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奕映像ceo:人民日报七日谈:权威说法必须“对接”公众感受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5 05:06:45

人民日报七日谈:权威说法必须“对接”公众感受

潘俊强

2011年11月07日00:00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手机看新闻

  因为信息不对称,公众自然要求“权威说法”符合事实真相,切合社会关注。如果不顾公众的感受,“权威说法”只是自说自话,不仅难以自圆其说,更会令公众无所适从,进而质疑政府的公信力

  前几天,一座八层楼高的大型雕像现身郑州郑东新区。有媒体称,这是宋庆龄雕像,由河南宋庆龄基金会建造。对此,河南宋基会工作人员表示,“雕像不是宋庆龄,是黄河女儿”。大型雕像,造价必然不菲。无论雕像主题如何,其实公众更关心的是公益慈善组织的信息公开。

  此前,曾有河南宋基会“投资吸金,无心公益”的报道,公众并没有得到一个负责任的回应。现在建起如此显眼的雕塑,也没有一个起码的说明、释疑,甚至还拿“黄河女儿”作为挡箭牌。这种漠视公众感受、罔顾媒体质疑的做法,怎能获得公众信赖?

  上周,还有一个“权威说法”与公众感受存在差距的话题。

  北京连日大雾,不仅遮住了蓝天,也增加了焦虑:空气污染程度究竟是轻还是重?“雾天不等于污染天”,北京空气质量“自己与自己比有进步”。北京有关部门负责人的回应,在网上引来广泛讨论。而来自不同机构的几项相距甚远的统计数据,更将这种讨论推到了激烈的程度。

  有媒体评论,面对公众健康的新期待,面对环境治理的新要求,在回应质疑时,一方面固然要看到环境问题从根本上受制于发展阶段和水平,不可能一蹴而就地解决;另一方面更要看到,污染对人体的危害不分中外,既然奥运以来北京的环境质量让百姓看到了更上层楼的希望,就不能总拿老旧标准说事儿,尤其是在技术条件完全许可、新的环境空气测定重量法刚刚公布的背景下。

  而另一则被判刑官员刑满之后恢复公职的新闻,当地给出的解释更是不可思议。

  云南省禄劝彝族苗族自治县农业局两名干部因为腐败被判缓刑,刑满之后,在农业局下属事业单位没有上班,却拿着工资。该县有关方面表示,已成立由县纪委牵头的调查组进行调查。但在这之前,面对媒体,该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官员给了一番“绕口令式”的解释:按《行政机关公务员处分条例》和《公务员法》规定,公务员被判处刑罚的,要开除,但他们两人被判缓刑时,法规还没出台,所以没开除;两人被判缓刑后,也不再属于公务员身份。而这两部法规生效时,他们两人已不属公务员了,而是事业单位人员,所以法规对他们不适用。

  不顾事实,无视常理,这个“官方回应”,是在玩弄法律,还是在挑衅民意?

  不论是社会组织还是政府部门,不论是发布信息还是回应质疑,都要考虑到老百姓的想法。因为信息不对称,公众自然要求“权威说法”符合事实真相,切合社会关注。更重要的是,“权威说法”必须对接公众感受。如果不顾公众的感受,“权威说法”只是自说自话,那么,不仅难以自圆其说,还会让公众更加无所适从,进而质疑政府的公信力。


  人民日报人民时评:大雾天里的“宏观”与“微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