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道宝宝图片: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提高公民思想道德水平 -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4 12:53:24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提高公民思想道德水平

 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提出要“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要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十七届四中全会《决定》指出:“党员、干部模范学习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的重要任务”。

讲三个问题:

一、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总任务和新思路   

二、全面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深刻内涵和基本内容

三、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

 

 

    一、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总任务和新思路   

     要明确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必须深入了解我国文化建设特别是意识形态领域的现状。

    1、我国文化建设和意识形态领域的现状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们党通过认真总结社会主义的历史经验,十分重视文化建设,提出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这个崭新课题。二十几年来,一方面文化建设中的实体部分,即教育科学文化建设,取得长足的进步与发展:教育方面,在全国范围内大力推进九年义务制教育,中等教育尤其是职业教育发展迅速,高等教育近几年突飞猛进,高等教育总规模已达到2500多万人,跃居世界首位;科学方面,自然科学和哲学社会科学都有很大发展,科技进步很快,特别是在“两弹一星”、航天技术等尖端领域有重大突破,取得了举世瞩目的重大成就,科技队伍已达到3200多万人,居世界第一位;文化方面,文学艺术、新闻出版、体育卫生等事业都在大踏步地前进,现在中国每年出版的书籍达十余万种,呈现一派繁荣景象。随着教科文的发展和文化力的跃升,人的素质、民族的素质在提高。另一方面,文化建设中的意识形态部分,即思想道德建设,正面的影响和负面的问题都存在。

    正面的影响主要有以下几种:一是观念不断更新。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与发展,破除了与其相违背的陈旧观念,建立了与其相适应的改革、开放、求新、务实、民主、法制、平等、自主、公正、时效、人才等新观念,人们的观念变化很大,思维方式也在改变,变得更加适应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二是理论创新加快。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们党在总结社会主义历史经验特别是新鲜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许多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并不断将其系统化、理论化,用创新理论有力地指导和推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发展。三是民族精神得到发扬。中华民族是一个伟大的民族,有爱国主义的光荣传统,以勤劳勇敢、团结统一、爱好和平、自强不息著称于世。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党领导广大群众,进一步弘扬了民族精神,各条战线都涌现出了一些先进人物。四是重视人的价值。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通过拨乱反正,重新恢复了人是最高价值目标,坚持以人为本,切实保障人权,推进人的全面发展。

    负面的问题主要反映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拜金主义盛行。有商品经济,必然有商品和货币拜物教,由于市场经济的二重性,市场调节的自发性和盲目性,市场竞争中的利益驱动,助长了利己主义、享乐主义、拜金主义在一部分人中的蔓延。正如一位西方学者所说:市场经济会“提高生产效率”,但也会“带来可怕的心理问题”,“很多人都在变,越来越爱钱,成为金钱的狂热追求者”。部分领导干部为了聚敛财富,以权谋私,权钱交易,从而走上犯罪道路。二是不良风气滋长蔓延。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重新恢复了正确的思想路线和政治路线,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历史性成就。但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一些不良风气,如庸俗人情之风、封建迷信之风、大吃大喝之风、奢靡之风、拜金之风、赌博之风等在日益滋长和蔓延,侵蚀了党的肌体。实践说明,党风与政策不同,政策错了,出了问题不要紧,通过总结经验,很快就能纠正;党风则不同,一旦党风社会风气变坏了,出了问题,就不是短时期内能够恢复的。三是理想信念淡化。在市场经济的“商潮”、资本主义的“西潮”和社会主义的“低潮”的强烈冲击下,现在讲理想的人少了,讲“实惠”的人多起来,整个社会理想信念淡化,少数人的理想信念发生动摇。四是道德水准下降。当前我国正处在体制转型时期,旧的道德规范已被破坏,新的道德规范尚未建立,一些人道德缺失和沦丧,什么坏事都敢干。在一些人中,中华民族“诚实守信”的传统美德已荡然无存。这是社会风气不尽如人意、早已绝迹的社会丑恶现象重新泛起、假冒伪劣产品屡禁不止、大案要案有增无减的一个直接原因。

    为什么思想道德领域在取得一定成绩的同时出现了这么多负面问题?主要原因有两条:一是条件变了,过去搞的是计划经济,纯粹公有制,与此相适应,意识形态领域相对封闭,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比较牢固,尽管也存在着这种那种非无产阶级意识形态,但并不活跃,处于沉寂状态,对人们的影响较小。那时,意识形态工作比较简单好做,容易见成效。 现在不同了,我们搞的是市场经济,多种经济成份并存。还实行改革开放,这样在上层建筑的意识形态领域中就出现了一元主导和多元并存的错综复杂局面,各种各样的社会思潮不仅应有尽有,而且异常活跃,并对主流意识形态构成挑战。这就不能不对一些人的思想产生较大影响。现在,领导意识形态工作比过去的难度大多了,可以说这是执政党最艰难的工作。在这种形势下,关键在于执政党要适应形势的变化,提高驾驭意识形态工作的能力。如果适应能力强,举措得当,可以在一元主导与多元并存的形势下,把思想搞得很活跃,以利于执政党从其他社会思潮中吸取有价值的内容,并提高鉴别力,增强抵抗力,注入免疫力;如果对形势的变化不适应,举措不当,或主流意识形态虽居主导地位,但思想教条僵化,或主流意识形态失去主导地位,思想十分混乱,出现这两种局面都是不好的。二是从主观方面来说,我们对新时期的意识形态工作有个适应过程,有些应对措施与时俱进和创新不够。过去我们主要是用世界观、人生观这“两观”去教育干部和群众。“观”就是对某一问题总的根本的看法。所谓世界观,即宇宙观,就是人们对世界总的根本的看法。毛泽东特别重视树立正确的世界观,认为“世界观的转变是一个根本的转变”。他要求知识分子和各级干部“逐步地抛弃资产阶级的世界观而树立无产阶级、共产主义的世界观”。毛泽东所讲的世界观,不只是从自然观中物质和意识关系角度讲的小世界观。而是包括历史观在内的,“是英雄创造历史,还是奴隶们创造历史”的大世界观。所谓人生观,是关于对人生的根本看法和态度,包括人生理想、人生目的、人生态度、人生道路等,一句话人活着是为了个人的荣华富贵,还是为社会和他人做贡献。那时,用“两观”对干部和群众进行教育很管用。在我国改革开放以后,随着经济的多元化、文化的多样化,不同阶级、阶层、群体因利益矛盾引起价值尺度、目标的碰撞,以及人的个性的充分释放,价值观念越来越多元化,价值观作用也越来越大。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党又提出了价值观。所谓价值观,是指对一定信念、信仰、理想、倾向等总的态度和观点,起着行为取向、评价标准、评价原则和尺度的作用。从“两观”到“三观”前进了一步,起了一定作用,但总体上成效并不十分明显。

    2、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思想道德建设的总纲领总任务和新思路

     我们党遵循“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认识规律,在深刻总结思想道德建设经验的基础上,创造性地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一重大崭新课题。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既是当前和今后很长一个时期思想道德建设的总纲领总任务,又是思想道德建设的新思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特点:一就性质来说,它是社会主义的,但是有共产主义因素;二就构成来说,是核心部分的精华,不包括非核心部分;三就内容来说,它已不是单一性的,而是综合性的,形成了一个基本方面相互联系、相互贯通的科学体系。这意味着我国的思想道德建设已从单一性进入和上升为整体性、综合性。实践证明,单一性建设的效果是有限的,思想道德的各方面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整体性建设的成效将会全面跃升。回顾历史,我国封建社会的基本价值,如法典化了的 “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仁,义,礼,智,信)”等纲常名教,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价值,如早期的自由、平等、博爱,当代的民主、自由、人权等,都是整体性、综合性的。这些基本价值在它们那个时代对凝聚人心和稳定社会起了非常大的作用。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当前全党和全国人民一项重大战略任务。这项建设,对统一全党全国人民的思想,提高全社会在思想道德上的进步,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将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

    二、全面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深刻内涵和基本内容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包括四个方面的基本内容:一是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二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三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四是社会主义荣辱观。这四个方面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既相互联系又各有侧重,鲜明回答了在社会思想日益多元、多样、多变的情况下,我们党用什么样的精神旗帜来团结和引领全国各族人民开拓前进,谱写人民美好生活新篇章。

    1、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

    这是从理论层面说的。理论带有根本性,理论对了,一切皆对;理论错了,一切皆错;所有问题的解决,都离不开理论指导。它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核心和灵魂。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大力推进理论创新,不断赋予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鲜明的实践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宣传普及活动,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深人回答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培养造就一批马克思主义理论家特别是中青年理论家。”马克思主义是当今世界最先进的思想理论。它是马克思、恩格斯的观点和学说体系,是无产阶级的意识形态和科学世界观,是无产阶级及其政党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马克思主义创始人不止一次地指出,我们的学说不是教条而是行动的指南;它的运用,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毛泽东在民主革命时期的一个独创性贡献,是提出了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原则。我们党在八十多年的奋斗历程中,坚持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形成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这是我们党最宝贵的财富。在我国社会意识形态中,马克思主义只是其中一部分,但它不是普通的一部分,而是具有指导地位和作用的一部分。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就实质来说就是坚持以工人阶级的意识形态作为我国社会的统治思想。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包括如下三个不同层次的内容,即:平持以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推动改革开放和社会王义现代化建设;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用一元统领多元,使马克思主义成为主流社会思潮;坚持用马克思主义尤其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武装广大干部和群众。从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角度,更重要的是后两个层次的内容。

     2、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这是从理想层面说的。理想是人们的社会政治立场和世界观在奋斗目标上的集中表现,它表示着人们对未来的向往和追求。列宁说:对于觉悟的工人来说,社会主义是一个庄严的信念。任何一个国家和民族,都需要有一个精神支柱。理想信念是最重要的精神支柱。科学社会主义创始人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这本名著中,通过对资本主义的深刻分析,提出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科学论断,用“两个必然”思想武装了世界各国一代又一代共产党人和革命者。过去我们有一个传统优势,就是精神力量强大。邓小平指出:“光靠物质条件,我们的革命和建设都不可能胜利。过去我们党无论怎样弱小,无论遇到什么困难,一直有强大的战斗力,因为我们有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无论过去、现在和未来,这都是我们的真正优势。”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党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把理想层次化了。对于共产党人来说,最高理想是实现共产主义;在现阶段,全社会的共同理想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共同理想,昭示了我们在本世纪前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到世纪中叶基本上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具有强大的感召力和凝聚力。

    3、坚持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的时代精神

    这是从精神层面说的。毛泽东说:人总是要有一点精神的。对于一个民族来说也是这样。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精神支撑。在俄国革命中,列宁、斯大林特别强调要把俄国人的革命胆略和美国人的求实精神结合起来。中华民族是一个伟大的民族,在五千多年的历史洗礼中,涌现了像岳飞、文天祥、林则徐等一批伟大的爱国主义者,同时也哺育了像孔子、老子、屈原、司马迁、李白、杜甫、关汉卿、曹雪芹那样足以使我们民族引以为自豪的思想家、文学家,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在新的历史时期,人类文明和社会进步的速度明显加快。我们党紧跟时代前迸的步伐,在继承和发扬革命和建设年代优良传统的基础上,引领全社会形成了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这两大精神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传的精神支撑,是当代中国不断创造崭新业绩和世界奇迹的力量源泉,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不可或缺和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    

    4、坚持社会主义荣辱观

    这是从道德层面说的。道德观念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一部分。它是调整人与人、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之间相互关系的行动规范。任何社会的安定与和谐,都需要用法律制度和道德规范来维系。法制是通过强制手段实现,道德是通过良心、信仰、舆论等非强制手段实现。道德建设是任何一个社会最重要的思想建设。前苏联学者费迪说:“道德规范之于人,犹如远行者的面包、沙漠上的水,没有它们便没有生命。倘若失去良好的道德气氛,人类社会就可能变成一群野兽。”日本人西田几多郎说:“我们经常怀着无限的赞美和敬畏心来看待的东西有二:一个是高悬在上的星斗灿烂的星空;另一个是内心里的道德世界。”道德建设的核心是荣辱观。邓小平指出:“中国人民有自己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以热爱祖国、贡献全部力量建设社会主义祖国为最大光荣,以损害社会主义祖国利益、尊严和荣誉为最大耻辱。”胡锦涛同志提出的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涵盖了社会风尚、人生态度的方方面面,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党的优良传统和社会主义道德三者的完美结合。它旗帜鲜明地指出了应当坚持什么、反对什么,提倡什么、抵制什么,告诫人们不能荣辱不分,更不能以耻为荣。它深化了我们党对社会主义道德建设规律的认识,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内容之一。

    总括起来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以理论层面为主导,统领理想;精神、道德等不同层面,四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缺一不可,构成一个完整的体系。

    三、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在意识形态领域存在多种社会思潮的情况下进行的。搞好这项建设,必须加强对我国意识形态问题的研究。

    1、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特点   

     当前,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主要特点表现在两方面:一是改革开放以后,随着经济领域确立以公有制为主体和多种经济成份并存的基本经济制度,在上层建筑的意识形态领域出现了一元主导和多元并存的错综复杂局面,反映不同阶级、阶层的利益和愿望的社会思潮应有尽有、层出不穷,其中既有正确的、进步的、积极的、向上的社会思潮,也有错误的、消极的、落后的、甚至是腐朽的社会思潮。所渭社会思潮,是一种根源于经济基础的社会意识现象,是一定阶级、阶层、群体的利益和愿望的反映,既具有理论形态,又具有心理形态,是社会意识的综合表现。社会思潮与学术思想不同,学术思想只影响于学术界,而社会思潮则传播于一部分群众之中。二是我国正处在从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与信息社会过渡的社会转型时期,也是社会大变动时期,现在是思潮万千、思潮起伏、思潮澎湃,是社会思潮活跃期,它们彼此对立、互动、激荡、消长,活跃于社会上层建筑的意识形态领域里,对社会和人们产生不同的影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正是在这种条件下进行的。   

    2、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根本前提、基本原则和重要条件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必须遵循相适应意识形态领域的工作特点和规律。    

    第一,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根本前提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马克思主义是我国意识形态中具有指导地位和意义的部分。确立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和确立共产党在政治生活的领导地位既有相似之处又有所不同。思想理论的指导地位除靠制度保证外,还需要理论本身的科学性和真理性以及由此而产生的说服力和影响力。   

    第二,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原则是在意识形态领域既要坚持一元主导统领又要坚持多元兼容并存。没有兼容并存,意识形态清一色,就会封闭僵化,一潭死水,丧失思想活力和文化创造力;失去一元主导统领,意识形态必然陷入一片混乱,进而导致社会动荡。一元主导下的多元并存有积极意义。在这种格局下,便于人们了解、熟悉各种社会思潮,并借鉴和吸纳其中的优秀成果和有价值的内容。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正是在多元化的文化形态中产生和发展的。纵向的继承和横向的借鉴是思想理论和核心价值发展的普遍规律。

  第三,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条件是加强宣传教育工作和积极引领社会思潮。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要在全社会大造舆论,加大宣传力度,并将其纳人国民教育之中,为公民的大多数所认同和接受。所谓积极引领社会思潮,就是支持正确和进步的,改造消极和落后的,抵制腐朽和有害的,努力营造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内核的和谐思想文化氛围。“引领”就包含不论对哪种社会思潮,都不采取行政手段,不搞无限上纲的“大批判”,重要的是坚持实事求是,把道理说透,以理服人,以理取胜。行政干涉和“大批判”能产生逆反心理,结果事与愿违。我们党要利用执政的优势,通过掌握舆论宣传教育等工具,提高引领社会思潮的本领和能力,这是执政能力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方面。具体说,主要是四种能力:一是鉴别力。要通过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分析方法,透过思潮现象,把握思潮的实质,以提高各级领导干部的政治敏感性和政治鉴别力。二是吸纳力。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是开放的体系,它没有离开世界文明大道,不断从各种社会思潮中吸取其优秀成果,经过批判、消化和吸收,充实、丰富和发展自己。三是创造力。主流文化和主流意识形态要在吸纳优秀成果和新的实践基础上,不断有所创新,增强创造力,避免疲软状态,以扩大在广大群众中的影响。四是抵制力。对各种社会思潮,要区分马克思主义和非马克思主义、反马克思主义界限;对非马克思主义社会思潮,可以和睦相处;对反马克思主义思潮,尤其是有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则要坚决抵制,以削弱其影响。

我国正处在一个思想大活跃、观念大碰撞、文化大交融的时代,先进文化与落后文化、健康文化与腐朽文化同时并存。从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和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角度,最重要的是引领好如下几种社会思潮。 

    一是“西化论”。我国实行对外开放打开国门以后,形态不一的西方各种学术流派进入我国的学术界。它曾以喧宾夺主之势一时成为文化热的主潮。它是我国社会转型期和现代化进程中一个重要文化学术思潮和社会思潮。我们从西方各种学术流派中,学习和借鉴了许多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经营管理方法,这是我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一个必要条件。我们强调大胆地借鉴和吸收人类文明的一切成果,最主要的就是学习和借鉴资本主义所创造的人类文明成果。问题是,有些人认为现代化就是西方化,他们在现代化的幌子下竭力鼓吹“西化论”。一切照抄照搬西方的,尤其是新自由主义的。新自由主义鼓吹西方的民主、自由和人权,照搬西方的经济和政治模式,主张私有化,实行“自由市场经济、议会制、多党制、总统制”和所谓的“直接选举”。自由主义是当今世界三大大思潮中的一种思潮,是以鼓吹自由主义、个人主义为核心的资产阶级思潮,其中某些非意识形态的操作性层面的内容可以参考,但不能照搬照抄。对西方所有学术流派和社会思潮,都要严格区分哪些是反映人类文明发展特征的,哪些是具有明显西方社会阶级特征的。前者可以借鉴,后者不能借鉴。如果不加以区分,一律照抄照搬,就将把中国引向资本主义道路,实现“和平演变”。必须认清,当代的新自由主义,意识形态色彩浓厚,是一种文化扩张主义,是西方敌对势力对社会主义国家进行和平演变的思想武器。受西方学术和社会思潮影响,盲目崇拜西方文明、羡慕西方文化甚至模仿和追求西方生活方式,以洋为荣为贵的风气也在整个社会中弥漫开来。“西化论”在上个世纪下半期达到了顶峰,那时文坛轮流出现尼采热、萨特热、韦伯热、弗洛伊德热,各领风骚一两年,在社会上仍有相当影响。我们在意识形态领域里,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在积极吸收西方文化优秀成果的同时,坚决抵制西方文化中对我有害的东西,尤其是新自由主义思潮,并回应各种“西化论”的挑战,以确保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地位和作用。   

    二是“新儒学”。由孔子创立的儒家学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学派,它在中国传承了几千年,在学术界和群众中都具有广泛的影响。“新儒学”是与“西化论”相对峙的另一学术思潮。改革开放以后,特别是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强调民族化、本土化,对文化激进主义的反弹,以及港澳回归后民族自信的重建,逐渐形成了一股强劲的以新儒学为代表的文化保守主义思潮。最近一个时期,创办孔子学院,推广学习汉语,研究和弘扬传统文化,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把中华民族复兴和中国传统文化复兴相统一,这些都是对的,无可非议。传统文化底蕴深厚,有许多民主性精华,如“仁者爱人”、“和而不同”、“天人合一”、“刚健有为”,“敬德保民”、“民贵君轻”、“礼义廉耻”等,都可以古为今用。值得注意的是,在当代以新儒学为代表的文化保守主义思潮走俏中,虚骄自大的“中国中心论”重新抬头,预言二十一世纪是“中国文化世纪”,有损中国形象;各种变相的封建意识借机泛起,美化帝王,以帝王为中心的宫廷题材的作品从街头书摊到影视荧屏大量涌现;更有甚者,有人竟鼓吹把儒家学说当做一种宗教来复兴,甚至倡导把儒教定为国教,把儒学定位为“王官学”,建立“儒家社会主义共和国”,用儒家学说代替马克思主义,儒化共产党,儒化社会主义,儒化马克思主义。传统文化中的消极面在我国现实社会生活中表现得淋漓尽致,对它应该有比较全面和清醒的认识。北宋大臣赵普曾经说过:用半部《论语》治天下。这句话对宋王朝和封建社会来说也许有道理。今天,别说半部《论语》,就是整部《论语》也治不了天下。只有马克思主义才能治党治国治天下。在文化思想宣传工作中,我们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一种全新、全方位的视野,在复兴民族文化和吸纳传统文化民主性精华的同时,必须剔除其封建性糟粕,并抵制和回应新儒学和东方文化主义的种种挑战。在农业社会基础上形成的中国传统文化,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抵制随现代化而来的西方思想文化和生活方式的侵袭和影响,但是这种逆向的文化成果如不加以改造,不可能促进现代化的生长。

    三是“民社潮”。民主社会主义是世界社会主义运动中的一个改良主义的派别和思潮,其前身可追溯到第二国际后期的社会民主党,主要代表人物和思想领袖是伯恩斯坦。它在20世纪上半个世纪经历了一个萧条和衰落时期,在下半个世纪取得很大发展,中心在西欧。在当代,民主社会主义是西方国家社会党、社会民主党意识形态和思想体系的总称。从社会民主主义(第二国际时期)民主社会主义(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社会民主主义(苏东剧变以后),前后有很大变化。开头的社会民主主义是表明党的当前任务是民主主义,但最终目的是社会主义;最后的社会民主主义则表明党已放弃了社会主义,而是一种民主主义。当今说的民主社会主义是一种习惯性的称呼,它已放弃了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放弃了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把“社会主义”视为在资本主义框架内无止境的基本价值目标(自由、公正、互助)追求。他们在资本主义国家中推行的社会福利政策和民主化措施有一定进步意义。但是,民主社会主义始终局限在资本主义框架内,实际上充当“资本主义病床边的医生和护士”,目的还是在维护资本主义制度。在我国历史上,没有民主社会主义传统,这是中国工人运动的一个优势。但是,近些年来这种思潮也悄然来到中国。我国经过三十年的大发展,经济社会发展出现了阶段性特征,如在贫富差距拉大的基础上因收入分配不均而引起的利益矛盾日益突出,与经济快速发展相对应的民主政治建设相对滞后等。针对这种情况,在党和国家强调民主法制、公平正义、社会保障的时候,民主社会主义思潮就骤然升温。有人竭力宣扬民主社会主义,主张用民主社会主义代替马克思主义。还有人说,科学社会主义和民主社会主义尽管斗了一个世纪,但二者同根同祖,有许多相近的地方,特别是在世界范围的改革潮流下,二者之间的差别越来越小,不必划清界限,甚至可以合二而一。他们不了解科学社会主义和民主社会主义的差异很大,可谓径渭分明。二者的原则区别,一是在指导思想上,科学社会主义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一元化指导,而民主社会主义主张多元化的指导思想,并且放弃了马克思主义;二是在如何对待革命和改良的问题上,科学社会主义既坚持革命也不否定改良,而民主社会主义只主张改良,根本否定革命,鼓吹改良主义;三是在如何对待资本主义问题上,科学社会主义坚持用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而民主社会主义则把“社会主义”看成是在资本主义条件下无止境的价值目标追求,即不主张超越资本主义,仍然是伯恩斯坦的“运动就是一切;目的是微不足道的”。当然,这也不是说民主社会主义一无是处,没有可取和可资借鉴的地方,但是绝对不能用民主社会主义取代科学社会主义,把共产党改名和改造为社会民主党。这是一个重大原则问题。江泽民曾经提出要划清七个界限,其中就包括科学社会主义和民主社会主义的界限。“民社潮”与“西化论”不同。“西化论”是舶来品和传染病,而“民社潮”虽然也有舶来的一面,但主要是体制内自生的,如不及早医治,将会危及生命。如果中国搞民主社会主义,决不是“民主+社会主义”的简单相加,更不会是某些人所梦想的出现另一个“瑞典”,而只能是把民主社会主义在西方国家所搞的那一套照搬到中国来,搞指导思想多元化、多党制等。这样很快主体就会断裂,整个社会大乱,别说出不了“瑞典”,甚至八十八年奋斗的成果也要被葬送掉。这绝不是危言耸听,而是有前车之鉴。前苏共和匈牙利社会主义工人党就是由于改旗易帜,通过推行民主社会主义,彻底改造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导致亡党亡国亡社会主义。民主社会主义不能救中国,只能毁中国。只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践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能够救中国、发展中国。这条道路的正确性,已被我国取得的举世瞩目的历史性成就所证实。我国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绝不是通过民主社会主义的道路,而只能通过“自己的道路”。    

    四是宗教热。这是当今的一种世界性现象。宗教是一种复杂的社会文化现象。宗教与哲学、宗教与科学、宗教与艺术之间,具有一种既对立又联结的复杂关系。许多社会人文学科的深人研究,如哲学、历史、文学、艺术等,都涉及宗教文化的一些问题。把宗教作为文化研究,可以拓展并深化某些人文学科的研究。宗教教义、宗教文化、宗教道德中也含有有利于社会发展、健康文明的内容。改革开放以后,随着纠正在宗教问题上“左”的错误、思想解禁和文化复苏,宗教问题越来越受到重视。继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掀起知识界的“宗教文化热”之后,九十年代进一步升温为一些地方群众性的“宗教热”。一时修造露天大佛成风,烧香拜佛的信男信女络绎不绝。有些党员领导干部不信马克思主义信鬼神,到处求神拜佛,请人算命看风水,除夕之夜争烧头柱香,大搞封建迷信活动。据估计,我国至少有一亿以上的人信奉宗教。必须看到,当前的“宗教热”,主要不是热在“文化”上,而是热在“迷信”上。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江泽民针对这种情况,提出“宗教和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要求和原则。我们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宗教观和党的宗教政策,在尊重信教自由、团结信教群众和爱国宗教界人士、积极利用和深人开发宗教文化、充分发挥宗教在促进社会和谐方面作用的同时,必须高筑科学精神和无神论的阵地,划清和区分“宗教文化”与“宗教迷信”的界限,以抵制在“宗教文化”掩护下的愚昧迷信思想和各种神秘主义的伪科学思潮在社会上的传播与影响。我们所要构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是建立在宗教信仰基础上的和谐,而是建立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础上的和谐。 

    综上所述,我们所以强调引领上述四种社会思潮,主要是在众多社会思潮中这四种思潮在社会上和群众中的影响较大。尤其是前三种思潮,即“西化论”、“新儒学”和“民社潮”,既是学术思潮也是社会政治思潮,并且都在同马克思主义争夺主流意识形态的地位。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和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必须引领好这几种社会思潮。“引领”的方式可以多种多样,对同马克思主义争夺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社会思潮,当然不排除必要的批评和斗争。意识形态领域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执政党切不可忽视这个阵地。必须利用执政优势,提高在这方面的执政能力,通过贯彻“双百”方针,保持住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和发展积极健康向上的主流意识形态。有了这个前提,经过长期坚持不懈的努力,才能在全社会建设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以凝聚党心民心,推进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关键在党。各级党组织必须大力加强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把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放到最重要的位置上,开拓一条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新路,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持和精神动力。 

 

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核心 坚持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共同协调发展,促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建设,加强公民的思想文化道德教育。 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核心是什么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基本思想是什么 社会主义道德体系为什么必须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 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教育的核心和原则是什么? 社会主义道德建设要坚持以( )为核心 是社会主义职业道德的基础和核心,是社会主义职业道德建设所倡导的首要规范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探索社会主义道路上有哪些正确的知道思想? 联系自己的思想和实际.谈谈怎样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而奋斗? 联系自己的思想和实际如何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而奋斗 论毛泽东关于农民问题的基本思想对我们今天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现实意义 论毛泽东关于农民问题的基本思想对我们今天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现实意义. 论毛泽东关于农民问题的基本思想对我们今天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现实主义 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孔子核心思想? 系统论核心思想是什么? 论语的思想核心 神秘主义的核心思想 电子商务的核心思想 为人民服务是公民道德建设核心,是社会主义道德区别和优越于其它社会形态道德的显著标志对吗? 社会主义道德观建设要坚持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是第几次以中共中央决议的形式提现 ( )作为公民道德建设的核心,是社会主义道德区别和优越与其他社会形态道德的显著标志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