昂立智立方价格:理性选择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9 20:14:21
在大城市,房子贵、交通难、生活烦,票子却不够花,成为逃离“北上广”的理由。原以为在小地方,压力会更小、过得会更舒服,但事实并非如此。大地方“拼钱”,小地方“拼爹”。 回到二、三线城市的“都市人”,感觉又跳进了一个“围城”。(《人民日报》10月27日)

笔者认为,这种都市白领“难逃北上广”的尴尬,背后反映出的是国内的政治、经济、文化资源日益向大城市集中的事实。而且,越来越多的资源在向大城市集中的同时,和小地方更形成了一种此消彼长的状态。这种状态,从上世纪90年代以来就开始出现了。首先,在那个时期开始的国有企业改制,国有经济从一般竞争性领域退出,各省属、地属、县属一般竞争性国有企业纷纷改制下岗分流,不是卖给私企,就是安置职工后解散。让紧缺的就业机会更少。其次,始自1994年的分税制改革,使地方可调控的财力也相对削弱,但同时事权并没有减少,地方财政开始捉襟见肘,一些市县地方还出现县财政都出现了发不出工资的现象。还有,90年代后期的金融改革,四大国有银行县级支行的贷款权的悉数上收,全国中西部多数县级的国有银行都成为“只存不贷”的存款行,多数金融资源被这种垄断性的机制抽调到沿海和京、沪、穗、深等一线城市,这种垄断性的金融体制,事实上对小地方造成了一种“抽血”的机制,金融资源都被抽调到北上广,在这种此消彼长的作用下,中西部小县城靠什么发展?更谈什么就业创业?

  现在我们说到的城市,印象里几乎就是北上广等大城市,小城市、小地方的声音几乎听不到。2008年,奥运火炬传递的时候,网易派出了四名知名记者,按照奥运火炬传递的路线,对全国113进行了采访,后结集出版为《百城记》。在该书中,不断讲到的故事就是,除了二三线城市拆迁,当地政府搞“土地财政”带来房价高涨,就是小地方年轻人就业的尴尬。“除了吃财政饭和进当地垄断国企,年轻人鲜有像样的就业机会。”一语道破了中国小城市就业的尴尬。北上广的都市白领可以以一种情绪化的方式逃离,但是,回到家乡,由于父母无权无势,更是死路一条。在一个故乡早已沦陷的时代,那些逃离了一线城市的人们,又将如何逃离家乡的现实积弊?

  

  尽管近些年城市化发展迅速,在大城市能享受的服务,如今在许多中小城市也能找到。再加上房价较低、交通不堵等令人羡慕的优点,本该很具备吸引力,为什么人们仍然要硬着头皮往大城市冲呢?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回老家干什么”。如果中小城市也能提供良好的就业或创业机会,能为人才提供施展才华的空间和相应的待遇,相信北上广不是一种“逃离”。但现实却是,我们有一个单一中心的权力结构,城市化就是由政府这个权威来主导,并进行自上而下的资源分配,因此,中心城市几乎集中了社会最重要的资源,包括就业资源、创业资源,小地方沦陷实在是在所难免了。前不久,国家发改委秘书长杨伟民就公开建议,废除“重点发展小城镇”这种不符合我国城市化规律的方针。这更是做大做强大城市的另一个版本。

  因此,各种资源分布的不平衡,必然导致机遇的不平衡。为何一批又一批的年轻人来到北上广,因为这是对于资源追求的理性选择。因此,白领逃离北上广,充其量是一次悲情的逃离。对于一个没有任何资源背景的青年来说,北上广尽管人情冷漠、交通拥堵、房价畸高,根本没有什么让人迷恋的东西。但是,就算它无趣,但至少它还能让你生存,而且还有一点可以选择的余地,除此之外,还能去哪里呢?资源分配的失衡,中小城市的官僚、人情与僵化的体制,早就决定了一个年轻人的前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