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kaplan国际学院:《般舟三昧经》讲解 卷上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0 02:12:21
  总序   自读首楞严,从此不尝人间糟糠味;
  认识华严经:万知已是佛法富贵人。
  诚然,佛教三藏十二部经有如暗夜之灯炬、苦海之宝筏,为人生带来光明与吏顺,古德这首诗偈可说一语道尽行者阅藏慕道、顶戴感恩的心情!可惜佛教经典因为卷帙浩瀚,古文艰涩,常使忙碌的现代人有义理远隔、望而生畏之憾,因此多少年来,我一直想编纂一套白话佛典,以使法雨均沾,普利十方。
  一九九一年,这个心愿总算有了眉目,是年,佛光山在中国大陆广州市召开「白话佛经编纂会议」,将该套丛书订名为《中国佛教经典宝藏》。后来几经集思广益,大家决定其所呈现的风格应该具备下列四项要点:
  一、启发思想:全套《中国佛教经典宝藏》共计百余册,依大乘、小乘、禅、净、密等性质编号排序,所选经典均具三点特色:
  l历史意义的深远性
  2中国文化的影响性
  3人间佛教的理念性
  二、通顺易懂:每册书均设有译文、原典、注释等单元,其中文句铺排力求流畅通顺,遣词用字力求深入浅出,期使读者能一目了然,契入妙谛。
  三、文简义赅..以专章解析每部经的全貌,并且搜罗重要章句,介绍该经的精神所在,俾使读者对每部经义都能透彻了解,并且免于以偏概全之谬误。
  四、雅俗共赏:《中国佛教经典宝藏》虽是白话佛典,但亦兼具通俗文艺与学术价值,以达到雅俗共赏、三根普被的效果,所以每册书均以题解、源流、解说等章节,阐述经文的时代背景、影响价值及在佛教历史和思想演变上的地位角色。
  兹值佛光山开山三十周年,诸方贤圣齐来庆祝,历经五载、集二百余人心血结日明的百余册《中国佛教经典宝藏》也于此时隆重推出,可谓意义非凡,论其成就,则有四点成就可与大家共同分享:
  一、佛教史上的开创之举。民国以来的白话佛经翻译虽然很多,但都是法师或居士个人的开示讲稿或零星的研究心得,由于缺乏整体性的计划,读者也不易窥探佛法之堂奥。有鉴于此,《中国佛教经典宝藏》丛书突破窠臼,将古来经律论中之重要着作,作有系统的整理,为佛典翻译史写下新页!
  二杰出学者的集体创作。《中国佛教经典宝藏》丛书结合中国大陆北京、南京各地名校的百位教授学者通力撰稿,其中博士学位者占百分之八十,其它均拥有硕士学位,在当今出版界各种读物中难得一见。
  三、两岸佛学的交流互动:《中国佛教经典宝藏》撰述大部份由大陆饱学能文之教授负责,并搜录台湾教界大德和居士们的论著,藉此衔接两岸佛学,使有互动的因缘。编审部份则由台湾和大陆学有专精之学者从事,不仅对中国大陆研究佛学风气具有带动启发之作用,对于台海两岸佛学交流更是肋益良多。
  四、白话佛典的精华集粹:《中国佛教经典宝藏》将佛典里具有思想性、启发性、教育性、人间性的章节作重点式的集粹整理,有别于坊问职员「照本翻译」的白话佛典,使读者能充份享受「深入经藏,智慧如海」的法喜。
  今《中国佛教经典宝藏》付梓在即,吾欣然为之作序,并藉此感谢慈惠、依空等人百忙之中,指导编修:吉广舆等人奔走两岸,穿针引线:以及王志远、赖永海等大陆教授的辛勤撰述:刘国香、陈慧剑等台湾学者的周详审核:满济二水应等「宝藏小组」人员的汇编印行。由于他们的同心协力,使得这项伟大的事业得以不负众望,功竟圆成!
  《中国佛教经典宝藏》虽说是大家精心擘划、全力以赴的巨作,但经义深邈,实难尽备:法海浩瀚,亦恐有遗珠之憾:加以时代之动乱,文化之激荡,学者教授于契合佛心,或有差距之处。凡此失漏必然甚多,星云谨以愚诚,祈求诸方大德下吝指正,是所至祷。
  一九九六年五月十六曰于佛光山  编序  敲门处处有人应
  《中国佛教经典宝藏》是佛光山继《佛光大藏经》之后,推展人间佛教的百册丛书,以将传统《大藏经》菁华化、白话化、现代化为宗旨,力求佛经宝藏再现今世,以通俗亲切的面貌,温渥现代人的心灵。
  佛光山开山三十年以来,家师星云上人致力推展人间佛教不遗余力,各种文化、教育事业蓬勃创办,全世界弘法度化之道场应机兴建,蔚为中国现代佛教之新气象。这一套白话菁华大藏经,亦是大师弘教传法的深心悲愿之一。从开始构想、擘划到广州会议落实,无不出自大师高瞻远瞩之眼光:从逐年组稿到编辑出版,幸赖大师无限关注支持,乃有这一套现代白话之大藏经问世。
  这是一套多层次、多角度、全方位反映传统佛教文化的丛书,取其菁华,舍其艰涩,希望既能将《大藏经》深睿的奥义妙法再现今世,也能为现代人提供学佛求法的方便舟筏。我们祈望《中国佛教经典宝藏》具有四种功用:
  一、是传传统佛典的菁华书——国佛教典籍汗牛充栋,一套《大藏经》就有九千余卷,穷年皓首都研读不完,无从赈济现代人的枯槁心灵。《宝藏》希望是一滴浓缩的法水,既不失《大藏经》的法味,又能有稍浸即润的方便,所以选择了取精用弘的摘引方式,以舍弃庞杂的枝节。由于执笔学者各有不同的取舍角度,其间难免有所缺失,谨请十方仁者鉴谅。
  二、是深入浅出的工具书——现代人离古愈远,愈缺乏解读古籍的能力,往往视《大藏经》为艰涩难懂之天书,明知其中有汪洋浩瀚之生命智慧,亦只能望洋兴叹,欲渡无舟。《宝藏》希望是一艘现代化的舟筏,以通俗浅显的白话文字,提供读者邀游佛法义海的工具。应邀执笔的学者虽然多具佛学素养,但大陆对白话写作之领会角度下同,表达方式与台湾有相当差距,造成编写过程中对深厚佛学素养与流畅白话语言不易兼难的困扰,两全为难。
  三、是学佛入门的指引书——佛教经典有八万四千法门,门门可以深入,门门是无限宽广的证悟途径,可惜缺乏大众化的入门导览,不易寻觅快捷方式。《宝藏》希望是一支指引方向的路标,协助十方大众深入经藏,从先贤的智慧中汲取养分,成就无上的人生福泽。然而大陆佛教于「文化大革命」中断了数十年,迄今末完全摆脱马列主义之教条框框,《宝藏》在两岸解禁前即已开展,时势与环境尚有诸多禁忌,五年来虽然排除万难,学者对部份敦理之阐发仍有不同之认知角度,不易涤除积习,若有未尽中肯之辞,则是编者无奈之咎,至诚祈望硕学大德不吝垂教。
  四、是解深入密的参考书——佛陀遗敦不仅是亚洲人民的精神皈依,也是世界众生的心灵宝藏,可惜经文古奥,缺乏现代化传播,一旦庞大经藏沦为学术研究之训诂工具,佛教如何能扎根于民间?如何普济侩俗两众?我们希望《宝藏》是百粒芥子,稍稍显现一些须弥山的法相,使读者由浅入深,略窥三昧法要。各书对经藏之解读诠释角度或有不足,我们开拓白话经藏的心意却是虔诚的,若能引领读者进一步深研三藏敦理,则是我们的衷心微愿。
  在《宝藏》漫长五年的工作过程中,大师发了两个大愿力——一是将文革浩劫断灭将尽的中国佛教命脉唤醒复苏,一是全力扶持大陆残存的老、中、青三代佛教学者之生活生机。大师护持中国佛教法脉与种子的深心悲愿,印证在《宝藏》五年艰苦岁月和近百位学者身上,是《宝藏》的一个殊胜意义。
  谨呈献这百余册《中国佛教经典宝藏》为 师父上人七十祝寿,亦为佛光山开山三十周年之纪念。至诚感谢三宝加被、龙天护持,成就了这一桩微妙功德,惟愿《宝藏》的功德法水长流五大洲,让先贤的生命智慧处处敲门有人应,普济世界人民众生! 题解   本经名般舟三昧
  般舟三昧,梵语为批pratYutpanna—Samadhi,汉译名「佛立」,指修般舟三昧之行者即可见诸佛现于眼前:又译作「常行道」 ,指修此定者,于七日至九十日内常行不休息,除用食之外,均须经行,步步声声,念念唯在阿弥陀佛。梵语三昧,或作三摩地,汉译为「定」 、「正受」 、「正定」 、「等持」 、「等念」 、「调直定」 、 「正心行处」 、「息虑凝心」 、「现法乐住」。合译为《十方现在佛悉在前立定经》。这是从本经所修法门立名的。
  本经又名《拔陂菩萨经》 ,这是从经中请佛陀说法的拔陂菩萨而立名的。拔陂BhadrapaIa又音译作拔波、跋陀和、跋陀婆罗、跋陀罗波梨、婆陀和、跋陀和罗,意译为贤护、贤守、仁贤、善守,是王舍城中一在家菩萨。他是一个最大富商主长者之子,其所受之诸乐果报,为忉利帚释天王所不及。先于威音王佛闻法出家,在浴侩时,随例入室,忽然领悟到水的本性,「既不洗尘,亦不洗体,中间安然,得无所有,宿习无忘」,后随佛出家,妙触宣明,成佛子住,佛问圆通。①至今禅院浴室均安置贤护菩萨像。贤护菩萨居王舍城,为白衣菩萨首座。佛在王舍城欲说般若波罗蜜,最在前说,贤护菩萨随后说其学佛的种种功德。正如《般舟三昧经》中佛自现前,赞其功德一样,此经在佛灭后五百年之末一百岁中,于阎浮提流行:当时诸国正相互侵伐,说明此经出现决非偶然,实有其殊胜因缘:亦可见此经大约在公元前后一世纪左右编纂。②本经之品日
  本经现存四种译本中,《般舟三昧经》三卷本列十六品《即问事、行、四事、譬喻、无着、四辈、授决、拥护、羼罗耶佛、请佛、无想、十八不共十种力、劝助、师子意佛、至诚佛和佛印品》:《佛说般舟三昧经》则分八品,与上经一、二、三、四、六、八、十三、十五品名相同:而《大方等大集经贤护分》分十七品,几乎与上二种名称全不相同(即思惟、三昧行、见佛、正信、受持、观察、戒行具足、称赞功德
、饶益、具五法、授记、甚深、现前三昧十法、不共功德、随喜功德、觉悟、嘱累》:至于《跋陂菩萨经》则不分品目,且仅至《贤护》第四正信品而止。

  本经流传情况
  据《开元录》载,本经流传东土,前后有七个译本,其中四个是全译本,三个是选译本。
  第一译本,名《般舟三昧经》(又名《大般舟三昧经》、《十方现在佛悉在前立定经》》。三卷(或作二卷》。后汉溜帝光和二年《公兀一七九年》十月八日译月支国沙门支娄迦谶(即支谶》译于洛阳,河南清信上孟福张莲等笔受。(今存)第二译,名《般舟三昧经》《又称《大般舟三昧经》》。二卷(或作一卷)。后汉灵帚光和中(公元二八八——一八九年) ,由天竺沙门佛朔译于洛阳。《历代三宝纪》说:「后光和中,更译《般舟》,谶为传语,孟福张莲等笔受,文少胜前。」(今佚)
  第三译,名《般舟三昧经》一卷。后汉时月支国沙门支娄迦谶译。《开元录》说:「是后十品重翻。」 (今夫)
  第四译,名《般舟三昧念佛章经》一卷。后汉时佚名译。《开元录》说:「是《行品》别翻。」(今佚)
  第五译,名《拔陂菩萨经》(又名《拔波菩萨经》) 。一卷,后汉佚名译。但宋本、明本都说是支娄迦谶译。此为本经最早之译本《见《佛光大辞典》》。《开元录》云:「是初四品异译。」(今存)《频伽藏》、《大正藏》中《拔陂菩萨经》一卷,失译者名,但注中说:「《侩佑录》云:安公古典是《般舟三昧经》初异译。一与《开元录》之说不同。
  第六译,名《般舟三昧经》。二卷。西晋武帝泰始二年(公元二六六年》至愍帚建兴元年问月支国沙门昙摩罗察(法护》译。《今夫》
  第七译,名《大方等大集贤护经》又称《贤护经》,或《贤护菩萨经》、《大方等大集经贤护分》、《大集贤护菩萨经》》。五卷(或作六卷》。隋文帚开皇十四年十二月至次年二月(公元五九四——五九五)北天竺楗达国三藏法师闱那崛多(至德、佛德》译,沙门明芬等笔受。《历代三宝纪》作朗芥等笔受,当为形近而误 。(今存)
  以上多依据《开元录》。此外,《历代三宝纪》所载失译经中附于东晋录的,有《般舟三昧念佛章经》,系本经之异译,而为《开元录》所未见。这样,本经流传前后,至少有八种译本,而现存于《频伽藏》、《大正藏》中,则有《贤护》、《佛说般舟》(一卷)、《般舟》(三卷)、《跋陂》四种。其余四种今佚。本经现存四种译本,以《跋陂》为最早:《贤护》为最精详(卷帙较繁,文义亦称美瞻,但其出较晚,在天台智者入寂前三年,即公元五九四年译出。其出既在慧远法师入寂后一百八十年,故莲宗所依,绝非此本,台宗所依亦非此本》:唯支娄迦谶之三卷本《般舟》最有价值。故本书据《般舟》分析其内容,而参考《贤护》等诸本进行注释。
  注释:
  ①见唐中天竺沙门般剌蜜帚译《大佛顶首楞严经》卷五。参朱印清《大佛顶首楞严经易读》卷五第十三页。
  ②参慈恰主编《佛光大辞典》,书目文献出版社版,第五册第四三○一页。    《般舟三昧经》卷上   这是一部专门讲一心念佛,即能使十方诸佛现在眼前的法门的经典。由东汉时代月氏国的支娄迦谶大法师翻译而成。
  这部经分上、中、下三卷。卷上包括四品。
  问事品第一——向佛请教一切佛现前法门问题
  佛与五百阿罗汉
  释迦牟尼佛在王舍城的迦兰陀竹园时,有五百位大比丘都证得声闻乘的最高果位阿罗汉果,独有阿难未得阿罗汉果。
  四众弟子云集
  这时,有一位菩萨,名叫贤护,和五百菩萨一道都持守五戒。日暮时,他来到佛说法之处,向佛顶礼膜拜,在旁边就座。其它五百位出家人也来到佛的面前,向佛顶礼,在旁边就座。
这时,佛身上放射出威力巨大的神奇光芒,许多在远方的出家人见了,都没有不来的。一时间,有十万出家人,都相随来到佛的面前,向佛顶礼,在旁边就座。佛身上又一次发出威力无比的神奇光芒。于是,波和堤大比丘尼和三万尼众相继来到佛面前,向佛作礼,然后在旁边就座。不久,佛再一次发出威力无穷的神奇光芒,罗怜那竭菩萨从舍卫堕梨大国出发,桥日兜菩萨从占波大国出发,那罗达菩萨从彼罗斯大国出发,须深菩萨从加罗卫大国出发,摩诃须萨和菩萨同阿难邪坻迦罗越都从舍卫大国出发,因坻达菩萨从鸠睃弥大国出发,和轮调菩萨从沙祇大国出发。这些菩萨各同二万八千人一起,相继来到佛面前,向佛顶礼,在一旁就座。王舍城的阿阁世王也和十万人一起,来到佛面前,向佛顶礼,在一旁就座。四天王、帚释天、大梵天、色究竟天,都与若干亿亿百千天子一起来到佛面前,向佛作礼,在一旁就座。难头和难龙王、沙竭龙王、摩难斯龙王、阿耨达龙王都和若干龙王亿亿百千万一起,来到佛面前,向佛顶礼,在一旁就座。四面阿修罗王也各与亿亿百千万的人民一起,来到佛面前,顶礼膜拜,在一旁就座。
这时,出家、在家的男女四众、诸天、龙王、诸阿修罗人民、诸夜叉、诸迦楼罗、诸紧那罗、诸摩喉勒、鬼神、诸人非人等等,参加法会者不可胜数。
  贤护菩萨向佛请教
贤护菩萨从座位上站起来,整理一下衣服,叉着手恭敬地长时间地下跪,跟佛陀说:「天上天下最尊贵的佛、我想请教一个问题,想从您这儿得到指点。您如果能听我说的话,我就开始提问。」佛告诉贤护菩萨:「你想有所遵循的话,请说,我为你解答。」贤护菩萨问佛说:「菩萨应当修什么萨昧?所得的智慧,好比大海深,须弥山高,听到什么都能有正确的答案,毫不怀疑。不失为道德高尚之人,终当成佛,毫不退转。脱离了愚昧无明,能明了过去、现在的因果,预见将来。不管是平时还是睡梦之中,都与佛寸步不离。能面貌端正,形体出众,美妙无比。小时候常在尊贵的大姓人家中生活,父母兄弟亲戚朋友老师们都喜欢他。有渊博的知识,卓越的才能,言行超群出众。自觉遵守戒律,常常自责自律,毫不自高自大。能慈悲、哀悯众生,开通豁达,聪明智慧,无与伦比。有无比神奇的威力,勤奋精进,他人所不及。对于佛法经藏刻苦钻研,没有什么地方不明了的。时时入于禅定空寂的境界,充满法乐,没有什么妄想、执着。对于禅定空寂没有畏惧的感觉,经常为别人讲解经义,随时随地都能护卫佛法。在自己的欲望产生时,都能自我约束,检点自己的行为,不违背自己的信仰,不违背自己的本愿功德。所到之处,虽然身体强健,但对佛法有深深的喜爱力,能有信仰、精进、正念、禅定、智慧的力量,无论是自己的志向、念头还是观察、信仰、愿力,都能心明眼亮。尽管所遇到的问题如大海,无穷无尽:也能如一轮圆月遍照,无不明白;如曙光遍照大地,似火炬映照,无所垩碍。能一切都不执着于心,如行于广阔的天空,无所停留:如锐利的金钢钻,无所不入:在外界无所不入的境遇面前,心安如须弥山,纹丝不动:又如门坎一样,坚定不栘。对于柔软、舒适的东西,如绒毛之类,也丝毫不羡慕,却乐于在僻静荒凉的山川中,像飞禽走兽一样生活,自甘清苦,不与世俗同流。
「遇到出家的善知识,则洗耳恭听,聆听教诲,悉心照护。遇到别人对自己轻视怠慢,也不生厌恶、愤恨之心。不管什么样的恶魔来,都无动于衷。对于佛教经藏,
能深入领会,吸取智慧,不被妄为人师者所迷惑,也不畏强力,哪怕是王者强加的胁迫昕动摇。对于自己的行为,时常应当抱行无所行的态度,以宽柔之心对待。时常怀着一片悲心,事奉一切佛,没有丝毫的厌烦。所做的种种功德,都能做到做好,言必信,行必果,有条不紊。行为光明磊落,临事能速决速断,没有什么为难之处。心常清净,智慧聪明,行于安乐之中,没有种种烦恼。一举一动,都能追求成佛的境界,对于所生活的国土,能努力建设,使之更加庄严。保持戒律的清净,对于声闻乘的最高果位阿罗汉和缘觉乘的辟支佛,都不满足,而是向究竟解脱的菩萨乘努力,求高尚的功德。教导众人也是这样,能诲人不倦,普度众生,没有穷尽,这是一切外道所无法比拟的。能与佛寸步不离,不见佛时,常念一切佛,就像想念自己的父母一样:一旦稍微感悟到佛的神奇威力,念诵各种经典,就能看到一切佛站在面前,毫无障碍,就像魔术师变戏法一样,说变就变,来无影,去无踪。如果化作一念,就会觉得过去世、现世、来世如在梦中,自己也会分身到所有佛讲法的地方去,就像一轮红日高照,千江万水都能看见一样。所想念的一切,也和能发声的东西与所发的声音一样,来也不来,去也不去。生与死,虽如形影一样,难舍难分,然而一切念想与识知,归根到底都是空的,对于诸法无所念想,没有不信赖的。把一切都看做平等无有差别,从经义中都能知道。对于一切诸佛国;心都无所执着,无所著故无所念,出入诸佛国亦无妨碍。能出入一切有非凡记忆力的总持门,对于诸经闻一知万,一切佛所说的法门都能通达受持,得到一切佛神力的加持,获得佛神妙的威力,勇猛精进,没有困难,行动像狮于一样勇猛无畏。
「对于各国所用的不同语言,听闻后都能记忆不忘,对一切佛所说法门,都能知晓,没有经本时也不恐慌。想得什么经,自己便能说,如同诸佛所说一样无所厌倦,能成为世人的老师,成为众人的依归。其行动大方宽厚,没有谄媚虚假之处。一切佛剎如慧日高照一样明朗,不陷于我慢、五欲、邪见三种偏颇之人的包围之中,所有的行为都能无障碍。在凡俗之辈中无所适意,在清净道场中无所钦慕,持无上智慧,教人人于佛道之中,毫无恐惧、害怕之感。对于佛经的出处都能知道,使参加法会的大众都能获得利益,见到佛的大慈悲而心生欢喜。对于所学的佛经都能晓,并获得利益,在大众中无所畏惧,有超越众人的名声,远近闻名,种种疑难问题没有得不到解答的。对于佛经极为尊重,在讲经的狮子座上安坐自如。对于佛教,能通晓佛的千万种语言,能熟悉佛的万亿种声音。能十分爱惜各种经藏典籍,时常念诵,左右不离于佛的慈悲,乐于奉行佛法。常跟随佛出入,常在善知识身边,没有一点厌倦的样子。于十方诸佛国土,都能不执着,行止随自己的意愿。对于四面八方来的千万信众,乐于引度,使他们获得智慧珍宝,深入经藏,身如处于虚空之中无有妄想。教人尊奉菩萨道,使佛种不断绝,而且能实行菩萨道,不离开大乘佛法。能够得到菩萨四弘誓极旷大道,疾得一切智,受到十方诸佛的称誉。能亲近具有佛的十种非凡智力的尊严道场,一切念想都专注其中,对一切打算、世间种种变化、事情的成功、失败、产生、灭亡都能知晓。能进入经海,探取佛宝藏,把所获得的宝藏都布施给众人。在一切佛剎中许下大愿,也不停留于此,而是像佛那样乐于将种种宏愿付之实行,心中稍一思念,一切佛都现在面前。一切刚才还没实现的愿望,刚才还没有发生的东西,十方诸佛国都现在面前,能听到佛所说的经文,看到许多佛和出家大德。这时不再持仙道以及声闻乘的最高果位阿罗汉和缘觉乘的辟支佛的观点,也不于此间命终,转生彼佛剎才得见,当下于此间坐,即可悉见一切佛,听闻一切佛所说经,都能信守奉行。譬如我现在在佛的面前,当面见到佛菩萨,从未离开佛,无时不在听佛讲经一样。」
佛陀告诉贤护菩萨:「好啊!好极了!你这样提问题,对于普度世间人,使亿千万人们安稳地在天上天下生活有大利益。你能这样请教佛,是你前世过去佛时,听闻佛法、作种种功德、供养佛的结果,也是你乐于佛法、信守奉行、严持戒律的结果。自觉持戒守法,行为就清白,心中坦然,不烦躁,沿门乞食,供养诸菩萨,教导诸菩萨,成就诸菩萨,诸菩萨因此而发大慈悲。诸众生皆于平等心,什么时候想见佛,就能见到佛,发宏大誓愿行深妙之行,乐念诸佛菩提智慧,奉持经戒,悉具足佛种性。心像金刚一样坚定,对世间人的所思所想,都能现在诸佛面前。」
佛告诉贤护菩萨:「你这样做,真是功德无量。」佛说:「今有十方佛都现在面前法门。如能奉行这个法门的话,一切疑问都能得到圆满的答案。」
贤护菩萨对佛陀说:「请佛慈悲开示。像佛刚才所说的法门,的确能使世人多获得利益,多受安乐。愿我佛更为诸菩萨放大光明,用大威力加持他们。」
佛告诉贤护菩萨说:「这一法门应常受持,应遵守奉行。修持这一法门,是一切功德中最大的功德,其余外道的说法不去理它。这个无上法门,就叫做念一切佛都现在前法门。」

  原典
  般舟三昧经①
  佛在罗阅祇摩诃桓迦怜②。摩诃比丘侩五百人皆得阿罗汉,独阿难③未。
  尔时,有菩萨名跋陀和④,与五百菩萨俱皆持五戒。.晡时,至佛昕前,以头面着佛足,却坐一面。并与五百沙门俱至佛所前,为佛作礼,却坐一面。
时,佛放威神,诺比丘所在远方无不来者。实时十万比丘俱相随来会佛所前,为佛作礼,却坐一面。佛复放威神,摩诃波和提比丘尼与三万比丘尼俱相随至佛所前,为佛作礼,却坐一面。佛复放威神,罗怜那竭菩萨从舍卫堕梨大国出,桥日兜菩萨从占波大国出,那罗达菩萨从彼罗斯大国出,须深菩萨从加罗卫大国出,摩诃须萨和菩萨与阿难那坻迦罗越俱从舍卫大国出,因坻达菩萨从鸠啖弥大国出,和轮调菩萨从沙祇大国出。一一菩萨各与二万八千人俱来到佛所前,为佛作礼,皆却坐一面。罗阅祇王阿合世与十万人俱来到佛所前,为佛作礼,却坐一面。四天王、释提桓因、梵三钵、摩夷亘天、阿迦贰咤天,各各与若干亿忆百千天子俱来到佛昕前,为佛作礼,却住一面。难头和难龙王、沙竭龙王、摩难斯龙王、阿耨达龙王,各各与若干龙王亿亿百千万俱来到佛所前,为佛作礼,却住一面。四面阿须伦王,各与若干阿羞伦⑤民亿亿百千万俱来到佛所前,为佛作礼,却住一面。
时,诸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诸天、诸龙、诸阿羞伦民、诺阅叉鬼神、诸迦楼罗鬼神、诸甄多罗鬼神、诸摩喉勒鬼神、诸人非人⑥,无央数都不可计。 跋陀和菩萨从坐起,正衣服,叉手长跪,白佛言:「愿欲有所问。既问者,欲有所因故。天中天⑦听我言者,今当问佛。」佛告跋陀和:「菩萨所因故者便问,佛当为若说之。」
跋陀和菩萨问佛言:「菩萨当作何等三味?所得智慧如大海,如须弥山。「博连众智]所闻(者)(悉解而)⑧不疑。终不失人中之将⑨,自致成佛终不还。终不生愚痴之处,豫知去来之事。未曾离佛时,若于梦中亦不离佛。端正姝好,于众中颜色无比。少小常在尊贵大姓家生,若其父母兄弟宗亲知识,无不敬爱者。高扌广博,所议作者,与众绝异。自守节度,常内惭色,终不自大。常有慈哀,智虑通达,于智中明,无有与等者。威神无比,精进难及。入诸经中,多入诸经中,诸经中无不解。安乐入禅人定人空,无想无所著。于是三事⑩中不恐,多为人说经,便随护之。在所欲生,何所自态⑾,无异本功德力、所信力。多所至到处,其筋力⑿强,无不欲爱力,无不有根力⒀,明于所向力,明于所念力,明于所视力,明于所信力,明于所愿力。在所问如大海,无有减尽时;如月盛满时,悉遍照,无有不感明者;如日初出时,如炬火在所照,无所垩碍。不着心,如虚空无所止;如金钢钻无所不入;安如须弥山不可动;如门板正住坚心⒁。软如鹄毛,无有粗爽,身无所慕,乐于山川如野兽,常自守,不与人从事。
「若沙门道人,多所教授皆护视。若有轻娆者,终无瞋恚心⒂。一切诺魔不能动。解于诸经,入诺慧中,学诸佛法,无有能为作师者,威力圣意,无有能动摇者。深入之行,常随无所行,常柔软。于经中常悲,承事于诺佛无有厌。所行种种功德悉逮及,所行常至,所信常政,无有能乱者。所行常净洁,临事能决无有难。清净于智慧悉明,得所乐行,尽于五盖⒃。智慧所行,稍稍追成佛之境界,庄严诸国土。于戒中清净,阿罗汉辟支佛心,所作为者皆究竟,所作功德常在上首。教授人民亦然,于菩萨中所教授无有厌,当所作者度无有极,一切余道无有能及者。未尝离佛,不见佛,常念诸佛如父母无异;稍稍得诸佛威神,悉得诸经,明眼所视无所里凝,诸佛悉在前立,譬如幻师自在所化作诺法,不豫计念便成法,亦无所从来,亦无所从去。如化作念,过去当来今现在如梦中,所有分身悉遍至诺佛剎,如日照水中,影悉遍见。所念悉得如向,亦不来,亦不去。生死如影之分,便所想识如空,于法中无想,莫不归仰者。一切平等无有异,于经中悉知。心不可计一切诸剎,心不着无所适念,出于诸佛剎,无所复里碍。悉入诸陀怜尼门⒄,于诸经中闻一知万,诸佛所说经悉能受持,侍诺佛悉得诸佛力,悉得佛威神,勇猛无所难,行步如猛师子无所畏。
「于诸国土无不用言者,所闻者未曾有忘时,一切诸佛之议等无有异,悉了知,本无经不恐。欲得诸经,便自知说,如诺佛终无厌,为世间人之师,无不依附者。其行方幅⒅,无有谄伪。诸剎照明朋,不着于三处⒆,所行无所里碍。于众辈中无所适,于本际法中无所慕,持萨芸若⒇,教人人佛道中,未曾恐怖,无有畏惧时。悉晓知佛诸经所有卷所在,众会中无不蒙福者,见佛极大慈欢喜。所学诸佛经通利,于大众中无所畏,于大众中无有能过者,名声极远,破坏诸疑难无不解。于经中极尊,于师子座上坐自在。如诸佛法敦,悉晓知佛万种语,悉人万亿音。爱重诸佛经,常念在左右侧,未曾离于诸佛慈,于佛经中乐行。常随佛出入,常在善知识边无有厌极时。于十方诺佛剎,无所适止,悉逮得愿行。度脱十方万民,智慧珍宝,悉逮得经藏,身如虚空无有想。教人求菩萨道,使佛种不断,行菩萨道未曾离摩诃衍。逮得摩诃僧那借涅极旷大道,疾逮得一切智,诺佛皆称誉。近佛十力地(21),一切所想悉人中,一切所计悉了知,世间之变悉晓知,成败之事、生者、灭者悉晓知。入经海宝,开第一之藏悉布施。悉于诸剎行愿亦不在中止,极大变化如佛所乐行,心一反念,佛悉在前立。一切适不复愿,适无所生处,十方不可计佛剎悉见,闻诸佛所说经,一一佛比丘侩悉见。是时不持仙道、罗汉、辟支佛眼视(22),不于是间终,生彼间怫剎尔乃见,便于是间坐,悉见诸佛,悉闻诺佛所说经,悉皆受。譬如我今于佛前,面见佛菩萨,如是未曾离佛,未曾不闻经。」
佛告跋陀和菩萨:「菩萨!善哉!所问者多所度脱,多所安稳,于世间人民不可复计,天上天下悉安之。今若能问佛如是,若乃前世过去佛时,所闻地行作功德所致,供养若干佛以所致,乐于经中所致,作道行守禁戒所致。自守法行,清白不烦浊,辄以乞丐自食,多成就诺菩萨,合会敦语诸菩萨(23),用是故极大慈哀。一切人民皆于等心,随时欲见佛即见佛,所愿极广大甚深之行,常念佛智慧,悉持经戒,悉具足佛种。圣心如金刚,悉知世间人民心所念,悉在诺佛前。」
佛告跋陀和菩萨:「若功德以不可复计。」佛言:[今现在佛悉在前立三昧。其有行是三味,若所问者悉可得。」
跋陀和菩萨白佛言:「愿佛哀说之。今佛说者,多所过度,多所安隐,愿佛为诸菩萨现大光明。」
佛告跋陀和菩萨:二法行,常当习持,常当守,不复随余法,诸功德中最第一。何等为第一法行?是三昧名现在佛悉在前立三昧。」
  注释
  ①般舟三味经:原注二名《十方现在佛悉在前立定经》」。《般舟三昧经》,又名《佛立三昧》;修此三昧而得成就之人,能见十方诸佛立于面前。其修行时,不坐(23)不卧,从早到晚,又由晚到天亮,不是走,就是立,以七天或九十天为一期,专念阿弥陀佛的名号。中国净土宗即修持此法门。
  ②罗阅祇摩诃桓迦怜:罗阅祇即王舍城,摩诃桓迦怜(又译迦邻),即迦兰陀竹园。
  ③阿难:阿难陀之略称,今译为欢喜、庆喜;斛饭王之子,提婆达多之弟,佛之从弟,十大弟子之一,称多闻第一。生于佛成道之夜。佛寿五十五岁,阿难二十五岁时出家,从侍佛二十五年,受持一切佛法。
  ④跋陀和:即贤护,为本经中听佛说法的八大菩萨之上首。这八大菩萨,隋天竺三藏阁那崛多异译的《大方等人集经贤护分》(以不简称《贤护》》译作:贤护菩萨、宝生离车子、星藏、仁童子那罗达多、善商主长者、水天长者、给孤独长者、阿闱王等。
  ⑤阿须伦、阿羞伦:即阿修罗,为六道之一,八部束之一,十界之一。阿修罗为印度最古诸神之一。系属于战斗一类之鬼神,经常被视为恶神,而与帝释天争斗不休,
  以致出现了修罗场、修罗战等名词。
  ⑥人非人:指天龙八部中似人非人的鬼神。
  ⑦天中天:佛之尊号。佛为天之至极,故称为天中天。

  ⑧「博达众智」、「悉解而」,底本无此七字,今据《佛说般舟三昧经》补上。
  ⑨人中之将:当指道德高尚之人,如千军万马之将帅,故称人中之将。
  ⑩三事:当指入禅、入定、入空,与三昧义相近。
  ⑾自恣:指由来人检举自己的过失,自己对比丘众忏悔。佛制,僧众于每年七月十五日结夏安居的最后一天,进行自我反省,又名随意。
  ⑿筋力:当指身体强健、筋骨有力。
  ⒀根力:五根与五力。五根为生圣道的根本,指信根、进根、念根、定根、慧根。五根坚固发生的力量叫五力,即信力、精进力、念力、定力、慧力,能破诸邪信、懈怠、邪念、散乱想、三界诸惑。
  ⒁如门阃正住坚心:间原指门坎。这里以门坎比喻正心而住,心不驰散,坚定不变。
  ⒂瞋恚心:怨恨无忍耐之心,为三种使人烦恼的精神作用之一。
  ⒃五盖:盖为烦恼之别名,五盖即五种烦恼。指贪欲、瞋恚、睡眠、掉悔、疑法等五种能盖覆人的心性,使人不生善法的烦恼。
  ⒄陀怜尼门:即陀罗尼,今译作总持、能持、能遮,指全面保持善法,不使散乱忘记,使恶法不起的一种特殊记忆力。分为四:一、法陀罗尼;二、义陀罗尼;三、咒陀罗尼;四、忍陀罗尼。、法陀罗尼;二、义陀罗尼;三、咒⒅方幅:方者,方正;幅者,宽广。意为行为端正、大方。
  ⒆三处:指执着于我慢、五欲、邪见之中的三种人,或指三界,即欲界、色界、无色界。本经采用前一种解释。
  ⒇萨芸若:又作萨婆若、萨云然,意为无上智慧,诸佛究竟圆满之果位,即般若波罗 蜜多之异名。
  (21)十力地:佛所具有的十智力叫十力。佛十智力所依、所行、所摄之处即十力地。
  (22)不持仙道、罗汉、辟支佛眼视:辟支佛具缘觉、独觉二义。仙道,指于人中炼心,不修正觉,别得生理,号称得寿千岁,休止深山、海岛,绝于人境的修行者。这种人口八能堕于轮回妄想之中,流转不息。罗汉,这里指小乘佛教中获得最高果位者。
  (23)合会教语诸菩萨:即善言教化人成为菩萨。

  行品第二——如何修持念一切佛立面前定
  译文
  l修定要发心向十方佛
佛告诉贤护菩萨:「如果有菩萨修十方诸佛都现在前法门,必须立定向十方诸佛的意向。立定意向,就能获得菩萨的一切智慧。
  2精进念佛一心不乱
  「什么叫立定意向?就是从各自具体的因缘条件出发,念念向佛,心思不乱,为求智能,精进不舍,亲近善知识,行为无所执着:不贪睡眠,不相聚会,远离恶友,亲近善知识,心不散乱:饮食知足,不贪衣服,不吝惜自己的生命:独身一人,避开亲属,远离家乡,修平等心、慈悲心,护念自己的正行,破除烦恼,修习禅定。不随色界而转移,不受外物的干扰,不参与减损自己道德的俗事,不执着没有真实自体的地、水、火、风,不为不称心的事感到烦恼,不沈溺于世间声色之欲,从不净的五浊之世得解脱:不背弃十方人,要普度十方人:十方人妄加推断,此为我所有,此非我所有,一切都能接受:不违禁戒,常习熏修五解脱法:常诵读经文,不半途犯戒,不失禅定:对佛法坚信不疑,不诤论诸佛,不毁谤正法,不诋毁侩人:远离妄语,远离世间妄说之人,不喜好,不苟同,赞扬有道德之人的言行,对他们的爱语善行都愿意听闻,心生欢喜。深信因缘,明了畜生业因,远离世间六味。修习五解脱法,为除十恶,行十善:断灭九种烦恼,行持八种精进,捐弃八种懈怠,常习八便,心常不离九想观门,一心修习八大人觉:对于入禅定的法味,也不贪着,不骄傲自大:勤求佛法,殷重修行,不计年月:哀怜众生,破除人我分别,离十方人,不产生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念头。不贪求长寿。观察五蕴世间,切皆空,不受外物的迷惑,不求有所造作,但求无为。不贪生怕死,毫不执着。把一切五蕴世间都看做贼,把地、水、火、风的侵害看成蛇一样毒:对六尘、六根的惑乱,也不予理会。久在欲界、色界、无色界,都觉不安隐,只有湼盘寂静才安隐。对一切贪得无厌的欲望,无动于衷,乐于出家修佛,不在生死中轮回,不与世人计较是非,见一切佛常立面前,观一切身如幻梦,于佛法深信不疑,视过去、未来、现在世平等无差异。常常念想一切佛的功德,自觉归依佛法,深入禅定,安详自在。对佛身相,也不执着。一切法都平等,与世无所纷争。所作所为,不相违背。通达十二因缘道理,在佛力加持下得度,入真法界,见众生界不生灭,自证无为,慧眼清净。一切无二,菩提心没有中边的差别,一切诸佛本无差异。入于清净无碍境地,菩提觉智自然觉晓。佛慧不是从别处得,遇善知识教导,与佛无异。一切在菩萨那里都不相违背,即使一切魔军也不能动摇。一切人如在镜中才能见到自己的像,见一切佛也是这样,要从自己的菩提心、菩萨行入手。这就是念一切佛现在面前的法门。」
佛陀说:「从自己的菩提心、菩萨行入手,想成就这种法门,就能获得,就能看到一切佛站立面前。什么原因能成就一切佛站立面前的法门呢?原因就在这里。贤护菩萨,如果有四众弟子奉持戒律清净,独自住在一个道场,一心想见西方阿弥陀佛,那么他现在就应当这样想:离这裹经过百千亿万佛国,有一个极乐世界,一位阿弥陀佛正在给众多菩萨宣讲佛经,一切行持常念阿弥陀佛圣号。」
佛告诉贤护菩萨:「譬如一个人睡梦之中,看到许多金银珠宝,他的父母兄弟妻儿亲戚朋友见了,都非常高兴,无比开心。这个人梦中醒来和别人边说边流泪,好像梦中所看到的都是真的一样。贤护菩萨,如果出家人、在家信士听闻西方极乐世界的阿弥陀佛,就应当常念阿弥陀佛,不得违反戒律,一心念佛,或一昼夜,或七天七夜,过七天以后,就能见到阿弥陀佛,即使醒时见不到,梦中也能见到。比如人梦中所见到的事,不知是白天还是晚上,也不知是在里边,还是外边,不管是在幽冥黑暗之中也好,也不管是离遥远的地方有多少障碍,都无妨碍。贤护菩萨,修一切佛站立面前法门,就应当这样一心念佛观想。这时,那许多佛国的大山像须弥山,山上的幽冥黑暗之处,都打开了,菩萨的眼睛也没有受到什么障碍,心也没有什么阻隔,也不用天眼就看得很清楚,也不用天耳也听得很明白,也不用神足就走到佛国面前,不用透过此处命终,转生彼佛剎才能见,当下于此处坐,即刻便可得见阿弥陀佛,亲耳听闻、受持佛法。从念一切佛站立面前的法门中,这一切都圆满具足,你可以为别人说这个法门。好比有一个人,听说堕舍利国中,有个淫女人叫须门:还有人听说一个淫女人叫阿凡和梨;还有人听说有一个下贱女子叫优陂洹,这时各人都在思念所听说的女人。他们都没有见过这三个女人,听人说后,就萌动了淫秽的念头,睡梦中各人来到那个女人那里。这时,三个人皆在王舍城,同时想,各人做梦都到那个淫女人住的房里,跟她一起行淫。他们醒来,还在想这件事。」
佛告诉贤护菩萨说:「我举这个例子告诉你,是要你从此事受到启发,能给别人讲经,使人了解这个智慧法门二毫不退转,修得至高无上的正道,然后才能取得善觉这个佛号。于是,贤护,菩萨在他所住的地方,听到阿弥陀佛的名号,而且不断念这个佛号,凭着这个信念的力量,见到了阿弥陀佛。见阿弥陀佛后,问:『应当修持什么法门,才能生在阿弥陀佛国?』这时,阿弥陀佛回答说:『想来我国的人,常常念我的名号,时时守护此念,不要停顿,这样就能来生我国。』」
佛说:「这位菩萨修持这个法门,是肯定会往生阿弥陀佛国的!应当时时念想佛身,具足三十二种大人相,通体放光明,无比端正庄严,在出家人中说经,讲述一切法本性不坏,也没有使他变坏的东西。比如人们对感受、思想、行为所产的生死、轮回的神识、地水火风的自体、从世间到天上的大梵天的念想、知觉能力,都是本来不坏的,也没有能使其变坏的。因此,人们能够通过念佛得见佛立于前。这就是正念一
切佛站立面前的法门。」
  3入定要由佛弟子亲证
佛告诉贤护:「菩萨在这个念佛立面前的法门中,谁能作证?我的大弟子迦叶、因坻达菩萨、须真天子,及知道三昧的菩萨、修得三昧的菩萨,可以为证。那么又有什么可以证明他们修得这一法门呢?这就是空定。」
佛告诉贤护菩萨:「在过去时,有佛世尊,名须波日。当时恰好有人在旷野山泽里行走,路上又饥又渴,就在半途中昏昏睡去,梦中见到又香又美的饭菜、饮料,吃饱暍足后,一觉醒来,仍旧腹中空空。这个人因此悟出一个道理:世间一切都奸像做梦一样啊!一佛说:「这个人由于空想而入定,从而获得无生而生的法乐,得到不退转的觉悟。如此看来,贤护,不管是在家还是出家菩萨,听说佛在哪儿,就应常常想到那儿见到佛,就向那个方向念佛礼拜佛,不应当念想面前有什么实有的东西,也不存在归我所有的东西。那么,十方无数佛就会像你所念想那样站在面前,清净端严,放大光明,如站立在珍宝石、净琉璃之上一样。再比如人们出国远行,想念家里的亲属财产,那人在梦中,回到故乡,看至家属亲朋好友,高兴地和他们交谈,醒后把梦中见到的事,和朋友们说:『我回家了,亲眼看到家属亲友啦!』」佛说:「菩萨也是这样,他所向往的地方,听到佛的名字,就常常面向这个地方,念想佛的名字,菩萨一定会见到佛,如拿着珍宝,站在琉璃光之中。再比如出家人观想死人的骨头现在面前,有看到青色的,有看到白色的,有看到红色的,有看到黑色的。实际上,这些骨头,没有人拿来过,也没有骨头放在面前,也不知从何而来,是自己的意念所作的观想的结果。
  4凭佛神力而见佛
「菩萨也是这样,凭借佛威神力量的加持,修行定门,想在什么地方见到佛,就能见到。为什么呢?是这样,贤护,是佛的定力所成就的。靠佛力加持,修持禅定,有三方面:即靠佛的威神力、定力、本愿功德力。凭这三方面神力的加持,就能见到佛。比如,贤护,年少的人,长得漂漂亮亮的,就好比用干净的油瓶装上等麻油,好比干净的器皿装清水,或者像刚磨好的镜子、白璧无瑕的水精,你想看到自己的形象,就自己去照一照,立即现出自己的容貌来。这是为什么呢?贤护,麻油、水、镜、水精映出的人影,是人自己去照呢,还是人影自己跑进去的呢?」
贤护说:「不是。佛陀,是所用的麻油、水精、水、镜很洁净的缘故,人影自然在上面显现。人影既不是从这些东西中间跑出来,也不是从外面跑进去。」
佛说:「太好了!太好了!贤护,是这样啊!贤护,本性清净的东西,想显现佛,就能见佛。见到就问,问了就得到果报,见到佛,听佛讲经,就心生大欢喜。
5修定中所见境界
「应当经常这样念想:佛是从哑袅来的,我想到哪里去?应这样想:佛是无所从来而来,我也无所去而去。经常这样想:欲界、色界、无想界三界都是心意识所作成的。我心想什么就见什么,心想佛,就见到佛,心就是佛,心就是如来,心就是我身。心能见佛,心也不能知道自己,也不能见自心。说心是有意造作,就是愚痴:说心没有什么造作,是涅盘寂静。一切诸法,没有什么可以津津乐道的,都是一心所作,都是空的。连这一心也是空的。贤护,菩萨在修定时见十方佛站立面前,就是这么回事。」佛说后,随即说了下面的偈颂:
心啊不知心,有心就不能现真心。
心中有想的念头就是愚痴,没有想才是涅盘寂静。
这个法门对什么都不执着,佛立面前在于念。
识得万法皆是空,一切都应无想念。
原典
佛告跋陀和菩萨:「若有菩萨所念现在定意向十方佛,若有定意,一切得菩萨高行。
「何等为定意?从念佛因缘,向佛念,意不乱;从得黠不舍精进①,与善知识②共行空;除睡眠,不聚会,避恶知识,近善知识,不乱精进;饭知足,不贪衣,不惜寿命;孑身避亲属,离乡里;习等意,得悲意心,护行弃盖习禅③。不随色,不受阴,不入衰④,不念四大,不失意,不贪性,解不净;不舍十方人,活十方人;十方人计为是我所,十方人计为非我所⑤,一切欲受;不贸戒,习空行.欲讽经,不中犯戒啊,不失定意;不疑法,不诤佛,不却法,不乱比丘侩;离妄语,助道德家,避痴人世间语,不喜不欲,闻道语,具欲闻亦喜;从因缘畜生生,不欲闻六味⑥;习为五习⑦,为离十恶,为习十善,为晓九恼⑧,行八精进,舍八懈怠,为习八便,为习九思⑨,八道⑩家念;又不着禅闻,不贡高,弃自大;听说法,欲闻经,欲行法,不随岁计;不受身想,离十方人,不欲受;不贪寿;为了阴,不随惑,为不随所有求无为。不欲生死,大畏生死,计阴如贼,计四大如蛇,十二衰计空⑾,久在三界不安隐,莫忘得无为;不欲贪欲,愿弃生死,不随人诤,不欲堕生死,常立佛前,受身计如梦,以受信不复疑,意无有异,一切灭思想过去事、未来事、今现在事等意。常念诺佛功德,自归为依佛,定意得自在,不随佛身相法,一切一计不与天下诤,所作不诤,从因缘生受了,从佛地度得可法,中法中得下,以了空意计人,亦不有亦不灭,自证无为,黠眼以净,一切不二,觉意不在中边,一切佛为一念人,无有疑黠,无有能呵,自得晓觉意故。佛黠不从他人待,得善知识计如佛,无有异意。一切在菩萨无有离时,纵一切魔不能动。一切人如镜中像,见一切佛如画,一切从法行,为人清净菩萨行,如是。」

佛言:「持是行法故,致三昧便得三昧,现在诸佛悉在前立。何因致现在诸佛悉在前立三昧?如是,跋陀和,其有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持戒完具,独一处止,心念西方阿弥陀佛,今现在随所闻当念:去是间千亿万佛剎,其国名须摩提⑿,在众菩萨中央说经,一切常念阿弥陀佛。」
佛告跋陀和:「譬如人卧出于梦中,见所有金银珍宝,父母兄弟妻子亲属知识,相与娱乐,喜乐无辈;其觉以为人说之,后自泪出,念梦中所见。如是跋陀和菩萨,若沙门白衣,所闻西方阿弥陀佛剎,当念彼方佛,不得缺戒⒀,一心念,若一昼夜,若七日七夜,过七日以后,见阿弥陀佛,于觉不见,于梦中见之。譬如人梦中所见,不知昼不知夜,亦不知内不知外,不用在冥中故不见,不用有所弊凝故不见。如是,跋陀和菩萨,心当作是念时,诸佛国界名大山须弥山,其有幽冥之处悉为开辟,目亦不弊,心亦不碍。是菩萨摩诃萨,不持天眼⒁彻视,不持天耳⒂彻听,不持神足⒃到其佛剎,不于是间终,生彼间佛剎乃见,便于是间坐,见阿弥陀佛,闻所说经悉受得。从三味中悉能具足,为人说之。譬若有人,闻堕舍利国中,有淫女人名须门;若复有人,闻淫女阿凡和梨;若复有人,闻优陂洹作淫女人,是时各各思念之。其人未曾见此三女人,闻之淫意即为动,便于梦中各往到其所。是时三人皆在罗阅祇国,同时念,各于梦中到是淫女人所,与共栖宿。其觉已,各自念之。」
佛告跋陀和:「我持三人以付,若持是事为人说经,使解此慧至不退转地,得无上正真道,然后得佛号曰善觉。如是,跋陀和,菩萨于是间国土,闻阿弥陀佛,数数念,用是念故,见阿弥陀佛。见佛已,从问:『当持何等法,生阿弥陀佛国?』尔时,阿弥陀佛语是菩萨言:『欲来生我国者,常念我数数,常当守念,莫有休息,如是得来生我国。』」
佛言:「是菩萨用是念佛故,当得生阿弥陀佛国。常当念如是佛身,有三十二相⒄悉具足,光明彻照,端正无比,在比丘侩中说经,说经不坏败色。何等为不坏败色?痛痒、思想、生死、识魂神,地水火风,世间天上,上至梵摩诃梵⒅,不坏败色。用念佛故得空三昧,如是为念佛。」
佛告跋陀和:「菩萨于三昧中谁当证者?我弟子摩诃迦叶⒆、因坻达菩萨(20)、须真天子(21),及时知是三昧者、有行得是三味者,是为证。何等为证?证是三昧知为空定。」

佛告跋陀和:「乃往去时有佛,名须波日。时有人行出入大空泽中,不得饮食,饥渴而卧,出便于梦中得香甘美食,饮食已,其觉腹中空,自念一切所有皆如梦耶。」佛言:「其人用念空故,便逮得无所从生法乐,即逮得阿惟越致。如是跋陀和,菩萨其所向方,闻现在佛,常念所向方欲见佛,即念佛不当念有,亦无我所;立如想空当念佛,立如以珍宝倚琉璃上,菩萨如是见十方无央数佛清净。譬如人远出到他郡国,念本乡里家室亲属财产,其人于梦中,归到故乡里,见家室亲属,喜共言语,于梦中见,以觉为知识说之,我归到故乡里,见我家室亲属。」佛言:「菩萨如是,其所向方,闻佛名,常念所向方欲见佛。菩萨一切见佛,如持珍宝着琉璃上。譬如比丘观死人骨着前,有观青时,有观白时,有观赤时,有观黑时,其骨无有持来者,亦无有是骨,亦无所从来,是意所作想有耳。
「菩萨如是持佛威神力,于三昧中立,在所欲见何方佛,欲见即见。何以故?如是跋陀和,是三昧佛力所成。持佛威神,于三昧中立者,有三事:持佛威神力,持佛三昧力,持本功德力。用是三事故,得见佛。譬若,跋陀和,年少之人,端正姝好庄严,已如持净器盛好麻油,如持好器盛净水,如新磨镜,如无瑕水精,欲自见影,于是自照,悉自见影。云何?跋陀和,其所麻油、水、镜、水精,其人自照,宁有影从外人中不?」
跋陀和言:「不也。天中天,用麻油、水精、水、镜净洁故,自见其影耳。其影亦不从中出,亦不从外入。」
佛言:「善哉!善哉!跋陀和,如是!跋陀和,色清净,所有者清净,欲见佛即见,见即问,问即报,闻经大欢喜。
「作是念:佛从何所来?我为到何所?自念:佛无所从来,我亦无所至。自念三处:欲处、色处、无想处,是三处意所为耳。我所念即见,心作佛,心自见。心是佛,心是怛萨阿竭(22),心是我身。心见佛,心不自知心,心不自见心。心有想为痴,心无想是泥洹(23)。是法无可乐者,皆念所为,设使念为空耳。设有念者,亦了无所有。如是跋陀和,菩萨在三昧中立者,所见如是。」佛尔时颂偈日:
  心者不知心,有心不见心。
  心起想则痴,无想是泥洹。
  是法无坚固,常立在于念。
  以解见空者,一切无想念。
  注释
  ①从得黠不舍精进:黠,指超越的智慧。意为从佛得到智慧,不忘努力精进于佛道。
  ②善知识:指正直而有德行,能引导众生舍恶修善、入佛道者。
  ③弃盖习禅:盖指烦恼。意为抛弃、灭除烦恼,习于禅定的境界。
  ④「不入衰」,《贤护》译作「不着诸入」 。
  ⑤十方人计为是我所,十方人计为非我所:计,计度,即以妄念而推度道理。意为人们妄加推断,此为我所有,此非我所有。
  ⑥六味:指苦、酸、甜、辛、咸、淡等六种味道。
  ⑦五习:烦恼之余气叫习气,又叫五习,即五种烦恼,如贪、瞋、痴、慢、疑等。但《贤护》译为「五解脱法」更恰当,今从。
  ⑧九恼:又名九难、九横、九罪报。指佛现在所受的九种灾难:一、受淫女孙陀利谤,五百罗汉亦被谤;二、受旃遮婆罗门女系木盂作毁谤;三、提婆达多以石击佛,伤足大指;四、逆木刺脚;五、昆琉璃王兴兵杀诸释子,佛时头痛;丌、受阿耆达多婆罗门请而食马麦;七、冷风冻故脊痛;八:六年苦行;九、入婆罗门聚落,乞食不得,空钵而还。复有冬至前后,夜寒风破竹,索三衣御寒,又复患热,阿难在后扇佛,像这些世界小事,佛皆受之。
  ⑨「九思」,《贤护》译作「九想观门」 。
  ⑩八道:人人八念、八生法。 《贤护》译作「八大人觉」 ,即菩萨为入道者的八种教法,包括世间无常觉、多欲为苦觉、心无厌足觉、懈怠堕落觉、愚痴生死觉、贫苦多怨觉、五欲过患觉、生死炽燃苦恼无量觉。
  ⑾十二衰计空:对我身有损减影响叫衰。十二衰当指六尘:六根等。全句意为不为六尘、六根所动。
  ⑿须摩提:意译为妙意好意,即西方极乐净土。
  ⒀缺戒:指于戒有缺漏,没有完全守戒。
  ⒁天眼:指为色界天人因修禅定所得之眼,能看得很远,内外昼夜上下皆悉能见。五眼之一。天眼分两种:一从福报得来,如天人;一从苦修得来,如阿那律所得天眼即是。
  ⒂天耳:指色界诸天所具有耳根。能闻人声、非人声、及远近、粗细等一切音声。
  ⒃神足:即神足通的简称。五通之一,又名神境智证通,或心如意通,即身如其意。随念即至,可在一想念之间,十方无量国土都能一一到达,变化无穷。佛十大弟子中,目犍连就是得了这种圆满神通而号称神通第一的。
  ⒄三十二相:又名三十二大人相。一、足安平;二、足千辐轮;三、手指纤长;四、手足柔软;五、手足缦网:六、足根圆满;七、足趺高好;八、胳如鹿王;九、手长过膝;十、马阴满;十一、身纵广;十二、毛孔青色;十三、身毛上靡;十四、身金光;十五、常光一丈;十六、皮肤细滑;十七、七处乎满;十八、两腋满;十九、身如师子;二十、身端正;二十一、肩圆满;二十二、口四十齿;二十三、齿白齐满;二十四、四牙白净;二十五、颊车如师子;二十六、咽中津液得上味;二十七、广长舌;二十八、梵音远;二十九、眼色绀青;三十、睫如牛王;三十一、眉间白毫;三十二、顶咸肉髻。
  ⒅梵摩诃梵..当即大梵天,为色界之初禅天,离欲界之淫欲,寂静清净。

  ⒆摩诃迦叶..佛十大弟子之一。其父母祷于毕波罗树神树下而生,故名毕波罗;为大富长者之子,能舍大财与大姓,修头陀之大行为第一,故称头陀第一。
  ⒇因坻达菩萨:因坻即天主。为护持正法,拥护众生的八大菩萨之一。 《贤护》译作「帝释德菩萨」。
  (21)「须真天子」,竺法护译《须真天子经》有「须真天子发三十三问,佛一一答之」的记载,又有《须具天子与文殊菩萨之三十二问答》 。又《贤护》译作「善德天子」。
  (22)怛萨阿竭:即如来,意为诸佛乘如实道来成正觉,即完成修行、有理想人格的人。
  (23)心有想为痴,心无想是泥洹:《贤护》译作「心有想念则成生死,心无想念即是涅盘」 。泥洹,又作泥曰、涅盘、般涅盘。意为无为、寂灭、永远超脱生死轮回而获得的精神境界。想,指对境之像于心中浮现之精神作用而言。
  四事品第三——修佛立定的基本要求
  译文
  1信念坚定
菩萨要修持一切佛现前这个法门,应当做到四个方面。哪四个方面?第一、信念坚定,没有任何东西能动摇他:第二、精进不懈,谁也比不上:第三、所获得的智慧,谁也比不上:第四、经常跟随善知识去办事。就这四个方面。
2经行不息
菩萨还应当从这四方面去做,才能很快修成这个法门。哪四个方面?第一、九十天内不能有世俗的念头,即使在一弹指之间也不行:第二、九十天内不能有片刻躺卧的睡眠时间:第三、九十天内不得坐下来休息,除了吃饭以外,都要边念佛,边行走:第四、为别人讲经,不能贪求别人送衣服食品报答。就这四个方面。
  3利他为怀
菩萨要很快修持奸这个法门,还应当做到四件事。哪四个方面?第一、劝人到佛教道场参拜:第二、教人听善知识讲经:第三、不嫉妒别人:第四、劝人发心学佛。
就这四个方面。
  4广弘佛法 ,
菩萨还应当从以下四点来修持这个法门。哪四个方面?第一、广造佛像,如佛画等,用以修定:第二、拿上等布帛,书写经文,用来修定:第三、使骄傲自大的人也奉行佛法:第四、经常护持佛法。就这四点。
这时,佛念了偈颂赞叹说:「应当时常乐信佛法,诵经体会空理毫不停顿。精进不止莫睡卧,九十天里不松懈。
「坐在那里听经时,应当安心倾听,精进受学,务必达到广博深远。如果有人送东西供养你,也不要暗自欢喜,不要贪求、羡慕,这样就能很快深入经藏之中。佛身放金光,有三十二种相,每一种相有亘福功德,端正庄严如天金作成。不论过去佛、未来佛,都应自觉归依;现在佛,也是人中最尊贵的,也应当时常念想,应当用香花、饮食、涂香供养佛,各方面都得到满足。应当有善意,凭这些条件的缘故,就能离修持定门不远。应当常常鸣鼓奏乐,用歌舞,使佛心安乐欢喜。为成就这个法门,应当制作各种佛像,形象慈祥、端庄,美妙生动,面目闪现金光。修此定门的人,把布施当做快乐的事,应当尊奉戒律,使自己行为高尚清净。这样精进不懈,不久就能修得此法门。也不要产生恼怒之心,应行大慈大悲之心和平等之心,无所憎恶。修得此法门,也应当尊重恭敬善知识,把他们看做佛一样。不要贪心、恼怒心、嫉妒心、愤恨心,坚持按经法的要求去做。这是成佛的正确途径。能这样去做,不久就能修持好这个法门。」
  5敬师如佛
佛告诉贤护:「像这样的菩萨,应当经常乐于请教善知识,把他看成佛一样,供养持戒等各方面都具足。书写这部经、学习这个定门时,都应这样尊敬经师。贤护,
如果菩萨对于善知识有恼恨、轻视的话,修好定门就很难。譬如,贤护菩萨,明眼的人夜半可以看到很多星座,群星闪烁:贤护,菩萨靠佛神威力的加持,修一切佛站立面前的定门,就能看到东面有百千万亿佛,于十方都能看到一切诸佛。」
佛告诉贤护说:「菩萨眼就像无所不见的佛眼一样。贤护,菩萨想现在十方诸佛都在面前显现,想修好这一法门,就应当布施、持戒等都具足,应当修忍辱、精进、禅定、智慧波罗蜜,使六度法门都具足。」这时,佛感叹地说:「就像明眼人半夜看见无数星星闪耀,白天想见,也都看见一样。菩萨修持此法门,也能从定中见十方世界一切诸佛,出定后也能见到,并且给弟子们传授此法门。」
佛说:「正像我眼睛明亮清净,能常见于世间一样,菩萨修得此法门,也能看见无量数的佛。见佛不单是看佛身相,而是看十种超群的智力。见佛也不再如世人那样有贪心,而是消灭了各种烦恼,一心清净,不再有想法。菩萨达到如此功德,听他讲经,奉持此经,如进入清凉、空寂的世界,再也不会感到害怕了。我应当讲述此经,使千万的人民都听闻正法。」佛说:「像我们的比丘阿难聪明智慧,听闻佛经即奉持遵守,菩萨也是这样,修得一切佛现前法门,就能听闻无数佛说经,都奉持遵从。」佛说:「比如阿弥陀佛国土的许多菩萨,常能看见无数佛,就是这些菩萨修定得法,常常见到无量佛,信守奉行,常有哀悯同情心,好比干渴的人想喝水一样;常有大慈悲之心,抛开世俗之事,常常乐于把佛经布施给别人,因而获得清凉寂静,不久就能修得入定法门。」
原典
菩萨有四事法,疾逮得三昧。何等为四?一者所信无有能坏者;二者精进无有能逮者;三者所入智慧无有能及者;四者常与善师从事。是为四。
菩萨复有四事,疾得是三昧。何等为四?一者不得有世间思想,如指相弹顷三月;二者不得卧出三月,如指相弹顷;三者经行不得休息,不得坐三月,除其饭食左右;四者为人说经,不得望人衣服饮食。是为四。
菩萨复有四事,疾得是三昧。何等为四?一者合会人至佛所;二者合会人使听经;三者不嫉妒;四者敌人学佛道。是为四。

菩萨复有四事,疾得是三昧。何等为四?一者作佛形像若作画,用是三昧故;二者用是三味故,持好疋素令人写是三昧;三者教自贡高人内佛道中;四者常护佛法。是为四。
时,佛说偈而叹日:「常当乐信于佛法,诵经念空莫中止。精进除睡卧,三月莫得懈。
「坐说经时,安谛受学,极当广远。若有供养馈遗者,莫得喜,无所贪慕,得经庆。佛者色如金光,身有三十二相,一相有百福功德,端政如天金成作,过去佛、当来佛,悉豫自归;今现在佛,皆于人中最尊,常念供养,当供养于佛,花香、梼香、饭餐具足。当持善意,用是故,三昧离不远。持常鼓乐倡伎,乐于佛心,常当娱乐。为求是三昧者,当作佛像,种种具足,种种妹好,面目如金光。求是三昧者,所施常当自乐,与持戒当清洁高行。弃捐懈怠,疾得是三昧不久,瞋恚不生,常行于慈心,常行悲哀,等心无所憎恶。今得是三昧不久,极慈于善师,视当如佛。瞋恚嫉贪不得有,于经中施不得贪,如是敦,当坚持诺经法,悉当随是入,是为诸佛之道径。如是行者,今得三昧不久。」

佛告跋陀和:「如是等菩萨,当慈心常乐于善师,所视师当如佛,悉具足承事。欲书是三昧经时,若欲学时,菩萨敬师如是。跋陀和,菩萨于善师有瞋恚,有持善师短,视善师不如佛者,得三昧难。譬如,跋陀和菩萨,明眼人夜半视星宿,见星其众多。如是跋陀和,菩萨持佛威神,于三味中立,东向视见若干百佛,若干千佛,若干万佛,若干亿佛。如是十方等悉见诸佛。」
佛告跋陀和:「是菩萨如佛眼①,悉知悉见。如是跋陀和,是菩萨欲得今现在诸佛悉在前立三昧,布施当具足,持戒如是,忍辱精进,一心智慧,度脱智慧,身悉具足。」时,佛叹日:「如净眼入夜半上向视,星宿不可计,昼日思念悉见。菩萨如是逮得三昧者,见不可复计百千佛,从三昧中觉以悉念见,自态为诸弟子说。」
佛言:「如我眼清净,常见于世间,菩萨如是得三昧,以见不可复计佛。见佛不视身相,但视十种力,不如世间人有贪,消灭诺毒以清净不复想。菩萨逮功德如是,闻是经,遵是经,如泥洹,闻是法空空②,无有恐怖。我当作是说经,用众人民故,皆舍得佛道。」佛言:「如我比丘阿难黠慧,闻经即受持,菩萨如是逮得是三昧,以闻不可计经卷悉受持。」  佛言:「如阿弥陀佛剎诸菩萨,常见不可计佛,如是菩萨得三昧。以常见不可计佛,所信常有哀心,譬如渴者欲得饮。常有极大慈,弃捐世俗事,常乐持经施,用是故,清净得三昧不久。」
  注释
  ①佛眼:十眼之一,指见如来十力之眼。又五眼之一,觉悟者的眼光,能透彻了解诸法实相,无事不见,无事不知,无事不闻,闻见互用,无所思惟,一切皆见,故称佛眼。
  ②闻是法空空:即视万法毕竟皆空,本性即空。

  譬喻品第四——精进修念佛定的譬喻
  l海船失宝
佛告诉贤护:「菩萨为求此法门,修得此定,应当勇猛精进。如果不精进,贤护,就像有人开一条满载珠宝的船,想横渡大海,还未到岸,半途中船坏了,南赡部洲人都大叫大悲,说你我的珍宝都沉没了。确实如此,贤护,如果菩萨听说这个法门,不书写经、读经、学经、诵经、奉持经,那么一切世间人民,诸天的神也都会大感悲忧,就会说:你我的宝贝都丢了,把佛家的宝贝法门丢了!」
佛说:「这一切佛现前法门,是佛所嘱咐的,是佛所称扬的。听到这么珍贵的经典,不书写、学习、读诵、受持,依法而住,反而愚蠢地自以为是,自高自大,不修待这么好的法门。

  2不闻梅檀香
「贤护,又比如,有一个蠢人,人家把满满一大把最珍贵的梅檀香送给他,他却不肯接受,反而说人家把不干净的东西给他,那位货主对他说:『这是梅檀香,你怎么说是不干净的呢?你拿去嗅一嗅,看香不香?干不干净?』那个蠢人闭着眼睛也不看,也不嗅。」
佛说:「如果听说这个法门,又不肯接受,反而把这宝贵经典抛在一边,这就是不守戒的蠢人。
  3牛与牟尼珠
「这种人刚愎自用以为修禅,以自己的愚蠢见解为满足,而且以此度人,把世间
一切看做实有,不知道一切皆空、诸法无常的道理。这种人听说这个法门,不欢喜赞
叹,也不相信,不深入领会,反而轻慢地、戏弄地说:『佛有这么深刻的宝典吗?有这么神、这么大威力吗?』反而说:『世间有像圣者阿难这样的出家人吗?』」佛说:「这些人从持奉这法门的人那里走开,三:两两地议论说:『这是什么法?是从哪里来的呢?是恶人自己揑造的吧。这经不是佛说的!』」
佛告诉贤护:「比如商人拿宝珠来到农家一个蠢儿子面前给他看,蠢人问商贩:
『这东西值多少钱?』商人说:『你半夜到暗的地方,拿这个珠宝出来看,珠光照多远多大,这珠宝的价值就有多大。』」
佛说: 「那个蠢人不晓得珠宝的价值,反而说:『这东西能值几个钱,不过能换一头牛罢了。这不过如此吧。这个价你卖不卖?卖就行,不卖就算了。』贤护,那个听说这个法门而不相信的人,也是这样看待宝贵经典啊!」
佛说:「如果菩萨持这个法门,传授给相信经典而愿意眼着走的人,四面就有很多人拥护你,没有什么可担心的。你奉持戒律,完全信守奉行,对高深的义理深有心得,得大智慧,广为他人宣说。菩萨应当这样奉持修定,辗转传播,使这一法门长久住世,利益世人。」

  4供养珍宝的功德
佛说:「如果愚痴之人,前世在佛面前不供养,不作功德,反而自高自大,多方诽谤嫉妒,贪图财利,追求虚名,哗众取宠,得不到良师指导:也不理解经典,听此法门,也不相信、不喜欢、不去学习,反而诽谤说:『这是那些不知羞耻的人捏造的经。』 『这经不是佛说的。』」
佛告诉贤护说:「现在我这样告诉你,贤护,求菩萨道的善男子、善女人,如果拿三千国土那么大的珍宝供养佛,虽然功德很大,但修持信守、乐于奉行这一法门所聚的福德,不知要比它大多少倍!」这时,佛感叹说:「若有人用三千国土堆满的珍宝供养佛,用来求佛,以此功德,不如有人奉持此三昧法门,奉持这一法门,是佛所赞誉的,因为听闻此经,信仰这一法门,其福德不知有多大呀!」
佛说:「至于执迷不悟自高自大的人,对此不相信,却听信坏人的话,听说此经又不相信不乐意,这就和我这部经的冤家没有什么不同了。这种人不持戒,又自高自大,其它人受他迷惑,跟着他跑。这是在破坏佛法。他们说这部经不是佛说的,完全是诽谤。」
佛说:「信仰这一法门的人,前世曾见到过去佛,因为这种缘故,我对这些崇信的人才宣说此法门。这一种人常护持正法,听说经典,深信不疑,乐于奉持,这种人离佛不远。他们持戒坚定,常常以虔诚恭敬之心敬礼经典,因为这个缘故,我为他们宣说此经。」
  5信疑的因果不同
佛告诉贤护说:「我所说的不是别的,因为你的缘故,所以说这些话。现在见我说这个法门的人,在他的后世中,听说此经也终不怀疑,不会讥笑此经,不会说不信此经,除了他在恶人旁边,离开善知识,他的功德小以外。这种亲近恶人的人,听说此法门,不相信、不欢喜、不去领会其中的高深道理。这是为什么呢?是因为他们学习的时间短,所参拜的佛少,信根不足,智慧少,因而不信此法门。」
佛告诉贤护说:「有的菩萨听说此法门,不表露出特别喜欢,也不诽谤:心中还是欢喜、坚信不疑的,也不说是一会儿相信、一会儿不信,而是喜欢写经、学经、诵
经、奉持经。」佛说:「这些我都预先知道、预见到了,这种人不单是见过一佛,所作的功德也不止三二个、上十个,而是在百多位佛那袅听讲此经,后世中听闻此法门,书写、读诵、奉持此经,乃至最后守一日夜,他的福德都不可计量,达到不退转的境地,所发的大愿都能实现。」
佛告诉贤护说:「我再打一个比喻。有人拿一个佛国的国土,把它粉碎,像微细的灰尘一样,其人拿取此一微尘,然后把这一微细灰尘再粉碎,每一微细灰尘都分成一座佛剎的微尘那么多,你说这微尘数目多不多?」贤护说:「佛啊!太多了,太多了!」
佛告诉贤护说:「我把这一比喻再引伸一步,如果有一位菩萨,把像微尘一样多的佛剎都放满珍宝,用来供养一切佛,还不如听闻这一部经的功德大。如果有一位菩萨听了这部经,不但自己书写、读诵、奉行,而且广为他人宣讲,短短的时间内,这一位菩萨的功德就更大得无法算计。」佛说:「奉持这一法门,书写诵持向别人宣说经典有这么大的福德,更何况能坚持遵守这一法门,一切具足的人呢?」佛这时颂了下面的偈语:

  三千大千国土上,装满珍宝用来作布施。
  要是不听此法门,其人功德福报真薄少。
  如有菩萨求隶德,常当奉行此法门。
  及早诵读此经法,其人功德福报无限量。
  如果把一佛国土微尘世界都破碎,
  佛国世界也比尘埃多得多,
  这么多的佛国装满珍宝作布施,数量之多难比拟。
  如有受特此法门,为人讲四句偈精义,
  从此禅定法门得智慧,所得功德亿万珍宝无法比。
  何况有人广为宣讲此法门,受持念诵此经片刻也不停,
  更加精追奉行者,其功德福报更无量,
  假使一切求生皆成佛,得神圣智慧清净称第一,
  讲说一偈之功德,超过亿劫万万倍。
  至于涅盘清净赞叹咏诵的福报,无数亿劫都赞诵,
 
  于此禅定法门一偈语,更是无法穷究其功德。
  一切佛国所有地,上下四方前后及左右,
  装满珍宝作布施,用来供养我佛天中天。
  如有听闻此佛立面前之法门,得福报功德超过前布施。
  安心谛听讽诵此法门,其功德之大难比喻。
  此人终不自高与骄傲,也不堕于三恶道。
  深解妙法心不疑惑,如此便是行持佛立面前之法门。
  菩萨若要亲奉诸佛,应当精追道业而心不着求。
  能增长信心及明达妙法,精追于佛立面前之法门是为诸佛所赞叹。
  嘱咐你竿众人遵守此教法,努力实行精追不懈怠。
  勇猛修行得帮助,令得佛道直奔不复返。
  若有诵持此佛立禅定之法门,就会面见百千佛现前。
  假使临终之时心畏惧,特此法门终必无所惧。
  比丘持此法门以见我,常能随佛左右不远离。

  菩萨听闻修习此法门,当勤奉持为人广宣说。
  菩萨修得此佛立面前禅定法,才是博闻了达与智慧。
  牢记持善止恶佛称赞,疾成佛道智如海。
  常持讽诵此法门,当学佛世尊此教法。
  从此种性听闻正法,如同佛说无差异。
  我听佛这么说:
  当时,佛在王舍城迦邻竹园中,与出家大德五百人一起,这些出家人,皆修成阿罗汉果,戒律清净,再没有世俗的烦恼与习气,不再在生死中轮回,身心安详自在,精神上得到解脱,充满光明与智慧。好比佛一样,智慧高超,开通豁达,该作的事都作了,种种德行都具足,身上的沉重包袱都卸下了,一切都随心所欲。对什么都不执着,以平等心对待众生,既能自度,又能度他人。只有阿难这一位贤人还未达阿罗汉果。
  对于佛法时常坚信乐于奉行,受持讽诵此道德高尚。
对此精深佛法精追理解奉行,道行具足慈悲哀悯一切众生,应当普遍宣说佛经卷,广泛传播佛法教。慎勿执着贪图供养,一切都不执着才是此法根本。行不正就会发怒愤恨,意善解就会离开贪欲。时常乐于修持禅定,行动谨慎就能得此法根本。应当常念佛的本愿功德,观瞻佛像金色光芒百福相。种种相好有威德,好比一座金宝山。能见各个世间上,过去、将来、现在一切佛,天中之天都称赞。应当供养此善教,供上好花与好香。
供养饭食心欣喜,不久当得此妙法。弹起琴瑟奏鼓乐,洞箫悠扬供养佛。心中欣喜充满无限法乐,尊奉道法毫不畏难。应当修造佛的诸形象,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全光灿烂无污染,速能修得无上道。信仰坚定恭敬事佛,听从此法心不乱。

  时常舍紊懈怠行为,不久就能修得禅定。
  对他人不愤恨伤害,当以慈悲心哀悯求生,
  普遍救护别人追入功德之地,不久就能修得禅定。
  对法师常恭敬,事奉师如同佛一般。
  不得吝惜此经法,不久就能修得此禅定。
  应当谨慎不得怀疑此经,佛称赞此是正道善法。
  一切佛都歌颂赞叹,不久就能修得此禅定。
  好比有人眼睛明亮清净,半夜而起看天空,
  抬头望见星星无数千,白天回想一一都记得清。
  菩萨修禅定也是这样,能见无数百千佛,
  对一切佛都认识,且能对求人说佛法。
  好比我慧眼明亮又清净,能看见世间一切无障碍。
  佛弟子菩萨也如此,修禅定定能见世尊。
  不再生起我痴我见,定见十方诸佛人中尊。

  三毒清净没有什么想法,观此菩萨独特行为。
  等到听闻佛法寂静妙义,就能速证真空禅定境界。
  现在我也讲解此法,使更多人成佛心更安。
  弥陀佛国众多菩萨,如何得见无数佛?
  如同此菩萨得禅定,常见百千无数佛。
  阿难比丘如果勇猛坚定,跟随我听法都能受持。
  修得禅定也是这样,听闻无数法就能奉行。
  应当相信禅法速奉行,摒弃世间一切所有,
  应当乐于奉行此经法,速达清净寂定的境地。
  假使三千世界装满珍宝,供养世尊求佛法,
  如有僧人听说佛禅定法门,深信此法不生疑惑,
  他的福德比用珍宝供养佛还要大。
  阿谀谄媚自高自傲,不信佛法凶害大。
  跟随恶人拜为师,不信佛法与经教,

  亲近恶友犯戒律,坚持自高与自大,
  窃窃私下议论说,此经不是佛所说,
  佛陀不会讲此经,定是私自来伪造,
  此法门不是世尊教导,
  共同诽谤此法门,佛根本没有这么说。
  这是诽谤佛!对于乐于听闻佛法的人,
  我才为他讲述此经,善良人听了才高兴。
  心中即使有疑问,也不怀疑是佛所说。
  奉持戒律身心清净,讽诵经法就得利益。
  持此经法广为宣讲,就能具足一切道义。
  原典
佛告跋陀和:「菩萨慈求三昧者,得是三昧已,不精进行者,譬如,跋陀和,有人载满舡珍宝,欲持渡大海。未至,舡中道坏,阎浮利①人皆大悲,念亡我尔所珍宝。如是,跋陀和,是菩萨闻是三昧已,不书、不学、不诵、不持如中法,一切诸天人民,皆为大悲忧言,乃亡我尔所经宝,用失是深三味故。」
佛言:「是三昧经者,是佛所嘱,佛所称誉。闻是深三昧经者,不书、不学、不诵、不守不持如法者,反复愚痴自用以为高耶。不受是经,意欲高扌,反不肯学是三昧。
「譬如,跋陀和,愚痴之子,有人与满手梅檀香,不肯受之,反谓与之不净梅檀香,其货主语人其言:『此梅檀香,卿莫谓不净乎?且取嗅之,知香不?试视之知净不?』痴人闭目不视、不肯嗅。」
佛言:「其闻是三味者,如是不肯受之,反弃舍去,是为不持戒人,反舍是珍宝经,是为愚痴无智。自用得禅,具足为度,反呼世间为有,不入空,不知无。其人闻是三味已,不乐不信,不入中,反作轻戏语:『佛亦有深经乎?亦有威神乎?』反形言:『世间亦有比丘如阿难乎?』」佛言:「其人从持是三味者,所去两两三二,相与语云:『是语是何等说乎?是何从所得是语乎?是为自合会作是语耳。是经非佛所
说。』」

佛告跋陀和:「譬如贾客持摩尼珠@,示田家痴子,其人问买客:『评此几钱?』贾客答言:『夜半时于冥处,持是摩尼珠着冥中,其明所照至,直满其中宝。』」 佛言:「其人殊不晓其价,反形是摩尼珠言:『其价能与一头牛等不,宁可贸一头牛想,是不复过此。与我者善,不肯者已。』如是,跋陀和,其人闻是三昧不信者,反形是经如是。」
佛言:「如菩萨持是三味,受信者便随行,四面皆拥护无所畏,持禁戒完具为得高明,黠慧深入为他人说之。菩萨当持是三昧分布语人,展转相传,当令是三昧久在。」
佛言:「痴人自于前世佛所不供养,不作功德,反自贡高,多行诽谤嫉妒,用财利故,但欲求名,但欲哗说,不得善师,亦不明经,闻是三味已,不信、不乐、不入中,反诽谤人言:『是彼不知愧为,自作是经耳。』『是经非佛所说。』」
佛告跋陀和:「今我具语汝如是。跋陀和,求菩萨道者,若善男子善女人,持是三千国土满其中珍宝施与佛,设有是功德,不如闻是三昧。若有菩萨闻是三味信乐者,其福转倍多。」时,佛叹曰:「是三千国土满其中珍宝施于佛,持用求佛。复有异人,持是三味者,是佛所称誉,闻信者其福倍多。」
佛言:「是迷惑自贡高人,不信者及与恶知识③从事,闻此经不信不乐,是为于我经中怨家无异。是不持戒人,在自大中,其余人展转闻其言信随之。此为坏佛法。其人相告言:『是经为非佛所说。』直作是诽谤。」
佛言:「有信是三味者,其人宿命曾见过去佛,已用是故,我为是信者说是三味耳。是辈之人,常护佛法,闻是经信乐者,当作是知离佛不远。若持戒坚者,常正心恭敬于经,我用是故,为是人说耳。」
佛告跋陀和:「我所说无有异,尔故说是语耳。今见我说是三昧者,其人却后世时,闻是三昧终不疑,不形笑,不言不信,除在恶师④边,正使在善师边,其功德薄少。如是辈人,复转与恶师从事。是辈人者,闻是三味,不信不乐不入中。何以故?其人未久学,所更佛少所信⑤,智慧少故不信耳。」
佛告跋陀和:「其有菩萨,闻是三昧,不形笑,不诽谤者,欢喜不中疑,不言乍信乍不信,乐书、乐学、乐诵、乐持。」佛言:「我悉豫知豫见已,其人不独于一佛,所作功德不于二,若三若十。悉于百佛所闻是三昧,却后世时闻是三味者,书学诵持经卷,最后守一日一夜,其福不可计,自致阿惟越致⑥,所愿者得。」
佛告跋陀和:「听我说譬喻。譬如,跋陀和,有人取一佛剎悉破碎如尘,其人取此一尘,悉复破尽如一佛剎尘,都卢⑦悉取一一尘,皆复尘碎尽如一佛剎尘。云何,跋陀和,是尘其数宁多不?」跋陀和言:「甚多!甚多!天中天。」
佛告跋陀和:「我为汝曹引此譬喻,若有一菩萨,尽取是一尘置一佛剎,其数尔所佛剎,满其中珍宝,悉持供养诺佛,不如闻是三味。若复有一菩萨闻是三昧已,书学诵持为他人说,须臾间,是菩萨功德不可复计。」佛言:「持是三昧者,书学诵持为他人说,其福乃尔,何况守是三昧悉具足者?」佛尔时顼偈日:
  三千大千之国土,满中珍宝用布施。
  设使不闻是像经,其功德福为薄少。
  若有菩萨求隶德,当讲奉行是三昧。
  疾悉讽诵此经法,其功德福无有量。
  如一佛国尘世界,皆破坏碎以为尘。
  彼诸佛土过是数,满中珍宝用布施。

  其有受持是世尊,四句⑧之义为人说。
  是三昧者诸佛慧,得闻功德叵比喻。
  何况有人自讲说,受持讽诵念须臾。
  转加增追奉行者,其功德福无有量。
  假使一切皆为佛,圣智清净慧第一。
  皆于亿劫过其数,讲说一偈之功德。
  至于泥洹赞咏福,无数亿劫悉叹诵。
  不能尽究其功德,于是三昧一偈事。
  一切佛国所有地,四方四隅及上下。
  满中珍宝以布施,用供养佛天中天。
  若有闻是三昧者,得其福佑过于彼。
  安谛讽诵讲说者,引譬功德不可喻。
  其人贡高终不起,亦无有趋恶道⑨时。
  解了深法不疑结,行斯三昧德如是。

  学士为以见奉吾,德重精追普不着。
  增益信明为菩萨,力学三昧佛所赞。
  属累汝等常劝教,力行精追无放逸。
  自勖勇猛勤修行,令得大道不复反。
  其有诵受是三昧,已为面见百千佛。
  假使最后大恐惧⑩,特此三昧无所畏。
  行是比丘以见我,常为随佛不远离。
  菩萨闻习三昧者,义当受持为人说。
  菩萨得是三昧者,尔乃名曰博达慧⑾。
  为逮总持佛称誉,疾成佛道智如海。
  常恒诵说是三昧,当从佛法世尊教。
  闻其种性⑿得等觉,如佛所说无有异。
  闻如是⒀:
  一时,佛在罗阅祇迦邻竹园中,与大比丘众比丘五百人,皆是阿罗汉,诺漏已尽,无复尘垢,生死悉除,而得自在,心已解脱,照明于慧。譬如大龙⒁,圣智通达,所作已办,众行具足,弃捐重担,所欲自从。已舍诸有,其行平等,得制其心,度于彼岸。唯除一人,贤者阿难。
  常信乐于佛法,受诵是道德化。
  精追行解深法,立具足等慈哀。
  当普说佛经卷,广分布道法教。
  慎无得贪供养,无所著得是法。
  在不正瞋恚兴,意善解使离欲。
  常乐定三昧禅,谨慎行得是法。
  当念佛本功德,天金色百福相。
  诸种好有威德,现譬如像金山。
  悉见知诸世间,过去佛及当来。
  并现在人中尊,天中天皆说是。
  当供养斯善教,上好华众捣香。

  欣踊心奉饭食,得是法终不久。
  鼓琴瑟诸妓乐,箫成供佛形象。
  欣然意悦无量,尊道法得不难。
  当造起佛形象,诸相好若干种。
  黄金色无秽漏,疾逮得是道尊。
  坚固敬常以前,听是法无乱心。
  常舍离懈怠行,得三昧疾不久。
  无恚害向他人,当行哀得慈法⒂。
  普救护功德地,得三昧疾不久。
  常恭敬于法师,当奉事如世尊。
  无得惜是经法,得三昧疾不久。
  慎无得疑斯经,佛赞是正道化。
  一切佛所歌叹,得三味疾不久。
  譬如有人眼清净,于夜中半而起观。
 
  仰见星宿无数千,昼日思念皆识知。
  菩萨如是得三昧,见无央数百千佛。
  皆识念知于诸佛,则为隶会说世雄⒃。
  譬如今我觉眼明,清净无垢见世间。
  佛子菩萨眼若此,三昧普达见世尊。
  终不复起吾我想,见十方佛人中尊。
  除毒清净无想念,观此菩萨奇特行。
  逮闻尊法寂然义,速疾得解空定行。
  今我亦训于是法,以成佛道多所安。
  如何弥陀国菩萨,见无央数百千佛?
  得是三昧菩萨然,常见无数百千佛。
  比丘阿难如勇猛,从我闻法皆受待。
  逮得三昧亦如是,闻无数法悉奉持。
  当信三昧疾持行,悉弃世间诸所有。
  常乐斯经行法施,疾得清净寂定地。
 
  假使三千界,满中珍宝施。供养佛世尊,
  以用求佛道。设复有比丘,闻是佛三昧,
  信乐而不疑,其福过彼上。谀谄怀自大,
  无信在凶害,与恶师相随,不信足法教,
  犯戎近恶友,坚住自贡高,各各共议言,
  是经非佛语,佛不说是议,为自共合造,
  此非法王教,共诽谤如斯,竞无有是语。
  此为诽谤佛。有乐道法者,我故为说耳。
  有闻是经者,仁贤而喜悦。其心常不疑,
  不言非佛说。奉禁戒清净,受法讽诵利。
  执经普讲说,则具足道义。

  注释
  ①阎浮利:又作阎浮提、赡部洲。该洲为须弥山南方之大洲,又称南阎浮提。
  ②摩尼珠:即宝珠,投之浊水,水即变清。
  ③恶知识:教人做恶事的坏师友。
  ④恶师:即教人做恶者。
  ⑤所更佛少所信:当指所参拜的佛少,信根不足。
  ⑥阿惟越致:又作阿鞟跋致,译为不退转成佛进路之意,是菩萨阶位之一,经一大阿僧祇之修行所到之位。一大阿僧祇,是无限久远的时间单位。
  ⑦都卢:全部的意思。
  ⑧四句:指阿罗汉成道时,依无生智而诵出的四句偈,即:「诸漏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受后有。」意指烦恼已尽,离爱欲而过清净生活,已得解脱,不再在生死中轮回。
  ⑨恶道:指身、口、意三恶业所生之处所,即地狱、饿鬼、畜生。

  ⑩假使最后大恐惧:当指未修行之人临终之时对死亡的恐惧心理。 《贤护》此句译作「假使后世恐怖时一 ,正是此意。
  ⑾博达慧:博闻经典,了达生死根本,趋于无上根本智慧。
  ⑿种性:指一种世袭的社会等级制度。印度的四大种姓为婆罗门(僧侣、学者) 、刹帝利(武土和贵族》、吠舍(手工业者和商人》和首陀罗(农民、仆役》 。此外,还有社会地位最低的贱民阶层。
  ⒀闻如是,此下一段直至本章末,不见于《大正藏》,待考。
  ⒁大龙..当即大龙象,为阿罗汉与佛的尊称。本经中指佛。
  ⒂当行哀得慈法:即奉行哀悯众生的大慈大悲精神。
  ⒃世雄:佛之尊称。谓佛有大定力,具雄健之德,于世间最为雄猛,能制伏、断尽一切烦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