样的超级文摘式门户网站)。过去上海的读者了解社会新闻主要通过《新民晚报》,每天只有一个版的外地新闻,现在这家报纸影响力大不如前,因为大家都上门户网站看新闻新闻“好看”而且多。但是我们的读者心理一时还难以适应这样一种以负面报道为主导的新闻供给模式,人们觉得好象身边发生了太多的坏事,太没有安全感了。其实这需要一个适应和比较过程,移民到国外后,再回头与国内实际比较,就会得出更理性的结论。比如前一段时间就有海外华人写文章用事实说话,比较了在中美就医时的不同遭遇,驳斥了国内新媒体上一度喧嚣的美化美国医疗条件、无视国内医疗优势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