勋鹿耽美漫画:《易经》六十四卦卦象的基本意义(二)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5 14:18:06

 

 

 

《易经》六十四卦卦象的基本意义(二)

 

 

 

 

《豫卦》之后是《随卦》,在二者之间的承接意义上,要使想法、目的实现,就要有所追随、随从,从而获得支持,所以有《随卦》,追随主要是追随于“我”,是对团结的对象来说的,也就是说,“我”要实现我的想法、目的,周族要实现承受“天命”建立周族的统治政权,“天命承传”即将发生,天下的诸侯方国及万民面临着新的选择,这就是“随”。《随卦》的卦象为上兑下震,即泽中有雷,与《随卦》卦象相近的卦象是泽中有火,即《革卦》的卦象,二者相对比就可发现,《革卦》泽中之火为雷火,火是从雷震所出,用泽中有火来代表的是“天命承传”的发生即“汤武革命”,那么,泽中有雷的卦象即《随卦》的卦象所代表的就是“天命承传”尚未发生但是即将发生,所以,文王是用泽中有雷的卦象来表达“天命承传”即将发生,天下诸侯方国和万民要有正确的选择,这就是《随卦》卦象、卦名和卦义的来源与基本内容,本卦的主旨就是要有正确的选择。对于如何做出正确的选择,初九:“官有渝,贞吉,出门交有功。”对于“官”,帛书《周易》作“或”,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形势已经发生变化,在这种形势下要想获得吉祥,就要走出旧有的范围,追随和交往于有功业的诸侯方国,这样才能保证不偏失正道。六二:“系小子,失丈夫。”指抓小失大,选择小的、趋于吝道的,放弃大的、中正之道的。六三:“系丈夫,失小子,随有求,得。利居贞。”求大舍下才会有所得,利于安处贞正。“随有求,得。利居贞”是对“系丈夫,失小子”求大舍下的补充说明,是六二爻内容的相反方面,六二爻辞只有“系小子,失丈夫”的简短说明,后面并无补充说明,所以,作为相反方面的“系丈夫,失小子”的意义也应是明确的,故“随有求,得。利居贞”是周公所作出的补充。本卦六爻爻辞的一个重要特定是极其简短,只有六三爻和九四爻爻辞具有补充说明的内容,从中可见周公对文王主旨的进一步阐明。九四:“随有获,贞凶。有孚在道,以明何咎。”本爻辞是说,不该得到而得到的收获会导致灾祸产生,有德信并坚守正道明辨是非就不会产生过失。“有孚在道,以明何咎”为周公的解释说明,以使其意义进一步明确化。九五:“孚于嘉,吉。”德信都归附、汇集于最美好的事物身上,成为众望所归的选择,这样就是大吉的。上六:“拘系之,乃从维之,王用亨于西山。”本爻辞是说,对于拒不顺从者,采取强制的措施使之听从于己,以成就功业。王晖、吴海在《论周代神权崇拜的演变与天人合一观》(《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西安)1998年04期第82~90页)一文中注说:高亨认为《周易·随》上六“拘系之,乃从维之,王用亨于西山”,谓此是“文王被据于羑里又被释放之事也”,是对的。在具体解释时,他说“从”读为“纵”也是对的;但他说“维”读为“纵”,也是对的;但他说“维”读为“遗”,“从维”即“纵遗”,则不一定正确。笔者以为“维”在这里应以本字来解释,“维”本义就是绳索,“从维”解开绳索,也就是释放的意思。高亨、王晖、吴海的解释是正确的,此处爻辞为文王对商纣囚禁文王又放虎归山,从而致使文王“用亨西山”决心取代商纣成就王业一事的说明,但是,本爻辞对此事的借用,其根本目的是服从本卦主旨的表达,本爻用来说明对于拒不顺从者,要采取强制的措施使之听从于己,以成就、维护功业,而如果“据之”又“纵之”即囚禁后又放虎归山,则会使其成为自己的替代者。继《随卦》之后,在有所选择的基础上是“从于王事”,也就是事于王侯,这就是《蛊卦》,《蛊卦》从不同的角度运用不同的事例深入分析了应该如何事于王侯。事于王侯,终会有变,故一定要知晓变化的来临,这就是《临卦》,《临卦》的卦象为上坤下泽,即地中有泽,卦辞曰:“元亨,利贞。至于八月凶。”万物都有产生、发展和消亡的过程,在其开始消退的时候,变化就开始来临,卦辞用天运变化到八月开始消退来说明本卦主旨是变化的来临,所以,《临卦》地中有泽的卦象所要表明的就是变化的来临,爻辞所说为对待“临”的不同态度及重要意义。但是,《序卦》对《临卦》基本义的解释是:“《临》者,大也。”也就是说训“临”为大。《序卦》对《临卦》与《观卦》承接意义的解释也不近确切。因为变化即将来临,所以一定要深入细致的观察,故命名《临卦》的对立卦地上有风即风行地上的卦象为《观卦》。经过深入细致而明辨是非的观察,就会有立场的转变,也就是出现大分合时期的重新聚合,这就是《噬嗑卦》。《系辞传》曰:“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盖取诸噬嗑。”《系辞传》的解释,是说集市的设立就是取了噬嗑的分合之象,说明噬嗑的本义是指分合。至于选择震上出离火的卦象来命名《噬嗑卦》的原因,可从变化过程的对比分析上看出,文王是用“泽中有雷”的卦象来表达“天命承传”即将发生,天下诸侯方国和万民要有正确的选择,这就是《随卦》卦象、卦名和卦义的来源与基本内容,文王又用《革卦》泽中有火的卦象来代表“天命承传”的发生即“汤武革命”,泽中之火为泽中之震雷所出,震上有离火的卦象所代表的正是震雷出火的过程,这一阶段正处于《随卦》和《革卦》之间,也就是“天命承传”即将发生和真正发生之间,所以,这一阶段正是大分合的时期,故用震上出离火的卦象来命名《噬嗑卦》,并以之来代表大分合时期的重新聚合。合,又分多种,有貌合神离之合,有志同道合之合,《噬嗑卦》所代表的“聚合”其发展的最终结果是怎样的?这就是《噬嗑卦》的反卦《贲卦》所要表达的,就是要突出、表现于外,获得证明。贲,《序卦》曰:“《贲》者,饰也。”《杂卦》曰:“《贲》,无色也。”首先通过爻辞内容来看《贲卦》所要表达的主要内容。初九:“贲其趾,舍车而徒。”本爻辞是说,为了突出、显示、表示其对脚的装饰而舍车不乘,以引起别人的注意,难以掩饰的是其兴奋、新奇之情,意在表明自己的喜爱。六二:“贲其须。”指修饰胡须,不仅修饰、表现下面的脚,还要修饰、表现上面的胡须,以表示改头换面,修饰一新。九三:“贲如濡如,永贞吉。”六二到了胡须,则九三就到了洗脸,修饰如同洗脸,表示贵在长久坚持则吉利,这是从时间角度上来说,表现的是无论怎样修饰都是不过分,但最重要的是要注重长久坚持,这代表了对“贲”的要求。六四:“贲如皤如,白马翰如,匪寇,婚媾。”装饰的有点让人怀疑,以为匪寇来了,但这是婚娶的队伍,意指修饰的隆重。六五:“贲于丘园,束帛戋戋,吝,终吉。”指定亲之日,装饰其家园,彩礼少有难为但其意相合,终成合婚之喜。上九:“白贲,无咎。”即是以最简单的白色进行装饰也是没有过错的,突出的是修饰一新并不在外在的形式,而是重在内涵实质。这一个完整而全面的过程,是用修饰一新举行婚礼的喜庆、隆重和完美,来体现天子与诸侯应该具有的同心同德、亲密团结的关系。虽然彩礼少但最终结果是吉祥的,反映了二者的结合因为心意相通、志向相同,从而最终走到了一起,在这儿,二者心意相通、志向相同的主旨是承继上卦《噬嗑卦》用来反映“聚合”所达到的程度。前面《同人卦》体现的主旨是要广泛团结天下诸侯方国,《同人卦》九五爻辞中有“同人先号咷而后笑”,“先号咷”是“而后笑”的前提,指因其有相同的境遇而心灵相通,从而有相同的志向,因为文王是“率殷之叛国而事纣”,他们有着共同的基础,那就是深受商纣的迫害从而有着共同的目的,就是要推翻商纣的政治统治,也就是说,他们有着相同的境遇和共同的志向,从而能够紧密地团结在一起,无往而不胜,紧密团结天下诸侯方国本身就是文王所追求的根本目的,所以,《贲卦》所体现的思想正是要表现、体现出文王所追求的天子与天下诸侯方国之间所应具有的密切关系:同心同德、亲密团结,取得天下诸侯方国的忠心拥护和支持。对于“贲”所代表的意义,《荀子·尧问》载:“尧问于舜曰:'我欲致天下,为之奈何?’对曰:'执一无失,行微无怠,忠信无勌,而天下自来。执一如天地,行微如日月,忠诚盛于内,贲于外,形于四海,天下其在一隅邪!夫有何足致也!”“致”指招取、取得,“执一无失”指专心政事没有过失,“行微无怠”指对细微的事情也不懈怠,“勌”通“倦”,“一如天地”指象天地的存在那样,“贲”指发舒、表现。“忠诚盛于内,贲于外,形于四海,天下其在一隅邪!”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忠诚之德盛于内心,表现于外,而彰显于天下,这样,天下就像放在房间角落的东西一样,不必费力就可取得。“贲”的意义正是突出、表现,是对前者《噬嗑卦》所代表的意义的发抒、突出、表现。《周易·乾凿度》也说:“顺从天文为贲。”所以,《贲卦》上艮下离即山下有火的卦象,所体现的是(与诸侯方国之间同心同德、亲密团结的)德信表现、彰显于天下。至于用山下有火的卦象来体现这一主旨的原因,结合用“泽中有火”的卦象来代表《革卦》,“革”代表了“汤武革命”,“革”中之“火”代表了推翻商族政权的力量,所以,本卦象“山下有火”中的“火”代表的就是周族与众多“殷之叛国”,他们的具有共同志向就是推翻商族政权,即同心同德,这股力量被压在“山”下,反映了聚集的力量不断增强,其内部心意相通、志向相同、紧密团结,其唯一的出路就是推翻“山”的压制,即最终要爆发于外,这就是《贲卦》卦象“山下有火”所包含的意义。至于孔子占得贲卦,就“贲”的字义所进行的阐发(《序卦》言:“贲者饰也”),就是仅从“贲”在上九所包含的白色一个侧面进行的解释,这种理解和解释并没有从贲卦的根本内涵上来解释,所以,孔子在此处的解释并不恰当,也得不出符合自身实际的结论。帛书《易传》孔子说“吾百占而七十当。”意思是说“我占一百次能有七十次占准”,孔子对贲卦的解释正属于不“当”的事例。《吕氏春秋·慎行·论壹行》:孔子卜,得“贲”。孔子曰:“不吉”。子贡曰:“夫'贲’亦好矣,何谓不吉乎?”孔子曰:“夫白而白,黑而黑。夫'贲’又何好乎?”《说苑·反质》:孔子卦得“贲”,喟然仰而叹息,意不平。子张进,举手而问曰:“师闻'贲’者吉卦,而叹之乎?”孔子曰:“'贲’,非正色也,是以叹之。吾思夫质素,白当正白,黑当正黑。”“文质又何也?”“吾亦闻之,丹漆不文,白玉不雕,宝珠不饰,何也?质有余者,不受饰也。”孔子占得贲卦,若从贲卦的根本意义上来结合孔子自身实际进行解释,那么,孔子占得贲卦的事理说明,为孔子一生不为所用的德行要流传于世,广为世人(后人)所知,孔子晚年的实际情况是,孔子“息志”而著书立说,整编六经,使其思想“忠诚盛于内,贲于外,形于四海”(《荀子·尧问》)。后世评价夫子“德侔天地,道冠古今,删述六经,垂宪万世”。

 

    《贲卦》之后是《剥卦》,在文王所追求的获得天下诸侯方国衷心支持的目的实现之后,周族的势力就会获得极大的发展,从而能够改变与对立方的势力对比关系,促使对比关系发生转化,使对立方的势力逐步缩小,这就是《剥卦》,《剥卦》的卦象为上艮下坤即山附于地,象征山为地所侵吞、蚕食,反映的正是文王所采取的“阴行善”的策略,逐步吞并了忠于商族的诸侯方国,最终实现了“三分天下有其二,以服侍殷”的局面。有“剥”就有“复”,有一方势力的开始消减,就有另一方势力的开始增长,这也是事物恒久不变的往复变化之道,于是在《剥卦》之后有《复卦》,《复卦》的卦象为上坤下震即地中有雷,随着天道的往复变化,地中之雷终会复出地上,故用地中有雷的卦象来代表和命名《复卦》。要进行恢复发展就要严格按照事物往复变化的规律来进行,这就是《复卦》卦爻辞之所说,尤其是上六爻辞曰:“迷复凶,有灾眚。用行师,终有大败,以其国君凶,至于十年不克征。”爻辞是说,如果不懂变化之道,必然会有凶灾发生,如果是行军作战,最终会大败,并导致其国君也有凶险,以至于十年都不能翻身,难以扭转局势,这说明的是不懂变化之道的巨大危害。《左传·襄公二十八年》记载,郑国派大夫游吉到楚国聘问,被楚人拒绝,要郑国国君亲自来。游吉没有占卜,就是直接引用《易·复》上六爻辞“迷复凶”来分析楚王本身的行为,他认为“楚子将死矣!不修其政德,而贪昧于诸候,以逞其愿,欲久得乎?”游吉认为“政德”是国君应抓住的根本,作为国君竟然抛弃了根本,还要恃强凌弱以满足自己的权势欲,好比一个迷路人想回却不知回到何处,必然导致不吉后果,所以认定楚王活不长久了。继《复卦》之后,既要遵循变化之道,又要在行为上不妄行,这就是《无妄》,无妄就是勿妄,就是不可妄行,故《象传》曰:“天下雷行物与,《无妄》。”其卦象为上乾下震即天下雷动,也就是“天”之动,卦象反映的意义是因为天命之所为,故不可妄动,也就是“天命”作用的结果。九五爻辞是本卦主旨的体现,九五爻辞曰:“无妄之疾,勿药有喜。”本爻辞是说,对于意外获得的疾病,没有用药治疗就自己痊愈了,其反映的正是非为人力所为,而是天命所为,也就是时机、条件的成熟,这句话所包含的意思是说,意外获得的疾病,肯定是有原因的,不用施药治疗而自愈是因为这种疾病自我恢复的条件和时机都成熟了,故能够不治自愈。所以,本爻辞所包含的变化之道是不要盲目行动,只要条件和时机成熟事情自然就会成功。继《无妄》卦之后,因为是不轻举妄动,等待条件和时机成熟,所以就能够由小有发展也就是《小畜卦》之所说发展到《大畜》,《大畜》所说就是势力的较大发展,《大畜卦》的卦象为上艮下乾即山上于天,“山”在上古神巫文化中是沟通神灵的途径和工具,《山海经》就记载了很多巫师上天下地的神山,《海外西经》:“巫咸国在女丑北。右手操青蛇,左手操赤蛇,在登葆山,群巫所以上下也。”《大荒西经》:“大荒之中有山,名曰丰沮玉门,日月所入。有灵山,巫咸、巫郡、巫盼、巫彭、巫姑、巫真、巫礼、巫抵、巫谢、巫罗十巫从此升降。”《海内经》:“华山青水之东有山,名曰肇山,有人名曰柏文高。柏高上下于此,至于天”《大荒西经》:“有互(氐)人之国,炎帝之孙,名曰灵恝。灵恝生互(氐)人,是能上下于天。”《白虎通义》说:“王者受命,易姓而起,必升封泰山。何?教告之义也。始受命之时,改制应天,天下太平,物成封禅,以告太平也。”《五经通义》曰:“天命以为王,使理群生,告太平于天,报群神之功。”张光直先生说,中国古代巫师沟通天地时所用的工具与全世界萨满式文化使用的工具大致相同,有神山、树木、龟策(甲骨和八卦)、动物、歌舞、音乐、药料、玉琮等多种。(张光直:《考古学专题六讲》第6—10页,文物出版社,1986年版)“天”代表了至高的位置,也代表了王权,王权在三代时期就是指“天命”,山上于天代表了“承受天命”的途径已经具备,也就是获得了天下诸侯方国的势力支持,已经成为天下诸侯方国势力归向的中心,故卦辞曰:“利贞。不家食吉。利涉大川。”“不家食吉”就是指《彖传》的解释“'不家食吉’,养贤也”,“养贤”就是获得支持,对文王及周族来说,就是要获得天下诸侯方国的势力支持,因为周族已经获得了天下诸侯方国的势力支持故其势力得到了较大的发展,这就是《大畜卦》之所说,《大畜卦》卦爻辞就是对于势力获得较大发展的方法、措施及意义。九二爻辞曰:“舆说輹。”“舆说輹”就是以进为退蓄养势力的方法和策略。九三爻辞曰:“良马逐,利艰贞。曰闲舆卫,利有攸往。”“良马逐,利艰贞”和“闲舆卫,利有攸往”既是对措施方法的说明,又是对条件成熟的说明。如果九三爻辞中的“曰”字不是后世流传中误入,那么,“曰闲舆卫,利有攸往”一句为周公或后世史官所作的补充,以对“良马逐,利艰贞”的意义进行解释,从“闲舆卫,利有攸往”中所体现的感情色彩及对前句的补充说明上看,应是周公所作的补充,因为“良马逐,利艰贞”已经说明了其所包含的深刻意义,并不是十分的隐晦,所以不可能是后世史官所作出的补充,而只能是周公稍微做出的补充说明,以彰显文王主旨。闻一多曰:“《释文》引郑本曰作日,注曰:'日习车徒。’于义为长。闲读为简,校阅也。校阅之亦即习之。《公羊传》桓公六年曰:'大阅者何?简车徒也。’'日闲舆卫’犹日简车徒矣。”对九三爻辞具体意义的理解应从整句话的前后连贯上来分析,“良马逐,利艰贞”是说良马驰逐利于艰难之征途,是对蓄积力量等待条件成熟的说明,那么后半句“曰闲舆卫,利有攸往”是对相同意义的另一种说明,所以,后半句“闲舆卫”是指让舆卫修整,目的是为了利于长途前往。

 

    《大畜卦》之后是《颐卦》,在势力获得较大的发展之后,就存在利益分配问题,这就要顾及内部利益的分配,以加强内部的管理,避免内部矛盾的出现,也就是治国之道中的利益问题,这就是《颐卦》。《颐卦》的卦象为上艮下震即山下雷动,在《大畜卦》中“山”是“承受天命”的途径,可见“山”所代表的重要意义,在《无妄卦》中是用天下“雷”动来说明“天”的重要性,那么,在《颐卦》中山下“雷”动的卦象是说明“山”的重要性,也就是说“山”所代表的重要意义就是“承受天命”途径的重要意义,所以,“颐”所代表的颐养就是指在“承受天命”中的重要意义,这就是山下雷动的卦象被命名为《颐卦》的根本原因。卦爻辞就是在处理利益问题上必须要注意的问题,如初九曰:“舍尔灵龟,观我朵颐,凶。”这是对处理内部利益问题的一个警告,“灵龟”在这儿并非指实物或食物灵龟,而是代名词,用来代指某种意义,因为在三代以前灵龟是占卜的工具和载体,而占卜又是统治集团承受“天命”和施行“天命”的载体、工具,所以,灵龟是“天命”也就是王权的代名词,初九爻辞是说,舍弃你能够显示“天命”的神龟不顾,而盯着我口中的颐养不放,这样做必然有凶,也就是说享有“天命”而不能容忍别人获得应得的点滴利益必然导致凶险发生,这是因为,这样做触犯了在利益分配处理中的一条禁律,那就是只顾及自己的利益而不能容忍别人得到应得的利益,这样做破坏了对立统一关系,只能导致统一体中矛盾产生,致使自己处于孤立无援的境地,从而在最需要别人支持的时候遭到的只能是落井下石,这就是自招凶险发生,这就是初九爻辞中所包含的必然的变化事理。由《颐卦》中所包含的重要信息,可见,在文王及周族看来,天子与诸侯方国之间的利益问题是事关政权稳定的重要问题,这从《颐卦》的下一卦为《大过卦》也可看出,天子与诸侯方国之间的利益问题是政权稳定也是“承受天命”的重要问题,当利益问题出现矛盾就会丧失支持,丧失支持就会影响承受“天命”,就会导致灾祸产生,这就是《大过卦》,故《序卦》曰:“不养则不可动,故受之以《大过》。”“大过”导致艰险局面出现,这就是《坎卦》,卦象坎上坎下为习坎,指洪水不断,周围全是水,身处艰险局势。遇险需有所攀附,神灵太阳是万物攀附、附丽的基础,这就是《离卦》,其卦象为离上离下,故《象传》曰:“明两作,《离》。大人以继明照于四方。”也就是指大人要象神明一样,成为天下诸侯方国人心势力归向、依附的中心,点明了一个重要的主旨。由坎到离的变化,体现了文王对“天命承传”规律性变化的深刻认识,在总体结构体系上,既体现了周而复始的变化思想,又引领下篇。(未完待续)