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菜刀抢银行:解放观察:如何看待流动人口理性化沉淀 时评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18 09:01:57

解放观察:如何看待流动人口理性化沉淀

发布者:danxi 时间:2011-11-10 07:19:00 来源:解放牛网 解放日报【收藏】[0]【评论0 查看】 【我要评论】 【发起话题】赵勇 王泠一

    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的公布,再次将公众的目光聚焦到城市人口问题。分析显示:目前,上海常住人口为2301.92万,同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相比,十年共增加661.15万人,增长40.3%,高于全国增长水平5.8个百分点。值得注意的是,上海的人口增量中, 89.5%为外省市流入人口,外来常住人口总量已达897.7万,年均增加55.1万人,均高于北京 (44.8万人)和天津 (21.1万人)的增长水平。上海的流动人口在大量迁入迁出的过程中,无论是规模、结构、分布,还是生活状态、居留意愿等都发生了较为明显的规律性变化,并呈现出如下特征。

    首先,就近单向流动占主流。 2010年,上海63.3%的外来流动人口来自华东地区,安徽、江苏、河南位列来源地前三位,这与流入人口大省广东 (以湖南、江西、广西流入为主)和北京 (以河北、河南和山东流入为主)的情况类似,表明人口流动的趋势依然为就近流动和向发达地区的单向流动为主。

    其次,家庭化迁移明显。根据上海市人口计生委2006年的抽样调查数据显示,至少和一位亲属一起来沪的外来人口所占比例为 63.7%,其中 84.4%与配偶一起来沪,43.6%带来了子女。而2011年的抽样调查显示,近年来,上海外来人口的家庭成员规模也在不断增加,根据推算,上海2005年到2010年,外来人口增加了320万,其中近50%来自流动人口家庭成员的自身增长。

    再次,法理性沉淀增多。随着社会流动性的增强,必然带来了婚姻状况、家庭房产购置情况的变化。 2009年,上海民政部门办理国内结婚登记的 “两地婚姻” (夫妻一方为非沪籍) 56217对,占全市国内结婚登记的38.1%。另据抽样调查显示,外来流动人口中8.4%的人员在上海购置了房产。这些群体,显然都将成为上海未来长期稳定居住的显性群体。

    第四,福利性流动显现。随着国家和上海对流动人口基本公共服务重视程度的不断提高,上海公共服务设施的完善和服务水平的地区性差异,也成为吸引人口流动和长期居住的重要原因。据统计, 2009年在上海接受义务教育的外来人员子女为 38万,2010年这一数字已上升到47万,而且还有不断增高的趋势,追随城市高福利而来的新的流动人口群体已经显现。

    此外,长期居留意愿增强。城市相对较多的就业机会、发展机遇,以及上海本身的优势和较为规范的用工环境,不断吸引各层次的外来人员来沪发展,而且长期在上海工作生活的意愿也不断增强。抽样调查的数据显示,来沪人员中打算长期居留的比例为41.8%,学历越高长期居留意愿越明显,研究生学历的达到了 71%。同时,2010年上海常住外来人口中, 20-34岁的青壮年人口为422万,占常住外来人口的47%;劳动年龄人口为783万,占87.3%,主要从事二、三产业中的制造加工、建筑施工、运输操作、商业服务、餐饮服务、居民生活服务等。

    由此可以看出,随着国家针对流动人口尤其是农民工各项服务保障政策的完善,以及上海自身的区位优势和吸引力,未来上海仍将成为我国吸纳人口流动的重要区域之一。而上海在服务长三角、服务全国的同时,也充分利用了全国性的有效人力资源。但是,流动人口在上海相对长期稳定就业与居住的比例将不断提高,其大量积聚也将进一步考量上海社会建设、城市管理和城市发展的智慧。与此同时,我们必须从宏观层面正视当前上海流动人口中存在的两个突出问题:

    一方面,流动人口的结构性问题不容忽视。 “十二五”是上海“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国际金融中心和航运中心建设以及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必然需要高素质的产业从业人员与之相匹配。然而,从“六普”、抽样调查等数据来看,本市外来人口中,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占14.1%,比全国总人口平均水平高4个百分点;高中文化程度占16.2%,仅比全国高0.4个百分点;初中文化程度占52.7%。流动人口中高素质从业人员的增量吸收和现有从业人员的存量调整,将是未来一段时期上海需要迫切解决的重要问题。

    另一方面,流动人口的社会融合问题日益凸显。一个行政地域既是经济发展实体,更是社会发展的综合体。上海城市发展的目标,应该是居民社会关系的和谐融洽和对城市服务与管理的高度认同。因为地域观念、生活习惯、文化背景等方面的差异,加之上海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资源的相对紧张,当前上海的确还存在着流动人口的社会融合问题。从上海的情况看,由于外来流动人口占常住人口比例不断提高,由此在传统的市民和农民的 “二元结构”之外,形成了流动人口和本地居民的 “新二元结构”。而纵观西方发达国家在经济快速增长时期的城市发展,同样面临着人口大量涌入所产生的类似矛盾和问题。

    有意思的是,上海市人口计生委的抽样调查数据还显示: 2011年,来沪人员的就业率达到了84.6%,超过80%的来沪人员基本能听懂上海话, 25%的调查对象参加过社会公益活动, 41.8%的来沪人员打算在上海长期居留。这些数据反映了一些基本事实,一是上海的流动人口因为高比例的就业率,群体相对稳定;二是语言沟通障碍减少和一定比例的社会参与,社会融合的主观需求较高;三是长期居留的意愿比较强,今后沉淀在上海的流动人口会越来越多。所以,社会不同群体的融合是今后一段时期必须重视的问题。对此,我们应该用更积极和主动的心态去应对矛盾与解决问题。

    (作者分别为:上海市人口计生委副主任,上海社会科学院 《上海民生发展报告》主编)

本文栏目:时评 作者:赵勇/王泠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