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话手游魔族坐骑:老上海的痕迹(八十四,老上海的名园“半泾园”还留下什么痕迹?)新编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7 14:28:08

老上海的痕迹(八十四,老上海的名园“半泾园”还留下什么痕迹?)新编  

2011-10-10 17:13:02|  分类: 默认分类 |  标签: |字号大中小 订阅

【长篇纪实】

老上海的痕迹

八十四,老上海的名园“半泾园”还留下什么痕迹?(新编)

老上海有很多名园;豫园我们都去过;半淞园,露香园听到过没见过,只知道有一条露香园路和半淞园路,我再说下面的名园看看您知道几个?

日涉园、也是园、半泾园、吾园、省园、沪城八景江皋霁雪、魁星阁。我们来数数;这里八个加上上面三个,能排上队的老上海的名园至少就有十一个,还不算私人的园林。一座城墙围起来能有多大?十一座园林加上纵横交错的河道和河上的桥,老上海的风光有多美?苏州由园林城市著名,但其密度可能还及不上老上海,只是它的历史没有苏州长,以明末清初居多——尤其清末如雨后春笋,蓬蓬勃勃,很多名人游记都有记录。

现在一个豫园,名噪上海,因为它的命好,已经破落到不可收拾的地步,乾隆二十五年 (1760年),一些豪绅富商集资购买豫园旧地,恢复当年园林风貌。可是还有十个呢?它们个个都是苦命的主,在我的《老上海的痕迹》里提到过几个;书隐楼是日涉园的一部分、也是园只留下了一条也是园路、魁星阁在文庙,其它的已无踪影,好可怜!

今天我们讨论的是半泾园,有人会以为我的笔误;把半淞园写成了半泾园,半淞园在城外南市,而半泾园才在城里,哪里?在蓬莱路。

半泾园图

半泾园始建于清雍正年间,是赵东曦别业,园中遍植桂树、杏树,园内楼台亭榭,小桥流水,风光奇丽,香气袭人,赵东曦有《桂屏赋》传世。因园前是半段泾(河名),故此园名半泾园。

半段泾是凝和浜、中心河的支流,自亭桥西,过杨家桥、新右营署、万寿宫至墙根。这个万寿宫就在半泾园里,听我讲下去;

半段浜

看了这段河道图,很清晰了;半段泾(半段浜)向东是断头河,人们称之为半段,据说该泾沿岸广植梅树,又叫“梅溪”,这便是胡适读小学的母校——梅溪小学的来历。

梅溪弄

原梅溪小学旧址

河边的半泾园就在也是园的对面,现在龙门邨的后面,民国初年,半段泾被填没,就是现在的蓬莱路。

蓬莱路

很快,赵氏后裔式微,半泾园为曹一士所得,那么曹一士是何许人?

曹一士来头不小;清雍正七年(1729年)进士,任云南到监察御史授编修,官至兵科给事中,恪尽职守。

曹一士在半泾园筑有书斋,在这里讲学,名为四焉斋。这四焉斋出自论语;“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

嘉庆年间,曹氏家族衰落,到了同治年间,半泾园已荒圯。眼看半泾园将要消失,光绪十五年(1889年)巡道龚照瑗、海防同知刘元楷、知县裴大中、教谕宣敬熙和乡绅捐款购得半泾园,半泾园又得重生。

当时的道、县官员是有目的的,光绪十五年(1889年),为庆贺光绪帝和太后寿诞,上海道台决定在半泾园的西南部,仿北京故宫筑宫殿,为上海地方文武官员朝拜,遥祝圣躬万寿无疆的地方,故称万寿宫。有这个借口筹款就方便了;地方大小官员不敢懈怠,当地乡绅也踊跃捐款,半泾园一再扩建,竣工后蔚为壮观,前为半段经(蓬莱路),后为肇家浜(复兴东路),园景堪称一绝,西口附近还设有清节堂,是旧社会妇女守节堂园,这是半泾园全盛时期。

这么大而精美的园林,现在的人们好像谁也不知道,但文庙东首;蓬莱路上有一条长仅一百来米的弄堂——半泾园弄。

这条弄堂就是偌大园林唯一的痕迹?半泾园到哪里去了?

半泾园弄

好景不长,到了民国城里诸多河浜都被填平,城里小桥流水不复存在,荷花池没水干巴巴的只能挖藕吃!再加上皇帝,皇太后没了,1911年,园内驻了军,经他们一折腾,半泾园还会好到哪里去?

军队撤防,半泾园全成了西成小学。1949年,西成小学改名蓬莱路第二小学,这就是现在的蓬莱路225号。

快去看看,一定还在!

弄口的老树

半泾园弄在蓬莱路口东首有一个大围墙,高高的大树煞是气派,这个围墙围起来的,就是老上海名园“半泾园”。

现在的蓬莱路第二小学就在这里。

偌大的小学——蓬莱路第二小学

蓬莱路第二小学在蓬莱路上依然很大,可见当时半泾园的气势,

半泾园你哪里去了!

我站在围墙外,难道一代名园就只有这么一点点痕迹吗?多可惜;它可能比任何园林都美,因为它曾经是仿故宫的,但是这些都没有意义了!

又有消息;“沪上清朝一代名园“半泾园”的门额石匾,在上海文庙被发现,且完好如初,已引起黄浦区文物管理委员会的高度重视。”

半泾园

我赶到文庙,问询门房有没有这块石匾,门房一无所知。无奈,买了门票,把文庙找个遍,一无所获。又去了办公室,还是没有结果,很失望,但是我确信这是真的,因为有图片,肯定是某个单位收好了,只要不遗失就可以了。

此石匾系传统的青石材质,其长99厘米,宽55厘米,石上镌刻着隶体“半泾园”三字,圆润厚实,古朴遒劲,左边落款:“光绪己丑孟冬月,曲园俞樾书。”

俞樾(1821—1906),晚清著名国学大家,为当代红学家俞平伯的祖父,亦系康有为之师。其字阴甫,号曲园居士,浙江德清人。道光三十年进士,官编修。石匾上的半泾园三字,正是曲园老人最擅长的隶体书法,有不同凡响之妙。

最牵挂的要算万寿宫了,一座仿故宫的建筑令人难忘。关于万寿宫有如下记载;上世纪80年代初,原上海市南市区蓬莱路第二小学建造一幢新的教学大楼时,从地下挖出一块已埋没多年的大石碑。此碑为“万寿宫记”,碑文由二品衔新授浙江按察使、江苏苏松太兵备道龚照瑗于光绪十六年二月所撰,记述了建万寿宫之目的与经过。在清代凡逢皇帝、皇太后的生日,或朝廷重大庆典盛事,地方官员要行遥拜之礼,而上海自建镇、筑城之后因陋就简,临时借用沉香阁或护国寺(俗称关帝庙),很不方便,故于清光绪十五年(1889年)由巡道分年捐廉俸,度材营建万寿宫。

万寿宫

万寿宫择址建于县西南半泾园处,始于秋八月,至冬十二月竣工。万寿宫仿文庙大成殿,正门南向,由三间敞厅并联而成,飞檐翘角,画栋雕栏,高1丈6尺,柱围粗可一抱,柱下石础高2尺许,殿基高地面4尺,周围砌以巨石。殿前有6尺左右的观台,围以石栏,下有石阶数级。殿后附有供休息、梳洗更衣用的房两间。万寿宫“前为东华、西华二门,缭以周垣”,蓬莱路大门口竖石牌一方,上书:“文武官员到此下马!”(此碑我小时候见过,总以为是为文庙而建,原来是万寿宫的)。竣工后,当年农历元旦,龚照瑗率领群僚至万寿宫遥拜,行礼庆祝。本年又适逢“光绪二旬万寿”,又在此行遥拜之礼,颂晋无疆。

这里的“光绪二旬万寿”琢磨了好久;是年光绪十六年,光绪四岁登基,加起来正好是光绪皇帝二十岁,二旬万寿就是二十岁寿诞。

文里还提到祝寿时“临时借用沉香阁或护国寺(俗称关帝庙),很不方便”,这里的沉香阁也有问题;因为在同治年间仪凤门(老西门)里的关帝庙(武庙)旁已经有万寿宫。

老万寿宫(同治地图) 

只是老万寿宫太小,有失脸面,因此要建新的,这才符合逻辑,因为记载不是碑文的原文,已无从查考!

百余年来,万寿宫历经变迁。光绪三十三年,西成学堂迁入半泾园;1911年,辛亥革命光复上海后,半泾园内驻扎军队,后军队撤防,仍归西成小学;1937年“八·一三”事变后,日寇占领南市,半泾园成为日军城南宪兵司令部,关押抗日爱国志士;抗战胜利后,西成小学(市立西成国民学堂)由租界迁回原址。新中国成立后,西成小学改名为蓬莱路小学,后又改为蓬莱路第二小学,原万寿宫一直作教师办公室。1980年,拆除万寿宫,建新的教学大楼。

我真弄不懂,是为了破四旧,还是为了几块破转头,把一个完好的万寿宫拆了!难道不能拆迁几家民房?罪过!罪过!

好了!一个老上海的名园“半泾园”,我找到了半泾园弄,又找到了它的遗址,弄清了万寿宫的来龙去脉,我们还看到了“半泾园”的园匾,也只有这些了。就是这些仅存的痕迹也很少有人知道,这就是悲哀,我们不要把它忘了。

写到这一集,又一次让我们领略了老上海的美景,这些都成了历史,多可惜。听说有人提出重新开通乔家浜,真能做成太伟大了,但是沿途已经高楼林立,怎么办?记得有人向我说过;“历史遗留下来的问题,谁知道怎么办?”,令人无奈。

(本文承网友《老城厢》和《sodn大力协助,在此深表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