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诗歌这是天父世界:《金刚经》简介五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3 17:58:15

五、金刚经经文文字出入举例

从此次所用校勘的经文能够看出金刚经经文历代变动非常多,从能看到的唐代的金刚经(见于敦煌遗书和房山石经)写本和刻本排除手写和刻写的非主观的手误外,就有诸多的不同之处,如

h114   也,世尊。何以故?不可以三十二相得见如来。如來

h239  不也,世尊,如來不應以具足色身見。

中的“不可以三十二相得见如来”和“具足”有的经文中有,有的没有,难以确定。从经文义理来说,这些字有和没有不会根本扭曲人们对经文义理的理解,但意义差别还是有的。

金刚经的三十二分和冥司偈(h248)出现在唐代中晚期(比较有代表性的是法藏敦煌遗书的伯.2094,归义军时期的翟奉达把早期的一部金刚经加上了三十二分和60字的冥司偈)。早期的敦煌遗书中并没有三十二分和冥司偈,越是抄写规范和正规的经文越是没有(冥司偈唐代敦煌写经普遍为60字,宋后的藏经为62字,菩提流支译本此处为62字,值得深究)。

宋代之后有刻本大藏经行世,因为大藏经篆刻、审核严谨,故宋之后没有校勘单行本的抄经和刻经(本来想用宋苏轼、明 董其昌、清林则徐作为勘校个人写经的代表,但是其错漏之处很多,就没有做),校勘的金刚经版本是历代的藏经。目前收集的宋代(或者和宋朝同一时期的辽、金、高丽)的刻本大藏经有房山石经(辽代刻经契丹藏)、高丽藏初雕本、再雕本、碛砂藏。高丽藏初雕本和再雕本有4处不同(如:h248  冥司偈初雕本为60字,再雕本62字),比之于辽代石经本的契丹藏(冥司偈62字,信受奉持)、南宋的碛砂藏也有多处不同,不过这4部金刚经大体代表了3个藏经的体系:中原体系(开宝藏-高丽藏-赵城藏),北方(契丹藏)和南方(崇宁藏-毗卢藏-思溪资福藏-碛砂藏)此三类藏经应该有各自的唐代底本。所刻经文有出入也是正常。

明后的藏经校勘了永乐北藏(明)、乾隆藏(清)和大正藏(近代)。从校勘可以看出明代开始,对经文的改动颇多。这种改动影响到了流通本的金刚经的经文,目前流通本的经文颇多与明代经文相同,由此可见,很多改动可能是明代人的手笔。个人认为这些改动是画蛇添足。如

h071   故?阿那含名為不來,而實無*來,是故名阿那,此处明前的藏经和唐代的写经均为“阿那含名為不來,而實無來”而明代的永乐北藏为“阿那含名為不來,而實無不來”,加了一个“不”字。

h103   之處,則為有佛,若尊重弟子。此处明前的藏经和唐代的写经均为“之處,則為有佛,若尊重弟子。”而明代的永乐北藏为“之處,既為有佛,若尊重弟子。”改了一个“则”字。

乾隆藏为复刻永乐北藏,经文出入之处,同于永乐北藏。

大正藏是以高丽藏再雕本为底本,由近代日本学者做出的一部藏经,目前在学术界和教内的应用和流通非常广泛。而且对当时能看到的历代藏经也做了校勘。从金刚经一卷来看,遗憾的是又衍生了新的错误,如:

h057   提言:甚多,世尊。何以故?是福德即非福德性,此处所校勘的其他版本金刚经为“提言:甚多,世尊。何以故?是福德即非福德性” 大正藏为“提言:甚多,世尊。何以故?是福德即非复福性”福德性为对,应为大正藏排版植字的错误。

从金刚经一卷可以看出,各个时期佛经的流传和流通在文字上有很多增加、改动等与原始的经文不同之处,不论从宗教角度还是学术角度,校勘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目前很多寺院和居士发心印经,所用的底本大部分是未经过校勘,有很多字是值得商榷的。使真正经过校勘过的原始的佛经流行于世,才更有利于正法久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