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罗诗力说:《金刚经》简介四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3 21:04:51

四、校对感受

就我个人来说,自信佛伊始,最开始阅读的就是流通本的金刚经,开始一点不懂,后来反复读诵,感觉殊胜异常。后来看到敦煌写经和房山石经,以及江味浓居士校对的金刚经,和流通本出入很大。钦佩古人手抄经和在石头上刻经之艰辛和流通佛法的愿力与行力,遂开始校对经文。从目前现有的资料来看,最远可以看到隋唐时期的房山石经中的刻本和敦煌出土的大量手写经文。后来在西园寺和北图查阅了许多文献,才发现从唐末开始,宋、明、清各个朝代流通的金刚经都有增改。直至今日流通本的金刚经和最初唐代流通的金刚经出入甚大。民国时期的江味农居士曾经校对过一次金刚经,以法藏敦煌遗书中的P.4503柳本金刚经为主要底本,同时参考南唐石刻和历代的金刚经注疏,统计为五千八百三十七字。从现在收集到的各个校对底本来看,校对出的金刚经文字和江居士校对的文字也有出入,并不是完全一致。

我个人的观点,认为经文自鸠摩罗什大师翻译,集中了当时的才俊,而且当时参与译经和定文的鸠摩罗什大师及其弟子都是有修有证的大德,每句每字都是经过详细考究,后世流通应该保留经文的原貌,不应轻易妄改。明末王起隆《重锓曹溪原本法寶壇經緣起》之言曰:“佛祖建立一切法,後人增一字,為增益謗;減一字,為減損謗;紊一字,為戲論謗;背一字,為相違謗。四謗不除,即百非俱起,退衆生信,墮無間罪業,不通懺悔矣。”又曰:“佛門宗印,一絲不得走移;祖師言句,一字不容增減。壇經開頓教門,五宗之所自出,固佛祖心髓也,可竄易乎?可顛倒乎?可增減刪改乎?自至元迄今,三百餘年矣,即萬歷己酉迄今,亦四十四年矣。東南所行壇經,罕見曹溪原本,概多宗寶方冊。方冊改本之雲霧不除,曹溪原本之杲日清霄何從見仰。洵可悲可痛!必先商流通原本,方可徐議銷毀改本也。”王氏之言,指明曹溪原本之當流通,校勘原本之當慎重,至為痛切。江味浓居士在金刚经勘校记中这样说:“义因文显。且观照般若,实相般若,皆因文字般若而起。则经文中一字一句,其不能不考订明确也审矣。盖本经读诵广遍,因之由明迄今流通于世者,异本甚多。往往传写讹夺,或意为增减,各是其是,几令人无所适从。煦生也晚,幸值晋、隋及唐,如僧肇、智者、慧净。诸大德经疏,归自海外。而唐人写本,如柳诚悬诸人所书,閟在敦煌石室者,亦发现于世。煦得藉以互订参稽,考其真而正其谬。此实希有之遭,而亦后学者之责也。既别成校勘记一卷,附刊经后。若夫字句异同,虽一字之出入,而关系经义甚大者,今皆一一随文指出,明其义趣。孰正孰讹,较然可睹焉。读者详之。”在校对经文的过程中,我感觉非常艰辛,虽然多次查看、反复校对,仍然有脱漏之处,所以当时抄刻经文中的误字、漏字等现象情有可原,并非主观故意攥改。明代之后流通的经文改动颇多,且已入藏,从现在能看到的永乐北藏之后明清时期藏经都存在改动现象,这不是客观原因,可能是当时的人因为自己主观读不通或者其他原因,进行了增改。这种情况,个人认为不足取,应该尽量避免。当今一些居士发心印的经书以及网络上多数佛教网站的经文,乃至正规出版社出版的图书都没有经过认真勘校,抄来抄去,错误百出。无论是从宗教信仰角度还是从学术角度来说,对这种现象很是无奈,深感痛心疾首。这种不负责任的态度,并不利于佛教的弘扬,文化的传播。一些长期持诵金刚经的法师和居士对经文的异同会非常敏感,很多人读校对过的金刚经很不适应,是因为读诵流通本的金刚经太多,强迫养成了习惯,习惯成自然,就认为是流通本是正确的,当然也包括对经文义理的理解也产生了不同。就如同吃惯假药一样,真药现前,反倒认为不美。这也正说明了校对的重要性和迫切性,流通经过仔细勘校的原版佛经的重要性和迫切性。我个人认为佛经还是读原版的好,尤其是敦煌出土的唐代的抄写精良,校对严格的佛经。僧肇在《注维摩经》卷一中说:“经者,常也。古今虽殊,觉道不改。群邪不能沮,众圣不能异,故曰常也。”佛经的流通应该严格审定,一旦翻译后定型,就不应该轻易更改。无论从学术角度还是宗教角度,都有必要对佛经内容做一个严格的审核和校对。我们应该学习房山石经的刊刻和敦煌文献中大量佛经书写的毅力与发心,令正法久住世间。千万不要为了贪求流通佛经的功德和学术上面的急功近利,而不做勘校,匆忙印书。做这个版本将尽力恢复汉文佛经的最早原貌(译者翻译完成后的版本为原貌),就金刚经来看,目前可以上推到唐代(唐初或唐代中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