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僧最后封什么佛:03全注 全译 史记(上册)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9 05:31:26

帝喾娶陈锋氏女,〔1〕生放勋。〔2〕娶娵訾氏女,〔3〕生挚。〔4〕帝喾崩, 而挚代立。帝挚立,不善,〔5〕而弟放勋立,是为帝尧。〔6〕

 

【注释】〔1〕“陈锋氏”,古氏族名。《索隐》引《世本》作“陈酆氏”。《世 本》又云:“帝喾卜其四妃之子,皆有天下。上妃有邰氏之女,曰姜嫄,而生后稷;次妃有娀氏之女,曰简狄,而生契;次妃陈锋氏之女,曰庆都,生帝尧;下妃娵訾氏之女, 曰常仪,生挚。”这是战国时期民族融合的反映,把不同部族都归到一个血缘系统中了。

〔2〕“放勋”,帝尧名。旧注家以为可仿效发扬前代功业,故名。若然,则此名为后 人所加。〔3〕“娵訾氏”,古氏族名。“娵”,音 j&。“訾”,音 z9。〔4〕“挚”, 音 zh@。〔5〕“不善”,指执政不善。〔6〕“帝尧”,始见于《国语》、《左传》、

《天问》等书。《山海经》神话中出“帝尧”一词,是群神之一,而非帝王。至儒、墨 两家文籍中始盛称尧与舜为古代伟大先王。儒家以《尧典》一篇宣扬尧、舜盛德大业,作为古代帝王,故称“帝尧”,改变了古代“帝”字称上帝群神的原义。此时尚不说与 陶唐有关。《吕氏春秋?古乐篇》列举了古帝名次,也列陶唐氏在黄帝前,而尧则在黄帝后第三位,二者是列在同一古帝系统中的前后二人。但至战国末西汉初出现的《世 本》、《帝系》则称“帝尧为陶唐氏”。顾颉刚先生以为尧、陶一音,可能有关,而尧 与唐则是战国人撮合到一起的。“五帝说”出现后,尧和舜一起除第三种“五帝说”没有他两人以外,其余三种“五帝说”都有他两人。大抵尧当是古时居今山东省定陶县一 带的称为陶的部族的宗祖神。这神也可能是该族一个杰出首领神化的结果。加上后来种 种传说,或说尧曾居唐(臣瓒等说),或说封于唐(《世经》引《帝系》),唐遂与陶发生联系。其族与舜族相邻,大概都属于东方鸟夷集团。当结成部落联盟时,尧和舜相 继担任联盟的军事首长。其事迹流传到儒、墨者流,就被美化为实行禅让的圣主了。尧 部族与舜部族的关系,如同炎帝部族与黄帝部族的关系,是世通婚姻之族。传说的尧嫁女与舜,不过是这一历史关系的故事化的写照罢了。犹如姬、姜人奉其远祖炎、黄为至 尊一样,作为商人后裔的孔子尊奉其父系先祖舜及母系先祖尧为圣主,也就不足为奇 了。本书《孟荀列传》称墨翟为宋人(商人后裔),或非无据,所以墨翟极力推尊尧、舜。

 

 

帝尧者,〔1〕放勋。其仁如天,〔2〕其知如神。〔3〕就之如日,〔4〕望之 如云。〔5〕 富而不骄,贵而不舒。〔6〕黄收纯衣,〔7〕彤车乘白马,〔8〕能明驯德,〔9〕以亲九族。〔10〕九族既睦,便章百姓。〔11〕百姓昭明,〔12〕

 

合和万国。〔13〕

 

 

【注释】〔1〕“帝尧”,自帝尧与陶唐氏合一以后,又称帝尧为“唐尧”。旧注 家皆以陶、唐为地名,因地为号。《汉书?地理志》中山唐县《注》:“应劭曰:故尧 国,唐水在西。”此唐在今河北省定县一带。古书有称帝尧姓伊耆氏(或伊祁氏)的。

〔2〕“仁”,仁慈,恩惠。〔3〕“知”,音 zh@,同“智”,智慧。〔4〕“就”,趋 向,靠近。“就之如日”,谓追求犹如葵花向太阳一般。〔5〕“云”,此指能带来甘 霖之祥云。“望之如云”,谓百姓期待帝尧如同久旱翘望祥云一般。〔6〕“舒”,简慢。〔7〕“收”,古代冠冕。“纯”,当作“■”,读为“缁”,黑色。《说文》缁 的古文作“■”,与“纯”形近,故讹。“黄收纯衣”,《五帝德》作“黄黼黻衣”,古代黄黑色的礼服。〔8〕“彤”,朱红色。“乘”,音 sh8ng,古代四匹马拉一车称“一乘”。〔9〕“能明驯德”,本篇自此句起录《尚书?尧典》全文。此句《尧典》今文本作“克明峻德”,古文本“峻”作“俊”,“驯”与“峻”、“俊”音近通假,义为 高大。〔10〕“九族”,汉代今文家释为“父族四、母族三、妻族二”,即有血缘婚媾关系的氏族。汉古文家释为“自高祖至玄孙凡九族,皆同姓”。这是针对封建王朝族刑 而发,可以缩小杀戮范围。本篇所谓“九族”,当指氏族时期的同部族的各支族。〔11〕 “便章”,《尚书?尧典》古文本作“平章”,“平”,《白虎通》作“釆”。《说文》: “釆,辨别也。”“釆”实为“审”字古文。《尧典》古文本之“平”当为“釆”之讹。 又“审”有辨义,故《尚书?尧典》今文本作“辨章”,“辨”与“便”古音相通。此处“便”实“辨”之假借字。“章”,彰明。“百姓”,指百官。〔12〕“昭明”,指 政绩昭彰。〔13〕“万国”,指异姓部族。《左传》哀公七年说“执玉帛者万国”,可 知古时习以“万国”指众多的部族。

乃命羲、和,〔1〕敬顺昊天,〔2〕数法日月星辰,〔3〕敬授民时。〔4〕 分命羲仲,〔5〕居郁夷,〔6〕曰旸谷。〔7〕敬道日出,〔8〕便程东作。〔9〕日 中,〔10〕星鸟,〔11〕以殷中春。〔12〕其民析,鸟兽字微。〔13〕申命羲叔,

〔14〕居南交。〔15〕便程南为,〔16〕敬致。〔17〕日永,〔18〕星火,〔19〕以正

中夏。〔20〕其民因,鸟兽希革。〔21〕申命和仲,〔22〕居西土,〔23〕曰昧谷。

〔24〕敬道日入,〔25〕便程西成。〔26〕夜中,〔27〕星虚,〔28〕以正中秋。〔29〕

其民夷易,鸟兽毛毨。〔30〕申命和叔,〔31〕居北方,曰幽都。〔32〕便在伏 物。〔33〕日短,〔34〕星昴,〔35〕以正中冬。〔36〕其民燠,鸟兽氄毛。〔37〕 岁三百六十六日,以闰月正四时。〔38〕信饬百官,〔39〕众功皆兴。〔40〕

 

【注释】〔1〕“羲、和”,隋、唐以前注疏家释为羲氏、和氏两家,为重、黎之 后。其实重黎是楚民族古神话中的宗神,与羲和不相干。原始的羲和在《山海经》神话中是上帝的妻子,生太阳的女神。到《楚辞》中演化为太阳的驾车者,到《吕氏春秋?勿 躬》等篇中,她和另一生月亮的女神常仪演化为黄帝手下司日、司月的两位男性官员。到《尧典》中羲、和演化成了天文官四人(羲仲、羲叔、和仲、和叔,此为今文家说) 或六人(羲氏、和氏及两仲、叔,此为古文家说)。到本书《夏本纪》所录《胤征序》 中又变为夏仲康手下天文历法官员一人。总之,有关“羲、和”的传说皆与日月历法相关,这是我国原始农业兴起的必然反映。农业生产离开对四时变化规律的认识是无法进 行的,而掌握四时变化的规律,又须通过对日月运行的严密观测来推算。这一精微细致 的工作没有专人负责是做不成的。伴随原始农业的兴起,原始的天文学必然产生,而专门司理此职的天文官也随之而置。这就是有关羲、和传说的历史背景。在相当长的时期里,羲和一词成了天文历法官员的代称。王莽复古,又以此名官。〔2〕“昊”,音 h4o, 广大无边。“昊天”,指深邃莫测的宇宙。先民畏惧大自然的风雨雷电、干旱洪涝,不 能不恭敬而顺从之。〔3〕“数法日月星辰”,《尧典》原作“历象日月星辰”。“数”,历数,日月星辰运行的时数方位及规律。“法”,法象。此句包含了对日月星辰出没时 数方位的观测、记录、推算和预测。〔4〕“敬授民时”,是说由职掌天文历法的官员,根据星象察定时令早晚,向黎民百姓颁布农时,以便据以进行农业生产活动。〔5〕“分”, 通“颁”,颁布命令。“羲仲”,掌管东方之官,亦称春官。〔6〕“郁夷”,《尧典》 今文本作“禺曚”、“嵎曚”,古文本作“堣夷”、“嵎夷”,指东方海隅迎日出之地。

〔7〕“旸谷”,又作“汤谷”,传说为日出的地方。“旸”,音 y2ng。〔8〕“道”, 通“导”,导引。“敬道日出”,《尧典》作“寅宾出日”。“寅”通“夤”,敬。殷 墟甲骨卜辞有由商王亲自祭日的“宾日”祭礼,又有对“出日”、“入日”的专用祭名叫“又”(即侑)。可参阅胡厚宣《甲骨学商史论丛初集》第二册《殷代之天神崇拜》 一文。《尧典》援引古材料稍失原意,对“出日”用了“宾”这一祭名,同时又将宗教 活动改成了历法活动,以致“宾”字不得不改成了“引导”之义,《史记》遂径改为“道

(导)”。〔9〕“便”,与前文“便章百姓”之“便”同,通“辨”。“程”,日程。 “东作”,指春耕生产。〔10〕“日中”,指春分这一天,白昼与黑夜的时间长短相等。 一年之中,夏至白昼时间最长,冬至白昼时间最短,春分白昼时间恰好是夏至和冬至白昼时间长短之中,故称“日中”。〔11〕“星”,在这里专指“中星”,是傍晚在南方 天空正中的星,即后代球面天文学所说的在子午线上的星,而且指该星的“上中天”。我国先民凭这种按一定时日于黄昏时出现在南方正中的“中星”来辨别季节,定其“四 仲”(即仲春、仲夏、仲秋、仲冬,也就是二分二至,即春分、夏至、秋分、冬至), 所以称为“四仲中星”。“鸟”,定春分的中星是鸟星。到殷代后期至西周初年制定二十八宿后,古代所称的鸟星(亦见于甲骨文)就成为朱鸟七宿的中间那一座叫“七星” 的宿。七星的距星即西方天文学的长蛇座α。朱鸟七宿是:井、鬼、柳、星(即七星)、 张、翼、轸。朱鸟一词当即由古代鸟星牵合“南方朱雀”的概念而成。〔12〕“殷”, 正,定。“中”,同“仲”,下文“中夏”、“中秋”、“中冬”之“中”同。“仲春”, 指春分日。“以殷中春”,谓先民根据“日中”和“星鸟”确定春分时节。〔13〕“其 民析,鸟兽字微”,《尧典》原作“厥民析,鸟兽孳尾”。“其”、“厥”同义。“字 微”与“孳尾”同音通假。按:殷墟甲骨卜辞中记有四方神名和四方风名,胡厚宣《甲骨文四方风名考证》(载《甲骨学商史论丛初集》)等文引《山海经》所记基本与之相 合,并证以《国语》、《夏小正》所载,予以阐释,杨树达、于省吾二先生续有文助为 论析,而后此古代神话中四方神名和风名的原意大明。《尧典》作者搜集古代资料,将神话改作历史记载,又不懂其原意,遂致弄成大错。东方神名和东方风名,在甲骨卜辞 中原语为:“东方曰析,凤曰劦。”“凤”通“风”。“劦”通“协”,与《国语》作 “协风”、《山海经?北山经》作“泥风”相合。《尧典》作者得此不懂其原意的资料, 遂将东方神名“析”写成“厥民析”,将风名原语“凤曰劦”之“凤”错解为鸟兽,而 “协”有调和义,错解为调和阴阳,遂谓鸟兽交尾繁殖,成了不知所云的妄语。后来各 注疏家皆望文生义。但为保持《史记》所录《尧典》原貌,仍按其错误原文与错误注释 今译。依此,本句“析”谓破土耕种。“鸟兽字微”谓春天鸟兽交尾繁殖。此二事皆人类和动物在春天到来时的主要活动。鸟兽的动向与畜牧田猎相关,故加特别记述。〔14〕 “申”,通“纁”,继而。“羲叔”,掌管南方之官,亦称夏官。〔15〕“南交”,指 古交阯。《韩非子?十过篇》说:“尧治天下,南抚交阯。”〔16〕“南为”,指夏日 耕耘之事。〔17〕“致”,致日。古有迎日、送日之礼,于每年夏至、冬至对日举行祭

 

奠之礼,以示对日神的恭敬和祈祷福祐。〔18〕“永”,长。“日永”,白昼最长的一天。指夏至。古人用日圭的影长记录阳历一年的周期,圭影最短的一天即夏至日。〔19〕 “星”,中星。“火”,定夏至的中星,是我国古代对一恒星的名称(非指今九大行星中的火星),古籍中又称大火,因是商代的辰星,故又称商星。《左传》、《国语》都 记古代设有“火正”官,专门观察大火的昏见和负责对它的祭祀。它是夏季南方天空很 明亮的一颗星,一般认为是指二十八宿中青龙七宿的心宿二(心宿的第二星),即西方天文学星座中的天蝎星座α,较广点说,也可及心宿全部兼房、尾二宿的一部分。青龙 七宿是:角、亢、氐、房、心、尾、箕。〔20〕“正”,通“定”。“中夏”,即仲夏,指夏至。〔21〕“其民因,鸟兽希革”,此二句《尧典》“其”作“厥”,余同。二句 本义可参见本节注〔13〕。南方神名和南方风名,在殷墟甲骨卜

辞中原语为:“南方曰 粦,凤曰■。”《山海经?大荒南经》则作《南方曰因”。“粦”、“因”音近相通。 “■”即“微”。《尧典》作者录此材料又误将南方神名写成“厥民因”,风名“微” 写成“鸟兽希革”(“希”通“稀”,义与“微”同),注疏家只好牵强释云:“因在 田之丁壮以助农。”即夏天耘田去草之类。又释云:“夏时鸟兽毛羽稀少。”皆甚妄。

〔22〕“和仲”,掌管西方之官,亦称秋官。〔23〕“西土”,指西方太阳下落之处。

〔24〕“昧谷”,《尧典》古文本作“躞谷”,郑玄读作“卯谷”,同音相假为“昧谷”,

《淮南子?天文训》作“蒙谷”,《天问》作“蒙氾”,《尔雅?释地》作“大蒙”。为神话中太阳落下和止息的地方。〔25〕 “敬道日入”,《尧典》作“寅饯纳日”。

《尧典》既在“寅宾出日”句误失“宾”字原祭名之义,改用引导出日之义,此句遂创 一“饯”字,以示饯送入日之义。但《史记》仍依“寅(通‘夤’)宾”译作“敬道”,未用饯送义。“纳日”即“入日”。西周金文中“内”、“入”通用,到文籍中“纳”、 “入”同用。“纳日”或“入日”,即今语“落日”。〔26〕“西成”,秋天收成。〔27〕 “夜中”,指秋分,这一天黑夜与白昼的时间相等。〔28〕“星”,中星。“虚”,定 秋分的中星,秋天傍晚出现在南方天空正中,在二十八宿中,为玄武七宿的中间那一宿, 亦即西名宝瓶座β和小马座α两星。玄武七宿是:斗、牛、女、虚、危、室、壁。〔29〕 “中秋”,即仲秋,指秋分。〔30〕“其民夷易,鸟兽毛毨”,《尧典》上句作“厥民夷”,下句与此同。原义参见本节注〔13〕。西方神名和西方风名在殷墟甲骨卜辞中原 语为:“西方曰夷,凤曰彝。”《山海经?大荒西经》作“西方曰石夷,来风曰韦”。

《尧典》作者又将西方神名改成不通的“厥民夷”,西方风名改成不通的“鸟兽毛毨”。 注疏家于是释上句为“夷,平也,老壮在田与夏正也”,《史记》则意译为“夷易”,近人更有寻“夷”义为“刈”者;下句则释为鸟兽毛更生齐整鲜洁。皆力图为《尧典》 讲通其义。“毨”,音 xi3n,鸟兽毛羽齐整鲜洁貌。此言秋季鸟兽皆更换越冬羽毛。〔31〕 “和叔”,掌管北方之官,亦称冬官。〔32〕“幽”,阴。“都”,聚集。“幽都”,阴冷所聚之处,即古幽州,今河北北部辽宁西部一带。〔33〕“便在伏物”,《尧典》 作“平在朔易”。“平”即“审”古文“釆”之讹。“审”有辨义,“便”、“辨”古音相通。“在”,通“察”。“伏物”,藏物,指冬日贮藏食物。〔34〕“日短”,指 冬至,这一天是一年之中白昼最短的一天。〔35〕“星”,中星。“昴”,音 m2o,定 冬至的中星,又称旄头,汉代称留星,后代俗呼为七姐妹星。冬天夜间看到南方天空有一簇不太明显的密集的星团,肉眼可看到六颗或七颗。在二十八宿中,为白虎七宿的中 间那一宿,即西名金牛座η星。白虎七宿为:奎、娄、胃、昴、毕、觜、参。〔36〕“中 冬”,仲冬,即冬至。〔37〕“其民燠,鸟兽氄毛”,此二句《尧典》“其”作“厥”, “燠”作“隩”,余同。原义参见本节注〔13〕。北方神名和北方风名,在殷墟甲骨卜 辞中原语为:“北方曰宛,凤曰■。”《山海经?大荒东经》作“北方曰■,来之风曰

■”。《尧典》作者又将北方神名写成不通的“厥民隩”,风名写成不通的“鸟兽氄毛”。

 

注疏家为解通其义,释“隩”为室内,即冬天不外出;释“氄毛”为鸟兽长出细软的毛 以自温。“燠”,音 y),暖。“氄”,音 r%ng,细软绒毛。〔38〕“岁三百六十六日, 以闰月正四时”,此二句是据《尧典》原文“期三百有六旬有六日,以闰月定四时成岁” 所作的简化。“岁三百六十六日”是古代一早期所知一年的日数,是四分历出现以前的 认识。周代用圭表测日至,始知一年为三百六十五日又四分之一日,才创造了四分历。 这是一种纯阳历年。“以闰月定四时成岁”,则是进一步以阴阳历并用。由于月亮绕地球与地球绕日两个周期不能相配,月亮绕地球十二周比地球绕日一周少十一天多,因此 就三年设一闰月来补足,以使阴历与阳历相配,因而叫“以闰月成岁”。 由殷墟甲骨 卜辞知殷代已设闰月。当时置闰尚不能全与年相合,每闰还差三天多,到春秋中叶知道十九年七闰,就可使阴阳历基本相调(参见钱宝琮《东汉以前月日纪法的研究》、竺可 桢《中国古代在天文学上的伟大贡献》)。可知此所载历法资料是较古的,当在周代以 前。其中纯阳历资料又在阴阳历并用资料以前。至于“以闰月正四时”,与以四中星定四时不相合。闰月置于无中气之月,并使月与季候相合,为春秋时用四分法以后之事, 可知《尧典》作者反映古代历法知识还较疏阔。〔39〕“信”,通“伸”。“饬”,治理。〔40〕“众功”,指当时社会生产的各个方面。农业是古代社会的经济命脉,农时 掌握的准确与否对原始农业至关重要,因此,测定农时是古代社会管理的一个重要方面。农业取得了好收成,古代社会的诸多方面即可繁荣昌盛。根据四仲中星来定季令, 是正式历法产生以前的所谓“观象授时”时代最行之有效的办法,是我们先民在长期生 产实践中特出的发明。

 

尧曰:“谁可顺此事?”〔1〕放齐曰:〔2〕“嗣子丹朱开明。”〔3〕尧 曰:“吁!〔4〕顽凶,不用。”尧又曰:“谁可者?”讙兜曰:〔5〕“共工 旁聚布功,〔6〕可用。”尧曰:“共工善言,其用僻,〔7〕似恭漫天,〔8〕 不可。”尧又曰:“嗟,四岳,〔9〕汤汤洪水滔天,〔10〕浩浩怀山襄陵,〔11〕 下民其忧,有能使治者?”皆曰鲧可。〔12〕尧曰:“鲧负命毁族,〔13〕不可。” 岳曰:“异哉,〔14〕试不可用而已。”尧于是听岳用鲧。九岁,功用不成。

 

【注释】〔1〕“顺”,顺应,顺理。此谓顺应时势掌管好庶务。〔2〕“放齐”,传说为帝尧之臣。〔3〕“嗣子”,嫡子。“丹朱”,帝尧之子,母为散宜氏之女(名 女皇)。“开明”,通达明理。〔4〕“吁”,音 x&,发语辞,有嫌恶之意。〔5〕“讙 兜”,音 hu1n    d#u,传说为帝尧之臣,为颛顼后裔。 〔6〕“共工”,音 g#ng  g#ng, 传说时代颇为强悍的一个部族。《国语?鲁语》说它(共工氏)曾霸九州。《淮南子?天 文训》说:“昔者共工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维绝。”《原道训》说它又曾与高辛相争。《荀子?议兵》和《山海经?海外北经》、《大荒西经》等又说它曾与禹相攻伐。鉴于有关共工部族的传说几乎全都同水患有关,徐旭生推测此烜赫多 时的部族大约居处在今豫东古黄河转折地区(详见徐著《中国古史的传说时代》)。从 其与颛顼族(生活在今河南濮阳一带)、禹夏族(生活在今豫西、晋南一带)争斗来看,徐说大体可信。极可能在黄淮之间。〔7〕“僻”,邪僻。〔8〕“漫”,通“慢”,简慢,傲慢。“天”,此处兼含上帝与君主。〔9〕“四岳”,四方诸侯之长。 〔10〕“汤汤”,音 sh1ng    sh1ng,水势浩大湍急的样子。〔11〕“怀山”,吞没山岭。“襄”, 通“攘”,攘除。〔12〕“鲧”,音 g(n,传说为禹父,又称崇伯,传说因治水失败被 舜杀于羽山。崇即今河南嵩山,夏部族生活在嵩山周围地区,因而鲧称崇伯。〔13〕“负”, 违背。“族”族类。〔14〕“异哉”,不是这样啊!此谓四岳认为鲧并不像尧说的那样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